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学美学

合集下载

完形心理美学2

完形心理美学2

• 阿恩 海 姆 把“场”的理论运用于视知觉与 艺术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 • 他认为,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试验,大脑 视皮层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力场。这些电 化学力在这里自由地相互作用着,并没有 受到像在那些互相隔离的视网膜接受器中 所受到的那种限制。在这个视皮层区域中, 任意一个受到的刺激都会立即扩展到临近 的区域中去。
• “几何学的陈述是源于空间中可测量的距离、 比例和方向的建构。而另一方面。直觉的 陈述则基于视觉力的作用方式,这些力是 一切视觉经验的构成要素,它们是我们所 看见的形状与颜色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 可以简便地将这些力视为神经系统——尤 其是视觉刺激所投射的大脑皮层区域—— 操作的力之构型的知觉反映。”
•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们从中 世纪的某些哲学家那里接受了“感官获得 的信息是混乱不清的,需要理性去对它们 植理和澄清”的观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就连提出关于感知的新原理,并为之命名 为“美学”的鲍姆嘉通,这个认定感知也 能达到理智那样的完美状态的人,也仍然 没有越出传统的知觉观,把知觉看作是两 种认识能力中的较低级的一种,认为它块 少那种只有推理能力才具备的清晰性。
• 所谓同形论,简而言之,就是认为生理 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彼此完 全等同。
• 1. 一 切 经 验 的空间秩序是在作为它的基 础的那些生理过程的动力结构内相应干它 的那一秩序的一个真实的表象。 • 2. 经 验 的时间秩序是在作为它的基础的动 力结构内相应于它的具体秩序的一个真实 表象; • 3. 相 应 于一个被经验为相属的“单一事物” 的结构,在作为它的基础的那些生理过程 内也有一个动力的单元或整体。
• 一个有审美知觉力的人,会透过事物表面 的东西感受到其中那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从 外部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直接感受到某种活 力和运动,而这种活力和运动又会与人们 心灵深处的情感联系起来。

