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12)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优质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知识链接】《三国演义》及作者《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认识人物: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
夏侯,复姓。
朝歌长吴质:吴质,曹丕的亲信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温馨提示: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则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
------朱熹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课前预习]
动手收集:
(1)搜集整理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请写在下面:
(2)我最棒:我们知道课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我们还知道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是这样的:
自主学习:
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多诵读。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
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1)读课文,初步疏通语句。
(2)再读课文,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读,一边思考与理解,要读、划、批、写。
重点
语句用“―――”划下来;用“()”标出关键词并思考其含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划出,停下来反复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答;遇到有前后联系的内容,用“1、2、3”等序号做标记。
(3)做笔记,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记下来。
我们能读得一字不差:
鸡肋沉吟庖夏侯。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导言《杨修之死》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为了逃避惩罚而躲入山中的杨修遇到了一对夫妇。
夫妇为了让杨修安心留宿,特意透露了自己并非凡人的身份。
可是,杨修并没有听从夫妇的劝告,而是用来自于自己嘴巴里的毒言攻击了夫妇。
随后,夫妇离开杨修,而唤起了神力的夫妇为杨修的咒语所伤。
最终,夫妇惊恐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杨修也因此身亡。
在这篇故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文学成文的背景。
一、文学内容与背景1、源于古代传说《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成文后被极度流传。
故事中的人物各自扮演着对应的角色,而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与中国古代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2、情节设定深入人心故事主角杨修的性格复杂,自负、傲慢、忌妒、无礼等恶习在社会中大为普及。
只不过在故事中,杨修遵循了这样一种自私的执念,就是要把自己保全。
因此,他的心态转换不可避免地让人反思: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3、寓意毕生《杨修之死》的寓意毕生。
故事中夫妇曾劝过杨修,他们说出的话语富含诱人深思的含义和抽象性的社会性质。
杨修原本可以借此改变自己局势,而他偏偏不去夕阳的诱惑,反而固守自己内心的执念,迎来暴风雨的结束。
4、离经叛道的故事此类故事也许不符合主流文化规定,但是它们更能吸引读者。
中国传说中,有关人物的记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这些故事中,编者采用的不是“合理”而是“符号性”表述。
二、文学价值分析1、文学语言体现艺术感染力故事寓意长久,文学语言体现了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以精炼简洁的文字写出了人间百态、永恒的道理,让读者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孝敬家庭、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和促进和谐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2、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传达故事内容形式独特,透露了中国古代时期一种宏大的文化主题:人的自然状态。
由于情色习惯的树立和似是而非的来历,故事遗产有利于推广高端文化。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氛围营造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 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THANK YOU
02
教学重难点
03
04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命
运悲剧的原因。
难点:探究古代小说的艺术特 色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及结构分析
内容概述
《杨修之死》是一篇描写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杨修被曹操所杀 的历史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对话,展现了杨修的才 华、机智和悲剧命运。
写作技巧
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如对比、衬托、伏笔等。通过对比杨修的才华和悲剧命运,衬托出曹操的复杂性格; 通过伏笔暗示杨修的命运结局,增强文章的悬念和吸引力。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三国历史背景知识介绍
01
02
03
三国时期
指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末年 到西晋初年之间的一段时 期,分为魏、蜀》等,这些 作品都是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 列生动的故事和事件,展现了不同历史 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VS
比较分析
虽然这些作品都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它们 在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 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注重 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英雄形象的塑造,而《 隋唐演义》则更加注重宫廷斗争和爱情故 事的展现。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历史题材的作 品。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命运的原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了解他的才华和命运。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阅读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阅读积极性。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人物,培养人文关怀。
通过对杨修命运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遇。
第二章:课文内容概述2.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杨修的生活年代和所处的政治环境。
2.2 课文情节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包括杨修的才华展现、曹操的猜忌和杨修的遭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2.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聪明才智、傲慢自信和命运的坎坷。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性格特点和与他相关的人物关系。
第三章: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3.1 重点词汇解释: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3.2 重点句子解析: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互动4.1 自主学习活动: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4.2 合作探讨活动: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填空和作文等。
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5.2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或相关的历史资料。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本(通用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本(通用12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范本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见目标1、2、3教学难点:见目标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1.找生读第一部分: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预习2.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熟悉课文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预习任务1. 让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让学生思考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3.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3.1 课堂导入1. 通过引入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影响。
3.2 新课讲解1.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2 互动环节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作者其他作品的研究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杨修的故事或小说。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杨修之死杨修之死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学习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一)说一说《三国演义》与罗贯中资料链接:及作品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
(二)做一做(1)注音写字庖官( pao ) 鸡肋( lei ) 麾军( hui )佯惊( yang ) 恃才放旷(shi) 数犯曹操之忌(shuo )操因疑修zn害曹丕(谮) 延弃弓chāo 刀(绰)(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4)叙述顺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及相关画面)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生:(齐声答)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是的。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三国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那鲜活的面容,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有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有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我们要来走进三国中的另一位人物──杨修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杨修之死》导学案.doc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杨修之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要点;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能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化。
二、知识链接、作者和《三国演义》一一本文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2、相关背景一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预习导航、注音、填字庖官汤匙食讫佯惊谐害绰刀主簿()hu 1 ()军鸡I ei ()shl ()才放uang ()ni an()弓搭箭hud ()乱2、根据意思写词语):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3、速读文思考: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 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4、搜集有关曹操的史料(生平、诗词歌赋、建树)四、文本解读、文用哪几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杨修的表现曹操的态度改建花园大门丞相嫌园门阔耳虽称美,心甚忌之2、结合主要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及杨修的形象。
请用“读了的故事,我认为杨修;曹操。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读了改建花园大门的故事,我认为杨修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曹操则是个心胸狭隘,十分虚伪的人。
五、合作探究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又有怎样的看法?结合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四、布置预习题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曹操杀人手段多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
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
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
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
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
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
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
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
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
”曹操不准。
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
他当场把董妃勒死。
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
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
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
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
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
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
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
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
这真是狡猾之至!“梦中”杀人,故作惊讶。
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
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
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
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
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
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
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
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
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
“一将功成万骨枯”。
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
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
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
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
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
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
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
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
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
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
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
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
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
(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
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
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
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
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
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
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
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
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
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
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
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
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
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
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
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
……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
)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
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