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晚期瓷器特征对照表
大清十朝瓷器特征与落款
大清十朝瓷器特征与落款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使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民窑器则为丰富多彩。
按照清朝入关后建立大清王朝起算,清代共有帝皇十个,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顺冶经历18年瓷器不被重视清世祖福临 - 顺治【1643 - 1661年 18年】由于明末战乱,顺治官窑处于衰败期,直到顺治八年,统治者才有精力和能力恢复生产御用瓷器,以致传世的顺治御窑瓷器极少见,精致之作很少见。
顺治瓷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
这一时期瓷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等……其中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顺治时期的瓷器,不仅在造型上体现出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特征,在装饰图案上也反映出这种过渡、转折时期的特点,用笔粗犷豪放,洒脱自然,秀美工丽,绘画中多用勾廓露白、疏简相宜等艺术表现手法,使人有清新之感。
瓷器釉面多为青白色,白中闪青,呈鸭蛋壳色,釉层较薄,光泽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口沿施酱黄釉。
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类器底底足较平,少见明代时下凹的塌底现象,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呈泥鳅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瓷器的特点。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制型:制型、釉色、纹饰既有明朝遗风,也开创清朝特征,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制型单调,年夜盘闪现双层底。
早明是筒状炉,顺治爲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建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景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中足高而内底低,只要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初期呈色灰暗,顺治初期冶艳收紫。
顺治时少数爲酱心,康熙时继绝,雍正时便少,以后则不见。
展开剩余91%5.纹饰:明朝适意花草、云龙纹多。
清朝青花瓷上山川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肥削小巧石。
画花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皆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春”。
或“梧桐叶落,全国皆春”。
一般借有写“红叶传书疑,寄与痴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年夜清顺治年制,也有年夜明顺治年制,多是窑工有抗清豪情所致。
祭器多干收编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假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果最年夜,制型千变万化,工艺详实粗巧,颜色翠绿。
《陶雅》上说:“天下之瓷,以吾华爲最;吾华之瓷,以康雍爲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制型:后期比拟敦薄,器型革新未几。
后期薄薄皆有,以薄爲主。
器型史无前例,幻化莫测。
罕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爲多。
后期则不雅欣赏,陈列器物删多。
年夜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革新较多,有洗式、墩式、四圆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奇特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借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背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年夜,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门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清代前期(约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明代后期青花瓷制作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风格。
以下是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1.配方和釉料:清代前期青花瓷的胎质以白色(以青色为主)的高岭土为主,掺有少量石英和长石。
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富含铁质的无铅釉,烧制后呈现出透明的蓝色。
2.青花瓷的图案和装饰: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常见的是花卉、动物和景物的图案。
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动物图案则以鸟类和虫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鱼、龙等。
景物图案则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主题。
绘画技法上,清代前期的青花瓷采用的是细描细细的风格,人物主要以线条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3.青花瓷的色彩和纹饰:清代前期的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的蓝色逐渐变得淡薄,有时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调。
纹饰方面,清代前期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采用线性纹饰和单色描绘。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波浪纹、花卉纹、双鱼纹和缠枝纹等。
4.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和瓶等。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丰富,既有继承明代的传统样式,又有一些创新的独特形状。
其中,康熙时期的瓶形瓷器以颈部收窄、腹部庄重、胫部向外扩张的形态为特征,被称为“折枝瓶”。
5.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清代前期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瓷器坯体烧制均匀致密,釉面光滑透明,青花图案清晰可见。
此外,青花瓷的胎体和釉色相统一,质地较细腻,易于使用和保存。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术。
它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对世界瓷器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熙青花早、中、晚三个时期
康熙青花早、中、晚三个时期04/11 15:27 宁波古玩城康熙青花瓷器烧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清代瓷器中最为丰富,器物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
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更有中西文化融合的外销瓷。
康熙一朝,官窑瓷器精益求精,民用瓷器坚实耐用,外销瓷器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清康熙青花逐珠龙纹盖罐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二层台''或''台阶底''3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收藏家聚乐部收藏家自己的家园!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清乾隆粉彩百鹿尊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康熙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
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
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
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
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
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
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
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大纵横》收藏大纵横尽量多给藏友一些收藏参考!1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
