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关节僵硬与疼痛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关节僵硬与疼痛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 年第 12 卷第 6期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1,Vol.l2No.06•81•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关节僵硬与疼痛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谢荣辉(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0)[摘要]近年来,随着运动的普及,肩袖损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手术治疗方 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适应早期康复锻炼。

但术后肩关节僵硬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笔者通过收集近年来相关文 献,以期为如何术后有效镇痛与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肩关节僵硬:肩袖;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疼痛: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274.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21)06-0081-03DOI:10.19787/j.issn.1008-1879.2021.06.031肩袖(Rotator cuff)是由网上肌、岡下肌、小圆肌 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组成,包绕在胧骨头袖套样组 织。

它的存在有利于维持肩关节稳定。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体育运动,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类型的 运动损伤。

其中,肩袖损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 高。

在美国,每年有逾450万人因肩袖损伤前来就 医1n。

在中国,本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41%121。

陆继收m在济宁地区开展的一项关于原发 性“肩痛”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指出,肩袖损伤在肩 痛伤病中的构成比约为22.97%[31,是引起肩痛的常 见病因。

当各种原因导致肩袖损伤时,患者症状常 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

不及时治 疗,病情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

肩袖损伤治疗方式包括保守与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包括休息、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改变活动方 式、局部关节注射、康复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对于 保守治疗3个月但症状仍然明显的患者应该考虑手 术治疗。

最新:肩袖部分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最新:肩袖部分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最新:肩袖部分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肩袖部分损伤(partia1-thicknessrotatorcufftears,PTRCT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引发的疼痛伴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尽管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很高,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全层肩袖撕裂上,而对PTRCTs的研究多为手术技术的报道,对病因及保守治疗的研究较少,因此,PTRCTs 的诊疗仍然存在争议。

本综述广泛查阅近些年国内外有关肩袖部分损伤治疗的相关研究报道,对PTRCTs的解剖、病因、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进展等进行总结。

01、解剖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组成,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相互融合,形似〃袖口〃。

肩袖的止点为腱索,围绕较薄的组织形成新月形结构附着于大小结节上,该区域是肩袖最常发生撕裂的地方。

肩袖足印区包含5层不同的组织层次,第1层为喙肱韧带的延续,第2层和第3层为腱性纤维,第4层为疏松结缔组织,第5层为关节囊。

尽管组成肩袖的肌腱之间有交错,但研究表明不同人体肩袖的长度和宽度都不同。

最近,一项关于冈上肌和冈下肌在大结节处止点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观点不同,冈下肌肌腱占据了大结节的大部分外侧面,而冈上肌只附着于大结节的前侧一小部分上,其余跨过二头肌腱表面与肩胛下肌交织附着于小结节上。

02、病因PTRCTS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内因或外因都会导致肩袖撕裂。

内因,包括与年龄相关的组织细胞萎缩和血管减少,使肌腱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和腱内撕裂。

外因,包括肩峰下撞击、盂肱关节不稳定和关节内撞击。

在内因的基础上,外因可以进一步导致肩袖撕裂。

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创伤会导致肩袖张力超负荷和纤维断裂,从而引起肩袖撕裂,且PTRCTS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撕裂面积逐渐增大。

综上所述,PTRCTS是在改变的生物力学环境中继发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

此外,即使进行了相关手术(如肩关节镜下清理、肩峰成型、肩袖修补等),也有可能发生撕裂进展。

03、诊断PTRCTS的诊断需将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常见表现包括疼痛、无力和活动受限,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MR关节造影。

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合技术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合技术研究进展

•综述.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合技术研究进展张广瑞】,刘嘉鑫】,周建平】,吴定员,张明涛员,安丽萍2,韵向东1(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甘肃兰州730030;2.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30冤【摘要】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非常普遍。

许多单排锚钉、双排锚钉和经骨隧道修复技术应用于临床,但肩袖修复的最佳方法仍不清楚。

生物力学研究证明相比于单排,双排锚钉修复的力度更强,而单排锚钉中的巨大肩袖缝合技术和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力学性能最佳。

临床研究显示双排锚钉修复能改善肩袖愈合率,但各种缝合技术的预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经骨隧道技术力学性能优异,能改善局部微环境,诱导腱骨愈合,适用于中小型的撕裂及骨质疏松患者。

