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教案
《地球科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地球科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地球科学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介绍本文档旨在分享一份优秀的地球科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们提升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导论- 适用对象:高中生- 课时安排:10节课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1:地球科学简介- 教学内容:- 地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 简洁明了的讲解- 类比和实例引入- 学生参与讨论课程2:地球的构造和演化- 教学内容:-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层次- 地球的演化历程- 教学方法:- 板块构造模型的展示和讲解- 视频和图表的运用- 小组合作探究课程3:地球表面的特征和过程- 教学内容:- 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 地形和气候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 实地考察和实验演示- 地球气候模型的使用- 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课程4: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教学内容:- 地球的资源类型和分布- 地球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图片和示意图的运用- 真实案例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课程5: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 教学内容:- 地球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经典案例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和辩论教学评估- 平时作业(30%):撰写实验报告、讨论参与等- 期中考试(30%):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测试- 期末项目(40%):小组合作项目展示和口头答辩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科学,并培养其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期望通过这门公开课,学生们能够对地球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相关科学领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球科学的教学教案
地球科学的教学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和赤道、极点的概念。
介绍地球的地壳、地幔和核心的结构。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讲解其周期和速度。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大气层2.1 大气层的基本组成介绍大气层的层次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讲解大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2.2 大气层的功能和现象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如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
介绍大气层中的重要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第三章:地球水资源3.1 水的循环过程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探讨水循环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2 地球上的水资源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
探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第四章:地球土壤和植被4.1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有机质分解等。
介绍土壤的分类和土壤特性的判断方法。
4.2 植被的分布和作用探讨植被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如光合作用、碳氧平衡等。
介绍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和生态功能。
第五章:地球的自然资源5.1 矿产资源讲解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形成,如金属矿、煤炭、石油等。
探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性。
5.2 可再生资源介绍可再生资源的定义和特点,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探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教案编辑专员)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概念,如板块、俯冲带、海沟等。
讲解板块构造对地球地质和地震活动的解释。
6.2 板块构造运动探讨板块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机制,如地幔对流等。
分析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地形和地震分布的影响。
第七章:地球的气候系统7.1 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讲解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冻圈等。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的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科学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3.课程类别:选修课4.适合专业:环境科学专业5.总学时:32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球科学概论》是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方向、固体矿产方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道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等专业设立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序论(1学时)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球科学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3、地球科学的分科4、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学时)教学内容:1、宇宙2、银河系与太阳系3、地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夭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学时)教学内容:1、太阳系的起源2、地球的诞生3、地质年代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太阳、地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 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第三章大气圈(2学时)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作用2、大气圈的物质组成3、大气圈的分层4、大气圈的物质转换5、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6、气候及其变迁的原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大气组成结构、大气运动的规律、大气运动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01-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地球与空间科学-PDF课件教案(共12讲)
6. 地球科学发展趋势(续)
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 遥感,深部探测 非线性应用:0.618在地学上的局限性 微观地球科学:电镜,隧道电子显微镜,分 子生物学,纳米科学,同步辐射加速器,质 子加速器。
1
Se(ppm) 2 3
a
4
0cm
10cm
AD3
19cm
Zn(pppm) 50 0 5 depth(cm) 10 15 20 25 30 100 150 200
F(ppm) 400 1200 2000
Sr(ppm) 250 350 450 550 2
P2O5(%) 4 6 8 10 60
Cu(ppm) 160 260 3
25 50 D e p th ( c m )
75
Sr (p.p.m.)
