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构造及演化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李钜源【摘要】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mud shales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third member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Sag were studied through modern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orosity and burial depth were analyzed. Five major pore types of the Paleogene mud shal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clay mineral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calcites, intergranular pores in sand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in pyrites, and organic pores. Nano pore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mud shales, and the pores smaller than 25 nm accoun⁃ted for 49.7%to 86.3%of total pores. The changing modes of porosity with depth are discussed. An model of how the pores in the mud shales evolved in the Paleogene in the Donging Sag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of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There were three evolution stages for pores in the Paleogene mud shale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formation stage,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and the hysteresis stage, among which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ontributed more to the hydrocarbon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shales. Greater thickness, high organic abundance, rich pyrite and active thermal sulfate reduction effect wer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mud shales.%基于现代实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孔隙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其孔径分布和孔隙度与埋深的变化关系。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聚集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裂陷盆地断裂构造分析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裂陷盆地,针对渤海地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
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标签: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构造;油气区1 区域地质背景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構造转换带。
1.1 区域构造特征渤海湾盆地根据断层活动性质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
1.1.1 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呈北西向相间排列盆地东部及鲁西隆起区“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正负向构造”带及其相邻的无棣凸起—滨县凸起“正向构造带”、渤中凸起—渤南凸起“正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1.1.2 正、负向构造”带之间或“正向构造”带上的逆断层性质相同并存在褶皱发育在济阳坳陷东北部埋北低凸起与沙南凹陷之间的逆断层同桩西潜山、孤西低潜山、孤岛凸起上发现的逆断层走向(北西)、冲向(北东)、切割地层(古生界)相同,为同一时期成因形成。
1.1.3 北北东走向的西傾断层南部转向西南济阳坳陷东北部切害少“正负向构造”带的北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南部都转向西南。
2 构造转换带几何学特征及其演化渤海湾盆地位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2.1 构造转换带研究概况构造转换带不仅在区域挤压作用下会形成,在拉张或裂谷的区域构造条件下同样会发育构造转换带。
渤海湾盆地歧北凹陷古近系沙二段复合三角洲内部结构及空间演化
鲁
超等 :渤海湾盆地 歧北凹陷古近 系沙二 段复合三角洲 内部结构及 空间演化
39 1
过 隔挡层 和 沉 积 物 粒 度 变 化 来 表 征 ,朵 体 单 元 的 三 角洲 ,总能 量 属 性 能 反 映 出 三 角 洲 朵 体 与 湖 泊 确 定可 以确 定 主要 储 集 层 和 由于 朵 体 迁 移 而 沉 积 沉 积 的边 界 ,不 同 的振 幅切 片 能 清 晰地 把 东 部 三
率 的反 韵 律分 布 ,其 渗 透 率 最 高 值 在 中上 部 。 由 意义 。
图 6 a 、 ( ) 示 ,西 部 三 角 洲 和 东 部 三 角 洲 正 () b 所
韵 律 和反 韵 律 都 占有 一 定 的 比例 ,侧 向 加 积 和 前 积都 占有 一定 的 比例 。 从 侧 向迁 移 的 特 征 来 看 ,东 部 三 角 洲 最 接 近
