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走行示意图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身之前,前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同时,六条阴经也与任脉交会于气海穴,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一身阴经”之说。
(2)调节气血运行,为“气血之海”:任脉经过胞中,与冲脉相交,共同调节气血运行。
(3)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任脉与五脏六腑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其功能的作用。
(4)调节生殖功能:任脉与生殖器官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
(5)调节心理情绪:任脉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冲脉穴歌冲脉起于气街,下膻中,出会阴,别阴器,上关元,至脐中,上腹部,至胸中,上喉咙,上颊,至目内眦,上额,至头顶,下项,入脊髓,挟脊髓而上,至风府,上项后枕,至百会,下项,下膻中,别阴器,上气街,至冲头。
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冲脉起于气街穴,下出于会阴,上行贯穿腹股沟,进入小腹,沿着脐部向上贯穿胸腔,终止于喉部。
与任脉交会于气海穴,与督脉交会于会阴穴。
2.分支:冲脉无分支。
3.生理功能:(1)调节气血运行:冲脉为任脉与督脉的交汇处,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2)调节生殖功能:冲脉与生殖器官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
(3)调节心理情绪:冲脉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带脉穴歌带脉起于气海,下腹股,环阴器,别两腿,上腹股,环腰,过膈,上颈项,环肩胛,上颊,至目内眦,上额,至头顶,下项,别两肩,下膻中,环阴器,至气海。
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气海穴,下行贯穿腹股沟,环绕阴器,分别向两腿延伸,上行贯穿腹股沟,环绕腰部,穿过膈膜,上行贯穿颈项部,环绕肩胛骨,分别向两颊延伸,上行贯穿头顶部,分别向两肩延伸,下行贯穿会阴,环绕阴器,回到气海穴。
2.分支:带脉无分支。
3.生理功能:(1)调节气血运行:带脉与任脉、督脉、冲脉交会,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中医清晰大图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图解》(收集于网络)
《中医清晰大图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图解》(收集于网络)国家标准穴位挂图图片任脉穴位图片: 任脉: 经脉循行: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循行方向:下 → 上 起止穴:会阴 → 承浆 脉循行路线示意:起胞中 → 会阴 → 腹里 → 胸腹正中 → 咽喉 →上唇↓ 目 ← 面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咽喉、唇、目。
督脉图解: 督脉: 经脉循行: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循行方向:下 → 上 起止穴:长强 → 龈交 督脉循行路线示意:起胞中 → 会阴 → 脊中 → 颈 → 脑 → 巅 → 额 → 鼻柱 上齿龈 ← 上唇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脑、鼻、唇。
冲脉图解: 冲脉: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 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循行方向:下 → 上 冲脉循行路线示意:起小腹内(胞中) → 会阴 → 脊柱内→ 腹部两侧 → 咽喉 → 环唇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咽喉、唇。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 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带脉: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
横行绕身一周。
[如图] 循行方向:环腰一周。
带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胁下 → 下腹 → 环身一周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经) 阴维:阴维 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循行方向:小腿——项。
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肾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阳维:阳维: 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金门、阳交),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 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会合于督脉(风府、哑门)。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经络畅通全身轻松《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
人体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换句话说,经络既是人体的总控系统,又是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系统。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阳光,空气,水,电,磁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人体加以按摩,温灸,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刺激时,这些功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人体达到一种经络畅通,阴平阳秘的核心状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是累了休息,而是有规律休息,大自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的,如一年的节候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人体的经络运行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的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12条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子午流注。
1、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早05~07点,最宜排便)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桡侧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缓解头痛。
生理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肤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穴位及作用商阳: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作用便秘合谷: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温溜(牙痛):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曲池:位置肘横纹外端点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动画图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动画图禅武医养生人体穴位图人体穴位图人体头部穴位图人体下肢内侧部下肢前部下体穴位图人体下肢外侧部下肢后部穴位图人体胸部穴位图十二经脉动画演示十二经脉动画演示奇经八脉动画演示穴位分类:1、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头(百会)、面(晴明)、腰(肾俞)、腹(气海)、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注意事项:应延长照射时间、最好边睡边照。
