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1).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引言在语言学领域中,象似性一直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与心理过程的交叉学科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探讨象似性在语言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象似性的概念、认知机制和在语言中的应用,旨在深入理解象似性对语言认知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一、象似性的概念象似性指的是物体、概念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

在语言学中,象似性可以是音韵上的相似性、词汇上的相似性或者句法结构上的相似性。

通过对象似性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语言中的联系与隐喻、类比等认知机制,从而揭示人类的语言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1. 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提出了许多有关象似性的认知机制。

首先是概念隐喻,即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其相似性。

语言中的隐喻经常使用象似性来传递信息,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来表示时间的珍贵。

类比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机制,它通过类似或相似的事物来推理或表达概念。

通过类比,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2. 词汇象似性词汇象似性是指在词汇层面上的相似性,包括音韵象似性和形态象似性。

音韵象似性指的是词汇在发音上的相似性,形态象似性指的是词汇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更倾向于记忆形态或音韵相似的词汇,并且在表达时更容易混淆这些相似词汇。

研究发现,词汇象似性对语言的加工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是语言认知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3. 句法象似性句法象似性指的是句子结构上的相似性。

在语法上,相似的句子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也更容易引起联想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家发现,句法象似性在语言的理解和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语篇理解和句法分析中。

通过研究句法象似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认知的语法机制,为语言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三、象似性在语言中的应用1.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象似性是作家用来丰富表达和激发读者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性研究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性研究

局 :雨水 直接落到 手推车上 ,因此安排在手 推车距离最近
的位置,而白色 的小鸡位 于远处 ,被置于诗篇末尾。
( )数 量象 似 性 三
而诗人 经过 “ 溯洄 ” “ 溯游 ”,一路跟随伊人 的身影 。空 间转 移与时 间流 逝都显示 了追 寻过程 的曲折与艰难 ,彰 显
数量 象似 性指语 言表达形式 的数量与真 实世界 中物 体
在地平线上杉上 线平地在
台湾 诗 人 白蔌 的 《 浪者 》 是一 首 以丝 杉 象征 流 浪 流
间事 物描写顺序 受身体经验和 认知 的制约和 影响 ,且 多 以
人 的视 觉 感 知 为 基 础 。 例 如 ,人 类 对 “ 上 后 下 ” “ 高 者 的诗。诗节利用 从右 到左 、竖排竖读 的特 点,展示渐行 先 先
少年听 雨歌楼上 ,红烛 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 中,江 阔
面 探讨 了能指和所 指之 间的象似关系 ,研究 “ 从词语 的发 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 已星星也。悲欢 离 音 、书写平 面发展到句法、篇章、语用等平面 ”[ ( 。此 合 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 2 ) ] 蒋捷 虞美人 ) 外 ,K W l s . a e 认为: “ 文学广义上可 以被视作 是象似性 的, 在 时 间顺序 的连 贯中,古诗呈现 诗人 由少年 到老年转 其 形式可 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 反映 的现实 ”『 ( 5 ,而 变 的 人 生 经 历 , 借 助 听 雨 时 刻 ,展 现 人 生 不 同 阶段 的 迥 异 3 P6 ] 2) 在各种文学体裁 中,诗歌象似性 的特点最突出。本文试从结 心 境 : 少 年 的欢 乐 青 春 , 壮 年 时 江 山 变 色 、鸿 图未 展 的 境 构象似 的层面探 寻汉英诗歌中表达象似性 的共有方法, 由此 地 ,直至 白了少年头 ,空寂红尘之心 的落寞 。该诗通过语 解读语言中的象似性如何反映人类共通 的情感和体验。 二 、汉英诗歌的语言象似。 陛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能力的学科,它通过研究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的本质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的象似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象似性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近性,而在语言中的象似性表现为词汇、语义、句法等方面的相似性。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象似性在语言中的表现及其研究。

一、象似性在词汇中的表现在认知语言学中,词汇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而词汇之间的象似性体现了语言的内部联系和相互关联。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词汇,而这些词汇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同义词、反义词、形近词等形式。

在汉语中,“美丽”和“漂亮”是近义词,“爱”和“恨”是反义词,“考虑”和“考察”是形近词。

这些词汇之间的象似性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象似性在语义中的表现语义是词汇的意义和搭配的关系,而在语义方面,象似性主要表现为词语之间的关联和联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性的规范,它还包含了词汇的词义、语义的搭配和句法结构等各个方面。

