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格律诗平仄拗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诗律的平仄及拗救
《诗律的平仄与拗救》专题一、平仄的含义律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究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八句,也不能叫做律诗。
这里所讲的平仄,是就中古汉语的声调而言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这四种声调就可以分为平仄两类。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例如:广西民族大学。
二、怎样识别入声字广西籍的学生要是自己的母语是白话或平话的,就不难辨别中古的入声字,因为白话、平话均保留了中古的入声字。
只要用白话、平话读,发音短促,以[-p]、[-t]、[-k]收尾的字,一般是入声字。
例如:接、立、集、十、级;[-p]骨、发、笔、一、物;[-t]屋、竹、六、局、国。
[-k]介绍几种分辨入声字的方法1.普通话的平声字(包括阴平、阳平)中凡带鼻音韵尾n、ng的字都是中古的平声字,而非入声字。
例如:南、宁。
2.普通话阳平调中,凡是不带鼻音韵尾n、ng 而声母为b、d、g、z、zh、j的字,是中古的入声字;其他声母则有入声字,也有平声字。
例如:ba(拔)、da(答)、guo(国)、za (杂)、zha(扎)、jia(颊)等字。
3.üe韵的字(包括yue、jue、que、xue、nüe、Lüe等音节),除个别外(如“嗟jue1”、“瘸que2”“靴xue1”)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yue(约)、jue(绝)、que(却)、xue(学)、nüe(虐)、Lüe(掠)等字。
4.与下面这些音节同音的字,在普通话中不论念哪类声调,都是入声字:fa(发1乏2法3)、la(拉1邋2蜡4)、za(咂1杂2)、de (得2德2)、te(特4忒4)、le(乐4勒4)、ce(策4测4)、se(涩4色4)、bie(别2蹩2)、pie(瞥1撇2)、die(跌1叠2)、tie (贴1铁3)、nie(捏1聂4)、zhuo(桌1琢2)、chuo(绰1辍4)、shuo(说1朔4)、kuo(阔4括4)。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关于平仄的拗救
关于平仄的拗救(注:此文章针对古、近体诗而言,对联在此可以借鉴.)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
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
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拗救"。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或者上个音节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平拗了,就在下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对句相救,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对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
或者出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就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
如果对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救。
在前人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联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对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复合,这叫作一拗双救,。
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现在分别介绍上述拗救形式。
(一)本句自救。
有两种大拗是必须救的。
第一种是救孤平。
前面讲了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
若是你作诗时,用乙2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怎么办?有办法: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
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
下面举例说明之。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拗救大全
基本句式四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大拗必须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或者仄仄仄平平仄平。
特殊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上是仄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平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将本句第五字改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不能拗救。
以上是平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以下是五言的拗救,跟七言的是通的,七言只是在同等句式上加了二个字。
拗救只有三种:
其一,半拗。
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仄平仄就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其二,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平仄仄就必须对句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拗救;
其三,本应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需要拗救,写成仄平平仄平即可。
拗救只有两个原则,其一,出句(单数句)第四字格律错误需要拗救;其二,对句(偶数句)孤平需要拗救。
其余情况都不用拗救,不过别忘了还有一种特殊格律。
平平平仄仄一句,若写成平平仄平仄,即是特殊格律诗词,此时首字必须平声,绝对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
补充一句,也就是说抛开三种拗救和特殊格律诗句才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汉语 格律诗平仄 拗救
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
包括四个方面: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
一、句数律诗、律绝、排律(长律)二、押韵押韵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书是为帮助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