2、分泌系统⑴、甲状腺炎:颈前(天突)、后颈部(大椎)、腹部(气海)、肘前(曲池)、腕内(内关)、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注意事项:眼突病人须照眼部(晴朗)。
腹部(中脘)(气海)、腰部(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内踝部(三阴交)、腕背(外关)⑵、糖尿病:注意事项:晚期糖尿病患者需加照面部。
⑶、胰腺炎:面喉部(廉泉)、后背(风门)、胸(膻中)、腰(肾俞)、手背(合谷)⑷、前列腺类:腹(气海)、腰(胰俞)、膝下(足三里)、手背(合谷)⑸、肥胖症:小腹(中极)、腰(腰俞)、阴部(会阴)3、呼吸系统⑴、气管炎:腹(中脘)、腰(气海俞)、后颈部(大椎)、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⑵、伤风感冒:前胸(膻中)、后背(肺俞)、腰(肾俞)、膝下(足三里)⑶、肺部类:胸(膻中)、背(肺俞)、腹(气海)、腰(肾俞)、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⑷、咳嗽、多汗:胸(膻中)、背(肺俞)、腰(肾俞)、足下(涌泉)4、血液循环系统⑴、血压类:胸(膻中)、背(心俞)、手心(内关)、手背(合谷)、足下(涌泉)腹(气海)、腰(肾俞)、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膝下(足三里)、踝部上(三阴交)⑶、血管类:⑴、肝类:腹(水分)、腰(胃俞)⑵、胃类:腹(中脘)、腰(肝俞)、膝下(足三里)、足下(涌泉)、脚背(冲阳)⑶、肠类:腹(中脘)、腰(胃俞)、膝下(足三里)6、神经系统疾病小腹(气海)、腰(肠俞)、膝下(足三里)⑸、消化不良:小腹(关元)、腰下(肠俞)、阴部(会阴)⑹、恶心、呕吐、吐血:头部(百会)(太阳)、胸(心俞)、足下(涌泉)⑴、失眠类:腹(水分)、腰(胃俞)、膝下(足三里)⑵、心脏类:头(百会)、后颈(大椎)、腹(丹田)、膝下(足三里)、足心(涌泉)⑷、血液类:部位直接照射5、消化系统疾病⑷、肛门类:⑵、神经类:头部(百会)(太阳)、足下(涌泉)、瘫痪部位注意事项:精神病狂燥期应配全药物。
督脉图
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 腰俞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 、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奇经八脉图文
足太阳膀胱经
起走路线(穴位—):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 ——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 ——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 ——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 ——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手少阳三焦经
起走路线(穴位—):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
——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 ——臑会——肩髎——天髎——天牖 ——翳风——瘈脉——颅息——角孙 ——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
手太阳小肠经
起走路线(穴位—):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跷脉
起走路线(穴位—): 申脉——仆参——居髎——臑俞
——胕阳——肩髃——巨骨——地仓 ——巨髎——承泣——风池——攒竹 ——眉冲——曲差——五处——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承山——飞扬——昆仑
采聚气:
方位地址:选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宽衣解带; 姿势:静坐/盘坐床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S.T. NEWPHON
一、总括:
二、奇经八脉——任脉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1.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
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之欧阳术创编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
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
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
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
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
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
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
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
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
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
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
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
经脉循行路线图文并茂,精炼易记
一、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下品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行于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的前面,过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的内侧缘,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内侧之端少商穴;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概要主治喉、胸、肺病,如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喉痛,肩背痛等;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部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合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并转折向下进入锁骨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于大肠;分支: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穴;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痛,齿痛,鼻塞或鼻衄,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面部分支: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乳中线下行,向下挟脐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内侧支脉:从缺盆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免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足背上的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及头面部疾病,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口渴,消谷善饥,咽喉肿痛,口眼斜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热病,发狂等;四、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下中线上,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胸部分支从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另一支脉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主治概要主治肮脏病症,如腹胀,胃脘痛,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肿胀,厥冷等病证;兼治妇科病及前阴病等;五、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豌豆骨端,进入掌内,沿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志病,