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之拗救实例
平仄(拗与拗救)
平仄(拗与拗救)一、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则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规律,此种规律称之为平仄谱。
大体说来,平仄谱安排之原则有三:一:句中之字,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二: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
唯首句如押韵,则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三:前联之对句与后联之出句平仄相协。
由于押韵之故,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现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举例说明: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则为: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律诗或排律之谱式,原则上只是将前面之平仄继续延伸即可。
(即第五句与第四句相协,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反……)。
而诗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为依归。
第二字如是平声即为平起,如是仄声即为仄起。
又五言诗之谱式则是七言诗去其顶节(最上)二字即是。
七言平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平起式。
唯谱式可做如是观,于造句用词之法,则不当作此论,盖五言与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标准之平仄谱式,吾人翻开唐诗三百首,可说找不出几首完全合乎格律者。
(就五言绝句论,唯李端【听筝】一首,七绝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首)。
此盖因有时于当用平声字处,无平声字可用;或者于当用仄声字之处,无仄声字可用。
而不得不以「仄」代「平」、或以「平」代「仄」。
然亦有所限制,并非可以完全相代。
前人之于此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却因有几个应注意之要点未曾揭出,以致让后人如坠于五里雾中,而不知何所适从。
为使读者确切明了,本文一一介绍于后: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
犯孤平既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
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
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
绝句拗救
七言律绝自救之一
原格
拗格
救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三字用“仄”
第五字用“平”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三字用仄拗,五字改平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七言律绝自救之二
原格
拗格
救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字用“仄”
第三字用“平”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一字用仄拗,三字改平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七言律绝自救之三
原格
拗格救格Βιβλιοθήκ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第一字用“仄”
第三字用“平”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一字用仄拗,三字改平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七言律绝自救之四
原格
拗格
救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
第一字用“平”
第三字用“仄”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一字用平拗,三字改仄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绝、律拗救之法
绝、律拗救之法转:登书山的博客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熟练、正确掌握拗救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勃。
其实拗救,并不复杂。
记住或抄录以下几种句式和方法就可以了。
一、五言绝、律(一)本句拗救(孤平拗救)正格:平平仄仄平孤平:仄平仄仄平孤平拗救: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5言1拗3救)(二)特拗拗救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特拗拗救: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5言特拗句型,即3、4字平仄互换,可直接使用。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5言特拗句型,即3、4字平仄互换,可直接使用。
但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可平可仄。
(三)对句拗救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5言出句4字拗,对句3字救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半拗出句仄仄仄平仄5言出句3字用仄,“半拗”,可救可不救仄仄仄平仄(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半拗如救,对句第3字用平声5言出句第3、4字同用仄声,则必救仄仄仄平仄(半拗)、仄仄仄仄仄(全拗\大拗)(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全拗必救,对句第3字用平声,不管上句怎么拗,下句总是以第3字救。
二、七言绝、律(一)本句拗救(孤平拗救)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拗救: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7言3拗5救)(二)特拗拗救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7言特拗句型,即5、6字平仄互换,可直接使用)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7言特拗句型,即5、6字平仄互换,可直接使用)但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可平可仄。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关于七律及拗救