浅论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及“异质同构”概念在美学中的运用

浅论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及“异质同构”概念在美学中的运用

塔”是德文 “ etl G sa ”一词的音 译 , t 在德文 中 , 它是 “ 形式”或 “ 形状 ”的同义词 。1 9 年 , 80
主体忙于组 构格式塔 , 而难 于对它按照主观愿
望进 行优 化 “ 补” 主体 的 自由度 降到 很 弥 。
奥地利 心理 学家埃 伦菲 尔斯 在他 的论文 论 的 “ 藤、老 树、 昏鸦 ”一句 , 枯 用短短的 三个
维普资讯
科 教 论 坛
Ci d ao Io :n e: ● ha u tnn v! rd 晶 n E c i n ao H a - t! 嵋 i l ! !
浅论格式塔 心理 学中 “ 形 ’ 完 ’及 “ 质 同 构 " 概 念 异 在美学中的运用
种包 括审 美价值 在内 的价值 理论 。 卡夫 卡 赏者 的欣 赏活 动就 不再 是一 种外部 纯 客观事
在美学 与艺术活 动中 , 阿恩海姆 不仅非常
则在 1 4 年 撰写 艺术心理学问题 中, 90 以格 物的认识 活动 。这 个特定 的力的样式 , 在观 赏 注重 整体性思 维特 征 , 并且 十分推崇知 觉的组 者头脑 中活跃起来 , 使观赏者处 于一种激 动 织 作 用 。 认 为 凭 借 着 人 的 感 知 活动 这 一 桥 并 式 塔心理学 的理论去 解释审 美现象 。
格式塔特 质 中首先提 出 “ 格式塔特 质” 一词 。 名词 , 就足 以让读者在 阅读过程 中产生一种 悲 低点 。从 台下观 看舞 台上 的演 员总 比在实际 后 由惠 尔泰 墨 、柯 勒和 卡 夫卡等做 了进 一步 凉 、 静寂的意境 , 杜牧的 “ 银烛 秋光冷 画屏 , 轻 生 活中看到 的演员本人要 美些 , 因就在于前 原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又 称 完 形 心 理 学 。 “ 式 格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或者 可说 , 审美情感 的产生 同样也 是外部 和 内部 刺激 引起
的生理变化 。
收 稿 日期 :0 l— 6一l 21 o 5
基金项 目: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省重点支持学科 ( 教育学原理 ) 建设项 目 作者简介 : 黎平辉( 9 9一) 男 , 17 , 湖南新化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美育研究 。
3 5
( ) 象 学 美 学 的 审 美 观 二 现
使 审美对 象所 蕴含的美被多方面 、 充分地发 掘。
( ) 大 流 派 审 美观 的差 异 三 两
现象学美学是 现象 学哲 学 思想 在美 学领 域 的诠 释 和
发挥 。现象学就是 纯粹 意 识 的学说 , 意识 不是 一 种实 体 ,
系, 也不是 内在于主体 的特性 , 而是一切意识活动之条件 。
意 向性分为意 向行 为和 意 向对象 , 向行为 决定 意 向 意 对象的存在 , 向对象 是意 向行 为 的“ 意 意识 相关物 ” 。意 向 对象的意义来源于意向行为 , 而知觉和想像是意识活动中最 基本的意向行为 。具 体说来 , 觉具 有外在指 向功能 , 知 而想 像则有对客体的构造功能 。任何客体包 括艺术作 品在被 人 的审美 知觉和想像参 与的情况下 , 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现象学美学代 表人 物杜 夫海 纳认 为 : 艺术 作 品的使 “
“ 同形 同构 ” 原理 的建 立与完 形心 理学 美学 把物 理 学
的“ 运用到心理研究方 面的行 为是分不 开 的。“ 场” 完形心 理学认 为人本身就 是一 个 ‘ ’ 知 觉也 是 一个 ‘ ’ ”3 场 , 场 。 _ ]
神经系统 中能 的变 化 。这 种 变 化 的 结果 即情 感 的产 生。

完形心理美学1

完形心理美学1

• 考夫卡还对艺术创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他认为.从表面上看,艺术家在画一 幅肖像画、谱写一首交响曲、设计一座教 堂时,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实用的动机, 例如,为了挣钱谋生,也可以为了与人竞 争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等等,然而这些都 是一些外在的动机,因为“这样的动机虽 然能驱使艺术家从事创现作,但却不能指 导他创作”
•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征不是物理刺激物 的特性,而是心理场的特性。一个物体, 例如一块冰,就物理意义而言,具有轮廓、 硬度、高度以及其它一些特性,但此物如 果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 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心 理场内缺乏轮廓、硬度、高度等等。一但 它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等等,便又成为 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等。
变换 律
• 这也是经典格式塔学派的一条基本定律。 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形式同型, 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 的特性。例如,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 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完全不 同。一个不大会唱歌的人唱走调了,听者 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力 ” 场 论
• 每一个形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力场之中。 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格式 塔心理学把知觉组合以及经验中反映出的 相应的脑生理过程与物质世界中那种趋向 于最低张力状态的普遍倾向联系了起来。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撕裂与 结构》、《中心的力量》等书中都十分肯 定地运用这一理论。他反复指出:‘·视觉式样 实际上是一个力场”,“每一个视觉式样 都是一个力的式样”。
• 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特海默(1880-1943)、柯勒(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 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以胡塞尔的现象学 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 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 强调整体组织。

美学原理(4)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

(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

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

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

“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

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原则论文

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原则论文

论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美学的原则【摘要】完形心理学美学适于1912年,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

阿恩海姆继承、发展和完善了格式塔心里美学,他从格式塔原理出发,提出了“简化”“张力”“表现”等重要的美学原则,他的理论不仅是完形心理学美学的最高成就,也为西方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心理学基础。

【关键词】阿恩海姆;简化;张力;表现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也是西方现代派抽象艺术的理论依据之一。

是一些理论家运用完形心理学的观点研究审美心理领域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心理美学形态。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

