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将于明年正式出版发行。

 超越常规的语法 网络语言已经不在拘泥于传统的词语构成语法,各种汉字、数字、英语或简写混杂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语序也不受限,倒装句时有出现。如:“······先”、“······都”、“·······的说”,千奇百怪。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梁睿 陈建栋 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

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电路或电路的一部分。汉语中,“网络”一词最早用于电学!《现代汉语扁》(1993年版)做出这样的解释:“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的部分,叫网络。” 2、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可以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 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3、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义,如“人际关系网络”、“信息交流网络”等,这种意义下,常说成“网”。 5、现在一般指“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狭义的含义即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人民日报》10日“给力”

12日,有10家报纸都“给力”

正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所预测的,“人民日报的给力标题”是一种信号,今后传统媒体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媒体的词汇,这对传统媒体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能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记者昨日粗略统计了一下,11月12日一天,全国至少10家媒体不约而同都给力地用了“给力”。

昨日各大媒体的“给力”标题

央行给力 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 (《重庆晨报》11月12日)

CPI创25月新高 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成都商报》 11月12

日)

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 (《西部商报》11月12日)

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 (《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 引乘客不满 (《生活新报》 11月12日)

高房价给力光棍节 (《东方早报》 2010年11月12日)

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 (《济南时报》11月12日)

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 (《江苏法制报》 11月12日)

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 (《南京晨报》11月12日)

事实上,除了“给力”,细心的读者早就发现了,“神马”啊“浮云”啊这些最新网络热词,早就被传统媒体悄悄用掉了。对于传统媒体更多更频繁地使用到网络词汇,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朱强表示非常赞赏,“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修正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人们不需要莫名惊诧。”他举例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但它的《风》这部分,就是完全来自民间的土风、风谣。

朱强认为,“给力”这个网络热词出现在严肃的人民日报上,透过这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看到,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但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颐也委婉地提醒有些媒体“不要盲目跟风”。他指出,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约定俗成的,要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给力”这个意思的词,在传统的语言词库里,其实还是有现成的、规范的词汇可以表达。“不分场合,硬是要用网络上流行的‘给力’,并不一定就是代表贴近读者。”陈颐说,就他个人感觉,如果“给力”没用好,有的标题反而会有点不伦不类,令人费解。




 “网络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惊讶,是因为不少人预设了一个定位,认为这种网络词汇不属于它的使用范畴,不符合它的写作方式。”既是传媒人,又是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一事件更值得思考的是,“给力”如果是小众化的词汇,那么在传统报纸上使用,很多读者看不懂就不妥当;但现在这个词是相当一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那么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就完全可以使用。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方明更是直言,当下网络热词之所以能被主流媒体认可,是基于一个前提:如今,绝大多数的网络热词事实上早就摆脱了当初网友纯粹自娱自乐

的特性,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社会热词,大部分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

2008年,网络热词发生“质变”

“过去的网络流行语,多见类似‘偶’、‘稀饭’、‘94’这样的,它们更多像是种语言游戏,是网友挑战现有语言规范而创造出来的比较新鲜活泼的用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特意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释新旧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前者多用来凸显和标识自己的个性,而从2008年开始,网络流行语有了质的变化,“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会出现。”

“确切讲,现在有许多网络热词更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多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并以网络传播的形式被大众知晓熟悉。”杨溟说。

“现在的网络热词,大多‘有故事’。”方明提醒记者注意,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

方明认为,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许多网络热词的背后,是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类社会现象,但它们却往往只是精炼一个词或者一句短语,在杨溟看来,这本身就是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前,中国人写文章有‘曲笔’,如今,我们则有了更形象生动的网络热词。”比如“柜族”是对“蜗居族”表现出的苦笑和无奈;“蒜你狠”有对物价上涨的调侃;还有“躲猫猫”、“楼脆脆” 等,都包含有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包含有对事对人丰富的态度,“可以说,有了这些网络热词,我们的话语方式、语言特点和节奏都有了更多的变化。”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也说,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活的东西,它会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淘汰、也会不断的补充。这些年来我们新的词汇最多产生的就是在互联网上,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用语,淘汰了那些陈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更

