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7
土壤侵蚀原理_冻融侵蚀_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
土壤侵蚀原理_冻融侵蚀_冻融侵蚀相关术语及其防治_土壤侵蚀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等介质运动而逐渐流失和破坏的过程。
其中,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土壤中水分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引起的体积变化和物质运动,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的过程。
冻融侵蚀的原理主要与水分在冻结融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有关。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低温条件下遇冻结时,水分会由于结晶而形成冰相。
而冰相强烈膨胀与周围土壤实体产生机械作用,导致土壤颗粒的移动和破碎。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高温条件下遇融化时,冰相会转变为水相,由于融化所引起的体积收缩则导致土壤中的颗粒下降,进一步引发土壤的滑坡和液体流动。
冻融侵蚀涉及的相关术语包括冻土侵蚀、冻结侵蚀、冻胀侵蚀、融化侵蚀等。
冻土侵蚀是指在寒冷地区,冻土在冻融过程中引起的土壤表层的破坏和流失。
在寒冷地区,冻融作用频繁,土壤中的积水在冻结时形成长冻的现象,土层中的冰相会加剧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冻结侵蚀是指土壤中水分在冻结时引起的土壤结构的改变和破坏。
在冻结过程中,水分结晶形成冰相,冰相的形成会导致土壤的体积膨胀,进一步使土壤颗粒移动和破碎。
冻胀侵蚀是指冻结过程中由于冰相的体积扩大而引起的土壤破坏和流失。
冻胀侵蚀主要发生在土壤中存在含水层的地区。
当土壤中的水分在冻结时形成冰相,冰相由于体积扩大而抬高了土壤表层,土壤表层上的入渗水受限于土壤下部分冻土的封锁,由于无法向下渗透,土壤表层的积水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冻胀的程度,导致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融化侵蚀是指在冻结过程结束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冻土中的冰相融化所引起的土壤变形和流动。
融化侵蚀主要发生在冷冻带边缘地区和高山地区。
当温度上升时,冻土中的冰相开始融化,融化的水分会导致土壤的流动、沉陷和滑坡。
冻融侵蚀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利用冻土资源:冻土地区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育性能,应优先考虑在冻土地区开发农田和建设居住区,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流失。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土壤侵蚀是指水流、风力和重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表面的物质的迁移和剥蚀过程。
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归纳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大类,它们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起作用。
第一,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冲刷或溢流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
这种侵蚀形式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分为径流冲刷和地表径流两种。
径流冲刷是指水流在地表上直接冲刷土壤,主要发生在坡面和沟壑中。
地表径流是指超过土壤持水能力时,多余的水流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溢流,并带走土壤颗粒。
水力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
在降雨较多、土壤水分过饱和或缺乏植被覆盖的地区,水力侵蚀往往较为严重。
第二,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土壤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和荒漠地区。
风力侵蚀的主要形式有风蚀、风积和风抛三种。
风蚀是指风吹走和剥蚀土壤表面的颗粒,形成裸露的地面。
风积是指风吹来的土壤颗粒在障碍物(如植物、岩石等)后停下来沉积。
风抛是指风将沉积在地面上的土壤颗粒再次飞扬,形成新的沙丘和沙尘暴。
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包括风速、土壤颗粒大小、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和地表覆盖物等。
第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由于地形起伏引起的土壤移动和剥蚀。
重力侵蚀主要包括坡面侵蚀和坡底侵蚀两种形式。
坡面侵蚀是指坡面上的水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土壤发生蠕动、滑动或溜滑等移动形式,导致土壤剥蚀。
坡底侵蚀是指坡脚处的沉积物被水流冲刷或冲刷而形成的坡脚沟进一步向上发展,从而造成坡面土壤的剥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主要受坡度、土壤性质、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三种形式。
这些侵蚀形式在不同的地质、气候和土地利用条件下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剥蚀。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土壤侵蚀,保护耕地和自然环境。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土壤侵蚀是指地表的土壤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带走的过程。
它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田、森林和水资源等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问题。
土壤侵蚀的原理涉及地表径流、坡面侵蚀、沟壑侵蚀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土壤侵蚀原理的概要。
1.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指降雨水在地面流动时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通过地面流动,随着流动的过程,地表水会带走土壤颗粒。
地表径流主要取决于降雨的强度、土壤的渗透性和土地的坡度等因素。
2.坡面侵蚀:坡面侵蚀是指水流或风力在坡面上带走土壤的过程。
