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09专业复习.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1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
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轮式传递:优点是解剖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心理学的定义情绪情感、意志是随着认识产生的。
认识也受到情绪情感、意志的影响。
2、个体心理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三、关于心理源自先天与后天之争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四、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反射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它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问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
同时,人也积极的作用于周围世界。
拓展思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密切关系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形成态度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针。
不同的客观现实条件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特点,就造成不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克思: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身心合璧快乐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2、良好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情绪注意—自觉情绪反应—适当强度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3、健全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追求善于自制4、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5、正确的自我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贵在“自知之明”6、适度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三、积极行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2、压力与健康: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伴随可预测的生理变化、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一)公众距离:3、6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说或公共事务中得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1、2m~3、6m商业交往发生在那个距离上.特点算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三)个人距离:0、5m~1、2m 算是朋友之间交往得距离.其特点算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热距离:0~0、5m这算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与交往得距离。
其特点算是: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妨碍人际距离得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不等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尊重(自尊与受尊重,产生信心)归属与爱得需要(与她人建立感情得要求)安全需要(免除恐怖、焦虑)(保险、福利)生理需要(最重要,惟独它得到满脚才谈得上其她需要)人际交往原则:1、诚信得原则2、平等、尊重得原则3、交换得原则4、自我价值爱护得原则5、情境操纵得原则6、宽容得原则7、适度得原则1)交往得范围要适度2)交往得时刻要适度3)交往得程度要适度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思想上互相妨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得个体得组合。
群体三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妨碍,互相依靠,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
为啥加入群体:因为,人们在群体中能够获得如下需要得满脚:(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与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4)完成任务得需要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职务分配非常明确得群体(命令型、任务型)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结构,也别算是由组织确定,以个人之间得好感、喜欢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成得群体。
(利益型、友谊型)命令型群体与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得并直截了当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得下属组成得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得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得人构成得群体。
通常事情下,所有命令型群体都算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别一定算是命令型群体。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资料人际交往:指个体经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进展起来的。
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热性、融洽性、协调性。
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从心理学的别同角度考察,能够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别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能够划分为为了满脚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内心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爱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爱,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内心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操纵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刻,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暂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办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要紧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依照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紧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别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进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一辈子存和进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XXX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结力;有利于形成一具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养和促进个体的进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
LAH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1~12章论述题复习资料第 1 页共 10 页第一章——第五章论述题一、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陌生人阶段,由彼此的毫无关系即零接触状态,到开始进行选择性注意,或者是一方注意另一方,或者是双方相互注意。
);接触阶段(普通朋友阶段,交往双方开始轻度卷入对方心理,彼此友好相处,但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融合阶段(好朋友或恋人阶段,双方开始自我暴露,情感中度或者深度卷入彼此心理。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冷漠阶段(一方视另一方为一种负担,产生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双方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完全失去联系,不再相互往来。
)二、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梅奥和他的学生在1927到1932年对美国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为霍桑实验。
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
梅奥假设工人由于照明等劳动条件不好导致积极性下降,只要改善劳动条件,就可以促进工人的积极性。
但实验结果推翻了这个假设,劳动条件对工人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要,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工人的积极性。
2.福利实验。
梅奥假设增加福利条件使工人能提高生产率,反之,则降低生产率。
实验结果发现,依然是人际关系比福利措施来得更为重要。
3.群体实验。
实验者假设如果以计件来算工资,工人将会与其他人竞争,更加努力工作,产量会提高。
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中等水平上。
究其原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4.态度调查。