在德文中,它是“形式”或“形状”的同义词。

实际上是说心理现象具有一种超出于部分之外的、特殊的“整体性”,即所谓“格式塔性”。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于1912年的德国,它是由德国的麦克斯·韦尔特海梅尔(max wertheimer)、沃尔夫冈·克勒(wolfgang kohler)和库尔特·科夫卡(kurt koffka)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于1904年生于德国柏林,因不满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于1940年迁居美国,曾担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

他是惠尔泰墨的学生,曾从事过由笔迹来辨认个性的实验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最杰出的代表。

1954年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1974年修订再版。

1966年出版了《艺术心理学论集》。

《艺术与视知觉》不仅把格式塔心理美学系统化了,而且也把西方审美心理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广度,它标志着20世纪西方审美心理研究的最高成果。

阿恩海姆在对完形心理学美学系统化后,提出了自己的美学原则,并对之做了独特而又新颖的探讨。

一、视知觉”简化”的美学原则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知觉的规律之上,而知觉有事无处不在的。

象其他完形心理学家一样,阿恩海姆也把知觉、尤其是视知觉看做艺术创作和鉴赏中的最基本的规律。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

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

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

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

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

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

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

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4、完形的两大原则(1)简化。

完形心理视角下美术作品中的残缺现象探析

完形心理视角下美术作品中的残缺现象探析

完形心理视角下美术作品中的残缺现象探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4年第03期摘要: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法则在美术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

美术中的残缺现象对于作品鉴赏有着特别的意义,了解鉴赏者的完形心理对于外在和内在美术作品鉴赏的影响有助于为美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迪。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视知觉完形对于作品残缺具有积极建构的作用;残缺可以促进完形审美心理结构的生成;基于经验的完形心理能够填补审美残缺。

关键词:完形心理;残缺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一、问题的提出残缺,通常是指因为主客观原因而导致事物表现出来的不完整的状态,在意义上通常与完整、完美相对。

在艺术领域,残缺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外在的残缺,通常表现为作品的形状、色彩等客观外在因素的缺失;二是内在的残缺,通常存在于鉴赏者对作品的意识层面,表现为对于作品表达含义理解的偏差和局限。

艺术作品的残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产生的侵蚀剥落或偶发事件损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残缺现象,比如敦煌莫高窟斑驳掉落的壁画、出土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等;另一方面是创作者为了凸显重点或者意向留白在主观意识中刻意为之使作品呈现的残缺意蕴,比如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中所砍掉的为众人称赞刻画完美的双手以及中国画创作中刻意呈现的“留白”现象。

残缺的事物通常是不完美的,但残缺并非与美无缘,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心理赋予了“残缺”独有的审美意蕴,从不完整的艺术作品中能够解读出独特的“残缺美”。

尤其是在视觉艺术领域,残缺的形态相对于圆满完整的形象,却因凸显了独特的个性而更加引入注目[1]。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格式塔心理学受康德的先验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实证主义、马赫的形式元素说、形质学派的影响,秉持“整体观”的思想传统,主张“同型论”,以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图形和背景、接近性与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共同方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直觉组织原则,以及顿悟说、创造性思维等学习理论,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249-268。

完形心理学在传媒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完形心理学在传媒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完形心理学在传媒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1. 引言完形心理学是指人们对不完整物体的愿景能力,即通过不完整的线索来构想完整的对象或情境。

在传媒艺术创作中,完形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引发观众的想象力、探索未知领域、提升作品的深度与广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完形心理学在传媒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2. 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完形心理学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崔克提出,基本原理是人们能够通过不完全的信息,构建出完整的意象。

这一能力在传媒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影、绘画、摄影等领域。

3. 完形心理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在电影中,导演常常通过暗示、留白和影射等手法来引发观众的完形心理学。

观众会根据片中的不完整信息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

4. 完形心理学在绘画和摄影中的应用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艺术家常常利用留白和暗示来引导观众的完形心理学,让观众在不完整的画面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想象力。

这种手法为作品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也让观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中来。

