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治理机制论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制衡机制探讨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制衡机制探讨中国自公司法实施以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制衡机制已经逐渐建立和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制衡机制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完善建议,以促进公司治理的更好发展。
一、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公司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公司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事项。
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实施。
监事会是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行为进行监督的机构,通过合法途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管理层是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实施负有直接的责任。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有助于确保公司高效、公正、透明的运作。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协作,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确保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制衡机制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制衡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分散制衡在我国,大多数公司的股权较为分散,少数股东无法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实施。
这种股权分散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制衡大股东的行为,避免由少数股东操纵企业的情况发生。
因此,我国公司法人治理中股权分散制衡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
2. 董事会监督制衡在我国公司法人治理中,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是公司治理中监督权的主要行使者,负责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公司的合法运转。
董事会通过召开会议、审议决定等形式,有效制衡管理层的权力,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3. 独立董事制衡在我国公司法人治理中,独立董事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制衡大股东、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推动公司的合法、公正、透明、可持续发展。
独立董事由股东提名,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独立于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代表公司所有股东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运营。
4. 监事会制衡在我国,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行为。
论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和长期成功至关重要。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指的是公司内部权力分配和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确保公司的决策科学、运营高效、监督有力,从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要素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通过股东会行使自己的权利,如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审议和批准公司的重大决策等。
董事会则是公司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和重大决策,同时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和指导。
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违规操作。
管理层则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一个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当具备清晰的权力界定和责任划分。
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边界应当明确,避免出现权力交叉和职责不清的情况。
例如,股东会的权力应当集中在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上,而董事会则应专注于战略规划和决策制定,管理层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
同时,每个治理主体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追溯责任。
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重大事项等信息,增加公司的透明度,保障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度,还能够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
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样不可或缺。
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励管理层和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约束制度,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防止其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在实际运作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控股股东可能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可能会因为内部人控制等原因,无法有效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监事会可能会由于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监督效果不佳等。
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是什么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就像是公司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协调着各个部分的运作,确保公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那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到底是什么呢?要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机制,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涉及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几个核心部分。
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决定着公司的重大事项。
董事会则是股东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管理。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以保障公司的合规运营。
经理层则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股东会的运作机制是基于股权的。
股东按照其持有的股份比例行使表决权。
在股东会上,审议和决定的事项包括公司的章程修改、合并分立、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等。
为了确保股东会的决策能够充分反映股东的意愿,通常会有一定的召集和表决程序。
比如,提前通知股东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议题,规定表决通过所需的股权比例等。
董事会的运作机制则相对复杂一些。
董事会成员通常由股东会选举产生,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决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预算、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薪酬等重要事项。
在决策过程中,董事会成员需要充分交流和讨论,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为了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一些公司还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
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其运作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公司财务、经营活动和董事、经理层行为的监督来实现的。
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列席董事会会议,对董事和经理的不当行为提出纠正建议。
