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行动理论(1)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https://img.taocdn.com/s3/m/37e2d1b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79.png)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3)名词解释公共政策50)、替代性政策执行偏差替代性政策执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1)、观望性政策执行偏差观望性政策执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观察上级的态度、措施以及同级部门的行动再决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的良机。
52)、公共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53)、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内容。
54)、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过程。
55)、公共政策案例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5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57)、选择性执行偏差选择性执行: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58)象征性执行偏差象征性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只作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
59)、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60)、政策评估政策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
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政治行为。
61)、公共政策控制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刑事政策学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刑事政策学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d83af5ab011ca300a6c390c9.png)
❖ (一)刑事政策问题 ❖ (二)刑事政策本身 ❖ (三)刑事政策执行的主体 ❖ (四)刑事政策的执行机制 ❖ (五)刑事政策的执行资源 ❖ (六)刑事政策的执行环境
五、我国刑事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作祟所导致的刑
事政策执行的偏差 ❖ 这些偏差表现在:(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
加式政策执行。(3)选择式政策执行。(4)替代 式政策执行。 (二)由执行人员素质与司法资源的限制所导致的刑 事政策执行的偏差 ❖ 一方面,我国刑事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还尚待提高; 另一方面,司法物质资源有限。在此背景下,不少 刑事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出现偏差。
刑事政策学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 在科学决策的时代,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均是复杂的过程。刑事政策的制定过程包含 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效果预测 和方案抉择等五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环 节。刑事政策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 制定计划、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点、 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制定
一、刑事政策制定的概念和特征 ❖ 所谓刑事政策的制定,是指针对一定时期内的犯罪
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刑事政策的制定 是刑事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刑事政策学的核心 主题。刑事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列过程,其 具有如下特征: ❖ (一)针对性 ❖ (二)特定性 ❖ (三)可行性 ❖ (四)预测性
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 (五)政策试点 ❖ (六)协调与监控 所谓政策协调就是调整协同政策执行中的各种要素,使之相互配合,从而
高效率地实现政策。所谓政策监控,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 和人员依据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的偏差,以确保 计划执行和目标实现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第一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第一](https://img.taocdn.com/s3/m/128c9b988762caaedd33d427.png)
1.政策认知
2.制定实施计划
3.进行物质准备 4.做好组织准备
(二)实施阶段
1.政策宣传
2.政策实验
3.全面推广
4.沟通协调
(三)总结阶段
1.监督检查
2.政策执行再决策
三、政策执行资源
1.财物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制度资源
四、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2.1975——1980,政策执行框架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大量的文献描 述了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但是没有产生关于政策执 行的有用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文献开发了识 别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这些框架可以被概括为 自上而下的途径和自下而上的途径。
3.1980——1985,框架的应用研究阶段 大部分政策执行的研究框架在1980——1985年间被 他们的开发者或者其他研究者进行了检验。卡 尔·凡·霍恩(Carl Van Horn)认为能够从这些研究中 得出4个结论:一是这些框架在对政策执行的成功或者 失败的一般解释方面是成功的;二是在执行研究中时 间周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的结论可能随观察的时间 而改变;三是一些项目被成功的执行了(例如70年代 初期的案例研究强调失败的较多,而后来的研究则得 出乐观的结论的多);四是学者们发现甚至最简单的、 最适度的政策项目也可能失败。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政策执行概述 政策执行的原则、过程、资源与手段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其矫正 政策执行研究的演进
政策执行:也就是从政策生效起到实现决策目标的整
个过程。 1973年,艾伦· 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 普瑞斯曼: 《执行: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市落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执行运动”。
公共政策概论课件1
![公共政策概论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f60641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2.png)
偶然失效
耗损失效 时间
• SMITH 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政策制定过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Biblioteka 政策理想化的政策 环境因素 反馈
紧张 处理 建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1. 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2. 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投入工作量 绩效 效率 充分性 公平性 适当性 执行力 社会发展总目标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系统: 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 结构和功能, 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 体. 系统方法: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 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 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
1. 系统的基本属性: 整体性 相关性 目的性 动态性 层次性 环境适应性
3.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1.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 信息系统 ▪ 智囊系统 ▪ 决断系统 ▪ 监控系统
2.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个人决策模式与集体决策模式 ▪历史上出现过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第四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第一章 导
论