能反映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猜想 "给力"或许会out

“天哪,怎么铺天盖地地到处是‘给力’。‘给力’或许很快就‘不给力’了吧。”昨日,在一些论坛上,部分网友已表现出不堪“给力”骚扰、厌烦“给力”之意。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生活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生新的事件,网络上就会不断产生新的词汇。就像时尚一样。”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方明笑说,当一个热词开始被滥用时,也就到了这个词“式微”的时候了,因为人们会审美疲劳,某个网络热词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最初它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也就弱了。

她直言,既然是叫“网络热词”,那么它肯定就有热度消退,逐渐变冷的时候。一方面,当孕育某个网络热词的新闻事件受关注度减少,热度降低以后,这个网络热词也就由热变冷,最终销声匿迹了;另一方面,有些网络热词实际上只有修辞作用,而无语意作用,网民对这些词的使用多是出于好玩或者讽刺的心态,基本上,经过一段时间流行后,也就自然“冷却”下来。不过,尽管大部分网络热词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专家们却分析还是会有一些词可能会被一直沿用下去。

网络语言的兴起是人们始料未及的。MM、菜鸟、恐龙、粉丝、BT……这些俏皮的网语一下子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同。然而,近些年来,网语已经“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亮相,并在日记、作文中现身。

网语泛化是汉语言生机勃勃的表现,还是对汉语言的恶搞和污染?对此的争议一直不停。2006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对网络用语作了专门介绍,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将会给母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关注的现实问题。


无处不在的“网言网语”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某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

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年轻语文老师郑旭华在教师节收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老师,我好稀饭你”,让她苦笑不得。郑老师说:“和同学交流时,他们会不时蹦出一句网语。年轻老师还听得懂,年纪大点的老师就反应不过来了。”

“现

在的话还可以这么说?”很多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搞怪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级的女儿很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也满口都是“偶”、“酱紫”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网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担心:“长期下去,孩子的语文怎么能学好啊?”

据媒体报道,某部队有一次进行队列训练。一名中队长刚下达命令,有一列队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晕!”中队长听后赶忙走上前,关切地询问:“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医院。”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经战士们解释,中队干部才弄清“晕”在网语中代表惊讶的意思。

而各大电视、报刊杂志对于网络语言的青睐,更是对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超级女声”节目,“PK”(决一胜负)一词广泛使用。而诸如“MM”(妹妹)、“GG”(哥哥)等词更是频频出现在一些都市类的刊物中。


网络语言惹了谁?

冯正强

--------------------------------------------------------------------------------

对作文中出现如“QQ”、“MM”、“886”等网络语言的学生,南京市语委要求教师不仅要批评,而且还要帮助其改正,并将把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江南时报》4月22日)

笔者对南京市语委所作出的这一规定颇为不解。在电脑使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在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情况下,网络语言的
流行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作为上网的学生一族,深受网络影响更是不可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是再正常不过的。对此,老师感觉到无奈,正说明了问题的合理化,也说明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增大。如何正视这种不断增大的差距,从根本上关系着师与生之间教与学过程的能否正常进行。而南京市语委的这一做法,无视这一矛盾所产生的根源,企图借助取消矛盾的一个方面,即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而不是把禁止与引导结合起来,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显然难以达到“禁用”的目的。

同时,笔者更为不解的一点就是,能不能借不符合语言规范作为禁用网络语言的缘由?网络语言是不符合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借助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来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实质上是思想僵化的一种体现。

进而言之,这种做法可以归因于对网络的无知,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对网络的畏惧使然。不可否认,当前是有许多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并且导致了令人忧患的后果。可是,通过禁止学生上网,并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样道理,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意味着就能禁止学生继续在私下里使用网络语言,既然不能禁止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那么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这一做法又有何意义?

