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息行为论-1
信息行为论
定义: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
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 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
需要层次↗,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 , 个体社会化 的程度↗ ,问题↗
主要是人们面对复杂性问题 而努力满足自我发展的高级 需要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着 的。
第14页/共45页
视角
永
信远
图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第10页/共45页
需要层次是逐级上升的。 当下级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 追求上一级需要的满足就成为 驱动行为的原动力。
对于任一层次的需要,都必须 采取一定的行动方能得以满足。
马斯洛认为: 低级需要(生理、安全)作为 行为的必要前提仅要求从外部 使人得到满足; 高级需要(社交、尊敬、求知、 求美和自我实现)则是人类为 了自身的发展从内部得到满足 的。
第31页/共45页
工程技术人员信息的需要
1、在专业集中的前提下,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和技术范 围的信息
2、需要具体的、经过验证的数据、事实和成熟的技术信息, 最感兴趣的信息类型是专利、标准、技术报告、工程图 纸、产品样本以及各种实用手册
3、要求获得新颖、准确、实用、有效的信息,对信息服务 的及时性和经济性有较高的要求
1所需信息内容综合广泛往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测性的涉及决策对象内外各方面的信息2对信息数量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少而精经过浓缩加工的信息对信息的简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要求都比较高3多依赖正规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并且要求信息服务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可供选择1在专业集中的前提下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和技术范围的信息2需要具体的经过验证的数据事实和成熟的技术信息最感兴趣的信息类型是专利标准技术报告工程图纸产品样本以及各种实用手册3要求获得新颖准确实用有效的信息对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经济性有较高的要求1信息需要十分广泛2需要及时新颖准确可靠的信息对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较高的要求3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建立面向市场竞争需要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信息需要典型用户群体信息内容信息类型信息质量数量服务方式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科学研究人员是什么为什么专深理论性强及学科相关原始文献完整检索检索工具连续性系性方便性管理决策人员做什么综合广泛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测性涉及决策内外精
信息行为论
积极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2.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技术的变革 , 极大地推动 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也正发生转变 .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 , 人不离家 照样能办事. 如网上看病,网上授课,网上购物, 网上洽谈生意 ,网上娱乐等成为人们一种新型的 生活方式.
案例: 神秘信息对人的巨大影响 本文从高尔基《在人间》的记述,看神秘信 息对人的巨大影响。 从心理学研究证实,外界存在着许多不为人 类所知的各类神秘信息,对人的命运、健康、 荣辱等等具有莫大的影响。 这种信息的形成具有复杂的背景,其中之一 是由于人的观念意识活动制造出来的。 信息将通过某种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情绪。
“这些欢乐的夜晚 ; 他们好像都换了样,注 意而柔和地听着。” 一个工匠说到:“我们这里有了书,就象春 天,好象窗上除去冬天的窗框,刚刚打开一 样。” 可是,现在却不同了,读书无法再引起人们 的兴趣与欢乐,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没有 别的重大原因,那么晴朗天气的夜晚关上门窗 躲进屋里和风雪天的夜晚躲进屋里应该没有大 的区别吧?
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作出很合乎情理的推 断:一定有什么无形的、具有某种作用力量的 东西,对人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才造成了人 们如此的情绪低落与精神抑郁。 那么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呢?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观念与思维能够制造信息, 而这种信息可以长久的存在并影响人类。这种 信息正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们会在不知不觉 中对人类发生巨大的作用。
“我们觉得所有的工匠都是好人,而生活都不 好,这都不是他们所应该受的难堪的苦闷。” 接下来高尔基描述: “当冬天刮大风雪的日子,房舍和树木,大 地上的一切都摇晃着,吼叫着,哭泣着,沉重 的钟声庄严的鸣响的时候,寂寞像波浪似的流 进工场里来,铅一样沉重的压着人们,毫无剩 留的在他们身上压死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最 后,把他们赶进酒店里,或是同酒一样被当作 遗忘手段的女人那里去。”
信息行为模型
信息行为模型整体信息行为模型、信息获取行为模型、信息查找行为模型信息行为模型分层信息行为、信息获取行为、信息查找行为整体信息行为模型Macro, global, general信息行为模型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是的威尔逊提出的行为模型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95)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產生需求資訊尋求行為✓透過系統✓尋求他人信息:有時候,讀者會不透過系統,而向他人尋求資訊協助。
信息交換:✓較弱的互相依存關係:譬如年經的科學家往在同樣層級的資深科學家尋求資訊。
✓較強的妨礙進展關係:譬如在同一等級,較低程度的人害怕在較高程度的人前表現他的無知。
信息尋求如果成功,所找的資訊也許可完整或部分地滿足其所需,或者失敗後而重新檢索的流程(重新由產生需求開始)。
部分的尋求資訊行為也可藉由他人的資訊轉換而獲得資訊。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一)该模型的贡献:1勾勒了信息行为包括的研究领域2信息获取行为始于信息需求,需求是信息行为的逻辑起点。
3信息行为之间的关系(二)该模型的局限? 请大家思考F i g u r e3-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Wilson認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種一、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空氣、水、食物。
二、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 sometimes called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needs):例如自我實現、權威地位。
三、認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例如學習新技能、智能的滿足。
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在這模型當中,Wilson認為這三種需求是相互關連的,為了滿足人類生理、情感和認知的需求,一個人可能會搜尋資訊,甚至進行資訊尋求行為。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
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
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 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
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 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 [2]。
信息行为论
三、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的特点 • 当前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中, 信息活动最活跃、信息需要 最鲜明的典型用户群体是
科学研究人员、管理决策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这四大类型。
你知道这四类人员他们各自的信息需要的 特点吗?
