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政策的本质_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_王海燕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2.我国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是 指“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这类 似于戴伊的政策定义)。 《公共政策》(伍启元):“公共政策是政 府所采取对公私行动的指引”。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2.我国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 我们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 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 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 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正确把握“政策” 3.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 第一,政策主体。 第一,政策主体。 第二,目标取向。 第三,活动过程。 第四,行为规范。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
一、政策的本质 政策是阶级意志、 1.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 达。 2.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 3.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2.我国学者关于“政策”的定义 《政策科学》(孙光著):“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 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 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 程”。 《政策学研究》(王福生著):政策可以解释为 “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准则和谋略”, “简言之,政策就是治党治国的规则和方略”。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类型与功能
二、政策的基本功能 3.调控功能 .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 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 制。
小册子公共政策概论选择和名词解释
小册子公共政策概论选择和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2.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6.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1.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3.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2.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3.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1.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政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本质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
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与“政策”稍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的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发家之路,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两种作用形式。
从作用效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政策中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
调控功能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而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我国工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就很能说明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我国从建国初期起实行八级工资制,一直沿用了30多年,这种工资政策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在分配中的作用,增加工资不是依据生产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而是视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
公共政策的本质含义
四、公共政策的本质
1、对戴维·伊斯顿观点的分析。 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是动态过程。 4、公共政策的作用不止于利益分配,更在于利
益增进。 5、结论: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分析》参考书目
1、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版。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 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三、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伍德罗·威尔逊: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 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 的法律和法规 。
三、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 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
三、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的 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
第一讲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含义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与作用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起源、特征与作用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含义
一、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三、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定义 四、公共政策的本质含义
三、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卡尔·弗雷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 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 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 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鲜明的政治性,还有一定的灵活性,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还有法性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换言之,它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根据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其中,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直接或参与和影响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官方的政策主体和非官方的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的客体即政策作用的对象,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一切对象,包括政策资源、政策环境和政策未来因素。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有效促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包括五点涵义:一、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是政府;二、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有效促进与公平分配问题,由此体现出公共政策具有双重作用利益分配和利益增进;三、分配是个动态过程,包括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四、政策过程的目标导向;五、受时空限制。
其中,就公共政策的本质而言。
从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来分析,现代公共政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利益的分配。
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所谓一定的目标,首先是据有公共权力的个人与群体的社会性即他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代表一定的社会阶级。
再次是公共权力的形式上的委托人即公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输入到政治体系中之后,聚合成为公共利益并进而形成公共目标。
由公共权力机关所确定的政策目标,常常带有自利性、阶级性和公共性。
而社会资源的配置则是指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第一章 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二、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1.我们对公共政策给出如下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 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 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 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 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 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 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 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前者能够不能够以及可以 在多大程度上聚合公民的愿望、意向和利益。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
公共政策有其社会本质和认识论本质,并从其本质 派生出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的产生 1.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 备三个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 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 产生的。