关于七律及拗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列出七律格式达27式,让许多爱好古典诗词者望而生畏.其实不是如此。
严格说来,七律的正格只有四式,即:一、平起仄收(第一句以平声字开头,以仄声字收尾,以下类推,不再解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七言诗的组成无非是以下四种句式的组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颌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所谓的其他格式,是由于作诗过程运用拗救手法演变而成,祖宗还是这四式。
需要说明的是平(仄)声开头并非第一字非为平(仄)不可,关键是第二字。
七言句式通常分为四个音节。
第一、第二字为一节,谓“顶节”,第三、第四字为一节,谓“头节”,第五、第六字为一节,谓腹节,第七字单独为一音节,谓脚节。
近体诗押平韵,上述各式平声尾字均为韵脚。
未论拗救之前,先说一术语“孤平”,孤平是指平韵脚句式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易犯于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正格除韵脚之外只有两个平声字,因此初学者容易忽视。
古人对犯孤平极为忌讳,我读诗如今,尚未发现古人近体诗有犯孤平之处。
所谓拗救,指的是两方面的情况。
拗是指诗句中该平或该仄的地方用了其平仄相反的字,句式中有这种情况叫拗句。
近体诗如果拗句太多,就会演变成古风式律诗。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VIP专享]诗歌拗救知识
详解诗词拗救细数拗救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本句自救2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本句自救3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大坳对句相救4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相救5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半拗未救的6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半拗救了的7 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8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备注:七言诗只要在此基础上前面延伸两字即可。
一、第一部分。
1 本句自救: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一个平声字“天”救。
2 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3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字拗):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李商隐《登乐游塬》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自”拗,对句“斑”救,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二、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既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1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拗救手册》
《拗救手册》简述拗救法古人把律诗中平仄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律句,平仄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
拗救,除了格调张显高古之外,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
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
一、本句自救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
在律诗、绝句中,仄平脚(就是一句诗的最后两字是仄平)的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
换句话说,就是五言第二字或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它前面的字如果是仄声字,这样它就成了孤立的一个平声字,就算“犯孤平”。
“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
如果诗句犯了孤平,就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就没问题了,这就称作本句自救。
如刘禹锡的五言《纥那曲》中的“竹枝无限情”(仄平平仄平),第一字拗,第三字救;贾岛的七言《三月晦日送春》中的“明月有光人有情”(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拗,第五字救。
二、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又分两种,大拗必救和小拗可救可不救。
大拗必救,指的是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换句话说,在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果第四字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三字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来补偿;在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型里,如果第六字用了仄声,应在对句第五字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来补偿。
如果五言只是第三字、七言只是第五字用了仄声字,这叫小拗,也称半拗,可救可不救,此文不再累述。
五言举例说明: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李商隐《乐游原》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之拗救实例
七言之拗救实例
1.七言双拗救(上句第五字拗,下句第五字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2.七言本句自救,称为单拗救(上句第五字拗,本句第六字救,拗救之后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杜甫:先主庙首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杜甫:武侯祠)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律诗拗救方法
律诗拗救方法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有些人对诗的“拗救”走入了一个误区。
一谈到“拗救”,就学着一副大家的口气,以重意而不重律来搪塞,从而挽回自己的面子。
试问,你重意重出几句好诗来没有呢?这些人啦,不知怎么说才好。