对各种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疗效、操作难度和患者情况等因素的探讨,笔者认为肩袖缝合技术,应依据术者的技术和患者的条件,遵循操作简便、快速、创伤小、固定牢靠、实用的原则,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关节镜;回旋套损伤;缝合技术;综述'中图分类号:R684.7D0I:10.12200/j.issn.l003-0034.2021.02.01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uture technique for rotator cuff tears'repair under arthroscopic ZHANG Guangrui,LIU Jia-xin,ZHOU Jian-ping,WU Ding,ZHANG Ming-tao,A N Li-ping,and YUN Xiang-dong*.元Department(of Orthopaedics袁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Lanzhou730030,Gansu,ChinaABSTRACT Shoulder arthroscopic as a conventional method usually is applied to repair rotator cuff tears.I n clinical,plentysingle-row,double・row and transosseous tunnels suture technique are performed袁but the ideal suture technique for rotator cuffrepair is not pared with single-row,double・row has better strength in biomechanics property.As the two best suture technique among the single・row,massive cuff stitch and modified Mason-Allen suture have the strongest biomechanics proper­ty.Clinical trials indicate that double・row could improve healing rates袁bu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functional scores.Transosseous tunnel techniques possess a better bio・mechanic property袁which could improve regionalmicro-environment and induce tendon-bone healing.Transosseous tunnel techniques are better for small to media size rotatorcuff tears and osteoporosis patient.The author suggest that optimal rotator cuff repair technique should performed according toskill of performer and individual of patient by analysing bio-mechanic properties袁clinical outcome,operative complexity andpatient situation.The technique should follow simple opertaion袁rapid,less trauma,stable fixation and utility to perform.KEYWORDS Arthroscopes;Rotator cuff injuries;Suture technique;Review肩袖损伤是常见疾病,普遍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修补。

《2024年合并肩袖Cable前部损伤的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合并肩袖Cable前部损伤的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研究》范文

《合并肩袖Cable前部损伤的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害,主要发生在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组织。

近年来,随着运动和工作的压力增大,肩袖Cable前部损伤以及其引发的肩袖全层撕裂的情况逐渐增多。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对肩袖Cable前部损伤导致的肩袖全层撕裂进行详细的解析,并探索其治疗策略和效果。

二、方法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为近期我院接收的肩袖Cable前部损伤及全层撕裂的患者。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等)等手段进行全面评估,明确患者的病情。

在确保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我们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三、结果1.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肩袖Cable前部损伤往往伴随着肩袖全层撕裂的发生。

这主要是由于肩袖组织在运动过程中受到过度拉伸或过度负荷导致。

随着病情的发展,肩袖组织可能出现部分或全层的撕裂,导致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受损。

2. 治疗方法及效果(1) 保守治疗:对于部分轻度肩袖损伤患者,我们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冷敷、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我们采用手术治疗。

通过关节镜技术对受损的肩袖组织进行修复,重建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肩关节的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肩袖Cable前部损伤及其引发的肩袖全层撕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害,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主要与肩袖组织的过度拉伸和负荷有关。

对于轻度患者,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对于严重患者,手术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关节镜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肩袖组织,重建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此外,术后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
□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至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评分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活
×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住院时间、 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内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 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肩肘 外科学》[3] 中关于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者;所有患者均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临床疗效, 参照《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肩肘外科学》[3] 中的判定标准。 其中疼痛基本消失,并且肩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
术中出血量 (mL)
术后引流量 (mL)
对照组
28
试验组
28
t值
P值
90.12±9.57 89.36±10.01
0.290 > 0.05
10.44±2.63 5.11±1.45 9.391 < 0.05
79.54±5.32 42.03±3.56
31.007 < 0.05
55.39±7.14 20.22±4.85
用于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 峰下滑囊;冲洗切口,观察肩袖损伤患者的肩袖类型、撕 改善预后 [2]。本文重点探讨了开放式肩袖修复术与关节镜下 裂状况等,再松解其肩关节;置入 3 枚肩袖锚钉,每一枚
肩袖修复术用于肩袖损伤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肩袖锚钉的间隔距离为 50 mm 左右,再进行缝合,置入
复术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会引发 70 ~ 90 mm 切口,充分暴露喙突;观察肩袖损伤患者的喙

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临床分析

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临床分析

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效果,并对康复手段进行概括总结。

方法:从本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临床研究,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小组对比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修复术,所不同的是术后康复模式,其中30例进行常规的门诊指导,将其纳入对照组,剩余30例留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将其纳入观察组。

结果: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来看,观察组的治疗体系更加系统、完善,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调查结果来看,观察组的康复治疗模式的预见性更强,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患者而言,对他们实施关节镜修复术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而要想实现治疗效益的最大化,广大医务人员必须要建立系统的康复治疗体系,这样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而且还能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有效干预,这对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康复治疗肩袖损伤作为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对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不利的影响。

对于肩袖损伤患者来说,在病情发作期,除了要忍受生理疼痛以外,还面临着肩关节功能障碍的问题,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

