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要点
椎管内麻醉教案

(2) 负压现象:
毛细管负压法(同上法),穿刺 针抵达黄韧带,用盛有生理盐水和 小汽泡的注射器试验阻力,然后取 下注射器与盛有液体的玻璃毛细管 连接,缓进,当针进入硬脊膜外腔 有落空感的同时,管内液体被吸入, 确定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管3— 4cm。
33
5 、 硬膜外用药 (1)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 丁卡因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34
• 穿刺成功后,先用起效快的 利多卡因3—5ml试验剂量,观察 5分钟,无全脊椎麻醉后,再试 注追加量,使之达到理想的麻醉 平面,即可开始手术。如误注入 蛛网膜下腔,5分钟后,过早出 现麻醉平面,有下肢麻木和运动 障碍,血压下降等。
35
36
6 、麻醉平面的调节取决于
(1) 局麻药的容积; (2)穿刺间隙(间隙选择不当,上下 平面 不符); (3)导管方向(向头或向尾置入);
一、概念
椎管内有两个可用于麻醉的腔隙(蛛网膜下腔和 硬膜外腔),将局麻药注入上述腔隙中能产生 下半身或部位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 1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2 、硬膜外腔阻滞 3 、腰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4 、骶管阻滞
1
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神志清醒,镇 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对生理 功能有一定扰乱,对内脏牵 拉反应消 除不完全.
5
6
4 、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硬脊膜、 蛛网膜和软膜均沿脊
神经根向两侧延伸,包裹脊神经根, 故分别称为根硬膜、根蛛网膜和根 软膜。 根硬膜较薄,且愈近椎间 孔愈薄。
7
8
• 5 、脊神经 、 脊神经共31对 • (C)8 对 (T)12对 • (L)5 对 (S)5 对 • (CO )1对
2
二、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技术椎管内麻醉系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方法,后者还包括骶管阻滞;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主要作用于脊神经根所引起的阻滞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通称为脊麻;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脊神经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椎管的解剖与生理基础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4节尾椎组成;脊柱正常时呈双“C“形,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2、典型椎骨包括椎体及椎弓两个主要部分;椎体的功能是承重,两侧椎弓椎弓根及椎板从外侧向后围成椎孔,起保护脊髓的作用;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3、椎体和椎间盘在腹侧通过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连接和支撑,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内向外的顺序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在背侧通过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正中入路穿刺时,穿刺针将穿过上述背侧的三个韧带和位于椎板与相邻椎骨的棘突之间的椭圆形间隙;脊髓及脊神经1、椎管内容有脊髓及其被膜脊膜、脂肪组织和静脉丛;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硬脊膜从枕大孔以下开始分为内、外两层;软脊膜与脊髓紧密相贴,蛛网膜通常与厚而坚韧的硬脊膜紧密相贴;软脊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硬脊膜与蛛网膜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2、脊髓在头端通过枕骨大孔与脑干相连,尾端终止于脊髓圆锥,在胚胎期充满整个椎管腔,至小儿终止于第3腰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上移,成人则在第1、2腰椎之间;一般颈部下段脊髓与脊椎相差一个节段,上胸段差2个节段,下胸段差3个节段,腰椎则差4~5个节段;因此,成人在第2腰椎以下的蛛网膜下腔只有脊神经根,即马尾神经;所以,行脊麻时多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以免损伤脊髓;3、脊神经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每条脊神经由前、后根合并而成;后根司感觉,前根司运动;神经纤维分为无髓鞘和有髓鞘两种,前者包括植物神经纤维和多数感觉神经纤维,后者包括运动神经纤维;无髓鞘纤维接触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即被阻滞,而有髓鞘纤维往往需较高浓度的局麻药才被阻滞;4、按神经根从脊髓的