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4
水土保持中文课件3土壤侵蚀及水蚀
![水土保持中文课件3土壤侵蚀及水蚀](https://img.taocdn.com/s3/m/f5e0d6d3de80d4d8d05a4f84.png)
⑵雨滴速度与能量:雨滴终点速度越大,对地表的冲击力越大。 ⑶雨滴侵蚀力:是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其大小完全
取决于降雨性质,即雨量、雨强、雨滴大小等。
溅蚀分为4个阶段: ①干土溅散阶段:降雨初期,先溅起干土 ②湿土溅散阶段:降雨历时长,溅起湿土 ③泥浆溅散阶段: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泥浆阻塞土壤 孔隙,影响水分下渗,促使地表径流产生。 ④地表板结:土壤表层结构破坏,降雨后板结。
(3)冬季长而寒冷,有保持半年的冻土层,深2米左右,在土 层中形成隔水层,春季积雪的融冻及夏季的大量雨水,一时 来不及下渗,就往往在坡面上造成较大的地表径流,从而引 起土壤流失。
(4)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这种降雨特性也助长 了黑土地区的土壤侵蚀。
(5)黑土含有较多的有机质,耕垦以后表土比较疏松,特 别是冬季干旱和冰冻后,表土更为细碎,春季干旱多风, 常引起严重的风蚀。
(6)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致使土壤的水蚀、风蚀强烈发生。
钙积成层有:特在殊土结壤构剖和土面特壤的征剖某的一面土层壤分位层层上。碳示酸意钙图、碳酸氢钙淀积,形
钙积层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土壤中广泛存在。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耕作层
表土层
犁底层
古熟化层
底土层/心土层
粘化层
钙积层
母质层
(森林土)
母质层
(西北娄土)
❖ 下游:坡降缓,但流量更集中,因下游支流汇入主沟道 中,同样影响主沟道径流流向,存在侵蚀作用。在冲淘 两岸时,由于曲流和侧蚀作用,形成凹岸和凸岸,河流 蛇形前进。
❖ 山洪沉积物特征:包括流路中的沉积和山口的沉积。
(1)流路中的沉积:山洪行进到中下游,河道受曲流和侧蚀, 出现凹岸和凸岸,泥沙在凸岸沉积下来。
第4章:土壤侵蚀规律_2017
![第4章:土壤侵蚀规律_2017](https://img.taocdn.com/s3/m/afaa6899e53a580216fcfed5.png)
(1)降雨量:一般,降雨量多的地区,发生侵蚀的潜在危险就大,
反之则小。当研究某一地区水蚀发生的潜在危险程度时,应首先分析年 平均降水量资料。
但是,降雨量与侵蚀量的相关性并不密切,同一数量的降雨,在不 同的时期,所产生的侵蚀量极不相同。
27
(2)块体的整体位移
粘结力C的影响因素 土体的粘结力C与组成物质的成分、结构及土体含水量有 密切关系。其中受水分影响最大。 1)含水量少、干燥状态时,具有极其牢固的性质。 2)如水分增加粘土可变成可塑状态,其强度大大降低 ,极易形成软弱面,土体往往沿此破裂而发生块体运动。 坚硬岩体的粘结力C值很大,一般不易发生移动。但岩 层中常常存在软弱的结构面(层面、软弱夹层、断层面、 节理面、劈裂面等)。软弱结构面的内摩擦角φ 和粘结力C 都显著减小。
2.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行业标准SL 190-2007)
侵蚀程度分级 按土壤发生层 无明显侵蚀 轻度锓蚀 中度锓蚀 强度侵蚀 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 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完整 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完整 A层无保留,B层开始裸露,受到剥蚀 按活土层残存情况 活土层完整 活土层部分被蚀 活土层厚度50%以上 被蚀 活土层全部被蚀
发泥石流灾
害,当地两 万多人受灾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一、地质地貌原因。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 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 成地质灾害。
二、“5 12”地震震松了山体。舟曲是“5 12”地震的重灾 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
三、气象原因。2010年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 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 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四、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舟曲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 是三眼峪、罗家峪地区突降大雨 ,一小时降雨量达77.3mm。
水土保持学全
![水土保持学全](https://img.taocdn.com/s3/m/d8a4044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1.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5.2.1土壤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2.1土壤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eda32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5.png)
2.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土壤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相对较少,需要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评价: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网络资源、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3.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补充完整关于土壤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方法等。
4.问答题: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提问:邀请学生回答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点评:针对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成和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仍局限于表面,对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利用图表、数据、案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土壤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 风力侵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4章 风力侵蚀](https://img.taocdn.com/s3/m/8e86f44aaeaad1f346933ffc.png)
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时称风积作用。经风 力搬运、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不同床面上沙粒的跳跃运动差别
4.2.2 风沙蚀积作用与沙丘的运动
❖沙丘移动方向
沙丘的移动是通过沙粒在迎风坡风蚀、背风坡堆 积而实现的。沙丘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有一定延续时间 的起沙风的风向,移动总方向与大于起沙风的年合成 风向大体相一致,但不完全重合,二者之间有一交角。
