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刘彩连
Page
9
Page 4
Page
5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Page
6
清平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作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Page 2
文意: 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忧愁,闲来无事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 “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Page
3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战乱 年代,长大后积极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 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豪放,具有深刻的爱国主 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青少 年时代,无忧无虑,不知愁苦是什么滋味。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的转变,真正体会到人生 的苦涩艰辛后,那许多的愁连说都说不出口,只 好独自承受了。
Page
8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 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 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 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 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 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 国愁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百科名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年代:南宋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文学体裁:词作者:辛弃疾目录作品原文注释译文注释译文词牌格律词牌格律作品赏析赏析一赏析二赏析三作者介绍简介思想作品原文注释译文注释译文词牌格律词牌格律作品赏析赏析一赏析二赏析三作者介绍简介思想展开编辑本段作品原文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5)。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
而今识尽(7)愁滋味,欲说还休(8)。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9)!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编辑本段词牌格律词牌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选自《稼轩长短句》。
唐代教坊曲有《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采桑子》是《采桑》当中的一部分,子是曲子的简称。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〇二二年五月一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一“少年”是指多少岁?10周岁到18周岁上下的未成年人。
这段时间为何“不识愁滋味”?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党怀英,两人都是诗词的爱好者,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为了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才去登楼找灵感,假装多愁伤感,并非真的多愁。
有了新词,之前的愁瞬间转为喜乐,忧愁马上烟消云散。
“而今”是多少岁?应该在劾落职之后。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作者被劾落职,这年,他42岁,从这年到嘉泰三年(1203)春,共22年,他一直处于失业又失志状态。
为何“识尽愁滋味”?绍兴三十二年(1162),作者23岁,率领49人夜袭金营,于5万敌营中生擒叛将张安国于南宋。
1:5000,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声名大振,可堪“赵子龙”﹑“岳飞”再世,可岳飞刚好死在赵构手中,作者自然不让他放心﹑安心,所以就安排作者从事江阴签判。
签判是个什么官?宋朝在各州府选派京官充任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换言之,武官从事文官事务。
这就是愁的开始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淳熙八年(1181)冬,从23岁到42岁,共20年,一直为朝廷出力,但都不是直接抗金,而是做地方的守臣(非攻臣),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一直没实现,所以郁结成愁,继而成“疾”,此“疾”一生未“弃”,可见有多“辛”!淳熙八年(1181)冬——嘉泰三年(1203)春,从42岁到64岁,共22年,一直闲居,失业又失志。
人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正是鲜花怒放之时,可他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凋谢了,自然这期间的愁已达到人生的顶峰了。
这首词就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二全文以愁为主线,上阙是强说愁,下阙是强不说愁。
前者是闲愁,后者是哀愁;上片是矫情的愁,下片是真实的愁;少年是主动寻愁,壮年是被愁所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叠句的运用
词中运用叠句形式,如“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突显了词中情感的深 刻。
借景抒情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博山道中壁” ,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 加含蓄而深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汇报人:***
2023-Leabharlann 1-10CATALOGUE
目 录
• 词牌及作者介绍 • 词的背景与主题 • 词的内容与解释 • 词的特色与风格 • 词的影响与评价
01
CATALOGUE
词牌及作者介绍
原文和译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宋代〕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译文: •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叠句形式的运用使得这首词的情 感表达更加深沉博大。通过反复 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 ”,辛弃疾将少年时期与中年时 期的情感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情 感力度,也使得这首词的艺术表 现更加丰富多样。
03
CATALOGUE
词的内容与解释
上片内容与解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描述了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表达的忧愁。想说却说不出,最终只能说一句“天凉 好个秋”,暗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法言说的忧愁。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却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却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却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深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却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深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愁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愁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却点所谓“愁情”,他是“知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知上层楼”,这却叠句的运用,避开了却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拼音版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拼音版赏析古诗带拼音版chǒu núér ·shū bó shān dào zhōng bì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xīn qì jí辛弃疾shào nián bù shí chóu zī wèi ,ài shàng céng l óu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ài shàng céng lóu 。
wè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 óu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yù shuō huán xi ū。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yù shuō huán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 ū。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古诗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答案(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不识:不知,不懂。
层楼:高楼。
赋:写,作。
强(qiǎng):勉强。
识尽:深知,尝够。
休:罢了。
【大意】
少年时代,我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玩赏景致。
有时为了赋写新词,明明没有什么痛苦,也要勉强写出一片愁绪。
到如今,我尝尽了人间忧愁的滋味,真希望能有机会尽情倾吐,然而又感到无话可说。
虽然不说,心中的种种愁苦却又憋不住。
可是,话到了嘴边,竟然变成了:“啊,天转凉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注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 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起首两句,写作者年轻时不懂得忧愁,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不识愁滋味”四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说作者为了写出新的诗词,故意在说自己忧愁。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心态,表现了他的故作深沉和对生活的不理解。
接下来两句“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化。
作者不仅喜欢登上高楼,而且喜欢反复登上高楼,以表达他的忧愁和思索。
这两句词,反映了作者年轻时的孤独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作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官场生涯和生活的磨难后,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艰辛和忧愁。
“欲说还休”,是作者内心矛盾和痛苦的表现。
他想说却又说不出,因为他的忧愁太深太浓,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却道天凉好个秋”,则是作者对自己的安慰和排解。
他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啊,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只是在借景抒情,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和如今的忧愁进行对比,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慨。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愁”比作一种无形的力量,贯穿全篇,使词的主题更加深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朗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朗读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好个秋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晓得忧伤的滋味,讨厌览胜遥望。
