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大全
变格拗救的口诀

变格拗救的口诀兼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王力《汉语诗律学》云:“谈律诗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
也就是说,唯有掌握正格与变格两种准则,方能随意驾驭平仄格律,做个获得自由的诗人。
变格的绝妙技巧,即为拗救。
拗救,分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一般拗救与特殊拗救两类。
拗而能救,便不为“病”。
所谓拗救,就是调整平仄位置,既要合律,又要合意,声意契合。
拗救是有规可循的,围绕一个“位”字,可以概归五句口诀:(1)本句隔位救。
是指处在奇数位的字,即指五言一拗三救,七言一拗三救或三拗五救的一般拗救形式。
譬如,高适《别韦五》“欲归翻旅游”,不仅一拗三救,而且避免孤平。
又如苏轼《新城道中》“溪水自摇沙水清”,便是一拗三救与三拗五救并用,非但救拗,而且避免孤平。
杜甫《至后》“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三字“剑”,是一个专用名词很难改动,迫使五字该仄而平,换个“思”字,结果避免拗句与孤平“双劫”。
(2)本句换位救。
是指处在偶数位的字,即指五言四拗三救、七言六拗五救互换平仄位置的一种特殊拗救形式。
因为,五言四字七言六字皆属重音节,如实行平仄互换,不合“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但是,先贤并未墨守口诀,而是坚守“声必从意”。
如王维《奉和圣制》“言陪柏梁宴”;李白《过崔八丈水亭》“檐飞宛溪水”;白居易《百花亭晚望》“日色悠扬映山尽”;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待把衣冠挂神武”,这种互换位置的句式,尤其适合绝句第三句、律诗第七句,往往形成一种跌宕顿挫、铿锵有力的高古格调。
(3)对句同位救。
即指五七言,除第二个字与句脚不可拗外,其余均可在同一位置,出句该平而仄,对句则该仄而平,形成上下同位平仄相救。
单字同位相救,为一般拗救;双字同位相救,为特殊拗救。
如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送行”;苏轼《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烘空红拂桑”;陆游《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青山缺处日初上,孤店开时莺乱啼”,皆是单字同位一般拗救。
绝句拗救

七言律绝自救之一
原格
拗格
救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三字用“仄”
第五字用“平”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三字用仄拗,五字改平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七言律绝自救之二
原格
拗格
救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字用“仄”
第三字用“平”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一字用仄拗,三字改平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七言律绝自救之三
原格
拗格救格Βιβλιοθήκ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第一字用“仄”
第三字用“平”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一字用仄拗,三字改平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七言律绝自救之四
原格
拗格
救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
第一字用“平”
第三字用“仄”
七言律绝自救口诀
一字用平拗,三字改仄救。孤平诗大忌,此法把效奏。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关于平仄的拗救

关于平仄的拗救(注:此文章针对古、近体诗而言,对联在此可以借鉴.)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拗救"。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或者上个音节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平拗了,就在下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对句相救,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对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或者出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就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如果对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救。
在前人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联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对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复合,这叫作一拗双救,。
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现在分别介绍上述拗救形式。
(一)本句自救。
有两种大拗是必须救的。
第一种是救孤平。
前面讲了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
若是你作诗时,用乙2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怎么办?有办法: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
下面举例说明之。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

格律诗拗救的方法~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
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拗救 大全

五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一字拗造成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三拗造成孤平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三拗五救五言:正格:平平平仄仄大拗:平平平平仄四拗不分明拗救:平平仄平仄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七言: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大拗:仄仄平平平平仄六拗不分明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五救,五六平仄互换成特拗句注意:特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否则孤平。
锦上添花式本句自救只限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一拗三救,反之亦然。
第一种:五言出句一拗,对句一救正格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句:仄仄仄平平互救出句一拗仄平平仄仄,对句一救平仄仄平平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互救出句三拗: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三救:平平平仄仄平平注意: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
否则必犯“孤平”。
第二种:五言均用第三字、七言均用第五字互救,另两罕见救格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救格: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三字互救罕救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四拗对句三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救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字互救罕救格: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六拗对五救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它联式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五言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救格出句救格对句七言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本句已一拗三救对句又一三互救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本句已一拗三救对句又一三互救其一:正格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对原则)三仄脚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 (五不论导致的合法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关于拗救的常见用法

关于拗救的常见用法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出句自救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而影响声律的和谐。
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
例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
”犯了孤平。
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
如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
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拗救总结