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南宋“平水韵”“平水韵”虽为后出,但唐人作诗用韵与之相合。
律诗押韵的具体情况:1.偶数句押韵2.一般只押平声韵。
3.不能“出韵”,即韵脚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声调、主要元音、韵尾相同),即一韵到底,不能用邻韵的字(当首句入韵时,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可以选用邻韵字)。
三、平仄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
中古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对照。
律诗的基本句式(以五言为例):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一对相反的平仄)平仄的基本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上下两联,平仄“相粘”。
根据粘对的原则可以推导出律诗的句式构成。
(一)律诗的四种不同格式甲种句式(仄仄平平仄)开头:五言仄起仄收式。
乙种句式(平平仄仄平)开头:五言平起平收式。
丙种句式(平平平仄仄)开头:五言平起仄收式。
丁种句式(仄仄仄平平)开头:五言仄起平收式。
甲、丙开头为首句不入韵式,乙、丁开头为首句入韵式(二)律诗的口诀与“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反映大致情况,但不尽正确。
律诗中,如果违反平仄格律,叫做“拗”。
一个句子拗了,诗人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加以补救,叫做“救”,“拗”与“救”合起来称为“拗救”。
经过拗救的句子仍然是合律的。
1.甲种句式关注三四字,口诀: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出四拗,对三救,一定得去救。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乙种句式关注第一字,口诀:一拗三救救孤平。
恐惊天上人。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注意:“孤平”只针对乙种句式而言。
3.丙种句式关注第三字,口诀:三拗四救一必平。
格律诗的平仄与拗救
格律诗的平仄与拗救许久没有关于文学方面的内容了,来一个。
有诗友提出这个问题,想比较通俗地谈谈一、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一)句的平仄规定——交错。
在一句当中,构成句子的字(词)的平仄音是交替出现的。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以上是五言诗的平仄规则。
如果是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头。
请看下面的对照: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从以上可以看出,句子的平仄规则一共有八种,其中五、七言各四种。
只要记住五言四种,七言加两字就可以记住这八种基本格式了。
(二)联的平仄规定——相对。
每两句诗叫做“一联”,每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出句与对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平仄相反,也叫相对(对立)。
如:出句:仄仄平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那么这一联(首联)的对句就不是完全相对的了。
例如:出句:平平仄仄平对句: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三字与出句第三字就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五字因为用韵,所以也是相同的。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的第五字与出句第五字也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七字因为用韵的关系,所以也是相同的。
这是由于诗的韵脚的要求造成的,只要记住这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了。
(三)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相粘。
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从第一到第四联,分别叫做首、颔、颈、尾联。
绝句由两联四句组成,第一联和第二联分别叫做首联和尾联。
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是:后一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因为第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所以有的书中只说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绝句17.?拗救的意义
绝句17. 拗救的意义从写作过程来说,对原型格式上不许变通的字作了变通,这个违规变通的字就叫做拗字,对拗字作出补救的字就是救字。
比如白居易五绝《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它的实际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原型句式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按照规定必须用仄,现改仄为平,这个平声字“灯”就是拗字;同句第三字原本作平,现改作仄,这个仄声字“背”就是救字。
第四句原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字按照规定必须用平,现改平为仄,这个仄声字“雁”就是拗字;同句第四字原本作仄,现改为平,这个平声字“中”就是救字。
以遵守原型格式为标准,改用平声的“灯”字、改用仄声的“雁”字是第一次违规,改用仄声的“背”字、改用平声的“中”字是第二次违规。
不过第一次违规的字都是双数字,而第二次违规的字可以是双数字,好像“中”字,也可以是单数字,好像“背”字;而共同点是救字必定与拗字平仄相反。
拗而有救,仍算合格。
拗救意味着写格律诗的人两次不守规矩,但为什么又算合乎格律?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两次犯规就不算犯规?为了求得合理的解释,人们提出过如下一些说法:保持均衡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平仄字数之比已经达到完美地步,如果当中有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由仄声变为平声作为补救,使得被破坏了的均势重新得到保持。
说得似乎有理,而漏洞也十分明显。
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虚假的。
事实上平仄格式上的平仄字数并无固定不变的比例,因为每个句子都存在可变通字,是否变通与变通多少,都会形成不同的比例。
所谓保持均衡纯粹是主观的臆断。
重组停顿说。
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停顿长度都有最合适的安排,如果当中有个不许变通的字竟然改换平仄,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改换平仄,以便重新调整停顿,达到停顿的对应适当。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