坡面侵蚀主要受降雨的影响,当降雨发生时,降雨水会在坡面上形成水流,水流会带走坡面上的土壤颗粒。
坡面侵蚀还与土壤的质地、坡度和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3.沟壑侵蚀:沟壑侵蚀是指水流在沟壑中带走土壤的过程。
当地表径流过程中,地面上形成的水流会聚集到较低处形成沟壑,沟壑会加强地表径流的速度和能量,进而带走更多的土壤。
沟壑侵蚀主要取决于沟壑的形状、长度和坡度等因素。
4.风蚀:风力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风力会将土壤颗粒吹到空中,并随风沉积到其他地方。
风蚀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缺或土壤暴露的地区,也与风速和土壤的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
5.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农田排水和烧荒等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等建设活动,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总的来说,土壤侵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降雨、水流、风力、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97.1土壤侵蚀原理冻融侵蚀
冻胀作用
冻胀丘的生成
➢ 主要是由于水分在土层中分布不均所致,水分多的地 方冻结速度快,冻结深度大,由于冻结所产生的膨胀 压力也大;在水分少的地方则出现想法的现象
只能叫低温寒土。 • 冻土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才是
常年(多年)不化的永冻层。
冻土的结构图
冻结由上层开始, 形成压力
冻融搅动构造示意图
冻土厚度
•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例如,北极的多 年冻土厚达1000m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的顶 面接近地面。
• 大致在北纬48度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这里年平均地温 接近0℃,冻土厚度仅1~2m。
你知道这种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怎么产生的吗?
冻融侵蚀
➢ 冻融侵蚀(freeze-thaw erosion)是指由于土壤及其母质空隙中或 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缝随之加大、增多所导 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并顺坡向下产生位移的现象。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图
冻的土(岩)层。 • 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 • 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不能称为冻土,
• 海拔每升高100~150m,年平均地温约降低1℃,永冻层顶 面埋藏深度减小0.2~0.3m,冻土层的厚度增加30m。
冻土地表类型
融冻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 冰冻风化 • 冰冻扰动 • 融冻泥流 • 冻胀作用
冰冻风化作用
是冻土区最为普遍的一种物理风化作用。
石海
石川
冰冻扰动作用
小型冰冻结构土类型
融冻泥流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好土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蚀和人为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和剥蚀,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雨水冲刷和河流冲刷是水力侵蚀的两种主要形式。
雨水冲刷是指降雨冲刷土壤表层,将土壤颗粒和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流失。
河流冲刷是指河水对河岸和河床的冲刷,导致土壤流失和河床淤积。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表层的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力将土壤颗粒吹走,形成沙尘暴和风沙土壤流失。
人为侵蚀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和侵蚀,主要包括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行为。
土壤侵蚀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土壤侵蚀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山区和丘陵地带的陡坡易发生水力侵蚀,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易发生风蚀。
其次,气候条件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
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水力侵蚀,而干燥、多风的地区容易发生风蚀。
再次,植被覆盖情况对土壤侵蚀有重要影响。
植被可以减缓水流和风力的侵蚀作用,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都会破坏植被覆盖,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土壤侵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减缓土壤侵蚀的发生。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梯田、防护林、草地固沙等工程,减少水力和风力侵蚀的发生。
再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加强土壤侵蚀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壤侵蚀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总之,土壤侵蚀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整理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下,土壤表面遭到水流、风力、冲击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地表和地下的复杂过程,对农田、水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下面是土壤侵蚀原理的资料整理。
一、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土壤侵蚀1.降雨因素: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因,它能增加水体的威力,使土壤颗粒与有机质被冲刷、卷走。
