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果断;志向果断才干够沉着不躁;沉着不躁才干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成.每样器械都有基本有枝末,每件工作都有开端有终结.明确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成长的纪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世界弘扬光亮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教养自身的品性;要想教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思;要想正直本身的心思,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要想使本身的意念真挚,先要使本身获得常识;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经由过程对万事万物的熟悉,研讨后才干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干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干正直;心思正直后才干教养品性;品性教养后才干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度;治理好国度后世界才干宁靖.【原文】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度君王,下至平平易近苍生,人人都要以教养品性为基本.若这个基本被捣乱了,家庭.家族.国度.世界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功德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诗》云:“於戏! 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或许以前代的君王为范例,尊敬圣人,亲近亲族,一般平平易近苍生也都遭遇恩惠膏泽,享受安乐,获得好处.所以,固然前代君王已经逝世,但人们是永久不会忘却他们的.【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期近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世界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世界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部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他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再产生.”使隐瞒真实情形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理解了基本的道理.说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常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完整研讨它的道理.人的心灵都具有熟悉才能,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总有必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完整熟悉.所以使常识显得很有局限.是以,《大学》一开端就教授教养习的人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用本身已有的常识去进一步探讨,以完整熟悉万事万物的道理.经由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大小都被熟悉得清清晰楚,而本身心坎的一切熟悉才能都得到极尽描摹的施展,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熟悉.研讨了,这就叫常识达到极点了.【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译文】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要像厌恶腐臭的气息一样,要像爱好英俊丽的女人一样,如许才叫问心无愧.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品格低下的人在暗里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格崇高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本身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他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晰,如许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心坎的真实必定会表示到外表上来.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教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恐怖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爱好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放心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思不正直就像心不在本身身上一样:固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固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固然在吃器械,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教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本身友爱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厌恶的人会有成见;对于本身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于本身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歧视的人会有偏意.是以,世上很少有人能爱好或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或人又看到那人的长处.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本身孩子的缺陷,人都不知足本身庄稼的强壮.”这就是不教养自身就不克不及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克不及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度方面的教导:对怙恃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顺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后代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平易近众.《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稀疏,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气.”让全家人都和气,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兄弟和气.”兄弟和气了,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容貌举止稳重严正,成为四方国度的榜样.”只有当一小我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照样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师法时,老苍生才会去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矩之道也.【译文】之所以说平定世界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苍生就会孝敬本身的怙恃,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老苍生就会尊敬本身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援孤儿,老苍生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老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译文】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部属;假如厌恶部属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原文】《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译文】《诗经》说:“使人甘拜下风的国君啊,是老苍生的怙恃.”老苍生爱好的他也爱好,老苍生厌恶的他也厌恶,如许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苍生的怙恃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矗立.卑微的尹太师啊,苍生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度的人不成不谨严.稍有偏颇,就会被世界人颠覆.《诗经》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心的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与上天的请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心就能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心就会掉去国度.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起首重视教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戴,有人拥戴才干保有地盘,有地盘才会有财宝,有财宝才干供应应用,德是基本,财是枝末.假如把基本当成了外在的器械,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基本,那就会和老苍生争取好处.所以,君王聚财敛货,平易近心就会掉散;君王散财于平易近,平易近心就会聚在一路.这正如你措辞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答复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掉去.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译文】《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持之以恒的.”这就是说,积德道便会得到天命,不成善便会掉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亡命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曰:“如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译文】《秦誓》说:“假如有如许一位大臣,忠实诚实,固然没有什么特此外本领,但贰气量气度宽广,有容人的肚量.他人有本领,就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贰甘拜下风,不只是在口头上暗示,而是打心眼里赞美.用这种人,是可以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的,是可认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假如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抑.排斥,无论若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但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并且可以说是安全得很!”是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解释,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原文】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译文】发明贤才而不克不及提拔,提拔了而不克不及重用,这是慢待;发明恶人而不克不及撤职,撤职了而不克不及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错误.爱好世人所厌恶的,厌恶世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人的赋性,灾害确定要落到本身身上.所以,正人要有准确的原则:必定要经由过程忠实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肆便会掉去一切.【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临盆财宝也有准确的门路:临盆财宝的人多,花费财宝的人少;临盆财宝的人勤恳,花费财宝的人节俭,如许,财宝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宝来教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性命为代价去敛钱发家.没有在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鄙人位的人却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本身的财宝来爱护的.【译文】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失去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容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窃器械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做了国君却还同心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引诱,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大好人,让他们行止理国度大事,成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良的人,却也没有方法抢救了.所以,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全文及解释(精品)

