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球化学作业
环境卫生学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习题

52. 下列几种血清酶中哪一种不是克山病 心肌酶学检验指标
A. 肌酸磷酸激酶 B. 谷草转氨酶 C. 乳酸脱氢酶 D. 胆碱酯酶 E. 乳酸脱氢群 A. 2-6岁组儿童 B. 10-20岁组男性 C. 10-20岁组女性 D. 老年男性人群 E. 老年女性人群
A. 改水 B. 饮水加除氟剂 C. 种植吸氟植物 D. 食物除氟 E. 治疗氟斑牙
30. 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B. 氟斑牙多见于恒牙 C. 从非病区搬入的居民比当地居民易患病 D. 随年龄增加患氟骨症的病人增多 E. 氟骨症多见于16岁以后的成年人
31. 在下列成土母岩中,含砷化物较高的岩 石是
A. 10% B. 20% C. 25% D. 30% E. 35%
37. 在下列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中,最易 受砷的影响,从而表达异常的是
A. p53 B. C-myc C. bcl-2 D. bcl-x E. bcl-1
38. 三氧化二砷进入细胞内与游离巯基结合 后,选择性的激活了下列哪种物质,从而 使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
25. 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 A. 食物氟含量过高 B. 土壤中氟含量过高 C. 饮水氟含量过高 D. 饮水氟含量过低 E. 维生素A和钙缺乏
26. 一般认为氟中毒的发病机理与下列哪种 因素无关
A. 氟与钙结合沉降在骨中 B. 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 C. 形成氟磷灰石 D. 使恒齿的牙釉质钙化变色 E. 使牙釉质疏松多孔
A. 腺苷酸环化酶系统 B. 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 C. 丙酮酸脱氢酶系统 D. 混合功能氧化酶体系 E. 芳烃羟化酶体系
39. 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 白血病,其主要机制是调控了下列哪个基 因的表达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习题

[单选]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废弃物的排放B.生物性病原体的传播C.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D.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少E.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单选]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
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E.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单选,A1型题]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碘缺乏病的最主要措施是()。
A.增加食物中碘的比例B.供给碘化食盐C.多吃海带D.提倡用碘油E.改善居住环境[单选]某地区有部分儿童出现智力低下,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应重点考虑()。
A.汞中毒B.铅中毒C.砷中毒D.碘缺乏病E.氟中毒[单选]对慢性砷中毒病人有效的解毒剂是()。
A.硫代硫酸钠B.依地酸二钠C.二巯基丙磺酸钠D.氨基磺酸钠E.碳酸氢钠[单选,A1型题]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且实用的措施是()。
A.净化或更换水源B.在饮水中加入碘盐C.服用含碘药物D.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E.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单选]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化学性元素性地方病()。
A.克山病B.氟斑牙C.黑脚病D.水俣病E.克汀病[单选]下列哪种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无关()。
A.PB.IC.SeD.AsE.F[单选]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
A.区域内的传染病B.自然疫源性疾病C.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D.环境公害病E.种族遗传性疾病[单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下列()机关是被申请人。
A.委托的行政机关B.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C.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组织的主管机关D.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受委托组织A.只进行合法性审查B.既进行合法性审查,也进行合理性审查C.有时进行合理性审查D.只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单选]经复议机关复议,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是被告。
地球化学作业1

地球化学作业(一)⒈太阳系和地壳元素丰度的特征:丰度是指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
在太阳系中元素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但是也有如下特征规律:①H和He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其原子数几乎占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H和He 的比值约12.5②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Z<45),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较重元素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不仅低,而且很相近,其丰度曲线近似水平。
③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
例如4He、16O、40Ca、56Fe等④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
这一规律称为奥多-哈根斯法则,亦即奇偶规律[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的核素]⑤与He相近的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它们在宇宙大爆炸中很少被合成;而O和Fe在元素风度曲线上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
