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实录
别有一番诗趣在其中──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二册)
别有一番诗趣在其中──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二册)[情景说明]《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教学过程]〖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
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所见》课堂实录(精选16篇)
《所见》课堂实录(精选16篇)《所见》篇1一、看图导入,找趣。
复习背诵《寻隐者不遇》(指名背诵、齐背)师:(板书“见”)同学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所见。
师:这里的“见”可以用上什么方法去“见”呢?生:可以用上眼睛去观察。
师:对,这是“看见”。
生:可以用上耳朵去聆听。
师:说得好!引说,这是——“听见”。
(教师ppt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幅图,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学生观察。
生:我看到了牧童。
(教师板书“牧童”)师:牧童是指——生:牧童是指放牧的小孩子。
生:我看到了黄牛。
(教师板书“黄牛”)生: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
(教师板书“骑”,学生书空)生:我看到了树。
师:几棵树?生:很多棵。
师:数得清吗?生:数不清,是一片树林。
师:树长得怎么样?生:是参天大树。
生:是高大挺拔的树。
生:树的枝叶很茂密,郁郁葱葱的。
师:树叶的颜色呢?生:绿油油的。
生:树叶的颜色青翠欲滴。
师:像这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树林我们可以成为——生:齐答“林樾”。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生:他们都是“木”字旁,都跟树木有关。
师:拿出你们的手指跟老师一起书空,记住字形。
师:你还有其他的所看,所听吗?生:我看到了蝉。
师:“蝉”是什么?生:“蝉”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
生:我还听到了蝉的叫声。
师:正在叫的蝉就叫——生:齐答——“鸣蝉”。
二、初读古诗,读趣。
师: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
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出示《所见》一诗,并范读古诗。
师: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吗?生自由读诗。
师:我们一起来读吧!我先读,你们接。
教师读“牧童——”,学生接“骑黄牛”。
以此类推。
师生交换读。
指名读,齐读。
三、情景感悟,品趣。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生:袁枚听到了歌声。
一年级语文 《所见》教学实录
《所见》教学实录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三、初读: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b、指名领读;c、生字描红;d、交流书写注意点;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
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5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所见》课堂实录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付小娟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一首小诗再现了可爱的孩子。
师: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用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理解诗题,进入诗境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生:所看到的景象。
师:是的,没错。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师:读题。
生:所见。
师: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师: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指名读,检查反馈。
生:读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师:诗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你欣赏文中的插图),谁来说说事情发生在什么季节?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途中的景色如何?生:可以看出是夏天。
生:这个小孩很悠闲,坐在牛背上呢,也很可爱。
生:从图中可见那儿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那个小孩在欣赏景物呢。
师:因为诗人也被这美景陶醉了,为了抒发他对牧童的喜爱和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所以写下了《所见》这首诗想让大家来分享他的愉悦。
[设计意图:看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结合文中的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生:我知道“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其实黄牛是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彩
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彩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彩,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别有一番诗趣在其中──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湖北省浠水县实验小学孙晶《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
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古诗《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所见》课堂实录杨林桥镇中心小学张老师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打上课铃前,我兴致勃勃的来到教室门前“候课”,孩子们很懂事,稚嫩的童声唱着“课前一支歌”,让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师生互问好之后,我们很快进入了状态……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二、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1:可爱。
所见课堂实录
《所见》课堂实录学生整理学习用品,准备上课。
上课!师:我知道,前几天你们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找了春天。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生:花开了,春天来了。
生:柳树绿了,就是春天。
生:迎春花开了,花朵黄黄的。
师:哟,你观察得真仔细,不光看到了花,还观察了它的颜色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迎春花:金灿灿的小花。
你能再说一下你观察到的春天吗?生:迎春花开出了金灿灿的小花,春天真的来到了!师:真好!生:草也绿了!师:是啊,春天是多彩的季节。
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生:夏天。
师:夏天是什么样的?夏天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呢?今天我们开始第四单元的学习。
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课课题。
(学生齐读。
)师:课前让同学们把课文读五遍。
读过了五遍的同学请举手。
(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专心听:读对了吗?)(一生读。
