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其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故事-明“清官”海瑞简介 海瑞真的是清官吗?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

中国历史故事-明“清官”海瑞简介 海瑞真的是清官吗?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

中国历史故事-明“清官”海瑞简介海瑞真的是清官吗?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相比于严嵩这样被评为明朝奸臣的代表,历史上相距不远的海瑞则被称为是明代清官的领军人物,享有“明代第一清官”的美誉。

经过众多的戏剧曲目的宣传,如《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忠义烈》、《吉庆图》、《闹严府》等,海瑞在民间的贤明越发流传广泛,成为继宋代包拯后最有名的一位清官。

海瑞,明正德九年生于琼山县,回族,字国祥,因为他立志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便自号刚峰,以期刚正不阿犹如雄伟山峰。

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他推行清丈、平赋税、平冤案,打贪官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这一做法让海瑞在民间清正之名远传,百姓们都称其为“海青天”。

万历十五年去世,享年73岁,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这个众人皆知的清官海瑞,真的担的起“明代第一清官”这样的一个称号吗?不可否认,海瑞一生的确做了许多实事。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理政务,深居西苑,一心追求玄学。

那个时候的官员都一意媚上,竞相肯定玄修,甚至互相攀比,向世宗进献“祥瑞”之物。

而海瑞则对这些做法大肆批判,进献《治安疏》,批评世宗不理朝政,迷信巫术的庸君作为。

据说,他进献此奏疏的时候,已经交代好了后事。

为自己买了一副棺材,将家人托给自己的好友照拂,由此可见,他与皇帝斗争的决心。

虽然,这副棺材并没有用上,但是此事引得世宗大怒,海瑞因此被革职下狱。

后来从狱中出来,担任应天巡抚,他又兴修水利,推行一条鞭法,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此种事情,还有很多。

只看他的功绩,的确担的清官之名。

但是,这位清官,在生活上却有许多的恶行。

首先,他一生换了很多个妻妾,先后被收为妻妾的有王氏、潘氏、许氏、丘氏、韩氏等,他在花甲之年,还纳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小妾。

《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三载,大臣房寰上疏说:“(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妻。

”,“今瑞已耄,而妻方艾。

历史趣谈海瑞饿死女儿是真的吗 海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趣谈海瑞饿死女儿是真的吗 海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海瑞饿死女儿是真的吗海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导语:海瑞人称“海青天”,是明朝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

同时海瑞作为反贪的清官,也常常遭受排挤。

海瑞饿死女儿一事也遭受世人非议,认为他古板,
海瑞人称“海青天”,是明朝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

同时海瑞作为反贪的清官,也常常遭受排挤。

海瑞饿死女儿一事也遭受世人非议,认为他古板,恪守封建礼教,但这件事是真的吗?历史上的真实的海瑞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海瑞饿死女儿是真的吗
海瑞饿死女儿这件事记载于《见只编》记载,海忠介有一个5岁的女儿手里拿着一个饼正在吃,海瑞问女儿,你的饼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男仆人。

海瑞听完就愤怒的说:女孩子家怎么能接受那个男仆人手中的饼呢?你不是我的女儿,饿死了,才算是我海瑞的女儿。

当时5岁的女儿吓坏了,一直哭泣,不再进食。

家里人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吃点东西,可是女儿却不肯,最后活活饿死了。

后来再清朝的《书影》中也有记载,但是这些都是类似野史的书籍,如《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上并没有提及此事,所以有人猜测当时海瑞是一个清官,受世人爱戴,且政敌很多,有人利用了这件事给海瑞抹黑。

