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原则论文
完形心理美学2
• 阿恩 海 姆 把“场”的理论运用于视知觉与 艺术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 • 他认为,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试验,大脑 视皮层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力场。这些电 化学力在这里自由地相互作用着,并没有 受到像在那些互相隔离的视网膜接受器中 所受到的那种限制。在这个视皮层区域中, 任意一个受到的刺激都会立即扩展到临近 的区域中去。
• “几何学的陈述是源于空间中可测量的距离、 比例和方向的建构。而另一方面。直觉的 陈述则基于视觉力的作用方式,这些力是 一切视觉经验的构成要素,它们是我们所 看见的形状与颜色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 可以简便地将这些力视为神经系统——尤 其是视觉刺激所投射的大脑皮层区域—— 操作的力之构型的知觉反映。”
•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们从中 世纪的某些哲学家那里接受了“感官获得 的信息是混乱不清的,需要理性去对它们 植理和澄清”的观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就连提出关于感知的新原理,并为之命名 为“美学”的鲍姆嘉通,这个认定感知也 能达到理智那样的完美状态的人,也仍然 没有越出传统的知觉观,把知觉看作是两 种认识能力中的较低级的一种,认为它块 少那种只有推理能力才具备的清晰性。
• 所谓同形论,简而言之,就是认为生理 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彼此完 全等同。
• 1. 一 切 经 验 的空间秩序是在作为它的基 础的那些生理过程的动力结构内相应干它 的那一秩序的一个真实的表象。 • 2. 经 验 的时间秩序是在作为它的基础的动 力结构内相应于它的具体秩序的一个真实 表象; • 3. 相 应 于一个被经验为相属的“单一事物” 的结构,在作为它的基础的那些生理过程 内也有一个动力的单元或整体。
• 一个有审美知觉力的人,会透过事物表面 的东西感受到其中那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从 外部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直接感受到某种活 力和运动,而这种活力和运动又会与人们 心灵深处的情感联系起来。
解读阿恩海姆的力学思想,分析产生运动幻觉的“张力”
解读阿恩海姆的力学思想,分析产生运动幻觉的“张力”作者:周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美国著名的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了“运动幻觉”一词,并详细解说了“运动幻觉”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运动幻觉”是如何穿梭在美术作品之中的。
本文通过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的理论,分析产生运动幻觉的力,以此,来使人们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力”。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知觉;运动;表现[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116世纪的作家、画家拉玛佐对于运动感发表过一句评论:“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在作品当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运动感的作品是不完整的作品,不能带来吸引的眼球。
在雕塑和绘画中见到的运动,与我们看到的舞蹈、电影中的运动是不一样的。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运动,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的倾斜或者聚集,它所传递的是一种事件,不是一种存在。
康定斯基的一句话概括了这种概念,它所包含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本文通过分析产生运动的力,使人们了解支撑作品运动的背后力量。
一、支撑作品灵魂动力的视觉张力阿恩海姆认为运动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常所指的某一物体位置的移动;第二种就是从不存在物体实际运动的地方观察到的运动,这种就是张力。
张力在美术创作形式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使欣赏者可以在静止的画面中感觉到运动的就是这种视觉上的张力。
张力不同于在生活中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的形式。
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中显示出类似倾斜的方向、楔形轨迹、模糊的或者明暗相间的表面样式等知觉特征,我们就会觉得它“具有视觉上的张力”。
一幅作品如果体现不出视觉张力的存在,那么,这幅作品将不会是完整的。
作品当中的视觉张力引导着观众的思想,支撑着作品的灵魂。
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
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思想述评格式塔⼼理学美学是在格式塔⼼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美学流派。
这⼀流派最主要的代表⼈物,就是当代著名的美籍德裔美学家阿道夫.阿恩海姆。
格式塔⼼理学⼜称完形⼼理学。
格式塔是德⽂Gestalt ⼀词的⾳译,原意为“形态”或“构形”。
格式塔⼼理学将⼼理现象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整体虽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它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是⼤于部分之和,并且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且决定部分的性质。
这就是奥地利⼼理学家冯.爱伦费尔斯提出的所谓“格式塔质”的概念,由于这⼀概念的提出,⽽使冯.爱伦费尔德成为这⼀⼼理学流派的理论先驱⼈物.随之⽽起的这⼀⼼理学流派的创始⼈和代表⼈物则是德国⼼理学家韦特默,柯勒和考夫卡(完形理论的提出者).他们的理论⼤都牵涉到了艺术和美学问题.但以完形⼼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做出重⼤理论贡献的,还是阿恩海姆.阿恩海姆⼀⽣著作宏富,关于美学⽅⾯的著作主要有:《艺术与视知觉》(1954)、《作为艺术的电影》(1956)、《视觉思维》(1961)、《朝着艺术的⼼理学》(1960)、《表现性的优先地位》等。
其中《艺术与视知觉》⼀书被公认为格式塔⼼理学美学的代表作。
1、美学思想的⼼理学原则阿恩海姆采⽤⼼理学实验的⽅法集中研究了视知觉问题,他认为知觉,尤其是视知觉,对于艺术有根本的意义。
阿恩海姆从完形⼼理学出发,反对元素主义的审美联想观。
他认为,审美知觉并不像元素主义认为的那样是初级的、零碎的、⽆意义的,⽽是本⾝就显⽰出⼀种整体性,⼀种统⼀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结构之中,⽽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
阿恩海姆的知觉概念是建⽴在⼀种⼒的式样(或⼒的结构)的基础上的,知觉结构是⼀种特殊的“⼒的结构”,也就是⼀种对于⼒的感受结构。