监事会成员需要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以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经理层的运作机制则侧重于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和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营。
经理层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策略,组织和调配公司的资源,确保公司的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最新版2篇)目录(篇1)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概念和作用1.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概念2.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作用I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构成和特点1.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构成2.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的特点II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应用和意义1.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应用2.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意义正文(篇1)法人治理制度体系是指由多个法人组成的治理制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治理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促进各个法人之间的合作,增强治理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构成包括多个法人,这些法人可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特点在于,它是由多个法人共同组成的,各个法人之间有着相互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治理目标。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
在政府方面,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可以促进政府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在企业方面,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社会组织方面,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可以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
目录(篇2)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概念和意义I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构成和特点II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IV.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应用和效果正文(篇2)法人治理制度体系是指由多个法人单位组成的治理体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风险共担。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共享:法人单位之间可以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2.协同发展:法人单位之间可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共赢。
3.风险共担:法人单位之间可以共同承担风险,减少单个法人单位的风险承担压力。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CATALOGUE目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定义与背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与作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经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CHAPTER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定义与背景定义与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竞争力,降低代理成本,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CHAPTER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意义与作用意义阐述确保股东权益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力划分,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有利于企业稳健发展。
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与制衡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衡,确保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降低企业风险。
制约管理层权力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置,对管理层的权力进行制约,防止管理层滥用职权损害股东利益。
激发员工参与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管理,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用分析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核心组成部分01制度保障02相互促进03CHAPTER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契约安排来保证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在企业中,股东作为委托人,将公司的经营权委托给管理层,即代理人,通过制定合理的治理机制来约束和激励管理层,使其按照股东的利益进行经营。
公司权力分配理论公司权力分配理论关注的是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和制衡。
公司权力分配应该遵循公平、公正、有效的原则,以确保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得到保障。
通过合理的权力分配,可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降低管理层滥用权力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治理水平。
法人治理结构ppt课件
合理配置董事会成员,引入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 性。
加强董事的履职能力
通过加强董事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董事的履职能力和决策水平,确保董事会的 有效运作。
强化监事会职能
完善监事会组成
合理配置监事会成员,引入外部监事和职工监事,提高监事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加强监事的履职能力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制度概述 优点 缺点 结论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一批合 伙人提名董事会的大多数董事,并主导公司重大战略决策。
合伙人制度可以保证公司管理层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同时也 能更好地保障股东权益。
合伙人制度可能会导致其他股东的权益被忽视,同时也会出现 人才流动和团队更替的问题。
结论
京东的治理结构相对较为完 善,能够较好地保障股东权 益和管理层职责,但也需要 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和市场环 境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法人治理结构起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是为了解决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问题,确 保公司长期战略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并逐步推广实施。目前,我国公司 法规定了公司应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 的设置和职责。
它规定了公司内部决策的程序、权力分配、责任承担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基本框架 。
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保障公司的经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公 司章程等规定,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权力制衡
股东利益最大化
法人治理结构应确保公司内部各权力机构 之间的权力相互制衡,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和滥用。
什么是法人治理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法人治理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的决策制度,强调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责任和权力分配,以确保企业合法、高效地运行。
法人治理结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董事会结构。
在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决策者的核心机构,负责整体策略、决策方向及相关事宜的讨论和决定。
董事会由2-15名成员组成,如董事会主席、副主席、独立董事等。
2.监事会结构。
监事会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董事会的监督及审核,以确保企业的业务运行合规。