⑥Tc和Pm没有稳定同位素;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没有同位素,在丰度曲线上这些元素的位置空缺(如下图所示)而地壳中元素丰度则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丰度最大的元素是O:47%,与丰度最小元素Rn的6×10-16相差十分悬殊。
地壳中只有少量元素在数量上其决定作用。
其中前几种元素分别为O、Si、Al、Fe、Ca、Na、K、Mg、Ti ,它们占地壳中元素的98.13%,而前五种元素占82.58%②地壳元素丰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开放体系:地球表层H, He等气体元素会逐渐脱离地球重力场地外物质降落到地球表层地壳与地幔的物质交换放射性元素衰变人为活动的干扰等因素都会导致地壳元素丰度的不断变化;③对比地壳、整个地球和太阳系元素丰度数据发现,它们在元素丰度的排序上有很大的不同:•太阳系:H>He>O>Ne>N>C>Si>Mg>Fe>S;地球:Fe>O>Mg>Si>Ni>S>Ca>Al>Co>Na;地壳:O>Si>Al>Fe>Ca>Na>K>Mg>Ti>H。
地球化学作业习题(含答案)

地球化学作业习题1、为什么硅酸盐矿物中K的配位数经常比Na的配位数大?答: K和Na都属于碱性元素,其离子半径分别为:1.38A和1.02A(Krauskopf et al,1995)或1.59和1.24A(Gill,1996)。
以与阴离子O2-结合为例,O2-离子半径1.40A(Krauskopf et al,1995)或1.32(Gill,1996),根据阳离子与氧离子半径比值与配位数关系,K+/O2-=0.9857, Na+/O2-=0.7286,由于等大球周围有12个球,而在离子晶体中,随阳离子半径的较小,为达到紧密接触,因此配位数也要减少,因此,在硅酸盐矿物中K的配位数经常比Na的配位数大,前者与氧的配位数为8,12,而后者为6,8。
2、Zn2+和Mg2+的离子半径相近,但在天然矿物中,前者经常呈四面体配位,后者则常呈八面体配位,为什么?答:这是由于二者地球化学亲和性差异造成的,Mg2+离子半径0.72A,Zn2+离子半径≈0.70A,二者离子半径相近,但是前者的电负性为1.2,后者电负性为1.7,在与氧形成的化学键中,前者71%为离子键成分,后者离子键成分仅为63%。
前者易于亲氧,后者则是典型的亲硫元素。
根据确定配位数的原则,Zn2+/S2-=0.41(Krauskopf et al,1995),因此闪锌矿形成典型的四面体配位,而后者Mg2+/O2-=0.51,因此呈八面体配位。
林伍德电负性法则-具有较低电负性的离子优先进入晶格当阳离子的离子键成分不同时,电负性较低的离子形成较高离子键成分(键强较高)的键,它们优先被结合进入矿物晶格,而电负性较高的离子则晚进入矿物晶格。
例如,Zn2+的电负性为857.7kJ/mol,Fe2+的电负性为774 kJ/mol,而Mg2+的电负性为732 kJ/mol,用林伍德法则判断,三个元素中Mg2+和Fe2+优先进入晶格组成镁铁硅酸盐,Zn2+则很难进入早期结晶的硅酸盐晶格,这与地质事实十分吻合。
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是发生在生物环境中的复杂化学反应,它们能够影响地球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
这些反应涉及了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包括碳、氧、氮和硫等生命必需的元素,以及水或氧气等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化合物。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反应的一些关键特征。
1.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中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是碳。
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通常都依赖于二氧化碳的固定,也就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作用,通过它植物和其他自养生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可用的能量。
此外,生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需要在呼吸作用中被分解,这样它们才能释放出储存的能量。
这个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后者也可以被重新利用。
2.氮循环氮是生物体内需要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氮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是氨和硝酸盐。
生物体内需要氮的形式通常是氨或者来自硝酸盐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细菌可以利用大气中的氮,将其转化为氨,从而提供生物组织所需的氮元素。
这个过程被称为氮固定。
氨被生物进一步加工转化成有机化合物,包括核酸和蛋白质。
而在分解这些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氨也经常被产生出来。
氨被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后又进一步被还原,形成氮气,最终回归到大气中。
3.硫循环硫循环与氮循环相似,生物需要硫来制造一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半胱氨酸和其他硫氨基酸。
细菌通过氧化硫化合物来提供生物体内所需的硫。
在硫酸盐还原作用中,硫酸盐可以被还原成硫化氢,再转化成醇,通过这个过程,微生物可以使用硫酸盐产生能量。
在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存在威胁的现在,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的研究可能会在保护地球和生态系统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和生态系统。
第5章 主要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h
15
• 氨离子以NH4+ 和NH3两种形态存在,二者存 在如下平衡:
NH4 + ←⎯→NH3 + H +
pH=8.1时,95%的氨以NH4+形态存在, 仅5%以NH3形态存在。
• 海洋中有机氮均以-3价存在,其中最重要的组
分是腐殖质,其次包括氨基酸、核酸、氨基糖、
尿素以及它们的聚合物(如DNA、RNA、甲壳
hLeabharlann 39第3节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一、海洋磷循环研究的重要性
• 磷是地壳中丰度排在第11的元素;
• 1669年首先由德国炼金术士Henning Brand所发 现;
• 1800s,人类开发出通过磷灰石与硫酸反应合 成磷化肥的技术;
• “挑战者”号航行全球期间(1873-1876),在海 底首次发现磷灰石的存在,此后在世界许多海 域海底中均发现磷灰石;
吸收更多大气
CO2
h
10
• 假说三:海洋反硝化作用机制(Ganeshram等,
Nature, 1995;Altabet等,Nature, 1995;Ganeshram等, Paleoceanogr., 2000)
冰期时海洋反硝化作用降低 增加海洋结
合态氮储库
激发生物生产力
有机碳输出通量增加 吸收更多大气
h
32
• 初始时,PON降解产生NH4+,它激发了亚硝基单 孢菌)的生长,这些细菌将NH4+氧化成NO2-。 此导致水体NH4+浓度降低,而NO2-浓度升高。