1. 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依 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 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 准则。
2.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 整体性 (2) 超前 性 (3) 层次性 (4) 多样性 (5) 合法性
3.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 导向功能 (2) 调控 功能 (3) 分配功能
规发 范呆 化的
的 叮 叮 当 当 的 的
资本经营形考作业答案(完整本)
![资本经营形考作业答案(完整本)](https://img.taocdn.com/s3/m/598f810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5.png)
《资本经营》形考作业答案《资本经营》形考作业1答案答案一、一、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资本:是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价值,是资产的价值形态。
其涵义: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示,能产生未来收益,是一种生产要素。
2、资本经营:是可以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分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各种途径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3、生产经营: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
其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
筹资与投资管理。
其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
4、结构性资本:指资本结构的合理配置。
如:产品形态的资本,固定资产形态的资本、金融形态的资本,无形资本形态的资本,知识形态的资历本等的结构。
融形态的资本,无形资本形态的资本,知识形态的资历本等的结构。
5、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构成了企业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即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关系。
6、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可分为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7、直接融资市场: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
8、并购:具指一家企业通过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实现对该企业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
种投资行为。
9、敌意并购:也称非善意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在目标公司管理层对其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强行进行并购的行为。
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强行进行并购的行为。
1010、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交易物)在用于特定用途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
包括:、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交易物)在用于特定用途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
包括:场地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专项投资。
1111、差别效率理论:、差别效率理论:、差别效率理论:也叫管理协同理法,也叫管理协同理法,也叫管理协同理法,即一家公司具有高效率的管理队伍。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5a399514a7302768e9939b5.png)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交易心理学(全)
![交易心理学(全)](https://img.taocdn.com/s3/m/e2ac5ce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e.png)
交易心理学(全)美国期货专家市场轮廓理论的作者施泰美亚总结出一个非常精辟的公式。
交易结果=市场理解×(交易策略+自我认识),从长期看,交易成绩是一个人以他的整体或全部投入到市场中运作的结果。
交易者投入的不仅是资金,精力和时间,交易者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更为微妙的是交易者的品性趣向、哲学价值观、艺术素养以及宗教信仰都会对最终的交易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市场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出赤裸裸的你,尤其完全真实反映出你内在的一切。
你所有的外包装和面具都毫无用处。
甚至法律都没有市场来的公正。
一个投机者短期的盈亏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长期而言,一个交易者的盈亏一定源于某种内在机制的推动。
商品价格有走势图,每个人的资金曲线也是一个走势图。
就这个角度看,我们实际做的是自己。
意识与无意识我们常说‘我无法控制住自己’。
这个我就是有意识的头脑,这个自己则是内在无意识的冲动。
我们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我们既是控制者,同时又是被控制者。
人的意识那部分只占10%, 无意识却占90%。
无意识就像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那部分。
意识是人智力和理性的那部分,这个意识不太稳定,经常处于摇晃、犹豫不决的状态。
人的意识来自后天的培养,如社会规范、礼仪、观念以及学校的教育。
人有意识的部分不是先天就具有的,也不是内在的自然成长,而是人在长大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强加上去的,它只是一个面具,所以它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力量。
无意识是盲目的冲动。
它是与生俱来的气,所以它有着强大的力量。
我们内在的贪婪、暴力、愤怒、嫉妒、性欲等等这些都属于无意识。
这些性是文明社会所谴责的,所以这些无意识被我们压抑在内在的暗处,但它们仍然在内部沸腾,随时跃跃欲试要挣扎出来。
我们行动的力量往往出自我们的无意识,而不是出自有意识的决定。
这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恰好相反。
当我们内在意识和无意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最后占上风的往往是无意识。
意识可以做出一个决定,但这个决定的背后却没有力量的支持。
管理经济学-第一章(1)-绪论
![管理经济学-第一章(1)-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d595e1998fcc22bdd10d07.png)
管理经济学绪论 (managerial Economics)
1
经 济 学(Economics): 一定制度下研究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 本的 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 言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2
经 济 学(Economics)的分类
理论经济学
• 2、企业的特征:生产规模化、分工合作、 生产组织严密、大量采用高新技术、所有 权与经营权分离、产品标准化、重视研究 开发与市场营销。 18
企业的性质
• 3、企业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 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工厂、公司、现 代企业、跨国公司 • 4、企业功能 • 资源转换、分配资源、创新 • 5、企业的运行机制 • 企业、市场与社会
19
企业的性质
• • • • • • • 6、现代企业理论 分为两大类:生产实体观与合同关系观 生产实体观企业理论 (1)新古典企业理论 (2)管理主义理论 (3)X效率理论 (4)两权分离理论
20
企业的性质
• • • • (5)企业创新理论 (6)企业知识理论 合同关系观企业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是一系列制度成本, 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 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 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 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 21 中的成本。
26
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方法不同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应用经济学
专业不同 管理经济学 产业经济 学 资源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政策经济 学 制度经济学 信息 经济学等 部门不同 农业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一及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一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3961a677232f60dccca14d.png)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A )的失效。
A.正常状态 B.特殊状态C.终结状态 D.起始状态2.(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拉斯韦尔 B.史密斯C.西蒙 D.克朗3.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D )。
