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

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供大家参考!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1邓稼先(1924年—1986年)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1#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2“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1964我国第一颗核弹试验成功时,科研人员兴奋写下豪迈诗篇,成为祖国兴盛的赞歌与号角。
从此,中国备受列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返,崛起的征程一路扬帆。
而这场辉煌背后,是科学巨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孤寂生活,是废寝忘食、身心俱付的忘我付出。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尤其不会忘记这首动人诗篇的作者——邓稼先——我国核武器拓荒者、两弹一星元勋、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英雄院士。
邓稼先的杰出人物事迹介绍精选篇319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就立即乘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1958年8月开始,一直到邓稼先逝世前一年(1985年)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国原子武器的第一线,领导许许多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功设计了中国的氢弹,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邓稼先敏锐地预见到“世界性禁核”的趋势,在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期间,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和于敏合著了一份我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关于邓稼先的资料

关于邓稼先的资料邓稼先(1924年9月02日-1986年5月29日),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试验的重要参与者。
邓稼先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成就不仅在航天领域,还扩展到了其他科学领域。
以下是对他生平和贡献的介绍。
生平邓稼先于1924年9月2日出生在中国江苏南京的一个富裕家庭。
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展示了对科学和工程的浓厚兴趣,这对他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数学和物理天赋,得到了老师和家人的普遍赞赏。
邓稼先在开始进入中学时,将他的学业重心转向了工程领域。
他进入南京金陵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严格而全面的教育。
在中学时期,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不仅在数学和物理方面表现出色,还在其他科目中展现了出色的才能。
1945年,邓稼先成功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程学院。
在大学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培训,包括通用工程学、电气工程、力学和热力学等课程。
他的激情和天赋使他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他在毕业论文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
科研贡献邓稼先毕业后,他投身于中国的军事科研事业。
他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尤其在导弹和核技术领域。
20世纪50年代,邓稼先成为中国导弹和火箭工程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参与了众多的关键项目。
1956年,邓稼先领导了中国的第一次航天项目,这是中国的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之后,他成为中国航天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并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最著名的是他在核技术领域的突破。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核武器技术的挑战,邓稼先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究工作,并在1970年代成功进行了爆炸试验。
这项突破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成功爆炸试验的国家。
邓稼先不仅在军事领域有所贡献,他还注重与民用技术的结合。
他参与了中国的航天计划,并亲自指导了许多重要的航天任务。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和影响不可估量。
教育背景:1960年,邓稼先考入北京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得核物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期间,他积极参与军事科研工作,为以后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经历:1964年,邓稼先加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始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
在他担任总设计师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如长征火箭系列、神舟飞船等,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成果:邓稼先在航天科学领域取得了多个重要的科研成果。
他领导开展了中国航天器载探测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的探测器,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让全世界瞩目。
荣誉奖项:由于他在航天领域的卓越贡献,邓稼先荣获了众多的国内外荣誉和奖项。
他被授予两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企业家协会颁发的首批“中国企业家精神”称号获得者。
此外,他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思想风貌:邓稼先一直以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着中国的航天从业者。
他坚持走科技强国发展道路,一直倡导科技应用于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
他的智慧、勤奋和奉献精神是中国航天人的楷模,对于今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个人特点和风格:邓稼先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始终坚持“航天一线、科研一线、制造一线”,并且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他注重团队建设,重视与科研人员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创新性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展望未来:在邓稼先的引领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科技进步和国际地位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探索太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结语:邓稼先先生以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领导才干,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和民族英雄。
邓稼先介绍

5
邓稼先与中国的核武器发展
邓稼先与中国的核武器发展
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在实 践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在原子弹的研发过程中,邓稼先带领团队成功地突破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和实验验证的难关,使中国的 原子弹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在组织领导团队进行科研工作时,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注重科 学方法的运用,使科研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此外,邓稼先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他不仅关注每一个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注重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攻克了 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邓稼先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国科研 工作者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报效祖国
目录
CONTENTS
-
1 生平简介 2 教育背景 3 科学成就 4 个人荣誉 5 邓稼先与中国的核武器发展 6 结语
1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安徽省怀 宁县白麟坂村人,中国现代核物理学家,中 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 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的重要贡献
2
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
邓稼先于1941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45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市文正 中学、培文中学任教。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 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3
科学成就
科学成就
邓稼先在1950年回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54年晋升为研究员。从1958年起,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 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