四、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信息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一是内在条件即信息需要 二是外在条件称为刺激 每个人都有许多信息需要。信息需要一旦达到较强的 程度,被用户意识到,就会转化为信息动机。 外在条件是指施加于个体之上的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 刺激,其中尤以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 外界刺激是通过内在需要起作用的,而且只有外界刺 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能起作用。 信息动机可以看作是信息需要、信息环境和信息意识 相互作用的一个函数。 信息动机=f﹛信息需要,信息环境,信息意识﹜
二、信息选择行为
• 信息选择是对信息查寻过程和查寻结果 的优化 • 所谓信息选择,就是从某一信息集合中 把符合用户信息需要的一部分(子集合) 挑选出来。 • 信息选择的核心标准有两个:一是相关 性,二是适用性。
三、信息利用行为
1、问题与问题解决 • 关于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1)目标指向(2)操作系列(3)认知操作 2、解释与信息利用 • 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 • 问题空间不是现成的,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对问题空间 的构建有较大的影响。 • 在用户的问题解决活动中,解释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环 节。 • 从信息的观点看,解释就是寻求被解信息与解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 • 在解释的过程中,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并受一系 列心理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基于以往经验的假设、 文化背景、动机、情绪和态度等因素。
二、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 信息需要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在纵向上表现为信息 需要的层次结构,在横向上则表现为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信息行为论
已有资料——非正式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2.信息查询行为的规律:
D.倾向于根据以往的经验、习惯的方式、采用最 容易获得的信息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二、信息选择行为
选择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始终。 经过用户和信息源的交互作用,用户获取了 信息源提供的信息,活动就进入了信息选择阶段。
b. 社会性
c. 发展性
d. 多样性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二 信息需要的结构
每一个具有信息需要的人,都是信息服务的用 户。 充分开发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 务,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管理的主要任 务。 用户研究是信息管理的出发点,用户的信息需 要是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根本依据。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A
纵向结构分析
——信息需要的层次结构 B 横向结构分析
——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例如:小张准备报考研究生……
信息需要
未认识到的信息需要
信息需求(认识到的信息需要)
潜在需求(未表达的需求)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一次只能移動一個盤子。 ◎大盤子永遠不能放在小盤子的上面。 ◎這一疊盤子可以藉由另外一個外加的暫時位置從某 個位置移到另外一個位置。 當這個"河內塔"從某個位置全部被搬到另外一個 位置時,世界末日就會降臨!