海瑞饿死女儿这件事成为后世诟病海瑞的最大恶证,海瑞还从一个清官变成了伪君子。

但是我们想海瑞饿死5岁女儿这件事的可能性吧。

疑点一5岁的女孩能主动不吃不喝饿死?就算当时的封建社会再怎么封建,5岁的小孩能有求死的决心,这太不可思议了。

疑点二海瑞饿死女儿为何不见正史?当时海瑞买了两斤肉都能在官场中引起舆论,饿死女儿这么大的事为何不记载?疑点三海瑞当官的时候得罪的人那么
生活常识分享。

海瑞断案读后感

海瑞断案读后感

海瑞断案读后感读了海瑞断案的相关故事,我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感触颇多。

海瑞,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以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断案的种种事迹,就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剧集,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

在海瑞断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特别细微但又极其关键的点,那就是他对于真相的执着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所在的小区里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小区的车棚里,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突然不翼而飞。

车主急得团团转,四处打听寻找。

这时候,各种猜测和传言纷纷而起。

有人说,可能是小区外的人混进来偷走了;也有人怀疑是小区里某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时兴起,把车给藏起来了。

我当时正好在现场,看到车主那焦急的模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于是,我决定和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忙找找线索。

我们先是在车棚周围仔细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地上的车轮印、周围的杂物摆放,都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

经过一番观察,我们发现车棚旁边的草地上有一些不太明显的脚印。

这些脚印看起来有些凌乱,似乎有人在这里匆忙走过。

顺着脚印的方向,我们又发现了一根断掉的树枝。

这根树枝不像是自然折断的,倒像是被人用力拉扯而断。

“这会不会是偷车人的留下的线索?”我心里暗自琢磨。

于是,我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寻找。

在小区的一个角落里,我们发现了一块破布。

这破布的颜色和材质,与那辆丢失自行车的座垫很相似。

“难道这就是从车上掉下来的?”大家都兴奋起来,觉得离找到自行车又近了一步。

就在我们满心期待能顺着这些线索找到自行车的时候,却发现线索突然中断了。

这让我们有些沮丧,但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这时,我突然想到,小区里有几个监控摄像头,说不定能拍到些有用的画面。

于是,我们赶紧找到物业,请求查看监控。

在监控画面中,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可疑的身影。

那是一个穿着黑色外套的男子,鬼鬼祟祟地在车棚附近徘徊。

只见他左顾右盼,趁没人注意的时候,迅速地把自行车推走了。

铁面无私的人有哪些

铁面无私的人有哪些

铁面无私的人有哪些
“铁面无私”的人有包拯、海瑞、于谦、狄仁杰、于成龙、杨震等。

1、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2、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3、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仕宦世家。

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

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

4、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5、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清初名臣、循吏。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6、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至延光三年(124年),
遭弹劾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自尽。

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有关海瑞的作文

有关海瑞的作文

有关海瑞的作文说起海瑞,那可是历史长河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海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

但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那股子倔劲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在明朝的官场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海瑞的成长经历就挺特别。

他从小就目睹了民间的疾苦,老百姓们被繁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官员们却大多只想着自己的私利。

这一切,都在海瑞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百姓们做点什么,改变这不合理的现状。

海瑞读书那会,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别人都在为了考取功名而死记硬背那些刻板的教条,他却总是在思考如何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百姓们面临的问题。