5. 完形心理学在广告和设计中的应用在广告和设计领域,完形心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告商常常利用留白和暗示的手法,让受众在不完整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共鸣和思考,从而更深刻地记住产品和广告。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完形心理学是传媒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通过引发观众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作品能够更深入地影响和触动受众,为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完形心理学在传媒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既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提升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7.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完形心理学在传媒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未来,随着传媒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完形心理学也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深远影响。

在知识的文章里,结合作者的观点和知识共享,更多地讨论和解释这些观点,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举例说明完形心理美学的两大美学观点

举例说明完形心理美学的两大美学观点

举例说明完形心理美学的两大美学观点
完形心理美学是探讨人类审美感知的理论,其两大美学观点是“整体优先”和“动态平衡”。

首先,“整体优先”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首先关注整体结构或形式,而不是单个元素。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首先感受到的是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而不是单个颜色或线条。

这种整体感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基础,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其次,“动态平衡”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各个元素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止不变。

这种平衡可以是色彩、形状、线条等方面的协调,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主题、情感、意义等方面的平衡。

例如,在音乐中,不同的音符和节奏之间需要相互协调,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在绘画中,色彩、线条和构图之间也需要相互平衡,才能使画面更加和谐和美感。

总之,完形心理美学的两大美学观点强调了整体和动态的重要性,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内在价值。

这种美学观点不仅仅适用于视觉艺术,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文学等。

通过关注整体和动态平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美学原理(4)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

(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采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照想象。

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经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惨剧通常是——命运惨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

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

“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份: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

人格相当于理性或者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者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完形心理学美学

完形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

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

影响之大,至今不绝。

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

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

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

完形疗法(心理咨询学)

完形疗法(心理咨询学)

02
与精神分析疗法比 较
精神分析疗法关注潜意识冲突和 早期经验,而完形疗法更注重当 下的觉察和行为。 Nhomakorabea03
与人本主义疗法比 较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人的潜能和自 我实现,而完形疗法则更强调个 体与环境的互动。
完形疗法的未来展望
跨学科整合
未来完形疗法可以与其他心理咨询学派进行整合,形 成更加综合的治疗方法。
VS
详细描述
完形疗法中的角色扮演技术是一种让个体 扮演不同角色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个 体可以深入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增强共情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这种技术有助于打破自我中心,培养同理 心和沟通能力。
梦境解析
总结词
通过解析梦境,探索个体的潜意识需求和情 感,促进自我认知和成长。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完形疗法中的家庭作业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技 术。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任务,如记录情绪 、观察行为、练习沟通等,帮助个体在日常 生活中实践完形疗法中的理念和方法。这种 技术有助于巩固咨询效果,促进个体在生活
中的自我觉察和成长。
04
完形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 应用
心理创伤的疗愈
心理创伤疗愈
完形疗法通过深度放松和觉察,帮助个体面对过去的创伤经历,并 逐渐释放和疗愈这些创伤,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完形疗法(心理咨询学)
contents
目录
• 完形疗法的概述 • 完形疗法的核心概念 • 完形疗法的实践技术 • 完形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 完形疗法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完形疗法案例分析
01
完形疗法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完形疗法是一种以格式塔心理学 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个 体通过觉察、接触和表达内在经 验来达到心理成长和整合。

完形心理学审视下的中国线条美学观

完形心理学审视下的中国线条美学观

完形心理学审视下的中国线条美学观作者:苏丰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一、引言“线”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基本的构建元素,它以“气韵”为核心标准,以“生动”为最高境界。

关于线条的“气韵”意涵与运用,前人留下了大量精辟的论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如何在当代艺术情境下解析这些珍贵的传统艺术理论并实现其传承却日渐成为难题。

中国传统美学抽象的论述特质及“晦涩”的文言文文法都令年轻一代备感生疏且难以理解。

本文正是试图借助完形心理学这一西方文艺心理学的新视角,力图另辟蹊径,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意象性”与“整体性”两个层面对中国线条美学的气韵观进行深入浅出的重新解读,进而认识笼罩在民族文化意识神秘面纱下的线条审美观。

