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化的道路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在法治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和决策的有效实施。

2.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指以宪法法律为根据,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执法和公正司法原则,使法律成为统治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3. 保障人民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保障人民权益,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法治建设要建立在人民利益之上,注重保护和实现人民的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注重加强基本权利的保障,如人权、劳动权益、财产权益等。

4. 加强社会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加强社会公正的原则。

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它要求法治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能够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5. 坚持依法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坚持依法治党的原则。

依法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

坚持依法治党,要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依法规范党的活动,加强党内监督,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道路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加强社会公正和依法治党。

在法治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推动法治进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中国也注重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实现了法治和谐。

我国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国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路是方向问题,带有根本性。

走什么法治道路,是中国法治化进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够解决中国在发展建设过程遇到的社会问题的法律治理的途径和模式。

就是不照搬照抄但却可以学习借鉴任何国家法治经验的中国法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党的领导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这条法治道路的具体标志是“四个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是本质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基本方式;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是基本前提。

二、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因为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别人不能代替;因为这条路适合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中国的历史选择——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中国历来是走自我发展道路的国家,无论历史上发生多少变化,多次被外族侵略、统治,最终还是能够自我救治,无论经过多少分裂,最终还是选择了统一。

在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各种势力、各种党派都扮演过救国、强国和治国的角色,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才有今天的国富民强。

所以,中国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党中央的决定,党是法治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党和人民的意志是统一的,其一致性在法律上得到了体现。

所以,中国在政治上不搞多党政制,在法治上没必要搞三权鼎立。

2.中国文化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合产生了独特法治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文化,是一种内敛的自我完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竞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概括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程中,法治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近些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法制建设的概括和总结,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

这一道路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民生等多个领域中,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建立和完善法律执行机关等手段,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一、推进法制建设,做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一步,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往往是社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也是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制定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第二步,就是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体系。

为此,不仅成立了多个法院,而且整合了多个部门,并加大对司法队伍的管理、培训和人才引进的力度。

同时,完善公证、仲裁、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起多种化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步,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

在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进执行监管机制,尤其是针对金融、环境和手工业三个领域,有了新的改革措施。

同时,也加强了对区域治理制约因素的检查和监督,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领域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行政领域管理员的管理能力,建立起完整的公民权力保障机制。

四、注重发展司法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四步,是注重发展司法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构建“法治先行”的社会氛围和法制文化体系。

加强对少年、青年和企业法治思想和法治观念的培训和教育,努力使法治成为社会信仰和文化内涵。

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养分,推出了“仁政”、“诚信”、“合法”、“公平”等词汇,为法治这一概念注入中国特色的古泪滋味。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法律体系:法治现代化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包括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解释、适用和执行机制,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2. 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现代化需要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公正廉洁的政府机构和公务员队伍,加强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3. 强化司法独立:法治现代化需要保障司法独立,建立起独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确保司法权力独立行使,提高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4. 加强公众参与:法治现代化需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建立起多元化的民主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对法治的理解和支持,增强法治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5.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现代化需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理念,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法治现代化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加强与国际法的对接,提高中国的法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法制建设的中国道路内容

法制建设的中国道路内容

法制建设的中国道路内容
法制建设的中国道路内容包括:
1. 依法治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国,明确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加强宪法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中国加强宪法保障,不断完善宪法制度,保护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促进公民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

3. 推进法律改革:中国积极推进法律改革,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的适用和执行,创新法律理论和方法,加强司法公正和司法保障,提高整体法治水平。

4. 实行司法独立:中国实行司法独立,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保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制秩序。

5.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中国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教育,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支持度。

6. 推动国际法律合作:中国积极参加国际法律合作,倡导国际法律规则和国际法治体系,维护国际公正和平和国际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
调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法治原则准确权威、
公正公平、规范有序,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道路关注人民的利益,旨在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都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追求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构建以宪法为核心、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法治政府有效、法治社会保障和谐的法治国家。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路注重理论创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法治理论研究,推动法治理论体系建设,为法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5.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倡导全面依
法治国。

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治化工作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宪法为核心,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有特色、具有现实意义的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法治维护人民权益起到有力保障作用。