其 可动 性 明 显 高 于 其 他 类 型 的 河 道 沉 积 物 ,砂 体
稳 定性 差 ,也易 发 生 侧 向迁 移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沉 [ 3] 积 与扇 三 角 洲 和 曲流 河 三 角 洲 有 相 似 点 ,也 有 不 同点 , 2 。辫 状 河 道 及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最 显 著 - ] 0 的特征 是砂 坝 侧 向迁 移 加 积形 成 的 “ 积 交 错 层 ” 侧 特 别发 育 ,成 为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最 主 要 的沉 积 构 造 现象_ 1 。辫状 河 三角 洲砂 体 内为若 干 个 砂 体 透 [ 5]
辫 状河 三 角洲 的特 性 。辫 状 河 道沉 积 物 富砂 少 泥 ,
参 考 文献 :
[ ] Bo nA R S i i a r ueadte lsict n [ ] T e 1 rw . es c ti t n hi casia o J . h m tb r f i
断陷湖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为例
93岐口凹陷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
岐口凹陷在新生代时期发生大规模持续稳定的沉降,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和西南部隆起,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高,埋藏较深,低温梯度也好高,具有较好的成藏地质条件,但是对其的沉积特征和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粒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岐口凹陷的沉积特征和模式。
1 岩心特征分析钻井岩心是识别沉积相和划分沉积环境最为基础的资料,通常从岩心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等方面入手识别沉积环境。
研究区主要以灰色和浅灰色细砂岩、泥质细砂岩、混杂泥砾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粒度整体偏细,混杂沉积,分析多为浅水河流环境的产物。
岩心上多见波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斜层理等水动力牵引沉积构造,部分砂岩中可见粒径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砾石,可见明显的冲刷面,表明研究区以河流牵引水动力为主,水动力不稳定,在湖盆扩张时期,发生短期多次的震荡。
2 粒度特征分析粒度分析通过对砂岩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有效判别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沉积的环境和水动力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样品的粒度分析,绘制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和粒度C-M图解,表明砂岩粒度特征按照沉积阶段分为三大类:(1)沉积初期,粒度无分选(或者分选很差),混杂沉积,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以宽缓上拱一段式为主,C-M图则显示出重力流的特征;(2)沉积早期: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开始出现跳跃-悬浮的两段式、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线,C-M图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的特征;(3)沉积中后期: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以跳跃-悬浮两段式和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线为主,C-M图显示以牵引流为主。
整个沙二段沉积期显示水动力逐渐减弱,基准面上升,沉积环境由重力流向牵引流过渡。
3 岩相类型与砂体特征通过对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环境判别,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区岩相包括早期重力流成因的水下扇砂体和牵引流成因的河道砂体。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渤 海湾 盆地 边 缘 凹 陷 的构 造 意义
张树 林 , 琪 , 费 叶加仁
( 国地 质 大 学 , 汉 中 武 407) 3 04
摘要: 渤海 湾 盆 地 边 缘 凹 陷 反 映 出 盆 地 形 成 演化 具 有 继 承 性 、 向 伸 展 、 多 旋转 走 滑 的被 动 裂 谷 性 质 。 结 合 盆 地 主 体 凹 陷 的 构 造 特 点・ 总结 出 毓地 新 生 代 的 裂 陷 作 用 是 在 区 域 构造 应 力 作 用 和块 体 差 异 运 动 背 景 下 发 生 的 . 块 体 间 不 均 衡 向北 推 移 引 起 向北 伸 在 展 的 同时 , 由于 华 北 亚 板 块 东 西 两 端 向 北 运 动速 率 和距 离 的差 异 , 起板 内 的北 西 向拉 张 在 块 体 差异 运 动 过 程 中 , 庐 断 裂 起 引 郯 了走 滑 调 节 作 用 。渤 海 湾 盆 地 的 成盆 模 式 可 总结 为 : 壳 拉 张 地 质 侵入 和部 分 熔 融 … ( 壳 上 升 剥 蚀 ) 热沉 降 。 表 一 关 键词 : 缘 凹陷 I 陷 盆 地 } 地 演 化 ; 边 断 盆 渤海 湾 盆地
西部 为 北 西…一 东 向伸 展 构 造 区 , 造 走 向 为北 南 构