词语之间的关联和联系是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在句子“春风绿洲,春水碧波”中,“春风”和“春水”之间存在着一种象征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基于词语的词义,还涉及到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对语义上的象似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认知机制,还有助于推动语言技术的发展。

三、象似性在句法中的表现句法是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性的体现,在认知语言学中,句法的规则性和象似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句法方面,象似性主要体现为句法结构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在汉语中,“我去学校上课”和“他去学校玩”中,都存在着“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相似性使得句子更加自然流畅,更容易理解。

在句法中还存在着词序、语态、关联词等方面的象似性,这些象似性不仅是语言结构的一种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语言认知过程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机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象似性。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指的是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在音韵结构上的相似,也可以是在语义结构上的相似。

两个单词的音素组合可能非常相似,或者它们的词义可能相似,这些都可以被称为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性对语言认知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影响人们对语言单位的辨识、理解和产生。

在语音层面上,象似性可以导致听者在听到类似的音素时产生混淆,甚至出现错听。

在语义层面上,象似词可能在人们的思维中产生联系,导致语义互文。

象似性对于语言的认知和使用至关重要。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关于象似性的实证研究。

其中一项经典研究是关于象似词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被试听到一个词时,与该词相似的词会立即出现在他们的思维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象似词激活效应。

这项研究表明,象似性可以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自动激活与之相似的语言单位,这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对象似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外,认知语言学还尝试建立关于象似性的认知模型。

其中一个经典的模型是双加工模型。

该模型认为,语言认知过程中存在两条加工路径,即词素加工路径和语音加工路径。

在这两条加工路径中,存在着词素和音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象似性。

当被试听到一个词时,与之相似的词素和音素会被同时激活,这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认知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象似性对语言认知的影响,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象似性不仅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应用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价值。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语音识别技术。

在语音识别系统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象似性的影响,就可以提高系统的识别准确性。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语义关联网络的构建。

通过研究象似词之间的关联,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语义关联网络,从而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性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象似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为语言理解和产生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引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于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象似性的研究,并对其在语言认知和语言学习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象似性的定义与分类:1. 象似性的定义象似性是指语言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包括音位、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被视为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也是语言理解和习得的关键。

2. 象似性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语言学层次,象似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位层面的象似性:包括音素和音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着不同的音位系统,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在发音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词汇层面的象似性:包括词汇的形态和语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共同体,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在词汇形态上存在着较高的相似性。

(3)句法层面的象似性:包括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英语和法语中存在着类似的主谓宾结构,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4)语义层面的象似性:包括词义和句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汉语中的“猫”和英语中的“cat”在词义上存在着相似性,它们都表示“一种动物”。

三、象似性在语言认知中的作用:1. 帮助语言理解象似性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表达,通过发现和比较语言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人们可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语言信息。

2. 促进语言习得象似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掌握一门语言,通过比较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人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目标语言。

3. 影响语言运用象似性可以影响人们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比如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会根据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理论支撑来自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现象与认知过程密不可分。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语义学,尤其是象征性语言的语义研究。

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象似性在语义学中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

一、象似性在语义学中的重要性象似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近的特征。

在语义学中,象似性被视为词汇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语言中的很多词汇意义是通过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互相联系而形成的。

例如,在英文中,“海豚”这个词与“鲸鱼”、“海豹”等词都有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在海洋中生活的哺乳动物。

因此,海豚的意义就与其与其他相似动物的共性联系在一起。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相关研究领域。

首先,它对词汇语义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储存和处理词汇语义所使用的网络结构是基于共性和相似性。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能力凭空想象每一个事物的具体意义,而是通过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对象联系起来来形成意义。

其次,象似性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语言中的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当我们接收到一个句子时,大脑会不断地将它和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比较和匹配,以理解它的意义。