不同节段发出,而称为神经节段;躯干部皮肤的脊神经支配区:甲状软骨部皮肤是颈2神经支配;胸骨柄上缘是胸2神经支配;两侧乳头连线是胸4神经支配;剑突下是胸6神经支配;季肋部肋缘是胸8神经支配;平脐是胸10神经支配;耻骨联合部是胸12神经支配;大腿前面是腰1-3神经支配;小腿前面和足背是腰4~5神经支配;足、小腿及大腿后面、骶部和会阴部是骶神经支配;上肢是颈3~胸1神经支配;5、脊髓和脊神经根的血供由单个的脊髓前动脉和成对的脊髓后动脉均为椎动脉的分支提供;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而且脊髓前动脉吻合支少而供应脊髓面积相对较大,故脊髓血流障碍最易影响脊髓前动脉供应的区域,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损害;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的后1/3,而且不易发生缺血损害,一旦发生损害,在被损害的白质柱以下深部感觉丧失,在被损害的后灰柱以下皮肤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除此之外,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还在胸部接受肋间动脉,在腹部接受腰动脉的血流;根动脉供应1/4的脊髓,颈根动脉降支与胸根动脉升支在胸4脊髓节相交接,而胸根动脉降支与腰升根动脉的升支在腰1脊髓节相交接;交接处的脊髓节段,血流供应最差,根动脉血流障碍,可导致胸4或腰1脊髓节段的缺血坏死而发生截瘫;椎管内麻醉的作用机制1、椎管内阻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脑脊液蛛网膜下隙麻醉或硬脊膜外间隙硬脊膜外间隙麻醉或骶管麻醉中,分别“浸浴”蛛网膜下间隙或硬脊膜外间隙的脊神经根;2、将局部麻醉药直接注射到脑脊液中的蛛网膜下隙麻醉,只需相对较小剂量容积的局部麻醉药即可达到有效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脊麻并不是局麻药作用于脊髓的化学横断面,而是通过脑脊液阻滞脊髓的前根神经和后根神经,导致感觉、交感神经及运动神经被阻滞,而且脊神经根的局麻药浓度后根高于前根,因后根多为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本身对局麻药特别敏感,前根多为有髓鞘的运动神经纤维,对局麻药敏感性差,所以局麻药阻滞顺序先从植物神经开始,次之感觉神经纤维,而传递运动的神经纤维及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最后被阻滞;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寒冷刺激→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辩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则相反;交感神经阻滞总是先起效而最后消失,因而易造成术后低血压,尤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术后过早改变病人体位是不恰当的;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的平面并不一致,一般说交感神经阻滞的平面比感觉消失的平面高2-4神经节段,感觉消失的平面比运动神经阻滞平面高1-4节段;3、使用相同浓度的局部麻醉药时,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和骶管麻醉需要更大的容量和剂量;此外,硬脊膜外间隙麻醉时,局部麻醉药的注射部位脊髓水平也必须靠近作用的脊神经根,局麻药沿硬膜外间隙进行上下扩散,部分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一些药物渗出椎间孔,产生椎旁神经阻滞,并沿神经束膜及软膜下分布,阻滞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有些药物也可经根蛛网膜下腔,从而阻滞脊神经根;尚有一些药物直接透过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脑脊液中;容量是决定硬膜外阻滞“量”的重要因素,大容量局麻药使阻滞范围广;而浓度是决定硬膜外阻滞“质”的重要因素,高浓度局麻药使神经阻滞更完全,包括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均被阻滞;硬膜外阻滞可在任何脊神经节段处穿刺,通过调节局麻药的量和浓度来达到所需的阻滞平面和阻滞程度;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1.躯体神经阻滞通过阻断疼痛性刺激传导和消除骨骼肌张力,椎管内阻滞可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感觉阻滞阻断了躯体和内脏的疼痛性刺激,运动阻滞致使骨骼肌松弛;典型的隔离阻滞是交感神经阻滞通过温度敏感性判断比感觉阻滞痛觉、轻触觉高两个节段,而感觉阻滞通常又比运动阻滞高两个节段;2.