艺术建⽴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知觉⼜是对于⼒的结构和式样的感知,由此得出的必然性结论便是:⼒的结构和式样对于艺术具有巨⼤的意义。
论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美学
正 因 为 简 化 来 自抽 象 所
,
并不 包含在他们 由之 抽取 的个 别 事物 中
这种知 觉 的抽 象 又 如何 可 能 呢
,
那么
,
以 阿 恩 海 姆认 为 艺 术作 品 在 表 现 时 一 定 程 度 的 抽
阿恩 海姆解 释
象是 必 不 可 少 的 他 提 出 了 抽 象 的再 现 这 一 术
于 圆形 的 这 就 说 明 人 的 知 觉 中 的 圆 形 并 不 是 从
,
效 果 从 而 达 到完形 的 要 求
, ,
。
在 阿恩 海 姆 看 来 事
,
物 的 种 种 复 杂 的 刺激 的 动力结 构 在 人 的 知 觉 中也 会 趋 于 简化 而 艺 术 作 品 中 的 形 象 正 是 对 外 在 原
, ,
“
”
来 的 完 形 远 远 地 超 出 了 部 分 与 部分 的总 和 它 是
,
,
注 重 经 验 洲 实验
、 、
“
”
。
世 纪 初 德 国心 理 学 家 惠
,
一 种 从 形 式 中 突 显 出来 的 特 别 的 从 原 有 成 分 中
、
太 海 默 柯 勒 考 夫 卡 等 人 在 研 究 似动 现 象 时提 出 了格 式 塔 心 理 学 的 基 本 观 点
”
。
“
”
找不 出 的一 种 特 别 的 整 体 别强 调
‘, 式 心〕
’
,
。
所 以 阿恩 海姆才特
,
这 就是 整 体 大
“
“
一 个 艺术 的实体 就是 它 的视 觉外 观形
,
于部 分之 和 的整 体 性 原 则 与 物 理 现 象 和 心 理 现
阿恩海姆格式塔美学
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学主要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完形性。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审美对象的形状、颜色、光线以及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力的图式。
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理力及由此引起的运动,而是人们在知觉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感知到的力。
在阿恩海姆看来,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表现性的基础、艺术的生命和审美体验的前提。
这种结构骨架就是由审美对象的形状、颜色、光线以及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力的图式。
阿恩海姆还认为审美体验中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在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具体来说就是,知觉对象对主体形成一种极强的刺激,主体的大脑皮层对外部刺激进行完形的组织工作,这就是生理力与外部作用力的斗争过程,最后将对象改造成某种知觉式样。
解读阿恩海姆的构形理论
大 众 文 艺147摘要: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
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本文将从阿恩海姆美学理论中的视知觉理论以及“完形”的理论来浅谈中国画中的形式美。
关键词:完形;视知觉;形式美一、形式和构图对构图与形式的范围和具体定义的分析与解释,从而区分了形式、内容、构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了形式与构图不是绝对性的审美标准,这些都属于绘画中所蕴含的视觉语言。
从中可以显然的得出,在一见完整的作品中构图是不可缺少的骨架,形式具备着视觉影响力,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就是画面蕴含的内容与所要传达的情感。
要明确形式和构图在创作中的具体作用与他的重要性,就要把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不同与相似分开来。
艺术家更应该与时俱进,在完成创作的同时要更多的继承和探索,从而创作出新的绘画形式和画面构成,适应现在新的艺术形式,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能够赋予作品时代精神,情感内容丰富的精品。
我们在研究图形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图形的交流和传播功能开始的,而且是在大的视觉语境下研究。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图形功能是在添加法这个前提下所进行的。
之所以要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进行研究是因为添加法不仅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而且在视觉艺术当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表现和创作手法。
比如说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汉字装饰、绣品以及家具上的装饰等等,一般意义上的图形和图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它们都发展到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它们的约定俗成的在人们心目中所代表的含义却没有区别,但是在添加法里面有些图形发展到后来它的功能发生了质的改变,并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
图形元素发展到今天,它也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符号存在,并成为人们怀念一种情感符号的根源。
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可编辑)
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可编辑)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现代西方美学语境中的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美学家之一。
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在艺术心理学、美学、艺术教育、建筑以及媒介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创建性的贡献。
特别是其对视知觉形式动力问题的讨论,直接启发了20世纪西方美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变革。
本文拟将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还原至其生发的语境,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阐清其与现代西方美学诸多流派的复杂联系,揭示出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推进西方现代美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贡献。
一西方学术界惯于将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解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将视知觉形式形成的动力机制归于视知觉先赋的完形倾向之下。