降雨的性质和强度对土壤侵蚀有着直接影响。
2.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侵蚀的基础,通过改变地势、影响降雨的径流过程,进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强度。
山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通常大于平原地区。
3.植被因素:植被能减缓雨滴的撞击力,降低降雨对土壤的冲击。
而且,植被的根系能牢固地固定土壤,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
如果植被受到破坏,就会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都会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植被减少,耕地管理不善导致耕层土壤被剥夺等。
二、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1.风蚀: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地表面的冲击和侵蚀。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风蚀是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风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通过飞沙和沙尘暴的方式进行。
2.水蚀:水蚀是指水流对土地表面的冲刷和移动。
水蚀可分为雨滴侵蚀、坡面侵蚀、河道侵蚀等几种类型。
雨滴侵蚀主要是由于降雨冲击力导致的初级侵蚀;坡面侵蚀是由于雨水形成的逐渐增大的流量冲击和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坡面的侵蚀并带走土壤;河道侵蚀是由于河流流量引起的河床破坏和土壤侵蚀。
3.冻融作用:在寒冷地区,土壤冻结和解冻过程中形成的冻胀和冻结破坏会造成土壤颗粒离析,加速土壤侵蚀的发生。
4.地质侵蚀:地质侵蚀是指对土壤进行大范围的破坏和移动。
常见的地质侵蚀类型有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等。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和防治措施1.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农田的肥力。
预防措施:建立植被覆盖,养护农田水渠和排水系统,合理耕作和种植制度等。
2.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淤积,影响水体质量和河道的导航能力。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绪论第一节课程性质“土壤侵蚀原理”是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使学生具备土壤侵蚀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土壤侵蚀基本规律,并掌握水土资源及土壤侵蚀监测、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同时为该专业本科生后续课程学习,如流域管理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生态林业工程学和水土保持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及今后独立解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具体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一、课程涉及范围“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水力学、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和岩土力学等学科内容,因此本课程要求流体力学、地学概论、气象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生态学和岩土力学等课程作为其先修课程,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所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中,以土壤侵蚀侵蚀形式、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为主,为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其他课程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使学生掌握调查、分析和监测水土资源及土壤侵蚀的基本技能,为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和从事管理生产实践等工作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壤侵蚀监测、调查与分析方法,并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二、与其他课程关系1. 与气象学、水文学的关系土壤侵蚀原理与气象学、水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各种气象因素和不同气候类型对土壤侵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
在研究暴雨、洪水、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时,一方面要根据气象、气候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径流、泥沙运行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使其变害为利;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土壤侵蚀综合治理,改变大气层的下垫面性状,对局部地区小气候及水文特征起到调节和改善作用。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1.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得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得数量。
3.雨滴得中数直径:一次降雨得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得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得数量。