4.1 风沙运动
风沙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气流对沙粒的搬运 现象。 4.1.1 近地层风的性质
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 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 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层流和紊流(latent and sensible)
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 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
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 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 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雷诺数大于1400 or wind speed >1m/s)。
❖湍流与地表粗糙度(roughness)
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 涡状的混合运动。湍流发生时,通过旋涡运动进行风 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
❖沙丘移动方式
沙丘移动方式取决于风向及其变化,它可分为三种 方式。
其一为前进式,即在单一的风向作用下终年保持向 某一方向移动;
其二为往复前进式,即在两个风向相反而风力大小 不等的情况下往复向前移动;
其三为往复式,即它是风力大小相等而风向相反的 情况下产生的往复移动。
❖沙丘移动速度
沙丘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 沙丘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正比,所 以沙丘移动的速度也就同样和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9622e4183c4bb4cf6ecd13a.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8年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2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前言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l—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2、附录B中的B6和B8;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语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秦百顺郭索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丛佩娟李琦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3.1 一级类型区 (3)3.2 二级类型区 (3)3.3 范围及特点 (3)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8)4.1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8)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9)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11)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12)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13)标准用词说明 (16)条文说明 (17)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3ae7b4bf6294dd88d0d26b8d.png)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防治本章结构简介第一节土壤退化概述一、土壤(地)的退化概念二、土壤退化的分类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退化的基本态势四、土壤(地)退化的后果第二节土壤侵蚀及防治一、土壤侵蚀的概念二、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目标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四、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危害五、土壤侵蚀的防治第三节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一、土壤沙化的基本概念二、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三、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四、土壤沙化的危害五、土壤沙化的防治途径第四节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一、盐渍化的危害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三、土壤盐渍化的类型四、盐碱土的水盐运动规律五、土壤盐碱化程度分级指标六、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第五节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一、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的概念二、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形成原因三、潜育化和次生育化土壤的障碍因素四、改良和治理第六节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一、土壤污染概述二、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七节土壤质量及其评价一、土壤质量的概念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随着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质量退化日趋严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
就我国而言,土壤退化严重。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
因此,充分认识土壤退化的类型、发展规律和后果,通过土壤质量对土壤退化做出全面评价,以寻求控制或防治土壤退化、提高土壤质量的对策,对于保持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分为七节。
第一节是土壤退化概述,主要介绍土壤(地)退化的概念、土壤退化的类型、基本态势和土壤(地)退化的后果;第二节是土壤侵蚀,主要介绍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指标、影响因素、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土壤侵蚀的防治;第三节是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主要介绍土壤沙化的基本概念、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土壤沙化的危害、土壤沙化的防治途径;第四节是土壤盐渍化,主要介绍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形成条件、类型、水盐运动规律、土壤盐碱化程度分级指标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第五节是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主要介绍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的概念、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形成原因、潜育化和次生育化土壤的障碍因素、改良和治理;第六节是土壤污染与防治,主要介绍土壤污染概述和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七节是土壤质量与评价,主要介绍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c5f25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d.png)