它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人权保障等一系列举措,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着眼于整体国家战略,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和系统治理,促使法治体系更加有效地运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但法律也不能完全替代道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既通过法律约束和规范社会行为,又通过道德引导和教育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坚持依宪执法,推进宪法法律实施;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推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即知即行、即断即审、即罚即诉”,加强刑事司法实践;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坚持立法优先、科学立法,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法律问题。

通过立法、司法解释、法律确认等手段,及时完善法律制度,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鼓励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法治建设。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使其参与法治建设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成就与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署。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特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成功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法治的正确方向,确保法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方针,强调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法治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坚持依宪依法治国,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建设,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新发展。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法律保护人民权益,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法治环节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安全。

第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意味着在各个领域都要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制度,推动法治化进程,实现社会全面公正、民主、和谐、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能,提升法律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社会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和发展的新路径。

这一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即党的领导下的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主导作用,将党的政治统领与法治统领有机结合,确保法治工作与党的工作相互促进。

2.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正司法,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的有机统一。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国家全面进入法治轨道。

5.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以法律为保障,共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述

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述

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它倡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目标,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发展道路。

下面将对这一道路进行进一步阐述。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是依法治党。

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法治建设中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保证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求坚持宪法的权威性,使宪法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基本法律,使宪法的原则和规定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倡导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国家,就是要通过健全法定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确保国家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加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

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法治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社会秩序的法治化和社会管理的法治化。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发展。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这就需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健全法制制度体系,完善法治执行机制,提高法治水平,确保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宪法的权威性、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以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发展,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本文将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进行论述。

一、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这一指导思想体现了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又体现了民主法治的结合,使法治建设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党的领导作为最基本的法治原则。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体系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党的领导通过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和监督责任等方式,推动法治建设向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是法治的根本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人权,推进全民普遍参与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

以宪法法律为总依据,改革完善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独立,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新特点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道路具有一些新特点。

首先,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注重统筹兼顾,寻求科学平衡。

对法治的追求不仅关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关注法治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和效果。

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司法公正度、完善法律监督等手段,促进法治的全面发展。

其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着眼于问题导向。

中国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腐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法治现代化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着力解决全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法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再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强调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名词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名词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名词解释摘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概述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成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意义五、结语正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定发展道路。

这一道路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是在长期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治发展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在这一核心要义的指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确保法治事业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定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总体布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规章等层次的法律规范。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确保法律有效实施和运行。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对法治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保障法治运行的公正、公平、公开。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为法治事业提供组织、人才、经费等保障。

5.完善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的领导地位,有利于维护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道路也在不断深入发展。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法制建设一直都备受关注,如今,中国已经逐渐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道路,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道路。

一、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起点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强大的国防、推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多个领域。

其中,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前提。

因此,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

二、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阶段1. 探索时期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时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试图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融合什么样的西方法律制度。

在这个阶段,中国首先成立了全国性的法律研究机构,如中国法治研究会,为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2. 建设时期2000年后,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进入了建设时期,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以及逐渐完善中国的法律体系。

在这个阶段,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法制体系逐渐建立,成为一个巨大的法律体系,既有国际经济法、自由贸易法,也有民事法、刑事法等各种领域。

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已经解决了大量民事争议案件,并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三、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成果1. 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机构和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机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法机构和行政机关,而法律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

2. 提升了社会公正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成果是提升社会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1. 引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是指以我国化理论创新为指导,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有序、科学地推进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

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

2. 深度解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深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国家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深度内涵在于加强国家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内涵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标和历史使命。

国家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保障人民权益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2.2. 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深度内涵还在于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向,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审理一切案件、保障人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 广度解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广度内涵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发展法治体系,强化法律实施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的广度内涵在于发展法治体系,强化法律实施。

法治体系是保障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健全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规范统一的司法体系、完善公正高效的执法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法治社会组织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宪法和法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道路。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宪法和法律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

同时,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时也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立法程序和规定。

二、强化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法律和职责行使权力,并且不受任何干扰。

同时还要加强司法公正和透明度,确保司法裁判公正、公平、公开。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还要加强对非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同时还要加强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合理、透明。

五、推进全民参与推进全民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参与,并且对于侵犯自身权益的非法行为进行举报和维权。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在依据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旨在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它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与梦想。

在这条道路上,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简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这一道路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1.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人民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治理。