5.侵蚀沟:就就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得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得。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得最小临界风速得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得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得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与风沙流对地表物质得吹蚀与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得饱与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得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得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就就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得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得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就就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得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与它们得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得十分缓慢得移动现象。
14.崩岗:指得就就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与陷落作用而形成得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得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与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得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得陷落。
16.冻土:就就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得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得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得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得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得山坡或凹地中,大量得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得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得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就就是冻土中得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得过程。
土壤侵蚀原理
合理耕作:采 用轮作、间作 等耕作方式, 保护土壤结构,
减少侵蚀
生态修复措施
种植植被: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 提高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修建 梯田、护坡等设 施,减少水土流 失
生态护岸:采用 生态护岸技术, 保护河岸生态
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生态修复技 术,恢复受损生 态系统
土地利用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避免过度开发
土壤侵蚀风险的预测
土壤侵蚀类型:水蚀、风蚀、冻融侵 蚀等
评估方法:遥感技术、实地调查、模 型模拟等
预测因素:降雨量、风速、气温、地 形地貌等
预测模型:经验模型、物理模型、数 值模型等
预测结果:土壤侵蚀风险等级、发展 趋势等
应对措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 程措施等
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土壤流失:导致土 壤肥力下降,影响 农作物生长
水力侵蚀原理
水流冲刷: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 水流侵蚀:水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 水流搬运:水流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侵蚀现象 水流沉积:水流将土壤颗粒带到其他地方,形成沉积现象
风力侵蚀原理
风力侵蚀:风 对地表的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过程: 风携带沙粒、 尘土等物质, 对地表进行侵
水土流失:导致河 流泥沙含量增加, 影响水质和水生生 物
土地退化:导致土 地生产力下降,影 响农业生产
生态破坏: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影 响生态系统平衡
水土保持措施
植树造林:增 加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工程: 如修建水库、 拦河坝等,调 节水流,减少
侵蚀
土地平整:平 整土地,减少 坡度,降低侵
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等因素侵蚀、流失的过程,是造成土地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侵蚀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土壤侵蚀的原理。
水力侵蚀是土壤侵蚀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形式。
水流冲刷、冲切和冲蚀土壤,使土壤表层失去肥力和养分,严重影响土地的生产力。
水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降雨、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
降雨是水力侵蚀的直接驱动力,大雨冲刷力强,容易造成土壤流失,而小雨则有利于土壤渗透和保持。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是影响水力侵蚀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土壤侵蚀越严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力侵蚀的抵抗能力也不同,砂质土壤容易被冲刷,而粘土质土壤则较为稳固。
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
风力侵蚀是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强风会将土壤表层吹走,造成土地的贫瘠和荒漠化。
风力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风速、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等因素。
