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合集下载

当前中国缺乏创新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前中国缺乏创新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前中国缺乏创新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今社会的中国教育背景是所有人就业的标准,也是就业的压力所在,只看学历不看能力,文人相轻,穷酸迂腐,纸上谈兵,高谈阔论。

谈起中国式教育,更多的只会是一种延续式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是中国教育僵化。

各种基础的“填鸭式”教育让更多数的学生只会疲惫的应对书本上的重点加上重复不断的考试。

这种一味的依赖书本知识,重视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苦不堪言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还背负升学考试的压力,在中考高考的教育系统的操控下,学分成为了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标准。

而这些“标准教育”除了死记硬背结论外,很难学到得出结论的方法。

因而难以发展,所以就没有什么批判和首创的精神。

刻板的说教,在教育模式上培养出来的只会是思维和知识僵化的人,只是为了学习而学,缺乏了创新力的培养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等于没有生命力,现在的教育只能按照教科书规范的套路去教授工匠式的人才,失去了让学生探索和思辨的能力,这样如何去谈所谓的创新力?我认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所要造就的人,不仅能劳动,能操纵机器,而且还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能深刻思考问题、情感细腻的劳动创造者”中国式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概念,吸納世界上的文明成果,将自身的文化经验加以融合加以实践,才能创造出新的活力。

四大因素扼杀中国人创造力

四大因素扼杀中国人创造力

月亮是灯吗?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

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

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

按他的话说,在儿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亲”。

但这件小事却引发他去思考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早在100多年前就疑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

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

但岳晓东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提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

在他看来,有四大因素制约了中国人创造力的发展。

“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

”岳晓东博士指出:“它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

而这一切都可谓时下之“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

”。

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相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岳晓东博士指出:“而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

其结果,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

由此,知识传授的僵化是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中国正在流行焦虑。

在教育领域,为人父母者,焦虑地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

从宏观看,举国都在焦虑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匮乏。

遗憾的是,探究这种匮乏深层原因的行为却不多,鲜有人去问个究竟。

这也是中国的习惯之一,不喜欢追究深层的原因。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力?笔者认为,创造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在已知世界中,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这种认知,包含全方位的,可以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也可以是观念上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世界的运行秩序就是无形的。

第二,发现已经世界中,错误的、片面的认知的能力。

这一点有时比第一点更为重要,它常常是实现第一点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造成创造力匮乏,原因可能有很多,笔者注意到一个大家不太注意,并且可是一个挺根本的原因。

先来看一些例子。

韩寒的文章《求医》中的一节,曾作为中学语文的考试题,韩寒仔细地完成了考题,然而8道题,只作对了3道,最可笑的是他答错了“画线句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居然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寂静钱钟书》一文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竟然只拿了1分。

同样荒谬的是,作者回答“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同韩寒一个命运,他也答错了。

他不知道他内心最真实的意图。

《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被选入福建高考语文试卷。

他找来试题,“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林天宏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

作家周国平的文章经常入选考试题目。

有一回,一个初三女生拿给他一份试卷,是以他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文本的测试,她让他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他得了69分。

初三女生十分得意,因为她还得了71分呢。

无论谁看,69分都不算一个好分数。

创造力枯竭的原因有哪些

创造力枯竭的原因有哪些

创造力枯竭的原因有哪些在当今社会,创造力被视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能会遭遇创造力枯竭的困境。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首先,压力过大是导致创造力枯竭的一个常见原因。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大脑会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难以放松和产生新的灵感。

比如,一个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高额的销售指标,每天都在拼命地打电话、拜访客户,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和反思。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创造力也会受到抑制。

其次,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创造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经验基础之上。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那么他在这个领域中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就会很小。

例如,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的人,很难创作出新颖而动人的音乐作品。

同样,一个对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的人,也难以在相关领域提出有创新性的想法。

再者,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会束缚创造力。

当我们习惯于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就容易陷入思维的定式,难以跳出框框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总是依赖传统的解题方法,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思路,就可能错过更简洁、更有创意的解法。

这种思维的惰性会逐渐消磨我们的创造力。

环境因素也对创造力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个单调、压抑、缺乏激励和交流的环境,很难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

相反,一个充满活力、鼓励创新、能够自由交流和分享想法的环境,则有助于创造力的迸发。

比如,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办公室里,大家都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很少交流和互动,这样的环境很难孕育出创新的想法。