平仄组合规则:
甲、一句之内平仄交替;
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丙、两联之间平仄要粘;
丁、出句不押韵(首句可以押),对句要押韵;
所谓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平仄要相对。
所谓粘,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哪些是可以变通的呢?
a +︱+―︱
b ――+︱―
c +――︱︱
d +︱︱――
两联之间平仄要粘合,组成如下篇式:
a︱︱――︱
b――︱︱―
c︱――︱︱
d―︱︱――
a、c、d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
这四个句式都可用作首句。
a句式︱︱――︱的拗救︱︱︱―︱,―――︱-这种拗句偶尔也可以不救甚至有时候,︱︱――︱拗成︱︱-︱︱或︱︱︱︱︱,
都由对句补救,而且对句本身也可能有拗
b句式――︱︱―的拗救有一个特别的讲究,就是不能犯“孤平”
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成为︱―︱︱―(―︱︱―︱︱―也算孤平)如果不得已,就要把第三字的平仄也改过来,作为对第一字的补偿,
成为︱――︱―
③―――︱︱(c句式)的拗救这种句式经常变成――︱-︱
④︱︱︱――(d句式)的拗救。
这个句式有时候拗成︱︱―――,
成为三平脚,可用一个三仄脚来对应
这种句式有时也变作︱︱―︱―
现将拗救情况总结如下:
a +―+︱+―︱(5或6拗,或5、6都拗,均由对句第5字救)
b +︱――+︱―(3拗5救)
c +︱+――︱︱(5拗6救)
d +―+︱︱――(5拗6救)
七言的第一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因此,它的b句式︱︱――︱︱―
变为―︱︱―︱︱―也是孤平,也得施救,改做―︱︱――︱―。
律诗拗救权威练习题及答案

律诗拗救权威练习题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陆游《秋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3.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5.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6.杜甫《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7.杜甫《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8.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9.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0.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诗词拗救——精选推荐

诗词拗救详解诗词拗救细数拗救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本句⾃救2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本句⾃救3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坳对句相救4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相救5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半拗未救的6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半拗救了的7 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8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备注:七⾔诗只要在此基础上前⾯延伸两字即可。
⼀、第⼀部分。
1 本句⾃救:李⽩《夜宿⼭寺》危楼⾼百尺,⼿可摘星⾠。
不敢⾼声语,恐惊天上⼈。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救,⾸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个平声字“天”救。
2 本句⾃救(特定格式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为在岐路,⼉⼥共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3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字拗):⽩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三字都拗):李商隐《登乐游塬》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阳⽆限好,只是近黄昏。
5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李⽩《送友⼈》青⼭横北郭,⽩⽔绕东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字拗,对句未救浮云游⼦意,落⽇故⼈情。
挥⼿⾃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拗,对句“斑”救,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既本句⾃救⼜构成对句相救:1 李⽩《宿五松⼭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所欢。
律诗拗救的4种方法

律诗拗救的4种方法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讲讲律诗拗救的 4 种方法,这可真是律诗创作中的宝贝啊!
第一种方法,孤平拗救。
就好比走路时不小心崴了脚,得赶紧找个支撑点来平衡呀。
比如说“恐惊天上人”,这里的“天”字就是用来救“惊”字这个孤平的呀!
第二种呢,是特拗句。
这就像在一首曲子中突然出现的独特音符,让人眼前一亮!像“无为在歧路”,“在歧路”不就是那个特别的存在嘛!
第三种,大拗必救。
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危机,必须得化解才行。
举个例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八十”就是来救前面大拗的呀。
第四种,小拗可不救。
这就如同一些小瑕疵,可以不在意啦。
比如“野火烧不尽”,这里就是小拗可不救的情况呀。
律诗拗救的这些方法,就像是律诗创作的秘密武器,掌握了它们,咱就能在律诗的海洋里畅游啦!每个方法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作用,是不是超级有趣呀!。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拗救大全
基本句式四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大拗必须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或者仄仄仄平平仄平。
特殊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上是仄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平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将本句第五字改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不能拗救。
以上是平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以下是五言的拗救,跟七言的是通的,七言只是在同等句式上加了二个字。
拗救只有三种:
其一,半拗。
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仄平仄就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其二,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平仄仄就必须对句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拗救;
其三,本应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需要拗救,写成仄平平仄平即可。
拗救只有两个原则,其一,出句(单数句)第四字格律错误需要拗救;其二,对句(偶数句)孤平需要拗救。
其余情况都不用拗救,不过别忘了还有一种特殊格律。
平平平仄仄一句,若写成平平仄平仄,即是特殊格律诗词,此时首字必须平声,绝对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
补充一句,也就是说抛开三种拗救和特殊格律诗句才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格律诗拗救(2)对句相救