(2)国家行政学院张德信教授认为,“所谓公 共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威机关为了解决特 定的公共问题而表明的行动意图或如何行动的计 划。” (3)国家行政学院张金马教授给公共政策下的 定义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 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达形式有法 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 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二)决策 1.决策,英文作Policy-making,也就是《现代汉 语词典》释义的“决定策略或方法”;英文又作 Making Policy,也就是上述词典释义的“决定的 策略或办法”。 2.决策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预设一个目标或 目标体系,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或目标体系采集有 关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制定出若干 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择 定最佳方案。简单地说,决策就是从多个可能实 现同一目标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优化出最佳方案. 3.决策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 方法、决策结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 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机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机考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强制性B 权威性C 限制性D 利益性2.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公共权力B 社会需求C 集体利益D 社会利益3. 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被称为()。
A 思想库B 幕僚C 官方决策主体D 非官方决策主体4. 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被称为()。
A 思想库B 幕僚C 官方决策主体D 非官方决策主体5.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社会问题B 目标群体C 个人问题D 集体问题6. 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A 全球性B 突发性C 多样性D 复杂动态性7. 认为政治文化主要有地区型、依附型和参与型三中类型的是学者()。
A 古德诺B 德罗尔C 托马斯·戴伊D 阿尔蒙德8. 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A 国际政策环境B 国内政策环境C 经济社会环境D 政治法律环境9. 从系统论角度看,()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 公共政策B 公共政策主体C 公共政策客体D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10.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 欧文·E·休斯B 萨拉蒙C 亚瑟·林格林D 林布隆(林德布洛姆)11.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B 强制C 管制12.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C 《理解公共政策》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13.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2023年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真题参考: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2023年华武汉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参考业务课名称:公共管理专业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一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语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①利益选择。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分配利益时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
②利益整合。
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③利益分配。
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④利益落实。
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
公共政策分析4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的纵向形式构成
我国纵向构成:中央政府 省 市 县 乡
美国纵向构成:联邦政府
州政府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元政策 基本政策 部门政策 判断: 1改革开放政策 2科教兴国政策 3计划生育政策,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4“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三大环境 保护的基本政策 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教育、科技 文化政策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与法 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的纵向形式构成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与法
思考: 1法律分类?公文的相关知识 2区分理解以下几项:
公共政策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29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已经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 布施行。 总理: 朱镕基 二OOO年九月二十五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电信市场 第三章 电信服务 第四章 电信建设 第五章 电信安全 第六章 罚 则 第七章 附 则
Company Logo
公共政策与法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 解释第2号的通知 财会〔2008〕11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落实会计准则趋 同与等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我 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现予印发,请遵 照执行。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二○○八年八月七日 附件下载: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doc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B. 政府C. 社会组织D. 个人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权力B. 权威C. 公共D. 利益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B. 强制性C. 利益性D. 权威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B. 公共权力C. 集体利益D. 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B. 层次性C. 超前性D. 整体性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B. 合法性C. 系统性D. 权威性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B. 伊斯顿C. 西蒙D. 拉斯韦尔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B. 米歇尔·哈蒙C. 罗伯特·达尔D. 药师寺泰藏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B. 综合C. 分配D. 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B. 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 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D. 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 利益整合B. 利益选择C. 利益分配D. 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
A. 行为B. 文化C. 观念D. 条件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A. 客观引导B. 间接引导C. 直接引导D. 主观引导6.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研究公共政策形成和执行的方法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体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出发,对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以及国家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公共政策领域,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分析,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公共政策的研究和评估。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对社会经济关系、阶级斗争以及国家权力的分析,着重于揭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真实动因和利益冲突。
在这一框架下,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考察公共政策的背景、社会经济现状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通过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可以揭示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条件和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2.阶级斗争和利益关系分析:揭示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争夺和妥协。
这个分析层面有助于把握公共政策的阶级性质和意识形态。
3.国家权力与治理分析: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中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关系、政策选择和实施策略。
通过对政府职能和权力行使的分析,可以评估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和成效,提出改进策略。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践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入解决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1.发展经济与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提出了扶贫、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2.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