自主神经阻滞在脊神经根水平阻断自主神经的传导,可以产生交感神经阻滞和某些副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丛胸腰段脊髓发出,而副交感神经则来自颅内和骶部;椎管内麻醉不能阻断迷走神经第X对脑神经;因此,椎管内阻滞的生理反应系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和/或副交感神经张力失拮抗所致;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阻滞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局麻药阻滞胸腰段胸1~腰2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纤维,产生血管扩张,继而发生一系列循环动力学改变,其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高低相一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系由大量的容量血管扩张所致;心率减慢系由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及静脉血回流减少,右房压下降,导致静脉心脏反射所致;当高平面阻滞时,更由于心脏加速神经纤维cardio-acceleraterfiber胸1~胸4被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加重;心排血量的减少与以下机制有关:①胸1~胸5脊神经被阻滞,心脏的交感张力减小,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性降低;②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低平面阻滞时,心排血量可下降16%,而高平面阻滞时可下降31%;心排血量下降,使血压降低,产生低血压;如果阻滞平面在胸5以下,循环功能可借上半身未阻滞区血管收缩来代偿,使血压降低幅度维持在20%以下;血压下降的程度与年龄及阻滞前血管张力状况有关,例如老年人或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的病人,血压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压的影响与给药方式及麻醉平面有关,但与阻滞方法本身无关;一般说来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血压的影响是逐渐的、温和的,但单次大剂量注入局麻药对血压的影响亦较大;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可能在临床上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健康患者,静脉输注10-20ml/kg的容量负荷可以部分代偿,妊娠后期的病人把子宫推向一侧以增加回心血量;采取这些方法后,仍不能完全避免的低血压,应立即进行治疗,加大输液量,并采取有自身输血作用的头低位;用阿托品治疗严重的或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用血管收缩剂纠正低血压,直接应用α-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静脉张力和动脉收缩,同事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和全身血管张力;麻黄碱具有直接的β-肾上腺素能效应,可以提高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间接产生一定程度的血管收缩;如果经上述处理,严重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仍不能纠正,应立即应用肾上腺素5-10ug静注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以运动神经阻滞范围更为重要;由于膈肌收发自C3-C5神经纤维的膈神经支配,通常椎管内阻很少因其具有临床意义的肺生理改变;高平面蛛网膜下腔阻滞或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时,运动神经阻滞导致肋间肌麻痹,影响呼吸肌收缩,可使呼吸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但只要膈神经未被麻痹,就仍能保持基本的肺通气量;如腹肌也被麻痹,则深呼吸受到影响,呼吸储备能力明显减弱,临床多表现不能大声讲话,甚至可能出现鼻翼搧动及发绀;有时虽然阻滞平面不高,但术前用药或麻醉辅助药用量大,也会发生呼吸抑制;此外,尚需注意因肋间肌麻痹削弱咳嗽能力,使痰不易咳出,有阻塞呼吸道的可能;5.对胃肠道的影响椎管内麻醉所致的去交感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占优,导致小皱缩的消化道发生主动性蠕动,胃肠蠕动亢进,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椎管内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以为某些腹腔镜检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硬膜外阻滞时胃粘膜内pH升高,术后持续应用硬膜外阻滞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由于血压降低,肝脏血流也减少,肝血流减少的程度同血压降低的幅度成正比;6.对肾脏的影响肾血流量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椎管内麻醉对肾功能的临床影响较小;椎管内麻醉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及膀胱逼尿肌松弛,使膀胱排尿功能受抑制导致尿潴留,病人常常需要使用尿管;蛛网膜下隙麻醉和硬膜外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如果决定采用椎管内麻醉,需向患者说明阻滞的风险和益处,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更重要的是在确保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患者必须认可椎管内阻滞是此类手术的合适选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症1.下腹部、腹股沟区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如: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直肠息肉摘除术、前庭大腺囊肿摘除术、阴茎及睾丸切除术等;3.