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
骨筋膜室综合征详细(仅供参考)骨筋膜室综合征,也被称为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或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该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创伤骨科医生必须高度重视。
该综合征的病因包括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的原因可能是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或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的压迫。
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缺血后组织肿胀、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或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以及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是由于骨筋膜室的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的容积减少时,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导致室内肌肉和神经缺血和缺氧。
缺血和缺氧加重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发生频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坏疽等严重后果。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 (65mmHg)时,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g),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会发生功能改变,8-12小时则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坏,即肌肉坏死。
在肌肉坏死时,会释放大量的K+和肌红蛋白。
组织缺血缺氧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同时受累组织会发生无菌性炎症,产生大量的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循环后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局部缺血性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疲劳、活动受限等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观察疼痛部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部位多为下肢,特别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
通常来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呈现钝痛或刺痛状。
2、观察肿胀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还伴有局部肿胀的情况,因为慢性缺血使得局部血流减少,引起代谢物质的堆积和水分潴留,从而导致局部肿胀。
需要观察患者肿胀的部位、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3、观察运动受限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另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运动受限,患者的疼痛和疲劳会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特别是在下肢运动时会更加明显。
需要观察患者在运动时的表现,如步态、步频、步幅等,以及运动过程中疼痛和疲劳的情况。
4、观察神经系统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性疾病的一种,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减退等。
这些表现能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观察年龄和生活习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中有所不同。
对于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群,如教师、服务员等,患病风险较高。
同时,与缺乏锻炼的久坐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其年龄和生活习惯。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要点包括疼痛部位、肿胀情况、运动受限情况、神经系统表现以及年龄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对这些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筋膜室综合征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 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PART 02
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骨筋膜室内容物增多
骨筋膜室容积减小
渗出增加
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
小静脉压力上升
治疗:尽早行筋膜切开减压手术(Fasciotomy)!!
小结
1.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定义
3.了解病理生理
2.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临床表现
4.了解治疗原则
课后思考题:
? 缺血-水肿-再缺血的恶性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 骨折并发症还有哪些?
学习资源与文献推荐:
Frederick M.Azar, James H.Beaty, S.Terry Canale,et al.Camp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13th edition,2018. McQueen M M, Gaston P, Court-Brown C M,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Who is at risk?J bone Joint Surg Br,2000,82:200-203. Matsen FA, Winquist RA, Krugmire RB Jr(1980) Diaginosis and mangement of compartmental syndrome.J bone Joint Surg Am; 62(2):286-291.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 教学大纲
定义 (Definition) 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治疗 (Treatment)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及相关护理PPT课件
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功能恢复良好,护理效果显著。
05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研究 进展
护理研究现状与趋势
护理研究现状
目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研究主 要集中在临床实践、护理效果评估和 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旨在提高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护理研究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护理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多 中心研究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向,以提 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
