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附表5不良反应分级
不良反应的分级疫苗接种后的全身和局部等不良反应分级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预防用疫苗临床观察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美国国立卫生观察院(NIH)过敏和传染病观察所(NIAID)的评价标准,参见《儿童及婴儿副反应及毒性分级表》(2007年11月)。
如下所示。
表1 局部反应分级表化。
**肿的评价和分级应根据功能等级和实际测量结果表2 全身反应分级表对于上面分级表中未涉及的临床异常情况,按照下列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强度分级评估:1级轻度短时间的不适(<48小时),无需医疗;2级中度轻度到中度限制日常活动,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的医疗干预;3级重度显著地限制日常活动,需要日常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可能需要住院;4级危及生命极度限制日常活动,显著地需要日常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和住院。
不良事件与试验疫苗的关系判断肯定无关:0级,由于其他因素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有充分证据证明不良反应/事件是由其他原因引起,而与疫苗接种无关的。
可能无关:1级,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导致,如受试者的临床状况,其他治疗或伴随用药,与已知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不相符。
可能有关:2级,不良事件与已知的试验疫苗信息相符,与疫苗接种有合理的时间次序,和/或为疫苗接种曾经出现过的不良事件。
并与试验疫苗有因果关系,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很可能有关:3级,不良事件与已知的试验疫苗信息相符,并与试验疫苗有因果关系,且不能用其他因素解释,如受试者的临床状况,其他治疗或伴随用药。
肯定有关:4级,不良事件与已知的试验疫苗信息相符,并与试验疫苗有因果关系,且这种关系不能用其他因素来解释,如受试者的临床状况,其他治疗或伴随用药。
另外,在受试者再次使用试验疫苗时,不良事件重复出现。
预防用疫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11
严重(3级) > 39.6~ >130 <45 >155 >100 <80 >25
潜在的生命危胁 (4级)
>
由于心率不齐就急 诊或住院 由于心率不齐就急 诊或住院 由于严重高血压就 急诊或住院 由于严重高血压就 急诊或住院 由于低血压休克就 急诊或住院
需气管插管
表3 全身反应分级表
全身反应
轻度(1级)
1.25~1.5×ULN
1.6~3.0×ULN
3.1~10×ULN
>10×ULN
表5 血液检查分级表
血液
轻度(1级)
血红蛋 (g/dL)
白
(
女
性
)12.0~13.0
血验前红比蛋较白的(变女化性()gm与/d试L)增长~1.5
血红蛋白 (gm/dL)
(
男
性
)12.5~14.5
血验前红比蛋较白的(变男化性()gm与/d试L)增长~1.5
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发生由临床医师认定 的任何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其强度均 被认为是4级,
包括:癫痫、昏迷、手足抽搐、糖尿病酮酸中毒、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瘀斑、麻痹或瘫痪、 急性精神病、严重抑郁症等
附加: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推荐用下列术语和百分比表 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率:
正 影响常活活动动减弱<48小时,不正 48小常时活,动稍减影弱响20活%动~ 50% >正 影响常日活常动活减动弱,>不50能%工,作严 重不能自理,急诊或住院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疫苗的临床试验是确保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然而,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事件。
为了准确评估和管理这些不良事件,制定了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指导原则。
1. 引言在疫苗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是指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任何不良反应或者意外事件。
这些事件可能是轻微的,例如局部疼痛或者发红,也可能是严重的,例如过敏反应或者器官损伤。
因此,对不良事件进行准确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2. 不良事件分级标准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是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进行分类的。
普通而言,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轻微(Grade 1):不良事件轻微,对受试者的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不需要特殊处理。
- 中度(Grade 2):不良事件中度,导致受试者的日常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一些特殊处理或者治疗。
- 严重(Grade 3):不良事件严重,导致受试者的日常活动受到显著限制,需要紧急处理或者住院治疗。
- 危及生命(Grade 4):不良事件危及受试者的生命,需要即将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
3. 不良事件分类不良事件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分级,例如:- 体征和症状:根据不良事件的体征和症状进行分类,例如发热、头痛、呕吐等。
- 实验室检查:根据不良事件在实验室检查中的结果进行分类,例如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
- 医学影像学:根据不良事件在医学影像学检查中的结果进行分类,例如肺部炎症、心脏损伤等。
4. 不良事件评估和管理在疫苗临床试验中,对不良事件进行准确评估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和管理的步骤包括:- 采集信息:及时采集和记录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
- 评估严重程度: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按照不良事件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 制定管理计划:根据不良事件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包括观察、治疗或者紧急处理等。
流感监测及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试题及答案
流感流行病学特征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5,500 种哺乳动物中有待研究的病毒至少有多少种CA: 120000B: 220000C: 320000D: 420000【单选】2.以下哪项不属于输入性传染病AA: 炭疽B: 埃博拉C: 黄热病D: 裂谷热【单选】3.新世纪以来,卫生应急体系从无到有,实现了哪几种转变和发展D A: 从无序到有序,法制体系基本建立B: 从分散到集中,管理体制初步形成C: 从单一到协同,机制建设全面优化D: 以上都是【单选】4.流感病毒最早是在哪年被发现的BA: 1923年B: 1933年C: 1943年D: 1953年【单选】5.流感基因由几条独立的单链负股RNA组成CA: 6条B: 7条C: 8条D: 9条流感的诊治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流感治疗的基本原则叙述错误的是EA: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B: 符合标准者住院治疗C: 儿童忌用水杨酸制剂D: 高危人群尽早抗病毒E: 避免进展为重症流感,尽早住院治疗【单选】2.重症流感的预警指标叙述错误的是DA: 持续高热>3 天B: 呼吸道症状加重C: 心动过速, 血压改变, 烦躁不安D: 气短,呼吸频率(>20次/分)E: WBC升高或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单选】3.