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必修下册(统编)】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3. 品味精彩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 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
2.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3. 学会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介绍。
2. 《哈姆莱特》(节选)剧情简介,主要人物关系和冲突分析。
3. 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探讨。
4. 作品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形象分析,如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5.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哈姆莱特》(节选)剧本,理解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和冲突。
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哈姆莱特等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形象特点。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根源。
5. 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背景知识,阅读剧本。
2. 第二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矛盾性格及其悲剧命运,讨论作品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能够领会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创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培养对经典文学的热爱;(2)理解人性、命运、勇气、忠诚等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去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 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创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3. 领会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创作手法。
1. 教师准备:熟读《哈姆莱特》,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哈姆莱特》,了解剧情,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感受戏剧的魅力;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六、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体会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哈姆莱特》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3. 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领会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和人物形象;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哈姆莱特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哈姆莱特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哈姆莱特》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前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戏剧,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性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剖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哈姆莱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历史、文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多元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和分析《哈姆莱特》的主题、风格等文学特征;•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并掌握该时代语言的基本特征和风格;•学会用批评性的视角分析并撰写文学评论。
能力目标•能运用阅读、分析、评价、创造等方法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用英文对《哈姆莱特》进行口头和书面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欣赏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性多元性的态度,倡导和平、理解、宽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能够分析其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理解《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莫莱特》中的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录音播放。
第二课:《哈姆莱特》的主题和风格分析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风格等文学特征;•能够分析特定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含义和影响因素;•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教学重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分析特定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分组讨论;•调查研究。
第三课:莎士比亚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介绍及语言学习教学目标•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学习莎士比亚时期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46第二单元6 哈姆雷特(节选) 莎士比亚(第二课时)教案
1.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提高赏析人物的能力,提高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12 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用莎翁自己的话说:“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思考一:请列出节选部分的人物关系。
国王克劳狄斯----哈姆雷特:是叔侄又是仇人王后乔特鲁德----哈姆雷特: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雷特: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哈姆雷特:既深爱着哈姆雷特,又与帮凶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可见,哈姆雷特的复仇事件被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思考二: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冲突?哈姆雷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哈姆雷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哈姆雷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他俩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冲突,及哈姆雷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思考三: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雷特内心的秘密。
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心爱的人面前,哈姆雷特也只能装疯卖傻。
哈姆雷特为什么装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哈姆雷特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是为了弄清真相,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 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雷特的赞美之情。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能够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表演和创作,提升口语表达和戏剧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品中的悲剧情感,理解生命的意义;(2)培养对文学和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3)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2. 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3. 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3. 表演法: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让学生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4. 表演: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5. 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剧本分析:《哈姆莱特》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3. 主题探讨:悲剧的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
七、教学步骤1. 剧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2. 人物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其性格和命运;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剧本中的悲剧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理解其深层含义;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场次,如“疯狂一场”、“复仇一场”,深入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剧情简介与背景知识1.1 简介《哈姆莱特》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特点1.2 概述《哈姆莱特》的剧情梗概1.3 分析剧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关系1.4 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第二章:文学特色分析2.1 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与叙事方式2.2 探讨莎士比亚在对话与独白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3 研究《哈姆莱特》中的象征元素及其意义2.4 讨论剧本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第三章:人物解析3.1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其内心冲突3.2 探讨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及其命运3.3 研究克劳狄斯的阴谋与性格特征3.4 分析其他主要角色如波洛涅斯、雷欧提斯等人物的作用与关系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复仇主题及其表现4.2 分析权力与腐败在剧中的体现4.3 研究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主题讨论4.4 探讨人性的善恶与命运的无常第五章:表演与创作5.1 分析剧本中的表演元素,如语言、动作、表情等5.2 探讨如何创作角色,包括语音、身体语言、情感等5.3 研究导演在排演《哈姆莱特》时需要考虑的问题5.4 分析舞台设计、灯光、音效等舞台元素在表演中的作用第六章:文本细读与分析6.1 细读剧本的开头部分,分析其设定的氛围和主题6.2 深入分析哈姆莱特的第一场独白,理解其内心世界6.3 通过选段细读,探讨不同角色的语言特点和性格特征6.4 结合文本,探讨剧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对主题的暗示作用第七章:批判性思维训练7.1 引导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复仇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7.2 分析克劳狄斯的权力欲望对剧情的推动作用7.3 讨论剧本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形象塑造7.4 引导学生思考剧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第八章:比较研究与跨文化视角8.1 比较《哈姆莱特》与其他莎士比亚作品的相似与差异8.2 分析《哈姆莱特》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解读8.3 探讨改编作品对原著的传承与创新之处8.4 讨论跨文化视角下对《哈姆莱特》的新解读第九章:课堂活动与讨论9.1 设计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9.