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共22张)讲解学习
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第 叁
学章 常 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 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 ,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 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它们感情强烈,善于运用 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浪漫主义作品 中还多用夸张、生动的修辞手 法,全诗用大量文学手法渲染战斗的惨烈,突出 浓重的赞美、歌颂之情。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引入飘渺的事物,以 大胆、自由的手法着重描写理想中的世界,通过 直接抒情表达强烈情感。
诗浪 歌漫
主 义
第
诗肆 章
词 详 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渡 荆 唐 门 李
白
送 别 》
“送别”表面指故 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 的是自己作别故乡。
国漫《长安三万里》杜甫是李白的忠实粉 丝。杜甫将李白视为偶像,后世也将这两 人分别称为“诗圣”和“诗仙”,合称为 “李杜”。为什么李白能成为杜甫的偶像 呢?
渡荆门送别
课
品
诗
堂
味
词
练
妙
详
习
处
解
文
背
பைடு நூலகம்
作
学
景
者
常
介
简
——
识
目 绍
介
边 塞 诗
录
第
作壹 章
者 简 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 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朝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 名列“酒中八仙”。著有《李太白集》 ,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 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 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 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7张PPT)

课 外 拓 展
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 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 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任务:用诗歌翻译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我乘舟驶向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楚国的境内离家远游。
高山 随着平野渐渐消失
, 江水 在广阔的莽原上奔流
。
月影 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 , 彩云 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
我还是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楚地,眼前是平阔的江面。而此 时我心里充满期待,即将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
(2)在景物前加修饰语(adj/adv/v……)
•
(3)加以想象并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
诗句品读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 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句品读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 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
•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 厚意载我远行。 •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手法探究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送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 情。
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入荆沿 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 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朗读指导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从:往
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去楚 地游览。Βιβλιοθήκη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的田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 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 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 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 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诗词赏析
3.赏析尾联的妙处。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 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 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来从楚国游)
注:从:往
楚国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 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 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 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李白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乘船通过。 “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楚地。
乘船。
往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一轮皎洁的圆月)月
(如明镜)
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云 (海市蜃楼)
海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
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4第30课《渡荆门送别》(27张ppt)课件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 思念故乡的深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 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 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 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 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பைடு நூலகம்
《渡荆门送别》:表 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 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楚地。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
来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湖南、 湖北、安 徽一带
消失 长江 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 指水中所见一 这里形容 云彩兴起 轮明月之影 江上云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的美丽景 还 爱 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 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叙事)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 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 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 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 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 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 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 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 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 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 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 的五言律诗。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15张PPT)

写法探究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 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 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 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 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 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平野 江入大荒流。 奔腾而去。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月下飞天镜,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 云生结海楼。 幻多姿。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 依恋着故乡的水,不远 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 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颈联 , 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给我 们描绘了怎样 的景象?
2、颈联是怎 样变换视角来 描绘江上的美 景的?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 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 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 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 的真挚感情。
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 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 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 言律诗。
初读古诗---划分节奏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 远/ 荆 门 外,来 从/ 楚 国 游。 山 随/ 平 野 尽,江 入/ 大 荒 流。 月 下/ 飞/ 天 镜,云 生/ 结/ 海 楼。 仍 怜/ 故 乡 水,万 里/ 送 /行 舟。
渡荆门送别/李白
荆门简介
山名,在今湖 北省宜昌市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 其状如门,又与北 岸之虎牙山相对, 水势湍急,十分 险要。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 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 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 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常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有没有幻想过有一天离开父母独自去远行呢?那又会怀着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渡荆门送别》中去感受李白的第一次辞亲远游吧!激趣导入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 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 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二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品读诗歌,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与蕴含的情感。
一一三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乘船。
【品析】首联点题,交代了作者乘船出游的目的,以及此行游历的地点,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首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江入大荒流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也突出了楚地地势平坦的特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移步换景。作者选了山、平野、江、大荒四个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万里长江图,蕴含着诗人初次出蜀入楚的喜悦心情和蓬勃的朝气,广阔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渡荆门送别-(共22张PPT)