针对轻症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必要时通过消肿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而针对重症患者,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恢复其关节功能,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众多术式当中,关节镜修复术的应用效率最高,这是因为该术式不仅具有损伤小、疼痛轻等优点,而且还能对病因进行有效评估,最终为治疗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实践证明,该术式虽然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是对康复治疗模式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配合系统的康复治疗模式,才能将其治疗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此,本文通过对两组康复效果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最佳的康复治疗模式,希望能够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

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

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肩部疾病,特别是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肩袖损伤会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运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治疗肩袖损伤的过程中,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那么,这两种技术在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有何不同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技术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肩袖损伤的相关知识。

肩袖是由肩袖肌腱组成的,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旋转肌。

它们负责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而肩袖损伤是指这些肌腱的部分或全部断裂,通常是由于慢性损伤或外伤引起的。

老年人由于肌肉和肌腱的退行性变化,更容易出现肩袖损伤,尤其是有肩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对于肩袖损伤的治疗,手术干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而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是其中的重要手术方法。

肩关节镜下单排修复技术是指在肩关节镜下使用穿刺器械将损伤的肩袖肌腱重新缝合起来,通常使用锚钉将肌腱固定在肩胛骨上。

而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是将肌腱通过双排锚钉的方式连接在肩胛骨上,形成一个“桥”状结构,从而增加了肌腱对力量的承受能力,提高了修复的稳固性。

两种手术技术在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有何不同呢?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显示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治疗老年肩袖损伤时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有研究表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能够显著减少肩袖肌腱的再断裂率,提高修复的稳固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而单排修复技术在术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缓解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在手术过程中,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需要使用更多的锚钉和穿刺器械,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的康复过程也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而单排修复技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的康复过程相对较为轻松。

