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
第三是群体效应。
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
第四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产业的空间集聚,使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逐步形成网络化组织结构,平等合作下的网络协同模式使企业能够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同时,地理位置接近和频繁交流,使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成果扩散更快,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2.产业集群的社会效应分析
集群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有利于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形成地区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这些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强劲持续增长的源泉。
第二是对经济的贡献具有乘数效应。
产业集群具有的竞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为区域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集群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把某些产业做大,而且这些产业的兴旺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下游销售、运输业的发达,并且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
事实也证明了产业集群密集的地区,其工业、商业、文化教育、运输、金融、服务等行业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所以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
试析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及其政策需求—以福建沿海产业集群发展为例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公共政策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对福建产业集群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经历数量的积萦一质量的提升一更高层次质量、数量的扩张这一规律,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展主要经历了起步、内含提升和外延扩张三个阶段。
公共政策有利于产业集群从“外生性超均衡预算”向“内生性超均衡预算”转变,有利于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但每个阶段对公共政策的需求除了一些共性需求外,还由于其发展不同特点存在着特殊需求。
1引言
产业集群是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之一,具体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例如,他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人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产业集群还经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和投人相关的产业公司阁。
许多集群还提供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制定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贸易联盟等。
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马歇尔认为产业聚集的过程就是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动态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产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则不断提高,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
这一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有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阶段则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形成有显著经济优势的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一旦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参与、热情扶持,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由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供给应有所区别。
2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
福建省的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传统特色引导型、市场驱动型和大企业诱导与政府推动结合三大类型。
各个产业集群由于资源环境、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等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以南靖电子产业集群为代表的起步阶段,包括仙游仿古家具产业集群等;以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内含提升阶段,包括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南安水暖产业集群等;以石狮服装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外延扩张阶段,包括晋江食品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安溪茶叶产业集群等。
2. 1起步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南靖电子产业集群为代表,包括仙游仿古家具产业集群等。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产业集群不明显,但有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产业园区没有或在拟建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偏少;市场尚未形成,知名品牌数量有限;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项目缺乏。
本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水、电、路、排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如南靖万利达反映由于企业发展用电量提高,电量供不应求,电价也提高,用电成本上升影响产品的竞争力;用水方面,当前南靖市内供水量只有1万多吨,而发展产业集群后对水的需求量要上升到3万多吨。
上游项目缺乏。
万利达的上游配套产品要从天津、广东、上海等地买进,就拿硅原料的加工品来说,我国的硅原料以0. 8万多元人民币/吨卖给美国、日本,然后再以58万元人民币/吨的价格买回硅加工品作为电子产品的原材料,按6吨硅原料生产1吨硅加工品计算,我们获得1吨硅加工品需支付5 3. 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
仙游的仿古家具当前市场需求大,但
由于原料(紫檀木)要从东南亚进口,成本偏高,并且进口量受到的限制,产业集群发展难以拓开。
行业协会跟不上。
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起步阶段,要么相关企业数量少,要么企业都是家庭作坊式、规模小,区域内的行业协会还没建立起来,对区域内产业内的共同间题没有反映的代表,尤其是对于品牌保护问题和原材料进口问题,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
2. 2内含提升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为代表,包括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南安水暖产业集群等。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已初步形成,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群内在质量的升级,具体表现如下:
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方面:规模企业明显,长乐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纺织产业产值的79. 300,德化规模以上陶瓷企业的经济贡献率达3000;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长乐被授予全国第19个纺织基地,德化被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南安英都被授予中国水暖基地镇的称号,但区域内的企业品牌数量仍不够充分;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内至今仍没有中国名牌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长乐有化纤一纺纱一制造一印染一服装产业链条,德化有矿产采掘一瓷土加工一陶瓷机械一彩印包装一花纸生产产业链条,但企业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还有限,相关配套项目都已存在,但能量有限,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内有物流中心,可都是外面内设办事处。
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方面: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长乐像金纶等企业大幅度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生产流程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产品质量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德化陶瓷产业以年均高于20个百分点的幅度快速增长。
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产业集聚形势加强,产业园区不断增加,长乐现已建成滨海工业区,闽江口工业区,金峰工业区,德化陶瓷企业绝大多数集聚县城周边的工业园区内,产业、技术、人口、资金等诸多要素不断聚集;专业市场有所发展,但还没释放该有的能量,南安的中国水暖城刚建成一年,人住率有限。
本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资金的制约:资金融资困难,缺乏地方性金融组织,长乐企业的金融业务都要到福州市区内,经常要花一天时间办理,成本太高。
人才制约:长乐的机械设备都是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但操作如此高端设备的人才难以引进,德化则是缺乏中等熟练工人。
服务体系的制约:政府服务职能有待改善,有的企业购买设备还要递交可行性报告,甚至花了20万元只是为了盖个章;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及行业规范管理急需加强,行业协会虽已建成,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3外延扩张阶段
该阶段主要以石狮服装产业集群为代表,包括晋江食品产业集群、制鞋产业集群、安溪茶叶产业集群等。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产业集群相对成熟,其作用开始向外辐射,包括集群产业市场的扩张、集群内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张和集群内产业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方面:区域优势凸显,晋江鞋业产业集群的旅游运动鞋产量占全国的4000,世界的20%,是世界旅游运动鞋的生产基地;晋江食品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占福建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中糖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800;品牌优势突出,晋江被
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称号,拥有9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76个福建著名商标和86个福建省名牌产品;产业链完善,配套项目相对齐全,目前石狮已形成化纤一纺纱一布厂一印染一面料市场一服装产业链,并且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企业参与竞争,同时,辅料、服装机械等行业也发展充分,在石狮可以采购全国各类的服装机械。