对于异常情况应及时 报告医生,以便采取 相应处理措施。
观察结果应及时记录, 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01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 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 休养环境。
02
03
04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 活动,如进食、洗漱、 排便等。
定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 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护理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病 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评估护理
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对不同 护理措施进行对照研究,以确
定最佳的护理方案。
案例研究
对典型病例进行深入剖析,总 结经验教训,为临床护理提供
参考。
循证护理
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 经验,制定并实施最佳的护理
疼痛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 予适当的止痛药。
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避 免疼痛加重。
通过分散注意力、放松技巧等 方式缓解患者疼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
压迫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或石膏对 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减
少肿胀和出血。
手术治疗
切开减压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肌 肉和神经组织的压力,防止缺
血坏死。
修复损伤组织
对损伤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进行修复,恢复其正常结构和 功能。
植骨与内固定
对于骨折等严重损伤,需要进 行植骨和内固定手术,促进骨 折愈合。
功能重建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 、血管损伤等引起,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 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创伤、骨折、血管损伤等是导致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创伤、骨折等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 内的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引起 一系列症状。
、避免剧烈运动等注意事项。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循环障碍
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可引起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等
严重后果。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减少炎症和
肿胀。
冷敷与热敷
早期使用冰敷减轻疼痛 和肿胀,后期可改用热
敷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活血化瘀 药等,缓解疼痛和消炎
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和诊断,确诊为右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案例二:误诊与鉴别诊断
患者情况
患者李女士,52岁,因左膝关节 疼痛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关节 炎,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
未缓解。
诊断过程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确诊 为左膝关节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常规一、概述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这是一个闭合的空间,当其中压力增加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如不及时诊断和抢救,可迅速发展为坏死,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急生命。
这些综合征可由骨折、挤压伤等引起,最常发生的是小腿和臂掌侧。
(一)病因骨筋膜室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起因于室内压力增高。
1.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或空间变小由于外力挤压所致,引起局部缺血;继而当外力解除后,发生组织水肿。
见于以下受伤者:①肢体用绷带、石膏、夹板、止血带等包扎过紧、时间过长; ②受伤时肢体长时间受压。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剧增见于以下受伤者: ①肢体长时间缺血后,肌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发生水肿,水肿使骨筋室内压上升,妨碍静脉回流,致渗出更多,形成恶性循环; ②骨折并有软组织严重损伤,出血和损伤性炎症使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剧增; ③骨折伴有较大血管损伤,或者并有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使骨筋膜内压剧增。
(二)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全身症状。
1.疼痛创伤后早期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再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3.患者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4.当肌肉缺血较久,发生广泛环死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
血压下降、白红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三)诊断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的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
骨筋膜室综合征
症状和表现
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处疼痛、压痛和牵拉痛。 肿胀:由于炎症反应,患处可出现肿胀,触之有硬结感。 肌肉痉挛:由于疼痛和炎症反应,患处的肌肉可出现痉挛,导致关节僵硬。 感觉异常:患处皮肤可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过敏或感觉减退。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与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注意事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第三章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早期切开减压,解除压迫,恢复血液循环
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减压术、清创术、修复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进行康 复训练