0
25 50 D e p th ( c m )
75
Precipitation (mm) Loadings For Factor 1
0 25 D e p th (c m ) 50 75
-8
900 600 300 0.8 0.6 0.4
C( ‰ ) δ
-1 6
13
-2 4
Loadings For Factor 2
0.9 0.6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Years before present
8
Sr/Ba
6 4 2 0 .6 0 .4 0 .2 0 .0 0 10
B /G a S r /B a
Abandoned penguin rookery Modern penguin active area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设计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介绍地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了解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
2.熟悉地球科学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掌握常用的地球科学研究
方法;
3.理解地球科学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4.提高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为参与地球科学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工作和
实践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地球的历史和形成过程
2.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3.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章:地球的物理学
1.地球的运动和位置
2.太阳系和行星的结构和演化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内部结构
1。
地球概论课程设计
地球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饮食、居住、生存的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和灵感。
但是,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却很少。
许多人对地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只是看到一个个美丽的风景,没有深入探究它背后的奥秘。
本课程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多个层面的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认识不同的自然现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增强人类对地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地球的构成和结构从地球的构成和结构出发,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整体把握地球的形态。
教学方法:讲述+PPT演示2. 大地运动与板块构造着重介绍大地运动与板块构造,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中。
教学方法:讲述+实物展示和PPT演示3. 地球的气候与天气从大气环境与影响出发,介绍和讨论地球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讲述+PPT演示+实验展示4. 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介绍地球上的各种生存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并了解一些生态保护方案。
教学方法:讲述+实物展示和PPT演示5.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介绍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频率、原因和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讲述+PPT演示三、教学量化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构成,掌握地球的基本情况,了解大地运动与板块构造,掌握大气环境与影响,掌握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2.理解地球上的生存和自然灾害,了解相关保护方案。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课程评估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
2.课堂参与度:占总成绩30%。
五、教学效果保障1.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热情学习。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述、PPT演示、实物展示、实验等,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
3.合理安排课后习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六、总结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认识不同的自然现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增强人类对地球的责任感。
大学选修课认识地球教案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组成、结构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地球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2. 地球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结构、地质现象、气候变化等图片和视频)。
2. 地球仪、地球剖面图等教具。
3. 相关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哪些特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的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四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通过地球剖面图和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结构。
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数据分析法等。
- 举例说明地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 地球的变化- 地球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等。
- 地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那么地球科学在哪些方面对我们有帮助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科学的应用领域。
二、讲授新课1. 地球与人类生活- 地球资源:矿产、能源、水资源等。
- 地球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 地球科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 地球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 高新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地质勘探技术等。
三、课堂讨论1. 地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成信工《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球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地球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知识课,也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气科学专业属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介绍行星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识,固体地球圈层结构及基本知识,包围地球的圈层知识,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基本知识,作为人类发展基础的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基本知识等,不仅拓展了学生饿知识视野,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背景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本科专业。
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掌握生物进化及地质年表;掌握地球五大圈层的结构,功能,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建构各种系统科学得理念及系统研究思想;了解地球环境及变迁中的重要规律;了解自然资源及稀缺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影响,建立防灾减灾的系统工程的观点。
(二)从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地球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辩证关系,整体思维的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建立系统的思维观念。
(三)从教学方法上,应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及最新的网络信息,着重理解各种系统如圈层的联系,各种知识的联系,以及当前某些重大问题和地域问题的地球科学理解。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本课程属于基础知识课程,不需先修课程。
但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和环境专业的多种专业课程的必备的背景基础理论。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一)地球科学概论:2学时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二)地球的地位,起源和演化:4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3、银河系和宇宙起源学说4、恒星演化与太阳系形成5、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存在的环境:太阳系的结构,能量和行星系;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理解大爆炸学说与宇宙起源问题;了解太阳系形成假说;掌握地球起源和圈层分异,地球年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及地质年表等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地质学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2编写人:肖传桃审订人:李建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地球科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作用与任务是: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科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地质学分析、推断问题的思维能力(或地质思维)和资源环境意识;并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一般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诸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等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地质学发展简史与趋势。
第一篇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第一章地球 1.5学时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地壳 1.5学时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篇地球的历史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3学时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地层系统。
第三篇地质作用第五章地质作用概述2学时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4学时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
第七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4学时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第八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2学时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的演化及岩浆活动基本规律;岩浆岩。
变质作用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强度;变质岩。
第九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6学时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现代及新构造运动表现;地史时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作用(概念、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地震带的分布)。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6902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s课程类别:通识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教学内容设置是在涵盖“地球科学概论”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物理性质、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第三部分对地球四大圈层分别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则对地球环境变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灾害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