如果这个句子中的某一个词与我们已有的某个知识对象很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

最后,在象征性语言领域,象似性被用来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例如隐喻和比喻。

比如,在一篇小说中,文章作者想描述一个人极其富有,但又不想用“富有”这个词,那么他可以使用一个隐喻,即“他像是一个黄金山洞般的富翁”。

这个隐喻之所以能够产生意义,就是因为“黄金山洞”和“富翁”具有相似性,即它们都和财富与富有相关联。

二、相关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关于象似性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1. 默许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默许效应是指人们对于熟悉的物体有更好的认知,即仅仅因为某物被反复出现,而不因其具有任何其他显著特征而被认为是好的。

认知语言学理据性和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理据性和象似性

第四章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和象似性原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的重要特性,而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任意的。

这是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歧,另外这一点表达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根本理念。

何谓理据性和象似性?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

而象似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理据性和象似性概念与传统语言学的任意性概念在历史上长期对立。

1、理据性(мотивация)和象似性(подобие)研究概况: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一直是语言学界公认的真理(1916),乔姆斯基的天赋性假说更是将任意性观念推至极点(1957)。

但这一观念到20世纪末受到了符号学界的反对,其认为文学、艺术和宗教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关系显而易见。

Peirse提出了3种符号的分类:象似符、引得符、标志符,其中象似符又分为影像、图样和隐喻3类。

这种符号去分发构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开始把语言非任意性,就是理据性,确立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典型的范例是象似性现象,其也已经开始在语言各个层面被研究发掘。

二者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Lakoff(1999:465)中谈到“语言中理据性要多于任意性。

”语言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而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程度问题(Haiman1985:10),并其描述了语言符号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强调理据性的作用,同时也不排斥任意性。

就朱永生(2009:6)而言:“两者同等重要、辩证统一。

”中国语言学界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象似性的评价和研究,主要有沈家煊、严辰松、张敏、戴浩一、周红等人撰写文章对象似性的含义、分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近20年来,象似性的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从语言习得、历时语法、语用学等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可观成就。

语言的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
*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 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解析:B句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也突出了宾语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词
数量象似性 (iconic quantity)
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 概念量越大,越复杂,所用语言符号的单位数量越多,信息的可测度越低,所用语言单 位也就越多。 (相对简单的概念普遍用相对简单的形式表达,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 用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 Ex: 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顺序象似性 (iconic sequencing)
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 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事件顺序应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在其他条 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应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 Ex: (1) A. 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B. *He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and opened the bottle. (2) A. He jumped onto his horse and rode out into the sunset. B. *He rode out into the sunset and jumped onto his horse. 判断依据: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
➢ 举例 tw-: two, twelve, twenty, twice, twins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及其与人类思维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探讨语言的象似性,即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对性。

语言之间的象似性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音系和语音学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间的词汇和音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不同语言中可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音素和音节,这表明不同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具有相似的音系结构。

英语和法语中的许多音素和音节是相似的,这使得学习这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比和联系来更好地掌握它们。

从语法和句法结构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虽然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点。

绝大多数语言都会有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谓语和宾语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种相似性在通过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

从语用和交际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间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不同语言中的交际方式和交际规则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点。

许多语言中都有相应的问候语和礼貌用语,它们在交际行为中起着类似的作用。

这种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语言中的交际规则和用语。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摘要:相似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仿、一致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反映,而人类的认知又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语言也具有相似性。

通过对人类语言相似性现象的研究和背后的认知思考可以加深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本文试图对人类语言相似性现象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认知;语言;相似性人类语言除了具有无可争议的差异性之外,还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知识纳入到人类认知的一个部分中,语言的运用原则也包含在人类一般的认知原则中。

因此,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宏观地探讨人类语言相似性根源的一些问题。

一、相似性的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概念范畴,必须参照人的身体经验、范畴化过程和一般认知功能规律来加以论述研究。

钱冠连提出:“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象似性,并据以对世界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

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语言结构与认知经验结构间存在自然联系。

这种自然联系即相似性就体现了范畴化的动因,揭示了范畴化的理据性。

二、人类语言相似性的多层面体现人类语言相似性是指两种或多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语篇各个层面上存在的一种大致相当的关系。

在这些层面中,包括语言形式之间的相似性,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相似性以及概念意义传递所依赖的概念意义之间的相似性。

(一)、语音层面语音形式与表示的意义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有一些象声词,某些词汇的发音也与其所表达的意义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尤其是以缀合法构词为主的语言中,词素的发音和拼写都有固定的意义。