王影 山东工商学院 ccecwy@
三、信息利用行为
1.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理论定义:
当一个人想要某种东西而又不直接知道他通过哪 些行动才能得到它时,他就面临一个问题。
信息行为论 ppt课件
信息行为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以信 息为劳动对象而展开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人类 的信息查询、采集、处理、生产、使用、传播 等一系列过程。
信息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信息的问题, 而是人的问题
研究人类的信息行为现象,掌握人类信息 行为的规律,是信息管理研究的出发点
ppt课件
1
第一节 信息需要与信息动机
6
• 充分开发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有效的 信息服务,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要,是 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
• 用户研究是信息管理的出发点
• 用户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 服务工作的根本依据
ppt课件
7
二、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 信息需要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在纵向上表现为信息
。 需要的层次结构,在横向上则表现为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 在用户的问题解决活动中,解释是信息加工的核心环 节。
• 从信息的观点看,解释就是寻求被解信息与解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
• 在解释的过程中,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并受一系
列心理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基于以往经验的假设、
文化背景、动机、情绪和ppt态课件度等因素。
15
• 信息选择的核心标准有两个:一是相关
性,二是适用性。
ppt课件
14
三、信息利用行为
1、问题与问题解决
• 关于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1)目标指向(2)操作系列(3)认知操作
2、解释与信息利用
• 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
• 问题空间不是现成的,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对问题空间 的构建有较大的影响。
(1)对信息内容的需要 (2)对信息类型的需要 (3)对信息质量的要求 (4)对信息数量的要求 2、对信息服务的需要 (1)对服务方式的需要 (2)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3)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如适时性、针对性、连续性、
第3章 信息行为论(完整版)《信息管理基础》教案岳剑波(完整版)
用
教
具
挂
图
多媒体教学
重
点
1、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特点;
2、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难点
信息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教
学
回
顾
回顾摘要:每一个具有信息需要的人,都是信息服务的用户。充分开发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用户研究是信息管理的出发点,用户的信息需要是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根本依据。没有用户及其信息需要,信息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信息服务工作乃至整个社会信息服务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信息需要永远不会得到完全的满足,人类的信息行为也永远不会停止。总的说来,信息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信息需要的广泛性。人的需要是多对象、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信息为对象,表明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信息、知识的欲求,基本上属于求知的需要。
(2)信息需要的社会性。人作为社会化的人,他的信息需要也是社会性的。虽然信息需要常以个人欲求的形式出现,但其内容并不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
(3)信患需要的发展性。信息需要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现象日趋复杂,人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就更加需要了解情况,掌握知识,以便作出有效的决策,于是信息需要也在日益增长。
(4)信息需要的多样性。影响信息需要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信息活动主体自身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1、对信息的需要:(1)对信息内容的需要;(2)对信息类型的需要;(3)对信息质量的要求;(4)对信息数量的要求。
2、对信息服务的需要:(1)对服务方式的需要;(2)对服务设施的需要;(3)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信息的行为
[摘要] 信息行为理论不失为解释信息时代人类信息行为的一把钥匙。
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信息的需求、检索、传送、接受、处理以及吸收行为等行为。
信息行为具有社会性、多元性与庞杂性、原发性与目的性、随机性与稳定性及可塑性。
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用户自身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信息行为发展趋势是,发生总量、频次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具体信息行为上看,传统信息行为将受高新技术的影响而逐步发生变革。
[关键词] 信息行为;用户研究;信息服务;信息需求;信息环境进入21世纪后,人类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行为即信息行为异常活跃,已成为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
但在行为学包括信息学和情报学研究领域,研究用户信息行为或者情报行为的论著并不丰富。
这无疑不益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及用户服务工作,应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用户信息行为有其新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发生着新的变化,并且随形势的发展而转变。
对此,认真加以研究并准确掌握,可为全面、准确地把握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需求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极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开发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1 信息行为论的产生和发展“信息行为论”产生于70年代末的日本,是在传播学与社会信息学的学科交叉中形成的,归属于日本独到的社会信息学体系。
“信息行为论”产生的基础和背景与当时日本流行的“信息处理”概念密切相关,信息行为首先被理解为信息处理行为,由三大要素构成:信息传输、信息贮藏与信息转换。
日本学者吉田氏首先提出有建立信息行为论的必要,此后,有很多学者为建立信息行为论做作出很多努力,从而形成了多种定义。
但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对大众传播环境的考察,而对由新媒介引发的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行为的变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般来说,信息行为是指信息的需求、检索、传送、接受、处理以及吸收行为等。
消费者信息行为理论
1. 数字化消费者社群与参加度
什么是介入度
在消费者行为领域,在线社群相应旳是消费者虚拟社群或 数字化消费者社群。
与老式旳社群最大旳不同在于,网络社群具有能量急剧放 大旳“剧变效应——在这种互动网络中,分散而微不足道旳 信息与个体可能暴发出巨大能量,这恰如原子一样发生了不 可思议旳聚变效应”。
{ 案例
延伸阅读6-3 消费者“傻瓜”假设
2. 介入度
什么是介入度
介入是指“一种人基于内在需要、价值和爱好而感知到旳 与客体旳关联性”。一般从策略上可分为品牌(产品)介入、 信息介入、购置情境介入。
当其中旳关联性被测量时,又成为介入度。 低介入度时旳消费行为特征是惯性或习惯性行为,而高介 入度时旳消费行为特征是热情或激情。
费者行为旳影响。 6. 试讨论病毒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和粉丝营销旳异同。 7. 试举例几种广告实例,比较阐明其利用旳广告策略,解释什
么是中心途径或边沿途径。
消费者行为学
THANKS
由此,在老式营销组合4P旳基础上,出现了“参加感是营销 旳第5个P”旳观点。中国小米企业就是将营销聚焦在“参加感” 上而取得成功。
2. 口碑传播与新口碑理论