东、 北北 东 , 凹陷 以北 两断南 东超 为主 ; 东部 为北北 东 向走 滑构造 区 , 郯 庐 断 裂带 分 布 , 北 部 形成 沿 在 北北 东 向狭长 深 凹的单 断 凹陷 , 南部 形成拉 分 盆 在 地 样 式 的菱 形 凹 陷 。在 3个 构 造 区之 间 , 部 北 西 西一 南 东 向伸 展 构 造 区与 中 部近 南 北 向伸 展 构造 区呈弧 形过 渡或 由横 向断层 调节 ; 中部 近南 北 向伸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盆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这个盆地中,古近纪烃源岩是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对于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演化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所经历的热力学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热源的作用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分解、裂解和重组,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包括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热演化是影响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对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的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时,主要通过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热力学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里的古近纪烃源岩主要由湖相生物(藻类和藻类残骸)、陆相生物(植物)和煤系有机质组成,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
良好的早成熟度。
在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因为受到地貌抬升、侵蚀剥蚀和板块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密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复杂的热演化史。
研究表明,早期的热演化主要发生在白垩—古新世时期,当时热源主要来自于地质构造作用和热流的作用。
而晚期的热演化主要发生在近新世时期,当时热源主要来自于深部热流和火山活动的作用。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青东凹陷的古近纪烃源岩热演化史比较复杂,并且热演化史中还存在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这对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张树林;费琪;叶加仁【摘要】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具有继承性、多向伸展、旋转走滑的被动裂谷性质.结合盆地主体凹陷的构造特点,总结出盆地新生代的裂陷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和块体差异运动背景下发生的,在块体间不均衡向北推移引起向北伸展的同时,由于华北亚板块东西两端向北运动速率和距离的差异,引起板内的北西向拉张.在块体差异运动过程中,郯庐断裂起了走滑调节作用.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模式可总结为:地壳拉张-表壳破裂伸展和下岩石圈粘弹性流变减薄-地幔上隆-幔源物质侵入和部分熔融-(表壳上升剥蚀)-热沉降.【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5【总页数】5页(P409-413)【关键词】边缘凹陷;断陷盆地;盆地演化;渤海湾盆地【作者】张树林;费琪;叶加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在断陷盆地分析中,边缘凹陷具有埋藏浅、构造遗迹便于辨认以及很多边缘凹陷处于构造枢纽带的优势,能对研究盆地形成演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本文在总结边缘凹陷提供的盆地演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的总体构造特点以及深部和区域地质信息,探讨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演化机制。
1 渤海湾盆地的内部结构与构造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拗陷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除渤海湾和附近地区断裂及相关构造较发育外,地层总体为简单的向盆地中心下凹或近水平的状态。
下第三系断陷构造层为一套含生油岩的湖相沉积,分割性强,每个凹陷为一个沉积和沉降中心,每个坳陷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湖盆体系。
断陷主要沿北北东、北东和近东西向断层分布,形成长条形单断半地堑和双断地堑。
根据凹陷(凸起)的走向和构造特征可以把渤海湾盆地分为3个构造区(图1):中部为近南北向伸展构造区,构造走向以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为主,为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以北断南超或双断为特点;西部为北西—南东向伸展构造区,构造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凹陷以北西断南东超为主;东部为北北东向走滑构造区,沿郯庐断裂带分布,在北部形成北北东向狭长深凹的单断凹陷,在南部形成拉分盆地样式的菱形凹陷。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孙思敏;季汉成;王建伟;章惠;陈亮【摘要】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boundary faults along strike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 stages was studied using seismic data as well as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 thickness maps for the Xinanzhuang Fault in the Nanpu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The segmentation and evolution of boundary faults were studied and their controls on sediments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Xinanzhuang Faul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and relay ramps developed where fault segments