而在一个创意工作室里,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碰撞,往往能产生许多新奇的创意。

此外,过度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创造力的枯竭。

有些人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每一个想法都完美无缺。

创新精神不够强的原因

创新精神不够强的原因

创新精神不够强的原因
创新精神不够强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需要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关注和探索的欲望,就很难有创新的思维。

2. 教育体制的限制: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而缺乏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害怕失败:创新往往意味着尝试新的事物和方法,而这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害怕失败的心理会使人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想法,从而限制了创新精神的发展。

4. 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想法,不敢轻易地表达和实践自己的观点,这也会影响创新精神的发挥。

5. 缺乏资源和支持:创新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支持,包括时间、资金、技术和人力等。

如果缺乏这些资源和支持,人们可能会感到困难重重,难以进行创新。

6. 思维定势: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到过去经验和既定观念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会限制创新思维的产生,使人难以跳出传统的框架。

7. 缺乏合作和交流: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和交流,以便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能够相互碰撞和融合。

如果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创新精神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

要培养和增强创新精神,需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克服这些障碍。

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新简要版

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新简要版

3.思维模式的比较:综合与分析[2]
一 般 系 统 科 学
一般系统论
耗散结构论 协同论
控制论 控制论
突变论
信息论
自 组 织 理 论
混 沌 动 力 学
分 形 理 论
孤 立 子 理 论
超循环论
现代系统理论
非线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
21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年代,是非线性科学的时代
3.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逻辑体系[3] 现在看来,就思维精神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
54%
0.4%
他列举了公元后15世纪内中国完成的一百多项重大发明和发现, 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接二连三地传入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 准备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2.问题提出的背景:世界GDP分布:1700~2003[2]
1700 中国 印度 日本 欧洲 22.1 24.4 4.1 24.9
1820 32.9 16.0 3.0 26.6
即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
生于具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东方,其中尤其是伟大的
中国?
李约瑟上述问题同时也引出了另一个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即
为什么中国未能自主地实现向市场经济的飞跃?
2
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原因分析:缺乏理论探索[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其突出特点是 极强的实用性,为封建王朝服务。由于
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二是如何建立创
新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2
引子:钱老之问的荒谬答案[2]
总理曾就教于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 家,他们的回答是: 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要做大 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不是钱老要的答案,也不上总理要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一、“山寨”等功利主义行为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

其实,关于创新的话题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约在1998年5月,当时已经头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创新”一词比较陌生,这个口号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

于是,全国各地有关创新的宣传铺天盖地,各条战线迅速召开了各种创新的会议,纷纷提出经济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等等。

而且,在那一拨的宣传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口号,如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创新极、创新板、创新树、创新团队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

可是,自从那一拨宣传创新至今快20年了,我国又有多少堪称为原创性的成果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工厂、山寨商店、山寨一条街等,却遍布城乡。

而且,这种明明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为,在各制造行业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现出典型的利己主义,因为这能让GDP增长,也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

然而,这些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我不得不指出,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

一百多年以来,创新理论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可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却缺失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宣传和践行。

当然,究其原因,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以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我待啊!二、英国评论中国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窃、抄袭、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国家及时推出并开展“双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 急功近利

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 急功近利

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急功近利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不断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创新的领袖,但事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中国缺乏真正的创新思维,这种缺乏阻碍了中国在创新道路上的发展。

首先,中国缺乏真正的创新思维,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因此,中国人经常倾向于“思而不学则乱”。

由于我们重视传统学习,中国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种思维障碍对中国的创新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

其次,中国人都太在乎短期的利益,而不关心长期利益。

这种心态导致了人们只注重获取短期利益,而不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创新和发展。

大多数中国人都更倾向于实施“急功近利”,而不是真正的投资长期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教师经常更加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国,考试分数被视为学生的主要成就,而创新能力则往往被认为是“非必需的”。

因此,学生缺乏机会去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他们也不愿意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因为他们认为这并不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多大帮助。

另外,中国社会也缺乏对创新的肯定和赞赏。

在国内,创新者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这是因为他们的创新想法经常受到周围的否定和反对。

因此,当人们试图做出创新的尝试时,他们往往会因受到压力而感到恐惧,这将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步伐。

总之,中国缺乏真正的创新思维,这阻碍了我们国家在创新道路上的发展。

而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对创新者的贬低。

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需要改变这一现状,从而推动真正的创新能力发展。

中国需要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改变赞赏机制以激励创业者的精神,发展新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更多的发现新的创新想法,并提供有价值的支持和资助,以支持他们的创新步伐。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摆脱缺乏创新的限制,走上科技创新的正确道路。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最近《长江日报》披露,“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中国人历来并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且不说四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巨大影响。