In arranging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sson covered the main part of An introduction of Earth Sciences, and introduced most important and advanced developing about earth science to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grates resource absence,environment degradation,disaster important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entitle lesso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d research aim, research content and object of earth science to students.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of earth's layer system were emphasiz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four layer system of the earth were discussed in the third part. The fourth part focused on environmental transfer of the earth, nature resource and its utilities, nature disaster, 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阶级”必须对地球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应成为国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中地球概论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2)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认识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况;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颜色等特征;2. 提问: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基本概况吗?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二、新课讲解1. 地球的基本概况: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课堂活动1.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2.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其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地球的基本概况吗?2. 引入新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新课讲解1.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昼夜更替;(2)时差;(3)五带划分;(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航海;(2)航空;(3)天文观测;(4)农业生产。
三、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3130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地质学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无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诸专业(包括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入门课或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苦乐观,同时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绪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授课计划等。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意义,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内容提要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3. 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4.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将今论古”原理2.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质学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学习研究方法。
(二)内容提要1、地质学研究对象2、地质学研究任务3、地质学的研究内容4、地质作用、它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2、难点:地质作用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矿物(一)教学要求通过元素、矿物的基本概念及矿物基本性质讲授,要求学生掌握矿物、晶体、矿物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以及集合体形态等基础知识,为肉眼认识、鉴定常见矿物奠定基础。
(二)内容提要1、元素2、矿物3、矿物的基本性质4、认识常见矿物(三)重点、难点1、重点:矿物的基本性质。
2、难点:通过矿物的基本性质识别矿物。
地球概论 教案
地球概论教案教案标题:地球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3. 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a.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b. 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洋和陆地的分布。
c. 地球的组成:岩石、土壤、水和大气。
2.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a.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和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
c. 地球的倾斜度和赤道附近气候的特点。
3. 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 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
b. 水循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c.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污染、破坏和资源利用。
4. 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培养a.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b. 探讨如何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c.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和垃圾分类。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知识讲解:以PPT或教材为基础,依次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地震、火山喷发或污染事件的案例,让学生思考这些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如何保护地球环境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成功的环保案例。
6.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小研究,例如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项目或调查学校的能源使用情况,并撰写相关报告或分享经验。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球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 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 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 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 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 地球表面的水体 (水圈)、地球表 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水 文 学 地 质 学
海 洋 学
土 壤 学 地 球 科 学
环 境 地 质 学
地 理 学
气 象 学
卫星定位系统(GPS),这给地球科学带来了深刻影
响。
(5)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由于地球空间的广泛性, 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区域的资料,特别是大区域的动态 变化状况,就必须充分利用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如 卫星云图、卫星遥感影像、航空照片、大地构造等。
(6)科学实验:这是地球科学中的各门学科普遍采用的 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测试,以获取各类样品的物质成 分、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资料, 再通过科学分析,推断其形成、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研究手段
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将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地质学领 域的研究中。
地质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演化至今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其中既 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既有地表常温常压状 态下的作用过程,也有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 作用过程,而且,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所 经历的地质过程存在差异。对这一漫长且不可逆的 过程,依靠人类的力量很难完全重塑和再现。
这些复杂的自然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都 是具有一定的发生、发展条件和过程,具有一定 的顺序,换句话说,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 体现了过程的有序性。
• 研究地壳运动、形变及地表形态特征, 如: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貌 学等
• 研究地壳的演变历史和古代自然面貌, 如:古生物学、地史学、同位素地质 年代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和第四纪 地质学等
地球科学的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科学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科学导论1.1 地球科学的概念与重要性1.2 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1.3 地球科学的历史与发展1.4 地球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组成2.1 地球的内部结构2.2 地球的外部结构2.3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2.4 地球的构造单元: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动力学3.1 地球自转与公转3.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3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3.4 地球表面的动力学过程: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第四章:地球的气候系统4.1 气候系统的组成与作用4.2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4.3 气候类型与气候分布4.4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第五章: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5.1 地球资源的分类与利用5.2 地球资源的可持续性5.3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5.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地球上的生命6.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6.2 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6.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与分布6.4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关系第七章:地球的历史7.1 地球年龄的估计7.2 地质年代表与地层学7.3 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7.4 地球历史的研究方法第八章:地球科学研究方法8.1 地球科学的研究手段8.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8.3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8.4 地质勘探与地质填图第九章:地球科学教育与普及9.1 地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9.2 地球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9.3 地球科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9.4 地球科学普及与社会责任第十章: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10.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10.2 地球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0.3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科学解决途径10.4 地球科学与人类未来重点和难点解析地球科学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科学导论重点:地球科学的概念、研究领域与方法、历史与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难点: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的深入理解。
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组成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讨论题:为什么说宇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宇宙的内涵?如何理解宇宙无限还是有限? 2、地球表面地形分布有何特点?
