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年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 年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全球荒漠化现状
02 2 0 2 4 年 全 球 荒 漠 化 治 理 的 关 键 性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全球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定义与影响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荒漠化定义: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 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政策建议:建立 荒漠化治理的国 际合作机制,加 强跨国界的荒漠 化防治合作。
技术创新方向: 研发更加高效、 环保的治沙技术, 推广生态治沙模 式,提高治沙效 率。
技术创新方向: 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建 立荒漠化监测预 警系统,提高预 警准确率。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与民间参与度
推动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荒漠化治理
验
技术交流:防 治荒漠化技术 的交流和推广
政策借鉴:国 际防治荒漠化 政策的借鉴和
启示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中国荒漠化现状与治理成果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面积: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面积的27%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冻融等类型
添加项标题
治理成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 制了荒漠化蔓延的势头
经验分享: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如加强法律 法规建设、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借 鉴。
成功案例: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取得了一系列成 功案例,如库布 其沙漠治理、毛 乌素沙漠治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参 考。
全球环境污染及我国环境现状
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
➢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 ➢上海最大累积沉降量2.63米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年降幅1-3米
全球322个大气污染严重城市 前十名(1998年)
1、太原
6、兰州
2、米兰
7、重庆
3、北京
8、济南
4、乌鲁木齐 9、石家庄
5、墨西哥
10、德黑兰
整治办法
• 总之由于我国以前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使得我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 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 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 的共同行动。
我国SO2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
单位:万吨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200
环境容量
2588.8
2006
中国雾霾多发地
中国土地沙化问题
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当前生态 建设的重点
➢目前全国沙化土地174.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
18.2%
➢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直接或间
发展恶化阶段 第一次高潮
工业企业排出大量的废弃
工业革命至20 世纪40年代前
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 件不断发生
20世纪50-60年 公害事件接连出现(以八
代
大公害事件为例)
第二次高潮
全球的大气污染;大面积
20世纪80年 代后
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
污染事件迭起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现状,从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必须要采取的一些对策,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现状,对策一、前言当今我国荒漠化防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学性显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直接关系到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义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甚至危及到区内居民的生存,成为危及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此危害具有长期、频繁、广泛、多样、严重和深远性。
因此,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对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
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而且对气象和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荒漠化的现状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一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荒漠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变得贫瘠、草木凋零、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每年约有24亿亩土地因荒漠化而变得不可利用。
荒漠化对气象系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荒漠化会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和土地的蒸发增加,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干旱。
干旱的影响不仅限于荒漠地区,还可能影响附近的湖泊、河流和城市。
此外,荒漠化还会改变地表温度和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的气候系统。
荒漠化地区的高地表反照率和低地表植被覆盖会导致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大气,从而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进一步导致全球温度上升。
荒漠化还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荒漠化导致土地贫瘠和植被减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许多人依赖于草原和农田来维持生计,荒漠化使得这些活动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进行。
此外,荒漠化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迁移。
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生态恢复变得困难。
面对全球荒漠化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荒漠化进程并恢复被荒漠化的土地。
首先,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恢复和荒漠化土地治理项目。
通过重新植被、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等,可以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防止进一步的荒漠化。
其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水资源管理上。
荒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因此需要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共同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荒漠化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害事件。
此外,个人和社会也应该承担起责任,减少荒漠化的负面影响。
我国沙漠化现状
土地沙化的危害。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建国以来,全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风沙逐步紧逼,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专家预言,额济纳绿洲50年后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并非危言耸听。北京风沙源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7年流沙面积增93%,坝上地区9年流沙面积增91%,
我国沙漠化现状、危害、成因
| [<<] [>>]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文字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内容详实)
中国沙漠化的进程与现状学院:医学院专业年级:13级临床专业姓名:唐霜学号:2135111671摘要: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我国也逐渐加强对荒漠化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本文主要讲我国的沙漠化的成因,分类,演变发展,现状,症结分析和解决途径,最后再有关于土地沙漠化的思考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退更换植,围栏封育【注】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我国荒漠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Ⅰ中国沙漠化成因,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
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
自然成因是以沙漠学专家董光荣【1】为代表,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变化过程”,是沙漠的演变过程,发生在整个第四纪,人类历史时期只是最近的一个阶段,自然因素是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造成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诸如,“气候干燥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降水变化的控制,是气候变干的结果”等观点。