梅奥对工人进行了两年的态度谈话,而且过程当中基本上只听不说,让工人说。
结果谈话之后,产量大增。
原因是通过谈话,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促使产量有所增加。
霍桑实验的结论:(1) 人是社会人(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1) 实验理论假设不全面,方法缺乏客观性,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二)人际关系的效能(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心理的、社会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际关系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际关系学还要研究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系统科学。
在特定的环境中,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效率的种种社会心理因素,人的积极性调动,人际交往的调节等,都应当予以研究、分析和说明。
因此,人际关系学也应当从行为科学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完备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人际关系的效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就必须加大发挥人际关系的力度。
1.树立群体人际关系形象2.确立内部良好人际关系3.建立群体良好人际关系3、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一般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用的血缘关系一词,涵义要广泛一些,是血缘加姻缘关系。
(一)人际首要关系(二)血缘关系特点(三)夫妻关系(四)代际关系4、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就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二)老乡关系从地缘人脉来看,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
老乡关系因所处地域的大小而不同,出了乡同乡的是老乡,出了县同县的是老乡,出了省同省的是老乡,出了国全中国的人都是老乡。
5、业缘关系:业缘关系内涵业缘关系就是指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推荐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际交往必知的1.门槛效应“得寸进尺”的好方法,可是一定要把握好度。
2.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3.蝴蝶效应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无法预料的结果。
4.迁移效应先行学习的内容、方式等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5.木桶效应团队管理中应用。
6.首因效应第一次见到某人或某事后,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认识人或事物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对以后认识这些人或事物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
7.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对我们的认知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
8.破窗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詹森效应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10.从众效应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事情,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正确,我不一定适合自己。
11.巴纳姆效应星座预测。
要克服巴纳姆效应,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
12.月晕效应在生活中我们就不该轻易去评判一些人、一些事,同时也要学会不在意他人的错误判断。
13.定位效应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大的变化的现象。
14.三明治效应批评的艺术。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批评者愉快的接受。
15.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
16.责任分散效应三个和尚没水喝。
17.标签效应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18.出丑效应一个有缺点的人才显得更为完美一些。
19.阿伦森效应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20.鸡尾酒会效应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某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声。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1.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态度:社交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倾向。
它是人在后天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学到的,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对别人及对各种活动的定向选择,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3.社交态度与日常用语中的态度日常用语中的态度通常指一个人的体态和口气等物理准备状态,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社交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推测。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推测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
5.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根据客体某些特征形成固定印象后,会泛化到客体其它特征的现象。
就像月亮形成的晕轮、太阳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因此晕轮效应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6.定型效应(刻板效应):定型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指将个体归人某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并根据这一社会团体或阶层成员的典型行为方式来判断个体行为的现象。
7.人际印象:8.遵从9.去个性化10.社会两难情况11.合作12.登门拜访注意事项13.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作用简答题1.人际竞争和人际冲突区别2.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解释态度的形成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因素是刺激(S)与反应(R),因而S--- R模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途径,查明S--- R间的规律联系,就可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二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二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4、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足的;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办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别断地改善人际关系;进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不: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紧密。
能够讲,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截了当的血缘关系。
假如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这么人际关系心理学算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动身,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究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不。
这表如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具分支,又是一具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别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要紧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全然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办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 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日子型、劳动型、歇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完美版打印稿
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4、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3、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参与活动法。
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3、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4、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5、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意义:●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主观角度:人类的一种机能;客观角度:人类存在的方式。