正视网络语言,正确引导而不是“批评”使用网络语言的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事件】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开始在中小学生当中流行,孩子们对网络语言的过分关注甚至导致了他们对原词本意的混淆,给传统语言带来冲击。然而,面对网络文化的入侵,学生们表示坦然,老师家长却如临大敌。 [网络语言"入侵"中小学校园 家长孩子之间出现网络代沟]
面对网络文化的入侵到底是要敞开胸怀该是要谨慎防范呢?香港资深媒体人何亮亮做如下点评:
何亮亮:对于网络语言入侵校园,我觉得是不用大惊小怪,而且要因势利导。
所谓不用大惊小怪,就是由于网络的普及,在青少年当中,电脑上网,手机通信已经差不多是他们最主要的一种交流的方式了。在这种交流方式当中,而且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就是,这个网络语言有一部分来自于海外的,比方说英语当中一些缩略语的影响,还有包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等一些,也有很多是中国大陆的这些青少年的网民们他们自发形成的。这些网络语言我想它确实比较生动,而且比较简洁,所以形成青少年内部相互的的一种交际的语言,他们跟成年人,跟老师,跟家长通常不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想这样一种方式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我想这是网络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情况,首先还是了解他们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
我说不用大惊小怪,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这样,孩子们他们在书面,比如说如在作文当中出现这样的语言,那老师是有必要去纠正他们的,因为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而且这种不规范的语言又有时间性,人们在青少年时代人们会用这种语言,但是他进入社会以后,他成年以后,从我们现在80后、90后情况来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以后,或者说工作以后,也许他们内部,自己同年龄的人在通讯当中他们会使用这样的语言,偶尔在文章里也会反应,但是他们在公司内部的工作也好,他们在生活上发表的文章也好,他基本上还是必需使用整个社会的规范语言。否则的话,在公司里面不可能通行,在社会上,比如他要在媒体发表,他也不可能。
所以我觉得,一个是老师和家长还是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孩子们他们用的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

喜欢用这种语言?也了解这种语言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词组,一些单词,我觉得用一商量的态度告诉他们,你们自己使用,但是做功课,功课是有规范的,功课的时候不能使用,而且使用的时候会扣分,家长们也了解一下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语言,我也了解一下这种语言含义是什么,甚至家长在跟自己孩子,比如发手机短信或者发邮件的时候用一些这样的词汇也不妨,用一些也没有关系,我觉得基本上是用一种不是大惊小怪,但也不用看作洪水猛兽的包容的心态看他们,引导他们,我觉得语言有它自己自身发展的规律,基本上网络语言有一部分会进入社会公众语言,我觉得大部分不太可能会固定下来,比方说也许再过10年、20年这些语言也许就不流行了。



学生热衷网络语言家长担忧 专家称:只是"一阵风"
2011-04-26 13:50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毛秋雁
柳州讯(记者 毛秋雁)“鸭梨(压力)、“神马都是浮云”……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对于网络语言不仅是脱口而出,而且还用在了作文上。昨日,柳州市语委办召开2011年语言文字工作会议,针对网络语言大行其道这一现象,柳州市教育局局长语委办副主任撒忠民认为,家长老师不必紧张,网络语言不会对汉语文化造成影响。

撒忠民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仅仅为一个时期的流行语言,对汉字语言文化的发展不会构成影响。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授课时一定要使用规范语言,并对网络语言进行准确解释,让学生了解其真正含义,让他们知道这仅仅是网络流行用语,并不适合做功课时使用,不必对学生进行刻意的屏蔽和压制,同时利用经典诵读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今年,柳州市语委办将结合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包括红色经典在内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符合青少年发展特点的经典诵读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词典。词典收词1305条,正文38万字。由于近几年网络语言的不断翻新,现在的网络语言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收录数量。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网络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新

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由于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网络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在网际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体现个性、追求新鲜感,这使得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新奇性;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还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并以青年人为主。庞大的网民基数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恶搞与创新之争

2007年的高考考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上海、福建等地明文规定了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同时,代表着汉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几乎未收录网络语言。