现代的“三钱”是科学界璀璨的星斗。

钱三强因发现了核新分裂法,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国际上,以钱伟长名命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等。

就是各行各业,也有无数的发明者、创造者。

为什么当代的青少年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而且不愿去努力培养和追求想像力和创造力呢?一、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人类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打造发展平台的需要;是人类从自发到自觉的追求。

但是由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学历、学校成了改变人生、发展人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于是教育就是为了升学,教育变成了激烈而又残酷的竞争。

上幼儿园要测试,上中小学要考试,统一的模式,少有创造性而又奇难无比的考试题,使幼儿园的儿童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只有做无数的题目,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炼就做题的技巧,才能应对难题、怪题、偏题。

个性的张扬只能换来排名的落后,奇思妙想与考试的评价格格不入。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要成绩,只要升学,只要上名牌大学。

教育不需要个性,也不培养个性。

这种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好奇心吗?二、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学生的奋斗激情《中国青年报》报导:“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2006年-2009年立案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统计发现,高校招生领域职务犯罪占35%,而贿赂类犯罪全部集中在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招生过程。

《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

《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

《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
中国人的创造力一直是全世界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近年来,一些人认为中国人失去了创造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中国人的创造力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迅猛。

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和高铁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成就表明中国人的创造力并没有失去,而是在不断增长。

其次,中国在教育领域也致力于培养创新和创造力。

中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和创新。

此外,中国政府也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了许多支持和资源。

这些举措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也有一些人担心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导
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死板,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环境。

这也是导致一部分
人认为中国人失去了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创造力并没有失去,相反,它在不断发展
和壮大。

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都在助推中国人的创造力进步。

当然,也需要继续改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
力的人才。

创造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能
简单地用成功的案例或者一些负面指标来判断中国人的创造力是否
失去。

相反,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并关注中国人
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和创造力表现。

?为何中国孩子聪明但无创造力?

?为何中国孩子聪明但无创造力?

为何中国孩子聪明但无创造力?曾经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的小孩都那么擅长数学?因为DNA的缘故吗?他们是一出生就很聪明还是仅仅是后天训练的原因呢?我们2009年搬到中国并且被告知中国的教育是多么的糟糕。

中国的父母很急于给予孩子帮助或者给出提示。

在有些送别的宴会上话题最终会转向教育:中国的小孩是多么的努力或者西方的孩子是多么随意。

我知道他们很聪明,我不能理解的是他们怎么如此的努力。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那么聪明我们的孩子第一天从学校回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的情况了。

在这里呆了一年后很明显他们比在爱尔兰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但是却有很多的不足。

他们的创造性没有随着数学能力提高而提高,反而丧失了很多。

中国学生的一周这是他每周的日程表。

完全不像在爱尔兰,一周7天。

读下去你就会明白了。

7:45开始上课。

我们5:30起床。

下午4:45放学但是真正放学是6:45.我们另外还报了两个班,一个是机器人制造,另一个是学习二胡,一种两根铉的乐器。

学校从周一到周六上课,有时候甚至周日也要上。

家庭作业一直要写到晚上9点甚至10点。

他和其他中国的孩子不一样所以这样对他来说更加困难。

跟其他的家长在一起聊的时候,知道他们的孩子也写作业到晚上9点或者10点。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他们是9岁大的孩子,没有一个成年人。

早上7点到7:30还要继续做家庭作业。

到了周末家庭作业会加倍。

在爱尔兰,周末都是停止学习,休息的时间,完全不用坐在这里学习。

假期也会有作业。

所有的这些造成了集中的教育系统。

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

但是很有趣的是,大多数的孩子看着却很快乐。

快乐似乎不太合适,而是很满足。

有一个很普遍的观念就是“我们都在一起做”。

民族的骄傲与没有多少经济支持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

诚然,这并不完美,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他们那么聪明呢?Malcolm Gadwall 估测出要成为一个专家需要花费10000个小时。

可是当你算一下他们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时,特别在数学上,就明显知道他们为什么在这个领域如此精通。

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没有“精神青春期”偌大个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是中国人缺乏现代科技文明创造力的一个证明。

这就是说,中国人除了拥有举世无双的人口生育能力之外,在现代科技文明的生产能力即创造力方面简直是个“太监”。

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傻眼,或者说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何以然?很多很多的人把根源指向了教育。