监事会由2-7名成员组成,如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独立监事等。
3.高管结构。
高管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行的关键人物,主要负责组织企业日常运作以及开展战略规划等事宜。
高管结构通常包括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等。
4.经理结构。
经理人员是企业中最底层的决策者,他们拥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权限,参与企业的日常运作及管理工作。
经理结构通常包括部门经理、副经理等。
总之,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和经理结构,它们负责决策、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
- 1 -。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司治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对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定义、法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公司治理的定义。
公司治理是指为了保护股东权益、提升公司价值和规范公司行为而建立的一套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
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公司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实现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其中内部治理主要涉及公司内部决策、监督和激励机制,而外部监管则包括政府监管、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等。
我们来探讨一下法人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法人治理机制是指公司依法设立并依法运营的基本制度安排,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能够促进公司的规范运作、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法人治理机制能够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公司管理者滥用职权或者偏离公司利益。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公司内部各个层级的职责和权力。
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各个层级之间应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其次,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公司的决策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
同时,加强对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
此外,加强对公司高管和董事的监督,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最后,加强对公司外部监管,加大对公司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是保障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加强对公司高管和董事的监督以及加强对公司外部监管等措施,可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才能够形成一个稳定、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制定决策、实施监督的基本框架。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企业经营的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旨在为企业筹备成立法人治理结构提供参考。
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首先是公司治理制度。
公司治理制度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它是企业运行活动中,涉及到了董事会、监事会等董事机构,以及经理会、经理会议等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的基本制度。
其次是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构成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所有权结构,指出了股东之间的职权关系。
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激发股东投资积极性,避免出现控制权拉锯战等问题,也有利于企业获得股权投资者的长期支持。
第三是董事会的决策程序。
董事会的决策程序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它包括董事会的召开频度、表决规则、议事规则、决策流程等内容。
通过合理的董事会决策程序,可以实现企业决策的透明化,有利于企业运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是企业报告制度。
企业报告制度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会以及其他有关监管部门的应报事项,以及企业如何按照要求及时向外界披露信息等。
企业报告制度是企业实施法人治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与社会的桥梁,是企业推进治理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治理制度、股权结构、董事会决策程序以及企业报告制度等内容。
此外,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相应的管理机构、行政制度、组织架构等,来保证其管理结构的有效运作。
只有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剖析》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剖析》(一)法人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其组织机构、权力和职能的总体架构。
它的核心是机构的法人主体,即共同维护和管理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它拥有事业单位办事的全部权利和义务。
它承担着维护权利,实施职责,
负责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管理的职能。
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基本结构包括法人
研究部、行政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审计部、司法部、监督部和其他部门。
以中央科学院为例,法人治理结构中包括理事会、院部委员会(或科
技委员会)、各系科学研究院(委员会)、总工程师室、技术处、办公室、财务处、秘书处和其他有关部门,它们共同负责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工作。
(二)法人治理机制的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制的运行机制从理论上讲,首先要确立一系列有
效的治理机制,以保证法人运行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法人欠缺和未行之
有效的情况。
具体运行机制也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定制,但其主要
有以下几种:
1、章程管理。
章程是法人治理机制的基础,其他有关机制的制定都
要建立在章程的基础上。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章程体系、规定事业单位的
组织机构、权力安排、运行机制等,是事业单位实施法人治理的重要依据。
关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理论问题
关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理论问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规范和管理的制度安排,包括权力分配、决策机制、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等。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与健全性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下面将详细探讨其中的三个问题。
首先,权力与责任的分配问题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权力分配涉及到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的权限和职责划分,而责任分配则涉及到各管理层对其权力行使的后果负责。
在现实中,由于企业的规模、业务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常常出现不合理或不清晰的情况。
一方面,某些高级管理层可能滥用职权或操纵企业资源,导致企业长期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高级管理层在面临决策失误或风险失败时,往往可以通过辞职、转岗等方式逃避责任。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受到挑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权力与责任分配的最佳方式。
其次,决策机制的合理性问题也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决策机制涉及到企业内部决策的过程和方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制定和运营活动。
在现实中,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决策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受到复杂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高级管理层可能过度集中决策权,忽视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导致决策结果的失误。