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精选10篇)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篇1你知道我国有那些英雄吗?肯定知道吧!因为我国有无数为祖国捐躯或做出贡献的`英雄。
今天,我就为你介绍一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
故事是这样的:邓稼先在1958年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由于事关国家机密,所以,他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不著书立说,不出国交流。
经过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他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忍着剧痛,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国防科技的建议书。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祖国的利益,是人民的幸福和安全,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告诉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其实,邓稼先只是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群中的一位,在这队伍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
比如陈辉,他在临终前写下了四句诗:“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多么有英雄气概的诗啊!还有夏明瀚,彭德怀等等无数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而当今社会,也有这样的人啊!这次“两会”上,人大代表们提出了很多为祖国和人民谋利的金点子,如“提高素质教育”,“七要”,“发展高新技术”等等的一系列建议和意见,人大代表们不正是为祖国做出贡献吗?所有的少先队员们,每当我们敬礼时,都要牢记队礼的含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吧!邓稼先个人先进事迹篇2今日,每当听见看见关于原子核弹的报道,总会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那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双弹英雄——邓稼先。
报道主要写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后用最短的时间造成氢化弹、原子弹,在一次拾原子弹骇片时,被放射元素所伤致癌,被赞为“两弹元勋”。
当读到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拒绝了恩师与好友的挽留,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心为祖国的崛起做贡献时,我十分震惊:要知道,当时,出国深造的机会少而珍贵,只有少之又少的中国人能享受国外优厚的待遇。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1924年11月17日-1986年6月24日),江苏杨桥人,中国的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先生的辉煌成就不仅承载了中国航天业的伟大荣光,更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象征。
一、早年经历邓稼先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艰苦。
然而,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求知欲望。
在年幼时,他就对机械和电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追逐科技的梦想。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经常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机器和机械玩具,展示了他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天赋。
二、求学之路邓稼先的一番事业开始于上海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在那里,他尽情发挥了他独特的天赋,并展现了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卓越能力。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录取。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他努力学习并研究了力学,电子学和光学等学科,为他日后的航天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航天科研1956年,邓稼先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航天科研中,不断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
最终,中国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邓稼先还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先后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主要领导职务,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到中国航天领域。
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成就,将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对科技创新的思考邓稼先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和执着,更体现了他对科技创新的深刻思考。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才能摆脱追随他人的命运,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因此,他不断鼓励自己的团队在科技研发中追求突破和创新,坚持独立自主的科研方向。
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中国航天事业才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五、对后人的启示邓稼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航天科学家。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家,航天工程师。
他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着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他对于航天事业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丰碑。
早年经历邓稼先于1923年生于中国湖南省的岳阳市。
在他的经历中,一些令人赞叹的特点很早就显露出来。
他在青年时期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并且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资。
在就读于湖南省宁乡县数学初中时,他在全县的才智测试中名列前茅。
大学教育邓稼先在1941年考入中国清华大学,选择了工程物理专业。
在这里,他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训练。
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示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才能和热情。
但是,他的大学生涯被战争打破。
在中日战争期间,邓稼先奔赴重庆参军,继续为保卫祖国而努力。
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稼先被遴选为一批优秀科学家的成员之一,参与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
他的天赋在这一时期得以施展,他努力推进着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邓稼先领导着中国航天科学研究院的团队,迎接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黎明。
他的团队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中国加入航天强国的行列打下了基础。
邓稼先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并且受到了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奖励。
他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员总队特级技师、中国航模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他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科学交流和合作,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离世与纪念邓稼先于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他的去世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然而,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政府设立了“邓稼先奖”,以表彰在航天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邓稼先的一生,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更展现了一个顶尖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使他们对科学和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邓稼先离世已有数十年,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航天史的一页上。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邓稼先,祖籍四川,庐山人。
192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6年,邓稼先从美国返国后,率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的原子能研究组,1958年,他又主持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始终将科学研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述:一是在核工业和核武器领域的贡献;二是在航天事业中的突出表现。
一、核工业和核武器邓稼先是我国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率领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1949年开始接受原子弹研究任务,邓稼先任所长,领导了几代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的酒泉核试场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此后,邓稼先又主持我国的氢弹研制,历经10年艰辛工作,我国于1979年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颗氢弹。
1965年,邓稼先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领导中科院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这是我国核工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邓稼先不仅在技术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提供了很多有关核工业的战略建议,使核工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航天事业邓稼先在航天事业的重要贡献是率先提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构想,并亲自领导指导卫星研制工作。
1965年,邓稼先担任了中国人造卫星研制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历时3年,用手动计算票据、绘图和在草稿本上反复推导来完成人造卫星的设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升空,这也是全球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邓稼先的又一重要贡献是他也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艘大型远洋科学探险船“科学”号的研制。
邓稼先是一位有远见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突破,他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其他战略建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邓稼先还是一位爱国的专家学者,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始终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伟大责任。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男,1924年11月5日生于湖南省衡阳县,中国科学家、导弹技术专家。
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任总设计师、总指挥,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背景:
1945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学系。
后留校任教,曾担任助教、讲师等职。
科研工作:
1949年,邓稼先参与创建了中国航空研究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他在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多型号的导弹,并主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
荣誉及成就:
1957年,邓稼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位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
他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军方的荣誉称号,如两次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终身成就奖等。
贡献与影响:
邓稼先的科研成果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自主航天能力的国家之一。
他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和民用领域,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特点:
邓稼先秉承“艰苦创业,为人民”的科研精神,多年如一日地投入到
科研工作中,坚持自主创新,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不断突破科技难题。
他敢于冒险、善于团队合作,以身作则,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总结:
邓稼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成果和事业成
就不仅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和
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将
永远被铭记。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慧好学,在少年时代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邓稼先在北平崇德中学念完了初一至高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辗转来到了云南昆明。
1941 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回到了北平,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 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 26 岁,人称“娃娃博士”。
获得博士学位后的邓稼先,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 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从此,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带领着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日夜挑灯苦战。
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着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实验。
当时,我国的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先进的计算机,邓稼先就带领大家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理论计算。
在一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指挥,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他不顾个人安危,冲进试验区,捡起了摔碎的核弹片。
正是这次勇敢的举动,让他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
在邓稼先的不懈努力下,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随后,他又投入到氢弹的研究工作中。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 8 年,美国用了 7 年,苏联用了 4 年,而中国只用了 2 年 8 个月,这一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邓稼先积劳成疾,但他仍然坚持工作。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62 岁。
邓稼先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