但纵观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其完形形式理论经历一个关注重心的转移,即早期的视知觉完形倾向理论被易以后期的转换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后者作为一种具有思维性质的理论,是一种关于视知觉形式后天形成及建构的动力理论。
简言之,视知觉形式的动力理论作为阿恩海姆后期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与其前期的完形形式理论构成交互阐释的关系。
也就是说,“动力”是“完形”的动力机制,而完形是视知觉形式动力机制的直观表现形式。
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需要一个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所创造出来的形式,直接呈现为动力式样。
?在阿恩海姆的美学著作中,始终把知觉活动置于审美活动研究的中心位置。
“知觉的首要性”是胡塞尔、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大家所坚持的。
阿恩海姆显然秉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其带入了审美的研究,创造性地推进了“知觉”问题的研究:第一,其“知觉”内涵涵括了知觉自身的动力运作机制,从而使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知觉(视知觉)的综合性、创造性及其在艺术视知觉中的体现;第二,与梅洛?庞蒂研究知觉的哲学视野不同,阿恩海姆主要是在心理学层面揭示了具有“首要性”的视知觉,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知觉的描述,而且改变了知觉在美学理论中的基本义含;第三,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动力机制的揭示,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知觉”是通过完整形式的组织和创造来将心?物、形式?表现、融铸为一个活生生的力的样式,从而深刻地触及到了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本质。
完形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
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
影响之大,至今不绝。
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
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
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
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揭示其核心观点及其对审美体验的独特见解。
阿恩海姆作为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理论在审美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对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分析其在心理学和美学领域的发展脉络。
重点阐述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理论,包括直觉的概念、特征及其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阿恩海姆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审美直觉的生成机制和心理过程。
本文还将关注阿恩海姆审美直觉理论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并评估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阿恩海姆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审美直觉的心理机制,为理解审美体验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也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审美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他主张审美体验并非仅仅是对外在形式的主观反应,而是一种基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世界之间互动的动态过程。
他强调,审美直觉并非单纯的感觉或情感反应,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涉及到大脑对视觉信息的主动组织、解析和整合。
在阿恩海姆看来,审美直觉的核心在于“力”的动态平衡。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元素(如线条、色彩、形状等)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力”,这种力在观者的内心激发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而审美直觉就是观者通过直觉的方式,感知到这种力的动态平衡,并进而体验到艺术的美感。
阿恩海姆还强调审美直觉中的“整体性”原则。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观者在欣赏作品时,需要通过直觉的方式把握这种整体性,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强调审美体验的认知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为我们理解艺术审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推荐下载】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广大朋友们,关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被认为是现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
虽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经开始把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运用于艺术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大放异彩的却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看,可以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
一、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介绍、评述,主要是把他当作格式塔心理学的形式理论在艺术领域的阐释者来对待的,而没有注意到其美学思想已经将视觉完形形式理论动力化了,因此,对其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主要原因是国内的一般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和《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1969)这两部著作上。