他常常因为对一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和同窗们争得面红耳赤。

可他不在乎,他觉得真理就得辩个明白。

后来,海瑞终于踏入了官场。

这一进去,可不得了,他就像个无畏的战士,不管面对多大的官,只要对方做了对不起百姓的事,他都敢直言进谏。

有一次,一个上级官员下来视察,其他官员都忙着巴结讨好,又是送礼品,又是安排豪华的接待。

可海瑞呢?他就按照正常的规格来,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

别人都劝他,说这样会得罪上级,以后没好果子吃。

但海瑞脖子一梗,说道:“我拿的是朝廷的俸禄,为的是百姓做事,不是来讨好这些官员的!”这话传出去,大家都对他又敬佩又担心。

还有一回,当地的一个富商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强占了老百姓的土地。

老百姓们告状无门,只能忍气吞声。

海瑞知道了这件事,二话不说,就开始调查。

那富商听到海瑞要来查他,先是派人送来一大笔银子,想贿赂海瑞。

海瑞连看都不看,直接让人把银子扔了出去。

然后他深入田间地头,一家一家地询问情况,把证据收集得扎扎实实。

最后,在公堂上,那富商还想狡辩,海瑞一拍惊堂木,把证据一一摆出来,怼得那富商哑口无言,乖乖地把土地还给了老百姓。

老百姓们欢呼雀跃,都称赞海瑞是“海青天”。

海瑞的生活也是极其简朴。

他穿的衣服补丁打了一个又一个,吃的饭菜也常常是粗茶淡饭。

别人笑话他,说他当官当得这么寒酸。

海瑞罢官读后感

海瑞罢官读后感

海瑞罢官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海瑞便是其中之一。

最近读了关于海瑞罢官的相关内容,感触颇多。

海瑞,这名字一听,就感觉有种刚正不阿的气势。

他的故事可不像那些平平淡淡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波澜。

说起海瑞罢官,那得先讲讲他当官的那个时代背景。

明朝,那时候的官场,乌烟瘴气,贪污腐败成风。

官员们一个个都想着怎么往自己兜里捞钱,怎么巴结上司,怎么欺压百姓。

可海瑞呢,就像一股清流,在这浑浊的官场中硬是要闯出一番天地。

他上任之后,一点都不含糊。

那些个贪污的、受贿的,在他眼里那都是要严惩的对象。

他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后台有多硬,只要犯了事,他都敢跟你较真。

有一次,一个权贵家的公子犯了法,仗着自己家里有权有势,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其他人都不敢管,都怕得罪了权贵,给自己惹麻烦。

但海瑞可不怕,他直接把这公子抓了起来,依法惩处。

这一下,可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勇敢,可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还有一次,上头要他去办一件事,其实就是走个过场,给某个官员开绿灯。

可海瑞不干,他非要按照规矩来,把事情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结果把上头的人给得罪了,给他穿小鞋,给他使绊子。

但海瑞呢,依旧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他的生活也是极其简朴。

别的官员住大房子,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

可海瑞呢,住的是小破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衣服。

家里人跟着他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可他觉得这没什么,只要能为百姓做事,自己苦点累点都无所谓。

他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修水利,让农田能得到灌溉,粮食能有个好收成;整顿治安,让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不再提心吊胆;平反冤假错案,让那些受了冤枉的人能重见天日。

百姓们都对他感恩戴德,把他当成救星一样。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那些被他得罪的权贵们联合起来,给他安了个罪名,把他罢了官。

听到这个消息,百姓们都不干了,纷纷为他喊冤。

海瑞逼死女儿 看待海瑞不能抛开历史的局限性

海瑞逼死女儿 看待海瑞不能抛开历史的局限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海瑞逼死女儿看待海瑞不能抛开历史的局限性导语:历史是有局限性的,海瑞作为一个生活在500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人物,自然也不能逃脱这个局限。

在海瑞的时代,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两个字:忠、历史是有局限性的,海瑞作为一个生活在500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人物,自然也不能逃脱这个局限。

在海瑞的时代,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两个字:忠、孝。

直到300年后,纪晓岚仍旧喊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的名言。

而海瑞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员,以极大的自觉性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标准。

这也就直接催生了他的两个“悲剧”故事。

《孝经·开宗明义章》里说“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也就是说在古人的眼中,子女就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是一家之长,在古人眼里,父要子亡,损伤的是自己的身体。

海瑞逼死五岁女儿的事,先不去讨论真伪。

若放到现在,即便是把海瑞拉去枪毙三回我看也不为过。

但对身陷于历史局限中的海瑞来说,他逼的不是女儿,而是自己,他做的不仅不是一件惨无人寰的事情,而恰恰是用当时最高的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有人说,你海瑞如此在乎礼义廉耻,为何不把去捣毁妓院以便维护妇女贞洁呢?这还真不能,前面说了,海瑞以当时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但他不能以此过分要求别人,因为违法道德不是违法法律,而妓院在古代是合法存在的,你捣毁妓院,恰恰是违法,是对他人利益的侵犯,是不道德的。