二十一世纪数字化媒体旳出现,使得被遗忘在角落里旳“口碑”重新大放异彩,走 到营销管理和消费者行为学旳前台。他旳名字从“WOM”变成“eWOM”,即“电子口 碑”、“网络口碑”或“数字化口碑”。 在学术领域,有关移动互联网环境旳数字化口碑或新口碑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 旳理论热点
社交营销怎样调动粉丝旳参加热情
延伸阅读6-5 怎样提升社交媒体对消费者旳影响
小结
信息环境对消费者行为具有决定性旳影响。 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旳变化非常大,涉及网
环境心理学笔记(北大版)第三章
第三章环境⼼理学的理论 环境—⾏为理论: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为局限理论、适应⽔平理论、环境适应理论、⽣态理论 ★★论述-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为局限理论、适应⽔平理论都可归⼊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 ⼀、名词-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们的⽣理唤起,增加⼈们⾝体的⾃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脑中⼼的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对⾏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唤醒理论的内容/观点: 1、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平的改变,⽽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
2、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平增加。
3、唤醒的改变使⼈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较⾃⼰和他⼈⾏为的差异。
4、⼈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平给予正性评价。
名词-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状态是中等的唤醒⽔平。
当唤醒⾼于或者低于⽔平点,操作⾏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个倒U形曲线来表⽰: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平是操作的状态;⽽简单任务,需要较⾼的唤醒⽔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简答-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是怎样来描述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的?) 名词-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们的⽣理唤起,增加⼈们⾝体的⾃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脑中⼼的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对⾏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名词-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状态是中等的唤醒⽔平。
当唤醒⾼于或者低于⽔平点,操作⾏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个倒U形曲线来表⽰: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平是操作的状态;⽽简单任务,需要较⾼的唤醒⽔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信息行为分析简
主要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1879-1900)
冯特、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内容可以分为感觉、意向、激情三种因素
机能主义(1890-1930)
詹姆斯
意识的功能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学(1912-1940)
韦特海默、考夫卡、科的影响变量主要有:
心理变化:包括生活观、价值观、政治倾向、对于创新的态度、习惯、偏好、成见、自我感知(对知识和技能的自我评价)、兴趣、知识、任务等。
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育和工作背景等。
人际变量:包括工作角色、要求、规则和限制,已经建立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在组织中所处的文职以及责任级别。
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如果只分析意识领域是不充分的,也是不恰当的。于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潜意识的动机过程。
精神分析说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他把心理比做冰山,露出在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下的大部分为潜意识领域。这个潜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主要观点:情绪的产生主要是丘脑的作用。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如下图: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主要观点: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用户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
态度形成阶段论:凯尔曼
顺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人本主义心理学(1950至今
罗杰斯、马斯洛
人类所特有的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分。
模型(model):一般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上,用以帮
助理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学说。
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主要针对对象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 来解释、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并指导健康教育干 预活动。
(一) 知信行模式 (二)健康信念模式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四)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力等; 结构性因素:对该疾病的知识、以前患该病的
经验等; 行为提示因素:他人忠告、医护人员提醒、亲
友的疾病经验等。
16
HBM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 循以下步骤
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
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得到非常有价值 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 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
强化管理: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反之实施处 罚,使改变后的健康行为不断出现;
控制刺激: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有 利行为向健康方向改变的提示;
求助关系:在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向社会支持 网络寻求支持
27
各行为转变阶段中的心理活动
变化阶段
无打算期
打算期
准备期 行动期
维持期
提高认识 情感唤起 自我再评价
35
形成一定行为后,主要由三个方面调节和维持:
刺激:特定的刺激可以决定某些特定行为在适宜的时间 出现;
强化:在对象以特定方式活动时予以奖励; 认知:把行为同内在标准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
从而指引行为。
36
③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有效地
实施行为。不同于自信,它是对能力的自我认识。自我效 能能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行动及其效果, 也影响环境。
信息管理理论
信息行为理论
<1> 人类的信息需要 <2> 信息查询行为 <3> 信息选择行为 <4> 信息利用行为
人类的信息需要
信息需要的产生
人类行为基本模式
人类需要的层次结构
信息需要层次
信息提供与用户满足模型
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1〕对信息内容的需要 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客体>的需要是用户信
息需要的最终目标.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 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就 需要了解情况,增长知识,及时作出有效的 决策.信息需要从本质上说表现为人类对 于信息、知识的追求.