有人甚至更深入地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利用我国700多个气象站点30年的平均气象资料,研究论证了我国沙漠化面积的扩大与CO2浓度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定量关系而后者多认为,沙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即人是沙漠化的主要导致者。
沙漠学专家朱震达【2】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过程”,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人为因素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并计算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沙漠化占沙漠化总面积的94.5%。
Ⅱ沙漠的分类①沙漠地区来分: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
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高二地理必修3_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
世界荒漠化分布和我国荒漠化概况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l/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10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约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
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 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1995—1999年的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
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的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扬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生态破坏问题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目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根据计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1/6。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
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据估计,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
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
水土流失是“ 自然侵蚀” 与人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
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大,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土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保护荒漠地区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政策与法规制定
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法规
01
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规范荒漠化
防治的行为和措施。
建立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机制
02
定期对荒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荒漠化发展趋势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目录
• 引言 • 荒漠化的危害 • 荒漠化的原因 • 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01
引言
荒漠化的定义
01
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 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 植被退化、土壤贫瘠、地表覆盖 减少等方面。
02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 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
荒漠化的现状与分布
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超过4000万平方公 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以上。
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人类生产生活 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 美洲等地区,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 区、中国北方地区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区尤为严重。
02
荒漠化的危害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贫困加剧
荒漠化地区的人们往往依 赖自然资源生活,荒漠化 使他们失去生计来源,导 致贫困问题加剧。
人口迁移压力增大
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人们不得不迁移到其他 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
03
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 温度升高,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
发,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
3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 的防治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荒漠化问题。
生态恢复技术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恢复技术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威胁着生态平衡,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应对荒漠化的挑战中,生态恢复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旨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遏制荒漠化的蔓延,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一、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逐渐退化,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形成荒漠的过程。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已经影响到了数以亿计人口的生活。
荒漠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其次,荒漠化会引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荒漠化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使得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二、生态恢复技术的主要类型1、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荒漠化治理的核心。
通过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人工种植或自然播种,可以逐步恢复植被覆盖。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的种植密度、灌溉和施肥等管理措施,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2、土壤改良技术荒漠化地区的土壤通常贫瘠、盐碱化严重,缺乏养分和水分保持能力。
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施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碱度等方法。
例如,使用腐殖质、农家肥等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而采用深耕、客土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
3、水资源管理技术水是生命之源,在荒漠化治理中,合理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这包括建设水利设施,如水库、渠道等,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监测,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4、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将生态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方法。
例如,通过建设防风固沙林带、草方格沙障等,可以有效阻挡风沙的侵蚀;构建人工湿地、生态廊道等,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三、生态恢复技术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案例1、中国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库布齐沙漠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全球土地荒漠化程度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
全球土地荒漠化程度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土地逐渐变为荒漠,失去了原有的植被、土壤和水资源。
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首先,全球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日益加剧。
据统计,全球约有40%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影响。
这主要是由气候变化、过度放牧、无序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种等因素引起的。
荒漠化导致土地面积减少、植被丧失,进而引发土壤侵蚀、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次,全球土地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容忽视。
荒漠化导致土地不再适宜农业生产,严重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但荒漠化使得粮食产量下降,加剧了全球粮食紧张局势。