土壤侵蚀原理I.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II.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ffa59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5.png)
土壤侵蚀原理读书笔记摘要: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正文:一、土壤侵蚀的概念和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在外部自然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等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子过程:分离过程,是土壤侵蚀过程的第一步,是土壤颗粒或团粒受到外力作用而与土壤母质分离;搬运过程,分离后的土壤颗粒在风、水、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路径进行搬运;沉积过程,搬运过程中的土壤颗粒最终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土壤。
二、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状况和程度。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会对土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剧土壤侵蚀。
三、土壤侵蚀的类型和过程土壤侵蚀的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水力侵蚀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冲刷、溅蚀和侵蚀的过程;风力侵蚀是在风的作用下,土壤颗粒被风吹起、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冻融侵蚀是在冻融交替的作用下,土壤颗粒受到挤压、膨胀和侵蚀的过程;重力侵蚀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土壤颗粒沿着斜坡滚落、滑动和撞击的过程;化学侵蚀是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颗粒进行侵蚀的过程。
四、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种植、建设梯田和坡脚砌筑等措施;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可以采取土地整理、植被恢复和工程防护等措施;对于城市化来说,可以采取绿化覆盖、建设雨水花园和加强排水系统等措施。
第02章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4
![第02章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4](https://img.taocdn.com/s3/m/8e8a351d6c175f0e7cd13716.png)
雨滴侵蚀力
降雨雨滴的侵蚀力是降雨引起土壤侵
蚀的潜在能力。它是降雨物理特征的函数,
降雨雨滴侵蚀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降雨性质,
即该次降雨的雨量、雨强、雨滴大小等,而
与土壤性质无关。
• • • • • • 地形 (坡向、坡度、上坡、下坡) 土壤 (粘粒、有机质以及胶结物质) 植被(植被和枯枝落叶层)
◎水流切深床面的作用称为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或切蚀,
强度决定水流动能、含沙量、及床面组成物质的抗冲 性能。(E大、沙少、松散,speed快)
下蚀地貌
◎水流拓宽床面的作用称为侧蚀或是旁蚀,主
要发生在水流弯曲处的凹岸,强度受水流离心 力大小和水流冲刷力的控制。
◎向源冲蚀是沟谷源头的后退侵蚀,指向源头
亦称溯源侵蚀,实质是下切在源头和床面坡度 突变处向上发展的表现。受水流速度、流量、 和床面组成物质的控制,可导致沟谷伸长。
V *c 2
1 0.1 0.01
cm/s)
1
泥沙沉积条件分区
100 泥沙粒径 mm
二 水力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水力侵蚀的分类 大气降水及所形成的径流引起的侵蚀过程和一系 列土壤侵蚀形式。 土壤专家: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河岸~ 查 赫 :降雨~、河流~、山洪~、湖泊~、库岸~ 海洋侵蚀 我 国: 溅蚀、面蚀、沟、河流
V*c代替泥沙启动水流切应力 V*代替摩阻流速, W代表沉速 1\在COD上,V*> V*c 40 摩 阻 流 速 或 沉 速 (
可能交换,来沙量与挟沙量
C
10
1 0
4:推移质
F
沉降、冲刷 2\在EOD下,V*< V*c(w)
D 淤积
3\在COE下,w <V*< V*c 悬移,输送泥沙
土壤改良技术考核试卷
![土壤改良技术考核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bd9ee6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5.png)
B.豌豆
C.小麦
D.玉米
5.土壤盐渍化会导致哪些问题?()
A.土壤结构恶化
B.植物生长受阻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颜色改变
6.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防治土壤侵蚀?()
A.植树造林
B.种植覆盖作物
C.建设梯田
D.增加化肥使用
7.以下哪些情况需要化学改良土壤?()
A.土壤pH值不适宜作物生长
B.土壤盐渍化
16.下列哪种作物可以有效利用大气氮气?()
A.小麦
B.玉米
C.豆科植物
D.棉花
17.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土壤生物改良?()
A.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
B.使用生物有机肥
C.种植绿肥作物
D.定期灌溉
18.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不包括()
A.水力侵蚀
B.风力侵蚀
C.冻融侵蚀
D.化学侵蚀
19.关于土壤有机质的说法,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2.描述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列举三种常用的土壤酸碱度调节方法。
3.论述生物改良土壤的原理和具体措施,以及生物改良土壤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4.分析土壤侵蚀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至少两种防治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C
4. B
5. D
4.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土壤________是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它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