比如英语中Pit a pat 表示噼噼啪啪声,而在中文中P和噼啪的发音十分相似。

英语中sl表示滑、滑动,比如sleek表示光滑的,slick表示光滑的, slide 表示滑动。

(二)、词汇层面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当一个单词从一个基本的意义发展成多个喻义时就体现了语言的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简介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人类语言如何被认知和使用,并通过研究语言的心理认知处理方式,来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象似性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它是人们理解和描述世界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并介绍一些象似性概念和应用案例。

象似性的概念象似性是指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是指语言中的相似之处,它是由语言处理和认知机制所决定的。

对象之间的象似性可以是基于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用途以及其他属性。

象似性可以在不同的级别上呈现,例如,表面象似性,词汇象似性和语义象似性。

表面象似性是指语音相似或拼写相似的单词。

例如英语中的"bear"和"pear","night"和"light"。

这种相似性带来的问题是混淆和歧义。

语义象似性是指相似的概念或思想。

例如,"dog"和"cat"都是动物;"car"和"bus"都是交通工具。

语义象似性是人们理解和比较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应用案例象似性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较近的一些应用案例包括基于象似性的信息检索,短语和语句的相似性比较和词义替换等。

基于象似性的信息检索:在信息检索中,相似度度量是评估查询结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利用广泛的词汇资源和计算机实现的词语向量表示,可以计算查询词与文档中单词的相似程度。

此方法仍有限制,例如同义词、形式上相似的单词、多词表达和短语的比较等。

短语和语句的相似性比较:在自然语言生成和理解中,比较语句和短语之间的相似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现有方法基于语法和语义表示等方式计算相似度。

这方面的算法包括经典的Jaccard-相似度、余弦相似度和欧几里得距离等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是一门关注语言中相似性现象的研究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是指语言中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义框架等方面的相似性。

通过研究象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和人类的思维方式。

在词汇层面上,研究者关注的是词汇之间的相似性。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汇的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构成了词汇之间的象似性。

不同语言中的动词可能有相似的形态、语法功能和语义角色,这些共同点就是词汇象似性的体现。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研究者也对不同语言中句法结构的相似性进行研究。

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中词汇之间的组织方式,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句法结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很多语言中都存在主谓宾的句法结构,这是一种普遍的句法模式,表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语义框架层面上,研究者关注的是语言中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同语言中可能有相似的概念和意义,这些相似性可以通过语义框架的分析来揭示。

语义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用于组织和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语义框架,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研究象似性的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他们可以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来收集语言材料,然后使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

他们还可以使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语言认知和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学科,它关注语言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人们更关注语言的认知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对词汇相关性的研究日益重视。

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通过研究象似性在语言中的应用以及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来探讨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象似性在语言中的应用1. 象似性的概念象似性是指在某些方面类似的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相似特性。

在语言学中,象似性是指词汇之间在形式、语义或语法上的相似程度。

在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们常常关注词汇之间的象似性,因为这种相似性有助于语言学习和认知过程的进行。

2. 词汇和形式象似性在语言学中,词汇的形式象似性是指词语在形式上的相似度。

英语中的“cat”和“bat”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第一个音素“c”和“b”的不同。

形式相似的词语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引起混淆,但同时也有助于词汇的记忆和学习。

4. 词汇和语法象似性词汇的语法象似性是指词语在语法结构上的相似度。

英语中“read”和“write”在语法上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都是动词,并且有相似的变位形式。

语法相似的词语在语法学习和理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象似性对认知过程的影响1. 记忆和学习象似性对记忆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形式相似的词语容易使人产生混淆,但同时也有助于词汇的记忆和学习。

语义相似的词语可以相互激活,帮助人们更快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语法相似的词语在语法学习和理解中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结构的理解。

2. 理解和表达象似性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义相似的词语在理解上更容易被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构建长期记忆和相关联的知识网络。

语法相似的词语在表达时更容易被正确使用,有助于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3. 词汇的联系和词义的推理词汇之间的象似性也对词义的联系和推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的词汇在语言知识的网络中往往相互关联,这种联系对于词义的推理和词汇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象似性(similarity)是指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似程度。

通过研究象似性,我们可以探索语言中的概念与彼此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人们是如何根据相似性来归类和理解世界的。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象似性、语义象似性和形式象似性。