风速越大,土壤侵蚀越严重,而湿润的土壤和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减少风力侵蚀的发生。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农耕、滥伐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行为都会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农耕过度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松散易冲刷。
滥伐植被会削弱植被覆盖的保护作用,增加水力和风力侵蚀的可能性。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为了减少土壤侵蚀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控制过度的农耕行为等,以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强人们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识,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土地。
(完整版)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1.名词解释2.挟沙力: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携运泥沙的数量。
3.雨滴的中数直径:一次降雨的雨滴分布,用该次降雨雨滴累计体积百分曲线表示,其中累积体积为50%所对应的雨滴直径称为中数直径,用D50表示。
4.溅蚀量:击溅侵蚀引起土粒下移的数量。
5.侵蚀沟:是在水流不断下切、侧蚀,包括由切实引起的溯源侵蚀,以及侵蚀物质随水流悬疑推移搬运作用下形成的。
6.起沙风:一切大于使沙粒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最小临界风速的风。
7.风沙流:风与其所搬运的固体颗粒共同组成复杂的二相流,称为风沙流。
8.风蚀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
9.风积作用:风沙流运行过程中,由于风力减缓地面障碍等原因,使风沙流中沙粒发生沉降堆积现象。
10.风沙流的饱和度:在一定风力条件下气流可能搬运的沙量称为容量,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强度,强度与容量之比。
11.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12.错落:是指陡崖、陡坎、陡坡沿一些近似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
13.蠕动:主要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14.崩岗:指的是发育于红土丘陵地区冲沟沟头因不断地崩塌和陷落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
15.陷穴: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
16.冻土: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
17.石海:在平坦而排水较好的山顶或山坡上,经冰冻风化形成的大小石块,直接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形。
18.石川:在不太陡的山坡或凹地中,大量的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下伏的湿润细粒土层表面整体地或部分地向下滑动的石块群体。
19.热融作用: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表面被水流、风力、重力等因素剥夺、运移和堆积的过程。
其主要原理包括水力侵蚀和风蚀两种。
水力侵蚀是指水流在地表和地下的作用下,对土壤进行剥蚀和运移的过程。
水力侵蚀又可以分为雨滴冲击侵蚀、表流侵蚀和下垫面侵蚀三种类型。
雨滴冲击侵蚀是指雨滴落击地面时产生的冲力,使得土壤颗粒发生位移和抛射,造成土壤松散和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
表流侵蚀是指降雨过程中,由于降雨量大于地表的渗透能力,形成的降雨径流流向低洼地势,使得土壤表面发生剥蚀和运移的现象。
表流侵蚀需要一定的坡度和流动介质,如临时流或持续流。
下垫面侵蚀是指水流在陆地和河床之间作用下,产生的剥蚀和运移过程。
水流在下垫面上流动时,具有破坏性的冲击力和剪切力会导致河岸和堤坝的崩塌,从而使土壤被冲刷和流失。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进行颗粒蚀刷和悬浮粒子的运移过程。
风蚀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覆盖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地区。
风蚀的主要形式有风蚀侵蚀、风成蚀和风积过程。
风蚀侵蚀是指风力吹拂地表,使得土壤表面的细颗粒被风扬起并携带走的过程。
风蚀侵蚀会造成地表土壤的逐渐消耗,形成裸露的岩石表面或沙丘。
风成蚀是指风力将携带的细粒颗粒运移并,在风力影响较小的地方沉积下来的过程。
风成蚀形成的沉积物通常是细沙和粉砂。
风积过程是指风力携带的颗粒在地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现象。
风积过程主要受到风速、风向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沙漠、沙丘和滩涂等地区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水力侵蚀和风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原理。
它们可以分别或同时作用于土壤表面,导致土壤的剥蚀、运移和堆积,进而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
土壤侵蚀原理概要土壤侵蚀是指水、风、冰等外界力量对土壤表层进行剥蚀和搬运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地表现象。
土壤侵蚀不仅造成土壤的丧失,还会引发多种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水分过度损失等,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需要深入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与机理。
土壤侵蚀的原理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水的侵蚀作用。
在自然界中,水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破坏力的侵蚀过程。
水侵蚀包括降雨侵蚀、径流侵蚀和地面径流侵蚀。
降雨侵蚀是指雨滴撞击土壤表面,使土壤表面受到冲刷和剥蚀的过程;径流侵蚀是指雨水在地面形成的流动过程中,带走土壤的过程;地面径流侵蚀是指地面水流在山坡、山谷等地形条件下带走土壤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机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降雨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降雨的强度、频率和时长都会影响土壤侵蚀的程度,大雨和长时间的降雨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土壤的类型、质地和结构也会对土壤侵蚀的程度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黏土和粉土的抗侵蚀能力较强,而沙壤土和砂质土的抗侵蚀能力较弱。