在对《艺术与视知觉》(1954)的理解上,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而没有对视知觉形式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般对《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这部著作也只是关注视觉与思维的问题,而没有从视知觉形式动力之于视觉思维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审视。
尽管国内有的学者对阿恩海姆张力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但没有发现他在1974年再版的《艺术与视知觉》中已用动力代替了张力的核心概念的情况。
因此,国内学者一般在论述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时,大都谈的是他的张力论,而不是动力论。
美国天普大学教授Ian Verstegen在Arnheim, Gestalt and Art 一书中,对知觉动力理论在绘画、哑剧、音乐以及诗歌等艺术门类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探讨,但没有从视知觉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这个角度对阿恩海姆艺术理论进行研究。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对规范的管控何以可能,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弗雷德里克威尔(Frederick L.Will)是20世纪美国规范哲学理论领域的佼佼者,规范管控(the governance of norms)理论是其规范问题研究中最成熟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格式塔”是二十世纪初德国的重要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格式塔”中文意为“完形”。
格式塔在谈到“形”的时候,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
认为人们在知觉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使人的大脑的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形状,从而达到内在平衡。
这种完满的形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
也就是说,格式塔的“形”乃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
而在文学创作中,因为文学创作受生活现象和作品篇幅的双重限制,创作主体永远不可能写尽林林总总的人间万象,而创作中总是依照“简化原则”,采取“不着一字”或“言简”等形式来营构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
这种艺术方式不但拓展和丰富作品的艺术容量和审美意蕴,而且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那么,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一原理进行教学?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 抓住作品主线,提高想象能力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而文学只能撷取生活长河中的一朵跳跃的浪花,时代花丛中一片鲜艳的花瓣,茫茫草原上一颗晶莹的露珠。
通过这一点一滴来反映时代的脉搏,闪现思想的光芒。
“以小见大”、“以斑窥豹”。
这正如我国山水画艺术技巧一样,或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锋……让欣赏者自己从有限的画幅中感悟出广袤的现实。
在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文学家海明威提出的艺术创作中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占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意为作家在表达时不要面面俱到,要含蓄,要藏而不露,读者“自会强烈地感觉到他们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只取了家境的不幸,在火车站送“我”,给我挑座位,艰难地翻过铁道买橘子,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等几个场面。
在文章中这是一条主线,是读者看得见的实线(场面)。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建立在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的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鲁道夫·安海姆。
安海姆是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韦特墨的学生,他把完形心理学具体而系统地运用于艺术的研究,创立了完形心理学美学。
“格式塔”是完形心理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德文意思是“组织结构”或“整体”。
此词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埃伦菲尔斯提出。
1890年他在《论格式塔特质》这篇论文中,认为一首乐曲决非仅仅是乐音的总和,除了若干乐音的总和之外,还有“格式塔”,即乐音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的形式。
所以,对一首乐曲,除了要分析它的个别元素外,还应注意它的整体性、完形性。
埃伦菲尔斯认为,对于乐音的感知来自感官知觉,而乐曲的完形性则出于心的作用。
埃伦菲尔斯提出的“格式塔”概念,后来由三个德国人韦特墨、考夫卡和柯勒继承下来并发展成完形心理学(又译为格式塔心理学)。
但后来者对格式塔的解释同埃伦菲尔斯并不完全一样。
照埃伦菲尔斯的意思,完形只是加在各元素之上的一个元素,但他们认为所谓完形,是原有的整体性,它决定各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并不是各部分有独立的性质和意义,然后又加上完形性。
这个思想也就是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出发点。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完形心理学反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可以彼此独立的元素,主张结构性或整体性是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
它认为知觉不是感觉相加的结果,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因此,学习和创造不是观念的联想和尝试错误,而是对整体结构的豁然彻悟。
完形心理学认为感觉自身有组织作用、完形化作用。
例如人易于把断缺的圆形看成完整的圆形,这种作用不是来自过去的经验,而是感觉作用自身固有的。
同样,知觉和彻悟也不是由于经验联想,而是由于人的脑皮质本身有这种完形化的组织机能。
脑皮质为什么有这种机能呢?完形心理学运用物理学的场论来解释,认为大脑皮质有个和知觉或行为的形式相同的场,也就是说人的生理结构和经验结构有相同的结构式样,这就是完形心理学的心物同形同构论。
范文:浅论“完形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完形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完形理论”是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派用来阐述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理。