然而,关于网络语言的泛化是忧是喜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一些语文教师认为, 五花八门的网语源自一些网民游戏人生、标新立异等心理支配下的产物,其充其量只能在网络论坛中鼓捣和折腾,只能低频率地存在于论坛这个狭小的范围里。网络语言虽然冲击、解构和颠覆了既有的语言规则,但它与传统语言文字相比,显得很不规范。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有些简写形式甚至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试想,“神童”何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MM”是两字词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可表示“妹妹”、“美眉”、“妈妈”等,有很大的歧义性,虽然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传递、交流信息,但如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则会引起混乱。另外,网络语言中某些低俗、晦涩的词语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绪,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挑战。

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语言的立法禁用嗤之以鼻,认为这有些矫枉过正。其实,所谓汉语的“纯洁”本就是个相对概念。今日的汉语相对于古汉语来说早已“纯洁”不再。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促使一批新词新语出现,增强了汉语的生命力;而21世纪的网络时代,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

精神的时代。他们认为,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从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发展规律来看,网络语言的兴起是必然的。汉语有其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不仅不会触及汉语根本,反而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丰富汉语的语言词汇。

网语泛化现象值得重视

众说纷纭之下,人们不禁疑惑:网络语言,该堵该疏?它究竟能否进入传统汉语体系,成为约定俗成的一部分?

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厅语管处处长徐伟标对记者说:“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很强的包容力,也有其优胜劣汰的自身规律。我们对其应该持一种在开放中引导、规范的态度,同时也应重视网语泛化现象。”徐伟标认为,网络语言构成和使用十分复杂,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而要区分不同组成成分、不同应用场合规范其使用,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的鉴别力弱,语言规范知识和应用能力尚不稳固,经常使用网络的另类表达方式,会造成负面影响。”徐伟标认为,可以采取对网络语言进行实时跟踪研究,掌握规律;对网络语言在其他媒体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监控、检查,建设文明网站和网页等措施来应对。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目前,网语迅速蔓延,那些热衷于此的相关编辑记者乃第一推手,堪称“功不可没”。他们在撰写文章和编辑版面时刻意选择和凸显“网语”,并视其为前卫之举而自鸣得意。如果执意将这些晦暗生僻的"乱码一族",“生拉硬拽”地大量炫耀于报刊电视,势必会阻滞文字与信息的表达。

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网络语言变化迅速,几乎每天都有新词在聊天室诞生,但大多数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被淹没在语言的滔滔洪流中。对于这种内容极其丰富又极不稳定的语言形式,很难简单地概括它的所有特征。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但成为网民心领神会、约定俗成的身分识别代码,也发挥着特有信

息、情感沟通优势。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



正方: 网络时代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网络语言代表着各地域,甚至全世界文化的交互,不但有存在的必要,还必将随着全世界各种文明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发展。 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这不正是人类甘愿牺牲生命追求的东西么。

反方:网络语言,说小了是对文化和语言习惯的破坏,说大了,是对道德和伦理的颠覆和戕害,自从有了网络,各种通过粗俗、怪异的噱头来哗众取宠的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它或许会猖獗一时,但是,随着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歪风邪气终究会被慢慢净化。 就像杜甫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也比如像很多流行歌曲,
时髦一时,但是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

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只能算作一种网络符号了,而不能称其为“语言”。
你先找一找关于语言的定义,再找一些语言专家关于网络语言的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不能个称为语言,只能成为打引号的语言,只能称为符号。因此将他作为语言而存在是不合理的的。你在举例一些古代优美的歌赋,时隔千年仍然让人陶醉其中。而现在所谓的网络语言,就像流感风靡一时,而过后又有几人使用,记住他。试问谁还记得2004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是一种表达的工具 表达了人的思想 所以有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该如何反驳

3.网络语言表达幽默 方便 并不是所有网络语言都含有不良性息 比如(这里对方可以举出大量例子) 我们该如何反驳




你就说网络语言不是语言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平台,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凭借,没有语言就没有交流,任何语言都具有着特性,网络语言使用范围更宽广,更有存在的必要,只是要净化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进入课堂,利在何处?