其次,地形和地貌条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地形的陡缓程度、沟壑的密度和形状都会影响土壤侵蚀的程度,陡坡和沟壑密集的地区土壤侵蚀严重。
此外,地表覆盖情况也对土壤侵蚀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裸露的土壤容易受到侵蚀,而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则能够减少土壤侵蚀。
再次,人为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可忽视。
农业耕作、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过度耕种、坡地耕作和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都会加剧土壤侵蚀。
此外,人类活动也常常导致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土地管理,包括科学耕作、合理轮作和养护植被等。
其次是改善水土保持设施,如建设梯田、沟渠和建筑物等,有效控制水流速度和减少泥沙的流失。
然后是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壤侵蚀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土壤冻融侵蚀原理
土壤冻融侵蚀原理土壤冻融侵蚀是指在冬季或春季,土壤经历冻结和融化的过程,由此造成的土壤侵蚀现象。
它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土壤侵蚀过程,对于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冻融侵蚀的机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土壤冻结引起的物理侵蚀,另一种是土壤融化引起的化学侵蚀。
土壤冻结引起的物理侵蚀是指在冬季或春季,土壤中的水分遇到寒冷温度而冻结。
当水分冻结时,它会膨胀,使土壤中的颗粒发生扩散和移动,从而将土壤层推向较远的地方。
一旦土壤中的水分开始融化,它就会迅速流动并带着土壤颗粒一起向下流动。
这种过程会导致土壤发生坍塌和流失现象,造成土地贫瘠和河流污染。
土壤融化引起的化学侵蚀是指土壤中溶解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在水流的作用下向下渗透,并与土层中的固体物相互作用。
此过程中,固体物质会与水中的负离子结合,形成离子组合体,这种组合体会在土层中迅速流动,并导致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发生溶解。
土壤中的这些溶质流动到地下水或河流中,会引起河流污染,并极大地影响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
土壤冻融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它会导致土地的贫瘠化,干旱化,以及对水域生态的破坏。
土壤冻融侵蚀还会对河流和水库的建设和使用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和水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针对土壤冻融侵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取植被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使土壤保持在冬季和春季的温度变化不那么明显,减缓土壤冻融速度,从而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2.采取土壤保护措施,如覆盖植物残余物,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生物活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从而减缓土壤侵蚀。
3.加强土地管理,控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防止水土流失和颗粒流失,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轻土壤侵蚀。
土壤冻融侵蚀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土壤侵蚀过程,对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为减轻土壤冻融侵蚀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土壤侵蚀,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
土壤侵蚀原理资料土壤侵蚀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水或风的运动而引发的土壤颗粒的移动和携带过程。
它是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采取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的原理可以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两个方面。
水力侵蚀是由于降雨引起的土壤颗粒的平面和体积运动。
当降雨发生时,水滴打在土壤表面会产生冲击力,将颗粒溅起并带走。
同时,雨滴碰撞还会破坏土壤表面的结构,使其变得更易于被侵蚀。
随着降雨水量的增加,将产生径流,即地表水的流动。
大量的径流会形成河流、沟壑等小水道,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侵蚀。
水力侵蚀的速度受到降雨强度、土壤流失动力、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风力侵蚀是由于风的运动引起的土壤颗粒的表面运动和携带。
在干燥、半干旱和沙漠等地区,风力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推动力。
风力侵蚀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步骤。
首先,风对土壤表面产生摩擦力,使得土壤颗粒从表面脱落。
其次,被风吹起的细颗粒会被风的携带力带走,进一步引起土壤侵蚀。
风力侵蚀的速度受到风速、颗粒粒径、土壤表层结构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侵蚀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肥力,造成土壤贫瘠和产量下降,导致农田退化。
大量的土壤被冲刷走,还会造成水库、河流和海洋淤积,引发水源的污染和水灾的发生。
此外,土壤侵蚀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因此,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持措施成为防止土壤侵蚀的关键。
土壤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梯田、防风林和草帘、梯田等。
植被覆盖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土壤保持手段。