另一方面,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力分散和利益纷争也可能导致决策的拖延和难以执行。
如何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协调决策权与利益分配,是决策机制合理性问题的核心。
最后,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的有效性问题也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向外界提供关于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的行为,而监督机制则是外界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机制。
在现实中,由于企业所涉及的信息量庞大、复杂度高,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息差异和利益冲突,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常常受到挑战。
一方面,企业可能隐瞒重要信息或进行虚假披露,误导利益相关方的判断和决策。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原创版4篇】目录(篇1)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概念和意义I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构成和特点III.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IV.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应用和效果正文(篇1)一、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概念和意义法人治理制度体系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实现组织的规范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意义在于:1.促进组织规范化发展:法人治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规范组织行为,促进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运营效率:法人治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优化组织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3.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法人治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构成和特点1.组织架构: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组织架构,各组织之间相互制衡,共同推动组织的发展。
2.管理制度: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制度,规范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
3.决策机制:法人治理制度体系强调科学决策,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机构,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激励约束机制:法人治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约束员工的行为,保障组织的利益。
三、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1.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律法规对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组织管理的创新:法人治理制度体系需要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3.人才培养和引进:法人治理制度体系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团队,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目录(篇2)I.公司治理的概念和目标II.公司治理的要素和结构III.公司治理的重要性IV.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正文(篇2)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确保企业效率的同时,保护股东、员工、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论文
初探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133-02摘要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科学规范制度的核心,本文回顾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从理论角度对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股权多元化、扩大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又称公司治理结构,它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以及员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核心,旨在构建一套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解决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通过一定的组织架构和治理形式,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约束机制和制衡机制,着重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满足“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我国实行的是将社会资金全部集中于国家之后再通过财政手段下拨给企业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融资体制。
与此同时,由于在经济理论上对所有制问题的教条主义理解,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中惟一可取的形式。
从本质上看,国有经济是由我国各级政府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实行的具体管理,由此形成了国有经济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属于典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
因此,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企业法人治理的问题,国家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施行高度集权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即最大限度的剥夺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由政府完全掌控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在这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国有企业变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庸,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人、财、物全部由国家以计划供应的方式解决,企业的产、供、销活动也完全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
商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范文
商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商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1. 介绍商会内部法人治理的重要性商会是一个由企业和商家组成的组织,旨在促进商业发展和维护会员的共同利益。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理论问题论文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理论问题论文关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三个理论问题论文1.法人治理结构在人们简单的理解中,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几乎就等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阶层的权力分配模式。
然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决不止此,甚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一词也并不准确。
从其英文原文看,更为严谨的用语是“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它主要是指公司制企业(即所谓的现代企业)的治理问题,而很少涉及合伙制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其他企业形态。
那么,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呢?顾名思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尽管这一概念的使用已逐渐有泛化的趋势。
关于现代公司的概念国际上并无一个标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所给出的定义,即现代公司是指由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管理的多单位企业。
上述定义揭示了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再是本家本人,而是职业经理人员。