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
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
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
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
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
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
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
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乾隆乾隆青花双耳扁瓶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正路收藏》正路收藏玩收藏,路子正了才能长久!公众号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
放大看看清代各朝瓷器底款
放大看看清代各朝瓷器底款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按照清朝入关建立大清王朝起算】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在没有入关之前,大清还有两个皇帝:1.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2.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
由于还没有如果,也没有统一全中国,故瓷器以这两位年号为底款的,目前没有发现。
1.清太祖努尔哈赤 - 天命【1616 - 1626年 10年】2.清太宗皇太极 - 天聪【1626 - 1643年 17年】3.清世祖福临 - 顺治【1643 - 1661年 18年】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
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清顺治款青花天女散花碗 - 苏州博物馆馆藏青花楷书三行六字款款识放大图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青花篆书“玉堂佳器” 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款识放大图4.清圣祖玄烨 - 康熙【1661 - 1722年 61年】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
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
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如“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
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清代瓷器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制作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掌握清代瓷器的断代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清代瓷器的断代技巧。
一、看胎质清代瓷器的胎质有其特定的特点,通过观察胎质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年代。
清代早期瓷器胎质细腻、坚硬,颜色白中泛青;中期瓷器胎质略显粗糙,颜色偏黄;晚期瓷器胎质厚重,颜色泛白。
此外,清代瓷器的底足修整较为规整,足墙较薄。
二、看釉面清代瓷器的釉面特点明显,可以通过观察釉面来判断瓷器年代。
早期瓷器釉面肥厚,釉色白中闪青,光泽度较高;中期瓷器釉面较薄,釉色偏白,光泽度适中;晚期瓷器釉面更薄,釉色泛黄,光泽度较差。
此外,清代瓷器的釉面常见开片现象,尤其是晚期瓷器。
三、看器型清代瓷器的器型较为丰富,不同年代的瓷器器型有所差异。
早期瓷器器型规整,线条流畅,造型古朴;中期瓷器器型略显丰满,线条较为柔和;晚期瓷器器型较为笨拙,线条生硬。
此外,清代瓷器的底足造型也有特点,如早期多为平底,中期为圈足,晚期为矮圈足。
四、看纹饰清代瓷器的纹饰丰富多彩,通过观察纹饰可以辅助判断瓷器年代。
早期瓷器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画工精细,线条流畅;中期瓷器纹饰以花卉、虫鱼、山水等为主,画工较为简练;晚期瓷器纹饰较为粗糙,常见寓意吉祥的图案。
五、看款识清代瓷器的款识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款识来判断瓷器年代。
清代瓷器的款识主要有官窑款、民窑款和寄托款。
官窑款字体规整,笔画有力;民窑款字体较为随意,笔画略显粗犷;寄托款则多用于仿古瓷器。
此外,清代瓷器的款识位置也有规律,如早期多在器物底部,中期多在器物口沿或底部,晚期多在器物底部。
总结:清代瓷器断代技巧主要包括观察胎质、釉面、器型、纹饰和款识等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巧,结合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知识,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年代。
清代各时期民窑瓷器鉴赏
清代各时期民窑瓷器鉴赏清早期民窑青花1 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2 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 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 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清中期民窑青花1、嘉道时期瓷器胎骨与乾隆相比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于粗糙,有时还可见颗粒状物。
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现象,从侧面视之尤为明显。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主流还是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色调沉着不飘浮,纹饰清晰,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4 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5、嘉庆青花色调较稳定,但由于政府的不关注瓷器烧制出现势衰现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飘浮的现象,而且青花品种减少,质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晕散现象。
6、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本相同,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有飘浮感。
7、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类似,出现画面层次少,画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PDF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特点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特点清三代瓷器是专指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作的瓷器。
而这一时期出产的瓷器又往往同景德镇联系在一起。
从历史上看,景德镇瓷器发展于五代,成熟于宋元,辉煌于明清。
从烧制的工艺看,它走过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三个重要阶段。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是我国瓷业的中心,连我国制瓷业的顶盛时期,官窑瓷几乎成了景德镇窑的代名词。
康熙时期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是胎质、制作工艺和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时期的瓷器被公认为是整个清代瓷器之首,也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画工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
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
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
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
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
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
康熙时期的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
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
步入清代盛世的雍正一朝,为时虽仅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卻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某些品类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前后两朝。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历史虽短,但烧制的数量和规模甚为可观,其突出的特点是“瓷质莹潔,工艺精细;器型雋秀,典雅优美;品类繁多。