《大学》全文及解释(精品)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4【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感谢阅览...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6【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大学》原文及译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1/10页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明白这就是做学问的根本道理;也就进入了智慧的最高境界。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注:所谓知之至也,即明了“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凡人之情,莫不好受人之欢。

蚤节不务劳而货殖焉,有乎哉!男女之情,莫不好久居其家。

贪生而莫利,有乎哉!万乘之国,十乘之家,百乘之家,其舍利其家者,其国之殃大矣。

是故修身为本,其政治也,修其家者,其国政也;修其国者,其天下政也。

《诗》曰:“修矩于厝,其方正。

”《诗》言志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由我者,其任助尔问之;迩之者,其志助尔问之。

曰:“哉!尔所谓道者何?”曰:“亦何似乎?”《诗》曰:“其旨迈迈,皇亦为之。

”曰:“斯可矣。

”曰:“尧治天下,平。

其至也,哉!其可矣。

”《大学》翻译:大学的道,就在于明辨大德,亲近民众,止于至善。

知道自 restraint 之后才会有定心,定心之后才能静心,静心之后才能安心,安心之后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能获得结果。

物体有起始和终结,事情也有开始和结束。

了解先后之次序,才算跟上大道。

古人要向天下展示大德,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先整齐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齐家庭,先修身养性;想要修身养性,先端正心态;想要端正心态,先真诚对待内心;想要真诚对待内心,先追求满足知识;满足知识在于实践。

培养实践能提升知识,知识丰富才能保持真诚;真诚才能端正心态,心态端正才能修炼自己;修炼自己才能整齐家庭;家庭整齐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

(完整版)《大学》原文和译文

(完整版)《大学》原文和译文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下面是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智正直、亲民和追求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只有懂得适时停止,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稳定了自己,才能真正保持平静;只有打心底感到安稳,才能开始考虑未来;而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都有方法和技巧。

只有先后懂得了什么是重要的,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人想要让天下人懂得明智正直,首先需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就要从家里入手;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养心;修身养心,就要真诚待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真诚待人,就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刻理解万物;拓宽知识面,进而培养出内心的追求,深刻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强大的价值观,会推动心灵向着更加正直的方向发展,内心越发清晰;内心愈加清晰,便能悉力修身,更好地完成家庭任务;家庭稳定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治理有方,而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则是打造和平稳定的天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舍弃物质追求“大学之道”,这是一句上古经典的名言。

在这个社会,人们尤其不愿看到人们注重外在物质的表象,而对于罕识之道,无视价值伟大的东西,导致弱化了人们的人格品质、个人判断能力和正义感,通过对《大学》这个经典的认真分析和研究,便能发起一阵强劲的文化风暴,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补充说明】《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大学》的内容广泛、内涵深刻,因此多被用于教育、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文言文大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大学原文及翻译

夫学,为人之本也。

自幼及长,无有不学。

学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故古之圣贤,莫不以求学为先。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夫学,所以求智也。

智以求道,道以立身,立身以成家,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必求其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以其不知道也。