真正的临床效果还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

1扁袖 损伤 症 状
( 1 ) 肩袖挫伤的治疗 。 休息 、 三角 巾悬 吊、 制动2 ~3 周, 以消除肿 对疼痛剧烈者可采用1 %利多卡因加皮质激素做肩峰下滑 肩袖损伤属于骨科疾病 , 在青壮年、 运动员 、 体力劳动者身上较 胀以止痛 。 疼痛缓解之后即开始做肩关节功能康复训 容 易 发生 。 症 状 表 现 为 以 下几 点 : ( 1 ) 疼 痛 与压 痛 。 常见 部 位 是 肩 前方 囊或盂 肱关节腔 内注射 。 练 ( 2 ) 肩袖断裂急性期。 仰 卧位 , 上肢零位牵 引, 即于上肢处于外展 痛, 位于三 角肌 前方及外侧 。 急性期疼痛剧烈 , 呈持续性 ; 慢性期呈 及前上举各 1 5 5 。 做皮肤牵 引, 持续时间3 周 。 牵引的同时做床旁物理 自发性钝痛 。 在 肩部 活动 后或增 加负荷后症状加 重。 被动外旋肩关 2 周后 , 每天间断解除牵引2 ~3 次, 做肩 、 肘部功能练习 , 防止 节也使疼痛加重 。 夜 间症状加重, 压痛多见于肱骨大结节近侧, 或肩 治疗 , 关节僵硬 。 峰下间隙部位 。 ( 2 ) 功能障碍。 肩袖大型 断裂者 , 主动肩上举及外展功 能 均受限。 外展 与前举范 围均小于4 5 。 , 但被 动活动范 围无 明显受 4肩 关节 镜 下 治疗 肩 袖损 伤 限。 ( 3 ) 肌肉萎缩 。 病 史超过3 周 以上者 , 肩周肌 肉有 不同程度的萎 缩, 4 . 1术前 准备 以三角肌 、 冈上 肌及 冈下肌较常见 。 ( 4 ) 关节继发性挛缩 。 病程超过3 ( 1 ) 病患访视 : 护士术前一 天到病区查 阅病历 , 咨询床位 , 了解患 个月者 , 肩关节活动范 围有程度 不同的受 限, 以外展 、 外旋及上举受 者心态与病情 。 通过访视 , 对患者生理 、 心理进行评估 , 积极 寻求解 限较 明 显 。 决方法 , 通过 沟通促进 患者对 医生 的信任及对手术过程 的了解 , 从 2 肩袖 损伤 病 因 而积极配合 手术和护理 , 为手术后康复打下 良好的基础 。 ( 2 ) 无菌处 此手术为一类切 口手术 , 因此严格要求无菌 , 条件允 许应尽量安 医学上对肩袖损伤 的病 因有血运学说, 退变学说 , 撞击学说及创 理 : 0 0 级洁净室进行手术, 并尽可能安排在第一 台手术, 减少接台。 伤学 说 四种 主 要论 点 。 我个 人 更 倾 向于 创伤 学说 , 同时创 伤学 说 目前 排在1 3 ) 专科器械和物 品准备: 将常规器 械送往供应室高压灭菌 。 电钻 、 镜 也成为公认最广泛 的肩袖损伤的原 因。 根据调查在 中年患者 中发现, ( 光源线 、 摄像导线及导线等采用低温等离子和环氧乙烷灭菌 。 准 发生盂肱关节前脱位者, 在复位之后患肩依然不能外展 , 其肩袖损伤 头、 备无菌等渗冲洗 液约2 0 0 0 0 ml 。 在术前1 天检查所有仪器 的性能 , 确 的发生率为1 0 0 %, 而腋神经损伤 占7 . 8 %, 在老年人 中, 未引起骨折或 脱位 的外伤也可引起肩袖撕裂, 任何移位 的大结节骨折都存在肩袖 保 仪器 正常运行。 4 . 2手 术过 程 撕脱性骨折 。 创伤可根据致伤暴力大小 而分为重度暴力创伤与反复 严格核对患者 , 确认无误后接入指定手术 间, 将关节镜安置在 的微小创伤, 后者在肩袖损伤中 比前者更重要 , 日常生活活动或运动 患肢对侧位置 , 备好吸引器 。 于 下肢侧建立一条静脉通路 , 保证手术 中的反 复微 小损 伤造成肌腱 内肌纤维 的微断裂( mi c r o t e a r ) 。 插管完成后 , 患者取沙滩椅体位 , 使患肢悬空 , 健侧上肢 自 创伤学的暴力作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 在此, 我介绍 以下四点: 中输液。 以棉 垫绷带轻 固定于患侧腿 部床沿。 用棉垫将 头 ( 1 ) 上臂受暴力直接牵 拉, 致冈上肌腱损伤 。 ( 2 ) 上臂受外力作用突然 然屈肘置于腹部 , 患侧手术床肩板撤离 , 使患侧肩部悬空 。 下肢 曲膝 , 极度 内收 , 使 冈上肌腱受到过度牵 拉。 ( 3 ) 腋部在关节盂下方受到 自 和下颌部固定 , 脚下放挡脚 板 以防身体 下滑 。 将关节 镜的光源 、 摄像 、 图像采集 系 下 向上的对冲性损伤 , 使 冈上肌腱受到相对牵拉 , 并在喙肩穹下受 吸引器、 止血仪安置在患者健侧 , 将C 臂x线机、 冲洗 装置安置于 到冲击而致伤。 ( 4 ) 来 自肩部外上方的直接暴力对肱骨上端产生向下 统 、 患者患侧 , 地盘 吸引器放在 患肢 下。 正确连接各类仪器 、 高频 电刀 、 的冲击力 , 使肩袖受到牵拉而发生损伤 。 线缆 、 光导 纤维、 吸引器等 , 并打开 电源检查是否 正常运行调节刨 3肩袖损伤治疗方法 削转速为每分钟4 0 0 0  ̄左右 , 建立两路Y型灌注 管接上 四袋无菌 等 3 . 1饮 食 疗 法 渗冲洗液 , 确保 关节镜视野清 晰, 保持 灌注 液通畅无 阻。 手术开 始 肩袖损伤患者宜食蛋 白成分 高、 质地柔软 、 流质性食物 ; 忌食 辛 后 , 器械护士提供小尖 刀, 协助医生插入镜鞘 , 置入 关节镜 。 术 中观 辣、 刺激性、 生冷食物 。 具体饮食方式如表1 和表2 所示 。 察患者生命体征 , 输液是否通畅。 认真观察手术进程 , 及时 陕速供应 3 . 2物 理 疗 法 台上所需物 品; 观察灌注管及吸 引器是否通畅 , 灌注液不足 时及 时 更换 , 使 关节腔处于充胀状态 , 保持术野清晰 。 表 1 肩袖损伤患者宜食食 物列表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例报告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例报告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例报告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例报告肩袖损伤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也是中老年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发病率占肩关节疾病的%~%[。

手术治疗肩袖撕裂已有近年的历史历经切开修复、关节镜辅助小切口修复和镜下修复三个阶段。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是从O世纪O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课题、新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手术技术也日益成熟。

肩袖的应用解剖和功能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块肌肉的肌腱组成。

肩袖起着上举和旋转上臂并使肱骨头稳定于肩关节内。

大多数撕裂发生在冈上肌但其他肌肉也有累及。

冈上肌肩胛下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袖的应用解剖和功能肩袖肌的作用中以冈上肌最为重要Itoi等发现岗上肌全厚层撕裂者外展肌力减少了%-%外旋力量减少了%-%而部分撕裂则无明显差异。