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计划,旨在解决公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和社会矛盾,是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方面的表现。
但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文将试着探讨这个问题。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公众利益、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的一揽子行动计划,包含政府权力范围内的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
在这个定义中,公共政策有以下几个特征:•根据公众利益和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制定和实施由政府来负责•行动计划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地说,公共政策分为多种类型,如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其目的是解决相关问题和社会矛盾。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中,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是公共政策的目标。
公共政策的目标公共政策的目标是政府制定政策时所追寻的指导性方向。
一个公共政策的目标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明确性:可以清晰地描述政策的目标,使所有相关方都能理解和认同;•可操作性:政策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便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实践中操作;•相互关联性:政策目标之间不应该矛盾,需要相互协调和关联;•应用范围:政策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社会矛盾。
通过分析公共政策的目标可以看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公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
考虑到公众利益和社会问题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是由政府组织制定和实施的,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公众的不同意见和权益。
这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引入多方参与和公众意见,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协商来达成公众利益和社会矛盾的共识。
此外,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关注到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实际需求和能力,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和落实。
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政府的治理能力,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公共政策本质初探_霍海燕
收稿日期: 2007-05-28作者简介: 霍海燕(1955-),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23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42007年8月Jou r n al ofNort h C h i na I n stitute ofW ater Con servancy and H yd roelectric Po w er(Social Science)Aug 2007公共政策本质初探霍海燕1,吴 勇1,2(1.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汽车管理学院车辆管理系,安徽蚌埠230011)摘 要: 自政策科学产生以来,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其基本分析单位 公共政策的认知及本质上仍存在着巨大的歧异。
从公共政策内涵的界定入手,对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性质、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并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公共政策;公共性;政府决策中图分类号: D 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7)04 0080 03自哈罗德 拉斯维尔(H aro l d D Lass w e ll)和丹尼尔 勒纳(Dan iel Lerner)于1951年发表 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发展 以来,公共政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西方政治学家称政策科学的产生是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次 科学革命 ,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 最重大的突破 ,是 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 。
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公共政策分析至今尚未在学理研究和实证研究、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以及学术界和实务界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
从整体上讲,政策科学的科际整合任务尚未完成,人们迄今尚未就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达成真正共识。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国开作业公共政策概论-第1章 本章自测00参考(含答案)
题目: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选项A:政府
选项B:企业
选项C:社会组织
选项D:个人
答案:政府
题目: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选项A: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选项B: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选项C: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选项D: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答案: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题目: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选项A:权力
选项B:权威
选项C:利益
选项D:公共
答案:利益
题目: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选项A:强制性
选项B:权威性
选项C:限制性
选项D:利益性
答案:权威性
题目: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选项A:社会需求
选项B:公共权力
选项C:集体利益
选项D: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
题目: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选项A:超前性
选项B:整体性
选项C:系统性
选项D:层次性
答案:系统性
题目: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
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是政府根据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政策、计划和法律来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公共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具有其特定的本质和特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探讨公共政策的本质。
首先,公共政策是政府权力的表现。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最高体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可以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当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时,政府可以采取环保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共财富的增加。
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政府权力的基础之上,并受到政府的有效监管和管理。
其次,公共政策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多方利益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利益,最终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例如,在医疗体系改革中,政府必须考虑到医生、患者、保险公司和药企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诉求和利益,最终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政策方案。
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积极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和建议,并将群众的利益置于优先位置。
最后,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
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合理配置,以便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可以在不同领域中适度调节资源的分配,使资源向更加优先的领域和群体倾斜。
例如,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保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健康成长,实现资源的更加均衡地配置。
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更合理地调配社会公共资源,最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政策是政府权力的表现,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
论公共政策的本质_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_王海燕
第27卷第2期2008年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 e 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 t(Soc ial Science Ed iti on)V o.l 27N o .22008.4收稿日期:2008-02-26作者简介:王海燕(1980-),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府政治。
论公共政策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王海燕(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严格意义上说,公共政策的主体只有政府。
因此,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是为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但利益内在矛盾使得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必须借助于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才能实现。