3.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我国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中国特色: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方面。

三、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我国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拓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工作:我国不断完善立法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法治政府:我国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3.司法改革:我国深化司法改革,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容 -回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容 -回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容1. 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法治理论和实践模式。

本文将从法治的基本原则、法治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2. 法治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 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依法进行管理和约束。

- 以人民为中心:法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维护社会稳定:法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法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宪法法律制定和实施: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确保宪法的权威和法律的有效性。

同时,加强法律实施和执行,保障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理念和体系建设:倡导法治理念,推动法治体系建设,建设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制度。

-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党的领导和法治相结合,统一了全国各方面努力的方向和力量。

- 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的法治文化。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模式和路径。

•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经过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的。

在实践中,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和法律制度,逐步向更加成熟和健全的方向发展。

•稳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稳步前行,避免急躁和冒进。

根据实际情况,稳妥推进法治建设,确保法治的质量和效果。

5.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总结形成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模式和经验。

法治中国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法治中国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法治中国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法治是指以法为基础、以法为准绳、以法为工具、以法为保障,依法治国的原则。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借鉴人类文明法治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种独特的法治发展道路。

它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各领域法治建设和法律体系完善。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党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保证了法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实施效果。

2. 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法治道路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法治建设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3.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坚持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实行依法治国。

注重法治宪政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4. 经济发展为中心: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将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注重法治保障经济发展。

通过法治促进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

5. 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在法治建设方面采
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

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需求,逐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搞一刀切,不急功近利。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核心是党的领导,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它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不仅有助于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近年来,中国在法治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新道路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完善。

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特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特点在于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尊重价值选择多样性,又坚决维护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注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法治的实施和推进。

此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强调问题导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守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法治现代化的基石。

中国坚持宪法的权威地位,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宪法的尊重和遵守,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

2.推进立法工作:中国大力推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立法过程中,注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加强立法的公开透明,提高立法质量和效果。

3.加强执法体系建设:中国不断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在执法过程中,重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执法公信力和执行力。

4.创新司法体制:中国着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健全民商事审判制度,加强行政诉讼制度建设,推进审判信息公开。

中国还加强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进审判公正、高效、便民,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中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三、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1.推进社会发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名词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名词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名词解释摘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组成部分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正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定道路。

这条道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历史规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立法体系、司法体系、执法体系、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治引领,确保法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改革驱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治制度体系;三是法治为民,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四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是融合发展,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二是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三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改革创新,推动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五是立足国情,充分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但又不照搬西方法治模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治化的道路邢延宏(法本091 09209401021)【内容摘要】1996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了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重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化的时代强音,成为反映全国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也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它的进化与发展是为社会上诸多因素所制约的,同样法治国家的建立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中我认为对我国法治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是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建立、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

它们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也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法治化的最现实的基础。

【关键词】法治中国法治化法律制度法律意识一、什么是法治社会(一)法治社会的概念什么是法治?古往今来许多法学家对此进行了引经据典的阐述。

对法治作出早期经典解释的是古罗马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1】其包括三层含义,即第一,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第二,法治是以民主共和为基础;第三,法治内含着平等、正义、自由、善德等社会价值。

这一解释意义在于把法治与法制区别开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包括立法、司法制度、律师制度等,这种法制是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的,它不含价值判断,可能是良法,也可能是恶法。

法【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治的法则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即反映人民意志,反映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的法。

到了近代,法学家对法治的理解又有不同。

英国法学家拉兹认为,从字面上看,法治就是“法律之治”。

它包括两个方面:(1)从广义上说,法治意味着人民应当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治理。

(2)从狭义上理解,法治是指政府受法律的治理,遵守法律,即政府的全部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律授权。

可以认为拉兹阐述法治的意义在于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引,对政府的行为提供有力的约束。

法国法治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和卢梭,他们注重“法的精神”和“人民主权”,其中包含着法、自由和政体的关系,他们认为的法治是以自然法为基础,具有自由、平等;公意;合法政府;法律至上四个基本要素,代表着在人民主权基础上以法律至上权威为保障维护自由、平等的正义。

法治含义的进一步发展是1959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法学家会议”上通过的《德里宣言》。