• 高浓度的NO2-激发硝化细菌的生长,硝化细菌将 NO2-氧化成NO3-。最终,所有DON均被转化为 NO3-。
• 未被降解的残余PON主要由较为惰性的组分构成 ,它们无法被好氧海洋细菌降解。
初中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重点回顾1.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3.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4.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有机大分子物质→原始生命。
5.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同“海洋化学起源说”。
易错解惑1.误认为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同。
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相比,没有氧气。
2.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场所是原始大气而不是原始海洋。
3.误认为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证实。
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原始地球上能够产生生命。
例1 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B.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C.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闪电D.米勒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够形成生命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海洋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氢气等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基础达标逐点击破一、选择题1.科学家不断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科学家们认为:生命诞生的“摇篮”是()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原始森林D.原始陆地2.下列可能是原始大气的成分的一组是()A.甲烷、氨、水蒸气、氧气B.甲烷、氨、水蒸气、氢气C.甲烷、氨、二氧化碳、氧气D.氨、水蒸气、氢气、氧气3.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属于科学推测的是()A.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B.生物是由肉汤、腐肉等物质自然发生的C.生物是由神明创造的D.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4.下列不属于生命起源的条件的是()A.原始地球有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的原始大气B.原始地球上有丰富的氧气供给原始生命进行呼吸C.原始地球存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D.原始海洋汇集着来自雨水中的有机物5.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米勒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说明()A.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B.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原始地球上复杂的有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D.原始生命是地球上生物的共同祖先6.20世纪60年代,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涵盖了广阔的海洋领域。
这些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重要性。
一、海洋生态系统概述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海洋食物链以及物质循环网络。
这些生态系统通过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保持着生态平衡,影响着全球的碳循环、氧气产生和气候变化等。
二、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起着地球上氧气多数来源的重要作用。
此外,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也是碳的关键储存库,通过死亡和沉积,将碳长期储存在海底。
三、氮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氮循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依赖于氮为营养物质,通过氮的固定与释放,维持着海洋食物链的稳定。
此外,海洋中也存在着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参与着氮的转换和氮气的释放。
四、硅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硅循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还原硅酸盐的重要过程。
硅酸盐是海洋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硅循环通过硅酸盐的吸收、沉积和再循环,维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磷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磷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另一种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元素。
磷存在于海洋中的有机和无机形式,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通过磷酸盐的吸收和释放,维持着生物多样性和海洋食物网的稳定。
六、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一。
它们通过碳、氮、硅和磷的循环维持着生态平衡,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稳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源,如食物、药物和能源等。
总结: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不仅维持着生态平衡,还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稳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碳循环与气候反馈的过程和机理。