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9.3 安排辩论赛,让学生就剧本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辩论9.4 举办剧本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改编或续写剧本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总结本册教案的教学目标和达成情况10.2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10.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需要改进之处10.4 展望未来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剧情简介与背景知识补充说明:通过提供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简介,以及《哈姆莱特》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剧本的整体认识。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丰富而富有形象性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分析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领会剧作的情感意蕴。
3.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4.加深对戏剧的思考深度,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鉴赏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哈姆菜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西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法国你不了解拿破仑,你就不是法国人;在英国你不了解莎士比亚,你就不是英国人。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英国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哈姆雷特》曾被文学评论界评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雷特》,探寻哈姆雷特。
二.知人论世1.知人➢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2.论世➢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着力塑造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敢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对白风格和人物心理;(3)能够鉴赏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2)通过分析戏剧结构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表演和创作,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理解作品对人性的探讨;(2)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3)鉴赏莎士比亚的语言和戏剧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莎士比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理解;(2)对人物心理和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3)对戏剧表演和创作的指导。
1. 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分析戏剧结构和人物心理,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 分析与鉴赏:(1)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艺术;(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塑造;(3)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和创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阅读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2. 评价:(2)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交流意见和建议;(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剧本文本;2. 参考书籍: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3. 多媒体资源:戏剧表演视频、音频资料等;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和在线资料。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论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
3. 课文中深层次的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
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景。
七、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
2.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1.1.3 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表达。
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简介: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
1.2.2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矛盾心理和行为动机。
1.2.3 文学特色: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语言风格和象征手法。
1.2.4 批判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面临的问题和道德抉择。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和文学特色。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点、提问解答。
2.1.3 情境体验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创意写作。
2.2 教学手段2.2.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文本。
2.2.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2.2.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评论、演出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过程3.1 教学安排3.1.1 第1-2课时: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
3.1.2 第3-4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3.1.3 第5-6课时:探讨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和语言风格。
3.1.4 第7-8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所面临的问题和道德抉择。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
3.2.2 讲解:详细讲解剧情、人物和文学特色。
3.2.3 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矛盾。
3.2.4 实践:进行角色扮演或创意写作,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
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和练习。
4.1.3 表现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环节的表现。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通用4篇)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哈姆莱特(节选)》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哈姆莱特(节选)》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理解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通过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难点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3.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3.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设计一、展示作品,导入新课1.展示优秀作品,《哈姆莱特》或莎士比亚其他作品的读后感。
2.介绍戏剧语言及其特点。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
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人教版高二下册《哈姆莱特》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哈姆莱特》这部经典戏剧,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戏剧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习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习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3.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预习阶段)1. 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的简介,了解该戏剧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老师通过讲解、讨论和问题引导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舞台表演、对白、台词等。
3.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任务:请同学们就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或戏剧片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性格,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学习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导学阶段)1. 老师示范如何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的剧本,并标记出关键的情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探究阶段)1.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a.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等,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情感和行为。
b. 分析戏剧中的情节发展,如哈姆莱特对父亲死亡的反应、他与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等。
2. 学生就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课:总结和评价(回顾阶段)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a. 你对《哈姆莱特》中的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最深?b. 你认为该剧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什么启示?c. 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戏剧文本的方法和技巧?2. 学生可以写下对该戏剧的个人评价,并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如何阅读和解析戏剧文本的方法。