通过种植作物或树木,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滴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增强土壤的结构和固持力。
梯田是在坡耕地上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土壤保持措施。
通过修筑梯田,能够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防风林和草帘则是用来抵御风力侵蚀的手段,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
总之,了解土壤侵蚀的原理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采取相应的土壤保持措施至关重要。
土壤侵蚀原理
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面受到水流、风力、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堆积现象。
土壤侵蚀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侵蚀原理对于防治土壤侵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侵蚀原理主要包括水流侵蚀和风蚀两种类型。
水流侵蚀是指雨水或者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动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水流侵蚀包括面源侵蚀和沟道侵蚀两种类型。
面源侵蚀是指土壤表面被雨水冲刷、剥蚀的过程。
雨滴打击和水流对土壤表面的冲刷能够使土壤被剥蚀,而这些剥蚀的土壤则随着水流一起向下流动,最终堆积在低洼地区。
沟道侵蚀是指在土壤表面形成沟道,并由水流的冲刷作用而加深。
水流在流动时会在土壤表面形成突起和切缘,当突起和切缘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沟道。
沟道的形成往往会进一步加深,导致大量的土壤被冲刷,并同样堆积在低洼地区。
风蚀是指风力对土壤的冲刷和运输作用。
风力冲刷主要发生在干燥地区或者暴风雨后。
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能够使土壤中的砂粒、粉尘等被抬起并悬浮在空中,形成风沙。
这些风沙会随风向迁移,并在适当的位置落下形成堆积。
土壤侵蚀的原理主要是由于水流和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和运输作用,导致土壤的流失和堆积。
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坡度、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降雨量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表面受到水流冲刷的强度和水流量的大小。
通常来说,降雨量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就会越大。
坡度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坡度的大小决定了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
通常来说,坡度越大,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就越大,土壤侵蚀的程度也就越大。
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抗冲性。
通常来说,粒径较大、黏土含量较高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而沙质土壤则比较容易受到冲刷。
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植被通过根系的固定和枝叶的遮挡作用能够减少水流的速度和冲刷力,从而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因此,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之一总之,土壤侵蚀是由水流和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冲刷和运输作用所导致的土壤流失和堆积现象。
75.8土壤侵蚀原理陷穴与泻溜
• 对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陡坡岩体,由于冬、春冻融变化 中的胀缩以及物理风化作用,常引起泻溜的发生。
• 剖析红土泻溜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风化裂隙的形成阶 段、疏松层形成阶段和泻溜发生阶段等三个时段。
陷穴形成机制及分布
陷穴类型
➢ 漏斗状陷穴:主要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 竖井状陷穴:主要分布在塬边地带。 ➢ 串珠状陷穴:常见于切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
梁峁斜坡上。
泻溜
➢ 在石质山区、红土或黄土地区, 土体表面受干湿、冷热和冻融 等变化影响而引起物体的胀缩, 造成碎土和岩屑的疏松破碎, 在重力作用下顺坡而下地滚落 或滑落下来,形成陡峭的锥体, 这种现象称为泻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
主要教学目标:
分析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阐述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形式及影响冻融侵蚀、冰川侵蚀的自然因素。
使学生了解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分布范围。
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
第一节冻融侵蚀
第二节冰川侵蚀
主要讲解内容
第一节冻融侵蚀
一、冻土作用机制
1.冻土基本特征
冻土是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岩)层。
处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高纬度极地或亚极地地区,以及高山高原地区,降水量极少、温度低,由于缺少冰雪覆盖,土层直接暴露于地表,从而导致土层中热量不断散失(年平均吸热量<放热量=,引起地温的逐步下降,因此在土层下部形成了多年不化的冻结层。
冻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
有些土层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冰的存在则不能称为冻土,只能叫低温寒土。
2.冻土厚度
多年冻土的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完全消失。
例如,北极的多年冻土厚达1000m 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的顶面接近地面。
向南到连续冻土的南界,多年冻土厚度减到100m以下,地温-3~-5℃,永冻层的顶面埋藏加深。
大致在北纬48度附近是多年冻土的南界,这里年平均地温接近0℃,冻土厚度仅1~2m。
二、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1.地下冰
冻土内所含的冰称为地下冰。