()型流感变异性最强AA: 甲B: 乙C: 丙D: 丁E: 以上均是【单选】4.下列哪项不是需要关注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CA: 年龄<5岁的儿童B: 妊娠期及围产期妇女C: 普通人群D: 年龄≥65岁的老年人E: 肥胖者【单选】5.下列哪项不属于小变异BA: 引起季节性流感流行B: 抗原转换C: 表面基因发生点突变D: 人群存在不同程度预存免疫E: 抗原漂移流感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疾病负担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流感病毒粒子表面的主要抗原包括AA: HA B: NP C: NV D: NS【单选】2.流感的防控策略包括DA: 健康教育B: 接种疫苗C: 药物治疗D: 以上均是【单选】3.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的高发季节为DA: 春夏B: 夏秋C: 秋冬D: 冬春【单选】4.流感病毒基因组分多少个节段DA: 1 B: 4 C: 6 D: 8【单选】5.不易引发流感并发症及重症的高危人群CA: 老年人B: 婴幼儿C: 青少年D: 特定慢性病或基础病的成人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第三代测序技术(单分子测序)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C A: 超长读长B: 不需要模板扩增C: 运行时间较长D: 直接检测表观修饰位点E: 相对较高的随机测序错误【单选】2.实时荧光PCR-TaqMan 探针法的优点有EA: 特异性强B: 灵敏度高C: 重复性好D: 可做多重定量E: 以上均是【单选】3.根据M和NP流感分为EA: 甲型B: 乙型C: 丙型D: 丁型E: 以上均是【单选】4.流感监测的意义有EA: 流感病例的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尤其是对于重症病例能够早期发现、早治疗,降低病死率B: 流感疫情的确诊,以便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C: 用药指导、疫苗评估与筛选D: 流感抗原性及基因变异趋势研究,用于指导预警策略E: 以上均是【单选】5.第二代测序技术特点叙述错误的是BA: 高通量测序B: 测序长度较长C: 借助生信进行数据分析D: 测序结果与原始靶标载量息息相关E: 目前的精准度越来越高流感的监测及疫苗筛选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目前应用的流感疫苗主要类型是BA: 全病毒苗B: 裂解苗C: 亚单位苗D: 核酸疫苗【单选】2.以下不是目前WHO的疫苗推荐步骤的是DA: 基因进化分析B: 免疫原性分析C: 人群血清免疫效果分析D: 动物试验【单选】3.不属于WHO的5个流感合作中心的是BA: 美国B: 法国C: 日本D: 中国【单选】4.流感病原学监测的目的DA: 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水平和流行趋势B: 实时追踪流感病毒变异,及时发现新型流感病毒,并做出预警C: 为全球及我国流感疫苗株的推荐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D: 以上均是【单选】5.目前应用的流感疫苗是几价苗CA: 单价苗B: 二价苗C: 三价苗D: 四价苗流感疫苗的应用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关于流感叙述正确的是CA: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B: 属于乙类传染病C: 中国冬春季多见D: 呼吸道正症状较轻【单选】2.流感和新冠区别说法不正确的是BA: 冠状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B: 新冠发热38℃以上C: 流感可出现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D: 重症新冠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单选】3.流感病毒直径约为()nmBA: 40-80B: 80-120C: 120-160D: 160-200【单选】4.人流感病毒根据()分为甲乙丙型AA: 核蛋白B: 神经氨酸酶C: 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D: 血凝素【单选】5.发生牛感染的是()型流感病毒DA: 甲B: 乙C: 丙D: 丁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目前流感疫苗应用最广的类型是()BA: 全病毒苗B: 裂解苗C: 亚单位苗D: 核酸疫苗【单选】2.鉴定流感流行株属于类似株或低反应的试验()BA: 血凝试验B: 血抑试验C: 核酸检测D: 基因分析【单选】3.据WHO统计,全球每年儿童流感的发病率()CA: 5%~10%B: 10%~20%C: 20%~30%D: 30%~40%【单选】4.《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提供的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分级指标包括CA: 临床指标B: 实验室指标C: 以上均是D: 以上均不是【单选】5.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要求与治疗用的药物的安全性要求相比()B A: 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要求与治疗用的药物的安全性要求相当B: 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治疗用的药物的安全性要求C: 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要求低于治疗用的药物的安全性要求D: 以上都不对流感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及不良事件分析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疫苗不良反应类型包括DA: 眼部及呼吸道症状B: GBSC: 硫柳汞D: 以上均是【单选】2.疫苗接种的禁忌证DA: 对鸡蛋和任何一种疫苗成分过敏的人B: 中或重度急性发热的病人C: 曾患格林巴利综合征者D: 以上均是【单选】3.目前流感疫苗的应用最广的是几价苗()CA: 单价苗B: 二价苗C: 三价苗D: 四价苗【单选】4.8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流感疫苗每年接种几剂()A A: 1剂B: 2剂C: 3剂D: 4剂【单选】5.流感疫苗优先接种的人群包括()DA: 婴幼儿B: 老年人C: 孕妇D: 以上均是流行性感冒诊疗进展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产生流感新亚型的主要原因是?BA: 流感病毒抗原漂移B: 流感病毒抗原转换C: 人群普遍易感D: 流感抗病毒药物耐药增加E: 流感病毒变异【单选】2.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是?BA: 流感病毒抗原漂移B: 流感病毒抗原转换C: 人群普遍易感D: 流感抗病毒药物耐药增加E: 流感病毒变异【单选】3.流感病毒属于?CA: 单股、正链、分节段RNA病毒B: 单股、负链、环状RNA病毒C: 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D: 双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E: 单股、负链、分节段DNA病毒【单选】4.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甲型流感分型情况?AA: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甲型分为H(H1~H18)、N(N1~N11) B: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甲型分为H(H1~H16)、N(N1~N11) C: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甲型分为H(H1~H18)、N(N1~N14) D: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甲型分为H(H1~H14)、N(N1~N11) E: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甲型分为H(H1~H15)、N(N1~N11)【单选】5.2020年3月后未监测到的流感亚型是?DA: H1N1B: H3N2C: VictoriaD: YamagataE: 以上都不是儿童流行性感冒重症的早期识别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EA: 呼吸衰竭B: 急性坏死性脑病C: 脓毒性休克D: 多脏器功能不全E: 以上均正确【单选】2.