首先,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诗经》的四言诗到汉赋唐诗, 从宋元时期的话本到“ 五四”时期的白话, 其脉络都遵循便于日常应用的原则。而今天,是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那是新时代的产物,有着极强的时代感,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第二,网络语言与小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式,成为他们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习作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是孩子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真切关照。在小学生习作中出现网络语言,其实就是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的表现,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第三,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特点决定: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习作值得提倡!

崔峦老师说得好:“习作,重在自由表达,乐于表达,个性表达,在内容上有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更主要是学生作文的态度。柴向阳老师也曾经说过:“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是决不能怕作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做的是尽可能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应该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激励,多引导,少限制,少指

责”。

网络生活已经走进了学生的课堂,网络语言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肖川博士说过:“写作就是展示自我的风采”。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我之情,表自觉之意。”不让网络语言进入习作,无疑是一种无视现实,脱离生活的表现。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剥夺学生使用这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表达的权利。当然,我们所说的“提倡”不等于全盘接受,我们所提倡的是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让我们的学生在享受习作快乐的同时,也能保证习作的品位。

网络语言进入课堂,弊在何处?

首先,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含糊性和歧义性,决定了网络语言不适合进入小学生课堂。就拿“青蛙”这个词来说,如果我说“你是青蛙王子。”面对这样随意性极强的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难道你作为老师还会摸着学生的脑袋说:这个学生用“青蛙”这个词用得真棒?大家来鼓励一下,夸夸这位学生,来一句“你真棒。”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得:“网络语言进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含蓄、严谨和精致的语言的一种亵渎。”

其次,小学作文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加以逐步的规范和引导。

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柯孔标老师说过:“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用平平常常的语言把一件事,一样事物写明白,依然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他说:“我始终认为,小学生作文就要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我们注意是用比较规范化的语言。

张化万老师也曾说:“作文教学需要语言的规则和技巧,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沟通,当然是个性化的,但是必定也是要讲究语言规则的,不然这种沟通就无法进行。”不可能设想,一种缺乏标准和规范的语言,一种可以随意书写混乱不堪的语言,进入我们的小学生作文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嘛,而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规范来创造,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阶段,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规范地表达。

以上是本人结合实际,简单分析了网络语言进入课堂的利与弊。正如一种新事物出现一样,网络语言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生活在真空中而与它隔绝,相反的,存在的东西有其合理性,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去对待。我们要批判地去继承,吸其精华,唾其糟粕,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


料一
●华南理工大学讲师谢老师认为,网络有语简洁,生动形象,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

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正确地引导和规范,让孩子明白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适用的不同环境,并文明用语,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走错路,还会让孩子们学习到语言发展的规律。

●某网络专家认为,网络文化的盛行当然离不开“语言”,包括网络文章、网络聊天……而网络文化追求的正是简单、快乐,至于传统,在网络文化之前很难有立足之地。两人聊天,无论打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你看懂就好;两人聊天,我说话是不是颠三倒四,你听得懂就好,这都是网络文化所能理解的。因此,他认为,网络语言存在有其合理性,只要有网络存在,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接受。

●天河取某小学周老师说,“网络语言只是一种符语,并不具备语言特征,不能把他们当作一种语言,如果过多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我看到现在孩子们不仅在网络上使用,还用于日常对话,如果学校和家长不加以规范教育,我担心汉语的传统规范可能被颠覆和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资料二
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新兴工具时,它已作为网络文化的急先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落里了。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出现在电脑里、手机上,也慢慢走进我们的心里。妙趣横生的短信让我们忘记烦恼,用快乐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爱和关怀的短信让我们感受人间真情,用温暖抚慰着我们的心灵。非典期间,收到朋友发来的十多则短信,每一则都让我心里暖乎乎的。他们的短信让寂寞的日子不再单调,让忐忑的心灵不再恐惧。在特殊的日子里收到的短信让人的心永远沉浸在关爱和幸福之中,酿出人间真情。现在,朋友多的人,哪一天不收一两条短信呢!阅读短信的那一刻就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因此,爱屋及乌,我喜爱短信,也就对网络语言产生了兴趣。

网络语言来源于两条途径:传统词汇被赋予新义、新词汇产生。比如“冲浪”一词,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它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的感觉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此外,“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器”、“账号”等也都是将其本