邓稼先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邓稼先: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一、引言核工业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其在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史上,邓稼先无疑是一位引领者和奠基人。
本文将从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核工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展现他作为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的杰出成就。
二、邓稼先的生平事迹邓稼先,192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市,中国核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他年轻时在家乡忍受着贫困生活,但正是这种逆境让他更加努力求学和思考。
1941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始了他的科学之路。
毕业后,他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核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留学期间,邓稼先积极跟随当时核能领域的热点,深入研究核能技术。
三、科学成就邓稼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他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
他在核反应堆领域的研究中,发展了一种新的可持续裂变过程,既提高了裂变反应的效率,又减少了核废料的产生。
这项成果为核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并对解决核能开发中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对中国核工业的贡献邓稼先于1955年回国后,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核工业建设。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科技落后和经济困境,但邓稼先凭借他在核能领域的卓越才华和丰富经验,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核能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
他先后主持了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的设计和建设,为中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还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实现了中国核武器的自主研制,使中国成为继五个核国家之后的第六个核国家。
他的这一壮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震动,标志着中国核工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科技成果,邓稼先还为培养中国核工业的后继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亲自指导了无数学生和研究人员,在科研实践中传播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他创立了一套系统的核能技术培训体系,并推动了核工业在中国的广泛应用。
五、总结邓稼先作为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成就和无私奉献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的事迹邓稼先的事迹(通用13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
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邓稼先的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邓稼先的事迹 1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于北京,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的。
并叮咛人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在研制原子弹期间,邓稼先患了癌症,因为他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只身一人跑向前去,拿起原子弹的碎片在手里仔细检查。
他的妻子知道后,强拉邓稼先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让大家大吃-惊,邓稼先的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中央尽了-切力量,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在家人的搀扶下,邓稼先坐进去并且只转了一小圈,就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我非常敬佩邓稼先,因为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邓稼先,那我就用“精忠报国”这个词语,因为邓稼先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永远铭记!邓稼先的事迹 2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
———题记这是对他的优秀品质与精彩一生的最好诠释,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
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他从小跟随母亲到北平,在哲学教授父亲的身边长大。
他年仅26岁就考到了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安逸,但他一心挂念着祖国,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
邓稼先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邓稼先[dèng jià xiān](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邓稼先是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
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五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邓稼先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物理系助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后在物理系留学工作,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个人简历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先生是中国现代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
他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元勋,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
邓稼先先生于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非常注重教育。
邓稼先在家中排行老五,从小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天赋。
在他担任北大物理系教授期间,曾经多次受邀到国外访问交流,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文革期间坚持为学生上课。
邓稼先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于1946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并于1948年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
在美国期间,他遇到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著名的中国科学家。
与他们的交流使邓稼先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在科技领域上的薄弱之处,因此他决定回国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1951年,邓稼先先生回国后开始在北平大学任教,并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原子物理实验室。
他为培养中国的科学技术人才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阻力,但他坚信自己的事业将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重要的贡献。
在邓稼先先生的领导下,中国在1956年研制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
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随后,他开始主持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以期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邓稼先先生带领团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最终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是中国人民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
随后,他又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并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航天发射试验。
这些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邓稼先先生因病逝世,享年60岁。
他留下了一个充满荣誉和佳话的传奇人生,更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位无愧的人民英雄。
以上是邓稼先先生的传奇一生,他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邓稼先人物简介(精选)