所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取得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时,景德镇瓷业工人技术水平较康熙时期又有所提高,更加着重制瓷质量,精益求精,从而迅速把清代瓷业生产推向工艺精良的发展阶段。
这正是康熙时期把瓷器当成鉴赏品而制作的延续,也是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康熙时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和琺琅彩,以及传统的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展新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宣、成之器,品类更为繁多,有的“参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储巧妙”:有的彩撷宋、元、明、清以来瓷器色釉之优者予以总结,花样翻新,“更上一层楼”。
清代各时期瓷器的款识特点
清代各时期瓷器的款识特点清代瓷器款识多而普遍,无论官窑、民窑器,除康熙初期外,大多留有各式款识。
顺治时期的官窑瓷器,年号款不多见,主要有楷书六字双行“大清顺治年制”、楷书四字双行“顺治年制”,均为青花书写,青花色泽比较深浓沉稳。
另有少量“大清年造”、“大清年制”的,均是明末遗风。
顺治民窑以各种吉祥款、斋堂款、人名款为多。
吉祥款如“雅”等,斋堂款如“望仙楼”、“百花斋”等,人名款如“许世文亢公制”等。
康熙早期款识字体以楷书为主。
帝王年号款少见,多为干支纪年款、斋堂款、图记款、花押款。
款识排列多种多样,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四字十字形钱文排列等。
中期仍以楷体字为主,且大量出现帝王年号款。
排列形式也趋向统一,以六字双行为主。
晚期则以楷书为主,另有少量篆书,排列形式也以六字双行为主。
康熙民窑器极少写年号款、纪年款的,大多数为赞颂款、吉祥款,尤其多斋堂款、图记款。
雍正款识以楷书六字两行和四字四行为主,有少量六字三行和六字一行的。
此时篆书款也逐渐的多起来,有四字双行,六字双行,六字三行多种形式。
雍正民窑器仍以斋堂款居多。
乾隆时期的款识由康、雍时期的楷书为主变为以篆书为主。
排列由六字二行为主变为以六字三行为主。
书写材料除青花外,多种材料并用。
乾隆民窑除大量吉祥款、赞颂款外,也有不少写年号款的,但一般字体草率,有的甚至只是半边字,不可辨认。
嘉庆款识也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
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的。
民窑款识多为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之类,书写工整。
也有写年号款的,字体草率。
嘉庆时期还兴起了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
篆书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俗名印章款或图章款。
道光款以篆书为主,大多为六字三行式排列,也有极少一字横列的。
道光民窑器中,部分王公大臣烧制的斋堂款器,质量颇高,款字书写也见功力。
咸丰款识楷篆并用。
款式则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等。
嘉庆朝始兴的篆书图章式款,此时大为盛行。
同治款识以楷书六字两行为主,青花书写色调浓艳,略有晕散。
清代各个时期瓷器:主要特征和价值
清代各个时期瓷器:主要特征和价值清朝时期陶瓷文化和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瓷器被天子喜爱和重视,使得清朝时期瓷器制作技术飞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光耀灿烂的一页。
01顺治皇帝一朝经历17年顺治朝所烧制的瓷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和认知,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
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的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兰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
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铭有“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瓷,以及带顺治干支纪年款的顺治瓷器来看,虽然数量有限,但为我们提供了顺治瓷器断代的重要标准。
▲ 清顺治“升官进爵”青花图盘顺治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
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
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
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
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
有人将其看作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康熙皇帝一朝经历61年02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
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
▲ 清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
从造型看,挺拔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
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
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
康熙早期以此为主。
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
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03雍正皇帝一朝经历13年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
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
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清朝瓷器史及各朝瓷器具体特征(咸丰——宣统时期)
清朝瓷器史及各朝瓷器具体特征(咸丰——宣统时期)咸丰一朝经历10年。
景德镇陷入战乱。
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
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
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
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
据清代有关档案记载,咸丰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为单色釉祭器。
三年至四年御窑厂恢复传统产品烧造。
所以品种有青花,祭红,仿官,仿哥,天青釉等。
传世的咸丰官窑瓷十分稀少。
咸丰朝民窑传世品有款识的也十分少见。
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在瓷器写过“太平天国”年号。
传世品中有过这样的瓷器。
但制作粗俗,质量低下。
从总体看,咸丰五年前所烧的瓷器有着清代中期瓷器特征。
与嘉庆,道光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咸丰五年后作品。
则多带有一点同冶,光绪瓷器的味道。
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同冶一朝经历了13年。
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
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
由于连年战事。
当地窑业元气大伤。
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
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
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
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
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
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
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
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
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
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从胎釉特征看康熙早中晚期青花瓷器特征
从胎釉特征看康熙早中晚期青花瓷器特征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康熙年间烧造的瓷器,品类之盛,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蜚声海内外,可谓空前。
这时瓷器的生产,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为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点亦可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依据。