300年前戴震的“理欲一元”论说大概是民间对迂腐的“程朱道学”较早的觉醒,但这种觉醒也必然会淹没于历史局限之中。

正如马克思谈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将回归“人的本质”,在很多人看来就很扯淡,因为生活常识分享。

【高三作文】海瑞

【高三作文】海瑞

【高三作文】海瑞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传奇。

他深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

海瑞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生于江苏太仓,家中并不富裕,但他却有着良好的家教和强烈的求知欲。

年轻时,他曾担任过县令和巡抚等职务,任职期间他尽心尽力为民效力,倡导清官廉政,收得了众多的好评。

海瑞有一个特别的特点,那就是他非常勇敢,敢于直言进谏。

当时,明朝政治腐败严重,许多官员沉迷于享乐之中,弃公务于不顾。

而海瑞则不同,他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时刻关心民生疾苦,并敢于站出来发声。

曾经,他建议皇帝下令减轻民赋,但未被采纳,他则在公开场合大声疾呼,直斥当时的官员:“望诸卿能面对天地与民为心,削减不必要之开支,以救民之急!”这番话震惊了众人,他声泪俱下,感染了许多人,也证明了他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深刻关注。

海瑞为人心地善良,他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曾经,他到过一所学校,发现其中的老师非常忙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他当即打算与学校进行合作,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学生,改善校园环境。

并亲自上阵,带头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海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还在著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他在政治、文学、史学等方面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章,这些文章清晰地表达了他的心声和理念。

他以清新简洁的文笔,阐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和力量。

海瑞是一个真正的“国士”,他的一生充满了正义和勇气,他为民除害,为国尽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国、清官、廉政的重要性。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向海瑞学习,秉持“天下为公”的精神,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勇敢发声,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正廉洁的历史人物

清正廉洁的历史人物

清正廉洁的历史人物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后人前行的方向。

他们不仅才华横溢,更以清正廉洁著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让人打心底里敬佩的历史人物。

首先得说说包拯,大伙儿都叫他“包青天”。

这名字一听就透着股正气,简直就像是正义的化身。

包拯断案,那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犯了法,都得按律处置。

传说他额头上有个月牙儿,那可是智慧的象征,仿佛能洞察人心。

老百姓有啥冤屈,找他准没错,因此他的名声在民间那是响当当的。

包青天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就得光明磊落,做事就得公平公正。

再聊聊海瑞,这可是个出了名的“海青天”。

海瑞为官清廉,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从不贪赃枉法,连皇帝赏赐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他敢于直言进谏,不怕得罪权贵,就是为了让朝廷更加清明。

海瑞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得有原则,有底线,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良心。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明朝的于谦。

于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既能写诗作画,又能带兵打仗。

他守卫北京时,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清廉。

他曾经说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于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更在于内心的纯洁和坚守。

说完了这几位,咱们再聊聊清朝的郑板桥。

郑板桥是个才子,诗书画三绝,尤其是他的竹画,那叫一个传神。

但郑板桥可不是个只懂艺术的文人,他当官的时候,也是一心为民。

他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老百姓说话,因此深得民心。

郑板桥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才华的人更应该用才华去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用来谋取私利。

这些历史人物啊,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得有骨气,得有担当。

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清正廉洁,不为五斗米折腰。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海瑞?清官海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海瑞?清官海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如何评价海瑞?清官海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导语: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他的生平行事应该如何评论,人们曾经发生过尖锐
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他的生平行事应该如何评论,人们曾经发生过尖锐的争执。

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少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

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

而他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

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

这种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动作为证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20两,不够殓葬之资。

然则在法律教条文字不及之处,海瑞则又主张要忠实地体会法律的精神,不能因为条文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