其实,“拗救”就是为重意而产生的。
如果说“律”是“盾”,那么“拗救”就是“矛”了。
它和“律”是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兄弟。
因为“律”的束缚,诗人往往想用某一字来表情达意,而恰恰又出律了,此时,就要用到“拗救”这个“矛”来解决问题了,只要在合适的位置救一下,这个字就完全可以不换,而且,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又合律了。
这就是“拗救”这个“矛”得以生存的实际意义。
掌握了拗救,无论功底深浅,都会让你上几级台阶,你就如同插上了翅膀,可以在律诗的领域中自由飞翔!既然是这样,你凭什么要以“重意而不重律”来买面子呢?面子就那么重要么?格律诗中(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出现了此类现象就必须要补救,怎么补救?譬如,诗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要在该句或对句的合适位置上补上一个平声来救,反之,诗句中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就要在该句或对句的合适位置上补上一个仄声来救,(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下面就按格律诗不同的几种句式来讲讲怎样补救。
首先我们要认识的是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七言五言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双平尾句)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单平尾句)C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双仄尾句)D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单仄尾句)(五言即在七言基础上去掉开头两个)拗救方法速记:(七言)双平尾句无拗救,单平尾句三五救,(搜韵检测认可)双仄尾句五六救,(搜韵检测认可)单仄尾句对五救。
(目前搜韵检测不认可)简略解说: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双平尾无拗救,禁忌5字平,如平则必三平尾)。
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单平尾句35救,句中救孤平。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一张《格律诗拗救对照表》帮你拗救
一张《格律诗拗救对照表》帮你拗救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
一般来说,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浅谈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分辨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跟分辨五律一样,要分析作品的实际平仄和原型格式,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去发现哪里存在着变通和拗救。
①七律中的变通及b2拗救七言律诗实际平仄原型格式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分割据纡筹策,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伯仲之间见伊吕,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福移汉祚难恢复,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杜甫《咏怀古迹》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杜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要注意识别这些字:第一句第二字“葛”;第三句第三字“割”;第四句第五字“一”;第五句第一字“伯”;第六句第五字“失”;第七句第一字“福”,第七字“复”;第八句第二字“决”。
这八个字,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
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诸葛大名垂宇宙”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作为起点,以七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在平仄上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这种推导方法,前面已有说明,此后不再细说。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句第一字“诸”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大”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第二句第三字“遗”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
第三、四句两者平仄一致。
第五句第六字“伊”规定用仄,实际用平,造成相邻两顿同平,是拗字;第五字“见”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可作救字。
本句出现的一拗一救,其位置恰如所知,正是b2拗救。
第六句第一字“指”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格律诗概说(21)——平仄的变格与拗救
格律诗概说(21)——平仄的变格与拗救格律诗概说(21)——平仄的变格与拗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地方都蕴含着矛盾的统一性,或者称作辩证法。
譬如,儒家极力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不变。
《中庸》一书在引用宋代理学家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同是儒家经典的《易经》,却强调变:“穷则变,变则通。
”在这里,不易,应视为原则性;易,应视为灵活性。
原则性是刚,灵活性是柔。
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就是刚柔并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格律的变格与拗救,也充满了辩证法,可视为刚柔并济的杰作。
所谓格律,是指诗的平仄、押韵、黏对、字数、句数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是约束诗的准则和法度,对近体诗的要求极其严格。
但是,在格律之外,可允许变格。
所谓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拗,就是不顺、不顺从的意思。
严重一点说,拗,就是违反了“法律”。
根据“违法必究”的原则,要追究,要“纠正”,要“救”。
救,就是拯救、挽救、制止的意思。
拗救,顾名思义,就是对不顺的地方加以制止和挽救。
或者说,诗出了病,要对症治疗。
具体地说,就是对出格的诗句调整平仄补救,变拗口为顺口。
一般方法是:上句在什么地方拗,下句就在相应的地方救(如平声改仄声,仄声改平声);前一字拗,后一字救;前一句拗,后一句救等。