原则来说这并不错——确实是教育。

换言之,只有彻底改变我们当下的教育,才有望出现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然而,这种看法却又是相当笼统和肤浅的,它缺乏基本的理论深度和新意。

我认为,中国人难以获得科技领域诺贝尔奖即缺乏现代科技文明创造力的直接根源是个体没有“精神青春期”。

一、“精神青春期”概念常识告诉我们,进入生理青春期是个体拥有生育或生殖能力即“成人”的一个标志,而没有进入生理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生育或生殖能力;同理,进入“精神青春期”也理应是个体拥有精神生产、创造能力即创造力——创造理性化的精神文明或文化产品的能力即精神上“成人”的一个标志,而没有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创造力。

这说明,“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这个概念并赋予它丰富的哲学内涵的是旨在使人由“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现代人生哲学。

?(一)“精神青春期”概念的来源现代人生哲学从逻辑上把人的精神发展分为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和自然性阶段,认为人的精神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与个体生理发展依据生理青春期和生理更年期把人从生物性上划分的三个阶段即前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更年期阶段和后更年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换言之,理论上说,在自发性阶段与自觉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青春期”;在自觉性阶段与自然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更年期”。

这样,从精神上划分人生阶段,就有了三个类似于人的生物性发展阶段的精神发展阶段:“前精神青春期”阶段的自发性阶段、“精神青春期-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觉性阶段、“后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然性阶段。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靖江市城北幼儿园蒋卫红中华名族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少重大的技术和发明成果,如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并传给了全世界,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火器给全世界带来了影响,中国的罗盘等为全世界的的航海技术产生了巨大的贡献。

而如今,最需要创造力的21新世纪我们落后了。

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琳琅满目,遍布全球市场,但大都是“贴牌”产品,当我们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贩卖廉价劳动力为代价创造了产品之后,中国企业赚到的只是一点点加工费,绝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者——外商赚走了。

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的订单来自外商,我们的流水线设备要花重金向外商购买……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力,受到牵制。

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

最近,在一项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还在退步。

那么,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今天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哪里去了呢?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不是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近期成功摧毁废弃的气象卫星等不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主研发”与“创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创新是指发明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自主研发”无非是追着国外先进技术后面去模仿。

当然,“自主研发”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所创造的价值却无法与“创新”相比。

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笔者认为,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按照中国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失去了创造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继承轻创造,重求同轻求异,重确定轻多样,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应试轻能力……在这些教育观念片面引导下,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死记硬背”,在能力培养方面侧重的也仅仅是记忆力,理解力,很少在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方面做更大的努力。

缺乏创新和创造力

缺乏创新和创造力

缺乏创新和创造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和创造力被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许多人面临着缺乏创新和创造力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改善的建议。

首先,缺乏创新和创造力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教育体系。

传统的教育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被灌输大量的知识和事实,而缺乏学习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导致了学生们对创新和创造力的欠缺。

其次,缺乏机会和资源也是造成创新和创造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生活在贫困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缺乏获得良好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他们往往无法在创新领域中有所作为。

另外,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很多人无法承担这样的压力和风险。

而且,社会对失败和错误的排斥也制约了人们的创新和创造力。

很多人害怕尝试新的想法或方案,因为他们不愿面对可能的失败和批评。

社会对成功的强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这限制了人们发挥创造力和进行创新的空间。

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和创造力,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宽容度的社会环境。

那么,如何解决缺乏创新和创造力的问题呢?首先,教育系统需要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教育系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给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人。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创业资金、科研基金以及创新项目的支持。

此外,社会组织和NGO也可以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发现自己的潜力并进行创新实践。

最后,社会需要改变对失败和错误的看法,鼓励人们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案。

失败是创新和创造力的必然过程,我们应该鼓励人们从失败中学习,不断改进和创新。

此外,社会应该纠正成功的过度追求和评价,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创新过程和思维方式上。

为何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

为何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

为何中国人丧失了创造力?在写下这个题目之前我本来想用另外题目,那就是《为何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但我觉得那个题目太残忍,我的情感上难以接受,也与现实不符,毕竟中国的孩子们和全世界的孩子一样,都充满饱满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只是这些宝贵的能力在教育系统中被扼杀了,所以还是用“失去”这个词比较恰当。