例如他在南直隶巡抚任内,就曾命令把高利贷典当而当死的田产物归原主,因而形成了一个引起全国注意的争端。

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

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

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

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
生活常识分享。

海瑞断案读后感

海瑞断案读后感

海瑞断案读后感提起海瑞,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他那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形象。

读了关于海瑞断案的相关内容,更是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钦佩不已。

海瑞断案,那可不是一般的厉害。

他在处理案件时,从不畏惧权贵,只遵循心中的正义和真相。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真实场景,虽然和海瑞断案的性质不同,但也能从中感受到公正和坚持的力量。

那是在一个小小的菜市场里,人来人往,喧闹嘈杂。

一个卖菜的大妈和一个年轻的顾客起了争执。

起因是顾客买了一把青菜,回家后发现斤两不足,便气势汹汹地回来找大妈理论。

大妈坚决不认,直说自己做生意向来老实本分,不可能缺斤少两。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周围很快围满了看热闹的人。

这时候,一位路过的老大爷站了出来。

他没有急着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先让双方都冷静一下,然后仔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

老大爷先是拿起大妈的秤,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顾客手中的青菜,还向周围的几个摊主打听了一下大妈平时的为人。

最后,老大爷心平气和地说:“大妹子,咱做生意得讲个诚信。

这秤可能是有点问题,要不重新给这小伙子称一下,少了多少补给他,大家以后还来照顾你的生意。

小伙子呢,也别太着急上火,可能就是个误会。

”大妈听了,脸上有点挂不住,但还是重新称了菜,补给了顾客。

顾客也没再纠缠,拿了菜就走了。

这件小事让我感触颇深。

老大爷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和权力,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公正和耐心,化解了一场可能会愈演愈烈的冲突。

这和海瑞断案其实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追求公平和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

再回过头来看海瑞,他在断案时面临的情况可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

但他从未退缩,不管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犯了法,他都一视同仁。

他仔细审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只为了还原事情的真相。

比如有一个案子,涉及到当地一位富商和一个穷苦农民。

富商仗着自己有钱有势,诬陷农民偷了他的财物。

海瑞接手这个案子后,没有被富商的权势所吓倒。

他亲自去调查,走访了农民的邻居,查看了现场,还对富商提供的所谓“证据”进行了反复推敲。

海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海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海瑞-你是一个嘛样儿的人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

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

这是百度百科对海瑞的介绍。

我初识海瑞,也是从课本上得知的,后来知道因为一部《海瑞罢官》的戏,我们亲爱的吴晗先生被文革迫害致死。

又后来看了一部极其压抑的电视剧《大明王朝》,对海瑞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起码在影视节目中,海瑞是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敢于而且勤于同恶势力死掐的人。

刚峰兄,的确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可以说,他是当时群臣乃至皇帝的噩梦。

又后来,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万历十五年》,对海瑞这个人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最大的感触就是,电视剧不能信啊!要知道海瑞是一位什么样的主儿,得从他悲惨的幼年说起。

有人说海瑞的母亲堪比孟母,可我说她是一个噩梦。

虽然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也是个年轻的寡妇。

但在教育问题上,她显然差着许多档次。

就像如今的大多数家长一样,海母也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她严格要求海瑞,最终把他打造成了一位无敌圣斗士。

海瑞的童年,从来没有像同伴们那样玩耍的机会,甚至不能“戏谑”,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说笑都不会,天天埋在书堆里读着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什么的,这要放到现在,培养出的孩子叫“书呆子”。

而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样孤僻、偏执、迂腐的人却成了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清官之一。

海瑞的一生都活在她母亲的阴影里,海母用自己的意志“强暴“了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几乎成了海母的代言人。

海母严于律己、同时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明显带着自虐和他虐倾向。

这种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严重的道德洁癖。

可以说海瑞的一生是悲惨的,甚至四五十岁还得给母亲“侍寝“,甚至对自己的四五个妻妾从来没有自主决定权。

对于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各项身体指标合格的男人,这样的人生着实是可悲可叹呀。