A.互动模型 B.对策模型C.系统模型 D.浴盆模型4.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三C.二 D.五5.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 )。
A.反映 B.深入C.内化 D.响应二、多项选择题1.史密斯认为,( ABCD)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A.理想化的政策 B.执行机构C.目标群体 D.环境因素2.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ABCDE )。
A.抵触型 B.僵化型C.滞后型 D.折扣型E.结构型3.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BCD)。
A.多样性 B.动态性C.交叉性 D.突发性三、名词解释1.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4.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3765f5c5da50e2534d7f49.png)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内部资料、更新至20__年7月试题、涵盖期末考试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和创新超前观念。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b09f3749649b6649d74719.png)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一)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4、手段的权威性。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又被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最早主要代表人物是艾伦·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普瑞斯曼。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途径被称为“向后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路径。
是在对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进行批评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互动,认为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给予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起一个适应政策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我国台湾学者林永波(代表人物)将其称为“草根路径”。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三、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政策主体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并采用先做政策试点,即将政策进行局部实验,然后再全面推广的政策实验方式。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80838f8e9951e79a8927e9.png)
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1)、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2)、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而采取的。
(4)、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5)、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卡尔·弗里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
(7)、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2、政策:某一组织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用以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分配的内容是价值;(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具有权威性;4、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过程性5、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体现: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代表最广大大民众利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
在内容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最广大民众的意愿,通过政府工作程序所认定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程序上,从问题认定、方案规划到政策的合法化,所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6、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为的引导和观念的引导,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政策的执行与实施
![政策的执行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05c6cc64f242336c1fb95e00.png)
政策的执行与实施一、政策执行的一般理论所谓政策执行,狭义而言就是指某项政策、方案、决议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
即将政策付诸实施、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它不包括某些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以及对执行的监督和反馈。
广义的政策执行则是指政策执行者为贯彻、落实政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它涉及方方面面、各个步骤和环节以及各要素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政策执行的全过程显现出鲜明的综合性、广泛性、动态性、现实性、具体性、层次性、灵活性以及执行与决策统一性等特点。
可以说,政策执行是运用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和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决定着政策目标的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而且是完善、发展原有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重要环节。
有学者把将政策实施定位为政策执行与政策落实,①其实是政策执行的狭义表述。
综合政策科学家对政策的研究,总结出以下七种政策执行理论:②(一)行动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实际是指某一项公共政策所采取的广泛行动。
在各种活动中,解释、组织、实施政策最为重要。
(二)组织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是一种组织行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政策执行。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才能知道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三)因果理论它认为政策决定只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就是按照地图的指引达到目的地。
(四)管理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是行政机构依据政策实施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受立法机关的影响,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受合法委任权的影响,也要受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
(五)交易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六)系统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可以理解为政策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
政策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政策结果和反馈又提供了对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出过程。
[管理学]公共政策期末资料-精品文档
![[管理学]公共政策期末资料-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90f02da4693daef5ef73dca.png)
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已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①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②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政策科学1
![政策科学1](https://img.taocdn.com/s3/m/e3f58cc70c22590102029dfc.png)
1.公共政策分析(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2.创造性思维(名词解释)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地全部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产生新思想、新办法的一种思维活动。
3.政策分析要回答哪四类问题?