邓稼先人物简介(精选)
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生于1918年,卒于1986年。
他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从小就酷爱数学和物理学,所以在中学时期就选择了这个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最终他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邓稼先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固体物理方面,特别是钨、锆等金属材料的研究。
1958年,邓稼先与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他的小组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这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1964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邓稼先在该项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他在科学事业中的成就,邓稼先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领导。
他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务。
邓稼先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任职的大学中推动了革命性的教学改革。
邓稼先是一个勤奋而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同时也充满人情味。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改革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尽管他已经去世了许多年,但他的成就和贡献仍然为我们的国家和世界科学界所铭记。
邓稼先生平简介

邓稼先生平简介一、邓稼先生平简介姓名:邓稼先性别:男出生年月:1924籍贯:中国学历: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邓稼先,1924年生,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归国。
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原子弹理论模型研究中鞠躬尽瘁,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人们把齐奥尔科夫斯基看作是苏联的火箭之父,把奥本海默看作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那么,邓稼先就应该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又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是研究和发射两弹的首席元勋。
许多年中,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默默无闻地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等强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进一步地在世界上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而这一重大事件又是和邓稼先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假若说以上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大都是人所共知的话,那么,“邓稼先”这个名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是鲜为人知的。
因为他,他的名字,他的工作,都属于国家的特别机密。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巨龙,那么,邓稼先研制的则是巨龙的龙头。
他不仅是研究核物理的杰出科学家,而且是庞大的核工程的天才指挥家。
这位将“将才”和“帅才”齐集于一身的理论物理学家,用他的智慧和忠诚,为捍卫共和国的国威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邓稼先1949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次年满怀爱国激情返回升起了五星红旗的祖国。
1959年,邓稼先接受了制造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任务。
他抛妻别子,带着28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钻进玉米地包裹着的建筑物大厅里,研读有关的外文资料。
人多书少,一人念,大家译;译一章,便连夜刻蜡纸油印。
请记住,中国的原子弹就是这样从零起步的。
外国人有人讽刺说:“在原子弹地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邓稼先则豪迈地回答说:“真空怕什么?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就这样,他带着年轻人读了近一年的书,又以战略家的眼光为研制组确定了理论攻关方向。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的主要事迹(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
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邓稼先的主要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1两弹”元勋——邓稼先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
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
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
22天后,北平沦陷了。
占领北平的日军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
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
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
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
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
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
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
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邓稼先的事迹