6.________和________是两种常用的土壤化学改良剂,分别用于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7.生物改良土壤的方法包括种植________和添加________等。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af8dc31126edb6e1a1045.png)
水土保持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1.土壤侵蚀2.水土保持规划3.轮作4.生态脆弱带5.农田防护林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1.简述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2.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因素有哪些?3.简述水土保持坡面治理工程的作用、类型。
三、问答题(共计62分)1.农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按其作用可分为哪几类?(18分)2. 什么是水土流失?举例说明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24分)3.简述沙漠化的原因与危害。
(20分)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1.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侵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水土保持规划: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总体纲要,也是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3.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生态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空间过渡带。
5.农田防护林: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结构和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农田(旱作农田与灌溉农田)上的人工林。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18分)1.简述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答:1、生态经济学原理: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平衡。
(1分)2、生态学原理:包括a.生态环境脆弱带原理;b.恢复生态学原理;c.景观生态学理论。
(2分)3、系统科学原理:包括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大系统控制论等。
(1分)4、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
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五个要素。
(2分)2.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因素有哪些?答:促进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地表轮廓并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和其发展过程。
水土保持学复习材料
![水土保持学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17e43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4.png)
水土保持学复习材料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10环工(1)班一填空20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10分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水土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的影像数据,通过专业解译提取水土保持专题信息的过程。
P220土壤侵蚀:是土壤及其母质或浅层基岩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P9 梯田:指的是在丘陵山区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形状田块。
P69山边沟:在坡面上每隔适当距离,沿着等高线方向修建的反坡式浅三角形沟 P69允许土壤流失量:长时间内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成土速率时的土壤侵蚀量)P43 临界坡度:土壤侵蚀量并不是随着坡度增大而无限增加,达到某一坡度之后,侵蚀量不在增加,并有减少的趋势。
P58土壤抗蚀性:土壤抵抗外营力对其分散和破坏的能力。
面蚀: 降雨在坡地上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形成分散的地表径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表层土粒的侵蚀现象水力侵蚀:简称水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少耕法:是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少耕翻次数,以保持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水分下渗。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以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工作。
风力侵蚀:简称风蚀,是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它是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崩岗:崩岗是丘陵岗地上剧烈风化的岩体,在水力与重力综合作用下,向下崩落的一种特殊侵蚀地貌类型,是坡地侵蚀沟谷发育的高级阶段。
工程师考试 第四部分水土保持
![工程师考试 第四部分水土保持](https://img.taocdn.com/s3/m/8e6e01b1960590c69ec37655.png)
第四部分水土保持大纲:一、基础知识1.掌握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2.掌握土地资源类型,熟悉土地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二、水土保持规划及措施1.掌握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2.掌握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标准及防治对策3.掌握不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内容4.了解水土保持效益与经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5.熟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内容及规划一、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散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也称为水土损失。
土壤侵蚀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量的大小。
土壤侵蚀模数Ms: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壤侵蚀量,单位:吨/(平方公里·年)。