1.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
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
1.1 全球碳库分布与碳储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温室气体“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或活动, 温室气体“汇”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物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全球碳循环的源与汇是以大气圈为参照系, 以从大气中输出或向大气中输入碳为标准来确定。
全球碳源与碳汇分布极为普遍, 由陆地到海洋、由耕地到森林、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等都存在碳源与汇。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
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
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
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
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
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在生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两倍。
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吨,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2/3。
1.1.1 岩石圈中的碳地壳岩石中平均含有0 .27 %的碳, 约有6 .55 ×1011 GtC , 其中73 %是以碳酸盐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以及泥质岩中碳酸盐矿物)和幔源碳的形式存在, 其余部分以石油、天然气、煤等各种有机碳形式存在。
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过程中(如脱碳气、氧化、热裂解、微生物降解等), 碳以水溶气相、油溶气相、连续气相、连续液相等各种形式迁移或转化, 最终以CO2 等气体形式通过地下水、油(气)田、地热区、活动断裂带和火山活动不断地释放出来, 或者储存在沉积地层中成为CO2 气田。
尽管地质碳库是最大的碳库, 但其中储存的绝大多数的碳不参与全球的碳循环。
除了人类大规模的矿产和燃料开采, 使岩石圈储存的碳得以释放, 并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平衡外, 岩石圈的碳的活动一般只对地球的局部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引发区域的CO2 浓度升高)或者只会在较大的时间尺度内(千年以上)发生作用。
1.1.2 岩溶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岩溶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 全球陆地碳酸盐岩体碳库容量估计近1 ×108GtC , 分布面积为2 .2 ×107 km2 。
碳酸盐的产生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气候、水热和生物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它是过去全球碳循环方向和强度变化过程中被固化的部分。
岩溶作用是岩溶水系统内可溶岩、水、空气、生物界面之间的地球化学场上能量、物质交换的表现及结果, 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存在CO2 -H2O -碳酸盐岩三相动态平衡过程。
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是从大气中吸收碳的过程, 凝结钙华的过程是碳的排放过程。
当大气中CO2 浓度降低时, 岩溶系统中将出现钙华凝结沉降, 并向大气中排放CO2 , 反之则吸收CO2 。
在目前全球CO2 浓度普遍过高的状况下, 岩溶系统对碳的调节作用主要以吸收碳为主。
1.1.3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又一重要碳库, 每年净吸收0 .4 GtC , 其贮存的碳总量为2 477 GtC ,其中植物体储存了466 GtC , 土壤(地表1 m 深度范围)储存了2 011 GtC 。
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的碳通量取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平衡, 这些过程受温度、降水、土壤质地和养分供应的强烈影响。
土壤具有储存转化有机碳的作用, 土壤的矿化作用(包括根的呼吸、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CO2 释放过程, 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是长时间尺度的。
但是日益加强的土地利用加速了土壤的碳呼吸, 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质分解增强, 土壤贮存的碳大幅度减少, 通过水土、大气输出而成为重要的碳源。
伴随着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大幅上升, 高纬度地区的冻土带和泥炭地中储存的CO2 和CH4 也将逐步释放出来, 这些地区难于分解的碳, 随着温度升高也将加速分解, 并最终以超过光合作用固碳能力的水平向大气中释放。
陆地表面的岩石、土壤与生物等经过各种自然营力, 产生大量的有机与无机碳, 以及河流自生的有机碳, 经由河流进入海洋。
每年通过河流输入海洋的碳约在1 Gt 左右, 其中约60 %为无机碳, 40 %为有机碳。
河流碳通量与碳循环的其他环节不同,如在“大气—海洋”、“大气—陆地生态系统”等循环中, 碳的交换是双向同时进行的, 而河流碳通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区是由陆地单向流入海洋的。
1.1.4 海洋碳库海洋的碳储量高达38 000 GtC , 是重要的CO2汇。
根据测算, 在每年由人类排放的碳中, 大约30 %~40 %由海洋吸收。
根据人为释放CO2 会使海水溶解态无机碳13C/12C 比率减小的原理测算,1970 —1990 年海洋的吸收值为2 .1 ±1 .5 Gt C/a , 根据人为释放CO2造成O2/N2 比率变化的原理测算,1989 —1994 年海洋的吸收值为1 .9 ±0 .5 Gt C/a , 普遍的认识是海洋年均吸收值为1 .5 ~ 2 .5 Gt C。
生物作用在海洋的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向下输送的碳大部分都与海洋生物过程有关。
在海洋表面的透光层中, 大量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海水中的CO2 , 将其转化为颗粒有机碳, 形成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的大部分在透光层中再循环, 但在海洋生物死亡和腐烂时, 其体内的碳将向下输送到海水深处或海底。