overlapped. When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thes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were linked, and the fault segment to the north of Gaoliu Fault began to be abandoned. At the end of Dongying period, a unified fault was formed, yet still showed segmentation features. Some transverse folds appeared on hanging wall. The fault segment to the north of Gaoliu Fault was abandoned. Coarse sediments migrated into the basin through transverse folds and relay ramps, resulting in favorable reservoir development.%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边界断层为例,应用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图和地层厚度图,分析不同地质时期边界断层垂直位移沿走向变化,对边界断层分段生长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种过程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川西龙门山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特点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西伯利亚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太 平 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洋 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板 中部克拉通盆地 块
演化特征
印支期中国板块的拼合和特提斯的张开与关闭 印支晚期—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 喜马拉雅期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中小型陆块和缝合带拼接而成的,使得中 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洋盆闭合阶段 国大陆构造的演化以稳定性差、活动性强为特征。 古生代早期洋盆扩张阶段
1.2.3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柱状图
1.3 中国西部地区
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1.3.1
板块构造特征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 1.3.2 油气聚集特征
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 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 构造体系:1.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 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 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 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 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2. 盆地靠近山前 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 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 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 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 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 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 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
渤海湾盆地徐水凹陷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
渤海湾盆地徐水凹陷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单帅强;张煜颖;张锐锋【摘要】徐水凹陷处于渤海湾盆地西部,西侧以太行山山前断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隔开.为了全面认识徐水凹陷的形成过程,更好地服务于区内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研究区内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徐水凹陷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凹陷内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刻画区内主要断裂的发育特征;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徐水凹陷古近纪以来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徐水凹陷新生界内发育古近系底部和新近系底部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划分出3套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受控于NE向的太行山山前断层和NWW向的涞水断层,徐水凹陷表现出西断东超和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徐水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强烈断陷阶段、断陷持续发育阶段、断-拗过渡阶段和拗陷阶段.凹陷内的断陷活动于古近纪早期开始发育,持续至渐新世晚期,并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11页(P1037-1047)【关键词】地质结构;构造层;构造演化;太行山山前断层;冀中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单帅强;张煜颖;张锐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地质结构研究是开展盆地分析的基础,也是认识盆地形成演化和相关资源、能源赋存的重要窗口。