康复和预后
康复治疗:在恢复期,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以促进肌肉和关节功能 的恢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述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05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6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案例
案例描述:详细介绍案例的病情、病史和治疗过程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临床表现:
典型的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1.疼痛,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创伤后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是该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提示 肌肉已经发生明显缺血。 2.肢体擦皮肤苍白,血液供应被中断后会表现为肢体远端缺 血而出现皮肤苍白 症状。 3.肢体远端脉搏消失,如尺桡动脉扪不清,手指肉肤温度降 低。 4.肌肉麻痹,肢体肿胀严重导致肌肉活动障碍,出现肌肉麻 痹现象。 5.感觉异常,神经严重缺血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功能异常。
康复评定
1.观察有无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皮肤颜色改变,触诊肢端动脉搏动有无明显减弱等。 2.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用手判断伤后关节障碍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3.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还可以使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测定及等速肌力评定 4.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发现有无肌肉萎缩或肢体肿胀,注意与对侧对比。 5感觉功能评定:针刺觉、触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等 6.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用Barthel指数等评价 8.生活质量评定:可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价
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按摩与牵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和耐力训练;作业疗法;感觉训练; 夹板支具等。运动疗法可牵拉伸展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部分变性的肌 肉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增加胶原纤维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残存肌细胞 恢复功能,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消除水 肿,增强肌力,使瘢痕粘连减少到最小程度。作业疗法可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和 协调性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 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课件
PART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康复与 护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受影响的部 位进行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 关节活动。
主动运动
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 行主动运动,如肌肉收缩练习,以增 强肌肉力量。
案例二
一位爱好健身的中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因为不注意肌肉的拉伸和热身,导致腿部 肌肉拉伤并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该患者的病情逐 渐好转,并重新回到健身行列。
PART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REPORTING
保守治疗
01Biblioteka 020304休息与制动
避免剧烈活动,使用石膏或支 具固定患肢,减轻疼痛和肿胀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有助 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因病痛带来的不便和 困扰。
促进健康意识
加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 防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 的关注和意识,促进整体 健康水平的提升。
预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腰部肌肉疲劳 ,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通过调整坐姿、适时起身活动以及进行适当的腰部 锻炼,该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临床表现
患肢感觉异常、疼痛、压痛、牵拉痛、肌肉无力、肿胀、苍 白或发绀等。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X线平片、CT或MRI,可明确诊断。
PART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REPORTING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 势,如久坐、久站等, 应适时活动身体,缓解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观察及护理PPT课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觉减退、 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以及 这些感觉异常的分布和程度。
运动功能
观察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 动度和运动协调性,判断是否 存在肌肉萎缩或运动障碍。
血液循环
观察患者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 和肿胀程度,以及浅静脉的充盈
情况,了解血液循环状况。
观察方法
01
02
03
04
询问病史Biblioteka 恢复。鼓励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的训练,如步行、上下楼梯
等。
定期评估病人的康复进展,及 时调整康复计划,以达到最佳
的康复效果。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健 康教育
疾病认知教育
骨筋膜室综合征定义
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其内容纳 相应肌肉、神经、血管等,当此区域内的组织产生缺血、 缺氧时,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等,患肢常呈现为苍白、厥冷、青紫、水肿或苍 白的颜色。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如血管造影、超声检查等)进行诊断。其中 ,最典型的是“5P”征,即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观 察
观察要点
疼痛情况