按照成因及埋藏方式,地下冰可分为构造冰、洞穴冰和埋藏冰等三种类型。
构造冰又分为胶结冰、分凝冰、侵入冰及裂隙冰等。
不同类型的构造冰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冻土构造。
(1)构造冰
构造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它反映出在土层的不同深度上冻结条件、水分补给条件及土层本身的岩性和构造的差异。
(2)洞穴冰
在永冻土分布的地区,存在着一些地下洞穴,这些洞穴可以是岩溶洞穴,也可以是埋藏冰融解以后产生的“热岩溶”洞穴,充填在这些洞穴中的冰叫洞穴冰。
(3)埋藏冰
埋藏冰主要分布在冰川前缘地区,是冰川融化后残留下来的“死冰”,后来又被新的沉积物所复盖而形成。
2.冻土区地下水
在冻土区内,冰和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按一定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各种结构的冻土,各种形式的地下冰及各种地貌形态。
冻土区地下水按其与永冻层的关系分为三种:
(1)层上水
分布在活动层中的地下水,它以永冻层为隔水底板,每年都发生一次溶化和冻结。
层上水的另一特性是具有季节承压性。
当秋季冻结时,冻结作用从上层开始,因此首先在上层形成一个隔水顶板,从而使下层未冻结的水失去自由水面,并且缩小了活动空间,在一定条件下,下层水就会产生承压性。
例如,在低地中,这种承压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来年解冻以后,承压性就消失了。
(2)层间水
永冻层中个别融层和融道中的地下水,它在永冻层中的连续运动是使其保持液态的主要原因。
层间水可以看作是层上水与层下水的联系纽带。
(3)层下水
层下水是位于永冻层以下不冻层中的地下水,它们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外营力作用。
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表类型。
第二节冰川侵蚀
一、冰川分布与类型
1.冰川分布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C以下,常年积雪。
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
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慢流动,就形成冰川。
2.冰川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并转化成冰川冰后,如地面或冰面有一坡度,冰川冰就能沿坡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冰川。
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地区。
山岳冰川形态和所在的地形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冰川的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和山谷冰川3种。
(2)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一种冰川。
它不受下伏地形影响。
如冰川表面中心形状凸起似盾状,叫冰盾。
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冰盖。
格
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
南极洲东部冰层最厚达4267m,冰面平均海拔为2610m,下伏陆地平均高度为500m。
南极洲西部冰面平均海拔1300m,但下伏地面大部分在海面以下,平均为-280m。
由于大陆冰川有很厚的冰体,在强大的压力下,从冰川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
(3)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由于它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所以叫高原冰川,又称冰帽。
有时,在高原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约斯特达尔冰帽,长90km,宽10~12km,面积达1076km2,在冰帽的东西两侧伸出许多冰舌。
冰岛东南部的伐特纳冰帽规模更大,面积达8410 km2。
我国西部高山地区,常在古夷平面发育一种平顶冰川,和高原冰川属同一种类型,祁连山西南部最大的平顶冰川面积达50 km2。
(4)山麓冰川
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
阿拉斯加在太平洋沿岸就有许多山麓冰川,最著名的是马拉斯平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而成,面积达2682 km2,冰川最厚处达615m,冰川覆盖在一个封闭的低洼地上,这个洼地的地面比海面低300m。
马拉斯平冰川目前处于退缩阶段,冰面多冰碛,生长着云杉和白桦,有些树木已有100a左右。
二、冰川运动
冰川运动速度比河流水流流速要小得多,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
即使有一些突然性的快速运动冰川,运动速度也不及河流水流速度。
例如喀喇昆仑山的哈拉莫希峰,南坡有几条小冰川流入库西亚谷地,1953年3月21日,几条小冰川突然前进,汇成一条大冰川向前流动,直到6月11日冰川才停止前进,总共向前移动了12km,平均每天也才前进150m。
三、冰川侵蚀过程
1.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具有很强的侵蚀力。
根据冰岛河流含砂量的分析,冰源河流含砂量超过非冰源河流的5倍,说明冰川的侵蚀作用很强。
从理论上讲,冰的硬度小(0°C时,硬度为1~2;-15°C时,硬度为2~3;-40°C时,硬度为4;-50°C时,硬度为6),抗压强度低(0°C时为2kg/cm2),纯粹的冰侵蚀力非常有限。
而实际上冰川极强的侵蚀力主要依赖于所夹的坚硬岩块,与冰川一起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下而表现出巨大的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为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
2.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具有强大的侵蚀力,而且还能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接受周围山地因冻融风化、雪崩、泥石流等作用所造成的坠落堆积物。
它们不加分选地随着冰川的运动而位移,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
冰碛物中的巨大石块叫做漂砾。
3.冰川堆积作用
在冰川运动的后期,冰的消融占据主导地位,冰川所携带的冰碛物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
当冰川的冰雪积累与消融处于相对平衡阶段时,冰川边缘比较稳定,冰川源源不断地将上游的表碛、中碛、内碛等各类冰碛物,向下游运送,直至冰川末端堆积,部分底碛还沿着冰川前沿剪切滑动面上移,它暴露冰面,当冰体消融后,也堆积于冰川边缘地带;若冰川迅速消退,冰体大量融化后,表碛、中碛、内碛等各类冰碛物就地坠落,即运动冰碛物转化为消融堆积冰碛,从而形成各种冰碛地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