创造力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呢?创造力与人类的关系究竟如何?卡西尔在其名著《人伦》中,对人类进行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进行创造的时候,我们才是真实的人;如果我们丧失了创造力,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本质被蒙蔽了。

那么,我们中国人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天赋的创造力是如何被蒙蔽的呢?要追问创造力如何被蒙蔽,我们需要先知道创造力位于何处?因此,我们需要介绍一下“存在”,这个概念。

创造力与“存在”概念紧密相联,如果我们不理解存在的概念,就无法讲述什么是创造力。

在前面一篇文章<创造的起点是灵感吗>一文中,我比较详细的解释了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是一切事物的终极起点,除了存在”是自足的以外,其他所有事物都是被“存在”所创造的,因此存在就是创造着的本体。

宇宙有一个创造它的存在,也许是上帝也许是理念,但一定有一个终极的起点;对人类来说,存在”就是我们的情感和自由意志,当我们仔细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那么,我们就贴近了存在,也就贴近了创造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并没有“存在”这个概念。

类似的只有一个叫本质的概念,但本质和“存在”完全不同,所谓的“本质”概念,只是描述某种形式和规律,它并没有创造力。

比如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人的本质被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会创造吗?很显然,不可能!在我们的观念体系中,并没有给“存在”这个创造的源泉留下一个位置,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力,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体系有着这么一个重大缺陷。

在我们的教育中,创造被认为是思维的结果,即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实现创造。

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新简要版

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新简要版

1.原因分析:重农抑商,缺乏企业家精神[3]
自汉武帝之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越来越强,货币、盐、铁等都国有化 了,“重农抑商”成为基本国策,企业家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到王莽 变法时,几乎变成了计划经济。
另一方面,自隋唐之后的科举制,把优秀人才都诱惑到了政府部门当官, 好处是把国家做大了,坏处是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没有变成创造财富的 力量。
过去30年中国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改革和开放释放出了中国人的企 业家精神。中国的未来仍然依赖于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解放。
2.两条道路的选择[1]
四大发明(invention) 是否更应该称为四大发现 (discovery)?
发明应该是在假说、实验、推理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我们的四大发明实际很大程度上只是经过长期 的试错而试出来的东西。
1.原因分析:缺乏环境支撑[2]
鲁迅曾深刻地说道:“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 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之看风水。”
军事上对科技的麻木,导致清朝的军力与西方的距离急剧地被 拉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 仅两千余人却轻而易举地打到了清王朝的首府。
李约瑟把中国的技术与西方的科学混为一谈。
西方科学可以概括为:一个传统+二次革命:一个 传统就是古希腊的、思辩、数学、实验、证明的 科学传统,二次革命是毕达哥拉斯革命与牛顿革命.
2.两条道路的选择[2]
牛顿革命起于哥白尼—中间经过第谷—开普勒—伽利略—到 牛顿
牛顿的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说:牛顿 是自然的神奇之子;
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甘德安
1
引子:钱老之问[1]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 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 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 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缺乏灵感和创造力为何我无法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新

缺乏灵感和创造力为何我无法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新

缺乏灵感和创造力为何我无法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缺乏灵感和创造力是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的能力。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灵感迸发,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作品,而另一些人却陷入了创作瓶颈,束手无策呢?本文将讨论缺乏灵感和创造力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提升创造力的方法。

一、压力和焦虑压力和焦虑是创造力的天敌。

当我们处于一种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时,大脑往往难以产生独特的想法。

压力会使我们陷入戒备状态,无法放松身心去思考和创造。

因此,要想拥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的能力,我们首先需要减少焦虑和压力。

应对方法:1. 寻找心理调节方法:如冥想、放松瑜伽、深呼吸等,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感。

2. 提前预习和准备:当面临一项任务或者创作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增加信心和自信心。

3.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缺乏知识和经验缺乏知识和经验是产生独特想法的一大障碍。

对于某个领域的了解和知识储备越多,我们就越容易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新。

应对方法:1. 提升学习意愿和能力:通过阅读、学习和参与相关的培训课程,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

2. 广泛涉猎:多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获取不同领域的灵感和观点。

3. 经验积累:多实践、多尝试,通过反复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三、缺乏思维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创新性也是产生独特想法和创新的关键。

若陷入刻板和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很难产生出独特的想法。

应对方法:1. 多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思考问题,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

2. 自由联想:尝试将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联想和组合,寻找新的灵感和想法。

3. 抛开旧观念: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勇于打破规则和现有的框架,寻求全新的思维逻辑。