二、格式塔的“意象性”与线条的“生命感”创立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自诞生起就与艺术息息相关,其学说与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分析艺术审美范畴的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即“形”的意象性。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任何“形”都是在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形成的,即视觉形象决不会是对物象的机械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把握,是人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意象形”。

正是基于视觉感觉到的物象的这种“意象”特质,完形心理学派大师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并不是客观物象的逼真实像而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画家想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

”反观中国的传统艺术,古人亦早已深谙艺术的意象性特质甚而将其视为美的最高标准,这一点集中的反映在了“气韵生动”的传统美学诉求当中。

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度提出“气韵生动”这一重要命题,并将其位列绘画“六法”之首。

之后,“气韵”概念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命题。

一般来说,“气韵”的内涵至少涵盖以下诸方面的内容:第一,审美客体的生气勃勃。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完形心理学美学建立在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的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鲁道夫·安海姆。

安海姆是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韦特墨的学生,他把完形心理学具体而系统地运用于艺术的研究,创立了完形心理学美学。

“格式塔”是完形心理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德文意思是“组织结构”或“整体”。

此词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埃伦菲尔斯提出。

1890年他在《论格式塔特质》这篇论文中,认为一首乐曲决非仅仅是乐音的总和,除了若干乐音的总和之外,还有“格式塔”,即乐音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的形式。

所以,对一首乐曲,除了要分析它的个别元素外,还应注意它的整体性、完形性。

埃伦菲尔斯认为,对于乐音的感知来自感官知觉,而乐曲的完形性则出于心的作用。

埃伦菲尔斯提出的“格式塔”概念,后来由三个德国人韦特墨、考夫卡和柯勒继承下来并发展成完形心理学(又译为格式塔心理学)。

但后来者对格式塔的解释同埃伦菲尔斯并不完全一样。

照埃伦菲尔斯的意思,完形只是加在各元素之上的一个元素,但他们认为所谓完形,是原有的整体性,它决定各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并不是各部分有独立的性质和意义,然后又加上完形性。

这个思想也就是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出发点。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完形心理学反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可以彼此独立的元素,主张结构性或整体性是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

它认为知觉不是感觉相加的结果,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因此,学习和创造不是观念的联想和尝试错误,而是对整体结构的豁然彻悟。

完形心理学认为感觉自身有组织作用、完形化作用。

例如人易于把断缺的圆形看成完整的圆形,这种作用不是来自过去的经验,而是感觉作用自身固有的。

同样,知觉和彻悟也不是由于经验联想,而是由于人的脑皮质本身有这种完形化的组织机能。

脑皮质为什么有这种机能呢?完形心理学运用物理学的场论来解释,认为大脑皮质有个和知觉或行为的形式相同的场,也就是说人的生理结构和经验结构有相同的结构式样,这就是完形心理学的心物同形同构论。

完形疗法(心理咨询学)

完形疗法(心理咨询学)
来访者察觉到自己在行为上有许多选择的 机会, 而非局限于单一方向。
从治疗室的支持环境中开始踏出新的一步, 逐步去扩展对世界的察觉。
通过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支持, 他们便可学得 克服困难情境的技巧。
第三阶段是同化(assimilation)
来访者已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处理每天生活中 所可能发生的各类意外事件。
[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物表达我的愤怒, 他们将离开我];
[如果我对我会失去的表示哀悼, 我便可能会深 陷于沮丧当中, 永远跳不出那个无底洞。]
二、自我的突破
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 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 它们包括:
1、虚伪。2、恐惧。 3、僵局。4、内发展。 5.爆发。
[重新拥有]
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 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 逐步渐进, 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 的成长为止。
而通过察觉, 一个人可以作决断, 并且因而 生活得更有意义。
主要概念:
1.此时此刻 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
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 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 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 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 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诸如: 不仅要当事人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 不愉快的创痛,而且要当事人在想象中变成那个 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
通过此种想象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 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 的了解及解决。
2.未完成事件
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 悔恨、愤怒、 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
现在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进行什么事? 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 此刻你察觉到什么? 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 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 [为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美术学习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美术学习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美术学习[摘要]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其“整体”和“完形”的观念在美术学习中的意义,美术学习是一种认知、重组,美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注重直觉及本质美术教学,使美术学习真正变得“暖性”起来,以期美术教学易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整体完形经验直觉在这个科技、资讯日趋发达的社会,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冰冷的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我们还需要感性的认识与体悟。