康熙青花瓷的特征、材料、发色和分期等问题根据康熙青花瓷器实物及其所具的不同风貌和特点,并结合其干支年款将其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康熙青花的胎釉特征。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此时康熙青花瓷仍处在明末至清初的过渡期内,各方面皆有明末瓷器的余绪,但在继承中也孕育着发展。
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此时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无论是从胎质、釉色、发色、装饰风格;还是从器型来讲,均有了长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峰。
著名的康熙五彩青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晚期是指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此期青花瓷器随着时间的发展又有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后世,尤其是雍正年间青花瓷器的风格。
康熙早期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率,釉面肥润泛青,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
其中大部分器物口沿往往施一层酱釉,底足处理的均粗糙些,且粘有细砂,或呈不光滑现象,有的器底露胎处仍明显的保留有晚明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放射状跳到痕,个别器物的足墙两面斜削尖状,且圈足的直径大,许多如瓶、觚、罐、盘及琢器(大件瓷器,如缸)的底足作台阶状,折角处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在此时期内也大量流行,民窑中的大盘居多,官窑中以夔龙折沿洗,印盒等器物居多。
这些器物具有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足之间无釉而露胎,圈足相当宽厚等特征。
清朝瓷器史及各朝瓷器具体特征(顺、康、雍时期)
清朝瓷器史及各朝瓷器具体特征(顺、康、雍时期)清代的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
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顺冶一朝经历18年。
顺冶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
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
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
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
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
有人将其看作顺冶器的重要特征。
顺冶瓷器的具体特征: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
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一朝经历了61年。
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
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
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
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
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
康熙早期以此为主。
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
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佳。
康熙瓷器的具体特征:1 、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
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不同时期的瓷器的特征你知道吗?(清朝顺治年间)
不同时期的瓷器的特征你知道吗?(清朝顺治年间)清顺治景德镇窑青花山水罐-明清陶瓷器顺治朝,共历18年。
上承崇祯朝,下连康熙。
其早期瓷器,多近晚明风格,晚期风格又与康熙相近。
若没有款识,鉴识时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明末清初战乱较多,官窑瓷器生产几乎处于停顿,晚期有所恢复,但质量也不高。
倒是民窑生产几乎没有停顿过,尤其是出口瓷的生产,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
从工艺的角度看造型特征。
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尊、罐、炉、大盘类。
造型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如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出现的龙纹筒花觚等。
署顺治年款的官窑中国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具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砂底光润,釉质青白。
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于明末和康熙初期的器物想混,鉴定师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的过渡阶段段,胎体坚硬细密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较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
(4)、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官窑款极罕见,到代的年款亦少见。
顺治楷书款瓷碗从纹饰角度看顺治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
有几种纹饰是顺治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
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于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
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
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清代各时期官窑瓷器浅谈
清代各时期官窑瓷器浅谈各期间的清代官窑瓷器特征:1、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
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全体规划不甚规整。
2、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
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数篆书款。
前期多见干支编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
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
搪瓷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
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立,顿捺显着。
后期字体娟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差异,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
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
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3、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
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
楷书款前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
“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搪瓷彩瓷。
4、乾隆朝瓷产值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款字通常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别器物上通常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5、嘉庆官窑器通常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
亦有少数楷书款。
粉彩器上多见抹红款。
单个器物用刻划款。
6、道光官窑器通常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
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
单个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
道光期间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工”等,大多是精品。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当地,后期也变成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当地,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