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失眠,癫痫,以及昏迷,上臂内侧痛等;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臂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大椎穴,向下进入缺盆,络心脏,沿着咽,食管,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颊部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行目眦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如少腹痛,耳聋,耳鸣,颊肿,项背肩胛部疼痛以及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七、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头顶部支脉: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部;头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寸,到达腰部肾俞穴,入内属膀胱络肾;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进入腘窝中委中穴;后项的支脉: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挟脊3寸下行到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头痛,目疾及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八、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入脊内长强穴,属于肾,络膀胱;其一分支外行部分,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止舌根部;肺脏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如遗精,阳痿,早泄,咳嗽,气喘,水肿,泄泻,便秘,耳鸣,失眠等;九、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属心包,向下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外行支脉:沿胸出胁,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肢内侧中线,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穴;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手臂挛急、掌心发热等;十、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穿膈,属三焦;胸中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上走颈部,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部,再屈曲而下行至颊部,到达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部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如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目赤,咽喉痛以及耳后,肩臂部外侧疼痛等;十一、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穴,再下行至耳后完骨穴,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标,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穴;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环跳处,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穴;足背部支脉:从足背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外后的毫毛处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头、耳、目、咽喉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寒热交作,头痛,颌痛,目外眦痛,以及胸、胁、股、下肢外侧疼痛等;十二、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趾甲外后的毫毛处大敦,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部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系的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脏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主治概要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诸病,如头痛,胁痛,呃逆,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疼痛等;十三、督脉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十四、任脉经脉循行1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2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再上行经承浆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胃经,联系于目;主治概要主治胸、腹、头面的局部病证;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八脉交会穴。
经络总论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络脉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 跷
阳 跷
阴
阳
维
维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 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奇经八脉的腧穴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
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 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
经络的实证
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
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命名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有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时症状会比较严重在中医来讲是肺经之态。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学习_人体经络穴位图谱13督脉
督脉病多从足少阴、足太阳论治 经”
叶天士称为“直入奇
通阳刚药:多入太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 细辛、蒿本等
通阳柔剂:多肾经药,如牛、羊、猪脊髓、麋角胶、熟地
督脉穴
本经首穴为长强 末穴为龈交
一名一穴 共28穴
1.长强* (DU 1) 络穴,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生殖器,肾,脊,脑,心,目(睛明,承泣),喉,唇
三、腧穴
本经穴:28
交会穴: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被交会穴:龈交
任脉
水沟
手阳明
神庭
足阳明、足太阳
百会、脑户
足太阳
风府、哑门
阳维
大椎
手足三阳
陶道
足太阳
长强
足少阴
四、作用
1五.、统病率候、督领诸阳经脉气
“ 六总、督用诸药阳”,“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 2鹿.角督胶领经脉之膀胱经生精背补俞髓穴,养血益阳,强筋 督脉本身有支脉, “并于脊里”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25. 素髎* (DU 25)
【 【 2【6定主定.位治位水】 】 】沟* 【 【操主作治】 】
在●向在●●●(面上面D鼻昏惊口部斜部U塞迷厥口2刺,,,6,呙,当 0当)鼻 晕.昏 ,鼻人3渊 厥~迷 唇尖中督, ,0,肿的沟脉.鼻 中窒 5,正的、寸衄 风息 齿中上手,, ,痛央1足或酒 癫/,。阳点皶 狂3鼻与明刺鼻 痫塞中经出, ,,交1血目 抽/鼻会。痛 搐3衄穴交一,点般牙处不关。灸紧。闭
● 闪挫腰痛,脊膂强痛
● 消渴,黄疸,遍身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