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是以君子之学,不求异端,不尚虚谈。

必求其实,务求其真。

是以学者,贵在自得,不贵在自满。

自得者,智之府;自满者,愚之根。

故学不可以已,其进无疆,其修无穷。

君子之学,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不息其德,乃能长久。

译文:学习,是做人的根本。

从幼年到成年,没有不学习的。

学习用来修养自身,修养自身用来管理家庭,管理家庭用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用来使天下太平。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不把学习放在首位的。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孟子说:“得到天下的英才并且教育他们,这是三种快乐。

”学习,是用来寻求智慧的。

智慧用来寻求道,道用来立身,立身用来成家,成家用来治国,治国用来使天下太平。

因此,君子的道,必须寻求道;小人的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道。

学习,是用来寻求道的。

道并不远离人,是人自己远离了道。

因此,君子的学习,不追求异端,不崇尚空谈。

必须追求真实,务必追求真理。

因此,学习者,贵在自我获得,不贵在自我满足。

自我获得的人,是智慧的宝库;自我满足的人,是愚蠢的根源。

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其进步没有界限,其修养没有尽头。

君子的学习,就像太阳的升起,就像月亮的永恒。

不停止自己的德行,才能长久。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论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以下为大家呈现《大学》的原文及相对通俗易懂的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原文:大学,为之者无不得其志,得其所欲。

修其身而正其家,治其国而平天下。

故贤者不怀非其所欲,大学之道,可以求之。

本原无名。

术无名。

生之、畜之者谓之道。

修之、安之者谓之教。

道者,万物之奥。

教者,百姓之方。

夫孰能无名以为方?夫唯无名,是以为上;虽有名,亦可废也。

夫唯不尤,是以为下;亦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大学,凡受教育的人无不实现其志愿,获得所期望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明智之人不存非自己所渴望之事,大学之道可在其中寻求。

本源无名,方法无名。

生养和养育之者称为道,修养和安定之者称为教。

道,是万物的内核;教,是百姓的准则。

然而,谁能没有名而作为准则呢?正是因为没有名,才能成为至高之道;即使有名,也能被废弃。

正是因为没有尤,才能成为次要之道;也可以被人所夺取。

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论。

大学,启蒙教育之经典之一,受到爱因斯坦等众多学者的推崇。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不仅关注个人发展,更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

文章开头即指出了大学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大学教育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

随后,文章分别解释了"道"和"教"的含义。

"道"即为生养和养育之道,是指人类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在生存、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

"教"则是指引人们如何修养和安定自己,以及如何制定国家、社会的准则与规范。

文章中指出,准则不一定需要有明确的名字,甚至更好地不具备明确的名字。

因为没有名字的准则才能高于一切,即使有名字的准则也可以被废弃。

而毫不争论,正是因为不争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至高之道。

只有不争论的道才能不受争议地通行于天下。

大学教育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培养个人的专业技能。

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多变和复杂。

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

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

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四书五经在春秋时代可是很兴盛的哦,《大学》也是其中之一、下面是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学节选翻译及原文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全文及译文编辑整理:王俊来1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的途径在于革除物欲。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革除物欲后才能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花力气的地方不见成效,而不花力气的地方反而有效,这样的事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以下为您节选部分内容,并附上通俗的翻译,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下面是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原文+译文新译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各方面都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够静下心来;静而后能安;静下心来才能够心神安定;安而后能虑;心神安定才能思虑周祥;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治其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生成道理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知至而后意诚;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读解】本章是《大学》的“经”,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弘扬光明的品德【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帝典》曰:“克明峻德。

”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皆自明也。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读解】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曰:“作新民。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读解】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天都要坚持。

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革命化”。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都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着人们为实现理想弃旧图新,只有追求发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新民”,今天总比昨天强,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好。

要达此目的就要:“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找准自己的位置【原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所向往居住的地方。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知道栖息在山冈上。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在修通向成功的大道;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修炼自我的精神;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按着他这样去做品德会非常的高尚将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人民是难以忘怀的。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族人,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此以没世不忘也。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

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就是你怎样才可以做的更好。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

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思想、精神以及对目标的追求上达到“止于至善”。

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的理想目标,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

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选择的机会太多,但也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