今体诗的拗句、拗体和拗救——古代诗词简释一、拗句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1.初唐和盛唐某些诗人的律诗和绝句中出现一些拗句。
例如孟浩然五律《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水”二字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孟浩然《孟东野诗集》又如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乘”、“鹤”二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严格地说,第二句中的“黄”字、第四句中的“空”字、第五句中的“汉”字和第六句中的“鹦”字都算拗,但“汉”与“鹦”是拗救。
2.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
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
例如杜甫七律《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二字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磬”字拗,“更见渔樵”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失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苏轼七律《寿星院寒碧轩》: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遥”字拗、“尺”字拗)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失对)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三字拗、“翠羽穿林”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字拗,“鹤骨何缘”四字拗)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汉复习资料(诗律的平仄及拗救)
《诗律的平仄与拗救》专题 一、平仄的含义律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究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八句,也不能叫做律诗。
这里所讲的平仄,是就中古汉语的声调而言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这四种声调就可以分为平仄两类。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例如:广西民族大学。
二、怎样识别入声字广西籍的学生要是自己的母语是白话或平话的,就不难辨别中古的入声字,因为白话、平话均保留了中古的入声字。
只要用白话、平话读,发音短促,以[-p]、[-t]、[-k]收尾的字,一般是入声字。
例如:接、立、集、十、级;[-p]骨、发、笔、一、物;[-t]屋、竹、六、局、国。
[-k]1介绍几种分辨入声字的方法1、普通话的平声字(包括阴平、阳平)中凡带鼻音韵尾n、ng的字都是中古的平声字,而非入声字。
例如:南、宁。
2、普通话阳平调中,凡是不带鼻音韵尾n、ng而声母为b、d、g、z、zh、j的字,是中古的入声字;其他声母则有入声字,也有平声字。
例如:ba(拔)、da(答)、guo(国)、za (杂)、zha(扎)、jia(颊)等字。
3、üe韵的字(包括yue、jue、que、xue、nüe、Lüe等音节),除个别外(如“嗟jue1”、“瘸que2”“靴xue1”)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yue(约)、jue(绝)、que(却)、xue(学)、nüe(虐)、Lüe(掠)等字。
4、与下面这些音节同音的字,在普通话中不论念哪类声调,都是入声字:fa(发1乏2法3)、la(拉1邋2蜡4)、za (咂1杂2)、de(得2德2)、te(特4忒4)、le(乐4勒4)、ce(策4测4)、se(涩4色4)、bie(别2蹩2)、pie(瞥1撇2)、die(跌1叠2)、tie(贴1铁3)、nie(捏1聂4)、zhuo(桌1琢2)、chuo(绰1辍4)、shuo(说1朔4)、kuo (阔4括4)。
格律诗概说(21)——平仄的变格与拗救
格律诗概说(21)——平仄的变格与拗救格律诗概说(21)——平仄的变格与拗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地方都蕴含着矛盾的统一性,或者称作辩证法。
譬如,儒家极力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不变。
《中庸》一书在引用宋代理学家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同是儒家经典的《易经》,却强调变:“穷则变,变则通。
”在这里,不易,应视为原则性;易,应视为灵活性。
原则性是刚,灵活性是柔。
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就是刚柔并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格律的变格与拗救,也充满了辩证法,可视为刚柔并济的杰作。
所谓格律,是指诗的平仄、押韵、黏对、字数、句数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是约束诗的准则和法度,对近体诗的要求极其严格。
但是,在格律之外,可允许变格。
所谓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拗,就是不顺、不顺从的意思。
严重一点说,拗,就是违反了“法律”。
根据“违法必究”的原则,要追究,要“纠正”,要“救”。
救,就是拯救、挽救、制止的意思。
拗救,顾名思义,就是对不顺的地方加以制止和挽救。
或者说,诗出了病,要对症治疗。
具体地说,就是对出格的诗句调整平仄补救,变拗口为顺口。
一般方法是:上句在什么地方拗,下句就在相应的地方救(如平声改仄声,仄声改平声);前一字拗,后一字救;前一句拗,后一句救等。
什么叫拗救?举个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譬如,您所在的单位,一时钱未到账,暂时拖欠了您的薪水,隔一天补上,或隔一个月补上,或在下一个月适当的一天将几次拖欠的款一并补上。
总之,不让您的钱数总量减少。
拗救即属“法外开恩”,是诗律在极端严格的法度之外给予诗作者的一种相对自由。
律句的基础类型只有四个,可在这四个类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或加或减。
这四种句型可以七言句型为例加以说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注:平字下加横线者,表示宜平可仄;仄字外加横线者,表示宜仄可平。
平仄(拗与拗救)
第三章 平仄(拗與拗救)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則近體詩(絕句、律詩、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規律,此種規律稱之為平仄譜。
大體說來,平仄譜安排之原則有三:一、句中之字,兩字或三字為一組,平仄相間。
二、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對。
唯首句如押韻,則下三字會有所變動。
三、前聯之對句與後聯之出句平仄相協。
由於押韻之故,下三字會有所變動。