其要旨是,人的心理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即当人们在直觉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这种内在紧张力会促进人的大脑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的平衡。
比如,我们在观看一个成80度或者90度的角时,其实少于或者多于直角的那5度就会被直觉忽略,从而被看成是直角;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会被自动地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完形理论”成立和运作的基础主要在于不完全格式塔的存在和设置。
所谓的格式塔,是心理学术语,主要指人们通过感知所获得的带整体性的“形”或者“式样”。
由于不完全的格式塔呈现在人们面前,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艺术的设置和处理,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一篇文章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作纤毫无遗的讲述,总是依照“简化原则”,采取“少言”或“不言”的形式来营构一些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
这种不完全格式塔的设置,能给学生提供想象力纵横驰骋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完形过程中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快。
有位教师在教完《范进中举》后,问道:“假如范进这一次又落榜了,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这个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的设置,迅速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阀门,学生会根据已经获得的审美形象去设计一个合情合理、可笑可叹的生活场景。
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在完形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再创造的愉悦。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营构不完全的格式塔呢?一、巧用“空白”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之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非白”。
文艺作品中,作者常常用艺术“空白”来为作品增加思想光华和艺术魅力。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空白”,不将所有的内容都讲满、讲透,而是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完形,能使课堂教学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从阿恩海姆的完型心理学理论解读绘画作品中的图式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美学 方 法 的基 本 特 点 是 从有 机 整 体 的角 度 对 美学和 艺 术现 象加 以分 析研 究 ,把分 析和 综 合相 结合 ;注 意吸 取 现 代物 理 学和 数学 的最 新研 究成 果 ,与现 代 文学 艺术 创作 紧密 呼 应 ;并 且有某 些辩证 法 因素 ,是 重要 的美学 与艺术 理论 。鲁道 夫 ・ 阿思海姆 是 其重 要代 表人 物 ,在 阿恩 海姆 看来 ,知 觉 ,尤 其是 视 知 觉 ,对 于艺 术具有 根本 的意 义 。
、
对 阿恩海 姆两 大贡献 的简析
二 、对 阿恩 海姆其 他观 点 的简析 与评价
() 1现代 艺术 的 自由与 “ 形 ” 变 人们 通 常认 为 , 古典现 实主 义最 能反映 物体 的真 实 ,但 是阿 恩 海姆 却认 为 ,正 是透 视法 的运 用鼓 励 了 “ 变形 ”, 因为在透 视 学 庇护 下 , “ 的形象 可 以 比高耸 的大 树 高出一 截 一个 人 的脚 人 可 以与 另 一个人 的头相 毗邻 ,人 体 的轮 郭也 可 以呈现 出各 种 奇怪 的形状 。现 代 派艺 术家 们承 受 了现 实主 义 艺术这 个主 权 ,但 又抛 弃 了对 它所 作 的那种 传统 的解释 。”这样 , “ 画面 中所 含有 的 对 各个 成 分进 行 歪 曲就是 被 允许 的 。 ” 从 而 ,他 否认 了 “ 变形 ” 是现 代 艺术 的发 明与特权 ,并认 为这 种 “ 形 ”力量 超过 了任 何 变
一
( )视 知觉 的构成 原则 1 德文 格式 塔 即形 的构 成 ,也 即视 知觉 的构 成 ,在格 式塔 心理 学 派看 来 ,任何形 式 都是 一个 格式 塔 。 “ 所谓 视知 觉 ,也就 是视 觉 思维 。 ”u视 知觉 不 是被 动 的而 是主 动地 把握 形 的构 成 。虽然 格 式塔 由各 部分 组成 ,但 不等 于各 部 分之 和 ,一个 独立 在 各部分 之 和之 上 的新 的整体 是在 部分 叠加 后 “ 现 ”出来 的 ,会 大于 各 突 部 分之和 。阿恩海 姆 没有 看到 一个 形 的构成 ,如果 是不 成功 的 , 是 一个 失败和 混 乱的 叠加 ,可 能会 小 于原 来效 果 。但 他 看到 了构 成 的有机 整体 产 生 了与原 来 的不 同的 新东 西 。这个 “ 现 ”原则 突 赞美 了人类 视觉 的主 体能动 性 。 视知 觉总 是 追 求 一 个好 的格 式 塔 ,符 合 简 约适 宜 的原 则 , 就是 说它 追求 一种 “ 形 的压 强 ”,艺 术家 可 以利用 这 一点 获得 完 所需 的不 同效 果 ,加 强 “ 完形 的压 强 ”,从 而增 加 艺术魅 力 ,如 简笔 、虚 实互 补 、中 断等 。在任 何 一幅 作 品中 ,空 间是 “ 向异 各 性 ”的 ,上下 部分 的 重量 是不 同的 ,左 右也 是不 平衡 的,所 以一 幅画 必须 以它 本来 的样 子来 看 ,而不 能任 意 颠倒 或正 反换 面 ,但 可 以利 用它来 获得 不平衡 的效果 。 () “ 2 图—— 底 ”关系 所 谓 图就 是 通 常绘 画所 要 表 现 的 对 象 , 而底 就 是 背 景 。阿 恩海 姆主 要是 从空 间 的前后 关系 来考 察 “ 图— — 底 ”关系 的 ,但 如 果 我们把 “ 图—— 底 “ 关系 的几种 模式 看作 艺 术的 几种 基本 图 式 ,意义就 不 同了 。 “ 图底 分离 ” 的结果 可 以产 生一 个完 整 的格 式 塔 ,即 分离— —组 合— —格 式 塔 ,但形 的构 成 是隐 藏在 所画 对 角 的 具象之 下 ,该构 成才 是 决定 形式 力量 的根 本 关键 。一 切伟 大 的艺 术家最 大本 领不 在 于局 部手法 的 高超 ,而 在 于统辖 整 体的 能 力 ,在众 多对 象 之 间寻找 出最 佳 的构 图 。例如 鲁本 斯 的 《 劫夺 吕 西 普斯 的女 儿》 、德 拉克 洛瓦 的 《 旦那 波勒 之死 》 、达 维特 的 萨 《 宾妇 女》等 都是 如此 。 萨 本 质 上 ,只 有 “图底 结 合 ”才 能产 生 一 个 完 整 的 格 式 塔 , 即把 画面 所有 因素 结合 起来 , 不分前 后 ( 图底 不 分) ,才 是一 个整 体 。几乎 现代 作 品都是 如此 ,例 如塞 尚、 马蒂斯 等人 的作 品,削 弱 了前后 的空 间感 觉 ,强化 了平 面性 及 形与 形之 间 的冲突 。格式 塔心 理学 认为 ,视 觉心 理有 一种 推 论倾 向 ,可 以把不 连 贯 的、有 缺 口 的图 形尽 可 能在 视 觉 心 理上 得 到 弥 补 。这 就 是 视知 觉 的整 合 、补 充 、闭合 的视 觉心 理 倾 向。阿 恩海 姆 说 : “ 种类 似无 形 这 的手指 ~样 的视 觉 ,在周 围的空 间 中移动 着 ,哪 儿有 事物 存在 , 它 就进 入哪 里 ,一 旦发现 事 物之 后 ,它就 触动 它们 、捕捉 它们 、 扫 描它 们 的表面 、寻 找它 们 的边 界 、探究 它们 的质 地 。 因此 ,视