义置入网络环境中,而使它们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现在,非传统的新词汇渐趋网络词汇的主流,它的来源十分广泛。有英文外来词,如E-mail——伊妹儿,Internet——因特网,hacker——黑客;有港台借词,如“网路”一词来自台湾,“菜鸟”一词来自香港;有规范造词,即按原有语法和词汇的特点,创造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的词汇,以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上网、在线、掉线、离线、网站、服务器、主页、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还有不规范造词。如标音词,来自台湾的“美眉”;如为了追求戏谑和可爱,没有道理可讲的表示东西的“东东”一词。

总之,网络语言有其产生环境的特殊性。因其具有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交互性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和喜爱。除此,网络上广泛使用的缩略语和表情符号,也让人耳目一新,它们既大大地简略了人们交流的语言,也大大地弥补了网络交流不能谋面的缺憾。人们的奇思妙想让网络交流的语言丰富、形象且有趣。

缩略语主要来自3个方面:英文、汉语拼音、数字。英文如BBL:be beck later一会就回来,CU:see you再见,,F2F:face to face面对面,DS:dunce smiley傻笑,TY:thank you谢谢你,WYMM:will you marry me你愿意嫁给我吗?。汉语拼音如MM美眉。数字如886拜拜了,596我走了,9958救救我吧,687对不起。缩略语最大的特点是简洁,寥寥几个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就表达了双方各自的意思,无线电报或许也不如它来得干净、来得快。这些缩略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时间宝贵、制造新奇感、隐讳。不懂缩略语的人上网,特别是进入聊天室后,可能就被这些英文、数字缩写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表情符号的出现是对传统语言学的冲击,这也是引我探究网络语言的美丽切入点。表情符号是通过各种符号组合,以人脸为轮廓,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它直观可视、不标记语音,模样可爱新奇,让人一见难忘。表情符号分“正视表情”、“侧视表情”两种,前者正视即可看明白,如“^_^”,后者则需转脸90°,或把手机转90°,如“:-)”。表情符号十分丰富,光表示笑的就有十余种:“|-)”眯着眼笑、“:-9”舌头舔着嘴唇笑、“^Q^”吐舌头笑、“~c~”坏笑、“:-<”苦笑等等;表示惊讶的:“:-@”惊讶的张大嘴,连小舌头都看见了、“:-0”吃惊或恍然大悟、“:-o”目瞪口呆等等。表示生气和痛苦的:“:-*”生气了,嘟着嘴巴、“〉:-〈”眉毛竖起来了要发狂、“*c*”哭了等等。非常有趣,看完它们,笑从心底溢出。我非常佩服它们的发明者,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

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开创了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网络语言的现状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随着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语言将更多地介入到人们的交流中。但网络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过于自由和主观,所以,它的发展还需适当的引导。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网络语言流行是因为它动感地反映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但它能否持久地发展,只有靠时间去做见证了。不管网络语言能否走到底,它毕竟在我们孤独时、痛苦时、欢乐时、战斗时,给过我们扶持、安慰、快乐、鼓舞,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爱的空间。

资料三
专家研讨 部分网络语言将加入《新词词典》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梁睿 陈建栋
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将于明年正式出版发行。


一. 网络语言存在的基础

l、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的创新使用。

2、能满足使用者的多种心理需求

《东方新报》刊登了记者的一些调查:一个女同学说,网络语言很简洁方便,幽默诙谐,很受同学们欢迎。她还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和朋友调侃时常说:“你真是286!”(从电脑主机术语而来,指对方脑子转得慢)。另一所学校的高二学生小文说:“可能网外人觉得这些网络语言难以理解,但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就不要用‘一本正经’的话语来交流,这也是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来玩笑的一种方法吧!” 几名初三的学生对记者说:“我们不知不觉就用上了这些时髦的网络语言,感觉挺好的,如果不用这些时髦语言,就会被同学嘲笑落伍的。” 此外,还有很多中小学生还常用网络语言写日记。他们认为,这样做既显示个性,又不容易被父母发现秘密。