信息资源的主要类型
〔1〕记录型信息资源 〔2〕实物型信息资源 〔3〕智力型信息资源 〔4〕零次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 〔2〕管理与协调功能 〔3〕选择与决策功能 〔4〕研究与开发功能
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管理的要素
信息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由活 动主体、活动对象、活动手段等 要素构成的.在信息管理活动中,表 现为信息人员利用掌握的信息技 术,控制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达到组 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上 述3个信息管理的要素概括为两个 方面.
动效率的提高.它是通过对信息的采集、 存储、加工、传递和利用实现的. 信息增值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二是信息资源 的存取和开发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信息增值目标
〔1〕信息集成增值 〔2〕信息有序化增值 〔3〕信息开发增值
信息服务原理
信息服务的基本特点是: ①信息管理活动的所有过程、手段和目的都
信息分析的方法
〔1〕信息联想法 〔2〕信息综合法 〔3〕信息预测法 〔4〕信息评估法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第2版 第三章 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发生在我们生活或环境中的重大事件或变化,包括可控的事件和不可控的事件。具体包括: (1)幼儿的健康状况 (2)家庭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状况、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等) (3)幼儿园因素(教师、同伴、物理环境等) (4)社会因素(如社会氛围、大众媒体) (5)应激事件(如亲人生病、受伤、死亡、突然受伤或被动物咬伤、亲人突然离开等)
第三节 幼儿行为分析与指导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儿童的行为是一个整体,之所以将儿童行为分成几个发展的领域,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认识儿童行为的框架。莎曼等人则将儿童的行为分为身体动作、智力发展、情绪情感、社会性互动、语言刺激五个领域。 虽然将儿童的行为分为五个领域,但是每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五个领域以整合的方式,共同影响着儿童个体。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包括认识和知识。因此,我们在分析指导儿童行为时,要从多个领域找原因、做评价、找对策。
(二)评价、分析幼儿的行为 全面获取幼儿行为信息后,教师要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与分析。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2.通过观察结果总结“行为模式”,如区角活动时材料的运用、与其他幼儿的互动、发起活动或被动接受其他幼儿的游戏规则等; 3.分析行为观察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 4.分析发展超前、正常、滞后的原因及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幼儿行为形成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在分析幼儿的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影响幼儿行为的因素。
(四)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源于弗洛伊德(signund Freud) 的研究,对于讨论儿童为何产生问题行为提供了另儿科观点和处理的方法。这一理论强调分析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儿童挑战》(Ckizdre:The ckallenge)一书的作者德瑞克(Rudolph Dreikurs) ,认为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源于四类根本的动机之一: 儿童会有问题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注意,或因为他们向成人争取权利,或因为他们想要反对成人,或因为他们感到无助或无法完成达到合理的期望;。在改变问题行为方面,德瑞克提倡用鼓励和合理的后果,胜过用奖赏和惩罚。
13《信息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信息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课程代码: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艺, 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4.学时与学分学分: 2 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践学时: 05.先修课程无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教材名称: 《信息管理基础》岳剑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主要参考书:《信息管理基础》赵泉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信息管理导论》谭祥金党跃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主要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要求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要求: 多媒体教学占80%8、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书面作业+考勤)2.期末闭卷笔试3.总成绩= 笔试成绩(70/100)+ 平时成绩(30/100)9、课外自学要求开课期间阅读相关信息资源管理的书籍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 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内涵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了解信息管理的技术基础, 信息行为论和信息交流论, 信息产品开发与流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信息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及大概内容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管理的科学基础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简论第二节信息管理的信息科学基础第三节信息管理的管理科学基础第四节走向信息管理科学第二章信息管理的技术基础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技术概论第二节信息处理技术第三节通信技术第三章信息行为论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需要和信息动机第二节用户的信息行为第四章信息交流论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的表述——符号和编码第二节信息交流模式第三节社会信息流第五章信息产品的开发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采集第二节信息整序第三节信息分析第六章信息产品的流通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服务第二节信息市场第七章信息系统管理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系统工程第二节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第三节现代信息系统管理的发展第八章信息产业管理重点:难点:第一节信息产业理论第二节信息产业管理基础第三节信息产业政策第四节信息化四、教学学时分配大纲制定者:大纲审订者:大纲批准者:2007年5月。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三章-假设与解释