盆地的地质结构主要包括由区域性不整合面限定的构造层和被断层(带)切割的断块(断裂系统)[1]。
徐水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西侧紧邻太行山隆起。
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的研究对于分析区内油气成藏要素的发育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为揭示太行山山前断层的发育特征提供线索。
此外,由于雄安新区在构造位置上处于徐水凹陷的东部(图1),研究徐水凹陷的地质结构还将有助于全面分析雄安新区所在区域的地壳稳定性。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油气来源
段和东 三段烃源岩 ; 南堡 1号构造带浅层原油( Ⅳ类) 来 自滩海地 区沙 三段和沙 一段烃源岩 ; 滩海地 区奥 陶系和 沙河街组原 烃源岩 原油 地 球化学 油气来 源 盆地模拟 南堡 凹陷
油( V类) 主要来 自滩海地 区沙 三段烃源岩 , 油气来源 与油源 断层切 . T e c h . E n g r g .
渤 海湾 盆地 南 堡 凹陷烃 源 岩 生烃 演化 及 油 气 来 源
孙 波 唐 东 李 小梅 张辉彩
( 中 国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西 部 分 院 , 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东营 2 5 7 0 1 5 )
面积 1 3 6 2 k m , 它是 在华 北地 台基 底上 , 经中、 新 生 代 的块 断运动 而发 育起 来 的一个 中新生 界北 断南 超 的箕 状 凹陷 ’ 。南 堡 凹 陷 由高 柳 构 造 带 、 老 爷 庙 构造 带 、 南堡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5号 构 造 带 等 7
大, 目前 只有南 堡 1号 和 2号 构造 带 钻 遇古 潜 山 的
几 口探井 有所 揭示 , 因此 迫 切 需要 加 强 南 堡 凹 陷烃
个 二级 构造 带 和 拾 场 、 林雀、 曹 妃 甸 等 3个 洼 陷 组 成, 其 中林雀 、 曹妃 甸洼 陷 以及南 堡 1 号、 2号 、 3号 、 4号构 造带 位 于海 上 , 统 称滩 海 地 区 。研 究 区 新 生
和东 营组 , 新 近 系馆 陶组 、 明化镇 组 以及第 四系平原
组 。沙 三段 四亚 段 和五亚 段发育 的深 湖相 泥岩 为拾 场洼 陷主力 烃源 岩 , 厚度达 3 0 0~5 0 0 m 。林 雀洼 陷和曹 妃甸 洼 陷主力 烃源 岩发育 层 系为沙 三段 底部
歧口凹陷歧深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演化
530
区内整体上具北 厚 南 薄、东 厚 西 薄 的 特 点。 歧 深 地 区位于歧口凹 陷 中,包 括 歧 口 凹 陷 中 板 桥 凹 陷、北 大 港 潜 山 构 造 带 、歧 北 次 凹 、南 大 港 潜 山 构 造 带 等 次 级构造单元,面 积 约 1200km2。 受 港 西 断 层 和 大 张
(远岸)水下扇浊积水道 和 重 力 坝 粗 碎 屑 沉 积,中 段 为浅海 -半深湖亚相细粒 沉 积,上 段 为 扇 (辨 状)三 角 洲 前 缘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近 端 坝 和 远 端 坝 沉 积 ;③ 沉 积区 沙 三 3层 序 地 层 单 元 沉 积 厚 度 一 般 在 100~ 400m,沙三 2层序厚度在 80~680m之 间不等,均以 歧口次凹沉积厚度最大(图 4)。
歧口凹陷位于黄骅坳陷 中部,是黄骅坳 陷中最 大的富生烃凹陷。 近 年 来,歧 深 1井 沙 三 段 的 油 气 勘探突破,预示着在 歧 深 地 区 深 层 沙 三 段 中 具 有 巨 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尽管许多学者对歧口凹陷的古 近系地层 开 展 了 大 量 层 序 地 层 学 研 究 (苗 顺 德 等, 2007;许 淑 梅 等,2001;朱 筱 敏 等,2007;蒲 秀 刚 等; 2007;苏 俊 青 等 ,2009),但 歧 深 地 区 沙 三 段 地 层 由 于 其埋藏深,地震分 辨 率 低,钻 孔 揭 露 少,还 未 能 提 炼 出可供对比和储层预测的层序地层格架。本文通过 对歧深地区新处理的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和一些新勘 探钻井的精细层序 地 层 学 分 析,对 沙 三 段 地 层 的 主 要等时界面及层序 单 元 进 行 了 系 统 识 别 和 划 分,分 析了其内部体系域 及 其 沉 积 构 成,结 合 盆 地 构 造 演 化及对层序形成的 控 制,建 立 了 歧 深 地 区 沙 三 段 等 时层序地层格架模 式,为 该 区 砂 分 散 体 系 和 储 层 分 布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沉积分析
断陷盆地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活动和配置样式控制着构造古地貌、沉积过程和沉积相展布等,随着三维地震资料的广泛应用,精细的构造-沉积分析成为了近年来沉积盆地分析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大量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南堡凹陷的构造发育史、沉积充填史和层序地层格架等研究为基础,选取老爷庙、高柳和蛤坨三个地区解剖同沉积构造样式、形成机制和发育演化,并重点探讨了同沉积构造对沉积物入口、沉积物输送路径、沉积相展布控制以及这些沉积作用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即分析构造活动对同时期沉积过程的控制和构造演化控制的沉积演化。
3.建立了老爷庙构造—沉积—成藏模式结合横向背斜的沉积相展布和前人对该区储层物性的刻画,提出老爷庙地区有利储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主体分布于庙南的横向背斜转折端。走滑断裂切割横向背斜形成的背斜圈闭、断块、断层圈闭,构成了该区最有利的圈闭—构造圈闭。
综合构造性质解剖、构造—沉积控制和成藏条件分析,提出老爷庙构造—沉积—成藏模式:背斜控制沉积储层分布,走断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背斜叠加走滑断裂控制了有利含油气圈闭的发育。4.刻画了高柳地区的构造样式;并解剖边界断层的“跷跷板”式活动、演化特征高柳地区受西南庄、柏各庄边界断层和高柳断层限制,保存和记录了Es时期的构造变形,是研究南堡凹陷边界断层特征和成盆机制的“构造金三角形”。