肩袖损伤的病因创伤退变(增生性退变、肩袖内部退变、营养不良性钙化)发育性因素(肩峰、喙突发育畸形)关节囊韧带因素(关节不稳、关节囊挛缩)盂肱关节不稳肩胸关节紊乱炎性疾病(钙化性肌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晶体性关节病)医源性或继发性(内固定物植入、肱骨头假体位置过低、异物、激素源性肌腱病变)创伤肩袖退变撞击综合征钙化性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肩袖损伤分类 厚度:部分损伤全层损伤 部位 滑囊测关节囊侧肌腱部 大小 小≦cm 中cm~cm 大cm~cm 巨大≧cm肩袖部分损伤肩袖部分损伤--滑囊侧肩袖部分损伤--关节面侧肩袖部分损伤--实质部止点peelback实质部撕裂隐匿性损伤四种主要的肩袖撕裂类型:)新月形撕裂)U形撕裂)L形和倒L形撕裂)巨大回缩性不可移动性撕裂肩关节需要鉴别的以下疾病神经原性病变血管病变炎症放射痛肿瘤一、资料与方法方法我院自年月至年月共治疗例病患均获得随访。

其中例获得年以上随访。

本组例患者男例女例年龄~岁平均年龄岁左肩例右肩例。

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以及肩关节MRI 检查。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

对照组给予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

比较两组的肩袖损伤修补效果、肩袖损伤愈合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肩袖损伤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的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肩袖损伤愈合,减轻疼痛,改善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ie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with 15 cases in each group. In control group,open surgery was us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was adopted. The effect of of rotator cuff repair,the healing time of rotator cuff injury,shoulder function,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hospital sta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incision length and blood lo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healing time of the rotator cuff injur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great difference in shoulder function,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or pain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the shoulder function,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pa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y.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ing of rotator cuff injuries,relieve pain,improve mobility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nd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Patient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Application value肩袖是由在肱骨大结节的小圆肌、冈下肌、冈上肌及在肩胛下肌附着的腱性组织组成,在肱骨头附近包裹,因其形状与袖口相似而命名[1]。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探讨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探讨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探讨摘要】目的讨论肩袖损伤的关节镜手术心得。

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结论关节镜下手术难度较大,但创伤小、视野广、不切开关节囊,保留三角肌在肩峰上附着点,可早期行功能练习,有利于早期恢复功能。

【关键词】肩袖损伤关节镜手术肩袖裂损伤是中老年常见的肩关节疾患,由于节镜技术的进展,使肩袖损伤的阳性诊断率明显提高,同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1.肩袖撕裂手术的原则根据肩袖破损大小分为4种类型:直径<10mm为小撕裂,10~30mm为中度撕裂,30~50mm为大撕裂,>50mm为巨大撕裂。

肩袖撕裂伤的手术治疗分为开放手术和关节镜下手术。

原则上肩袖撕裂10~30mm的破损可在关节镜下手术,大的和巨大的肩袖撕裂,由于冈上肌腱回缩、粘连、滑囊瘢痕化,关节镜下手术有困难者,应开放手术修复,大的和巨大撕裂,开放手术优于关节镜手术。

Ⅲ期撞击征均伴有冈上肌腱断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是开放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长期肩袖破损可引起肱骨头上移和喙锁关节的侵蚀,如果诊断明确应进行肩袖修复。

2.肩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关节镜下能够直观肩袖断裂的范围、大小、形态,对肩关节退变、滑膜的炎性改变、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部分断裂及肱二头肌腱半脱位、肩关节盂唇分离、盂肱关节软骨面的损伤和滑膜炎等疾病作出诊断并镜下手术治疗。

对一些长期非手术治疗关节镜可清楚地观察上肌腱滑囊面和关节腔面肩袖浅层磨损和全层损伤情况,可了解肩袖断裂和肱二头肌腱部分断裂及半脱位等病理改变,其效果是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

关节镜下手术难度较大,但创伤小、视野广、不切开关节囊,保留三角肌在肩峰上附着点,可早期行功能练习,有利于早期恢复功能。

3. 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与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单纯进行重建是不够的,必须消除引起肩袖磨损和撞击的因素,使已修复的肩袖免受撞击,才能避免术后复发。

1985年gilman首先介绍了肩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成形术、肩袖出口撞击征和肩袖疾病及肩峰下解剖结构异常是关节镜手术最佳适应证。

