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为何“使子路反”?丈人为何“至 孔子为何“使子路反” 丈人为何“ 则行矣” 则行矣”
• 朱熹: 朱熹: • 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 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 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阅读14.39,思考: ,思考: 阅读
这里的“ 1.这里的“有心”是什么意思?在荷 这里的 有心”是什么意思? 蒉者看来孔子击磬时有什么“ 蒉者看来孔子击磬时有什么“心”? 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 .“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 深则厉 荷蒉者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 荷蒉者用“深则厉,浅则揭”说明什么?
学习18.6、18.7章 、 学习 章 长沮、桀溺的特征? 长沮、桀溺的特征?
提示:语言简短,言辞较激烈, 提示:语言简短,言辞较激烈,甚至连渡口 都不肯告诉,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都不肯告诉,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真正 退隐田园做隐士。 退隐田园做隐士。
• .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 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 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 深情至切。 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 深情至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 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 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 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 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存之《 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存之《论文章 本原》 本原》)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 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 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 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 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 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复申说, 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 心情。 心情。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孔安国说, 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故 曰 衰 。
非 孔 子 周 行 求 合 ,
凤 鸟 待 圣 君 乃 见 。
比 孔 子 于 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刘 宝 楠 《 论 语 正 义 》 中 引 孔 安 国 的 话
赏析: 赏析: 1、楚狂接舆的特征? 、楚狂接舆的特征?
“怃然”之后孔子说的那番话应该如 怃然” 怃然 何理解? 何理解?
• 对子路等表明自己的澄清天下、 对子路等表明自己的澄清天下、 矢志不渝的心迹。 矢志不渝的心迹。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这句话? 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很熟悉道路情况。 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那些隐士。 追随那些隐士。
阅读18.5章 章 阅读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 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 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 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 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 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 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 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 喻孔子。 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 的四处碰壁。 的四处碰壁。
阅读14.21章,思考: 章 思考: 阅读 1、孔子当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 、孔子当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 为什么还要管这件事? 为什么还要管这件事?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人 人 得 而 诛 之
天 理 所 不 容 ,
人 伦 之 大 变 ,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 探究: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 鲁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鲁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明确: 明确: 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 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掌 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 孔子直呼其名, 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 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 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 哀公说“告夫三子” 实属无奈, 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 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 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 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 找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找三桓,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 孔子下,欲与之言” 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 与悲凉。 与悲凉。
既然要劝阻孔子,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 屑与孔子交谈呢? 屑与孔子交谈呢?
夸父逐日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 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 千里焉。 千里焉。 •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 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 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 的精神。 之”的精神。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 盖圣人之来斯世, 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 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 世去之,乱世救之, 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 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 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 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 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 今如见之也。 康有为《论语注》 今如见之也。 (康有为《论语注》)
犹 可 默 夺 强 臣 之 魄 。 ——
张 岱 《 四 书 遇 》 中 引 袁 了 凡 的 话
而 君 臣 之 大 , 防
纵 无 益 于 齐 ,
欲 明 大 义 于 三 家 也 。
而 必 以 告 者 ,
亦 非 不 知 三 子 之 不 欲 讨 ,
孔 子 非 不 知 哀 公 不 能 讨 ,
补充材料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
明确: 明确: 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 嘲弄, 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 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 “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 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 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 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 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 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 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 为之”的精神。
探究一 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 征。
•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 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 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 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 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 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 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 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 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 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 断更为悲观厌世。 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 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 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 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 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 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 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 又不失长幼之节。 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荷蒉者:孔子固执,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 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 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明确: 明确: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 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 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说; 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 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 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 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 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做法。 为之”的做法。
子路曾说孔子“ 子路曾说孔子“迂”,庄子的《渔父》中 庄子的《渔父》 的渔父其实也觉得孔子“ 的渔父其实也觉得孔子“迂”,本专题中的接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练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迂”。 练习中的郑人也都觉得孔子很“ 请仔细阅读课文, 请仔细阅读课文,你认为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 接舆、长沮、桀溺、 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丈人、晨门人、荷蒉者、 练习中的郑人他们为什么 要说孔子“ 要说孔子“迂”?
提示: 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 提示:“歌而过”而不是“过而歌”,说明楚狂是 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 明确知道坐在车上的是孔子,有意唱那样的一支歌 给他听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 给他听听,如果改成楚狂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 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 面唱着歌走就似乎表现不出他的神态。从他的行动 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里说的狂放,有不羁之意, 可知他是个狂放的人,这里说的狂放,有不羁之意, 而不是发疯,并无精神失常之意。这种狂放不羁、 而不是发疯,并无精神失常之意。这种狂放不羁、 不满现实、有时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 不满现实、有时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大概在 当时是不算少的,人们遇着这种人,叫他狂人就是。 当时是不算少的,人们遇着这种人,叫他狂人就是。 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 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 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 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 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 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 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很感动。 太危险,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很感动。
夫子为何“怃然” 夫子为何“怃然”?
• 明确: 明确: • 朱熹:惜其不喻己意。 朱熹:惜其不喻己意。 • 沮和桀溺虽然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 沮和桀溺虽然刁难孔子之徒问津, 是尊重隐士的洁净不扰、 是尊重隐士的洁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抗 污染的品德,隐士的话, 污染的品德,隐士的话,让孔子感觉到自 己力量的渺小,内心也充满了悲凉。 己力量的渺小,内心也充满了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