1、事实分析:是什么?在什么时间与地点?程度是什么?事实的产生可能会改变问题要达
到的价值。
2、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价值是问题能否解决的主要检验标
准。
3、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要达到所谋求的价值与利益。
4、可行性分析:是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需要确定客观现实中的能力与可能。
4.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哪几种?
A.抵触型B.折扣型C.滞后型D.僵化型E.结构型
5.“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哪三种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你的工
作经历和生活经验,你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1、裁判的角色2、服务的角色3、协调的角色。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认为政府的作用是要制定行为规范,消除竞争障碍,维护竞争秩序,提供多方位的社会服务,包括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市场主体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
6.政策执行理论有哪几种?
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
3、因果理论
4、管理理论
5、交易理论
6、演化理论。
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二课后习题解答1-10 (1)
![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二课后习题解答1-10 (1)](https://img.taocdn.com/s3/m/96b1d21589eb172dec63b768.png)
第一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利润杠杆效应指的是( C )P7A.利润的增加可以带来采购数量的增加B.采购数量的增加可以带来利润率的提高C.采购费用节省较少比例可以带来利润率更大比率的提高D.利润率提高较小比例可以带来采购费用更大比率的节省2.下面哪项不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 D )P7A. 利润杠杆作用B.资产收益率效应C. 提高企业竞争地位和顾客满意度D.牛鞭效应二、多项选择题全球化采购可以实施的原因有哪些(ABCE )P20A.更低的价格B.更高的质量C.竞争的需要D.没有风险E.信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采购信息源的作用?P9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采购分成哪些种类?P10四、论述题1.试述采购与供应管理的目标。
P52.试述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演变过程。
P18五、案例分析题1、(1)采购方面出现的问题:①首先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采购的重要作用。
没能利用好采购的信息源作用和利润杠杆作用来增进企业的经营绩效。
②没能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供应商具有良好的关系对于企业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及成本的节减非常重要。
③公司没有将采购工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采购人员。
(2)对采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①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有利润杠杆作用、资产收益率作用、信息源作用、营运效率作用、对企业竞争优势作用五个方面的作用。
②从克莱斯莱在前一个时期中亏损的原因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采购工作没有做好,未能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导致采购成本过高,企业严重亏损。
在实施改革后,采购流程得以理顺,采购成本大大下降,公司业绩显著,这充分体现了采购的利润杠杆和资产收益率作用。
③采购流程改进以后,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的流通的质量和数量大为改善,提高了产品质量,以及供应链各方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采购的信息源作用和对企业竞争优势作用的体现。
第二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采购与供应管理属于下列领域中的哪个领域?( C )P29A.公司战略B.事业部战略C.智能部门战略D经营运作部门战略二、多项选择题1.在大型企业中,战略的制定、实施与评价活动发生哪些层次?( ABCD ) P27A. 分部或战略事业部层次B.智能部门层次C.经营运作层次 D 可持续发展战略E. 科室层次2.企业竞争战略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ABCE )P31A.成本领先战略B.差异化战略C.集中化战略D.可持续发展战略E.最优供应商战略三、简答题1.一般说来,企业战略有哪几种类型?P312.企业总体战略与职能战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83.在制定采购与供应战略时,运用ABC分析法有哪些缺陷?P394.采购与供应战略有哪些构成因素?P35四、论述题1.论述采购与供应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并结合当前实际,论述采购只能对企业战略的制定能够起什么作用。
评述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评述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3fc80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a.png)
第8卷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8 N o.3 2008年8月Journal o f He be i Poly 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 i e n c e Edition) Aug.2008文章编号:1673-2804(2008)03-0008-03评述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陈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关键词:哈贝马斯;沟通行动摘要:哈贝马斯建构的“沟通行动理论”开辟了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新视角。
哈氏主要通过揭示语言本质,探求西方社会发展的可能之路,对沟通行动的阐释和对生活世界的分析来预设“沟通行动理论”基本框架。
评述他的主要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图分类号:C 06文献标志码:A一释义“语言本质”必须采用“更佳证据的力量”这个策略进行“论辩”或“商谈”。
只有在商谈的过程中经由论辩双方以提供理论证据的媒哈贝马斯在“共识真理论”中表明了语言是进行沟通的方式达成的共识才是符合理性的,故所谓“沟通”的理性是介。
