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 2017年 6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 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论述题: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2道题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

一、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50分)

二、结合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论述,谈谈你认为悲剧之美何在?(50分)

三、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50分)

四、结合当前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审美的非功利性是怎样理解的?(50分)

五、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什么是审美的情感性?(50分)

(要求:要有美学史上的具体知识点,同时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观点正确,论述层次清楚,材料丰富,没有科学性错误。不能抄袭。每小题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

自古人们就开始研究美,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在谈对于美的认识之前,先来看看哲人眼中美的:

先讨论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审美活动“用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起,人类失去了“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情感中。鲍姆嘉通提出应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卡”,认为美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

不同于那些哲人,普通人从小就对美有着自己的认识。那时候认为美应该是和丑相对立的,觉得不美的就是丑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美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景而异的。有些时候,即使表面看似不够美的人或事也会给人以美的震撼。

个人认为美是从生活开始的。有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个人觉得美也是如此,它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充斥着大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世界。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就连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于美所给的定义都不同,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对于美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了。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个人认为美是意识的产物,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的只是审美的对象。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着不同的角度,因此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觉得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重要理由。

总觉得能让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的也可以称之为美的。看看上海的宜家家居,很新奇的感觉,温馨,舒适。一切摆在眼前,既陌生又熟悉,老师课本上讲的东西,现在终于可以见到并且伸手还可以触摸的到。不再是那些空洞苍白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物品。那里的卧室、厨房、客厅都让人觉得向往,我想生活在那种环境里,人也会变得清爽许多吧。那里的一切我也想称之为美的,因为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舒服,好像可以忘记所有不愉快的事。我觉得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个人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美皆在心中。”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高尔泰举了个例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美。在这个例子中,美的主观性充分显现出来了。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还是卢浮宫的门面,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存在状态的人,才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这种美与丑,人类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犹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类就认为它美;而蛤蟆皮肤色暗,粗糙,还有可怕的毒腺,所以就是丑。人类是自私的,竟忘了从蛤蟆的角度去定它是否为美,如果是这样,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

所以只要怀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就一定可以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三、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在西方人那里,崇高的对象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

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

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

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西方人看来,人不是自然的人,人有

整个人类文化所积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是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

自然力量作斗争。在这种搏斗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舒展和提升。这时的外部对象对

人来说,不再是可怕的了,而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东西。这种崇高,实际上是突出了人

的自我中心论。在西方人看来,崇高既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

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在中国,崇高的对象是自然的那种容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富贵”式的“高大”对象,它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产物。与西方的崇高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崇高体验中,自

然对象的巨大和人格精神的伟岸是合二为一的,它不是以自然对象的巨大来提升人的精

神境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关系,即人格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美。中国传统的

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中国

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

的世界,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

定要体现在现实存在中,高大峻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崇高的重要表现是

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因为人与自然又是相通相合的,不存在一个超越现实的彼岸。因此,中国人认为只要将人的事情处理好了、将人的世界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推人及物,

达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可心达到对神圣世界的把握。这样,人的品格德行的修养就

显得特别重要,品德修养不是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为整个世界确立一个最高的准则。孟

子提出理想的人格有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就是强调伟大人格的神圣力量,

孔子感叹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是

对于达到神圣境界的崇高美的由衷赞叹。

那么,什么是崇高美呢?作为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崇高美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非常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的形象化。崇高美亦叫壮美、阳刚之美。大自然中,汹涌的大海、巍峨的山峰、浩渺的天空等景物常唤起我们崇高的美感;在艺术领域中,如苏东坡的词、曹操的诗歌,亦是一种崇高美。

崇高美是人对自身和外界的体悟和超越,其表现出的是人的尊严感人对自身能力、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崇高美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斗争中,表现的是两者的对立与冲突。从崇高美的外观上看,其形体是巨大的、粗砺的、凹凸不平的。在自卫和征服对方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挥着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在实践的回顾中,产生一种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感。

崇高美的形态,往往是在对象上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艰难的、险峻的、严重斗争的印记。无论是自然的崇高还是社会的崇高,都是以对象的无限大间接地显示着人类无限的征服力量。因此崇高是表现人的坚强意志、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的美,是一种圣洁的美,庄重的美,伟大的美。

那崇高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崇高是动态的美,是冲突和激荡的美。西方美学家早已认识到崇高的这一本质特征。德国的黑格尔就明确把崇高看作是矛盾、冲突,并把崇高看成是美的一种形态。

崇高美是完全不同于其它形态的美,它更注重于理性的美感体验,是最能改变和提升人们的审美感的一种美。崇高美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有的,其特点是伟大、恢宏、庄严、遒劲,其效果是惊心动魄的,气吞山河的。郎吉驽斯对崇高美的风格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崇高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一切劈得粉碎。”这正是崇高美的精神特点。

悲剧性的崇高是崇高的一种的高级形式,是崇高美的集中形态。悲剧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感情。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的美,因为“在悲剧性主人公进行的斗争中,特别鲜明而充分地显示出人的精神和性格的最显著的崇高和英雄的特点”。

悲剧强调的是实践主体事业的失败和个人的毁灭所带来的令人惋惜的痛感,而崇高则强调的是这种失败过程中实践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奋发的斗争精神。在审美感受上,悲剧和崇高都在失败之中激发起主体对人类本质力量的伟大自豪感,并由痛感升华出美感。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处于时代和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变革乱世,然而任谁也逃脱不了时代命运的必然悲剧。在这些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推到历史祭坛上的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身上,就突出地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