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 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B: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C: 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D: 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E: 甲型流感易引起世界大流行【单选】3.关于流行性感冒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A: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副粘液病毒B: 分甲、乙、丙三型C: 甲型不变异D: 乙型及丙型可感染人类及多种动物E: 丁型易变异【单选】4.关于流感患者的肺炎,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CA: 流感病毒本身可引起病毒性肺炎B: 病程中若持续或反复发热,呼吸道症状加重,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性肺炎C: 保险起见,应尽早应用抗生素D: 可以是混合感染E: 抗菌素的选择时应进行相关标本的培养【单选】5.关于流感的治疗下列哪些是错误的()DA: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B: 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C: 流感病毒高危人群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流感症状,缩短流感病程D: 尽早使用抗菌药物E: 以上均不正确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解读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下列哪项不是重症流感的标准AA: 持续高热>2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B: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C: 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D: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E: 合并肺炎【单选】2.流感的病程一般为()天BA: 5-7天B: 5-10天C: 5-14天D: 7-10天E: 7-14天【单选】3.流感病毒分型有()种BA: 3B: 4C: 5D: 6E: 7【单选】4.在我国部分地区和部分年份,乙型流感的流行强度高于甲型,且在B/Yamagata 和B/Victoria系交替占优势,主要以()季节流行为主CA: 春秋B: 秋冬C: 冬春D: 春夏E: 冬季【单选】5.WHO最新报告,流感相关住院和死亡主要发生在EA: 65岁及以上老人B: 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C: 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D: 65岁及以上老人、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E: 65岁及以上老人、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以及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流行性感冒(Influenza)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的依据是CA: 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B: 流行特征C: 病毒内部和外部抗原结构不同D: 表面抗原血凝素E: 神经氨酸酶【单选】2.流行性感冒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CA: 发病季节B: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C: 病毒分离D: 血凝抑制试验E: 血常规【单选】3.关于流行性感冒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A: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副粘液病毒B: 甲、乙、丙、丁四型C: 甲型不变异D: 乙型及丙型可感染人类及多种动物E: 丁型主要感染人类和猪【单选】4.关于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B: 动物亦可能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C: 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D: 传染性强E: 肺外并发症多见【单选】5.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A: 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B: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C: 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D: 全身中毒症状较重E: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儿童重症甲型流感的早期识别及救治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流感易感人群A: 6个月至3岁年龄组是流感高危人群AB: 重症流感青壮年多见C: 群居老年人不易感染D: 托幼儿童感染流感少见E: 不同年龄易感率大致相同【单选】2.小儿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EA: 常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B: 年长儿症状与成人相似C: 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D: 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乏力E: 以上均正确【单选】3.下面各项描述正确的是:EA: 甲流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B: 该病有自限性, 病情多数较轻,流行时间多见于冬春季C: 流感病毒具有易变性和不可预知性D: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主要是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变异E: 以上均正确【单选】4.流感传播途径EA: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B: 间接传播C: 密切接触D: 消化道传播少见E: 以上均正确【单选】5.流感的传染源EA: 主要是病人B: 以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C: 隐性感染者D: 动物E: 以上均正确流感并腺病毒感染病例分享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腺病毒肺炎常遗留的后遗症为EA: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 单侧透明肺C: 支气管扩张D: 间质纤维化E: 以上均正确【单选】2.下面各项描述正确的是:AA: 腺病毒肺炎死亡病例以2 岁以下婴幼儿为主B: 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C: 更昔洛韦治疗有效D: 利巴韦林治疗无效E: 早期积极大剂量激素治疗【单选】3.下面各项描述正确的是:BA: 目前腺病毒分型各异,临床表现大致相同B: 腺病毒肺炎病理表现以局限性或融合性坏死性肺浸润和支气管炎为本病主要病变C: 所有腺病毒感染患者均表现为结膜充血D: 腺病毒感染患者卡他症状明显E: 腺病毒感染会出现特征性皮疹【单选】4.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表现为:AA: 慢性咳嗽、喘、运动耐受性差B: 喘鸣音和湿罗音是较少见的体征C: X线胸片可明确诊断D: 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一定需要病理活检E: 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不推荐HRCT【单选】5.腺病毒是哪一类型的病毒?EA: DNA病毒B: 细胞核内繁殖C: 在咽、结合膜繁殖D: 肠道内繁殖E: 以上均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释义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自()施行AA: 2019年12月1日B: 2016年12月1日C: 2018年12月1日D: 2009年12月1日【单选】2.