每年侵蚀掉土层的平均厚度Ds,单位:mm/年允许土壤流失量T:土壤侵蚀速率与成土速率相平衡,或长时期内保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不下降情况下的最大土壤流失量,单位:t/(km2·a)输沙量:单位时间内单位水体携带泥沙的量,包括流域土壤与岩层被侵蚀后通过各级支流进入河流的泥沙及河水对河床、河岸的冲刷和坍塌的泥沙量。
单位:吨/年。
输沙模数:指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输移的泥沙量,一般以吨/(平方公里·年)表示。
泥沙输移比:流域某一断面的输沙量与断面以上流域总侵蚀量之比。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级侵蚀模数t/(k m2·a)1微度或无明显侵蚀<200,500,10002轻度侵蚀(200,500,1000)~25003中度侵蚀2500~50004强度侵蚀5000~80005极强度侵蚀8000~150006剧烈侵蚀>15000土壤侵蚀的类型:黄土高原区:1000 t/(km2·a);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石山区:500 t/(km2·a);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200 t/(km2·a)按侵蚀外营力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崩塌、泥石流)、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水力侵蚀按侵蚀形态分:面蚀(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沟蚀、洞穴侵蚀(陷穴、跌穴)等重力侵蚀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按侵蚀影响因素:自然侵蚀、人为加速侵蚀土壤侵蚀分类一级类型二级类型三级类型四级类型水力侵蚀面状侵蚀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按侵蚀模数划分沟状侵蚀浅沟、切沟、悬沟、冲沟按沟壑密度划分洞穴侵蚀水刷窝、跌穴、陷穴按发育分布密度划分风力侵蚀吹蚀、磨蚀重力侵蚀泻溜、滑坡、崩塌冻融侵蚀冻融风化、泥流复合侵蚀泥石流、崩岗土壤侵蚀的特点与危害破坏土地吞蚀农田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干旱发展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淤塞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现状: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手册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e58e92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4.png)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手册第1章农业生态修复概述 (3)1.1 农业生态修复的定义与意义 (3)1.2 农业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4)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分析 (4)2.1 农业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因素 (4)2.1.1 自然因素 (4)2.1.2 人为因素 (4)2.2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5)2.2.1 现状 (5)2.2.2 问题 (5)第3章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5)3.1 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5)3.1.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生理、生态特性,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技术。
(5)3.1.2 物理修复技术:运用物理方法,如覆盖、隔离、固化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技术。
(5)3.1.3 化学修复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如土壤改良、污染物降解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技术。
(6)3.1.4 综合修复技术:将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修复的技术。
(6)3.2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原理 (6)3.2.1 生态平衡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遵循生态平衡原理,即通过调整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实现能量流、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3.2.2 生物多样性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6)3.2.3 生态位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根据生态位原理,合理配置植物和动物种类,使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
(6)3.2.4 生态适应性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考虑生态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植物和微生物种类,提高修复效果。
(6)3.2.5 恢复力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通过消除干扰因素,促使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6)3.2.6 持续发展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保证修复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防治(四)
![土壤侵蚀防治(四)](https://img.taocdn.com/s3/m/ff30b0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7.png)
土壤侵蚀防治方案土壤侵蚀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土壤侵蚀,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土壤侵蚀防治方案。
一、实施背景:土壤侵蚀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风蚀。
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土地贫瘠,还会造成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大量的耕地被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土壤侵蚀防治方案,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土壤资源。
二、工作原理:土壤侵蚀防治方案主要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减少耕地的利用率,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果树的种植面积,降低耕地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2. 推广保护性耕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秸秆覆盖、轮作休耕等,减少土壤裸露面积,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侵蚀的发生。