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中的意象对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
·179·文艺教研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中的意象对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卢家榕(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阿恩海姆视知觉心理学中的意象,阐述视知觉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意象的理论促进儿童视知觉思维的发展及观察能力的提升;并运用意象的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找到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提升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及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儿童绘画;格式塔心理学;意象;美术教育1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的意象1.1 意象的形成在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阿恩海姆凭借“力”“场”“异质同构”等理论对视觉思维的分析,揭示视知觉具有与思维相同的功能,将感性的知觉活动上升到和理性的思维同等的地位。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理论认为,在视知觉活动中,意象可以看作是观察对象在心理中生成的对应物。
视知觉能够直接将刺激经验处理为完整的意象的形式,使思维能够迅速地把握。
因此,在视知觉的活动中,意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连接着视知觉与思维,任何思维活动中都包含着意象。
1.2 意象的特征和作用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意象是视知觉对观察对象表面进行抽象而产生的,且意象并非是对所观察的事物的复制,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结构的特征使思维能够把握。
视知觉活动通过产生一个与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的“意象”,并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感知体验,将被感知的对象进行转化,将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改造成使思维更易于把握的形态。
意象的产生是提取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思维能更快地捕捉到主要信息,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阿恩海姆的理论中,意象作用于思维的功能包含“绘画”“符号”“记号”,这3种功能分别代表了视觉思维中由低到高的3种抽象程度。
当思维活动使用抽象活动较低的意象的功能时,这种相对完整的意象可以使心理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把握;当思维活动使用抽象程度更高的意象时,则需借助想象唤起更多的感性形式将意象补充完整。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宁海林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芙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因此,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更多地将格式塔发展为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总页数】3页(221-223)
【关键词】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觉动力
【作者】宁海林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康德美学的诠释学解读:伽达默尔美学思想渊源新论 [J], 陈通造
2.欧洲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新论[J], 郭玉生; 曾耀农
3.吴宓艺术美学思想新论 [J], 徐江。
完形趋向原则
完形趋向原则
完形趋向原则(Principle of Gestalt tendency)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感知和认知事物时,倾向于将分散的元素组织成统一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个原则认为,人类的知觉不是简单的、被动地接收外部刺激,而是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组织信息,以形成一种最为简洁、有序、对称和稳定的心理表象。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 f Arnheim),将这一原则应用于艺术和视觉知觉的研究中,提出了“简化”(simplification)和“张力”(tension)等美学原则。
简化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观众会自动忽略复杂的细节,而寻求最为简洁的视觉形式;张力则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各种视觉元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动态的、紧张的关系,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完形趋向原则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广告设计、界面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设计者会利用这一原则,创造出既美观又易于被人理解和记忆的视觉作品。
在教育领域,教师和培训师也可以运用完形趋向原则,通过创造有序、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
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阿恩海姆“张力”理论论文
阿恩海姆“张力”理论论文摘要:阿恩海姆认为张力不是简单独立于绘画外存在的,单独抛开绘画的主体和绘画的背景而以为的解读张力是不合适的。
他认为,要想彻底弄懂力的式样,就必须要与作品内容、作者意图表达的见解联系起来。
时代变迁,艺术与视知觉的表达会随着时间推移,但是不可否认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心理上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们会继续从新的科学时代背景下研究下去。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恩海姆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