毋庸置疑,理性有时会枯竭我们的想象、夺走我们的感悟。

我们是否整日埋首于繁杂的公式推理,而忘记了对美的感悟?是否整日端坐于计算机旁,而忘了自身大脑的潜能?在我们抱怨记忆力逐渐下降的同时,是否摒弃了日常的经验以及忽视了一种称之为“直觉”的力量?一、对格式塔的理解格式塔一词“Gestalt”来源于德国,意为整体和完型。

格式塔心理学又名为“完型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以M・wertheimer,W・kohler 和K・koffka为代表。

他们主要研究人类的知觉与意识方面等问题,反对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将意识分解为元素的观点,而主张从整体上去把握和认识事物并且认同于整体并非部分之和。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

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

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他们认为人对于各种视觉图像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学习都是一种“知觉重组”,而并非琐碎部分经验的简单集合。

举例来说,人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诸如色彩、造型、笔触、色彩等绘画的细节,而是基于对绘画“感觉”的宏观把握,比如说,愉悦感、崇高感亦或紧张不安……在“整体观”的基础之上,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Wertheimer认为:“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有意义的知觉。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展开全文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完形疗法心理学》课件

《完形疗法心理学》课件

治疗师培养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 完形疗法的发展,同时完善治疗师的 培训体系。
普及与推广
通过学术研究、科普宣传等方式,提 高完形疗法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接受 度。
跨学科合作
与神经科学、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交叉 合作,深入探究完形疗法的理论基础 和作用机制。
06 完形疗法案例分 享
个人成长案例
他人的过程。
完形疗法认为,表达是促进个体 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表达,个体能够更好 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情
感需求。
经验
经验是指个体在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完形疗法中另一个重要的概 念。
完形疗法认为,经验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形疗法的核心理念包括自我觉察、 自我表达、自我修通和自我实现。
完形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完形疗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的美国,由精神病学家Fritz Perls创立。
完形疗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包括早期的理论形成、中期的
实践应用和晚期的理论完善。
完形疗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 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
的变化。
04
05
强调完形疗法在团体咨询中 的优势,如促进团队协作、
增强团队凝聚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少冲突。
增进理解
通过完形疗法,家庭成员能够 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

解决家庭矛盾
运用完形疗法,家庭关系中的 矛盾和冲突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提升家庭和谐
完形疗法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 之间的情感连接,提升家庭和
谐度。
在团体咨询中的应用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摘要:作为经验美学和哲学美学的代表,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审美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审美教育中,表现为各自的美育过程、方法以及功能的不同。

关键词:完形心理学;现象学美学;审美观;美育;差异所谓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

就某个美学流派而言,其审美教育观是与其基本的审美观相对应的,或者说是其审美观决定了美育观。

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分别作为经验美学和哲学美学的代表,二者在审美观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揭示,找出两大流派在美育观上的不同,从而能在对比中对各流派思想做更进一步的领悟。

一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审美观上的差异(一)完形心理学美学的审美观完形心理学美学,又名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当代美国主要美学流派之一。

完形心理学强调主体对客体认识反映的整体性,这一原则运用到美学上,就体现为完形心理学美学所倡导的“同形同构说”。

“同形同构”认为: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同形关系。

“艺术形式结构被看作和主体审美心理——情感结构相对应的形式结构,它们在性质上是相异的,在结构上却是相同的(同形)。

”每当外部事物和艺术形式的结构和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同形时,对象就成为审美对象,主体就进入审美状态。

