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究摘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同步推进商品房市场的发展和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明确房屋的商品性和社会性的双重性质,没有厘清政府在住房保障建设和商品房市场调控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要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进调控方式、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构建合理有效的分权制约机制等方面提高政府管理房地产行业的能力,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业;困境;出路。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消费需求提高,使得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在中国得以异常发展,并带动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较快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不足”即缺乏市场基础,加之“后天失调”——政府管理能力缺憾,终使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了诸多棘手问题,如房价增长过快、房市投资过热、供需结构失衡、市场秩序紊乱等,这些也都已经成为近几年来中国社会领域中关注度极高的话题。基于此,自2003年始,政府采取了以抑制房价上涨为主要目标的多种行政性措施,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然在现实中,由于调控思路不清,重点偏移,措施不当,执行不力,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重困境。本文拟以房地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为切入点,就房地产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调整方向,乃至于目标和管理措施作一解剖。

一、房地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房地产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就已成为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产业,而且也形成了至少有四方面力量参

与其中并进行博弈的利益关系:消费者(以自住为目的购房者)以自己的有限支出(出价)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居住偏好;地产商以自己有限的投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以有限的土地供给获取土地增值的最大化;中央政府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前提下将其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重要来源来看待。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房地产博弈的参与者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上有着较大的不同,而且都希望通过博弈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博弈参与者的实力是不相同的,参与者的实际支付是博弈各方竞争实力的函数。此种情势之下,房地产博弈带有了博弈行为的不规范性(政府在博弈中双重身份:裁制的公证人与局中人);博弈实力的非对称性(地产商占绝对优势,政府次之,消费者最弱);博弈风险的不对等性(地产商和政府应对风险策略是推迟风险发生时间或转移风险承受者)等特点。其博弈的最终结局:地产商可能会是最大的赢家,地方政府也获取了相应和相当的利益;而中央政府、金融企业和消费者则是风险的承担者。也正是房地产业的此种博弈态势,使得中央政府,特别地方政府极为关心房地产市场走向及调控政策。如从2007年8、9月份开始,广州、深圳的房价和交易量开始下滑,随后,楼市低迷气氛也向其他城市蔓延。面对房市出现“拐点”,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救市政策,央行、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也联手推出多项刺激楼市新政,对首次购房的首付比例、税费减免、购房利率都做了很大调整。仔细分析此次调控,可以看出目前房地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多重困境:

1.财政困境。政府也是“理性经济人”。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角色,也就决定了它必然会有基于自身偏好基础之上的效用问题。自1994年

后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其特征是“先上后下”:收入首先向中央财政集中,地方财政收支脱钩,中央财政或者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使下级财政的收入财力与支出需要相匹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级财政划拨仅仅勉强甚至不够维持编制内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而政府有效运行所需大量的编制外人员的费用只能靠自筹资金来弥补。保障并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另一个强烈动机。可以说,此次促使地方政府纷纷在中央政策出台之前出手救市的直接原因,在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税收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就是说,如果房地产业市场不景气,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不仅是预算内,更主要的是预算外)和其他领域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论,土地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同时,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也是解决地方就业的重要保证。而另一方面,中央的调控措施又要地方得到具体的落实,特别是中央要求的一些社会保障性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给地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必然会使地方政府陷入“听指挥”(要地方政府不但要扩大支出,而且支出要更多投入到社会建设领域,特别是“重民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求发展”(追求GDP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扩张)的困境之中。

2.民意困境。老百姓的心态始终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楼市经过几年的高涨,目前正处于供需双方博弈的僵持阶段,眼看高房价出现松动,而政府在此时出手“救市”,自然有“托市”之嫌,这与广大老百姓对房价和房市的预期是违背的。因此,政府救市,更多地是在冒一种“道德风险”,拯救楼市,就等于在帮助房地产商抗住正在下滑的

房价。同时,政府救市,或托市,或类似西安市政府给予购房者购房补贴,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应该获得当地民意代表机构——人大的授权和批准,而在现实中往往都是政府的单方面作为。可以说,政府推动房地产发展的方向,与民众对房地产发展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背离,其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政府偏好而非公共偏好,同时也是出于公共利益考虑的决定。而且在此过程中,政府如果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社会成员的个体或者群体利益,则会造成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制度、政策和政府管理失去信心,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秩序的失稳。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例子说明,如果人们因为缺乏信任而建立不起合作关系,将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需求困境。房地产价格前几年持续飙升,很多人解释为中国房市的刚性需求强大。值得注意的是,刚性需求所指的是人们希望改变住房条件的一种愿望和要求,而不是真正的有效需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住房和房屋改善有了明确的需求,但并非是真正的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可以说,目前市场有效需求的疲软才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所在。前一阶段由于某楼盘降价而引起的前期购房者的“退房”风波更使得部分购房者产生了恐慌心理,在没有看到明确而稳定的市场预期时,很多人不敢轻易入市,造成成交量锐减,而市场的观望态度也使得政府、开发商都无法明确估计市场中究竟还蕴藏着多大的购房消费能力;政府期望通过一系列刺激措施鼓励需求,但并没有看到这些措施与市场真正有效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困境,主要在于政府在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