肩关节镜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

肩关节镜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

*器材应用与技术研究*肩关节镜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徐军,,陈思进孙惠清,,徐军汪松健,,孙惠清任科伟,,汪松健任科伟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骨科,江苏江阴214400摘要目的分析肩袖损伤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效果。

方法选择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骨科2018年1月—2021年3月手术治疗的4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分析其术后应用效果。

结果肩袖损伤患者术后ASES评分(62.28±4.63)分高于术前(47.70±4.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323,P<0.05);袖损伤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92.45±2.66)分高于术前(34.20±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488,P<0.05);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轻度疼痛38例(95.00%),中度疼痛2例(5.00%),重度疼痛0例(0.00%),优于肩袖损伤患者术前轻度疼痛0例(0.00%),中度疼痛10例(25.00%),重度疼痛30例(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10,P<0.05)。

术后生活质量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能够有效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部功能状况,提高关节活动度,手术长期效果好,术后疼痛感轻,患者无明显术后不良预后现象,恢复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肩袖损伤修复术;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长期预后687..4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2.08.10.10中图分类号R687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houlder Arthropscopy in Rotator Cuff Injury RepairREN Kewei,WANG Songjian,SUN Huiqing,XU Jun,CHEN Sijin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Jiangy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iangyin,Jiangsu Province,214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receiving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injury repair.Methods40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treated surgically from January2018to March2021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Jiangy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injury repair.The postoperative application effect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ASES score 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62.28±4.63)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reoperative(47.70±4.50)point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709.323,P< 0.05).The postoperative Constant-Murley point 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was(92.45±2.66)points,high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was (34.20±3.04)point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969.488,P<0.05).There were38cases(95.00%)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 with postoperative mild pain,2cases(5.00%)of moderate pain,and0cases(0.00%)of severe pain,better than the0cases(0.00%) of preoperative mild pain in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10cases(25.00%)of moderate pain,and30cases(75.00%)of severe pai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Z=8.310,P<0.05).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was better than peoperativ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Should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injury repai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houlder function and joint mobility of patients with rotator cuff injury.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operation is good and the postoperative pain is light.The patients have no obvious adverse prognosis,and recover their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Rotator cuff injury repair;Joint mobility;Quality of life;Long-term prognosis收稿日期:2022-08-04;修回日期:2022-08-24作者简介:任科伟(1983-),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关节外科及运动医学工作。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实施效果分析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实施效果分析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实施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1-31T05:45:28.698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30期作者:史培霖[导读] 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史培霖成都京东方医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0例肩袖损伤患者。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5例。

两组均开展肩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围术期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临床护理配合。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术后1个月、6个月的UCLA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6.67%,对照组为40.00%,差异明显(P<0.05)。

结论:加强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临床护理肩袖损伤较为常见,是导致肩痛的主要原因,主要与退行性病变、过度使用、外伤等引起的肌肉萎缩、肩部力量薄弱有关[1]。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及理念的发展,肩关节镜下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肩袖损伤的主要方式,其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且皮肤瘢痕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在围手术期,为确保手术效果,还需要开展科学的、针对性护理,促使其术后早期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因此,本文将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0例肩袖损伤患者。

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6~71岁,平均(47.68±4.96)岁。

对照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7~72岁,平均(47.88±4.76)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研究总结报告兖矿集团总医院骨关节外科按兖矿集团公司2008年科学技术项目(08)11号计划任务书要求自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课题组按前瞻性临床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设计,分别应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和小切口肩袖修复术各治疗肩袖损伤8例,通过对两组病人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切口长度、术后康复时间等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得出了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具有对三角肌干扰小、创伤小、检查全面、诊断准确、功能恢复快、效果好的优点,能明显提高肩袖损伤的治疗水平的结论。

现总结如下一、立项背景、目的、意义肩袖损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肩关节病变,在正常人群中,肩袖损伤的比例据估计占5%-40%[1,2],并且它也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肩功能。

除发生于上肢运动为主的运动员外,近年研究还发现,肩袖损伤更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患病率增高,而且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肩袖损伤的患病率仍会增加。

肩袖修复术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

随着关节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正逐渐代替开放修补术,两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和疗效基本相同,且具有损伤小、检查全面、恢复快等优点。

然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需要更多的手术设备,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更高,国内仅在大城市的较大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本课题旨在引进、开展该项技术以治愈更多的肩关节疾病、使总医院的微创技术上一台阶,而且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实施内容:(一)手术适应症及病人选择根据肩袖损伤的手术适应症即:肩关节持续疼痛,影响生活、工作或运动,经6~12个月保守治疗无效[3],制定纳入标准。