格律诗拗救(2)对句相救格律诗拗救(2)对句自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五言拗救的四种情况

五言拗救的四种情况
五言拗救,又称五言对偶,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通过对仗的方式,将两个意义相对立或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以下是五言拗救的四种情况:
1. 对仗反义:通过对比相反的词语或概念,突出主题的矛盾性。
例如:
春去秋来愁和喜,日升月落阴阳随。
2. 对仗转折:通过对比转折的词语或情节,表现出故事的戏剧性和意外性。
例如:
青山如黛江水碧,烟雨朦胧梦魂迷。
3. 对仗对立:通过对比对立的词语或形象,强化情感的冲突与对立。
例如:
红颜薄命花寻春,白发苍颜雪满头。
4. 对仗夸张:通过对比夸张的词语或描述,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力度。
例如:
万里无云天色黑,一声惊雷世界静。
这些情况都是五言拗救的常见形式,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情况来运用五言拗救,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近体诗的拗救

•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晚观月》 •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 暑退九霄静,秋澄万景清。 •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34
• 杜甫《恨别》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9
• 林逋《山园小梅》 • 众苦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20
• 孟浩然《宿建德江》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1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0
• 韦应物《滁州西涧》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1
• 韦应物《奉送从兄宰晋陵》 • 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 • 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 • 依微吴苑树,迢递晋陵城。 • 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
32
• 由于“相同位置的联中拗救”是出现在第三字的位置,原本处于“一三五不 论”,所以,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
24
• 唐人的诗篇中,本句自救的情况甚为常见,所以,王力稱為“特种拗句”。 “特”就特在其数量很多。
• 《唐诗三百首》共收五言律诗约80首,出现本句自救的地方约43处。 •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写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
25
• 联中拗救指出现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甲种句)和“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种句)构成一联的拗救。如果出句出现拗字,而用对句予以补救,謂之 联中拗救。
“词”中拗救的几种常见格式

“词”也叫“诗余”,是从律诗(近体诗)发展来的。
律诗多用律句(如七言律句二四六字平仄相间,即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是仄声,第六字是平声,“平仄平”,或“仄平仄”)。
“词”中也多用律句,非律句则为拗句。
对拗句采取补救的则为拗救。
律诗中有拗救,词中也有拗救。
针对有人说“词中无拗救”,本人曾写《谁说“词”中无拗救》《再论“词”中有拗救》,现在谈谈“词”中拗救的几种常见格式。
一、本句内单音词拗救“有的拗句可以用‘救’的办法来弥补平仄的失调。
比如在前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可以在后面该仄的地方适当地换上一个平声字来弥补……这就叫拗救。
”(古代汉语)如“无为在歧路”二四字都是平声,三四字换位就完全合律了,这第三字对第四字来说就是“救”。
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第二字(把)是仄声,第六字(西)不是仄声,而第五字(比)是仄声,补救了第六字。
类似的不少,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第二字(笛)古韵为仄声字,第六字(杨)是平声字,而第五字(怨)仄声,补救了。
像“无为在歧路”这种格式,词中也多见:“何时遣冯唐”(苏轼《江城子》)“砧声送风急”(米芾《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当年五陵下”(朱敦儒《水调歌头·当年五陵下》)像“欲把西湖比西子”“羌笛何须怨杨柳”这种格式,词中更多见:“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料得年年断肠处”(苏轼《江城子》)“江水西头隔烟树”(黄庭坚《望江东》)“指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青玉案》)“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二、本句内双音词拗救与格律诗不同的是,词中有些拗救是双音词拗救。
比如“不知天上宫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六字都是仄声,不合平仄相间的要求,如果是“天上不知宫阙”就完全合律了,但表达不准确。
原句可以看成“不知”与“天上”两个双音词的换位。
类似的如:“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一时”与“多少”换位。
(原创)《格律诗拗救口诀图》

(原创)《格律诗拗救口诀图》
本帖最后由羽毛1207.ok 于 2012-2-14 22:11 编辑
学习格律诗最主要的教材是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对于格律诗的句式、平仄、拗救、对仗都讲得很清楚。
学习格律诗的难点是拗救。
其实,拗救并不难,只是不好记忆和记不全。
本人在学写格律诗的过程中,根据王力、杨小源、沧浪吟等人的有关格律资料和记忆口诀草拟了一幅《格律诗拗救口诀图》,放在手边,写诗时对照使用,非常方便。
自我感觉一目了然,简便实用。
现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并请方家指正。
七三
言字
一 B
字式
最不
宽通
松融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式五六小大拗,对句五字是救星。
(小拗可不救)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式三拗五自救,一石三鸟真是灵。
C (仄)仄(平)平平仄仄,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D 式相对最平稳,防止出现三连平。
二四
字字
须
分
明
说明:本图包括了王力《诗词格律》中所讲的四种拗救方法:(1)A、对句相救;(2)B、本句自救;(3)B、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同步进行;(4)C、特殊格式。
格律诗句拗救一览表

