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经典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精神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以下是一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互动,让学生全面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1.教学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内容:-传统音乐与舞蹈:介绍传统音乐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观看和学习传统舞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节日与习俗: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通过体验和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工艺与手工技巧:介绍中国的传统工艺和手工技巧,如剪纸、蜡染等,通过实践活动和制作手工艺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技巧;-传统文学与书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学和书法,通过阅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以及学习基本的书法技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3.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学习传统舞蹈、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和价值;-剧场演出: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剧场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4.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第二课时:介绍传统音乐与舞蹈,通过观看影片和学习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与舞蹈的魅力;-第三课时:介绍传统节日与习俗,通过观察和参与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习俗;-第四课时:介绍传统工艺与手工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制作手工艺品,让学生体验传统工艺和手工技巧的智慧;-第五课时:介绍传统文学与书法,通过阅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以及学习基本的书法技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第六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剧场演出,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第七课时:总结和评估,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传统文化第一课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第一课教学设计
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对
中国传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建立
相关的基础知识。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3.观察与分析: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传统
节日、传统俗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4.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
1.课件:提供包含必要信息和图片的教学课件,以便配合讲授
和展示。
2.视频:引入相关的视频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
3.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案例和相关资料,供学生进行案例
分析。
教学评估
1.口头测验:通过提问学生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
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
4.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通过学生的书面作答,评估他们对
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感恩图报
第一单元感恩图报第1课父母之恩教学重点.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博学多闻”和“细察勤问”中的原文,并根据注释和译文理解“孝”的内涵。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行和道德,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相处。
指导学生阅读”乐学深思”中关于子路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是有期限的,要从现在做起,切不可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善辩明理”中“缇紫救父”的故事,并由此展开讨论:感恩父母的正确方式是什么?课文研读整体把握本课以“父母之恩”为题,在“博学多间”板块引用了《孝经・开宗明义》中的一段话,阐释了“孝”的内涵;在“细察勤问”中引用了《弟子规》和《论语·为政》中的话,告诉学生“报答父母的恩情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做起,努力做到少让父母牵挂自己";“乐学深思”和”善辨明理”两个板块分别讲述“子路孝敬父母”和“缇紫教父”的故事,意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感恩父母。
二、素养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要坚持身体力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感恩父母。
拓展说明一、博学多闻(一)设计意图“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读此章句要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则告诉我们:“孝”应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1.名家注疏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
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
以前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
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
“子”者,孔子自谓。
案《公羊传》云:“子者,男子通称也。
”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
“曰”者,辞也。
言先代圣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约之道,以顺天下人心而教化之,天下之人,被服其教。
用此之故,并自相和睦,上下尊卑,无相怨者。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设计引言: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道德与审美观念。
传统文化的融入语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介绍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提供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标志,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
下面是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设计方案的简要介绍:1. 单元主题:古诗词的魅力本单元以古代诗词为主题,通过学习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朗读、理解和赏析古代诗词;(3)能够运用古代诗词表达思想和情感。
3. 教学活动:(1)诗词欣赏活动:老师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让学生朗读、分析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2)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古体诗或续写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诗词朗诵比赛: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朗读、分析、创作和表演能力,进行课堂表现评价和作品评价,形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6篇《传统文化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传统文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宋玉这个人。
2.增强同学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于文章的把握教学课时:1课时1、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
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2、朝代所属文学时期:先秦文学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①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②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③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④,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注解:①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②鷃:小鸟③鬐:鱼的背脊④鲵:小鱼译文: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初中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学习:选取初中阶段的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如《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等。
2. 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节日、风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 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仿写等方法,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教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体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仿写等方法,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古诗词的背诵量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体验程度。
3. 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和行为。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体验传统文化。
2.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
3. 结合现代生活,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依据本框题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多篇)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多篇)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一)表现方面 1.爱国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
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初中关于国学的教案
初中关于国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
2. 通过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1. 《弟子规》中一些古代礼仪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学习《弟子规》,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精髓。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故事案例等。
3. 安排适当的教学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弟子规》吗?你们认为国学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详细讲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包括孝道、尊师、诚实、友爱等方面的规范。
2. 通过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展示《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3. 举例说明《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价值。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弟子规》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表演《弟子规》中的礼仪动作,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弟子规》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学文化?教学评价:1. 学生对《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弟子规》的情况。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愿。
山东大学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诗经》(二首)之《木瓜》教学目标: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导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一般交往中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
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
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
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
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
②琼:美玉。
琚(ju)佩玉。
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5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5篇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个亮点。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授中国书法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掌握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教学内容:1.中国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
3.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中国书法的欣赏和评价。
教学方法:1.讲解和演示。
2.实践和模仿。
3.比较和分析。
教学评估:1.书法作品的评选和展示。
2.书法作品的评价和改进。
2.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建筑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技巧。
3.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欣赏和评价。
教学方法:1.讲解和演示。
2.实践和模仿。
3.比较和分析。
教学评估:1.建筑模型的制作和展示。
2.建筑作品的评价和改进。
3.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授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款式和制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款式和制作技巧。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一: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能够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3. 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4. 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5.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听取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二:讲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老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步骤三: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并共同整理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学步骤四:探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1.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关观点和例证。
3. 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整理出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步骤五: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领域,如教育、艺术、礼仪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与点评。
教学步骤六: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辅助手段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小组讨论的教学工具;3. 学生学案和笔记。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介绍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古代诗词:教师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中国书画: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中国传统戏曲: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诗词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书画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 戏曲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3. 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通用19篇)
1. 介绍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
2. 古诗词学习:选取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和美丽语言。
3. 书法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书法,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水平。
4. 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体验其中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内涵。
5. 传统器乐演奏:让学生学习传统器乐,探究其中的音乐美学和文化背景。
6. 传统服饰设计:通过学习传统服饰,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尝试设计具有传统元素的服饰。
7. 古代建筑探究:选取古代建筑,讲解其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8. 传统美食制作:通过制作传统美食,了解其中的烹饪技艺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食兴趣。
9. 中华武术学习:让学生学习中华武术,了解其中的动作技巧和精神内涵,提高身体素质。
10. 传统艺术品欣赏:选取传统艺术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
11. 古代思想探究:选取古代思想,讲解其思想内涵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13. 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介绍: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让学生了解其事迹和贡献。
14. 传统音乐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传统音乐,展示其音乐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5. 古代文学作品研究:选取古代文学作品,讲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7. 古代科技探究:选取古代科技成就,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19. 中华民间故事讲述:讲述中华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性格和道德准则。
初中传统文化 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对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让学生分析其价值和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总结: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程将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哲学: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 文学: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式- 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科技、哲学等方面的内容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佛教思想: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思想3.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通过分析中国的国情,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 传承和践行传统文化- 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教学方法:1.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
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生活乐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实践报告: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传统文化经典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一)《论语·宪问》(二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1、读下列诗歌: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
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
但当年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
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人力资本》)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失人吗”?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