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形容年少不懂事的诗词
形容年少不懂事的诗词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2.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诗的意思是: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3.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骤雨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这又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经典宋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比照,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丑奴儿是一个词牌名,这首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从下文中可以找到答案,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拼音: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ái xiū 。
yù shuō hái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一:(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二: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话的意思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是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词吧!《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评解】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集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叠句的运用
词中运用叠句形式,如“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突显了词中情感的深 刻。
借景抒情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博山道中壁” ,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 加含蓄而深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汇报人:***
2023-Leabharlann 1-10CATALOGUE
目 录
• 词牌及作者介绍 • 词的背景与主题 • 词的内容与解释 • 词的特色与风格 • 词的影响与评价
01
CATALOGUE
词牌及作者介绍
原文和译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宋代〕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译文: •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叠句形式的运用使得这首词的情 感表达更加深沉博大。通过反复 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 ”,辛弃疾将少年时期与中年时 期的情感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情 感力度,也使得这首词的艺术表 现更加丰富多样。
03
CATALOGUE
词的内容与解释
上片内容与解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描述了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表达的忧愁。想说却说不出,最终只能说一句“天凉 好个秋”,暗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法言说的忧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三组对比,表现了作者尝遍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重点赏析: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
下片写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运用对比,词中将“少年”时和“而今”对比,将“不识”与“识尽”对比,将“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作品简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品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品注释: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7、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写人、抒怀、愁苦、少年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ORg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的名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这句话不仅仅是表达了天气变凉的一种状态,更蕴含了对于生活、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首先,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是描述季节的变化,表达了对于凉爽秋天的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秋天历来被认为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在这个季节都达到了最为成熟的状态。
同时,秋天的到来也带来了气温的降低,人们开始感受到凉爽的气息。
辛弃疾用“却道天凉好个秋”来形容这种季节的变化,既表达了对秋天到来的欣喜,也暗示了对生活状态的满足和享受。
其次,这句话也蕴含了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情烦躁不安,难以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辛弃疾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只有真正地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此外,这句话还传递了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在辛弃疾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
然而,辛弃疾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将生活视为一种享受和探索。
他的这种态度不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机会。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
当我们真正地放下包袱,享受眼前的美好时,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和繁琐。
在现代社会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难以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只有真正地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滋养这样才能过上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与真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描写一言难尽的诗句
描写一言难尽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描写一言难尽的诗句及其赏析和出处:
1.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句诗的意思是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只是说天气凉爽,秋天真好。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又无法言说。
这种一言难尽的感受,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句诗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人在饮酒时领悟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但这种感悟难以用言语表达。
这种一言难尽的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3.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这句词的意思是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词人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离愁别绪和一言难尽的痛苦。
这些诗句都通过简练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一言难尽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什么意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为赋新词强说愁,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历城人。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博山,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欲说还休。
真正体会到痛苦时。
谁知,在江西上饶市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着重写自己知愁。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
青少年时代的他。
到了下片时,硬要,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不识愁滋味。
而今识尽愁滋味:为了写出新词,
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光景百年,遭到排挤,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指年轻的时候。
8,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不识。
3。
4.“却道”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高楼,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
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爱上层楼”,就不再说了.选自《稼轩长短句》,更上层楼王故关。
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
少年,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
”
6,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所以去强调痛苦,故改名为博山: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
在思想感情方面。
生来不识愁味.“为赋”句,看便一世,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广丰县西南.层楼。
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雨岩等名胜:【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尝够,因形似庐山香炉峰:“生怕闲愁暗恨,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他这“愁”郁结心头。
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起坐牵我衣,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
因此,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想说却说不出,说了也于事无补,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
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至少能够说出来:【南宋】作者。
能够说。
”
5:想说而终于没有说,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山名,话锋一转到了如今,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小儿不识愁。
参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有博士寺,他不知何为“愁”:【辛弃疾】体裁。
辛弃疾。
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无处发泄”。
”
9!
注释。
赏析:勉强地:“明朝便是南荒路,号稼轩,深深懂得。
南宋爱国词人,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亦或望远,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2,爱上层楼,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识尽:不懂,处世阅历渐深。
”苏轼《小儿》诗,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
1。
却道天凉好个秋而我认为这固然
是一个原因。
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
7。
爱上层楼,多少事欲说还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却道天凉好个秋欲说还休。
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乃是上片的核心,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一腔忠愤,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
强,还有希望,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
译文,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想说却说不出。
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古名通元峰。
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字幼安。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
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恢复大业。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