于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间按以上标准共应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关节镜组)治疗肩袖损伤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1个月,患者平均年龄55岁(47-68岁),其中男4例,女2例,均为右肩,主力侧为右肩5例、左肩1例;病程6-9个月,均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决定手术治疗。

5例有摔伤史,3例无外伤史。

关节镜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关节镜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在此期间按以上标准共小切口肩袖修复术(切开组)治疗肩袖损伤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患者平均年龄51.5岁(37-66岁),其中男5例,女3例,右肩6例,左肩2例;主力侧为右肩7例、左肩1例;病程6-10个月,均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决定手术治疗;7例有摔伤史,1例无外伤史。

切开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见表2。

表2 切开组病人的临床表现病人行肩关节镜手术后根据肩袖撕裂的大小、病史的长短、修复的方法、术者对修复张力的评估、撕裂的部位以及病人的特异因素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术后3、6、12个月各复查1次,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肩关节UCLA功能评分标准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进行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见表3、表4)。

表3 关节镜组病人的UCLA(总分:35)表4 切开组病人的UCLA(总分:35)(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1.仪器和设备应用德国Wolf关节镜系统,为30°视角、4mm直径,多角度探针、缝合钩,刨削器、射频电刀、套管、推结器、剪线器等,日本Sony电视影象增强系统和录象系统。

2.麻醉全部采用全麻,此种麻醉方式可使肩胛带肌肉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并可控制收缩压在90-100mmHg。

3.体位病人取沙滩椅位,患侧肩关节和上肢能全范围活动,躯体固定牢固。

标记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锁关节。

4.消毒、铺巾手术野消毒和铺置无菌巾(单)的方法均同于一般肩关节手术,但要求用特制的无菌塑料袋包裹关节镜,用不透水大单保持所铺无菌巾单干燥。

5.切口和进路本组行肩关节镜手术一般采用肩关节后方入路、前方入路、前外侧入路、前上入路等4个入路,每个入路作一切口,长约0.5cm。

6.方法和步骤6.1 连接关节镜、冷光源等设备,做好术中摄影和录象的准备。

6.2 先作后方入路,置入关节镜,常规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内有无滑膜增生、关节盂唇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肩袖关节面损伤等,据关节内病变情况、作肩关节其他入路,行关节内清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切断固定等。

6.3 关节镜转入肩峰下间隙,探查有无肩袖损伤、滑囊增生、肩锁关节骨质增生、肩峰骨质增生,并查明肩袖损伤的深度、类型和大小及肩峰类型。

据病变情况行肩峰下间隙清理、肩峰成形术、肩袖清理术等。

6.4肩袖修复术对于需要修复的肩袖损伤,行肩袖肌腱的分离松解,准备大结节骨床,再以单排、双排或缝线桥技术将肌腱固定于骨床上。

6.5 肩袖修复结束后,充分冲洗肩峰下间隙和盂肱关节、止血,缝合切口,一般仅1个切口缝1~2针,包扎肩关节。

(三)小切口肩袖修复术1.麻醉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此种麻醉方式可使肩胛带肌肉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不需控制性降压。

2.体位病人取沙滩椅位,患侧肩关节和上肢能全范围活动,躯体固定牢固。

标记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锁关节。

4.消毒、铺巾手术野消毒和铺置无菌巾(单)的方法均同于一般肩关节手术。

5.方法和步骤5.1自喙突外侧缘跨过肩峰前外侧角,止于肩峰外侧缘后外侧角与前角之间的中点处,切口长度一般为6cm。

分离皮下组织,显露三角肌筋膜。

潜行分离皮瓣至肩峰后外侧角,前皮瓣至少潜行分离5cm,三角肌劈开的长度应限制在此范围内,以免损伤腋神经的终末支。

5.2钝性分开三角肌直至显露淡黄色的滑膜层组织,分离三角肌深面的间隙,显露肩袖和喙肩韧带。

5.3向下牵引上臂,协助牵开肩峰下间隙,探查明确肩袖损伤深度、类型和大小及肩峰类型、骨质增生情况。

5.4据探查情况行肩袖清理、修复术或/和肩峰成形术。

用骨刀行肩峰成形术,其目标是自肩峰下方切除一楔形骨块,其尖端延伸至肩峰中段,使肩峰下表面平整。

清除肩袖钙化组织,游离肩袖断端,清创准备肱骨大结节骨床;于骨床打入带线锚钉,以其所带缝线缝合固定肩袖残端于大结节。

5.5检查缝合后的肩袖强度,止血、冲洗术野,逐层关闭切口。

包扎肩关节。

(四)术后处理和康复1.术后常规监护生命体征、补液;术后24小时内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患肩间断冷敷,以减少出血和疼痛。