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程 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疼痛是否伴 随其他症状,如红肿、发热等。
饮食指导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 入,提高身体抵抗力。
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 锻炼,如肌肉收缩运动等, 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功能。
心理支持与疏导
情绪管理
家属支持
帮助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骨筋膜室综合症》课件
临床研究与实践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方向。医生们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治疗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手术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以缓解疼
痛和消炎。
压迫包扎
使用绷带或石膏对受伤 部位进行包扎,减少出
血和肿胀。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切开减压术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内 部压力,防止肌肉和神经进一
步受损。
清创缝合
清理创口,对受损的肌肉和神 经进行修复和缝合。
植皮术
对于皮肤缺损的区域,进行植 皮以覆盖创面。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苍白、发冷、麻痹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进行诊 断。
02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防止损伤加
重。
冷敷与热敷
在损伤初期,使用冰敷 缓解疼痛和肿胀;后期 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
03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
健康教育与宣传
宣传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技巧和方
法。
制作和发放宣传资料,包括海报 、手册、视频等,方便公众获取
骨筋膜室综合征ppt课件
手术治疗
切开减压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 减轻内部压力,改善血
液循环。
清除坏死组织
切除坏死和受压的组织 ,减轻炎症反应。
植皮或皮瓣移植
修复受损皮肤和组织, 覆盖创面。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抗感染治疗 和康复训练。
康复与护理
定期复查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回诊复查, 评估恢复情况。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诊断为骨 筋膜室综合征。
治疗建议
建议患者立即进行手术减压,缓解症状,防 止病情恶化。
案例二:手术治疗过程与效果
01
02
03
手术过程
患者在全麻下接受手术, 医生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对骨、肌肉和神经进行 减压处理。
手术效果
手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肿胀逐渐消退,皮肤颜 色恢复正常。
骨组织还参与造血和钙磷代谢 ,维持血液中钙磷平衡。
骨组织通过骨重建过程不断更 新和修复,以适应身体需求。
筋膜组织的生理与功能
筋膜组织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 连接、支持、保护和限制作用。
筋膜组织能够传递肌肉收缩力和 运动,维持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协
调性。
筋膜组织还参与营养物质和代谢 产物的运输,对维持身体正常生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血管损伤等引起,导致骨、骨间膜、肌 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的症状。
发病机制与原因
发病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 急性缺血,引起一系列症状。
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创伤、骨折、血管损伤等,这些原因可能导致骨筋膜室内的肌肉 和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就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与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内得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得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多见于前臂掌侧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得并发症之一,对患者与医生都构成严重得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得医疗风险更大。
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得重视。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得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得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得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她组织。
病理:骨筋膜室得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得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
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得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得肌肉坏死。
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得畸形——爪形手、爪形足、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得血循环完全中断。
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
0kPa(15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ﻫmmH),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
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则发生永久性得功能损坏、间室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发生功能改变,缺血8~12小时,则发生永久性损坏(肌坏死)。
肌肉坏死时可释出大量K+、肌红蛋白、组织缺血缺氧进行得无氧酵解可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
受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ﻫ骨筋膜室综合症得临床表现:ﻫ质。
这些物质当血循环改善以后进入血循环,会引起全身得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ﻫ(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得症状。
要注意区分3种疼痛:自觉痛、触压痛、牵拉痛、对于疼痛有得专著视其为最重要得判断指标,即非常剧烈得、暴发性得、止痛药都无法缓解得、不能用其她原因解释得疼痛,特别就是指(趾)得被动牵拉痛,一旦出现这种表现即应断定为已发生肌肉早期明显缺血。
至晚期,感觉消失,可无疼痛。
(2)肌力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这就是个重要得观察指标。
只要指(趾)主动活动状态良好(包括力量与幅度)则危险性就不大,至少未发展到严重缺血得程度。