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方面: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相对超前,石狮正着力规划开发建设石湖工业园(纺织园区)、灵秀服装创业园、宝盖服饰工业园;专业市场较为完善,石狮服装产业集群已建立起石狮服装城、鸳鸯布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塔前服装机械市场等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的对外扩张方面:市场不断进行扩张,大多数企业已在国内各个大中型城市布有销售网点,在国内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很多企业已开始向国际同行业高端市场进军;技术不断扩张,很多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甚至攻克一些同行业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难题,并且有引导并制定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技术标准的趋势;生产不断扩张。
产业集群区域内主导行业的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国际先进项目不断引进的同时,相关行业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石狮有3千多家服装企业,随便多少定单都可以吞下去;规模一定的企业为抢占市场到全国各地办分公司,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力。
本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
当前这一阶段相对前两阶段来说,面临的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更加严重,尤其是对于一些污染度高的行业,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一阶段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产业集群内企业员工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负担重。
这一阶段的企业大多经过了资本积累时期,进人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创业阶段。
企业都在市场扩张、技术扩张、生产扩张上下功夫,其中最关键的是留住各层次人才,包括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广大技术熟练的生产工人,这使企业在员工的生活基础设施上的负担加重,比如几乎每个上规模的企业都自己拥有幼儿园、小学、食堂、医务室、警务室。
政府工作手续复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人力资源缺位,这一阶段的生产设备很多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城市品牌没跟上、工作环境相对落后,难以引进高级人才;技术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企业的创新力落后于企业生产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困难。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可如图1所示:
3公共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前公共政策尤其是公共经济政
策的职能应包括效率、公平、稳定三大职能,通过公共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后将增加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增加集群区域内的税收,然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人,这使地方有更大的财力进一步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首先,公共政策有利于克服产业集群内的“市场失灵”,使产业集群从“外生性超均衡预算”向“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转变。
每一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对科技、人才、公共性基础设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但是由于研究与开发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等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从而抑制这些活动的展开,使其低于最适合的水平,进而导致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佳增长率,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通过优惠性的公共政策,加大对科研开发、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创造内生的经济增长,避免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物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其次,通过公共性财税政策有利于增加财力对产业集群进行扶持,使产业集群实现跨阶段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方式进行政策性融资,把社会资金引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直接投资到间接拉动与协调发展;建立发展产业集群所需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投融资政策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对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增设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基金,有利于财税政策发挥职能扩大效应,克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起步阶段的企业可以迅速进人内含提升阶段甚至外延扩张阶段;内含提升阶段可以进人外延扩展阶段;而外延扩张阶段的产业集群则可以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4产业集群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
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产业集群的共同特点,其对公共政策的需求有着共性的一面;同时,因为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阶段性的特点,其对公共政策的需求也有着其特性的一面。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轨迹图,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有:起步阶段的产业集群需要大量集聚相关产业的企业,并起步发展园区、市场、配套项目。
内含提升阶段的产业集群需要改善现有的园区、市场、配套项目的功能,发展相关品牌;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级别、产业链的完整度、产业结构。
外延扩张阶段的产业集群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级别、产业链的完整度、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在生产规模、市场、技术水平、社会影响等方面要求不断扩张。
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使其对公共政策的需求产生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年来,福建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约60个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2个,30亿元以上的20个,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四个沿海地市。
福建产业集群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对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还有不少差距。
主要表现在:
1、发展规模小。
目前约60个产业集群中,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只有12个,而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全省最大的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显示器产业链产值仅为400亿元左右,比1998年广东东莞的PC产业产值508亿元还要少。
同时,支柱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也不理想,显示器产业链产值仅占全省电子信息业总产值的35.2%,闽侯青口轻型客车产业集群和厦门装载机产业集群的产值也仅占全省机械制造工业总产值的22.1%。
2、发展不平衡。
就县域发展来看,全省59个县中,培育发展有产业集群的县不到30个;就设区市而言,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市的产业集群数量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设区市产业集群发展较慢。
据统计,泉州的产业集群数就占了全省总数的1/4,泉州与福州的产业集群数占到全省的45%。
同时,在全省50多个产业集群中,属重化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明显偏少,大多是传统的制造业,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者是能带动集群发展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3、产业链不完善。
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多,产品市场销售分散。
同时,原辅材料供应链也比较缺乏,许多材料都要从广东、浙江等地购买,产业间密切度低,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几点思考
凸显福建区域竞争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应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1、科学制定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资源特点、产
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各地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
2、加强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
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并通过制定相应宏观指导政策及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吸纳和促进产业集聚,拓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快现有集群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3、分类推进集群经济发展。
将产业集群视为一个经济体,通过对其优劣势和发展环境的认真分析,制定每个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方案,实行一“链”一策、一“群”一策。
对一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在资源投入、政策保证、咨询辅导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
4、不断完善集群经济发展的环境。
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完善服务软环境,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流与互动合作,不断提高产业的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
选择一些战略产业的重点依托企业,鼓励它们建立研发中心,并通过建立“同业公会”等形式,使各个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进出口业务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互动与合作,增强在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降低商务谈判和合同执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