总结了南堡凹陷Es1构造变革早晚期的构造坡折带、断层活动性强弱、构造样式和构造古地貌对典型构造带的沉积过程和沉积演化控制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区有利圈闭主要是与帚状断裂系统相关的圈闭,如断层圈闭、断块圈闭、断层—岩性圈闭等类型,主要分布在帚状断裂系统的断阶内。9.探讨了构造对沉积作用控制的机理和南堡凹陷的形成机制,并总结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在各个地区表现出的构造-沉积响应。
歧口凹陷层序演化资料
歧南2井岩性与测井曲线层序界面识别(据黄传炎,2010)
2.地震反射结构特征
Vail 将 反 射 终 止 划分为上超、下超、 顶超和削截四种接 触关系,层序底面 常见上超、下超反 射特征,层序顶界 面常见削截、顶超 反射。此外,地震 剖面上还存在少量 的视削截现象,在 地质上代表海(湖) 平面快速上升导致 的盆内饥饿沉积, 是最大海(湖)泛面 的标志性特征。
1.钻井岩性、测井曲线的形态突变特征
层序界面一般表现为: (1)界面上下岩性 明显变化(颜色和和成 分的显著差异);(2)界井Es1x底界与Es2之间 的界面上下,Es2中 沉积特征为砂泥频繁 互层而Es1x沉积为深 灰色泥岩夹薄层灰色
细砂岩,因此自然电 位曲线(SP)由Es2段 的齿状迅速变化为 Es1x平直状曲线形态., 显示沉积环境发生截 然变化
裂陷Ⅰ幕(据吴永平,2010)
裂陷Ⅱ幕(据吴永平,2010)
稳定热沉降幕和加速沉降(据吴永平,2010)
多次凹单断箕状构造(据王芝尧等,2013)
歧口主凹双断复式地堑构造(据王芝尧等,2013)
断陷湖盆同沉积斜坡类型(据肖敦清等,2013)
板桥斜坡区单元划分图(据周立宏,2013)
歧口凹陷板桥斜坡区地震地质解释剖面(据肖敦清等,2013)
歧口凹陷在平面上发育五个正向构造单元(埕北断阶带、南大港潜山构造带、 北大港潜山构造带、滨海构造带、塘沽一新港潜山构造带)和五个负向构造单元 (歧口主凹、北塘次凹、板桥次凹、歧北次凹、歧南次凹)。其中歧口主凹主要受 东西向海河一新港构造带和埕北构造带控制,形成双断地堑式凹陷,而其它次凹 主要受NE -NNE向断层控制,形成北西断一南东超的单断式箕状凹陷。
歧北斜坡区沙三底界立体显示及单元划分(据肖敦清等,2013)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
渤 海 湾 盆 地 东 营 凹 陷 古 近 系
泥 页 岩 孔 隙特 征 及 孔 隙 度 演 化 规 律
李 钜 源
( 中国石化 胜利油 田分公 司 地质科学研究 院, 山东 东 营 2 5 7 0 1 5 )
a n d o r g a ni c p o r e s .Na n o po r e s we r e we l l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mu d s h le a s ,a n d t h e p o r e s s ma l l e r t h a n 25 n m a e c o u n — t e d f o r 4 9. 7 % t o 8 6_ 3 % o f t o t a l po r e s .Th e c h a n g i ng mo d e s o f p o r o s i t y wi t h d e p t h a r e d i s c u s s e d.An mo d e l o f h o w t h e p o r e s i n t he mu d s h a l e s e v o l v e d i n t h e Pa le o g e n e i n t h e Do n g i n g S a g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ro f m t h e i r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a n d k n o wl e d g e o f t h e i r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T he r e we r e t h r e e e v o l u t i o n s t a g e s or f p o r e s i n t h e Pa l e o g e n e mud s ha l e s,i n c l u d i n g t h e o ig r i n a l f o r ma t i o n s t a g e,t h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s t a g e a n d t he h y s t e r e s i s s t a g e,a mo n g whi c h t h e s e c o n d a n d t h e t h i r d c o n t r i b u t e d mo r e t o t h e hy d r o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c a pa c i t y o f t h e s h a l e s .Gr e a t e r t h i c k n e s s ,h i g h o r g a n i c a b u n d a n c e,r ic h py it r e a n d a c t i v e t h e m a r l s ul f a t e r e d u c t i o n e f f e c t we r e f a v o r a bl e c o n d i t i o n s or f r e s e r v o i r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mu d s h a l e s . Ke y wor ds:mu d s h a l e;p o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s h a l e g a s;d i a g e n e s i s ;Do n g y i n g S a g;Bo h a i Ba y Ba s i n
3-渤海湾盆地[总]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一、盆地概况二、盆地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三、盆地构造分区四、生、储、盖特征五、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六、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区七、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规律渤海湾盆地一、概况盆地类型:华北地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