操作定义的作用
刺激变量 机体变量 反应变量
那些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就是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三、假设检验
当一个理论被提出来,人们希望它既能解释已有的事实,也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假设。假设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可以检验的阐述。
04
变量的可操作化 幸福感指数量表 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后者仅有一项。 社会支持量表 Furman等人编制,侯志谨进行翻译和修订,包括8个维度,其中工具支持、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支持、亲密感、价值增进五个维度来考察重要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自我价值感量表 由黄希庭等人编制,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量表组成。总体自我价值感共6个题目,一般自我价值感有两个分量表共10个题目,特殊自我价值感有两个分量表共40个题目。
认知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行为的原因与结果,用信息加工的模型来研究心理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心理与行为现象。
人本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去探寻人性积极的一面。他们把人视为自己命运的行动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行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和控制自己的人生目标。人本心理学家关注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由观察者和研究者所看到的客观世界。
性别、婚姻状况、年龄与家庭收入与宗教信仰程度相关最高。
女性比男性、单身者比有家庭的人、老人比青年人、穷人比富人宗教信仰更强烈。
后来发现,这些变量都与社会地位有关,即每一种同宗教信仰相关的特征及其价值在美国都是被贬低的。
结论:在社会生活中最大程度地被剥夺了成功感和满足感的人倾向于信仰宗教,以获得慰藉和补偿。这一理论被后来许多研究验证。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行为主义
4、行为主义的习惯
• 习惯: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 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 • 1)年龄、2)练习的分配 • 习惯形成并巩固后,实际的感觉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 因此,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教
实验3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 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固定时间 奖励)
•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 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 因为行为者知道短期内行为不会再得到奖励。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中,所有影响行为的因 素才可以得到系统的控制。
实验1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 掉落食物。(每次给予奖励)
•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 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只要通过将行为与
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第三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2022/3/11
1
目录
CONTENTS
1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2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3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华生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 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普洛夫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 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 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 喷嚏、膝跳发射等)和情绪反应(如爱恨,怒 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 刺激—反应(S-R)联结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需要的社会性
信息需要是在人类的 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并且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 发展而发展。
信息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是 由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 系及其相互联结所形成的 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决定 的。信息需要主要是一种 社会性需要。
信息需要的发展性 信息需要的多样性
影响信息需要的因素是复杂 多样的。
管理决策人员信息的需要
1、所需信息内容综合广泛,往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预
测性的涉及决策对象内外各方面的信息
2、对信息数量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少而精、经
过浓缩加工的信息,对信息的简明性、完整性、准确性
和客观性要求都比较高
3、多依赖正规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并且要求信息
服务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能够提出尽可能多 的决策方案可供选择
客观 3
表达 6 区域7未被认识但表 达的客观信息需求;
信息总体 潜在相关的信息 系统收集的信息 系统提供的信息 用户使用的信息
(a) 信息提供模型
信息需要
信息需求
现实需求 信息提问
系统满足的需要 (b) 用户满足模型
信息需要的内容结构
对 信 息 的 需 要 对信息内容需要
信息需要的本质内容是要求获得有助于 问题解决的特定信息
第三章 信息行为论-1
2017年9月12日星期 二8时53分38秒
为 什 信息管理中 么 人 最主要的问题 要 研究人类的信息行为现象,掌 学 信息行为的 习 共同特征 握人类信息行为的规律,是信息管 信息 信 息 理研究的出发点。 行 ? 信息行为 ? 信息需要 为 ?