“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
张力的定义“张力”一词的定义总共有三种:第一、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相邻两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第二、在哲学论文中使用的张力一词,其意义与矛盾相当。
如“佛教无我论与轮回说之间存在张力”,意思即为两个理论间存在某种矛盾。
第三、在文学评论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评价:文章写的张弛有度。
就是说写文章应该有紧有松有疏有密跌宕起伏,有张有驰节奏感好的文章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这里的“张”就是指张力。
在阿恩海姆的理论体系中“张力”的核心概念的是一个视觉式样或者立场有自身制衡的力,是具有倾向性的。
我们所感觉最具有张力的一般而言都是运动,它所带来的张力是十分明显的,具有强烈动感,可以触发最基本的视知觉。
但是张力不仅仅表现在运动中,在绘画或者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以“不动之动”最具有感染力,因为它赋予了美的灵魂。
阿恩海姆对张力的理解阿恩海姆对于张力的核心概念解释中提到人们对于联想而触发动感这一事实中表明“张力”是来自于对事物进行的直接反应。
例如油画中,胳膊抬起的幅度决定了砸下去的力度,当超过人体一定生理极限时,画面的整个张力达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的原则【摘要】完形心理学美学适于1912年,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
阿恩海姆继承、发展和完善了格式塔心里美学,他从格式塔原理出发,提出了“简化”“张力”“表现”等重要的美学原则,他的理论不仅是完形心理学美学的最高成就,也为西方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心理学基础。
【关键词】阿恩海姆;简化;张力;表现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也是西方现代派抽象艺术的理论依据之一。
是一些理论家运用完形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审美心理领域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心理美学形态。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
在德文中,它是“形式”或“形状”的同义词。
实际上是说心理现象具有一种超出于部分之外的、特殊的“整体性”,即所谓“格式塔性”。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于1912年的德国,它是由德国的麦克斯·韦尔特海梅尔(max wertheimer)、沃尔夫冈·克勒(wolfgang kohler)和库尔特·科夫卡(kurt koffka)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于1904年生于德国柏林,因不满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于1940年迁居美国,曾担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
他是惠尔泰墨的学生,曾从事过由笔迹来辨认个性的实验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最杰出的代表。
1954年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1974年修订再版。
1966年出版了《艺术心理学论集》。
《艺术与视知觉》不仅把格式塔心理美学系统化了,而且也把西方审美心理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广度,它标志着20世纪西方审美心理研究的最高成果。
阿恩海姆在对完形心理学美学系统化后,提出了自己的美学原则,并对之做了独特而又新颖的探讨。
一、视知觉”简化”的美学原则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知觉的规律之上,而知觉有事无处不在的。
象其他完形心理学家一样,阿恩海姆也把知觉、尤其是视知觉看做艺术创作和鉴赏中的最基本的规律。
但阿恩海姆并不仅仅去研究某些与艺术相关的知觉原理,他相信知觉已审核了一种支配着艺术家创作的知觉结构。
阿恩海姆反对联想主义的审美观。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明确指出:“在本书中,我对这种联想主义的理解一直是持反对态度的。
我认为,对于艺术家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那种纯粹由学问和知识把握到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第二流的东西。
”他认为,这种联想主义审美观的根本缺陷在于仅仅将审美知觉作为从记忆仓库中唤起情感的导火线从而否定了它的重要作用。
与此相反,他从完形心理学出发,认为知觉不是初级的、零碎的、无意义的,而是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统一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一结构之中。
①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史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知觉结构的分析是对艺术分析的基础。
他认为“概念”也是知觉的,在视觉艺术中就更是如此。
人类的心灵具有各种不同的把概念和知觉活动联系起来的能力,因此他认为吧知觉和概念分开是有害的。
即使把一个简单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形,那也需要概念的介入。
所以他把这称之为“知觉的概念”。
阿恩海姆的简化原则是与他的“知觉概念”分不开的。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他阿恩海姆认为一些复杂的刺激模式在观察着那里都会趋向简化。
当我们注视月亮,看到一个圆形时,我们不是在依靠一种“粗糙的感觉”在看,而是看到了一个呗高度组织过了的形式,它建立在一个“圆”的概念的基础上。
对阿恩海姆来说,在审美体验中,大脑的确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完形组织作用。
他认为,在审美知觉中,大脑不是对于对象被动的复制,而是对于其整体的积极的把握。
他把在大脑指挥下所进行的积极的知觉活动比喻成人的灵活无比的“手指”,对事物进行发现、触动,捕捉、扫描和组织的活动。
这种组织活动是按照著名的惠尔泰墨组织原则进行的。
这些组织原则即是相似原则、相近原则、方向原则和闭合原则等。
按照这些原则将知觉刺激转变成有组织的整体。
阿恩海姆认为,在这些组织原则中“相似原则”是“更为基本的原理,”其他原则都是总的相似性原则的特殊表现。
大脑根据形状、大小、位置、色彩的相似性加以组合,形成整体。
在阿恩海姆看来,在这样的意义下,所有艺术形象都是原型的一种“简化”。
因此,艺术即使不再再现自然的对象,它也能够继续完成它的使命。
抽象艺术只是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去做艺术所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所以,他认为简化的美学原则对视知觉艺术很重要。
二、视知觉“张力”的美学原则阿恩海姆认为,“一切知觉对象都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力的结构。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曾在一幅垂直长方形的作品中画了九个大小不等的小圆点,他认为这些不同位置的点似乎都有它自己的向心或离心方向,并显示出一定的方向前进或后退的一种充满活动的空间活动。