面积:近20×104km2。
行政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以及渤海海域。
区域构造:东临胶辽隆起,西以山西台向斜为邻;南靠东濮凹陷南缘,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是继松辽盆地发现大庆油田之后,在我国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面积约20万km2,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北部和西部、辽宁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和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地层内广泛分布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和多油气藏类型的含油气盆地的特色。
1955年开展了大规模油气普查;1964年开始全面石油地质勘探,目前已经找到100多个油气田,建成了胜利、辽河、华北、大港、中原等油气田区。
资源量:石油188.4亿吨,探明71.69亿吨;天然气2.12万亿方,探明储量0.52亿吨。
主要油气田油气产量产量辽河华北大港冀东胜利中原合计1997年1504.1468.143561.12801.2402.15671.6石油1998年1452.08473.0243063.812731400.175550.081997年15.51 3.29 3.890.3310.0211.5768.01天然气1998年12.013.133.540.469.1811.963.52天然气产量(亿方)5101520辽河华北大港冀东胜利中原1997年1998年石油产量(亿吨)50010001500200025003000辽河华北大港冀东胜利中原1997年1998年渤海湾地层综合表二、盆地演化与地层1.地层基底:太古界—中下元古界;沉积盖层:Pt3-Pz 准地槽和地台型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Mz-Kz 陆相湖泊碎屑岩沉积,累积沉积厚度33000米。
歧口凹陷古近系盆地构造对沉积层序发育和砂分散体系的控制
歧口凹陷古近系盆地构造对沉积层序发育和砂分散体系的控制陈莹1 ,林畅松2 ,张学伟1 ,杨孝法1,雷艳萍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试验中心,北京 100083E-mail: chenying_546@摘要:受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初始裂陷期半干旱浅湖环境、强烈裂陷期深水湖盆环境和裂陷晚期开阔浅湖沉积演化序列。
受整个盆地古构造格架的控制, 研究区内可划分七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分布决定着特定沉积相带的展布;构造格局影响并形成三大物源体系,在西南断阶带、凹陷南缘中部、东北部盆缘断裂与F1断裂交汇处以及东北部盆缘断裂与低凸起南缘断裂交汇处分别控制着四个规模较大的砂分散体系。
关键词:歧口凹陷古近系;古构造格架;沉积演化;物源体系;砂分散体系1.引言将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作用相结合,分析盆地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作用与层序、沉积体系域以及沉积物分散体系分布的成因关系,是近年来国际上构造地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1,2]。
近十多年来,我国在中新生代湖盆油气勘探实践中注重了构造作用对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成因分析,在理论和勘探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3-5]。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是渤海西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
渤海中、新生代地质的显著特征是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6]。
本文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等方面入手,研究不同阶段构造背景下的沉积体系以及砂分散体系的分布规律,揭示古构造运动的控制作用,有效地预测有利储集体的分布。
2. 盆地充填序列与构造演化与渤海湾盆地其它断陷盆地相似,歧口凹陷的构造格架和沉积充填序列受盆地裂陷构造演化和幕式过程的控制, 呈阶段性演化[3]。
古近系可划分出四个由古构造运动面(孔店底界、沙三下底界、沙二底界及东营组顶界)分隔的构造层序,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沉降速率和特定的沉积组合,经历了3个从较快的水进-水退的沉积旋回,依次为孔店-沙四二级层序、沙三下-沙三上二级层序、沙二-东一二级层序,分别对应古近纪三个幕式裂陷过程,初始裂陷期、强烈裂陷期和裂陷晚期(图1)。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_图文
古近系: 始新统孔店组(E2k) 渐新统沙河街组(E3s) 渐新统东营组(E3d)
新近系: 中新统馆陶组(N1g) 上新统明化镇组(N2g)
2 地质背景
2.3 地层层序
始新统孔店组(E2k):岩性特征自上而下以红黑红和粗细粗的特点划分为 三个段。孔三段和孔一段为红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孔二段为深灰 、黑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砂岩,以火山碎屑含量低微为特征。
,2012)。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盖层中也还发育了 大量的呈左雁列行的近东西的次级正断 层组合与之共生。
均说明渤海湾盆地在新生代受到右行 (旋)剪切的作用。
中生代:郯庐断裂为左行走滑
新生代:整个渤海湾盆地受到右行剪 切作用,郯庐断裂对渤海湾的构造作用 表现为右行走滑
4 盆地成因机制
4.2 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2 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构造演化
4.中生代断陷和火山活动时期:海西运动,使华北陆台继续向上升起。印支运动使陆台上沉积 层(自中、上元古界至三叠系)全部褶皱形成一系列大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此华北克拉通破坏地 区断裂及火山活动都很强烈,盆地周边和内部的大断裂开始发育,渤海湾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