预测并控制信息行为
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
用户信息需求机理研究表明: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 主观因素:用户的心理状态、认识状
态和素质 客观因素:用户的社会职业与地位、
所处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关系、接
受信息的条件、社会化状况等。
用户信息需求机理研究表明:
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信息需求归根到底是一种客观需求,由
用户(主体)、社会和自然因素所决定,
需要层次↗,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 , 个体社会化 的程度↗ ,问题↗ 视角
信 息 需 要
主要是人们面对复杂性问题 而努力满足自我发展的高级 需要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着 的。
永 远 得 不 到 满 足
信息需要的特征
信息需要的广泛性
人的需要是多对象、多方面的; 信息需要与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方面都密 切相关; 信息需要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现象。
从主体自身来看,一个人的
兴趣和个性、观念和态度、所接受的 教育和知识水平等都影响着信息需要 的形成和发展。
从社会环境看,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
因素在宏观上制约着信息需要的运动方向,使社会需要具有 明显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3.1.2 信息需要的结构分析
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受着
工程技术人员信息的需要
1、在专业集中的前提下,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和技术范
围的信息
2、需要具体的、经过验证的数据、事实和成熟的技术信息,
最感兴趣的信息类型是专利、标准、技术报告、工程图
纸、产品样本以及各种实用手册
3、要求获得新颖、准确、实用、有效的信息,对信息服务
的及时性和经
求
(2)职业工作中的需求表现
人 类 的 社 会 信 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有关职业工作环境方面的信息需求 有关职业工作业务素质方面的信息需求 有关职业工作物质条件方面的信息需求 有关职业工作社会关系方面的信息需求 有关职业工作业务环节的信息需求 有关职业工作目标方面的信息需求 有关职业工作技能与知识方面的信息需求
活动
信息需求
(自然、社会)
图: 人类总体需求与信息需求
(1)生活中的需求表现
① 物质生活的信息需求
人 类 的 社 会 信 息 ② 精神、文化生活的信息需求 ③ 个人安全的信息需求 ④ 劳动和其他社会工作的信息需求 ⑤ 社会交往与互助的信息需求 ⑥ 适应社会的信息需求
⑦ 增长知识的信息需求
⑧ 创造活动的信息需求 ⑨ 实现某种生活目标的信息需求 ⑩ 产生某种兴趣的信息需求
未认识到的需要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用户的信息提问、信息需求和信 息需要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没有意识到 遇到问题 信息需要 意识到 信息需要 转化为 现实信息需求 信息提问 信息需要 未转化为 现实信息需求 未提问
信息需求的内在机理
①客观信息需求与主观信息需求完全吻合, 即用户的客观信息需求被主体充分意识, 可准确无遗漏地认识其信息需求状态; ②主观信息需求包括客观信息需求的一部分, 即用户虽然准确地意识到部分信息需求,
但需求的主体存在对客观信息需求的主
观认识、体验和表达问题。
信息需求是在用户主体的生活、职业工 作和社会化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与 这些方面相联系的特征。
用户信息需求机理研究表明:
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信息需求是一种与用户的思想行为存在着
内在联系的需求,其需求的满足必然使用
户开展思维活动并由此产生各种行为。 信息需求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用户需要便利的信息服务设施, 如检索设备、阅览场所和设施等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如适时性、针对性、连续性、经济性、可近性、 易用性、可得性、方便性等等
3.1.3 各类用户的信息需要特点