现代公司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关键就在于它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或者控制权)的分离,而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古典企业相区别。
历史地看,现代公司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得生产所需要的投资规模超过了私人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限度,这客观上要求资本的集中;而大规模的投资如果由单个投资者所提供,也加大了其投资风险。
因此单个投资者存在着分散投资风险的内在需求,从而以有限责任为基础的股份公司应运而生,这正是现代公司的典型形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每个企业所有者人数的增加,所有者直接管理企业成为一种成本高昂的行为;同时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能力的差异,所有者未必是合格的企业家。
因此从市场上选择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代表所有者管理企业就是理性的选择,委托一代理关系由此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分离。
但是由于委托人(所有者)和代理人(经营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二者之间潜在地存在着激励不相容。
而且代理人(经营者)拥有关于其自身知识、才能、掌握的机遇和努力程度等的私人信息,这都很难为委托人(所有者)所观察和监督,而理性的代理人(经营者)又具有偷懒和机会主义动机,因而在委托人(所有者)与代理人(经营者)相比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下,必然有代理成本或激励问题的产生。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法人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治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各种合法的制度安排和措施,确保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透明度和效率性,努力实现股东、管理层、员工和社会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平衡。
而法人治理机制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法人治理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法人治理机制的基本概念法人治理机制是指公司制度安排和措施,旨在确保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在法律框架内、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化,并保证公司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平衡。
法人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各项控制机制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稳定发展和股东的切身利益。
1.2 法人治理机制的基本特点(1)法律约束性强:法人治理机制的各项规定及措施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受到法律的强制约束,从而使公司管理行为规范化、标准化。
(2)科学合理性强:法人治理机制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经验和理论,不断优化公司制度安排和措施,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
(3)高度透明性:法人治理机制要求公司各方面的信息公开透明,以保证股东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4)充分平衡性:法人治理机制要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避免出现任何一方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
二、法人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2.1 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法人治理机制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加强公司治理体系内部控制的效力,规范公司内部管理行为。
因为法人治理机制强调的是公司治理中的合法性、透明性和规范性,要求公司内部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不得越权行事。
2.2 保证公司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法人治理机制是通过法定程序来确保公司治理中的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以避免公司因内部腐败和违法行为而遭受重大损失和不法之尘。
2.3 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法人治理机制着重强调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公司内部和对外的信息公开透明,以保障股东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这有助于减少公司管理中的非公正行为和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建立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基础上的一套由股东、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管理体系。
这个结构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公司的决策和运营能够以一种有效、透明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以达到最大程度地保护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目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框架和原则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他们有权决定公司的重要事项,例如任命董事和监事、审议公司的年度报告和财务报表、决定公司的发展策略等。
股东大会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以确保所有股东的权益得到平等和公正对待。
其次,董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执行机构。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和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董事会由一定数量的董事组成,其中一部分可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另一部分可能是公司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
董事会应该制定一套有效的决策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董事会的决策能够以合法、合规和有效的方式执行。
第三,监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检查董事会的决策和行为,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监事会通常由一定数量的监事组成,其中一部分可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另一部分可能由员工代表选举产生。
监事会应该定期审查和评估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和纠正问题的存在,以确保公司的运营活动合法、合规和有效。
此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包括一些其他机构和程序,例如独立董事委员会、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公司监管机构等。
这些机构和程序的目的是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提高公司决策的质量和结果的可预测性。
总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确保公司的决策和运营能够以一种有效、透明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的重要机制。
一个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仅能够保护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还能够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公司应该重视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其治理水平和能力。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荐五篇)
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荐五篇)第一篇: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一、法人产权的实质—法人治理结构命题的提出现代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是以代理关系的收益大于代理关系的成本为前提的。
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控制全相分离的条件下,如何对所有者、经营者的关系进行制度安排,关系到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与绩效。
而这在现代企业中是通过治理结构来解决的。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以股东出资形成的法人财产为基础的法人实体。