海瑞有着这样乖僻、迂腐的性格,放到现在法治社会,必然无用武之地。

浅析海瑞的为官之道

浅析海瑞的为官之道

浅析海瑞的为官之道摘要:政治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过程”“行为”“关系”三要素的分析讨论,可以摒除过往政治史教学中单一展示宏观国家制度和政治事件的枯燥感。

通过对海瑞为官的具体过程、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使海瑞为官之道被充分展现,给学生饱满的知识认知,理解政治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海瑞;为官之道;政治史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政治史是最先被讲授的内容。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就是在讲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

但是在政治史的教学过程中,限于篇幅与课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的教学内容只展示了宏观层面的国家机构、制度与某些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样的授课内容虽然精炼,但欠缺对于政治史过程的灵活讲述,使学生在课下面只能进行干瘪的背诵,也给高中历史这门课程留下了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

有学者指出,“过程”、“行为”、“关系”,是政治史讨论对象的三要素,这三要素的研究主体都是“人”。

政治史是丰富鲜活而非干瘪抽象的。

这种鲜活,集中体现在它对于政治过程中人的“行为”的关注。

①因此,在政治史的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讲解和分析,是将教学灵活化、丰富化的合理途径。

海瑞,就是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

一、海瑞为官清正廉洁海瑞,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官场人物,史学界对于海瑞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

通过分析海瑞的为官之道,可以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下的官僚政治展现给学生,也能让学生认识明代这么一位“清官”。

海瑞在历任官职时,都会按照自己的严厉要求颁布法令。

例如,他担任应天巡抚之时,根据各地督抚出巡时常常大摆排场浪费资源这一现象,颁布了《督抚宪约》,海瑞在宪约中明确规定:第一:无论是哪一任巡抚在出巡的时侯,随行的车马规模有严格的限定,排场过大的话,要受到严厉的责罚。

第二:各级官员不可以私下里设宴招待巡抚,巡抚也不可强求官员过分迎合、搜刮勒索,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三:餐饮接待不可过分奢华,规定了巡抚的配餐份额,即肉食一份,蔬菜若干,不得供应酒水。

人物的廉洁故事

人物的廉洁故事

人物的廉洁故事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廉洁的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廉洁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廉洁的信念和行为,影响和改变世界。

一、包拯:铁面无私的廉洁典范
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官员,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明著称于世。

他痛恨贪污腐败,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在他任职期间,拒绝了大量的贿赂,对权贵从不徇私。

他的清廉正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二、海瑞:刚正不阿的清官
海瑞,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以刚正不阿、清廉如水著称。

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对任何形式的滥用职权都深恶痛绝。

他的一生都在努力维护公正和廉洁,被誉为“南包公”。

三、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焦裕禄,中国现代的党员干部,兰考县的县委书记。

他在任期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治理“三害”,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仍忍着剧痛坚持工作。

他的奉献精神和廉洁品质,感动了无数人。

这些人物的廉洁故事,展示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廉洁的理念,为世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廉洁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坚定的信念和行动,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公正、廉洁的社会。

海瑞断案读后感

海瑞断案读后感

海瑞断案读后感《海瑞断案》读后感《海瑞断案》是作者张炜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讲述明代官员海瑞的断案经历,展现了海瑞在许多奇案中洞察问题、机敏独具的才智和坚定正直的品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海瑞这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产生了许多感慨与思考。

海瑞作为一位官员,他在面对各种案件时,始终坚守着法律与公正的原则。

无论是身处黑暗的官场,还是面对权贵勾结、欺压百姓的现实,海瑞都从不退缩,敢于揭露那些黑暗的真相,并将其惩治到位。

他的勇气和智慧使他成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检察官和民族英雄,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或亲身经历一些不公正的事情。