*****************************************
● 第 11 周(6 学时),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片:地球发展史,中国:石灰岩与桂林山水
三、陆地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地面流水(水源、分类、运动方式)
4
2、地下水:术语 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与空隙率;透水性与渗透率;透水层与含水层、 隔水层;
分类 按存在方式: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 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3、湖泊——陆地上较大的集中洼地 泄水湖与不泄水湖、 淡水湖(<0.3‰)与半咸水湖和咸水湖(>24.7‰)-(与海水标准盐度 35‰)对比。 4、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植物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 5、冰川——由冰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集中全球 85%的淡水;
一、制约因素
社会(经济、军事)需求,技术进步,学科发展。
二、研究意义
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认识地球形成、演 变规律
三、发展趋势
沿广度和深度,由资源时代进入环境时代;社会功能由“资源型”到“社会型”。
思考题: 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 如何理解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大气的物质以 N 和 O 为主;具有成层结构;对流层的大气运动 产生复杂的天气现象;大气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
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古人对“气”的理解;文艺复兴时代,达 芬奇已有了空气与真空的概念,18 世纪 70 年代 N 和 O
相继发现,拉瓦锡确认空气是由 N 气和 O 气的混合物;
思考题 1 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的简要特点? 2 大气运动的动力与大气环流模式 3 地下水的分类及其特点? 4 水圈的循环过程? 5 生物圈的分布与演化
本单元作业:
阐述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 第 13 周(4 学时),第三章 教学片:地球发展史,地球险境
第二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
地壳主要由富铝硅酸盐岩石组成;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 一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根据宇宙始于大爆炸的设想,所有物质是从基本粒子聚变为氢,然后四个氢合成一个氦(热核聚变), 氦进一步再合成其它元素。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某一地区的克拉克值又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美国化学家克拉克(F.W.Clarke,1947-1931)在 1989-1925 年期间,对全球性 59 个样品作了分析, 求得 50 种元素在大陆地壳 16 公里内的平均含量,后来的地球化学家又作了许多修正、补充。 :元 素分布土、克拉克值表
一、水圈的组成
1、水的形态和分布:以液态(>97%)、气态和固态三中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和大陆表面。
2、水的类型:按天然水所处环境分为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表 2-2,缺大气水,大气水 0.001%, 生物水 0.0001%)
二、海洋——水圈的主体
全球海洋格局;海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海水的运动(原因与形式:波浪、潮汐、海 流、浊流)。
3
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重点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与分层,大气运动的力,大气环流,水圈的组成,海水的运动,地面流 水的分类,地下水按运动状态和埋藏形式的分类,湖泊与沼泽的异同,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特点, 水圈的循环,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的分类。
一般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状态,层流和紊流,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大气水,生物的起源 和演化,各圈层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存在于地球圈层(如地壳岩石)中的元素(绝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随地质作用而迁移、变化, 集中或分散,当元素或化合物相对集中到能够具有经济价值并可被利用时,称为矿产。(富集倍数) 二 矿物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壳的组成
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内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的主要物理状态,地壳的类型; 矿 物的概念,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等),岩石的概念,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岩石的成因分类,三大岩类的常见岩石。
一般了解:地幔、地核的物质组成,元素在地球和地壳中的分布,克拉克值,地壳的重力均衡和重 力异常,矿物的化学成分分类,三大类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固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一 内部圈层的划分
提问:如何了解地球内部:地球物理方法、钻探、研究地壳活动(如火山)带出的深部物质 1 划分依据——地震波(前苏最深钻井科拉半岛 12.5 米;我国山东东海县深钻)——间接的 (1)面波——对固体地球表面破坏最强 (2)体波——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6