3. 林草植被建设:加强植被的保护和建设,通过植被的根系固土、护坡等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的发生。
4.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如水库、水渠等,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土壤侵蚀防治方案:根据当地的土壤侵蚀情况和农业产业结构,制定具体的防治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
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通过培训和宣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3. 加强植被建设:加大对林草植被建设的投入,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和草种,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保护能力。
4.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四、适用范围:该土壤侵蚀防治方案适用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壤侵蚀问题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粮食生产大省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如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风力侵蚀主要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分析风力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风力侵蚀形式及影响风力侵蚀的自然因素。
使学生掌握风力侵蚀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规律,掌握防治风力侵蚀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主要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第二节风蚀与风积作用第三节沙漠化成因与类型第四节沙尘暴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风沙运动一、近地层风的性质1.层流和紊流大气对流层属于大气层中直接与地表接触的部分,与地球表面的相互影响极其强烈,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其密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大气对流层中贴近地面100m范围内的气层称为近地层,一切风沙运动都与本层大气的性质及活动状况有关,因此也是风力侵蚀学研究的重点。
由于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不均,出现气压差,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就生了风。
与其他流体一样,风也存在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
层流的空气质点运动轨迹平稳,邻近的空气质点平衡运动,互不干扰,但空气的这种流态,仅在地表平坦,风速很低的情况下才能见到。
当风速稍大时,层流大气即失去其稳定性而变成紊流。
紊流的空气质点运动不规则,并且互相干扰,各气流层层间夹杂了大小不同的涡旋运动。
涡流的产生使得各层之间的动能更易交换,上下层之间的流速趋于一致,这对于沙粒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层流大气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于粘度低,密度小的空气来说,当雷诺数超过1400时,就会使层流过渡到紊流。
据勃兰特(D. Brunt)估算,在室外大气中如果风速超过1.0m/s,则不管他看来是怎样平稳地流过,空气流动必然是紊流。
特别是引起沙粒运动的风几乎都是紊流运动。
2.湍流与地表粗糙度湍流运动是一种叠加在一般流动上的不规则的旋涡状的混合运动。
旋涡的大小各不相同,可从几毫米到几百米。
湍流发生时,分子群代替了单个分子的运动,空气分子不再恒定地向前移动,而是不断地改变着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这种旋涡运动进行风的动能的传递和交换。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风吹过地表时,受地面磨擦阻力的影响,风速减小,并把这种阻力向上层大气传递,由于磨擦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故风速随高度而增大。
二、沙粒的运动1.沙粒起动的机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科学家对静止沙粒受力起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假说,如冲击碰撞说,压差升力说及湍流的扩散作用说等,但都没有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
1980年吴正和凌裕泉在风洞中用高速摄影方法对沙粒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在风力作用下,当平均风速约等于某一临界值时,个别突出的沙粒在湍流流速和压力脉动作用下,开始振动或前后摆动,但并不离开原来位置,当风速增大超过临界值后,振动也随之加强,迎面阻力(拖曳力)和上升力相应增大,并足以克服重力的作用.气流的旋转力矩促使某些最不稳定的沙粒首先沿沙面滚动或滑动。
由于沙粒几何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多样性,以及受力状况的多变性,因此在滚动过程中,一部分沙粒碰到地面凸起沙粒的冲击时,就会获得巨大冲量。
受到突然冲击力作用的沙粒,就会在碰撞瞬间由水平运动急剧地转变为垂直运动,骤然向上(有时几乎是垂直的)起跳进入气流运动,沙粒在气流作用下,由静止状态达到跃起状态。
2.临界风速与起沙风风沙流中的沙粒是从运动气流中获取运动动量的,只有当风力条件能够吹动沙粒时,沙粒才能脱离地表进入气流形成风沙流。
假定地表风力逐渐增大,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地表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这时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或起动风速,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粒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在一般情况下起动风速和沙粒粒径的平方根成正比。
3.沙粒运动形式据观测研究,风沙流中沙粒依风力大小、颗粒粒径、质量不同而以悬移、跃移、蠕移三种形式向前运动当沙粒起动后以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而不降落,并以与风速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时称为悬移。
悬移运动的沙粒称为悬移质。
悬移质粒径一般为小于0.1mm甚至小于0.05mm的粉沙和粘土颗粒。
由于其的体积小质量轻,在空气中的自由沉速很小,一旦被风扬起就不易沉落,因而可长距离搬运。
如中国黄土不但可从西北地区悬移到江南,甚至可悬浮到日本。
悬浮沙量在风蚀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足5%,甚至1%以下。
沙粒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地表进入气流后,从气流中取得动量而加速前进,又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以很小的锐角落向地面。