人际交往的价值:●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交往: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等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个体依社会需要选择、建立、发展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现状反映了个体社会需要的满足状态。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
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
●终止阶段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印象的好坏●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的推论。
●影响到喜欢或厌恶。
●影响到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度。
●影响到我们对对方行为的评价。
●如果是同事的话,还会影响到团结和一起工作的效率。
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经过我们主动构思的,是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不是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不是记忆中留存的现实的忠实拷贝。
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解释:1、行动者:被形成印象的人——对方印象线索:●言语线索——言谈●非言语线索——行为举止,相貌着装,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征等2、知觉者:我们——己方影响印象的因素●对人本性的看法、定势。
●过去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等因素。
●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
●对对方(行动者)的了解程度。
●交往时的心境。
●对对方(行动者)线索的选择等。
3、交往情景●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对方(行动者)的行为线索,会被我们赋予不同的权重。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可能会使我们形成不同的印象。
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规律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六、人际知觉●人际知觉: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人际知觉的线索:1、言语线索2、非言语线索非言语沟通:●动态无声:点头、微笑、皱眉,摇头晃脑、抚摸、拥抱和其他触摸行为等。
●静止无声:站、坐、蹲、倚等姿态,人们还用呼吸、身体气味、体格,以及通过不属于人体各部分的标志如口红、衣服等来表示所含的意义。
●副语言: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喷嚏、咳嗽等。
非言语线索的主要通道●脸部表情(包括脸色、眉毛、嘴巴、眼睛)●目光接触●身体语言●声音1、脸部表情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等人的研究:●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
●非语言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语言的43倍。
●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语言只占7%。
●脸部表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
●脸部表情能传达一个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脸部表情是一个人情绪状态最明显的信息来源。
脸部表情表达的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人类复杂的情绪是六种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
●脸部表情在人类种族中具有一致性。
原因:●以面部表情彼此传递情绪信号有利于人类生存。
2、目光接触●人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往往被认为是人们彼此之间喜欢或怀有积极的情感。
例外情况:●持续地注视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有时会使人体验到不舒服,心情紧张。
●目光注视有时会使人紧张而采取退缩行为。
●谨慎使用高水平目光接触。
3、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常常暴露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身体语言的姿势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
●身体的运动和姿势还能暴露出许多生理状态,如活力、年龄等。
4、声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可以表达语言本身所不能表达的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
●喜悦时,语音响亮、节奏快;●悲哀时音调低沉,吐词慢;●兴奋时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愤怒时大声喊叫,语句断续等。
七、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距离●距离远近影响人际交往,邻近性能产生喜欢。
●“远亲不如紧邻”。
2、交往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人们互相接触次数的多少。
●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
●交往频率增多,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感觉。
●交往的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验性●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以及能给我们令人愉快或惬意体验的人。
4、外表和容貌●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与异性交往表现显著。
●人们都相信肤色、面貌、高矮、胖瘦、胡须、发型、服饰、风度等对人的吸引作用。
●“外貌控”与“外贸协会”5.才华和能力●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
●外貌吸引力是一个显著而稳定的因素,但才华和能力最终很可能更重要。
●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拥有的“资本”、财富(如才华、能力等)越多,就越能产生吸引力。
6.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
●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友好和善等都会导致吸引倾向。
●男子汉吸引人的个性品质:勇敢、冒险、创造、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宽宏大量、襟怀坦白、不拘小节、理智、正直、忠诚、有思想、思维灵活、事业心强、期望水平高等。
●女子吸引人的个性品质: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为人随和、情操高尚、有正义感、待人真诚、信赖、开朗活泼、可靠等。
●无论男性或女性,最有吸引力的个性品质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
7、类似和互补a.类似性因素●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同经历;●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事态度、追求目标、个人嗜好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支持;●具有共同信念、情投意合的人容易建立起人际关系;●同阶级、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的人容易产生好感等等。
●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许多实验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互补性因素●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能形成吸引力。
●支配性格的人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独断专横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会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的伙伴。
●夫妻、上下级之间等容易形成互补吸引。
八、人际交往的规律1、喜欢回报现象●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知道他人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往往也会喜欢他人。
如果他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会用这种情感去回敬他。
2、喜欢的类似现象●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许多研究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
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3、评价与奖励●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包括交往对象)是基于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评价,以及由此激发的对交往者喜欢或厌恶的程度。
●如果处于肯定评价阶段,一般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好感或喜欢;如果处于否定评价阶段,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反感或厌恶,而且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定势后,构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很难一下子改变。
●人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
4、交往的相互作用●交往的相互作用一种互酬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报答行为。
●人际交往需要互酬或报答。
5、交往的正“效益”●人际交往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不如先讲坏话然后再慢慢讲好话的情形吸引人、更讨人喜欢。
●比起那些一直说我们好话的人,我们更喜欢先反对我们然后慢慢地变得支持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