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共同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借助于国家建立并维持一种由其主导的社会利益结构,把社会改造成为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最佳途径或有效工具。
公共政策就是国家为建立、维持这种自觉利益结构而采取的行为。
关键词:公共政策;本质;定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8)02-0195-04 政策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适应了人类社会解决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的需要,在当代备受各国学界和政界的高度重视。
当前,推进我国政策科学的研究、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又能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政策科学体系,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一、对公共政策主体与形式的探讨政策科学研究领域一个首要的问题,或者说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准确界定公共政策及其本质。
对于如何界定公共政策,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不少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托马斯 戴伊、詹姆斯 安德森、罗伯特 艾斯顿、伍启元、林水波、张世贤等学者把政府界定为公共政策的主体,而一部分学者,如张金马、陈庆云、陈振明、孙光等则把政党、利益团体、非公共组织、公众(民)等也纳入到公共政策的主体范围内,戴维 伊斯顿把公共政策界定为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可以认为这与张金马等学者对公共政策主体范围的认识是一致的。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探究公共政策的本质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探究公共政策的本质王美文;明同辉【摘要】政策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解决人类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学术界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实现了对政策的解读,从而使其成为独立学科.本文在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将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进行了全方位梳理,深刻探讨了公共政策的本质.【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9【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社会主义政策;政策科学;国家意志;价值论【作者】王美文;明同辉【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时,需要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使社会公平建设、社会服务深入开展,步入正轨。
在结果效用的研究中,公共政策既是公共管理学的组成部分,也是独立的研究领域。
这使公共政策需要保证结果与预期一致,同时政策本身也应与社会价值观高度吻合。
对于政府而言,探究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帮助政府拓宽政策制定的视野,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一)国家统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对“国家”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时强调,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共同利益的形式,而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各阶级利益存在对立,因此,会表现为内部冲突,形成斗争。
在斗争过程中,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实行镇压。
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概念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并不代表社会全体利益。
在国家中,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根植于社会土壤,为实现利益诉求,统治阶级需要认真了解社会,并借助特殊途径避免社会矛盾,实现统治利益。
因此,在国家与社会当中,统治阶级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其所具有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二)阶级利益统治阶级为实现利益,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从而在社会环境中获得诉求满足。
恩格斯在其著作《论住宅问题》中,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综述。
公共政策功能之政策“双刃剑”
公共政策功能之政策“双刃剑”读《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有感当今社会,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与全球化接踵而至,甚至相互交织,使得现代社会越来日益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这些对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至于公共政策的决策与实施就更为如此了。
同转型社会的诸多问题一样,公共政策所面临的也是顺应时势的问题。
在有些人忙于对西方的理论进行学习、借鉴和运用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应该立足于脚下的这方热土。
正是这一点上,《公共政策学》做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作者也煞费笔神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含义、本质、构成以及功能等知识,但显然作者的旨趣并不只在此,他有更大的抱负――用理论去解读案例,细细数来本章就用了整整五个案例来对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应该说,他对中国现实的关注是敏锐的、深刻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他所长,回归学术于生活。
俗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细细地把第四章读了下来,对于为什么要选第四章节,以及章节大意和本章在本书中的逻辑关系,作如下阐释。
一、三种需要的推动对于为什么选择第四章,首先是基于个人对它的兴趣;其次是为了迫切的解决“三个需要”的问题;最后,由于本章是较为基础的一个章节,很多同学都会忽略它,因此产生了一种研读的意向。
仔细研读下来,你能看到它从定义什么是公共政策到它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公共政策的构成与功能,整个过程是非常清晰和细致的,作者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给了我们一个整体性的描述。
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要因为简单而忽略一个事物,看似基础实为重点。
1.把握基础的需要显然,第四章节“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是非常简单和基础的一章,以至于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忽略它。
但是对于我们学习公共政策学,把握以及运用公共政策学这章又显得尤其关键。
学习这章我们能明晰了公共政策的内涵,公共政策的主客体以及其作用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2008年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 e ronautica l Industry M anage m en t(Soc ial Science Ed iti on)V o.l 27N o .22008.4收稿日期:2008-02-26作者简介:王海燕(1980-),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府政治。
论公共政策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王海燕(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严格意义上说,公共政策的主体只有政府。
因此,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是为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但利益内在矛盾使得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必须借助于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才能实现。
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共同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借助于国家建立并维持一种由其主导的社会利益结构,把社会改造成为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最佳途径或有效工具。
公共政策就是国家为建立、维持这种自觉利益结构而采取的行为。
关键词:公共政策;本质;定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8)02-0195-04 政策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适应了人类社会解决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的需要,在当代备受各国学界和政界的高度重视。
当前,推进我国政策科学的研究、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又能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政策科学体系,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一、对公共政策主体与形式的探讨政策科学研究领域一个首要的问题,或者说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准确界定公共政策及其本质。
对于如何界定公共政策,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不少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托马斯 戴伊、詹姆斯 安德森、罗伯特 艾斯顿、伍启元、林水波、张世贤等学者把政府界定为公共政策的主体,而一部分学者,如张金马、陈庆云、陈振明、孙光等则把政党、利益团体、非公共组织、公众(民)等也纳入到公共政策的主体范围内,戴维 伊斯顿把公共政策界定为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可以认为这与张金马等学者对公共政策主体范围的认识是一致的。
事实上,这些除了政府之外的团体和个人可以提出政策议案,也能对公共政策的最终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真正能赋予各种 议案 以公共权威性、将其变为权威性输出结果的途径,只有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以国家的名义推出。
否则,任何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提出的 议案 都不可能对社会公共问题产生实际的作用,或者作用的范围和程度有限,难以真正体现其社会 公共 性。
因此,严格地说,公共政策的主体只有政府,其他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围绕或借助着政府而参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
中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公共政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有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行为、规则或规范、方略,等等。