什么叫拗救?举个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譬如,您所在的单位,一时钱未到账,暂时拖欠了您的薪水,隔一天补上,或隔一个月补上,或在下一个月适当的一天将几次拖欠的款一并补上。
总之,不让您的钱数总量减少。
拗救即属“法外开恩”,是诗律在极端严格的法度之外给予诗作者的一种相对自由。
律句的基础类型只有四个,可在这四个类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或加或减。
这四种句型可以七言句型为例加以说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注:平字下加横线者,表示宜平可仄;仄字外加横线者,表示宜仄可平。
诗词常识例谈之六——孤平和拗救
诗词常识例谈之六——孤平和拗救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那么除了韵脚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了,也是犯了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
拗救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犯了孤平,有一种补救办法,叫拗救。
在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常格平仄格式的字称之“拗句”。
凡“拗句”必须要“救”,否则为病,有拗有救,不为病矣。
如平拗则仄救,仄拗则平救,这样就可以调节音调节奏,使之和谐。
句内拗救“孤平”拗救,即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里,如第一字当平而用了仄,则必将第三字该仄改用平,调整平仄为“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
七言同理,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当平而用仄,则必将第五字该仄改用平调整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即可(第一字平仄可不拘)。
例解岸帻(宋)陈与义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仄平平仄平(本应“平平仄仄平”)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闻吟。
对句互救对句互救只适应于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联中。
如果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仄时,可在对句相应处用个平声字来补救,也可以不救。
如果五言出句第四字、七言出句第六字拗仄时,则必救。
必须在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上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偿。
即五言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第三字平仄互换相救,七言出句第六字和对句第五字平仄互换相救。
例解秋日书怀寄河南王尹(唐)·刘禹锡公府想无事,西池秋水清。
去年为狎客,永日奉高情。
况有台上月,——仄仄平仄仄如闻云外笙。
——平平平仄平不知桑落酒,今岁与谁倾。
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拗救,欢迎补充。
平仄(拗与拗救)
第三章 平仄(拗與拗救)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則近體詩(絕句、律詩、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規律,此種規律稱之為平仄譜。
大體說來,平仄譜安排之原則有三:一、句中之字,兩字或三字為一組,平仄相間。
二、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對。
唯首句如押韻,則下三字會有所變動。
三、前聯之對句與後聯之出句平仄相協。
由於押韻之故,下三字會有所變動。
現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絕句之平仄譜舉例說明:⊕⊕※⊕⊕★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韻則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絕句之平仄譜則為:⊕⊕★⊕※⊕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韻則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於律詩或排律之譜式,原則上只是將前面之平仄繼續延伸即可。
(即第五句與第四句相協,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反……)。
而詩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為依歸。
第二字如是平聲即為平起,如是仄聲即為仄起。
又五言詩之譜式則是七言詩去其頂節(最上)二字即是。
七言平起式去其頂節二字,即為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去其頂節二字,即為五言平起式。
唯譜式可做如是觀,於造句用詞之法,則不當作此論,蓋五言與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標準之平仄譜式,吾人翻開唐詩三百首,可說找不出幾首完全合乎格律者。
(就五言絕句論,唯李端【聽箏】一首,七絕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首)。
此蓋因有時於當用平聲字處,無平聲字可用;或者於當用仄聲字之處,無仄聲字可用。
而不得不以「仄」代「平」、或以「平」代「仄」。
然亦有所限制,並非可以完全相代。
前人之於此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卻因有幾個應注意之要點未曾揭出,以致讓後人如墜於五里霧中,而不知何所適從。
為使讀者確切明瞭,本文一一介紹於後:不可犯孤平所謂「孤平」,即是句中前後字皆為仄聲,而中間夾一平聲之謂。
犯孤平既俗稱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
且七言之第一字,因離音節較遠,平仄可以完全不論。
七言拗救口诀
1.拗救的实例:例如,如果七言绝句的首字和三字本应是仄声,但实际是平声,那么拗救的方法就是在拗句之后的第五个字或第六个字使用仄声字来纠正,或者在拗句中找到合适的平声字来纠正。
2.拗句的形成:拗句是指诗句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平声字,如在七言绝句中,首字和三字本应是仄声,但出现了平声,就形成了拗句。
3.拗救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拗救时,需要注意特殊格式的限制,例如C句中的五六字可能会换位,但三字持平不可废。
4.拗救的方法:拗救是指在诗句中通过调整平仄来纠正拗句。
拗句的纠正通常是在拗句之后的适当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字。
5.拗救的位置:拗救的位置可以是拗句之后的第五个字或第六个字,也可以是本句中的其他位置。
李商隐七言律诗“拗救”情况研究
李商隐七言律诗“拗救”情况研究作者:陈仙烔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