儿童出生后1月内应到()接种单位接种CA: 户口所在地B: 父母居住地C: 儿童本人居住地D: 出生医院【单选】3.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由()安排A A: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安排B: 接种部门负责C: 被接种人承担D: 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单选】4.《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从重说法不正确的是DA: 打击疫苗违法行为上采用最严原则B: 落实处罚到主要人员C: 强化信用惩戒,建立信用记录制度D: 违反本法规定,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单选】5.疫苗流通叙述错误的是CA: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统一采购B: 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组织采购C: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D: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行配送疫苗应当具备疫苗冷链储存、运输条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的网络报告时限()EA: 2小时内B: 6小时内C: 8小时内D: 12小时内E: 24小时内【单选】2.为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医务人员应做到()DA: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B: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C: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转院D: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E: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转院、早治疗【单选】3.关于禽流感病毒不正确的是()BA: 普遍对热敏感B: 对低温抵抗力较弱C: 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D: 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E: 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单选】4.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AA: 呼吸道传播B: 消化道传播C: 血液传播D: 垂直传播E: 间接接触【单选】5.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网络报告时限()AA: 2小时内B: 6小时内C: 8小时内D: 12小时内E: 24小时内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和流感的免疫预防策略考试本组考核由题库随机抽取,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限时30分钟【单选】1.2010年根据美国CDC的报告,的IPD病例发生在≥50岁的病人.B A: 52.5%B: 55.2%C: 56.3%D: 57.9%E: 58.4%【单选】2.( )我国下呼吸道感染死亡和早死仍位列前十位死因AA: 2015年B: 2016年C: 2017年D: 2018年E: 2019年【单选】3.国产首个PCV13获批是在( )BA: 2019年11月20日B: 2019年12月30日C: 2020年1月25日D: 2020年4月28日E: 2020年8月16日【单选】4.2018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肺炎出院人数为(),病死率为()BA: 354.5万,0.52%B: 359.2万,0.49%C: 360.2万,0.56%D: 363.2万,0.54%E: 362.9万,0.50%【单选】5.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网针对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监测报告显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CA: 45.6%B: 48.4%C: 53.6%D: 56.4% E: 54.2%。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发生由临床 医师认定的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 其强度均被认为是4级,包括:癫痫、昏 迷、手足抽搐、糖尿病酮酸中毒、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弥散性瘀斑、麻痹或瘫痪、 急性精神病、严重抑郁症等
样本量
疫苗临床试验样本的大小取决于方法学和统计学考虑, 同时是基于所采用的方法学、统计学及临床和流行病学 的科学判定,并且视制品而异。在满足统计学要求的前 提下,应不低于法规规定的样本量(见药品注册管理办 法)。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数量必须足够以确保结果可靠, 疫苗效力试验的样本量应足够大,以得到精确的效力区 间估计。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判定终点所需的样本量不 同。 设计方案应说明每一个主要判定终点(免疫原性, 安全性和效力)的研究所需样本量的计算,最终估计值 决定了试验所需的受试者数目,同时应仔细考虑对疫苗
优效性试验:疫苗优效性试验以典型疾病 病例为基础,对照是安慰剂或对所研究的 疾病无效的疫苗。试验目的是评价接种疫 苗后所预防的疾病的发病率下降的百分比。 非劣效性试验(单侧等效):与对照相比, 疫苗效力非劣效性试验的典型设计是为说 明使用新疫苗后疾病、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或相对发病率,或相对危险率)不大于 事先确定的临床相关数值。 桥接试验:是指在支持某产品从一种组
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则
韩续军
一、前言
人用疫苗包括:含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灭 活但仍具有免疫原性的微生物灭活疫苗; 对人无毒或减毒但保留免疫原性的活微生 物,即减毒活疫苗;由生物体或其分泌物 提取及重组DNA等技术获得的抗原制备的 疫苗。 疫苗的研发主要分为两部分: 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本指导原则仅对 预防用疫苗的临床试验提出总的要求,疫 苗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应严格按照《药品临 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进行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前言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为特殊药品,常用于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
大多数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为健康儿童,因此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在疫苗临床试验过程中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已逐渐广泛应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现有的分级标准适用于此类因疾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患病人群,但不适用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疫苗制定不良事件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更科学的监测和评估疫苗接种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所采用分级标准和依据,既参考了国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同类指南,也结合了我国的临床实践。