如果能排除肌肉神经本身损伤所致得活动障碍,单纯骨折疼痛就是不会导致肌力明显下降得,而骨筋膜室综合征则会明显影响到其活动度与肌力,且早期即会影响到肌力与主动活动度、到了晚期则下降明显、故肌力可用于判断就是否发生缺血与缺血得程度、若出现肌力下降则必须分析其原因,结合其她指标综合考虑、(3) 感觉此项指标只能作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到中晚期得指征之一。
如果出现明显得感觉障碍则表明已发生缺血性神经肌肉麻痹,故其不宜作为早期判断指标。
(4)皮肤张力与硬度皮肤张力增大与触摸肌肉部位时硬度增加均就是间隙内压力增高得外在表现,据此可判断间隙内压力得变化趋势、张力越大表明肿胀越严重、间隙内压力越高(但在外敷料包扎下可能会掩盖这一体征,这时就要注意其她指标)。
(5)患室表面皮肤略红,皮温稍高,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但远侧脉搏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正常。
若不及时处理,将发展成缺血性肌挛缩,其主要表现为:①由疼痛转为无痛;②苍白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④肌肉瘫痪;⑤无脉鉴别诊断:(1)排除动脉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与动脉损伤两者得结果都就是缺血,所导致得临床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有时在判断上会出现混淆误诊,要分析总结各自得临床特点必要时借助仪器检查来做出诊断。
动脉损伤有几种情况:破裂、血栓、痉挛以及受到周围组织得压迫阻断(不完全性)使流量减小等,要注意鉴别。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使动脉搏动减弱或触及不明显,此时不要误以为动脉损伤,两者可相互影响。
若合并有周围神经损伤则疼痛表现不明显,此时须重点考虑其她指征。
(2)前臂或小腿得肌肉神经组织发生得缺血要与手足部位出现得缺血表现加以区别或联系:一般情况下骨筋膜室综合征不会完全阻断大动脉得供血,至多会使其减弱,故手足部位不会出现完全性缺血表现或仅有一定程度得供血减弱,不能完全以手足部位得缺血情况来判断前臂或小腿得缺血情况;前臂或小腿得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缺血后则会表现为手足得活动感觉障碍,因此从手足得活动感觉变化可推断出前臂或小腿得缺血情况;(3)骨筋膜室综合征与挤压综合征就是2个概念,要分清楚。
诊断:ﻫﻫ早期病人得诊断标准:a、患肢明确得暴力挤压伤史;b、患肢普遍性肿胀,触摸张力高,明显压痛;c、患肢及远端得感觉障碍;d、肌肉(肢端)得主动活动障碍,被动牵拉疼痛。
也可以行筋膜室测压,但若已出现上述情况,测压得意义已不大,紧急备术即可。
处置要点:通过手术得办法将筋膜腔打开减压重新恢复其微循环就是唯一有效得办法,而且要在发生不可逆缺血之前。
强调所有筋膜腔均要切开、切口要足够长。
1。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得诊断与治疗贵在一个”早"字。
关于切开得时机目前相当多得医生相对保守,倾向于打开敷料、抬高患肢、甘露醇脱水及七叶皂苷钠减少渗出等,虽然不至于导致肢体畸形病废,但往往造成肢体得广泛水疱及散在得皮肤甚至更广泛得皮下与肌肉坏死,二期清创后形成较大得皮肤软组织缺损,给病人造成较大得肢体残疾及心理负担。
ﻫ2. 及时有效得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唯一得防治手段就就是在其加重之前、在肌肉发生缺血性改变尚可逆转之前即给予有效得减压治疗。
一旦发生严重缺血持续超过6h即无逆转可能,此时无论采取任何方法均无效,故须争分夺秒地处置,不能拖延等待观察。
但问题就是出现缺血得时间或程度并无明确得分界线或准确得判断指标;个体对缺血得耐受性也不一样。
因此,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其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相应得处置就是问题得关键,这就需要医生对其有个全面透彻得了解并注重一些细节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注意事项:1、警惕性为第一要素经治医生在思想上要始终绷紧这根弦,特别就是在危险期内,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在临床工作中养成一种习惯:那就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时用两只眼瞧问题,一只眼盯着骨折、一只眼盯着并发症、要记住警惕性就是最关键得、警惕性要时时刻刻贯穿于全过程、2. 悟透骨筋膜室综合征这一概念得真正内涵就是另一关键因各种原因导致筋膜间隙腔内组织(肌肉、神经)压力增高、超过其自身血液微循环得灌注压、从而使组织内微循环减弱或停止进而发生组织缺血性改变、其核心问题就是肌肉、神经得缺血,而缺血得原因就是间隙腔内压力增高。
压力来自于损伤所致得内部组织肿胀,也可来自于外界给予肢体得外在压力(如敷料包扎),或两者兼有。
总之其发生有两个关键性因素:(1)组织压力;(2)组织得微循环灌注压,就是否发生缺血决定于两者之差得大小。
因此,骨筋膜室综合征得发生既与压力有关也与血压或肢体动脉供血得强弱(如骨折刺激可致动脉痉挛或受阻使动脉供血减弱)有关。
另外筋膜间室得概念也要重新理解:传统概念就是指由骨、深筋膜构成得边界,最新概念则将边界扩展为除骨、深筋膜外还包括肌外膜、皮肤、外包扎之敷料石膏等。
这些边界均较致密、缺少弹性,一旦肌肉肿胀或包扎过紧则间隙内得压力就会迅速增大。
明白以上概念就能帮助对各种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3。
要能做到准确判断其发生发展要明白骨筋膜室综合征得诊断不象骨折那样有明确得指征与检查确诊手段,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经治医生得临床经验与主观判断、目前有2种方法:临床表现与仪器测压。
仅靠临床表现也完全可以实现诊断目得,而且就是目前主要得诊断手段,尤其就是基层医院、要同时考虑以下几方面得临床表现:(1)常见部位;(2)损伤机制;(3)症状体征;(4)动脉搏动在诊断中得意义;(5)鉴别诊断。
(1) 最好发部位为前臂及小腿凡就是这两个部位得骨折损伤都要特别注意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得可能性。
(2) 损伤机制这就是其发生发展得基础,对每一个病例都要详细了解其受伤机制,从中可以判断出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得风险有多大。
要评估几个方面得问题:(1)肢体伤情得严重程度与范围,特别就是骨折与软组织损伤得程度;(2)就是否为挤压伤;(3)损伤力作用于肢体所持续得时间;(4)就是开放性还就是闭合性损伤(指骨筋膜室就是否开放),闭合性损伤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得可能性更大;(5)同时要注意评估全身状况如就是否伴有休克等。
已证实下述情况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或使其发生机率增加:①扩髓置针,特别就是在闭合牵引复位下操作;②牵引,特别就是大重量牵引可致间隙腔内压力增高;③止血带,特别就是长时间反复使用;④体位,患肢高于心脏平面可使脉压差减小(故在可能得情况下建议患肢置于平心脏水平);⑤失血性休克。
ﻫ4。
在对待骨筋膜室综合征得问题上要持积极得态度,在切或不切得问题上迟疑时要宁左勿右,宁可误切不可迟切。
5。
特别注意别在“盲期"内误事所谓盲期就是指比较懈怠得容易出问题得时间段如:术后麻醉恢复期间;术后使用镇痛泵期间;伤后或术后恰位于晚上或中午期间;正处于全身伤情重、昏迷、休克或同时有其她部位损伤等,使注意力转移时、6、前臂及小腿术后切勿给予加压包扎7、因为明显缺血>6 h即可造成不可逆损害,故不能观察等待过长时间,要以30~60 min为观察间隔。
8。
经治医生要亲自观察直至危险期过后,因不同得医生可能观察标准不一样,非主管病人其关心程度也可能不一样、9 。
事先与患方沟通非常重要,可避免纠纷发生,因患方得注意力可能只在骨折得问题上,并未注意到会在其它方面出问题,让其事先有所思想准备很重要。
10。
重视肌力观察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得意义观察指(趾)得主被动活动情况又方便、又有效、又保险,还可以嘱由患者或家属来协助完成观察过程、11。
认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压力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血、缺氧,只就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展为骨筋膜室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