四、缺乏创造性的环境和氛围环境和氛围对于创作力的激发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缺乏创造性的氛围,那么我们的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发挥。

当今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

当今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

当今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2011-04-08近几百年来,人类伟大的思想哲学创造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是由欧洲人完成的(美国人的主体是欧洲人后裔或者至少美国的整个文化价值体系渊源于欧洲)。

欧洲文化体系之外的民族和国家始终没能解决创造力的问题。

所以你会发现,欧洲文化体系之外的国家不仅仅在经济和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思想哲学和科技上也处于从属地位,思想哲学和科技总是从欧美高地流向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低地。

即使是日本,虽然是欧美民族文化体系之外西化现代化最为成功的国家,技术也很先进,也有不少小发明,但在重大科技和思想哲学原创上仍然乏力,尤其在思想哲学上原创力的缺乏,导致其在文化影响力上远远不如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可以说,整个现代地球人的头脑都被这四个国家的思想家的思想所统治。

而就中国而言,现代化进程一百六十年来,竟然没有贡献一个世界大师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这种状况简直成了中国人的心病。

有人说中国人善于模仿,并以此自豪,在我看来这不啻于是讽刺,因为这无异是“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另一种说法。

因为创造乏力,山寨人家的产品设计,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几乎是中国人最爱干的事情,这几乎已经是世界性丑闻。

可是当中国人把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山寨出来的时候,别人又已经往前跑了,中国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猛追,累得筋疲力尽。

自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以来,中国往欧美派遣留学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曾短暂地派往苏联)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胡适大声疾呼,声称留学是中国大学之耻辱,一百年过去了,留学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仍然必须靠出国留学生带回新的科技和哲学思想,中国人必须靠读翻译过来的欧美书籍来更新思想。

如果不解决这个创造力问题,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文化要创造新的辉煌也是不可能的,所谓中国崛起也只不过是吃人说梦。

中国十几亿人口,但二战以来,称霸世界,执世界之科技、政治军事之牛耳的国家却始终是只有三亿人口的美国,为什么会这样?一言以蔽之,有无创造力之故尔(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制度原因,而这一点也极大地影响创造力)!那么我们就来追问一下,当今中国人何以缺乏创造力?下面我将从大一统保守文化传统对个体反叛的压抑,专制制度导致自由开放环境的缺乏,中国社会政治游戏规则和儒学的人际化特征导致中国人心力空耗,哲学上个体分化维度的缺失以及动态创造型精神建构的欠缺,不公正的社会政治制度对人们创造热情的压抑,高考制度对教育的异化(四九年以后),教育教学理念问题等七个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

关于创造力形成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创造力形成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创造力形成问题的若干思考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创造力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技能,它能帮助一个个体在竞争中取胜。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当今社会,创造力显然远远不够,可能是因为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量的困难:创造力形成问题。

一般来说,创造力形成问题的根源有三种:一是资源匮乏,即缺乏灵感和想法;二是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三是缺乏有效机制来策划创造力发展过程。

首先,资源匮乏是最常见的创造力形成问题,人们往往缺乏新颖的灵感和创意,而这正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收集资料,并且要培养一颗洞察力敏锐的心,善于从细节中寻找富有创造力的灵感。

其次,创造力形成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

人们做了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事情,但是却无处将它们展示出来,于是创造力无法得到正确的认可。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把更多的关注重心放在把散落的创意和想法聚集到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有形的完整作品。

最后,创造力形成问题还有一个缺失,那就是缺乏有效机制来策划创造力发展过程。

除了收集具有创造力的灵感和想法以及展示创意之外,创造力形成还涉及如何将其运用到某事物的实践中,以及如何以某种方式结合其他因素,使之能够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就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机制来指导这一发展过程。

在总结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总之,要改善创造力形成的问题,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收集资料,从而获得具备创造力的灵感和想法;其次,要有一个平台来将创意和想法聚集到一起,并展示出来;最后,要有一套有效的机制来策划创造力发展过程,确保实现创造的价值。

总的来说,以上条件的共同作用,有助于解决创造力形成的问题,以实现更好的创造力发展。

综上所述,创造力形成问题是当今社会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只有通过开发个人的资源,提供自我表达的平台,以及制定有效机制来规划创造力发展过程,才能实现创造力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没有“精神青春期”偌大个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是中国人缺乏现代科技文明创造力的一个证明。