另外,荒漠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
同时,全球土地荒漠化也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荒漠化使得土地资源流失,导致农村贫困加剧,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同时,失去原有的植被和水资源,使得荒漠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由于荒漠化使得土地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给土地恢复和治理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并非不可逆转。
国际社会对于荒漠化治理的重视日益提高,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例如,加强土地保护,控制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发等行为。
另外,科技的进步也为土地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沙漠植物改良等方法。
这些积极措施有望缓解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并提供希望和可能性来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土地荒漠化问题。
通过加大投资、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全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恢复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确保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及保护措施
中国沙漠化现状
荒漠化是中国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是 中国生态化建设的重点。
▪ 全国荒漠化土地约为26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5%;全 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7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12%。 超过45%的国土都已沙化、荒漠化。
3、湿地生态系统
长江源区沼泽湿地退化速度加快
中国现有湿地 3848.55万公顷(不包 括水稻田湿地),居亚 洲第1位,世界第4位, 世界各类型的湿地在中 国均有分布。
但是,由于对湿地 的长期侵扰和开发,天 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 亡、退化仍很严重。目 前,我国已经失去了大 约50%的湿地。
4、淡水生态系统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 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 年,第55届联大通过第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 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
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目标
1999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总体目标: 用大约50年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
第二节 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及保护措施
一、 图说全球生态系统破坏现状 二、 全球生态系统保护行动 三、 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四、 土壤污染及土壤生态系统恢复
一、 图说全球生态系统破坏现状
2
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 报告》指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在 未来50年内将进一步加剧。半个世纪以来,人 类的活动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人 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速 和广泛;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 贡献的同时,其生态服务功能正在不断退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在未来50年内将进一 步加剧,这将危及人类长久的发展。
2024年10月世界环境污染调查报告(5篇范文)
2024年10月世界环境污染调查报告(5篇范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岗位职责、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稿、合同范本、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management systems, enterprise management, job responsibiliti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4年10月世界环境污染调查报告(5篇范文)导语:2024年10月世界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怎么写受欢迎?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2024年10月世界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助 于缓解荒漠化进程。
防治风沙灾害
防治风沙灾害是荒漠化治理的 重要环节,通过采取工程措施 和生物措施,降低风沙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立防风固沙林带、设置草方 格沙障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降 低风速、固定流沙,保护生态 环境。
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可 以增加地表覆盖,提高土壤肥 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抗风蚀能 力。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 减少、温度升高,加速了 土壤干燥和荒漠化进程。
地质构造
某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 貌特征,如岩石裸露、土 壤贫瘠、坡度陡峭等,增 加了荒漠化的风险。
风蚀和水蚀
强风和水流侵蚀作用,导 致土壤流失和地表形态改 变,进而形成荒漠。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过度的牲畜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壤 裸露,进而引发荒漠化。
荒漠化地区的居民可能面临空气污染 、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增加健康风 险。
对气候变化的推动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荒漠化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气候变化加剧
荒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减少,降低了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气 候变化。
03
CATALOGUE
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粮食产量下降
荒漠化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 贫瘠,农作物生长受限,粮食产 量大幅下降。
农业生态系统破坏
荒漠化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降低农田的抗灾能力,增加农 业生产的脆弱性。
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贫困加剧
荒漠化地区的人们往往依赖农业生活 ,荒漠化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导致贫 困加剧。
见证了我国沙漠的出现和演变历程
见证了我国沙漠的出现和演变历程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受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其中,沙漠化问题是全球性的、长期性的、危害性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沙漠化问题的严重威胁。
本文将以见证了我国沙漠的出现和演变历程为题,分析我国沙漠化问题的原因和现状,探讨应对沙漠化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沙漠的出现和演变历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地理位置优越,但同时也面临着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据统计,我国沙漠化面积已超过270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面积占到100万平方公里以上,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以上。
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体现在其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国沙漠的出现和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相传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中国大陆的西北部是一个湖泊盆地,当时的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繁茂。
但随着地壳运动,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冰川期的出现,湖泊干涸,植被消失,西北部开始出现裸露的黄土地貌。
此后,我国又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沙漠化进程。
第一阶段:距今5000年前至2000年前,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
这一时期,气候趋于干旱,植被减少,草原逐渐退化成为荒漠和沙漠。
第二阶段:距今1000年前至200年前,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
这一时期,气候继续干旱,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逐渐退化成为沙漠。
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今,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地区的沙漠化现象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许多地区的沙漠化速度呈现明显的加速趋势。
二、我国沙漠化的原因我国沙漠化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采伐、过度开发等。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引起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
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