讨厌览胜遥望,为写下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力说道恨。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解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辛弃疾罢官暂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下新词,没愁而硬要说存有恨。
弱(qiǎng):勉力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道还(huán)休:抒发的意思可以分成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疑虑而不敢抒发。
休:停止。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年至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丑奴儿:词牌名,即《采桑子》。
②层楼:高楼。
【评解】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集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2023年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知识内容整理
2023年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知识内容整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会了愁苦的味道,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内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味道,喜爱登高远望。
喜爱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味道,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快的秋天呀!”解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牵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爱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实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味道”,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勇敢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意思》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首词,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他呀,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词人。
咱们先来看看词的上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说的是呀,少年的时候,咱们还不太懂什么是忧愁,却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的词句,硬是说自己有忧愁。
就好像咱们小朋友,有时候看到大人皱着眉头,觉得那很酷,也学着皱眉头,说自己有烦恼,其实呀,可能根本不知道真正的烦恼是什么。
再看下阕,“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意思是,现在长大了,经历了好多事情,真正懂得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最后只说天气凉爽,真是个好秋天。
这就好比一个长大了的哥哥姐姐,心里有很多烦恼和压力,但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只能用一些简单的话来掩饰。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小时候觉得作业多一点就是天大的烦恼。
可等他长大了,面对考试的压力、和朋友的矛盾,这时候才明白,小时候的那些根本不算什么真正的烦恼。
这首词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会不一样。
小时候觉得是烦恼的事情,长大后再看可能就不是了;而长大后真正经历的烦恼,却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
同学们,虽然咱们现在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这首词里的深刻情感,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再回头看这首词,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啦。
希望大家能记住这首词,以后在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思考:少年时的愁是怎样一种愁?
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
的闲愁。作者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
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故作深沉。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思考:叠句的作用?
此叠句有力带起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
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 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 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 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创 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 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hái hái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译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为何两个“欲说还休”连用?
采用叠句,结构上与上阕的“爱上层楼”呼应,表现
了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与压抑。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只好避开时事,避开忌讳的抗金复国之至,谈谈天气
“天凉好个秋”,结局看似洒脱,却欲言不能,只能拖
深受投降派的排斥,控油满腔抗金救国热情,却
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
虚度年华,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尽”:
概括了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领起“欲说还休”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成因果关系,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
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同上片结句构成因 果关系。即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 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 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叠句把两个不同层
次联系起来,起到“中间枢纽”作用。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结: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言“天凉”,其中满含辛酸,将词人无处倾诉的苦衷写
了出来。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与不满。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结: 词的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 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 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 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 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 以想见。
为了写出好词,故作深沉,夸大内心的伤感,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文而文,豪言壮语,缺
少生活的体验和积淀。如今,词人已非翩翩少年,
想起往昔那无愁装愁的样子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思考:成年后的愁又是怎样一种愁呢? 成年以后愁太多了,作者归南宋三十年来,
问 题 探 究
“少年”和“而今”,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而今(老年)”是主,少 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 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以 昔衬今,对比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词人内心愁 苦之深重。
小 结
全词以“少年”“不识”“ 愁”与 “而今”“识尽”“ 愁”对比,突出 了词人愁苦之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 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何“欲说还休”?
一方面,心怀如此深重的愁苦,却不能像年轻时那样 毫无顾忌,只能“欲说还休” 另一方面,词人的忧愁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国 家但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 大忌的,作者不能直说,只得反复沉吟欲说还休。
而今识尽愁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 业:
1.抄写本词到积累本上并背诵全词 2.《一课一练》本词相关练习
第三单元
宋词集粹(下)
谢
谢
观
看!
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少年/ 不识 /愁滋味,爱上/ 层楼。爱上层楼,
赋新词强说愁。 为赋新词 / 强 /说愁。
qiǎng qiǎng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 而今/ 识尽/ 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
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 /“天凉好个秋”!
问 题 探 究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少年”和“而今”,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问 题 探 究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
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
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 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 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第三单元
宋词集粹(下)
十一 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了 解 词 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 早已被金兵占领。他曾组织起义队伍, 投入抗金斗争。他将恢复中原的希望 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但仕途不顺, 几经沉浮。1207年9月病卒。 当时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主战派,他智勇兼备,一生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 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 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 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 放手使用,使他一生不得重用,最终 抱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