这就是说,中国人除了拥有举世无双的人口生育能力之外,在现代科技文明的生产能力即创造力方面简直是个“太监”。

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傻眼,或者说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何以然?很多很多的人把根源指向了教育。

原则来说这并不错——确实是教育。

换言之,只有彻底改变我们当下的教育,才有望出现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然而,这种看法却又是相当笼统和肤浅的,它缺乏基本的理论深度和新意。

我认为,中国人难以获得科技领域诺贝尔奖即缺乏现代科技文明创造力的直接根源是个体没有“精神青春期”。

一、“精神青春期”概念常识告诉我们,进入生理青春期是个体拥有生育或生殖能力即“成人”的一个标志,而没有进入生理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生育或生殖能力;同理,进入“精神青春期”也理应是个体拥有精神生产、创造能力即创造力——创造理性化的精神文明或文化产品的能力即精神上“成人”的一个标志,而没有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创造力。

这说明,“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这个概念并赋予它丰富的哲学内涵的是旨在使人由“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现代人生哲学。

?(一)“精神青春期”概念的来源现代人生哲学从逻辑上把人的精神发展分为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和自然性阶段,认为人的精神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与个体生理发展依据生理青春期和生理更年期把人从生物性上划分的三个阶段即前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更年期阶段和后更年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换言之,理论上说,在自发性阶段与自觉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青春期”;在自觉性阶段与自然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更年期”。

这样,从精神上划分人生阶段,就有了三个类似于人的生物性发展阶段的精神发展阶段:“前精神青春期”阶段的自发性阶段、“精神青春期-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觉性阶段、“后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然性阶段。

简明如下:人的生理发展三阶段:(1)童年——青春期之前(2)少年、青年、中年——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3)老年——更年期之后人的精神发展三阶段:(1)自发性形态——精神青春期之前(2)自觉性形态——精神青春期与精神更年期之间(3)自然性形态——精神更年期之后[1]——当然,我们对人的精神发展过程的这种划分仅仅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的,它与现实中个体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只有生理青春期的人生,充其量是在自然赋予的可能性空间之内完成了人生,这种人生无异于动物的人生;不仅有自然赋予的生理青春期,且有“精神青春期”的人生,才能超越人的生物性层面而进入属人的精神层面。

对于没有进入过“精神青春期”从而没有体验过精神创造的人来说,精神创造力的说法是很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和领会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所拥有的精神创造力是怎么回事。

这里用得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经典说法。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领会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所拥有的“精神创造力”这一特征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理解和领会。

我们知道,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标志是男子的首次射精和女子的月经初潮以及与之俱来的性意识的觉醒即生物性意义上的“成人”;与此类似,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标志就应该是一次自发的、突如其来的、不期而遇的、神奇的精神创造、精神宣泄经历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精神生命的突然觉醒和豁然洞悟。

个体这个精神觉醒的过程标志着,他在非生物性的意义上“成人”了。

“精神青春期”在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关节点的意义。

从此开始,个体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直到“精神更年期”的到来它才会退出。

理论上说,一旦个体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则将轻易地同化、吸收并掌握人类已有的理性文明成果,使自己的理性臻于成熟,并在此基础上爆发出不可遏制的理性精神文明创造力,从而保障他在未来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冲击下一个人生的关节点——“精神更年期”。

这是因为,顺利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其精神结构就完全转型为理性的“自觉性形态”。

源于结构与功能的同一性关系,这种自觉性的理性结构拥有同化、吸收理性文明成果的功能,一如个体在自发性形态阶段里具有强烈的对感性事物的同化和吸收能力,如儿童对语言和艺术的模仿能力。

这是一个人学习理性文明或文化科学知识的最佳阶段。

现实中某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等可以说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他们在向“精神更年期”迈进的过程中,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大贡献”并获得个人的人生幸福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会像春蚕吐丝般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普惠于世人的文明成果。

这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明显。

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牛顿的物理学、爱迪生的系列发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而那些未能真正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也是根本无缘“精神更年期”的——他们辜负了造物主的良苦用心。

在《轴心时代的阐释》一书中,笔者指出,轴心时代的先知圣人们普遍地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光耀人类千古的轴心文明,就是这些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后的特殊人类个体创造出来的。

[2]当今社会令人棘手的所谓“青少年问题”,可以说,都与青少年缺失“精神青春期”有关。

缺乏“精神青春期”,个体就很难同化、吸收并掌握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理性就不会真正成熟,就难以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这样很容易在人生之路上“走偏”——“固着”于性生理方面,因此而根本谈不上创造精神文明成果了。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缺乏“精神青春期”的成年人是些“多余的人”,是“精神太监”。