其诗文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就最高处当属七言律诗。
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总数为118首,其中拗处仅有38例。
联系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义山七律“拗救”数量虽少,但几乎涵盖所有的“拗救”形式,“拗救”处更与诗意内容有极大的关联。
李商隐的生活遭际及个人命运影响其诗歌创作,5篇“拗篇”的文意与格律之间展现出相辅相成、相互映射的特点。
关键词:李商隐七言律诗拗救拗篇李商隐的诗文创作,尤其是七言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唐末至今,撰文评述义山七律的学者,间见层出,但观点不一。
宋《蔡宽夫诗话》载王安石语,“唐人能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商隐一人。
”反之,明胡应麟推崇杜甫七律,珠玉在前,便觉李商隐“填塞故实”。
而清王昙的“七律三变”,在总结七律变化过程的同时肯定了义山七律的价值。
虽然历代研究者对义山七律的评价莫衷一是,但总体而言,李商隐对七言律诗的贡献格外重要且关键。
近年来,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李商隐及其相关内容,但更多关注李商隐的生平、其诗歌题材与用典等艺术风格手法上的问题,而从格律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充分将义山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联系起来。
本文将重新划分格律诗“拗救”的类别,通过对李商隐七言律诗格律的分析,探讨其七律的“拗救”情况与“拗篇”的创作规律,从而找出其诗内容与诗形式的隐含联系。
一.李商隐七律与非七律的认定讨论李商隐七言律诗的“拗救”情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义山的七言律诗总数。
从古至今,义山诗集版本繁多,《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共有《玉谿生诗》三卷,后散佚。
北宋时期义山诗集被搜寻编定、刊刻成书,此后约有《李义山集》、《李义山诗》、《李商隐诗集》三种不同名称的版本系统留存于世。
本文使用较为成熟的版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校对钦定四库全书《李义山诗集》,对义山七律进行研究。
杜甫拗救的例子
杜甫拗救的例子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为救举人狄安,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胆略。
狄
安激怒了宰相,被下了逐客令,杜甫得知后,决定拗救。
他昼夜匆忙
赶回长安,面对宰相惨淡的眼神和冷峻的口气,杜甫不慌不忙地向宰
相请辞,甚至开始赞美宰相所作所为。
宰相不明白他的意图,牢骚诉
说起自己的忧虑,杜甫却不打断,默默地听着。
当宰相说完之后,杜
甫假装感叹,“唉,宰相相公美德如此,今日废我狄安,明日当是百
姓上访,纪刑严明者怕是难以收场啊!”宰相这才恍然大悟,告诉杜
甫不必再忧虑了,下令恢复狄安的职务。
这一招被赞为“拗救狄安”,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之拗救实例
七言之拗救实例
七言双拗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七言本句自救,称为单拗救。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杜甫:先主庙首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杜甫:武侯祠)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以下是首句押韵式之本句自救式(单拗救):
单拗救例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 - 蜀相)
首联:风集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
(杜甫 - 登高)
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 - 登楼)
首联: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钱起 - 赠阙下裴舍人)
首联: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元稹 - 遣悲怀‧其三)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李商隐 - 无题‧一)
以上诸例均是发生在“首联”,是为本句自救式的单拗救。
是制式“拗救”后仍合律。
)
五言近体詩单拗救(本句自救)实例,請住意其句所在之處不同。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七句
仍怜故乡水
平平仄平仄
王维《网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句
寒山转苍翠
平平仄平仄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第三句
山中一夜雨
平平仄仄仄下三仄是五言容许的范围,可以不救。
孟浩然《宿桐卢江寄广陵旧游》颔联出句。
风鸣两岸叶
平平仄仄仄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句
八月湖水平
仄仄平仄平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首句
北阙休上书
仄仄平仄平
以上在第二字均必须以“入声”调和音调成一种准平仄间的音节,在格律上是允许的。
连日人森大来之唐诗选评译也做此论。
以上是音节之至理,学者不可不知。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頚联
长江一帆远
平平仄平仄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末联
家童扫萝径
平平仄平仄杜牧《旅宿》末联
沧江好烟月
平平仄平仄
五言雙拗救(本聯互救)紅字為拗救字。
杜甫《天末懷李白》頷聯
鴻雁幾時到
平仄仄平仄
江湖秋水多平平平仄平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首聯遠送從此別
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復情
平平平仄平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頷聯
飛鳥沒何處?
平仄仄平仄
青山空向人
平平平仄平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頚聯
以我獨沉久
仄仄仄平仄
愧君相見頻(本句首字本不应填仄声,但在第三字本应填仄聲而易填平声后也救了本句不犯孤平。
) 仄平平仄平
張籍《沒蕃故人》頷聯
蕃漢斷消息
平仄仄平仄
死生長別離(本句首字本不应填仄声,但在第三字本应填仄聲而易填平声后也救了本句不犯孤平。
) 仄平平仄平
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頷聯
野火燒不盡
仄仄平仄仄
春風吹又生
平平平仄平
李商隱《蟬》頚聯
薄宦梗猶汎
仄仄仄平仄
故園蕪已平 (本句首字本不应填仄声,但在第三字本应填仄聲而易填平声后也救了本句不犯孤平。
) 仄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