阿恩海姆则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方向性张力”(directed tensions)。
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理力及由此引起的运动,而是人们在知觉某种特定对象时所感知到的“力”。
这种“力”具有“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进和后退等等”基本性质,但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出一种运动的幻觉,而这种“不动之动”感也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重要特征。
阿恩海姆强调了绘画里的静止中的运动的重要性。
他用“方向性张力”这个概论去解释似动现象,认为绘画中这种似动现象和舞蹈、电影中所呈现的运动时完全不同的,它既不是物质的运动,也不是运动的幻觉。
他认为只有在力的基本模式中,才会在审美知觉中造成运动的幻觉,这种“不动之动”是源于艺术作品结构形式上的张力。
阿恩海姆认为,这种张力在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
他说,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在他看来,任何知觉都是动力学意义上的知觉,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具体表现为,知觉对象对主体形成一种较强的刺激,主体的大脑皮层对外部刺激进行完形的组织加工,这就是生理力与外部作用力的斗争过程,最后将对象改造成某种知觉式样。
在他看来,所谓的“运动”就是指某物所处的空间部分发生了变化。
那样的一种运动,它既可以在一个物体上被直接加以观察,也可以被间接加以观察。
在看不见物体的地方也可以看见运动。
例如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由于眼部肌肉的紧张所致,一点微弱的光束看上去就会象在一种不规则的舞蹈。
据此,他认为一件静止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产生出一种动的感觉。
就像埃利奥特所说的那样,一个中国花瓶可以“不断地在静止中运动。
”这样,“运动”一词就可以被用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这种似动现象尤其对造型艺术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他引用达·芬奇的话说:如果一幅绘画缺乏这种运动特质,它就会“双倍的死板,因为它不仅是件本来就是无生命的虚构的事物,而且当它表示出它既无心灵的跳动,又无躯体的运动时,它还得再死一次”。
由此可见,张力的美学原则对视觉艺术至关重要。
那么艺术作品怎么样才可以具有“不动之动”的运动感呢?阿恩海姆认为,传统绘画理论,只有那些楔形的、方向倾斜的或模糊的视觉形象才能够给人以运动感,而这种看法不仅忽略了动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而且也忽略了“方向性张力”的作用。
所有的知觉都是动力学意义上的知觉。
他认为把视觉经验描述为静止特质的呈现是不适当的,因为这些静止的特质要由距离、角度、波长等来加以规定。
他还把知觉看作为是一种外部力量对机体的入侵,由于推翻了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引起了生理场的对抗倾向的一种结果。
①因此,只有“力的基本结构模式”才能够在审美知觉中造成包括似动感觉在内的种种幻觉。
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格式塔学的基本立场,画面的运动或张力说到底任然是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完形的产物。
三、视知觉“表现”的美学原则阿恩海姆对“表现”一词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解释,说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表现某些东西,艺术作品的内容必须超过由个别形象组成的外观。
在他看来,“表现性乃是知觉式样本身的一种固有性质。
”阿恩海姆举例说道,一株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它象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它的知觉结构(指其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一根神庙中的立柱之所以看上去挺拔向上似乎承担着屋顶的压力,并不在于观看者设身处地地站在了立柱的位置之上,而在于立柱本身的知觉结构,它的位置、比例和形状之中就包含了这种表现性。
他反对传统观念,认为任何对象所具有的表现性是它的结构本身所有具有的。
视知觉形式动力是艺术的内在表现。
一般认为,所谓的内在表现就是视觉对象本身所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
阿恩海姆认为,一棵树或者一座塔,看上去总是在往上伸展,斧子之类的楔形物体,使人感觉到有一种向着成锐角状的两侧边行进的动力。
这些动力性质是知觉的原初成分,而且常常造成比形状本身还要直接的影响。
因此,所谓的艺术内在表现,表面看来是视觉对象本身所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视知觉与视觉刺激物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视知觉形式动力。
阿恩海姆认为也不能够把艺术作品的表现看做是种象征。
例如一些荷兰风俗画就不是象征的。
有的绘画虽然具有象征性,例如,当丢勒画了一个手持酒杯,漂游天际的戴翼女神,就能够使我们确信这种穿云驾雾的神秘场面是为了要传达某种象征概念而被想象出来的。
我们还可以再宗教艺术的隐喻中,发现这类绘画的象征主义准则。
但是,象征的意义只能以我们的理性和知识所能理解的为界。
过分复杂的象征就会出现谜一样的东西。
阿恩海姆认为,一些伟大艺术作品中,象征的深刻含义是通过构图形式的特征,以强有力的直接知觉传达于观察者的视觉的。
他以米开朗基罗在意大利西斯庭教堂所画的《亚当的创造》为例,指出:凡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的这一个故事,在这副绘画中以某种方式被修改了,目的是为了使它更加容易更为人所理解,并能够对视觉造成更深刻的印象。
这里,上帝的形象不再像圣经中所说的那样,吹一口气,就把一个生命的灵魂吹进了亚当的用泥做成的身体中去,因为这种文学性的描述是不易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的。
所以,在绘画中它不得不有所有改变。
阿恩海姆说:“这一幅画,绘画构图的结构能够揭示出这一圣经故事的动力学上的形式。
一种主动力量和被动力量的对比,被动对象则通过它所接受的活力而获得了生命……。
”因此艺术的表现性存在于形体结构之中,艺术家就应该善于发现事物的表现特征来造成结构变形,从而来唤起人们身心结构的类似反应。
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学还从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发展了“异质同构”原则,为现代心理审美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学美学,可以说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最高成就,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美学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为现在的美学提供了十分开阔的审美心理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