本指导原则的起草基于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的提高,本指导原则也将适时修订。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新型疫苗,当临床试验受试者为健康成人、青少年、儿童或婴幼儿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事件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紧急揭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暂停/终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事件分级标准也有助于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
相关法规要求疫苗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各方(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者)的监控,并按《疫苗临床试验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报告。
本指导原则的分级标准适用于对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分级评估,同样适用于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分级评估。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旨在为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1. 引言在全球范围内,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工具。
疫苗的临床试验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步骤。
然而,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防范,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探讨这些指导原则的重要性,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定义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一种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分级的方法。
这些分级标准为疫苗临床试验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框架,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标准中通常包括了轻微、中等、严重等级,以及对于严重反应的详细描述。
3. 指导原则的重要性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性评估:分级标准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了解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估。
- 数据可比性:标准化的分级方法确保了不同试验数据之间的可比性,这对于合理比较不同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 风险通报:分级标准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报告疫苗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从而提供给监管机构和公众及时的风险信息。
- 研发进展:通过分级标准,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有助于在研发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撰写文章的写手,我认为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疫苗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指导原则不仅保障了疫苗的安全性评估,也为公众提供了可靠的风险信息。
然而,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不同试验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对于严重反应的准确定义等。
标准的修订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以便更好地适应疫苗研发的需求和最新发展。
5. 总结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疫苗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整理)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前言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修订说明
附件2《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修订说明一、背景2005年首次制定发布的《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是专门针对疫苗临床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制定的分级标准,旨在更科学的监测和评估健康受试者接种候选疫苗后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临床试验的风险。
该指导原则发布至今已应用14年,对推动我国疫苗临床试验科学规范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WHO对我国NRA疫苗监管体系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5年版指导原则的内容适用于健康成人及青少年受试者,部分不良事件的分级判定指标不完全适用于婴幼儿;此外,随着临床研究实践和对人体医学认知的深入,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颁布实施,对疫苗临床研究提出更高的监管需求,因此在充分借鉴国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同类指南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2005年版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药审中心专门成立了起草小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参考境外监管机构发布的同类指导原则和行业指南,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在中心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之后,在对征集的意见汇总分析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指导原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有关规定更新了相关技术要求。
二、主要框架和内容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分级指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接种部位(局部)不良事件、生命体征和非接种部位(全身)不良事件;第二部分为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液生化、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等)。
此外,本指导原还对其他不良事件分级一般原则、关联性评价和安全性报告进行相应说明和规定。
三、修订说明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关于不良事件分级一般原则:对分级表中未涉及的临床异常情况,明确分级评估的一般原则。
(二)关于临床观察指标1. 更新接种部位不良事件分级表中硬结、肿胀、红晕、皮疹、瘙痒分级标准;增加蜂窝组织炎分级标准。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尊敬的读者: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是关于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的主题。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疫苗作为一种预防性医疗手段,其临床试验不仅需要高质量、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指导,同时也需要建立明确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议题。