首先是语音象似性的研究。

语音象似性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音素或音节上的相似程度。

通过比较语音单位之间的共享特征和差异,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人们通常比较喜欢将一些音似的词归为一类,而将音不似的词归为另一类。

这种现象被称为“音似效应”。

音似效应的研究发现,与语音象似性相关的因素对于词语辨识和记忆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语音象似性,我们可以了解到语音单位如何在认知过程中被处理和加工。

其次是语义象似性的研究。

语义象似性是指词语或词组在语义上的相似度量。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使用词汇关联性作为语义象似性的度量指标。

词汇关联性是指两个词语之间在语义上的相关性,即它们在意义上的接近程度。

通过研究词汇关联性,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词语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更好地理解语义网络的结构和组织。

研究语义象似性还可以揭示出不同语义类别的表征和认知加工过程。

最后是形式象似性的研究。

形式象似性是指词语在形态上的相似程度。

形态是语言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词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词形变化和衍生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特征。

研究形式象似性可以揭示词汇形态结构的规律性和规则性,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进行词形分析和词形变化的。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象似性研究对于揭示语言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基本组成和表征方式,还可以用于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不同象似性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象似性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1)
摘要: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

人类认知积极参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概念或概念结构。

通过从词汇、句法的角度进行象似性研究,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认知在语言规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象似性;认知;概念;能指;所指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自从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观点以来,任意性不仅仅被看成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所谓任意性,就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和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例如,不同语言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叫法。

汉语把人体上肢手腕前面的部分叫做“手”,而英语则称做“hand”,法语称“main”,俄语称“pyka”。

不懂英语的中国人,看到“hand”时,不可能知道它指什么。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认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可论证的,无理可据的(unmotivated)。

索绪尔之后的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都忽视和否定了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即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可论证的逻辑关系,并明确指出语言不仅仅在词汇层面上是任意的,在句法层面上,即单个语言符号通过排列组合而构成的语言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

实际上,乔姆斯基将任意性的观点推崇到了极点。

在《语言与心灵》中,乔氏比较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语言”都利用固定的、有限的几个语言平面,每个平面与一个特定的非语言平面相对应;在语言平面上选取一点就能在非语言平面上找到相应的一点,所以象似性是动物“语言”的特点,人类语言的特点是非象似性[1]105。

然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存在一定的任意性,但在构成上位范畴或下属范畴时,尤其是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时(句法层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是有理可据的。

也就是说,语言除任意性外,还具有另外一个基本的特点,即象似性。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

在其著作《对话录》(Cratylos)中,柏拉图区分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两种关系。

一种是由自然决定的,如cuckoo(布谷鸟),其发音类似所指鸟类的叫声,象声词都具有这一特点;象形字,如“伞”,其形状酷似一把撑开的雨伞,其形状和内容之间也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另一种关系是由一个语言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如“chair”指一类有靠背,常常有扶手的供人坐的家具,“风”指流动的气流等等[2]250-251。

现代认知领域的学者借用了柏拉图的这一区分,针对语言任意性,提出了语言象似性的观点。

当然,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的关心并不主要集中在基本范畴词汇中的拟声和拟形,因为这种构词理据相对来说是相当有限的,在该词汇领域中,语言的任意性特点更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索绪尔等将拟声、拟形作为例外,进而忽视、否定语言象似性的主要原因。

认知语言学讨论的语言象似性主要集中在语言的结构,尤其是句法结
构。

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说,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动因、有理据的,即所谓“心生而言立”[1]104。

语言是客观世界、人类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

因此,认知语言学并不否定语言的任意性,但更重视语言的象似性,尤其是在有关语言规则方面的研究中,象似性的地位大大高于任意性,这有助于从语言提供的独特视角,研究人类认知规律。

二、词汇层面及句法层面的语言象似性1.词汇象似性认知语言学认为,尽管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杂乱的,但人类大脑对世界的认识却是有序的。

只有在认知的参与下,人类才能根据事物的特点,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世上万物进行分类、定位,进而认识世界。

在此基础上,语言符号才有可能获得意义。

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结果的词汇,必然反映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从而具有象似性。

从认知的角度看,词汇象似性可以从语音和字形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