(二)规律: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负相关”关系人们通常认为,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同一的、相辅相成的,因此,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成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深入的研究却表明,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仅仅是一个暂时的片断性的现象或表象,而并非本质。

如果我们抹去这层笼罩在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正相关”关系的表象实即假象,从完整人生本质性的角度来看,那么,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实际上是成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的。

——如果这一结论是科学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这种数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称之为“规律”。

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这一规律被确认,那么无疑,它是对我们普遍常识的一个挑战和颠覆。

挑战常识,就是与天下人过不去,也是最容易为世人所鄙夷所不屑的。

而任何挑战和颠覆常识的理论,如果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它们都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

以往的历史事实都是这样。

笔者所揭示的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一规律,无疑是一个挑战和颠覆人们根深蒂固的常识的伟大发现,其命运也可想而知,——即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

但是,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是真理一样,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负相关”关系也是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实,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负相关”关系这一规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它就如一张一戳就透的窗户纸。

可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现象和事物,有时候越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简单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只有待到被某个人轻易地揭示出来的时候,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重大的规律,我怎么就事先想不到呢?!下面我们就简单表述一下这一规律:经验告诉我们,进入生理青春期后,个体的生物性生产能力即生育能力到来了,这种能力会一直持续到个体“更年期”的到来而终止。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生育能力是呈由大至小逐渐衰退以至于彻底退出的趋势即规律性的。

与之相反,现代人生哲学和经验告诉我们,个体在从“精神青春期”向“精神更年期”发展的过程中,其精神生产能力即创造理性科技文明或文化成果的能力是呈由小至大逐渐增强之趋势即规律性的。

当然,人的既有的理性精神生产能力在“精神更年期”到来之后也是要“退出”的,但这种退出却与生理更年期到来之后生育能力的彻底退出、丧失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以自己发生质的转化或飞跃表现出来的:一旦个体跨过了“精神更年期”这道门槛,则其理性的精神文明生产力将为另一种全新的生产能力即一种更高级的精神生产能力——创造超越有限理性的直觉性的或“非理性”的精神文明成果——艺术——的能力所取代。

这时候,一种庄子意义上的超越有限理性的“大智慧”、“大智”将诞生。

也就是说,“精神更年期”到来之后,虽然人的“理性文明”的创造能力退出了,但另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创造能力诞生了。

因此,在那些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上,其生物性生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与精神心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表现出一种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的规律:生育能力由强到弱以至于无,文化知识等精神文明成果创造能力由小至大以至于发生质的飞跃。

很明显,二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不过,这种规律性在那些不能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上却是失效的:现实中,芸芸众生一般来说身与心是同步退化的。

个体生物性生理发展规律与精神心理发展规律成“负相关”关系这一规律的被发现和揭示,把人类迄今对于人自己的认识推向了一个科学的高度,其意义不可估量。

可以想见,如果把这种规律性具体应用到基础性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甚至中老年教育上,必将使个体人生由于自我精神创造力的被发现或失而复得而发生空前的革命性的变化。

正常人即身心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拥有无穷精神创造力的个体,必将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量涌现。

到那时,所谓的“诺贝尔科技奖”根本不稀罕。

此外,我们应该知道,因为与生理青春期到来相伴的,是个体对性快感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比快乐和幸福的,同样,“精神青春期”的到来,个体也将深刻地体验到一种超越肉体快感的快感——一种由精神文明创造力所带来的神奇感、成就感、幸福感。

而且,能够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如无特殊原因,一般来说也将自然地进入“精神更年期”,从而拥有创造非理性的艺术性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而与这种崭新的伟大创造力相伴的,当是个体对生命的最美好体验——马斯洛意义上的超越性的“高峰体验”或审美体验。

这种类似于甚至高于吸毒成瘾和性快感的极度幸福快乐的“高峰体验”或审美体验,一般人是很难体验到的,而在大艺术家和宗教家那儿却是很普遍的。

这就与生理更年期到来后人的性快感彻底退出大大不同了。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诚如是:上帝在为他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只有在这样的人嘴里,才能发出人生是无限美好的感慨和感恩。

二、“精神青春期”概念是一个教育哲学范畴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生理青春期从而拥有自然赋予人的大同小异的生育、生殖能力,但除极个别的天才人物之外,却很少有人拥有创造理性化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