1. 了解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在接触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是一种评估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过程,通常包括临床前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等环节。
在人体试验阶段,疫苗接种者往往被观察和监测一段时间,以确定疫苗的不良反应情况。
2.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重要性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指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不良反应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标准。
这一标准的建立对于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疫苗研发者和临床试验人员更准确地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对于疫苗的注册和上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是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
3.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本节中,我将重点介绍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指导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主要包括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可以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中度不良反应需要医生进行干预治疗,但一般不会对受试者造成长期影响;重度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还需要考虑特定人群的差异。
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于疫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分级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些特殊情况。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的建立应该以安全和有效为首要目标。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前言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10.14•【文号】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施行日期】2005.10.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5]4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规范疫苗研发行为,指导疫苗研究单位科学地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我局组织制定了《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联合疫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多肽疫苗生产及质控技术指导原则》、《结合疫苗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6个技术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并请转发辖区内各有关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00五年十月十四日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前言由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为起始材料,经培养增殖制成的减毒、灭活的病原体,或再经纯化、裂解、亚单位(包括细菌类毒素)等方法处理制备的富含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而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产品,为预防用疫苗。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用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制备的预防用疫苗,其目的是为该类制剂提供一个共同的原则,指导制定临床前研究的方案,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一、基本原则(一)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对所预防的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研究,包括疾病的危害程度所涉及的人群及病原的型和亚型等;(三)对研制该类制品用于预防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四)应对该制品用于预防该疾病的利益风险比进行研究。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一、背景介绍预防用疫苗的临床试验是评估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在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分级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旨在提供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以便研究人员在试验过程中进行准确的不良事件报告和评估。
二、不良事件的定义不良事件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医疗事件。
不良事件可以是预期的,也可以是未预期的。
预期的不良事件是在疫苗说明书中已列明的不良反应,未预期的不良事件是指在疫苗说明书中未列明的不良反应。
三、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与疫苗接种的相关性,不良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轻度不良事件(Grade 1):- 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活动;- 无需特殊治疗,自行缓解;- 与疫苗接种可能有关,但不影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中度不良事件(Grade 2):- 症状中等程度,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需要一般治疗干预;- 与疫苗接种有关,但不会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重大影响。
3. 重度不良事件(Grade 3):- 症状严重,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需要特殊治疗干预;- 与疫苗接种有关,可能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重大影响。
4. 严重不良事件(Grade 4):- 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 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严重影响。
四、不良事件的报告和评估在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应及时、准确地报告和评估不良事件。
以下是不良事件报告和评估的步骤:1. 事件报告:- 研究人员应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确保及时收集和记录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 不良事件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不良事件的描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处理措施等。