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
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2.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将加速荒漠化治理速度3.部分内陆河流水资源利用将逐步趋向合理4.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世界和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与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1.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代表性以色列的治理经验就是以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高效农业。
美国通过对干旱土地资源,沙漠地区光热、风能进行的高效开发利用以及对荒漠草场的合理轮牧与人工改良都保障了荒漠区保护和利用和高效性。
特别重视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封育以及破坏后的土地的复垦与管理。
美国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法规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对干旱和土地退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一整套土地保护管理的技术和措施。
将大面积脆弱的荒漠化地区划作保留地,实施以保护为主的措施,开发和利用程度极低,其次,对农业灌溉实行配额制,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減少农田祼露。
实行轮牧、控制栽畜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
利用监测手段,掌握土地退化和干旱情况动态,开展以灌木林为主的植被建设。
2.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共同经验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包括各级政府官员)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国家高层领导重视。
第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破坏。
第四、把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由财政进行投资人。
第五、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提高防治成效。
(二)国外荒漠化防治的教训1.非洲萨赫勒地区2.原苏联在土库曼斯坦修建卡拉库姆运河造成荒漠化从世界各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状况来看,人口的急剧增长,盲目无计划的开垦,超过草原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及水资源不合理调度、利用等世界各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普遍因素。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成就1.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2.组织保障日益加强,形成了管理、科技和监测三大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国家成立了由18个部委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
1997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又成立了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使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监测方面,从1994年起,经过8年多的建设,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中心,各省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中心的监测组织体系。
3.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4.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土地底数,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体系5.出台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法律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真正全面纳入了法制扔轨道。
6.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1996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公议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经验1.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根本保证2.各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支持3.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基础4.荒漠化防治与消除贫困、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之路5.因地制宜、综合治量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6.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防治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武器7.完善政策,强化利益驱动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内在动力8.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精神动力(三)存在的问题1.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规模小,速度慢2.扶持、优惠政策措施不完善,沙区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3.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不利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人才匮乏,制约着实用技术的推广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术1.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荒漠化监测评技术体系是通过地面监测、航空航天监测以及分析研究,达到既掌握荒漠化发展和逆转的动态规律及其防治效果、又预测其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和“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2.生物防风固沙技术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利用高等植物(乔、灌、草)、低等植物(藓类、地衣、灌类…)土壤微生物等等,达到既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又生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目的的技术。
3.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预备件……等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目的的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的最大的优点是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某些也很持久耐用。
4.化学固沙材料技术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
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
5.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
——固、阻、输、导功能在不同场合的结合使用。
——生物技术中,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防风治沙措施与节水保墒技术的结合——治沙技术和高效用沙技术的结合。
——6.沙区高效农业与“沙产业”——7.沙地节水技术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模式1.半干旱赤峰模式——保证粮食总产量不减的同时逐渐压缩旱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沙坨地上营造草场防护林网,沙丘地区封沙育草和栽植巴嗄蒿等沙生植物,大片流动地上飞机播种。
——在山丘低地面积小的沙丘密集分布区,以丘间甸地不国心建设适宜分散牧户经营的“小生物圈“有意识地引导牧户构集核心区、防护区、封育区、缓冲地区等四个圈层。
——在低湿沙地小规模地采用“覆膜种玉米技术”、2.半干旱区榆林模式——对于流动沙丘密集分布的地区,采取飞机播种和封育相结合的技术。
——对于沙丘与滩地交错分布的地区,在丘间滩地上恢复和重建柳湾灌木林,分割包围沙丘,——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并于障间栽植油蒿,柠条、踏郎等固沙植物。
——对于湖盆滩地和河谷湿地,建立网、带、片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采用引水拉沙、洪淤压沙技术,恢复被沙丘埋压的平坦良田;——近几年来年在矿区恢复植被方面有所进步。
利用矿渣砾石压沙、矿渣堆上栽植植物并配合喷灌;——在覆沙黄土丘陵地区,首先退耕坡耕地,然后修建鱼鳞坑、水平沟、梯田、配合坡面灌木林营造,在沟底修防洪拦沙坝。
——大力发展羊绒羊毛深加工和柳条编织业。
3.干旱区荒漠绿洲和田模式——兴修水利,节水灌溉。
——建立完整的防风沙体系。
包括绿洲内部多道窄带护田林网和环绕绿洲边缘的防风沙基干林带——固定和平整零星沙丘——引洪淤灌沙地,发展林草植被——林棉间作,林农间作——发展长绒棉、葡萄、桃、杏、核桃、桑葚等名优经济植物。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一、基本原则1.根据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现状,扩展趋势以及治量的可及程度,对沙漠,戈壁等不可治理类的沙化土地,采取加强监测,在边缘地区建设防风阻沙带,防止扩展,对退化场要强化管理,积极推行以草定蓄、合理轮牧等方式,对周边农田实行因害设防,加强农田林网经建设,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新的荒漠化。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重点工程布局,以及荒漠化地区各省荒漠化地区各省(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分防治荒漠化区域和类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不同时段的重点防治区域在全国防荒漠化工作中的地位,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另外,在重点防治区域的具体措施层次上看,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荒漠化特点。
突出重点措施,加强辅助措施,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
3.防治结合经,综合治理为了达到荒漠化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