由于空气的密度比沙粒的密度要小的多,沙粒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小,降落到沙面时有相当大的动能。
因此不但下落的沙粒有可能反弹起来,继续跳跃前进,而且由于它的冲击作用,还能使其降落点周围的一部分沙粒受到撞击而飞溅起来,造成沙粒的连续跳跃式运动。
沙粒的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跃移,跃移运动的沙土颗粒称为跃移质。
跃移运动是风沙运动的主要形式,在风沙流中跃移沙量可能达到运动沙量总重量的1/2甚至3/4。
粒径0.1~0.15mm的沙粒最易以跃移方式移动。
在沙质地表上跃移质的跳跃高度一般不超过30cm,而且有一半以上的跃移质是在近地表5cm高度内活动。
跳跃沙粒下落时的角度一般保持在10~16°,因此它的飞行距离与跃起高度成正比。
在戈壁或砾质地面上,沙粒的跃起高度可达到1m以上,沙粒的飞行距离更远。
但是,戈壁风沙流一般是不会达到饱和的,除非风速下降或地面状况发生大的变化。
沙粒在地表滑动或滚动称为蠕移,蠕移运动的沙粒称为蠕移质。
在某一单位时间内蠕移质的运动可以是间断的。
蠕移质的量可以占到总沙量的20~25%。
呈蠕移运动的沙粒都是粒径在0.5~2.0mm左右的粗沙。
造成这些粗沙运动的力可以是风的迎面压力,也可以是跃移沙粒的冲击力。
观测表明以高速运动的沙粒在跃移中通过对沙面的冲击,可以推动6倍于它的直径或200倍于它的重量的粗沙粒。
随着风速的增大部分蠕移质也可以跃起成为跃移质,从而产生更大的冲击力。
可见在风沙运动中,跃移运动是风力侵蚀的根源。
这不仅表现在跃移质在运动沙粒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更主要的是跃移沙粒的冲击造成了更多悬移质和蠕移质的运动。
正是因为有了跃移质的冲击,才使成倍的沙粒进入风沙流中运动。
因此防止沙质地表风蚀和风沙危害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如何控制或减少跃移沙粒的运动方面。
三、风沙流及其结构特征风沙流是气流及其搬运的固体颗粒(沙粒)的混合流。
它的形成依赖于空气与沙质地表两种不同密度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而它的特征对于风蚀风积作用的研究及防沙措施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1.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风沙流中沙粒随高度的分布称为风沙流结构。
根据野外观测,气流搬运的沙量绝大部分(90%以上)是在沙面以上30cm的高度内通过的,尤其是集中在0~10cm的高度(约占80%),也就是说风沙运动是一种近地面的沙粒搬运现象2.风沙流结构特征值近地表气流层沙粒分布性质,即风沙流的结构决定着沙粒吹蚀与堆积过程的发展。
通过风洞对风沙流结构特征与沙粒吹蚀和堆积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在不同风速下0~10cm气流层中沙粒的分布特点为:地面以上0~1cm的第一层沙量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少;不管速度如何,第二层(地面之上1~2cm)的沙量保持不变,等于0~10cm层总沙量的20%;平均沙量(10%)在2~3cm层中搬运,这一高度保持不变,并不以速度为转移;气流较高层(从第三层起)中的沙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上述特点,前苏联学者兹纳敏斯基提出了采用Qmax/Q的比值(用S表示)作为风沙流结构的指标(Qmax为气流中0~1cm层的沙量),称之为风沙流的结构数,并以此作为判断风蚀过程的方向性。
在非堆积搬运情况下,S值对所有的粗糙表面平均等于2.6,在部分沙粒从风沙流中跌落堆积的情况下,平均S值增大达到3.8。
中国学者吴正、凌裕泉(1965)根据野外沙质地表的观测资料,查明在10cm气流层内的风沙流结构有以下基本特征:(1)在各种风速和沙量条件下,高程与含沙量(或%)对数尺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含沙量随高度分布遵循着指数函数关系,沙量随高度呈指数规律递减。
(2)随着风速的增加,下层气流中沙量(%)相对减少,相应地增加了上层气流中搬运的沙量。
(3)在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总输沙量增大,下层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增加,上层沙量相应减少。
3.风沙流的固体流量气流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或面积所搬运的沙量叫做风沙流的固体流量,也称为输沙率。
计算输沙率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是合理制定防止工矿、交通设施不受沙埋的措施的主要依据。
影响输沙率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取决于风力的大小、沙粒粒径、形状和其比重,而且也受沙粒的湿润程度、地表状况及空气稳定度的影响(表4.6,表4.7),所以要精确表示风速与输沙量的关系是较困难的。
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对输沙率的确定,一般仍多采用集沙仪在野外直接观测,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求得特定条件下的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
第二节风蚀与风积作用一、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1.概念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统称为风蚀作用。
其中风将地面的松散沉积物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称吹蚀作用。
风沙流以其所含沙粒作为工具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磨损的作用称磨蚀。
如果地面或迎风岩壁上出现裂隙或凹坑,风沙流还可钻入其中进行旋磨,其结果是大大加快了地面破坏速度。
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或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时称风积作用。
经风力搬运、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
2.搬运过程气流搬运沙量的多少是由风力大小决定的。
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相当于水流的挟沙力),气流中实际搬运的沙量称风沙流的强度,容量和强度的单位可取g/cm2·h。
强度与容量之比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这也是一个无量纲参数。
此比值越小风沙流的风蚀能力就越大。
若风沙流容量减小,则侵蚀力下降或发生沙粒的堆积。
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植物或地表微小起伏),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会影响到风沙流容量而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
如果地表具有障碍物,气流在运行时会受到阻滞而发生涡漩减速,从而消弱了气流搬运沙粒的能量(容量减小),使风沙流中多余部分的沙粒在障碍物附近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沙堆。
这种因障碍(包括地表的急剧上升或下降)形成的堆积,称之为遇阻堆积。
堆积的强度取决于障碍物的性质和尺度,障碍物愈不透风,涡流减速范围愈大,沙粒的堆积也愈强烈,形成较大的沙堆。
地面结构、下垫面改变引起沙粒堆积,主要是由于不同表面结构具有不同的输沙率和不同的风沙流结构所致。
根据风洞实验和野外观察,沙粒在坚硬的细石床面(如沙砾戈壁)上运动和在疏松沙床上运动是不同的。
前者沙粒产生强烈地向高处弹跳(图4.8),增加了上层气流搬运的沙量,并且沙粒在飞行过程中飞得更远,在沿下风方向的一定范围内,和地面冲撞的次数减少了,因而气流因补给沙粒动量而消耗的能量也减少了,所以,对于气流的阻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