看到那些为了权力和金钱而背离正义的人们,我们也许会感到心寒和失望。

然而,正如海瑞一样,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公正发生,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像海瑞一样敢于揭露不正之风,坚守公正的原则,并为之付出努力。

另外,《海瑞断案》也展现了海瑞独具的洞察力和审案能力。

他通过虚实相辅的辩证法,深入分析和推理,最终揭露了案件的真相。

这种清晰的思维和极强的分析能力使他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判官。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决策,海瑞在审案中的聪明和睿智都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多角度思考,从而做出明智的判断。

同时,这部作品也再次告诉我们,只有正义、真实的事实才是最后能够战胜一切的力量。

在历史长河中,海瑞是一位杰出的官员,他的品格和作为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崇敬的典范。

通过阅读《海瑞断案》,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当法律公正、当权力公正、当社会公正,我们国家和社会才能真正繁荣与进步。

我也会将海瑞的勇气、正直和智慧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无论是身边的小事,还是广泛影响社会的大事,我都会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守护公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海瑞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他的品德和才智令人钦佩,他的勇敢和正直令人敬佩。

海瑞罢官读后感

海瑞罢官读后感

海瑞罢官读后感《海瑞罢官读后感》《海瑞罢官读后感》这本书是作者石介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明代名臣海瑞的生平事迹的介绍,书中展现了海瑞的坚持正义、勇于改革的精神,使人们对历史上的这位杰出人物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海瑞的坚持与勇气有了深刻的理解。

书中提到,海瑞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官员。

他在官场中总是秉持正义的原则,不畏惧权贵,为百姓的利益而奋斗。

他以自己的正直和勇敢,推动了许多改革措施,为百姓谋取利益,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他从不被世俗的利益所动摇,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对自己和他人都非常严格。

读到这些,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与此同时,海瑞的一生也充斥着许多挫折和磨难。

他多次遭到权贵的排挤和陷害,甚至被罢官。

但是,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屈服和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决心。

海瑞面对困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勇气和意志力,不断反思和自我反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这种坚持和不懈的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海瑞罢官读后感》,我对海瑞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并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像海瑞一样,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原则。

只有心怀正义,敢于改变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通过这本书,我也领悟到改革的重要性。

海瑞以其对权贵的反对和坚持改革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中,我们都需要不断改革和进步。

正如海瑞所言:“学大先易,改大尤难”。

改变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和毅力。

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书中以海瑞罢官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其一生的描写,展现了海瑞的坚持正义、勇于改革的品质。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面对挫折和困难,他从不退缩,勇往直前。

读完《海瑞罢官读后感》,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和启迪。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介绍,更是一本关于坚持、勇气和改革的启示录。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四年级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四年级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四年级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四年级如下:
1.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2.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3.关羽。

徐州战败后,暂时投靠曹操,亲自斩杀颜良,受封汉寿亭侯。

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

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荆州地区。

刘备入川后,奉命镇守荆州,加号前将军。

“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

4.狄仁杰。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们历史上见》及清官海瑞说开去——如何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海瑞介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

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海瑞定理: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凡是在诉讼中碰到可疑的案件,与其使当兄长的委屈,不如让他的弟弟委屈; 与其让当叔伯的委屈,不如让当侄子的委屈; 与其让贫民委屈,不如让富民委屈;
与其让愚直的委屈,不如让刁顽的委屈.如果案子是争产业的,与其让小民委屈,不如让乡里做官的委屈,来拯救流传下来的弊端.做乡官的用计来夺取老百姓的田产和债权,用假的地契来侵夺地界威逼老百姓,无所不做.为了富不仁义,天下都是这样.所以说是救弊.如果案子是争谁说得错,与其委屈乡官,不如委屈老百姓,这是为了让当官的体面。