由于公司的出资人即股东很多(现代大公司甚至达到几百万人),股份相当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就越来越明显,因而公司并不是由股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通过一系列代理关系和制度安排,由少数人进行管理的,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人产权制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组织结构形式,同时,企业法人产权的有效安排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治理结构命题的提出,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企业法人产权制度的形成。
因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关于资产权利的委托—代理制,便有了权利的分离和相应的权利主体多元化,从而相互间的监督、制衡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理解治理结构首先必须把握企业法人产权的实质及特征。
1、企业法人产权的本质—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
企业法人产权是有别于原所有权但又是从所有权分离出来且有独立意义的有关资产的权利。
在现实中,以最典型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所有权转化为股权由股东持有;管理权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权由经理掌握;董事会的权利既不同于股东的持股权,也不同于经理的管理权,而是一种对整个公司资产组合的支配权;任何一个所有者,作为持股者只能在市场交易中支配自己的股份,但却不能支配整个公司,只有董事会可以支配整个公司的资产。
试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我国的对策
试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我国的对策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代理成本论文摘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科学治理公司的模式,它和一般经济学或管理学上所说的公司治理含义不同,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它所承载的功能主要是促使公司本身的良好运转和内部的有效制衡,它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大股东的滥权和代理成本,了解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源才能更好地从法律层面对其有效规制。
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是如何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概念引人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情。
最早使用公司治理概念是在经济学界。
据经济学家On KitTam考证,在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周小川在1994年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章中率先使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吴敬琏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大会、监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权力制衡关系”。
这一认识亦被五年之后199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采用,决定明确提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党和国家的这一重要文件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作了限定,和前者不同的是这里增加了一个主体即监事会。
这一主体的增加与我国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公司法相对应。
当然,对于上市公司又有特殊规定。
显然,以上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一词通常认为是英文“Corporate Go ver-ante”的直译。
但作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研究领域的一个世界性话题,公司治理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有学者指出,公司治理有多重定义及多重含义,可以从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公司治理制度的功能、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潜在的冲突等各方面进行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人治理机制论作者:中央财经大学MPAcc(会计硕士)瞿云华管理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84 更新时间:2005-11-16提要:本文论述了解决“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一些制约机制,提出了对国有企业法人任用易出现寻租行为的防治办法及国有企业的典型运行模式,论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连接点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接口”模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渐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走过的道路崎岖曲折,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教训也相当痛苦深刻,知耻者近乎勇,思索痛切才会领悟深刻。
通过对教训的反思明白了一个事实:在转轨问题上严重低估了非经济约束因素对改革的影响,和前苏联、东欧相反,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体制外围到体制内部的路子。
当时的设想是,走这样一条路子,可以避开矛盾并容易为社会各界所接受,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大家才发现,所有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最后都成为一种滞后效应,累积成今天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
由于当时一些特定的历史因素所要回避的一些社会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这时候却深深地困扰着中国思想界人士。
避开经济学这个大家族的心脏地带即政治经济学,去构建经济学理论框架,实际上使很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得不到正确梳理,经济学也因此被许多人文学者斥之为“没有良心”。
(1)当时的另一个设想是:如果总体平均收入能相应有所提高,则收入档次拉开不会造成社会问题。
但事实却是:人们对收入和生活的改善在欣喜之余,发现消费结构改变不大,只是在卖方市场中选择性加大,再加上在权力市场化作用下,由资源配置导致分配不公,这不公不是体现在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中的不公,而主要是资源分配和占有及使用不公而引起的。
这种设想过于简单,因为它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权力市场化作用下,由资源分配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其后果的严重性远远超出国民收入的分配所造成的差距,这种贫富差距造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社会上的。
分配不公引起了社会的不良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
因为一个人靠勤劳致富,另一个靠投机、贪污受贿发财,就其金钱来源进行道德评判当然是两回事,但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这两者是一样的,金钱并不因为它的不同来源而留下不同的痕迹。
这在经济学里有个专门的说法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而“劣币驱逐良币”的逻辑结果是:只要劣币与良币等值;只要现存体制不能使手持劣币者受到惩罚,人们便不会奉公守法,而是会仿效那些投机取巧以及贪污受贿者。
(2)权力在市场中的寻租越演越烈,腐败现象丛生。
原山东荷泽地区行署专员卢效玉就是一个典型的《权力批发者》:8千元左右办调动,1-2万元干乡镇书记、乡镇长,2-3万元提拔为副县级干部。
他在东明县任县委书记的34个月,平均每月受贿2万元。
在东明县向卢行贿的人90%是科级以上干部,行贿的资金90%是公款,包括农民的提留款、中原油田补偿的土地款、青苗款、计划生育罚款,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
93年春节卢刚到东明县报到,送礼者就捷足先登。
春节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县人大任免一批干部,三四月份县委又高速提拔了一批干部,谁送礼谁就达到目的,得到实惠,人们看出了门道,于是趋利者蜂拥而上。
诸如此类的权力在市场中的寻租,必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3)在企业界有一种说法。
企业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经营领导”,而“经营领导”的成本必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经营领导的结果就会使企业领导人即使是无能的庸才或奴才,甚至是损公肥私的鬼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将他换下来。
通过大量贪污腐化的事实分析表明:中国当代所有的经济问题虽然发生在经济领域,但其根源却深植于非经济领域,在约束软化的情况下,部分政府官员对法规的遵守陷入了一种非常随意和松驰的状态。
权力层大规模的贪污腐败行为的张扬达到了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由于市场缺乏伦理规则的约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一种过度投机的状态。
(4)这些绕开的问题导致了日益紧密地与政府机构媾和在一起,企图以改革的产物的面貌进入更深层次的改革,但这已成为进一步深入改革的社会矛盾,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障碍。