2. 事件评估:- 研究人员应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与疫苗接种的相关性,进行不良事件的评估;- 评估结果应以分级标准为依据,准确判断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
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预防用疫苗临床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为进一步规范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临床试验和提高临床研发水平,保证同类疫苗注册上市时具有相似的安全有效性,指导非创新性疫苗的临床研发和评价,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所述非创新性疫苗是指已有同类疫苗在中国境内上市,其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上市同类疫苗具有可比性的疫苗。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免疫原性替代终点进行有效性评价的非创新性疫苗。
对涉及处方和生产工艺等变更的疫苗,如需要通过临床可比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变更可行性的,也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疫苗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等相关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将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临床试验前的考虑对于非创新性疫苗,在研发立项时应充分评估已上市同类疫苗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常应首先进行候选疫苗(或称试验疫苗)与已上市同类疫苗(或称对照疫苗)在药学和非临床方面的比对研究,其比较数据结合临床试验结果用于评价两种疫苗的可比性。
上市疫苗关键质量标准项目的可接受限度(如抗原含量/效价、病毒滴度、产品及工艺相关杂质等),不仅须根据生产工艺能力、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数据确定,还需结合非临床研究批次和结果、注册临床试验批次的核定结果及临床试验安全有效性结果分析论证其合理性。
因此,应在充分考虑生产规模的预期放大、生产工艺地址变更、生产参数调整及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异度、产品货架期降解等因素基础上,选取在上述因素方面可代表上市生产的试验疫苗进入注册临床试验。
建议采用商业化规模生产的疫苗用于申请上市许可的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含加强免疫)。
三、临床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对于非创新性疫苗,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该疫苗与对照疫苗在安全有效性方面的可比性。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附件1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一、前言预防用疫苗(以下简称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疫苗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相关要求进行。
由于疫苗通常用于健康人群,多数为健康儿童或婴幼儿,一般情况下其各阶段临床试验选择健康受试者,因此在疫苗的临床试验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应高于治疗性药物,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风险管理和全程管控。
本指导原则为针对疫苗临床试验制定的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旨在通过对不良事件与接种疫苗因果关系的合理分析和判定,科学地监测和评估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以及疫苗使用者的风险。
本指导原则基于现行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起草,所采用的分级标准和依据,参考了境外监管机构发布的—1 —同类指导原则和行业指南,并结合了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制定,将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适时更新。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对疫苗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即强度)进行分级评估。
由于疫苗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可能为成人、青少年、儿童或婴幼儿,因此应依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生理特点对试验中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分级评估标准也可作为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紧急揭盲标准,以及是否暂停/终止临床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事件分级标准也有助于同一临床试验或不同临床试验间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三、基本内容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疫苗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分级指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观察指标(即症状和体征,包括接种部位不良事件、生命体征、非接种部位不良事件);第二部分为实验室检测指标(血液生化、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等)。
(完整版)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完整版)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二、基本原则三、概述(一)临床试验分期(二)疫苗临床试验前研究和实验室评价(三)疫苗特殊性考虑四、方法学考虑(一)受试人群(二)结果判定(三)诊断方法的验证(四)病例检测和确定(五)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五、统计学考虑(一)概述(二)Ⅲ期试验设计要求(三)效力(四)安全性(五)样本量(六)随访持续时间六、伦理学考虑(一)概述(二)受试者保护(三)伦理委员审查七、Ⅰ期临床试验八、Ⅱ期临床试验九、Ⅲ期临床试验十、Ⅳ期临床试验十一、研究设计(一)平行组设计(二)多中心试验(三)优效性、非劣效性试验(四)观察队列试验(五)病例对照试验十二、桥接试验附录1:术语定义附录2:疫苗临床试验方案基本要求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中的疫苗,是指能诱导宿主对感染病原、毒素或其他重要抗原性物质产生特异、主动保护性免疫的异源预防用生物制品。
人用疫苗包括:含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灭活但仍具有免疫原性的微生物灭活疫苗;对人无毒或减毒但保留免疫原性的活微生物,即减毒活疫苗;由生物体或其分泌物提取及重组DNA等技术获得的抗原制备的疫苗。
疫苗的研发主要分为两部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本指导原则仅对预防用疫苗的临床试验提出总的要求,疫苗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应严格按照《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进行。
GCP是有关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宗旨是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保证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规范可信,结果科学可靠,其一般原则也适用于疫苗。