他们通过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哈姆莱特》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戏剧为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戏剧作品,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戏剧,对戏剧相对而言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播放戏剧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初步领略戏剧的感染力。
戏剧在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大都是人物的台词,可以让学生们多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心理,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最后进行排演在班上进行演出。
三、教学目标1、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赏析戏剧人物的能力。
3、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把握文本价值,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2、难点理解和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把握文本价值。
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引领,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说的是文学评价的标准。
经典的文学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有人统计过,从1877年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说《哈姆莱特》是说不尽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课本中节选的第三幕第一场。
2、走近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节选)(2)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确保每位学生都准备了《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哈姆莱特(节选)(2)》教材,以便课堂上同步学习和参考。
-提供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完整剧本,以便学生能够通读全文,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
2.辅助材料:
-准备哈姆莱特相关的图片,包括不同版本的哈姆莱特形象、奥菲莉亚的形象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回顾《哈姆莱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还不够细致和有效。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详细批注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供积极的学习动力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定期组织作业展览和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观摩和学习,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对话分析
教师备。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学习《哈姆莱特》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与《哈姆莱特》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对戏剧语言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等,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讲解。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3. 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章节简介:本章主要讲解《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
2. 重点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3. 重点情节:哈姆莱特的复仇、奥菲莉亚的悲剧、克劳狄斯的阴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3. 讨论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鉴赏法: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2. 讲解剧情:概述故事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
3. 分析人物: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4. 欣赏语言:选取经典台词,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6. 总结与拓展: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如何影响剧情发展,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主动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他学生可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台词,分析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2.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剧本研读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走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你怎样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追问和矛盾?
这集中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思考,他不仅思考现实,还进行人类生命本体进行哲学探讨。
这是一个敢于死还是敢于生的问题。
人们面对残酷命运,敢于在反抗与斗争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于承担苦痛,在痛苦中实现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2.“哈哈!你贞洁吗?”
你认为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口气?
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给她的东西还给他。
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
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而又不被人发现的目的。
所以他才说出如此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3.如何理解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
这段内心独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挺身反抗苦难?死了,如果什么都消失了,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死后是否还会有梦,无从知晓。
第二层是说人们因恐惧死后的不可知,而甘愿忍受现实的种种苦难,也借此揭示了现实的黑暗与不公。
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哈姆莱特想要复仇,而又迟疑、延宕的矛盾
心理。
4.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是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荚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荚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莎士比亚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目前装疯卖傻,让奥菲莉亚扼腕痛惜,但在她心目中他仍是一个英雄。
这样从侧面表现,突出了哈姆莱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同时,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5.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文段中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哈姆莱特在奥菲利娅面前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通过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7.内容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奧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
突,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盾。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文章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二、思考探究
1.结合剧本,思考哈姆莱特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想要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通过他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2.对于哈姆莱特这一角色,争议最多的是他迟迟不行动起来为父亲报仇的原因。
你认为哈姆莱特行动迟缓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科勒律治在《关于莎士比亚和其他戏剧家的讲演和注释》一书里说:“莎士比亚将这一角色放在必须当机立断、马上行动的环境里。
哈姆莱特勇敢,对于死无所谓;但是他由于敏感而动摇,因为多思而拖延,在努力下决心的过程中失掉了(马上)行动的能力。
”也就是说,他的感官与思考器官之间失掉了平衡,想得太多了,从而失掉了采取行动的力量。
观点二:哈姆莱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发现他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弑君篡位的问题,不能一刀将他叔父杀死了事。
问题太复杂,太可怕了,他感到他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说哈姆莱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比别人看得更远,认识更深刻。
他的拖延并非由于想得太多,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任务的复杂性。
整顿乾坤一事使他犹豫起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由于缺乏处理这样的大事的胆识与能力,他踌躇了,以致造成了悲剧。
3.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主要矛盾冲突?
全剧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产生、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在主要矛盾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矛盾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
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产生、展开的。
这些矛盾冲突实际上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来看,矛盾冲突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心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的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哈姆莱特这一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当时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三、鉴赏评价
1.从本文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有哪些特点?
①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表现哈姆莱特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在揭示他内心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词汇的丰富和生动。
如哈姆莱特关于生死问题的著名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②运用人物之间强烈的对比性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恶,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③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
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四、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哈姆莱特》或《罗密欧与朱丽叶》原著。
2.有条件的同学可排演《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