“同形同构”原理的建立与完形心理学美学把物理学的“场”运用到心理研究方面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场’,知觉也是一个‘场’。

”根据“场”的理论,完形心理学认为,事物之所以象我们看到的样子,是由于近刺激的配置所引起的场组织作用。

而场组织作用在闭合、相似、接近、连续等原则下,把感觉刺激转变为一个个有组织的整体。

这种对刺激的被动反映在美学上表现为审美对象的产生与审美情感的生成过程。

1.审美对象的产生是由外部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刺激和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在对立中达到统一状态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

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

影响之大,至今不绝。

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

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

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

它的一个核心论点便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另一个基本特点则是引用现代物理学中的“场”、“力”等重要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些基本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它的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①。

实际上,格式塔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有机整体性。

首先提出“格式塔性”(Gestal叩al菇t)概念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费尔斯(Qlristi锄咖Ehrenfels,1859---1932)①,他在1890年所写的<论格式塔性>一文中,根据康德的“知觉动作的完整性”概念和马赫的“客体的位移不会使知觉改变”的思想,通过对一组旋律的分析提出了这一概念。

他认为,旋律在知觉上的特性,不能由各个别音调的知觉特性在理论上相加而成。

他强调指出,格式塔的知觉并不决定于具体的感觉元素,而是决定于感觉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全面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建立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心理学美学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维台默、柯勒和考夫卡。

在这三位心理学家中,只有考夫卡较为系统地研究过艺术心理学问题。

而维台默在论述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时,对于电影、音乐等艺术中包含的格式塔性问题略有涉及,柯勒也只是在问世于1938年的<价值在实际世界中的地位>一文中,在论及价值理论时谈到审美价值问题。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创始人,主要是因为不论是在对艺术心理学的较为系统的研究中,还是在对审美价值等问题的偶尔涉猎中,他们都已自觉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美学问题,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是鲁道夫。

阿恩海姆。

他在现代西方美学史1954年出版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深入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理论,从而使该书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扛鼎之作。

奥地利艺术理论家埃伦茨韦格和美国音乐学家迈耶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重要理论家。

他们进一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艺术家的心理,推动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深入发展。

而且,在他们两人的美学理论中,明显地具有融合其他流派美学观点的倾向。

例如,埃伦茨韦格引进了精神分析学美学的某些重要观点,迈耶也致力于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与信息论美学融合起来,从而拓展了该派美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考夫卡的“完形”理论考夫卡是德国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柏林,曾就学于柏林大学。

他和维台默、柯勒都曾受业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司图姆夫(Cad Stumpf,1848--1936)。

1909年。

他以<节奏理论的实验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1911年至1924年,曾在德国基赞大学工作,19"24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斯密斯学院任访问教授。

著有<心理发展原理>(1921年)、<知觉:格式塔学说引论>(1922年)、<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年)等书。

在美学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是<艺术心理学问题>(1940年)。

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格式塔.(“完形”),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相互依存,处在一个有机结构的统一体中。

他认为,“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

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①。

他要求艺术作品成为一种“优格式塔”。

“一种优格式塔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不仅使自己的各部分组成一种层序统一,而且使这统一有自己独特性质。

对一个优格式塔作任何改动势必改变它的性质,而如果这种变动属于次要的方面.这格式塔势必退化。

”⑦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优格式塔”,对于它的局部的任何改变都将影响它作为整体的性质。

这里,考夫卡对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并不是一概而论的,他把它们明确区分为主要的部分和次要的部分。

如果对主要部分作了改变,那么整体的性质都将被改变;而对次要部分的改变则会引起该格式塔的退化。

可见,在考夫卡看来,作为一个优格式塔的艺术作品应当是尽善尽美的。

事实上,考夫卡本人也是这样要求优秀艺术作品的,他指出:“如果对一支乐曲的任何音符盼变动都有损于它的美,那么这曲子就是完美无瑕的。

”在一幅名画上改动任何线条、形状、颜色的任何一点,势必降低整个画的质量。

”③显而易见,考夫卡的这些看法是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有机整体性的观点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