2.术后康复根据关节镜下手术方式,撕裂的类型、尺寸和内侧回缩的程度,修复的牢靠度,“安全”活动的范围等制定康复计划。

康复程序[4]包括以下3个阶段。

2.1 第1阶段(0-6周)限制:①不作主动的活动度练习。

应根据肩袖撕裂的尺寸决定何时开始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练习。

撕裂为0-1cm,6周前不做主动前抬;撕裂为1-3cm,6周前不做主动活动度练习;撕裂为3-5cm,8周前不做主动活动度练习;撕裂>5cm,12周前不做主动活动度练习;伴有内侧回缩的撕裂者应当避免相似的大而广的撕裂动作。

②助力活动与主动活动的时间限制一致。

③可以在安全的活动度范围内做被动练习,即前屈140°、手臂在体侧时外旋40°、没有旋转的外展60°。

④术后12周前不做力量和抗阻练习。

对于比较容易愈合的个体(撕裂小、急性、年龄小于50岁、不抽烟者),8周时可以开始等长力量练习,逐渐进展到治疗带练习。

12周前的力量练习应限制在外展<90°位。

固定:固定的方式取决于外展的角度,以保证肩袖修补处张力较小或无张力。

①吊带:保证手臂在体侧时修复处张力最小或无。

撕裂0-1cm时固定1-3周;撕裂1-3cm时固定3-6周;撕裂>3cm时固定6-8周。

②外展矫正:在手臂外展20°-40°时修复处张力最小或无。

撕裂0-1cm时固定6周;撕裂1-3cm时固定6周;撕裂>3cm时固定8周。

疼痛控制:减少疼痛和不适对康复至关重要。

①药物:麻醉药(术后1-3天)、NSAIDs(术后持续不适的病人可用)。

②物理治疗:冰敷、电刺激;活动前热敷,活动后冰敷。

肩关节活动:①仅做被动活动,可活动至前屈140°、外旋40°、外展60°(已固定在外展位的病人不需做外展练习;在外展水平上方开始练习)。

②练习:从Codman钟摆练习开始早期活动。

肘关节活动:由被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屈伸范围为0°-130°、可以忍受疼痛情况下的旋前和旋后。

肌肉力量练习:①仅做握力练习。

②如果是冈上肌腱部分或小的撕裂,可以做手臂在体侧的内、外旋练习和内、外旋等长力量练习。

2.2第2阶段(6-12周)进展到第2阶段的标准:①至少经过6周的康复锻炼;②无痛的被动活动度可以达到前屈140°、外旋40°、外展60°。

限制:①术后12周前不做肩关节的主动和抗阻力量练习;②撕裂>5cm者不做主动活动度练习。

固定:继续用吊带或外展支具固定。

疼痛控制:①术后持续不适的病人可以用NSAIDs;②物理疗法(冰敷、电刺激);③活动前热敷,活动后冰敷。

肩关节活动:①目标:前屈从140°进展到160°;外旋从40°进展到60°;外展从60°进展到90°。

②练习:继续被动练习达到上述目标;开始助力练习达到上述目标;在助力活动度达到完全范围后进行主动活动度练习;轻微被动牵伸至活动的终末端。

肌力练习:对于小的无移位的撕裂,用治疗带进行内、外旋肌力练习,开始手臂在体侧的肩胛稳定肌的力量练习。

2.3第3阶段(3-6个月)进展到第3阶段的标准:①主动活动无痛;②无肩关节疼痛或无力;③临床检查满意。

目标:①增加肩关节附近肌群的力量、作功和耐力;②改善神经肌肉控制和肩关节的本体感觉;③逐渐恢复到日常功能活动;④力量练习(3次/周)。

活动度:①达到与对侧相同的活动度;②采用被动、助力和主动活动方式;③被动关节囊牵伸至活动的终末端,尤其是牵伸后关节囊的体前交叉的水平内旋和内收。

肌力:①开始闭链等长练习,如内旋、外旋、外展、前屈、后伸。

②用治疗带逐渐进展到开链练习(如肘关节屈曲90°位练习;初始位置为肩关节前屈、外旋和外展均为0°的中立位,手臂舒适地位于体侧;在5个方向上做弧度为45°的练习);每2周增加1磅力量,如果有不适,不要进展到下一阶段;逐渐进展至哑铃练习。

③三角肌尤其是前三角肌练习。

④肩胛稳定肌练习(肩胛骨回收、伸长、压紧,耸肩;从闭链练习逐渐进展至开链练习)。

动力性力量练习:达到70%的肌力后开始进行。

(五)统计学处理搜集的所有数据经Stata7.0(美国,Texas,Stata Coporation)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