)师:他一读就对了,而且读对了作者的名字。
诗人叫什么?生:袁枚。
师:课本上可没有给“枚”字加拼音阿!你怎么认识的?生:我问了妈妈,妈妈告诉我的。
师:好。
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他这样做,至少说明了两点:一,他读书仔细,看准了这个字;二,他愿意识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想办法认识它。
(再指名读)师:谁听出他读错的地方了?生:“樾”字他读错了,他读成“què”了。
师:对。
(板书音节)谁能告诉他,他把哪个音读错了?生:应该读“yuè”,他读成了“què”。
师:是啊,他把读音里的哪个音读错了呢?生:声母不是“q”,他把声母读成了“q”。
(练读整体认读音节,读准“樾”字。
)师:还有其它错,哦,你听出来了,你说。
生:“意欲捕鸣蝉”,前两个字都是四声,他没有读准。
(学生练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两遍古诗,要读正确。
(再次指名读。
李世凯嘴拙,“骑黄牛”三个字读不顺。
)师:遇到困难了,没关系,沉住气,慢慢改。
读完“牧童”以后停下来,再读后面三个字,试试看!(成功。
虽然速度稍慢,但是李世凯顺畅地读完了整首诗。
孟繁盛悄悄鼓掌。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7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画下来。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5、学生汇报。
(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摘要】:古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教难,新课程标准也只是要求低段学生朗读浅显易懂的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不要求完全理解。
低年级的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而且无边无际,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十二分的准备,随时等待孩子们丢过来的一个个烫手的山芋。
但尽管准备得再充分,思考得再全面,也还是防不胜防,永远都追不上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正因为如此,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的想象才不会被老师的解释框住,才可以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关于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相关内容,下面是我整理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所见》的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情景说明】:《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师:小朋友,你喜欢农村生活吗?你知道在夏天的农村,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所以,他把看到的这些用一首诗表达出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师: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所见_苏版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所见_苏版在朗读了《所见》这首诗以后,我开始讲解古诗的差不多意思。
师:这首古诗讲的是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他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
突然,一生举手。
生:老师,那个地点的“歌声”一定确实是牧童的吗?我愕然,我以为自己对这首古诗的明白得差不多专门通透,不管是作者、诗意、依旧朗读,但却从来没想到小孩们会提出如此一个问题,诗中的确没有明确地说明“歌声”一定是牧童的。
我该如何应对?我的脑海里赶忙显现了两套方案,一是明确地告诉他们“歌声”确实是牧童的,如此能安全的过关,那个问题也就如此安静地终止。
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但假如把握不住,就容易失去操纵。
正当我为难的时候,下面差不多有了许多嘀咕声。
生:“歌声”不是牧童的,那还会是谁的呢?生:难道还会有其他人吗?生:不可能的,从图上看只有牧童一个人啊。
猛烈的讨论声提醒了我,何不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呢,说不定还能激起课堂上的一次小高潮呢。
主意已定,我赶忙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说:那我们就来举行一场辩论赛,同意“歌声”是牧童的,请说出你的理由,不同意的,也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一出,下面纷纷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从图上看,牧童的脸上有笑容,说明他专门快乐,快乐的时候就会唱歌了,因此“歌声”确信是牧童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歌声”应该是树上的蝉儿的,因为后面说牧童要去捕蝉,假如蝉儿不唱歌,那牧童如何会明白树上有蝉呢?一个强烈的反问句,让专门多高高举起的手都自觉地缩了回去。
我暗自惊奇,小孩的观看是那么细致入微,插图上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够成为他们辩驳的理由。
他们的想象尽管漫无边际,但又是合情合理。
师:你说的真有道理,专门多同学都被你说服了,谁能把他给说服呢?生:我认为“歌声”是牧童的,因为第一句是在讲牧童骑黄牛,因此接下来的“歌声振林樾”也是在讲牧童。
生:我想“歌声”是牧童和蝉儿一起发出的,他们都在唱歌。
生:也许“歌声”是树林其他人发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所见》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古诗两首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
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
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
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
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师:牧童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道上,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
诗句中哪个字的意思与“回响”对应?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师:总之,牧童高兴地唱着歌,骑着牛,走在林间小道上。
可是,他忽然停下来了,是为了什么呢?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
“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师:蝉儿就是知了,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你能把这个意思换一种比较生动的说法吗?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师:牧童在唱歌,蝉儿也在唱歌,他们好象在比谁的歌声更好听。
牧童在听到蝉的歌声后,想要把蝉捉回家跟自己做伴,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诗人袁枚看到这幅牧童行歌捕蝉图,诗兴大发,写下了《所见》这首诗。
能把这首诗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吗?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的争论。
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
匆忙与浮于表面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
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
我想,不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