由此,公共政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的某种行为、制定的规则、规范或方略,等等。
它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行为、制定规则或规范、方略的依据和目的是什么,也就是需要准确揭示公共政策的本质,揭示最能体现政策内涵的根本属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国家本质的认识。
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准确界定公共政策是很有帮助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对界定公共政策本质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 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实现195第2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国家在本质必然是 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 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
这深刻揭示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从来都不是像它自己宣称的那样代表和维护着整个社会或全体公民的利益,而只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忠实奴仆。
之所以产生国家在形式上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即任何社会利益 不仅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不能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单独实现。
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只能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借助于一定的社会途径得以实现。
因此,国家为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在形式上必须表现出社会性或公共性。
首先,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它所依存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统治阶级共同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统治阶级必须推动和促进其所依存的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统治阶级必然自觉地承担起社会管理职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就是当前各国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反,当国家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而使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受到威胁时,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也就得不到保证。
恩格斯认为,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社会管理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
也就是说,国家只有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才能有保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职能的深入分析也揭示了国家积极承担社会职能并非以社会进步为最终的目标,而只是为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必须借助的一种途径和工具,国家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必然服从和服务于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需要,而不完全以社会的需要为依据。
恩格斯在 论住宅问题 一书中就曾对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社会住宅问题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出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而不得不 改善 住宅状况,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不是依据社会的要求,而是依据 它们的方式 ,这就叫做 欧斯曼 的办法。
虽然它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却能使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双重获利。
其次,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必须对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必须在形式上凌驾于社会之上。
对统治阶级内部而言,虽然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关系上以共同利益为主,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与其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各不同利益主体间也存在着利益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个体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往往不自觉地不断加大对被统治阶级个体的掠夺和压榨程度,从而不断激化社会的利益矛盾直至危害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存续,给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带来根本性的打击。
我国封建社会中,不断严重的土地兼并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就是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间的利益关系,虽然从根本上讲是利益矛盾为主,但由于双方共同依存于特定的社会,形成了彼此的依存关系和一定的共同利益,被统治阶级往往是统治阶级实现利益的途径和工具。
因此,除了对被统治阶级的掠夺和压榨,国家也必须维护被统治阶级的一些基本利益,某些时候还要作适当的让步。
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的必要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而维护工人的基本利益的政策就是集中体现。
因此,国家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就必须对社会内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和整合,包括抑制某些统治阶级个体或团体的非法利益,支持被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要求,从而保证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就需要国家在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之上,以社会全体公民的利益代表者的身份执行统治和管理职能。
恩格斯在深入研究国家的起源之后就曾揭示国家这一本质: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 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所竭力维护的这种 秩序 ,显然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对社会各种利益主体行为规范与规则的总和,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
我们可以把这种 秩序 理解为一种社会利益结构,即社会中的各种利益主体和它们之间形成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一种社会中在经济上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自觉建立的社会利益结构。
它的目的就在于为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创造一种良好的社196王海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会环境以使整个社会成为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或工具。
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说的那样, 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
正因为如此,建立、维护一种统治阶级主导下的社会利益结构,把整个社会改造成为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有效工具或途径也就成为国家职能的核心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本质与界定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的某种行为,其本质必然由国家的本质决定,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
所以,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借以建立、维持某种社会利益结构以维护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与表达。
对公共政策的本质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取向是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尽管公共政策表现为服务于全社会,但这只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恩格斯说,国家是 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 ,就揭示了国家并不真正代表社会利益,是日益脱离社会的力量。
所以,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就不可能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 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的。
二是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并维护一种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利益结构。
首先,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必须借助于社会利益的形式得以实现。
统治阶级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并维护一种由其主导的社会利益结构,就是为了把社会改造成为实现其共同利益的最佳途径或最有效工具,同时赋予其共同利益以公共利益的形式。
所以,阶级社会中国家宣称的社会利益和全体公民的利益,本质上是某种社会利益结构下统治阶级利益的表现形式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因此,尽管公共政策表现为应对各种社会公共问题,能够增进社会利益,但这只能作为它的外在表现或客观结果,不是其本质所在。
也就不能把 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 作为公共政策的本质。
其次,这种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自觉的非自发的利益结构,它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尽管其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但深受公共政策主体认识局限性的影响,认识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主体的阶级、阶层、所属利益集团等利益的影响,二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