一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难点的法人治理机制的政治环境分析法人治理机制是困扰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长期难题之一,即如何理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连接方式,目前,我们决无退路,决不能再退回到“两权”统一于政府。
近20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显露出体制造成的弊病。
目前,国有企业1/3处于明亏,1/3处于暗亏。
据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对国有企业的调查剖析,属于政策宏观的原因造成的亏损占30%,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却达到70%,这一事实证实了工人群众一针见血所说的:亏损企业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5]综观世界历史,改革无非是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法律或政府命令强制性地修改旧制度,实行制度创新;二是通过部分人自发地追求个人利益,导致旧社会结构的进行调整。
在我国来说,这些年的改革是两种方式的结合,政府用第一种方式发动并推动了改革,促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而于此同时少部分人利用权力开始了自发私有化进程。
“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打破,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由市场配置资源,在我国尚不完备。
因此,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只能称之为“模拟市场经济”。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稀缺资源的配置中,远不止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在对目前这种财富分配格局起决定作用的几次大的资源配置当中,如价格双轨制、股份制改造以及后来的房地产热中,都是由政府这之“看得见的手”代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职能,进行资源配置,从而造成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功能严重紊乱,使部分人得以利用手中权力,在这几次改革中进行着肆无忌惮大规模的寻租活动。
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问题也主要是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功能严重混淆引起的:政治系统的主体是政府,经济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财团,二者的功能混淆,其结果就是出现国有企业种种难以治愈的顽症,再加上政府这之变形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从生,寻租活动猖獗,严重地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使社会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并引起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恶性畸变。
这也是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这些年来花样出尽,却难以收到实效。
(6)人们对“富了方丈穷了庙”的现象已习以为常。
整体经济仍然跳不出“高投入,低效益”的怪圈。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模拟的市场经济”中进行,是在政府“摸着石头过河”的“管制性”的改革,避免了前苏联“休克式”改革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代行经济职能,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屡见不鲜,造成了大量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的建设项目。
可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字面上看是个经济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决于政府职能的改革,怎样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运作模式,首要的问题是应明确政府管什么,通过什么手段管,怎么样管。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当中,始终存在两种分歧极大的观点;一种观点深信政府可以纠正市场缺陷,这一观点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已因国家债务失控,各种政府调节手段最终使经济窒息,而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另一批经济学家则始终对政府纠正市场缺陷的能力表示深刻的怀疑。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M(布坎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论》、《自由市场和国家》的作者和其他几位开拓者,以他们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革新了经济家分析政府行为的工具。
公共选择论的基础奠定在一个十分简单但却很有争议的根本思想之上,即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其行为可通过分析这些公职担任者在其任期内面临的各种诱因而得到理解。
布坎南指出,在作为“预测科学的经济学和在设计合适的法律和宪法限制而塑造相互作用的模式的政治经济学科学中,只有把私人看作是无例外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财富者,市场的法律构架——法律和宪法才能设计出来”。
针对此,布坎南指出经济学的“经济人”(是自私有理性的人,总想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与政治学的国家理论的困境是:经济学以“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唯一的工具;而作为政治学的国家政府则以国家代表社会利益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这两个学科的分离,使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和对政府行为的分析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
布坎南指出,国家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无所不知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因为国家仍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即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
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难。
为此,布坎南指出“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已主义和狭隘个人利益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与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这样便使所有的分析有了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当人们亦即“经济人”面临诱惑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
布坎南在这一基础之上,将政府的模式归纳为3种完全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模式称之为慈善的专制者;第二种模式被其称之为“拥有独立利益的产物”;第三种是西方的民主政府模式。
布坎南从上述理论得出如下推论: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所以政府不一定能纠正市场错误,事实上反倒可能使之恶化。
对于我国来说,《公共选择论》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今后如何优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制度环境。
正如布坎南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种把市场和政治混合在一起,相互交叉,相互冲突,关系极为复杂的网络中环境。
(7)中国要想修正法人治理机制就应将焦点对准产生弊病的原因。
就必须对利用权力来制造经济价值的寻租行为加上强有力的限制。
政府职能必须尽快实行历史性转变,必须将权力尽快从经济领域中尽可能分离出来,使政府由过去经济的主宰变为仲裁者;在制度安排上要制约行政权力并使之与经济活动绝缘,这种制度安排必须通过非经济领域的改革才能完成。
可以说,这种制度创新就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根本性制度建设,改革的成就大小,在根本上取决于这一制度性建设的成就如何。
(8)二法人治理机制的新旧比较(一)现行治理机制的弊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而法人治理机制则是这个瓶颈中最难啃的骨头。
“欠帐还钱”、“能者上,庸者下”这都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可是在中国,由于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功能严重混淆,“模拟市场经济”中还有许多例外,使国有企业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不相符合,从而使企业效益低下,腐败现象丛生;在资金问题上与银行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使金融系统祸根深种。
现行治理机制的主要弊病在于:厂长经理受到的约束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这就导致厂长经理们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领导”而不是“经营企业”上,造成厂长经理角色错位的根源在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