从这些对象的观点来看,网络语言确实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一些群体的特殊心理需要,这也是网络语言能够进入生活用语的因素之一。

3、网络语言的效率价值

使用网络语言可以简化输入、提高速度,能够节约时间,进而节约上网费用,具有很高的效率价值

。如用“GG”、“MM”分别代替“哥哥”、“妹妹”,就可以大大减少输入时间。类似的还有“GF”(女朋友,或好朋友)、“886”(拜拜喽——谐音)等。

二.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之间的矛盾

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如今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不仅流行于网络,而且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例如,我来乐——我来了;气死我乐——气死我了;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等等。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而言,对于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网络语言是不可以超出汉语规范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也应该是属于汉语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汉语的规范而独立存在的。网络语言首先要以汉语规范为基础,因为汉语规范是普遍为人所接受和理解的,网络语言若以此为基础会更容易被接受。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兴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就是对网民们“创造”出的许多网络语言进行筛选、概括、总结,达到使用汉语言的人所共识的东西。语言是大家交流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是有规律的,不仅汉语如此,各地的方言也是如此。

三.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

现在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里,甚至被融入书面语言和口语,如不加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一些老师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很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因为语言是为了方便人们之间更好地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网络语言也不例外。但由于网络语言产生于虚拟的世界中,因此滋生了大量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而虚拟世界的特点又使得我们不能对它们进行太多的限制。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地引导,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对网络语言要抱宽容态度。语言需要社会的检验,社会的公认程度越高就越有生命力,网络语言只有经过检验才能普遍流行,除此以外,它的流行范围非常有限,不应该排斥。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

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公众就可以接受。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同时,它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字。网络语言和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有优劣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个新词出现。现在的小孩都是从视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被学生的使用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语言主管部门,不能把网络语言消除,要想办法用好它,及时地进行一些积极的宣传和引导。

四.结论:让社会宣判网络语言的命运

网络语言的实质不是黑话,对不同语体的语言有不同的规范要求的,交际值(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惟一标准。求稳和求新是语言既能用来交际又交际得好的要求。如果一种语言不能发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规范。在语言创造面前人人平等。游戏功能也是语言的重要功能。

语言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约定俗成,它是不以任何一个组织、一个集团或阶层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这种语言能够被大家所接受,那么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于网络语言是否规范,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纵观历史,人类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就拿近些年才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词语,不是已经深入人心了吗?而且应用的范围也超出了股市。



随着世界的进步和发展,电脑逐渐深入到了百姓当中。网络自然也不例外。

也许是人类天性就是如此,在不断地创造新事物的同时也慢慢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因此,出现了许多关于网络的新事物:网络文学、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个人理解)。

网络语言内容很多,如:5555~~~~(哭)、:-)(微笑)等。

我们在上QQ或聊天室么和别人说“再见”的的时候,可以直接说:“88(拜拜)”。的确,运用网络语言可以使自己节省了许多时间。这也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但我还是认为,使用网络语言,弊大于利。

首先,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直接,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

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其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

比如,在聊天时,你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

再说,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中国上网的人数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尽管如此。网络在家长中还不能完全普及,使家长无法对网络语言进行监督。由于网络语言的盛行,因此也被搬到生活中。什么“MM(美眉)”、“GG(哥哥)”、“520( 我爱你)”、“7758520(亲亲我吧我爱你)”都能经常见到。但,就算上述语言清清楚楚地摆在家长面前,他们看得懂吗?!青少年缺乏自控能力,来者不拒,辨别善恶的能力较低。就这样,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在家长面前上演一出出“网络式恋爱”。一旦陷入这虚伪的爱情,就无法自拔。就在他们经营这份爱情的同时,他们也荒废了学业,这样还有能力成为祖国的栋梁吗?但对与此,家长也无能为力,不可能抱着网络语言的词典一个个地查吧。

所以,我认为:使用网络语言,弊大于利。同时给广大家长提个醒;此时学习网络知识很重要!

少接触网络语言,使我们的说的话更优美,更有内涵,让语言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