1.1.5 大气中的碳大气中的碳主要以CO2、CH4 和CO 的形式存在, 碳储量合计约730 GtC , 其中以CO2 最为重要。
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 大气碳含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1.1.6 人类活动与碳循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化石燃料的普遍利用, 人类碳源的强度是不断增大的。
人类碳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使用、水泥生产等的碳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如水稻生产)、矿产开采、地下水开采等过程中的碳的释放, 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发挥了最大作用, 约占3/4 。
在1980 —1989 年间, 化石燃料燃烧(包括少量的水泥生产释放的碳)产生的碳排放量平均为 5 .4 ±0 .3 GtC/a , 1990 —1999 年间这一数值升为6 .3 ±0 .4 GtC/a 。
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碳排放增加的情况与此相当。
人类活动在增加大气CO2 的同时, 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增加对大气CO2 的吸收, 从而形成“人为汇”。
1.2 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1.2.1 生物和大气之间的循环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
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
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20年。
一部分(约千分之一)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人类消耗大量矿物燃料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沉积岩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进入大气和海洋;另一方面生物体死亡以及其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
碳的生物循环虽然对地球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间上来看,缓慢变化的碳的地球化学大循环才是地球环境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1.2.2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交换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
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
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或减少,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随之增多或减少。
1.2.3 含碳盐的形成和分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碳酸,碳酸能把石灰岩变为可溶态的重碳酸盐,并被河流输送到海洋中,海水中接纳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含量是饱和的。
新输入多少碳酸盐,便有等量的碳酸盐沉积下来。
通过不同的成岩过程,又形成为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
在化学和物理作用(风化)下,这些岩石被破坏,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入大气中。
火山爆发也可使一部分有机碳和碳酸盐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环。
碳质岩石的破坏,在短时期内对循环的影响虽不大,但对几百万年中碳量的平衡却是重要的。
1.2.4 人类活动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获得能量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从1949年到1969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4.8%。
其结果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矿物燃料燃烧生成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态二氧化碳的增加又会引起海水中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
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自然过程也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短,主要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吸收,也可通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以上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碳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循环。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碳的生物循环包括了碳在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的迁移。
碳库通过碳的循环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
2 碳循环与气候反馈(以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和海洋碳循环过程对气候的反馈为例)2.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大气CO2 浓度升高通常会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植物生长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具有正效;温度影响着植物的各项生理过程,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前,温度升高通常会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但温度升高同时也会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长期观测和实验的结果还表明全球温度升高会改变植物的物候,造成生长季延长。
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下降从而间接地对某些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产生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