【2】确认了法治为一个“能动的概念”,它“不仅被用来保障和促进公民个人的民事的和政治的权利,而且要创造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条件,使个人的合法愿望和尊严能够在这样条件下实现。

”《德里宣言》确认的法治原则是:(1)根据法治精神,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个人尊严的各种条件。

(2)法治原则不仅要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而且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来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障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条件。

(3)法治要求正当的刑事程序。

(4)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

这样就给法治赋予了新的内容:维护人的尊严,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要求司法独立、公正和律师自由。

在我国还有的学者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对法治进行阐述。

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途径治国;依法的法应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法;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是反映全体人民利益的法。

“依法治国”中的“治”就是“法治”,治国的根本首先是指国家机器,然后才是指人民;不先治好国家机器和官员,人民是治不好的。

【3】这种阐述不仅对治国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是代表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适合社会【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23-625页。

【3】蔡定剑:《依法治国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期。

发展要求的良法;同时也提出了法治的关键在于依法治权、依法治官。

通过上述法治含义的比较,可以看出法治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一种具体的实践。

法治具有普遍性,不同时代和国家的法治都具有某些共同意义;同时法治又具有特殊性,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精神。

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各个国家,法学家虽然对法治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在这些解释中却孕含着一些普遍的真理:(1)法律的至上性是法治的前提。

在法治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判只有法是最终的、最有权威的价值标准。

法治意味着法律要得到普遍遵守,这就要求法律具有至上的地位和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均无超越法律的权力,应以接受法的最高统治为其义务。

(2)法律的正义品质是法治的重要条件。

法学家们几乎都认为法治的法必须是善良正义的法律。

当然在不同国家、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对良法有着不同的标准。

或认为良法是符合自然和永恒正义的法;或认为良法应当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认为法律应当有效的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或主张法律应当反映现实国情和民间自发秩序。

【4】而在我国,良法是代表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法律。

(3)保障公民权利、树立权利本位观念是法治的价值取向。

(4)司法独立、正义是法治的有效保障。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不应当简单套用以往的法治观念与解释,而应当在吸收不同时代和国家法治精神的精髓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准确把握法治含义,为我国法治建设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国所期望的法治应是反映社会法律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极大权威性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法律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着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权利本位观念深入人心,普遍实现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简短的说,我国所期望的法治是以反映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为依据,以权利本位观念为指导治理国家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相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社会状【4】候健:《法治、良法与民主-兼评拉兹的法治观》【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期。

态,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涵:(1)以民众为基础;(2)以权利本位为指导;(3)以社会主义法律为保障;(4)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协调;(5)以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为表现形式。

因此,我国所期望的法治既包括法治的普遍精神,同时又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思想内涵,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

二、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一)历史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1949年新中国诞生,人民掌握了政权,废除旧法统、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成为一件必然而迫切的事情。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选举法……一系列废除封建制度、解放人民、维护广大人民权益的法律纷纷出台,到“文革”前,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有1500多件。

1954年宪法的出台,更是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用根本大法予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然而,后来一段时期法制建设经受挫折。

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法律尊严被践踏,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社会一度陷入“无法无天”的局面。

(二)中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必然性数十年不懈求索,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无”到“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不懈奋斗,如期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拨正了法制建设航向。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法制建设的伟大觉醒。

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试行)、行政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一个个“第一部”,让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的希望。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土地管理法……一个个“第一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保驾护航。

1982年宪法,继承发扬54宪法的基本原则,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重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专家评论说,这是根本大法重新回归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确立了法制建设的新方向。

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大批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密集出台;预算法、审计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一系列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应运而生,推动和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顺利前进。

“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提出法制建设的宏伟目标,掀开了我国立法事业新的一页。

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法律的权威上升到新的高度。

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物权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就业促进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一批社会法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立法重点由经济向社会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强烈的社会需求。

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大规模法律清理,为确保法律体系的形成进一步铺平道路。

百转千回,梦想成真。

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多层次、多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史上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回顾60年的立法实践,每一个推动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举措,都坚持并体现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三、我国的现状下法治社会建设的大体方法和方向(一)实现法治的实践指导思想首先,选择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出发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而我国依法治国理论及法治理想也是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发展的。

实现法治既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又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因此选择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制度、司法制度、民主制度、法律普及等的发展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