语句的真假值是由参与在“公共空间”(public指在进行“沟通行动”时预设的准则和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sphere)讨论的人进行讨论而达成的。
这样的讨论是在没有不同有效宣称和不同商谈的区分,三种有效宣称分别对应外在和内在压力和制约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一个自由的讨论。
理论商谈”、“解释性商谈”和“实践商谈”。
哈贝马斯对人和真诚的沟通。
在人类使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懂得运类语言的分析显示出人在使用语言时,蕴含着追求真理的倾用第一旬语言和另U人进行沟通或者要达到了解的时候,已经向,而真理是通过反复商谈而达到共识来界定的。
对共识的显示出我们是在追求一个普遍而没有制约的共识了,即j“达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一个没有内外制约,只有“更佳证据的力到了解”是潜藏在人类语言里的一个“目的”。
而这个目的是量”来指引的规范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交易/行动理论本章重点:行动理性选择与社会秩序生成本章难点:能动性与结构的关系教学要求:掌握交易/行动理论的主要论点,理解其与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理论关联和争辩教学内容:(一)主要论点行动(action)与行为(behavior)现代西方哲学有一个专门领域,叫做“行动哲学”(philosophy of action),而“行动”和“行为”之间的区分,被认为是“行动哲学”的基本前提。
行动哲学是在后期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一个哲学分支;研究这个分支的学者的一个基本共识,是认为“行动”(action)和“行为”(behavior)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行动当然是行为,而行为,如果没有意向性的话,就不是行动。
课堂上学生打喷嚏,通常只是一种行为;但课堂上学生吹口哨,通常就是一种行动。
当然,有同学会假装打喷嚏,也有同学会不自觉地发出口哨声音出来。
但我们都知道假装打喷嚏不等于真的打喷嚏,不自觉发出口哨声音,也不等于吹口哨。
“意向性”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中都是重要概念,两者都把“意向性”理解为“心智指向某物的能力”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于197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了一个系列演讲,其中第一讲第一节的标题就是“行为与行动的区别”(Verhalten versus Handeln/Behavior versus action)。
在哈贝马斯后来的许多著作中,行为与行动的区别也是一个根本的区别。
哈贝马斯在肯定行动与行为的区别在于行动的意向性的同时,强调行动的意向性特点与行动的遵守规则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因为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同一性”,而意义的同一性则依赖于规则的主体间有效性。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有一条著名论证,说人们是不可能独自地遵守规则的:“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并不是遵从规则。
因此不可能…私自‟遵从规则;否则以为自己在遵从规则就同遵从规则成为同一回事了。
哈贝马斯把这个论据拿过来,用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既然行动的意向性特点与行动的遵守规则的特点有密切联系,既然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私下地遵守的,那么,人类行动从一开始就只有在一个主体间网络当中才有意义,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密切相关。
理性选择,经济学的人“理性选择理论”所讲的“理性”就是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的工具性理性。
一般认为,理性选择范式的基本理论包括:①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③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④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什么是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是个人为主导而非社会为主导。
“理性”一词亦为舶来品,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有着丰富多变的涵义,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斯多葛学派、柏拉图到尼采、康德、黑格尔等都对“理性”有深刻而不同的洞见,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里所要探讨的“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
因此,要谈这个“理性”,定绕不开马克斯·韦伯。
在社会学理论中,韦伯代表的“理解社会学”路线与迪尔凯姆代表的“实证社会学”路线是两大主要流派,体现在方法论上则为“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峙。
韦伯对社会学曾下定义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
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 由此观之,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行动上面。
韦伯区分了四种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行动);②价值合理性行动;③情感的行动;④传统的行动。
从合理性角度看来,韦伯认为,只有前两种类型的行动,即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行动才属于合理的社会行动。
而“理性选择理论”所考察的个体行为其实主要对应于韦伯的“工具合理性行动”,尽管后来理性选择范式经过修正与扩充后也将“价值合理性行动”包含在内。
同时,理性选择范式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作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一“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利益。
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获得。
理性选择理论的提出在社会科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隐含着对社会行动者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预设。
亚历山大(Alexander,J.G.)指出,有关人的行为的理性和非与理性二分法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人到底是自私(理性)的还是唯意志主义(非理性)的;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到底是纯粹工具性(理性)的还是规范和道德(非理性)的;人到底是根据效用最大化行动(理性)还是被感情和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非理性)。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内的不同理论的分野主要源于对行为的不同假设。
