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经典宋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比照,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导读: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辛弃疾原文翻译

丑奴儿辛弃疾原文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导读: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朝代:清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解析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解析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解析|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整首词感情真率而又委婉,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宋词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古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写人、抒怀、愁苦、少年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强(qiang抢):勉强地,硬要。

【译文】少年时代不懂得什么叫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常常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就硬说自己很忧愁。

如今已经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只好赞上一句:“天气凉爽好个金秋!”【集评】明·卓人月、徐士俊:“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古今词统》卷四)现代·俞平伯:“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

中间用叠句转折。

末句似近滑,于极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志。

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

‘秋’仍绾合‘愁’字,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年青人往往因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

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写这种少年时代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烈士暮年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词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

真正知道了愁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此。

秋天在愁人心目中是衰老没落的象证。

作者晚岁逢秋,本极凄凉,但他对此举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滑稽的欣赏之语:“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从这里读者可以更加深透地理解稼轩倔强而诙谐的豪士性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1。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少年时哪儿懂得什么是忧,什么是愁?却偏偏喜爱登上高楼。

登上高楼,为了能写首新词,便说心里真忧愁。

而今的愁滋味呵,已经尝够,却想说又不愿开口。

不愿开口,就说:“天气凉爽了,好个金秋!”
【赏析】
此词是词人42岁时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

博山即在上饶附近。

此次落职,与他在湖南训练飞虎军与权臣发生矛盾有关。

但这首词的意蕴,由于其深含人生哲理,故而能远远超脱其具体背景而成为对人生有高度概括的词作,而深受人们
喜爱。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诗意及解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诗意及解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诗意及解释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诗意: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鉴赏: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起首两句,写作者年轻时不懂得忧愁,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不识愁滋味”四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说作者为了写出新的诗词,故意在说自己忧愁。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心态,表现了他的故作深沉和对生活的不理解。

接下来两句“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化。

作者不仅喜欢登上高楼,而且喜欢反复登上高楼,以表达他的忧愁和思索。

这两句词,反映了作者年轻时的孤独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作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官场生涯和生活的磨难后,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艰辛和忧愁。

“欲说还休”,是作者内心矛盾和痛苦的表现。

他想说却又说不出,因为他的忧愁太深太浓,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却道天凉好个秋”,则是作者对自己的安慰和排解。

他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啊,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只是在借景抒情,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和如今的忧愁进行对比,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慨。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愁”比作一种无形的力量,贯穿全篇,使词的主题更加深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导读: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鉴赏】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ORg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
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