但疫苗因具有其内在和应用特殊性,如来源于活生物体、其组成复杂,用于健康人群且以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因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有特殊的检测方法以保证其批间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
本疫苗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目的,是为疫苗临床试验提供总的要求,各类疫苗的临床试验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疫苗的各自特征和疾病流行情况,并参照相关的其他指导原则,确定具体的临床试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
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前言
疫苗系一类特殊的药品,通常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疾病。
大多数预防性疫苗的各阶段临床试验均选择健康的受试者,并且多数疫苗用于健康儿童,因此,在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过程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尤为重要,其要求应高于一般治疗性药物。
标准化的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评估治疗用药物在特定疾病的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但这些分级标准适用于患者,本身的疾病过程经历了轻度、中度或重度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不良事件,故其参数可能并不适于健康志愿者。
本指导原则针对预防性疫苗制定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健康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的风险,本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中所采用参数的界定值,系基于已上市疫苗临床试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公开的信息,并结合当前国情的考虑。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适于创新性预防性疫苗,并适用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为健康成人及青少年时,对试验中发生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异常的严重程度即不良反应强度进行评估,并可作为一般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规定的破盲标准,以及作为是否停止临床研究的参考。
同时,本指导原则提供的统一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也有助于预防性疫苗的同一临床试验不同试验组间或不同临床试验间的安全性数据的比较。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管理法规要求疫苗临床研究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需接受有关管理当局的监查和相关主体(注册申请人、伦理委员会和研究人员)的监控,并适时备报。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必须适时、全面、客观而准确地记录所有安全性观察值及相关数据,从而进行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评价,注册申请人必须监测临床研究的全程进展,本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有助于进行安全性监控,并及时做出判断和按要求适时报告。
本指导原则及已发布的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的目的旨在为预防性疫苗进行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时提供参考,本文中不良反应的分类和分级标准为临床研究中安全性资料的完整性提供补充。
二、基本内容
本指导原则提供的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分级指标包括两部分(详见毒性分级表),第一部分为临床指标(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生命体征检测);第二部分为实验室指标(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检测),但并非涵盖所有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中所需观察的安全性指标,对于一些开发中的特殊疫苗可能需要增加额外的监控指标,或修改表中参数的具体界定值。
例如,额外的参数基于临床前毒理研究的安全性提示或先前类似已上市产品的经验。
不同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可根据疫苗的特性,从本文的不良反应分级表中选择适合的观察指标。
根据疫苗的各自特征和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合理的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一)不良反应分级表
1.临床观察指标(表1~3)
表1 局部反应分级表
*除了最直接地通过测量直径来分级评价局部反应,还要记录测量结果的发展变化。
**肿的评价和分级应根据功能等级和实际测量结果
表2 生命体征分级表
* 引自中国预防接种手册,受试者应在静止状态进行检测
** 口温;检测前没有喝热的或冷的饮料或吸烟
*** 血压异常的判断需与使用疫苗前的基线血压值对比,进行具体分析。
表3 全身反应分级表
2、实验室指标(表4~6)
由于实验室所有指标作为参考标准须依据所规定的正常值而定, 因此需提供规定的正常值范围来证明其合理可行性,以下仅供参考。
表4 血生化指标分级表
*“ULN”:为正常值范围之上限
#在毒性评价和结论中的临床症状需与每项实验室参数共同描述,并在研究中进行监查
表5 血液检查分级表
**“ULN”:为正常值范围之上限
表6 尿液检查分级表
以上表中的分级指标并不推荐用于所有疫苗临床试验的健康志愿者的安全性监测,也不代表涵盖了所有安全性的监测指标,建议选取适宜的监测指标用于相应的预防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受试者。
鉴于健康婴幼儿的部分生理指标与成人明显不同,建议在具体应用时结合临床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不良反应强度分级的一般评估原则
对于上面分级表中未涉及的临床异常情况,按照下列标准对不良反应进行强度分级评估:
1级轻度短时间的不适(<48小时),无需医疗;
2级中度轻度到中度限制日常活动,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的医疗干预;
3级重度显著地限制日常活动,需要日常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可能需要住院;
4级危及生命极度限制日常活动,显著地需要日常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和住院;
(三)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预防性疫苗的临床研究中,发生由临床医师认定的任何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临床事件,其强度均被认为是4级,包括:癫痫、昏迷、手足抽搐、糖尿病酮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瘀斑、麻痹或瘫痪、急性精神病、严重抑郁症等。
严重的或罕见的不良反应常需要大量样本的临床研究才能发现,有时可能需通过上市后进行进一步评价。
但在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中,应尽可能的增大样本量,
以期发现少见或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而作为主要适用人群为健康个体并包括婴幼儿的疫苗而言,对其安全性的要求较其他药品更为严格,考虑更为慎重。
如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以安全性观察指标作为临床评价终点的临床研究,样本量最低则需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预防性疫苗临床研究的情况,适时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
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