格雷鲁维特(Granovetter,M. )认为经济学与社会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人们为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人们为何不作出选择。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对人的行动持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理性在于他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
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通过交易实现的。
人们在追逐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理性人的假定。
他们对人的行为的假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个体的行动决定是合乎理性的(指为达到目的而选择的手段);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充分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完全信息假定);以及个体根据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选择决策方案,以获得最大利润或效用(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假定)。
格雷鲁维特认为主流社会学强调宏观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典范占据支配地位。
社会学侧重于解释人们为什么不作出选择。
在社会学中,非主流的理性选择理论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
但是近二、三十年来,理性选择模式有逐步兴盛的迹象。
六十年代兴起的社会交换理论相当大程度上认同理性选择理论的前题。
一些学者开始以理性选择理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
例如奥尔森(01son. M)用于分析集体行动。
贝克尔(Becker,G.S.)用于分析政治和法律、犯罪与惩罚以及婚姻和家庭等社会现象。
科尔曼(Coleman,J.)以理性选择理论为立足点,发展出新的社会行动理论,成为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前提上的: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社会制度和习俗之为个体行动抉择带来的结果该理论的背景:文化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区别文化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的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文化功能理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于1922年发表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和《安达曼岛人》(拉)两部专著中同时提出来的,他们虽然都主张用功能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土著社会的文化,但在学术思想上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英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各自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学术圈子,因此,我们下面将予分别介绍。
日常生活的不可计量性:马林诺斯基对于理性的个体的关注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功能人类学派创始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1926)、《野蛮人的性生活》(1929)、(巫术、科学与宗教)(1925)、《原始心里的神话》(1926)、《文化的科学理论》(1944)、《文化变迁的动力》(1945)。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他主张,人类学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弄清楚文化内部的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
他的文化功能主义观点是: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促使新的文化手段的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
马林诺斯基创造的一套实地调查方法,受到英美人类学界的普遍重视,长期以来,一直为人类学家和民族学所沿袭。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提到“库拉”,其核心是贝壳臂镯和贝片项圈的交换行为,作为土著部落内部以及部落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存在的形式及社会建构,库拉在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地位、权利、荣誉的象征,起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作用。
首先描述卓布利安岛民的“库拉”。
颇能说明原始社会中的再分配制度的错综复杂现象,并能带给经济人类学和受人类学启发过的经济学一些更一般性的看法。
卓不利安群岛位于新几内亚的东端。
虽然这些海岛上的文化彼此均有渊源关系,但每个群体的语言风俗都相当的不同。
但它们联合成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典礼性的交换圈,每个群体均成为整个循环中的一个单位。
他们沿着一个大圆圈交换两种没有使用价值的礼仪物品,每种物品沿着一个方向在岛间交换。
一种是红贝长项链,沿顺时针方向循环;一种是白贝手镯,沿逆时针方向而行。
每个普通男子,在家乡和海外都有几位库拉伙伴,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能有上百个伙伴,这些伙伴的关系是终身的。
最基本得原则是某人在公开的仪式中送一串项链给一位伙伴,过些时候,这位伙伴就有义务回送价值相等的手镯。
在卓布兰的每个地方,一位男子都是从南方和西方接受伙伴送的项链,而从东方和北方伙伴送的手镯。
被视为宝物的项链和手镯是有名称和来历的,没次在一个地方出现总会引起轰动。
每位男子在库拉伙伴中都想法保持慷慨的荣誉,如果被人认为太狡猾了,就无人与他交换了。
一个人经手的宝物越贵重越多,他的名誉也就越佳。
这就得靠他慷慨地送出去,并很有策略的换回来。
当库拉伙伴进行其戏剧性的互换时,物品的交易也同时在旁进行,不能跟自己的伙伴交易货物,但都可以跟别人的库拉伙伴交易。
库拉最好的体现了礼仪,社会关系,经济交换,巫术和社会整合。
如果仅看到库拉经济方面的因素是错误的。
库拉显示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联,尤其反应了传统社会的特征。
拉德克力夫-布朗:只有社会结构,没有能动的个体英国功能学派的领袖之一,曾经到安达曼岛和澳大利亚等地进行过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