現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絕句之平仄譜舉例說明:⊕⊕※⊕⊕★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韻則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絕句之平仄譜則為:⊕⊕★⊕※⊕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韻則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於律詩或排律之譜式,原則上只是將前面之平仄繼續延伸即可。
(即第五句與第四句相協,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反……)。
而詩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為依歸。
第二字如是平聲即為平起,如是仄聲即為仄起。
又五言詩之譜式則是七言詩去其頂節(最上)二字即是。
七言平起式去其頂節二字,即為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去其頂節二字,即為五言平起式。
唯譜式可做如是觀,於造句用詞之法,則不當作此論,蓋五言與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標準之平仄譜式,吾人翻開唐詩三百首,可說找不出幾首完全合乎格律者。
(就五言絕句論,唯李端【聽箏】一首,七絕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首)。
此蓋因有時於當用平聲字處,無平聲字可用;或者於當用仄聲字之處,無仄聲字可用。
而不得不以「仄」代「平」、或以「平」代「仄」。
然亦有所限制,並非可以完全相代。
前人之於此有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卻因有幾個應注意之要點未曾揭出,以致讓後人如墜於五里霧中,而不知何所適從。
為使讀者確切明瞭,本文一一介紹於後:不可犯孤平所謂「孤平」,即是句中前後字皆為仄聲,而中間夾一平聲之謂。
犯孤平既俗稱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
且七言之第一字,因離音節較遠,平仄可以完全不論。
格律诗中的拗救技巧
格律诗中的拗救技巧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
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本句自救】本句自救,即谓在同一句中用拗救,一般用于对孤平的拗救。
【五言拗救】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不能用仄声,否则全句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成了孤平。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必须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拗救】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
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对句补救】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
关于七律及拗救
关于七律及拗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列出七律格式达27式,让许多爱好古典诗词者望而生畏.其实不是如此。
严格说来,七律的正格只有四式,即:一、平起仄收(第一句以平声字开头,以仄声字收尾,以下类推,不再解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七言诗的组成无非是以下四种句式的组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颌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所谓的其他格式,是由于作诗过程运用拗救手法演变而成,祖宗还是这四式。
需要说明的是平(仄)声开头并非第一字非为平(仄)不可,关键是第二字。
七言句式通常分为四个音节。
第一、第二字为一节,谓“顶节”,第三、第四字为一节,谓“头节”,第五、第六字为一节,谓腹节,第七字单独为一音节,谓脚节。
近体诗押平韵,上述各式平声尾字均为韵脚。
未论拗救之前,先说一术语“孤平”,孤平是指平韵脚句式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易犯于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正格除韵脚之外只有两个平声字,因此初学者容易忽视。
古人对犯孤平极为忌讳,我读诗如今,尚未发现古人近体诗有犯孤平之处。
所谓拗救,指的是两方面的情况。
拗是指诗句中该平或该仄的地方用了其平仄相反的字,句式中有这种情况叫拗句。
近体诗如果拗句太多,就会演变成古风式律诗。
诗词常识例谈之六——孤平和拗救
诗词常识例谈之六——孤平和拗救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那么除了韵脚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了,也是犯了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
拗救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犯了孤平,有一种补救办法,叫拗救。
在格律诗中,凡不符合常格平仄格式的字称之“拗句”。
凡“拗句”必须要“救”,否则为病,有拗有救,不为病矣。
如平拗则仄救,仄拗则平救,这样就可以调节音调节奏,使之和谐。
句内拗救“孤平”拗救,即在“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里,如第一字当平而用了仄,则必将第三字该仄改用平,调整平仄为“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
七言同理,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当平而用仄,则必将第五字该仄改用平调整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即可(第一字平仄可不拘)。
例解岸帻(宋)陈与义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仄平平仄平(本应“平平仄仄平”)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闻吟。
对句互救对句互救只适应于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联中。
如果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仄时,可在对句相应处用个平声字来补救,也可以不救。
如果五言出句第四字、七言出句第六字拗仄时,则必救。
必须在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上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偿。
即五言出句第四字和对句第三字平仄互换相救,七言出句第六字和对句第五字平仄互换相救。
例解秋日书怀寄河南王尹(唐)·刘禹锡公府想无事,西池秋水清。
去年为狎客,永日奉高情。
况有台上月,——仄仄平仄仄如闻云外笙。
——平平平仄平不知桑落酒,今岁与谁倾。
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拗救,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