李白通过《渡荆门送别》塑造了一个 豪放不羁、洒脱自由的文学形象,影 响了后人对李白的认知和评价。
推动文学发展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唐诗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作为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被誉 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学价值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花”等,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船行过程中山峦逐渐消 失,平原逐渐展现的景象,表达了旅途中 的孤独和迷茫。
诗人李白通过描绘江水流入广阔的原野, 表达了旅途中的自由和豁达。
“月下飞天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
月夜之下,江面平静如镜,倒 映着天空中的明月。云层变幻 莫测,仿佛海市蜃楼一般壮丽 。这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 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 观察和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溢于言表。尽管旅途中的景色 壮美无比,但诗人心中仍旧牵 挂着故乡的水,感慨万千。
追求自由和独立
诗人向往自由和独立的生 活,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 和限制,追求内心的真实 和美好。
对自然的敬畏
1 2 3
自然的伟大力量
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 量和神秘感,意识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
自然的美丽与壮观
诗人赞美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 关注。
诗的主题和情感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 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 这个地方。(叙事)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 江沿着旷野奔流。
hàn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变化。
•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 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hàn 、 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 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
•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集中写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山逐渐消失,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本诗的送别,不是一般意义的诗人送别同舟人或为朋 友送别。从诗歌尾联可知,“送别”是指“故乡水”不远万里来 送诗人远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奇特。
课堂小结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选用雄浑壮阔之景,如“大荒”“平野”“江”“月” 等。使用富有力量的动词,如“随”“入”“涌”“飞”等,气势开阔,动静 结合,表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豪志和开朗洒脱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情景导入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李白豪放的诗歌风格。 2 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品读景物描写,学习本诗的表现手法。 4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5 背诵诗歌。
自主学习
课文研读
“江入大荒流”,“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磅礴的气势,意境 开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诗人借景 抒情,抒发了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 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课文研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随堂检测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 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 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 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共19张ppt)

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 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 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辞别故 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 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 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解读文题: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诗歌主要内容: 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 色及自己的感受。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首联:记叙 颈联:描写
颔联:描写 尾联:抒情
精读赏析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 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 此行的目的:外出漫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 2.品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开阔的胸
怀和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李白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 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 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 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南充中考)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山__随__平__野__ _尽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意境相似。 (2)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也启迪了诗人。李白泛舟江 上,欣喜地看到了“_月__下__飞__天__镜___,_云__生__结__海__楼___”(《渡 荆门送别》)的奇幻一幕。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李白早期拜谒李邕失败,但这并未让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他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742年,李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白奉诏入京,成为御用文人,王公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臣也争相与他交往。这一时期,他的
代表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清平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战火不断、 百姓四处逃亡的社会现状,李白创作 了不少反映战乱现实和表达忧国忧民 思想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 《猛虎行》;也有一部分抒发渴望报 国靖乱的壮志,如《南奔书怀》《赠 张相镐二首》;也有不少是表现蒙冤 遭贬的悲愤。
润州也称为金陵, 这里即指润州。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
的情感,“留”“怜”二字分别写“江春”“故乡水” 依依不舍送人,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
主要经历
开元十二年(724), 李白离开故乡,再 游成都、峨眉山, 然后舟行东下至渝 州(今重庆一带)。 次年,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
渡荆门送别_课件

不同点:李诗爽快明朗,杜 诗精严凝练,风格有区别。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 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 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首联——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 颔联——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气势磅礴的长江画图 颈联——月夜俯视 明月倒映
白昼眺望 天空高远 尾联--故乡的水 载我远行
依依不舍 远别故乡
深入探究
颔联中“随”字用得好, 谈谈好在何处。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一句,设想奇妙,诗人不直接写自 己怀念亲人,而是想象故乡的兄弟们, 会在登高时想起少了一位兄弟,间接地 说明了互相思念。
课外拓展
对王维的《渭城曲》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渭城朝雨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 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 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 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 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的感情。
尾联中诗人不说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而说故乡的水对自己依依不舍,在我们 所学的诗歌中还有哪些这样写法的诗句?
仍怜故乡水,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 万里送行舟。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
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整体感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
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 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 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那几句? 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 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 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 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 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译文: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
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 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原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译文: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 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 为我送行。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 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5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 度来写景的?(6组)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3组)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 描绘的意境。(1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 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2组) 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
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 行?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
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 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 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
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 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 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手法探究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
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 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 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 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 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
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
“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
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
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
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
《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大李杜,小李杜。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 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 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 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 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渡进门送别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课前自主学习
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
课文品读3、颔ຫໍສະໝຸດ 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 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课文品读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
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 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 受。
当堂训练
1.李白,字 ,号
,唐朝诗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
色、最伟大的
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
感情。
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 叙事写景 思乡
拓展延伸
• • • • •
• 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手法探究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 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 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 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 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 ,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 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 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技法总结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极具画面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犹如 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
板书设计
渡
首联:叙事
荆 渡荆门 颔联
激动
门
写景
送
颈联
喜悦
别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课堂总结
本文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 情。
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
自己的理想抱负。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注释: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 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楚地。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课文品读
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