太湖又泄水不畅,遇上连雨年头,周围十万亩良田常被淹没,酿成大灾。

海瑞认识到水患的严重性,提出“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缓也”,面对严峻的治水、救灾形势,他迎难而上,决计“救民于水火”,采取了“以工代赈”之法,按工发给灾民银两和口粮,将救灾和治水两相结合,抓到了点子上。

治水工程启动后,饥民云集,“得食者气力倍增”,工程进度很快,按计划疏通了从上海南跑口至嘉定黄渡间一万四千丈之河道,又疏浚常熟的白茆河,变水害为利。

这两项工程耗银六万八千余两,使“吴松江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一举两得”。

“以工代赈”,利在当前,功在长远,不仅解决了十几万灾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为日后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提供了可行的经验。

明朝人评价清官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上疏骂嘉靖皇帝后,他认定非死不可。

但熬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冬天,皇上病死。

狱吏备酒于牢房令他进饮,并告诉他“此非断魂酒,而是恭喜大人快出头了”!海瑞追问后,始知“今上驾鹤西天”,这本应该心中暗喜的大好消息,他却马上悲恸起来,将刚才吃进的酒饭全都呕出,并说“国丧之期,臣下饮酒,该死!该死”!接着捶胸顿足大哭不止。

第二天他还穿上麻衣丧服呼天喊地地哀鸣,搅得同监人犯摸不着头脑,其情景如丧考妣一般。

可见历史展开过程中复杂人性的一个侧面,他虽然敢骂皇帝,却是为朱明江山社稷,骨子里还是死忠的,认定“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是天经地义的。

试想嘉靖帝若不是先他而亡,他作刀下鬼是迟早的事情。

此时他不庆幸自己的活命机会,却痛惜皇上早逝了,其愚忠的心态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就这个角度分析,海瑞秉持的这个“孝”,已不再是简单关爱、厚爱、敬爱和赡养老母了,其内含着无条件服从,甚至充当她施虐的帮凶也在所不惜。

正是他孝道观的扭曲,一切正常的人性,包括夫妻的恩爱关系都得让路;正是这种孝道观的驱使,使正襟危坐的“海青天”,在讲仁义道德的同时,变成面目可憎的衣冠禽兽。

所以后世人谈论此事,对海瑞多有微词。

难怪史家会用“尽孝似禽兽”来评价他。

通过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海瑞的“孝”根本不是正常的人性的传统的孝道了,而是封建礼教的极端卫道士。

在害人害己的过程中,他已经变得麻木不仁、是非不辨了。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老百姓拥护“海清天”,官员们对他却又敬又怕。

对于海瑞,他们嘴上不便多说,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嫌恶和腻歪。

一听到要和海瑞共事,就如遇到瘟神,头皮发麻,心中打怵、唯恐避之不及。

海瑞调升巡抚应天十府时,他的任命文告一公布,应天十府有点头脸的官宦便纷纷请求改调它处,有的甚至自动离职,宁肯丢掉乌纱帽,也不与他共事触霉头。

海瑞入仕为官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

奇怪的是他每罢官一次,复起时便升迁一次,官反倒越作越大,但都是高位闲职。

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摆设——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来了。

只有他能“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满朝文武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明神宗朱翊(yì)钧(万历帝)从嘉靖帝手中接过皇权不久,对海瑞有段评语:“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

意思是说用他做实际工作是不合适的,唯用来做道德表率却恰到好处。

据说他看到万历皇帝的朱批很伤心,一连七次递交辞官折,每次都不准。

他也就
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所事事的在闲职高位上度日,不久,他就郁郁寡欢地与世长辞了。

海瑞在仕途的遭遇,说明他的忠孝观在那个年代有合理的内核,但是愚忠、憨孝做过头,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不接纳的。

正因为如此“清官不得志”、“治世乏良策”,就是这位清白吏留给后人思考的话题。

二、海瑞评价
三、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

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论”与“正统”(正名)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

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

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二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为政”与“为文”加以区分。

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

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

三是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或主观进步性加以区分。

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为过。

“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四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

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

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