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 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用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概念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3. 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实际天空,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
五、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2. 昼夜交替的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纸板等)3. 观察记录表4. 教学课件一、引言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昼夜交替的概念1. 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时而处于阳光照射,时而处于阳光无法照射的状态,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1. 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同步性: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地球公转的速度相匹配,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周期一致。
四、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1. 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实践体验:students can also experience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going outside and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light and darkness.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通过观察与体验,让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和原因。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昼夜交替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幻灯片、视频素材、模型等。
2.教学环境:教室或室外观测地点。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工具箱等。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0分钟)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太阳、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并让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2.学习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30分钟)(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板书进行讲解)。
(2)利用模型或教具,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太阳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分组活动,让学生尝试利用日晷或其他简单仪器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总结研究成果(2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太阳位置变化,并让学生分析总结太阳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导学生对太阳高度角和地球各地昼夜不同的原因进行思考和讨论。
4.深化学习与实践应用(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探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等季节性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利用科研素材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各季节的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3)学生自主小组或个人探究,设计与昼夜交替有关的实验或活动,并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实施和展示。
五、教学延伸:1.合成能力拓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变化的规律,实现对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的初步预测和解释。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以地球自转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2.3 教学重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3.3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成果。
4.4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5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5.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表达清晰,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自转概念的掌握。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的创意性、准确性以及对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方法通过教师日志、学生反馈和教学录像进行分析。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的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昼夜交替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地球仪、白板等。
3. 课前调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一天的昼夜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调查的昼夜变化情况,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4.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过程。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及影响。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昼夜交替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的小短文,阐述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昼夜变化的情况,分析昼夜交替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昼夜交替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小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的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们理解太阳、地球以及昼夜变化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模型、太阳模型、投影仪、图片、视频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2.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
3. 师生配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素材,并对相关知识做足够的准备,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和巩固。
1. 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思考。
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上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又消失了呢?”(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图片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照射和变化。
2. 展示(30分钟)(1)视频观看: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2)合作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呈现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巩固(30分钟)(1)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自制的地球模型和太阳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灯光在地球模型上的照射情况。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3.2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
4.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讨论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以及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探究能力的发挥。
6.2 教学方法评估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主题"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7.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3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7.4 活动反思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内容1) 观看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观看动画、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索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天文现象的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让幼儿感受自然现象的神奇,懂得珍惜白天的时光,合理安排作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地球自转这一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
帮助幼儿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幼儿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培养幼儿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和探索能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地球的神奇之旅”情境,激发幼儿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兴趣。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讨论法:组织幼儿讨论昼夜交替对生活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白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在户外玩耍、上课;晚上我们要睡觉,让身体休息。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秘密。
”通过引导幼儿思考熟悉的昼夜现象,引出地球自转这一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认识地球自转(7分钟)展示地球自转动画:教师播放一段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看这个动画,地球在做什么呀?对啦,地球在自己转动呢,这种转动就叫做自转。
地球就像一个一直在旋转的大陀螺。
”简单介绍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哦,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这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系呢。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手势来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天24小时内,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不断地从阳光照射变为阴影覆盖,再从阴影覆盖变为阳光照射的现象。
2.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另一半由于受到地球自身的遮挡而形成阴影,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分享各自的观点。
3. 讲授法:教师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如日出日落、月相变化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观察并描述实际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昼夜交替现象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3. 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第二课时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昼夜交替的概念及成因。
2. 观察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运用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模拟地球自转的道具或软件。
3. 小组合作任务单。
学生准备:1. 提前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课堂讲解1. 教师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成因,重点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环节四:模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环节五:小组合作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交替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探索科学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现象,并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但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了解昼夜交替。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呈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记录观察结果。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自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手机等)。
3.2 课前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2. 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2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4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5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6.2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宣传活动。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昼夜交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教学方法:思考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八、教学拓展:1. 地球其他现象:介绍地球其他相关现象,如四季变化、地球磁场等。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2.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昼夜交替现象。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作息时间、农业生产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资料。
2. 教学道具:地球仪,模型地球。
3. 练习题库: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第3-4课时:分析生活实例,理解昼夜交替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一、聚焦(1分钟)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
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
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 思考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
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
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
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_号和_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PPT课件3. 挂图4. 学习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探讨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3.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地球昼夜交替的简图。
2. 编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发展:评估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实际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九、课程资源:1. 天文科普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2. 在线天文教育资源,如天文网站、教育平台等。
3. 地球仪和相关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和加深学生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这一课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中的第一课。
分为二课时教学,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
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第二课时是要求学生将课后收集的有关哥白尼的故事带到课堂,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究宇宙奥秘时所付出的艰辛。
在这一课之后,本单元还要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地球上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以及昼夜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问题。
这一课属于典型的逻辑推理课。
本节课,我期望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比较真实的人类探索“昼夜交替”成因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经历假设、模拟实验验证、查阅资料求证的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科学精神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以及实验验证。
2、难点:通过实验情况以及事实资料,分析昼夜交替成因。
教学准备:课件,分组:手电筒(或蜡烛)、小地球仪、记录单,教师演示用的电灯,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白天黑夜交替出现动画。
提问:动画反映了地球上的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并板出课题。
2、提问:对于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谈到:一昼夜是24小时;昼夜是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3、提出问题:对于昼夜交替现象,大家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教师对问题进行整理,简单能解决的可由教师或者学生解答,并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任务。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再现昼夜交替的情境,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打下基础。
]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地球上的昼和夜,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自己经验推想。
(1)学生先推想: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是昼,背对太阳光没被照亮的部分是夜。
(2)教师出示电灯和地球仪演示,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像我们推想的一样,出现了昼夜现象?
(3)出示“宇宙空间中,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
[设计意图:当学生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时,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研究什么,再研究什么。
本课要研究的主题问题虽然是“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却是一个基础问题。
]
2、地球上同一个地区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大胆猜想。
(1)学生独立思考,用简图画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组织汇报。
(2)教师整理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直观画出(或用课件形象演示)。
估计有四种假设。
学生可能会对某些假设持反对态度,教师注意引导。
3、我们作出的这些假设,会不会使地球上形成昼夜交替呢?需不需证实?
(1)怎样来证实呢?
(2)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火柴、蜡烛和小地球仪。
讲清小组模拟实验的要求。
在记录单上简要记录结果。
(3)学生分组实验后,组织汇报: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的?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4)小结:这四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猜想、画图,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通过交流和直观
展示,反映学生的思维,实现信息共享;实验验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
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三、寻找证据,深入研讨
启发提问:地球和太阳的这几种运动方式,都有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么事实会不会同时出现几种运动方式呢?
(1)讨论:根据我们对昼夜现象的已有经验,哪一种运动方式可能性最大,哪些是不可能的?为什么?
(2)阅读下面事实资料,深入分析昼夜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出示事实资料:A、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千米/秒,它距离地球1.5亿千米,如果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周需要1047小时。
B、一昼夜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而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约365天。
C、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3)结合事实资料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朝一个方向自转,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
在这里,会有不少学生受经验影响认为:地球自转,同时公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师要注意引导,地球公转并不是形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依据事实资料,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
四、运用拓展,深化认识
1、解释: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3、课外活动: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甚至进行过艰苦的斗争。
课后大家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故
事,我们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获取的知识解释“太阳东升西落是怎样形成的”,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之一;让学生谈收获和感想,目的是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和故事,是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