盆腔手术包括一些妇产科及泌尿外科手术,如:子宫及附件切除术、膀胱手术、下尿道手术及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等;4.下肢手术包括下肢骨、血管、截肢及皮肤移植手术,止痛效果可比硬膜外阻滞更完全,且可避免止血带不适;硬膜外间隙阻滞适应证因硬膜外穿刺上至颈段、下至腰段,在颈部以下的大多数手术,硬膜外麻醉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颈部、上肢及胸部虽可应用,但管理复杂;此外,凡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同样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椎管内麻醉的主要禁忌症包括:患者拒绝、出血体质、血容量严重不足、颅内压升高、穿刺部位感染和严重瓣膜狭窄性心脏病或心室流出道梗阻;理论上讲,在患有败血症或菌血症的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容易使传染源通过血液扩散至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间隙;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绝对禁忌症穿刺部位有感染患者拒绝患有凝血疾病或其他出血体质血容量严重不足颅内压升高严重主动脉狭窄严重二尖瓣狭窄相对禁忌症败血症患者不配合既往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脱髓鞘损伤瓣膜狭窄性心肌损伤严重脊柱畸形有争议的禁忌症穿刺部位既往手术无法与患者交流复杂手术时间冗长手术大量失血损伤呼吸功能的手术穿刺技术(一)穿刺前准备椎管内阻滞时必须备有全部气管插管和复苏的设备和药物,并能随时取用;适当的术前用药有利于区域麻醉的实施,而非药物准备也同样有较大的帮助;告知可能出现的情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焦虑,在非常规应用术前药的患者通常是产科麻醉患者尤为重要;镇静时通过面罩或鼻导管辅助供氧,有助于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较大,为预防中毒反应,麻醉前可给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对阻滞平面高、范围大或迷走神经兴奋型病人,应同时加有阿托品,以防心率减慢,术前有剧烈疼痛者适量使用镇痛药;实施椎管内阻滞所需的监护与全身麻醉相同,硬脊膜外注射类固醇激素无局部麻醉药进行疼痛治疗,通常无需进行持续监护;;(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技术1、麻醉用具蛛网膜下腔阻滞应准备的用具有:20G和22G以下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各一根,1ml和5ml注射器各一副,25G和22G注射针头各一枚,消毒钳一把,无菌单四块或孔巾一块,40ml药杯两只,小砂轮一枚,棉球数只,纱布数块;集中在一起包成“脊麻穿刺包”,用高压蒸气消毒备用;目前还有一次性“脊麻穿刺包”市售选择;在准备过程中,认真检查穿刺针与针芯是否相符,有无破损,与注射器衔接是否紧密;对各种用药的浓度、剂量必须认真核对,并把手术台调节到需要的位置;准备好给氧装置、人工通气器械及其他急救用品,以备紧急使用;2、穿刺体位蛛网膜下腔穿刺体位,一般可取侧位或坐位,以前者最常用;1.侧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背部与床面垂直,平齐手术台边沿;采用重比重液时,手术侧置于下方,采用轻比重液时,手术侧置于上方;2.坐位臀部与手术台边沿相齐,两足踏于凳上,两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这种体位需有助手协助,以扶持病人保持体位不变;如果病人于坐位下出现头晕或血压变化等症状,应立即平卧,经处理后改用侧卧位穿刺;鞍区麻醉一般需要取坐位;3、穿刺部位和消毒范围蛛网膜下腔常选用腰3-4或腰2-3棘突间隙,此处的蛛网膜下腔最宽终池,脊髓于此也已形成终丝,故无伤及脊髓之虞;确定穿刺点的方法是: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作联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第4腰椎或腰3-4棘突间隙;如果该间隙较窄,可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穿刺前须严格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应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消毒后穿刺点处需铺孔巾或无菌单;4、穿刺方法穿刺点用0.5%~2%利多卡因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常用的蛛网膜下腔穿刺术有以下两种;1.直入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并仔细体会针尖处的阻力变化;当针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觉,继续推进常有第二个“落空”感觉,提示已穿破硬膜与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如果进针较快,常将黄韧带和硬膜一并刺穿,则往往只有一次“落空”感觉;2.