影响信息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人们所 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领域。 社会环境决定了社会信息需要的总的倾向 社会活动领域则决定着信息需要的群体倾向性
1、信息需要十分广泛
2、需要及时、新颖、准确、可靠的信息,对信息服务的及
时性和针对性有较高的要求 3、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建立面向市场竞争 需要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Å Ï Ð ¢ Ð ¯ Ò ª µ Ä Ä Ù Ü È ½ ® ¹ ˽ ù â¾ ö ÄÎ µ ÊÌ â ÅÏ Ð ¢Ä ÙÈ Ü ÅÏ Ð ¢À Ð Í Ð ÅÏ ¢Ö ÊÁ ¿ ù ÊÁ ¿« úÎ ñ« ½Ê ½« úÎ ñÉ ¯Ê © ú «Î ñÖ ÊÁ ¿ “Ê ÇÊ ²Ã ´£ ¬ ¨ ¬É é¡ ¢À ³Â ÚÐ ÔÇ ¿¼ ©Ñ § ¬Ð Á ÷Ô Ð¡ ¢Ï µ ÆÑ ¿ §Ñ о ¿È ˪ Ô Î ªÊ ²Ã ´¡ ª ¿ ÆÏ × ¹ Ê Ô ¼Î ÄÏ ¬ Í ±Õ ø ¼Ë ² ÷ ¼ ²Ë ÷¹ ¤¾ ß Í ³Ð Ô¡ ¢É ¿½ û Ô¡ Ð ¢« ½ª ãÐ Ô «£ ¾ º¼ ´Ã ÷¡ ¢ 浓缩加 Úº ¬ Ϲ ã« º£ ¬Ó ÐÕ ½Â ÔÐ Ô 工的信 Í ±Õ ø¡ ¢¬ ¼È «¡ ¢ ù¹ Õ æ è¶ Õ ÔÐ Ô¡ ¢Ê ÛÀ ¹ ³¾ ö² ßÈ ËÔ ª¡ ©¬ öÊ ²Ã ´¡ ª¡ ¢È «¾ ÖÐ Ôº ÍÔ ¤² âÐ Ô£ ¬ 息 ͹ ¿ Ú Ø » É ú¹ ªÐ Ê Ô¡ ¢ æ¼ É ©¾ ö² ßÄ ÙÍ â ¨Ò ¬ µ« ½Ï ´¼ ¯Ö У ¬É æ¼ ©Ê ù¾ Ü¡ ¢Ê ÂÊ µ ¾ ßÌ å¡ ¢¾ ¹ ùÑ ° ©Ê ¼ ªÐ Ô¡ ¢¾ ¤³ ¹ Ì¼Ê õÈ ËÔ ª¡ ©Ô õà ´¬ ö¡ ª¶ Ñ §¿ ÆÁ ²Ó ´º Í¼Ê õ« ¶ ¼ ©Ó й ×¹ ¤³ Ì Ö ¤¡ ¢Ð ÂÓ ª¡ ¢¬ ¼ ÃÐ ¼ Ô § Î ¼Ê õµ ÄÎ ÄÏ ¬È «¡ ¢Ê µÓ á ¢Ó ÐÐ § 市场开 èµ Ó ªÇ ©Ò µÎ ñÖ ª½ ÓÏ ©Ê ¼ ª¡ ¢Ð ÂÓ ª¡ ¢ ¯Ö ½ ú« Ç ¼ ÆË ã» ú¡ ¢ ¼ ©Ê ªÐ Ô¡ ¢Õ è 拓、产 г Ê ¡Ó ªÏ úÈ ËÔ ª 品销售、¹ ×£ ¬¼ ©Ð ¬ ÷Ó è¾ ºÕ ùµ Ä ¼È ¬ «¡ ¢¿ É¿ ù¹ Õ æÇ ú Í ÷Â ç¡ ¢Ð Å ¶ ÔÐ Ô¡ ¢¿ ²Ë Ø 客户支持Ç °¿ ö£ ¬Ê г ¡» «¾ ³Ð ÅÏ ¢ À µ ¢Ï Ï µÍ ³ « ´Ó ¦ ÐÏ Å ¢Ð ¯Ò ª äÐ µ ÍÓ Ã» §È ºÌ å
第一、第二种情况是正常的, 但未能对客观信息需求产生全面认识。 其中第一种是理想化的;
信息需求的内在机理
③ 主观信息需求与客观信息需求存在差异,
即用户意识到的信息需求不尽是客观上
真正需求的信息,其中有一部分是由错
觉导致的主观需求。 ④ 客观信息需求的主体部分未被用户认识,
第三种情况是用户力求从主观上克 即用户未对客观信息需求产生实质性反 服的;第四种必须由外界刺激,使信 应,其信息需求以潜在的形式出现。 息需求由潜在形式转变为正式形式。
需要层次是逐级上升的。
当下级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 追求上一级需要的满足就成为 驱动行为的原动力。 对于任一层次的需要,都必须 采取一定的行动方能得以满足。 马斯洛认为:
低级需要(生理、安全)作为 行为的必要前提仅要求从外部 使人得到满足;
高级需要(社交、尊敬、求知、 求美和自我实现)则是人类为 了自身的发展从内部得到满足 的。 低级需要是有限的,一旦满足, 就不再是激发行为的动力; 高级需要是持久行为的真正动 力。高级需要往往不容易得到 满足,特别是求知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几乎是无止境的。
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人类运用自
己的智慧,以信息为劳动对象而展
开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人类的信息
查寻、采集、处理、生产、使用、
传播等一系列过程。
重点内容
1.信息需要的概念及特征 2.信息需要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3.信息动机的成因,信息动机向信息行为的转化及 其影响因素 4.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
3.1
信息需要与信息动机
3.2
用户的信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