正格
拗格
所在位置
补救办法
救格
举例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
第三字拗仄
对句第三字用平声,三救三
平平平仄平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三月频送客
东津江欲平
仄仄仄仄仄
第三字和第四字拗仄
对句第三字用平声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
第一字拗仄
本句自救,第三字用平声
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第三字拗仄
本句自救,第五字用平声,五救三
仄仄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五字拗平
对句第四字用平声,四救五
平平平仄仄平平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仄仄平仄仄仄平
第四字拗仄
本句自救,第二字用平声
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第三字拗仄
对句第三字用平声
仄平平仄平
故园今若何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第三字拗仄
算为合律,无需补救
凉风起天末
仄平平仄仄
第一字拗仄
对句补救,下补一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
第四字拗平
本句自救,第三字和第四字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
第三字拗平
连三平,应避免
平仄仄平平
第一字拗平
此为正格,无需补救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
第五字拗仄
犯下三连仄,本句自救,第六字用平声成特拗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
七言拗救口诀

1.拗救的实例:例如,如果七言绝句的首字和三字本应是仄声,但实际是平声,那么拗救的方法就是在拗句之后的第五个字或第六个字使用仄声字来纠正,或者在拗句中找到合适的平声字来纠正。
2.拗句的形成:拗句是指诗句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平声字,如在七言绝句中,首字和三字本应是仄声,但出现了平声,就形成了拗句。
3.拗救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拗救时,需要注意特殊格式的限制,例如C句中的五六字可能会换位,但三字持平不可废。
4.拗救的方法:拗救是指在诗句中通过调整平仄来纠正拗句。
拗句的纠正通常是在拗句之后的适当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字。
5.拗救的位置:拗救的位置可以是拗句之后的第五个字或第六个字,也可以是本句中的其他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拗救大全
一、本句自救孤平
五言:
律句: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一字拗造成孤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
七言:
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三拗造成孤平
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三拗五救
二、五言四字七言六字不分明本句自救,形成特殊拗格句式
五言:
正格:平平平仄仄
大拗:平平平平仄四拗不分明
拗救:平平仄平仄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七言: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大拗:仄仄平平平平仄六拗不分明
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五救,五六平仄互换成特拗句
注意:特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否则孤平。
锦上添花式本句自救
只限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一拗三救,反之亦然。
三、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
第一种:
五言出句一拗,对句一救
正格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句:仄仄仄平平
互救出句一拗仄平平仄仄,对句一救平仄仄平平
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互救出句三拗: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三救:平平平仄仄平平
注意: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
否则必犯“孤平”。
第二种:
五言均用第三字、七言均用第五字互救,另两罕见救格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三字互救
罕救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四拗对句三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字互救
罕救格: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对句又一三互救
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其一:正格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正格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三改仄五改平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
特殊的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陆游《夜泊水村》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仄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六、两种变格律句在使用上容易出平仄错误=五言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其一
出句正格:平平平仄仄
出句变格:平平仄平仄(变格出句一字必平,否则出错)(羌笛)何须怨杨柳
对句正格:仄仄仄平平(对句必平平脚)(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出句正格:仄仄平平仄
出句变格:仄仄平仄仄(出句四字拗,可全仄)野火烧不尽
对句正格:平平仄仄平
对句变格:平平平仄平(对句三字救,必仄平脚)春风吹又生
对句必须是仄平韵脚,不能用平平韵脚,否则失对,对句最好用变格对句—平平平仄平。
拗句模式
1、仄仄平平平仄平。
五不论导致。
非句内救句子,但可单独使用。
2、仄仄平平仄平仄。
(羌笛何须怨杨柳)常用的特定格式。
五拗、六拗彼此相救而成或五、六互换而成。
句内相救句子,可单独使用。
也可与别的拗句相救使用,形成多重相救。
3、平平仄仄仄平仄。
五不论导致。
可单独使用,属于拗而不救但不普遍。
相救中使用,与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救极为普遍。
4、平平仄仄平仄平。
常用的特定格式。
五拗、六拗彼此相救而成或五、六互换而成。
属句内相救句子。
单独使用但不常见。
相救使用与仄仄平平仄平仄拗句粘句救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