地震波探测的原理:波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波速变化意味着介质密度和弹性 变化;P波速度高于S波,且S波不能通过液体和气体。 补充 :陶版本 81-82 页,波振动、地球内部 传播
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密度和物性分层 两个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分隔地壳、地幔、地核 一个明显的低速带:软流圈——分隔岩石圈
万有引力公式(向两极增大)、离心力公式(向两极趋于零); 4 温度 地温场、常温层(外热层)、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地热流密度 5 磁场 地球的偶极磁场,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夹角 15 度并绕地理极缓慢迁移
(1)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 (2)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偶极磁场)、变化磁场(非偶极)、磁异常 (3)地磁场的成因:自激发电机假说 补充 ,陶 95 页 三 物质组成和物理状态——结合 45 页表 3-1 讲解 1 主要方法和依据 2 地壳: 厚度、密度、岩石组成 3 地幔: 分层、厚度、密度、物质组成、物性 4 地核: 分层、厚度、密度、物质组成、物性
一、生物圈的分布
垂向分布-90%以上地表及 200 米空中和 200 米水深,区域(平面)分布
二、组成与分类
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自养生物(植物)与异养生物(动物)
三、生物的起源与演化
1、生命的起源: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观点—无机物在特定条件下经过本身的化学作用过程变成 有机物;来自地球之外的观点
地球科学概论(A) 教案
56 学时(课堂教学 46 学时、实验 10 学时) 期末地学认识实习 2 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主讲:曹代勇 教授 电话:62331409;1352166-815 E-mail:cdy@
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的特点、冰川的运动。
四、大气水—地球表面的空调
1、存在方式: 汽态,绝大部分存在于对流层中;相对湿度与绝对湿度 2、来源:地表水体的蒸发、植物叶面的蒸腾和火山活动 3 作用:温室效应
五、水圈的循环
自然循环与人为循环;大循环:海洋→大气圈→(陆地)→海洋;小循环
第三节 生物圈
生物圈是一个特殊的圈层,生命具有 38 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达到最高级阶段的 标志。生物圈是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它对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表层也产生重要 的影响。
:地球内部结构图、表 二 主要物理性质——结合 46 页“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图”讲解
1 密度 地壳平均密度 2.7-2.8g/cm3,< 地壳平均密度 5.516g/cm3 ; 2 压力 与上覆物质重量成正比,按静压力平衡公式计算 3 重力 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大致指向地心,影响重力的是下伏物质质量
******************************************
● 第 10 周(4 学时),绪论+第一章
绪论
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方法,地 球科学的研究意义,地球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各阶段代表性人物及成就。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地球科学——一门古老而年青、基础与应用兼备的科学
1、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17 世纪前) 《禹贡》、《山海经》《管子》春秋战国(公元前 770-221);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5-16 世纪哥伦布、麦哲伦等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球形;1530-1650 哥 白尼〈天体运动〉——太阳中心说; 2、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创立与初步发展(17-19 世纪) 地质科学的创立:“火成论”与“水成论”、“均变论”与“灾变论”之争—1830 年莱依尔的〈地 质学原理〉—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18 世纪产业革命对矿产需求的增长促进地质找矿工作。 3 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固定论与活动论,地学革命三部曲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重点掌握:宇宙的物质性和层次结构,地球表面形态,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一般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银河系和太阳系。 宇宙具有层次结构(天体系统);地球是现今已知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2
第一节 对宇宙的认识
一、人类经漫长的探索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 二、从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
1、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希腊,90-168)的地球中心说; 2、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天体运行论〉1543 年出版完毕
一、研究对象的特点
空间尺度(广泛性与微观性):108—10-8cm,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时间尺度(漫长性与瞬间性) 地球系统(整体性与分异性),地球系统科学 自然过程(复杂性与有序性),不可逆、模糊性、灰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