邓稼先的事迹1. 引言邓稼先(1924年8月23日-2009年1月5日),中国航天科学家、导弹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他在航天、火箭以及导弹技术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2. 教育和早年经历邓稼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子女。
他在青少年时期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展示出卓越的数学和物理能力。
1938年,邓稼先考入了浙江大学物理系。
在大学期间,他显示了他对航空技术和导弹技术的特别迷恋。
邓稼先毕业后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并决定继续深造。
3. 航天事业的突破邓稼先在1948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参与了中国的航天项目。
他成为了中国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重要人物之一,并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项目。
1956年,邓稼先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导弹技术时代。
4. 航天科技成就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1960年,他们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并于1970年成功发射。
这个成就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随后,邓稼先又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载人航天飞船,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5.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邓稼先的贡献不仅限于技术上的突破,他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组织和管理贡献。
他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首任总经理,并在该职位上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他还积极与国际航天界进行交流合作,为中国航天与国际接轨做出了重要努力。
6. 邓稼先的荣誉邓稼先因其在航天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
他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并获得了许多其他科学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奖励。
7. 邓稼先的逝世和纪念2009年1月5日,邓稼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的逝世令整个中国航天界感到悲痛,人们对他的业绩和贡献表示崇敬和敬意。
邓稼先

学术论著
邓稼先编著的论著有《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氢原子核的变形》《关 于氢二核之光致蜕变》等。
科研奖励
据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邓稼先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 1989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
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 文中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 学位;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 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 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0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
“邓稼先是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九 三学社中央宣传部评)
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物理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巨擘。”(《中国科学报》评) “邓稼先有着爱国之心、爱民之心,毕其一生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物纪念
电影原型 邓稼先 2009年4月6日下午,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开幕式首映了传记故事片《邓 稼先》。 戏剧原型 2018年5月14日,原创大型黄梅戏《邓稼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由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讲述 了邓稼先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崇高追求。 评书原型 《忠心报国邓稼先》是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王寿章创编的评书新段。 舰船命名 2016年2月2日,邓稼先号(舷号874)船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海军浙江舟山某军港举行。邓稼先号是中国 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海洋综合调查船。......
有关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精选7篇】

有关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精选7篇】“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
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
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有关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篇2邓稼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名字。
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祖国要求他制造原子弹时,他义无返顾地同意;当苏联单方面撕毁和约,撤除相关人员时,他自己带头攻关,并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 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 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 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 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 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 质品格。
一
个
大
写
的
中
第 一
国
课 时
人 杨振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鲜(xiǎn为)人知 鞠(jū躬)尽瘁(cuì)
孕(yùn)育 罗布泊(pō) 黯(àn)曛 (xūn)
铤(tǐng) 邓稼(jià)先 至死不懈(xiè)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
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 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
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
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
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
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 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
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
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
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
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
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 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 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 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 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 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 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 学家之一。
为邓稼先拟写一段颁奖词。
(1)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 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 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 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 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 (2)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 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 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 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 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 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 。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 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 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 ,一类 是 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 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 时间顺序来记叙。
我眼中的邓稼先
“奇丈夫”邓稼先,邓稼先“奇”在何处 ?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 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 年代,在条件极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 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 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2、邓稼先“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3、“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 词写出他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急切心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 4、“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他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5、邓稼先“奇”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 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他去讲理,竟能 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毫无私心,受人信任。
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 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 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 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 先相同的东西。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 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 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 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 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 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 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 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 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 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 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 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 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 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 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 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 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 的研究。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 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 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
邓稼先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是个伟丈夫、奇丈夫!再次齐声诵 读,《中国男儿》,读出你对邓稼先的赞颂与崇敬。
奇丈夫
邓稼先
巨大贡献 永恒的骄傲
无私精神
面对邓稼先的照片,你 想对他说些什么?
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 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神州九号”飞天成功, 长眠于地下的您安息吧!
第
二
课
时
杨振宁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 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奇”在作者的大手笔。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 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得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 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 视野、全球胸襟,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 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 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 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 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因为 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 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墨海对比, 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 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 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因为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 和全球视野,所以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 邓稼先形象。
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 “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 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第一,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
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
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 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 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 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