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整体,这并不是考夫卡的独创。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明确指出,诗“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①。

考夫卡把对艺术作品的有机整体性的要求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更为细致地分析了构成艺术作品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体中所具有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不同作用,从而发展了亚氏的有机整体观点:考夫卡还进一步考察了艺术作品的性质。

他认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艺术作品具有要求性。

他赞同柯勒的观点,认为各种事实可以分为“中性的事实”和具有要求的事实。

当某人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他所体验到的自我就不是一个“中性的事实”,而是一个“具有要求的事实”。

艺术作品也是“具有要求的事实”,因为艺术品总是向我们的自我发出要求。

然而,艺术作品与其他具有要求的事实又有本质的区别。

当某人在烈日炎炎下长途跋涉,这时,他就会受到一杯泡沫四溢的啤酒的诱惑,这是一个“具有要求的事实”。

因为这时的要求性的产生总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牵涉到自我,它涉及到啤酒与跋涉者的干渴之间的关系。

然而一件艺术作品所固有的要求性却与此不同,它并不是满足主体的某种物质需要和欲望。

其他的“具有要求的事实”即使只是对象的某一部分也可以使主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例如,上述那杯啤酒,即使跋涉者只喝上一口,他的干渴也会得到缓解。

他对于饮料的需要也会得到部分满足。

艺术作品就不一样了。

它的单独的一个部分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它的欣赏要求,因为艺术品的魅力在于整体的结构特质之中。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显示出令人倾慕的美的、或者具有令人怜悯的悲痛的、或者使我们不寒而栗的愚昧而残忍的面孔,但是,“如果我们试图找出这些要求是从这些面孔的哪部分发出的,就会发现任何局部都不足以具有这些要求。

我所试图描绘的特性存在于整个面部表情上”①。

可见,考夫卡对艺术作品与其他“具有要求的事实”的区别所作的分析,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说明艺术作品的格式塔性,不仅它的结构是有机整体的,而且,对于欣赏者的魅力也就在于这种格式塔性。

由此,考夫卡进一步得出结论:“由于艺术品的魅力来自它的结构,因此,对我们理解艺术心理学来说,最重要的就不是艺术品的结构所唤起的感情,而是这结构本身0”⑦他甚至认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即使欣赏者元动于衷,他仍能体验到艺术作品的存在,并成功地欣赏艺术作品。

显然,在这里,考夫卡由于对艺术作品结构的高度强调而含蓄地否定了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观点。

表现主义美学把情感的表现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本质。

并认为艺术欣赏也就是分亭荔术家所表现在作品中的情感。

考夫卡否定情感对艺术欣赏的意义,认为可以无动于衷地欣赏艺术作品,显然违背了文艺欣赏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即艺术作品具有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情感。

考夫卡的这一理论弱点在阿恩海姆那里得到了克服。

阿恩海姆充分肯定艺术的表现性特征,并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加以解释,认为“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③。

相比而言,考夫卡的观点过于极端了。

考夫卡还对艺术创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从表面上看,艺术家在画一幅肖像画、谱写一首交响曲、设计一座教堂时,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实用的动机,例如,为了挣钱谋生,也可以为了与人竞争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等等,然而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动机,因为“这样的动机虽然能驱使艺术家从事创现作,但却不能指导他创作”①。

艺术创作具有某种内在动机和要求,这完全不同于上述的那些外在的动机。

在艺术创作中,是某种要求由于艺术样式、题材、主题、所运用的技巧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例如,一幅水墨山水的创作,它就要求画家用两维空间进行创作,而且只能运用受所用媒介(墨、毛笔、宣纸)限制的艺术技巧进行创作。

例如用毛笔的不同部位:笔尖、笔肚、笔根,不同笔锋:中锋、侧锋、逆锋和不同的墨色:浓、淡、枯、湿,就可以使画出的墨线和色块变化多端,具有不同的意趣,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表现效果。

然而,考夫卡指出,艺术家在技艺上应当精益求精,“可是技巧还不是艺术”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