旁入法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作局部浸润;穿刺针与皮肤成75度对准棘突间孔刺入,经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本法可避开棘上及棘间韧带,特别适用于韧带钙化的老年病人或脊椎畸形或棘突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此外,当直入法穿刺未能成功时,也可改用本法;针尖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拔出针芯即有脑脊液流出,如未见流出则应考虑病人脑压过低所致,可试用压迫颈静脉或让病人屏气等措施,以促使脑脊液流出;也可旋转针干180度或用注射器缓慢抽吸;经上述处理仍无脑脊液流出者,应重新穿刺;穿刺时如遇骨质,应改变进针方向,避免损伤骨质;经3~5次穿刺而仍未能成功者,应改换间隙另行穿刺;5、常用药物蛛网膜下腔阻滞较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地布卡因和利多卡因;上述药物的作用时间从短至长依次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及地布卡因;常用蛛网膜下隙麻醉药的剂量和作用时间药物浓度剂量mg作用时间min 会阴部下肢下腹部上腹部原液肾上腺素普鲁卡因10%751252004560布比卡因0.75%溶于8.25%右旋糖酐4~1012~1412~1890~120100~150丁卡因1%溶于10%葡萄糖4~810~1210~1690~120120~240利多卡因15%溶于7.5葡萄糖25~5050~7575~10060~7560~90罗哌卡因20.2%~1%8~1212~1616~1890~12090~120 1不推荐应用;应用时应稀释至2.5%以下;2非说明书用法;6、血管收缩药血管收缩药可减少局麻药血管吸收,使更多的局麻药物浸润至神经中,从而使麻醉时间延长;常用的血管收缩药有麻黄碱、肾上腺素及苯肾上腺素新福林;常用麻黄碱1:1000200μg~500μg0.2ml~0.5ml或新福林1:1002mg~5mg0.2ml~0.5ml加入局麻药中;但目前认为,血管收缩药能否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与局麻药的种类有关;肾上腺素能够延长丁卡因麻醉时间超过50%,去氧肾上腺素也能延长蛛网膜下隙麻醉丁卡因的麻醉时间,但对布比卡因的影响不大;利多卡因、丁卡因可使脊髓及硬膜外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把血管收缩药加入至利多卡因或丁卡因中,可使已经扩张的血管收缩,因而能延长作用时间,而布比卡因使脊髓及硬膜外血管收缩,药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并不能延长其作用时间;7、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阻滞平面是指皮肤感觉消失的界限,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须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所需的范围,且又要避免平面过高;这不仅关系到麻醉成败,且与病人安危有密切关系,是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许多因素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局麻药的剂量及比重,椎管的形状以及注药时病人的体位;总体来说,麻醉药剂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获得的麻醉平面越高;此外,局部麻醉药在脑脊液中向头侧的扩散取决于其相对于CSF的比重;CSF在37℃时的比重为1.003—1.008;病人体位和局麻药的比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主要因素,局麻药注入脑脊液中后,重比重液向低处移动,轻比重液向高处移动,等比重液即停留在注药点附近;重比重局部麻醉药溶液的密度比CSF大较重,而轻比重局部麻醉药溶液的密度比CSF小较轻;局部麻醉药溶液加入葡萄糖可变成重比重溶液,加入无菌盐水可变成轻比重溶液;因此,在头高位时,重比重溶液会沉向尾部,轻比重溶液向头端上升;但是体位的影响主要在5~10分钟内起作用,超过此时限,药物已与脊神经充分结合,体位调节的作用就会无效;脊椎的四个生理弯曲在仰卧位时,腰3最高,胸6最低,如果经腰2~3间隙穿刺注药,病人转为仰卧后,药物将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移动,使麻醉平面偏高;如果在腰3~4或腰4~5间隙穿刺,病人仰卧后,大部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骶部及下肢麻醉较好,麻醉平面偏低,因此于腹部手术时,穿刺点宜选用腰2~3间隙;于下肢或会阴肛门手术时,穿刺点不宜超过腰3~4间隙;一般讲,注药的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相反,注药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尤其是低比重液;穿刺针斜口方向Whiteacare针对麻醉药的扩散和平面的调节有一定影响,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反之,麻醉平面不易过多上升;蛛网膜下隙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其他因素麻醉药溶液的比重年龄患者体位脑脊液注射时脊髓弯曲程度注射后即刻药物容积药物剂量腹内压注射部位穿刺针方向注射速度患者身高妊娠辅助用血管收缩药一些蛛网膜下隙麻醉药物的比重药物比重布比卡因0.5%溶液溶于8.25%右旋糖苷1.0227—1.02780.5%原液0.9990—1.0058利多卡因2%原液1.0004—1.00665%原液溶于7.5%右旋糖酐1.0262—1.0333普鲁卡因10%原液1.01042.5%溶于盐水0.9983丁卡因0.5%溶液溶于盐水0.9977—0.99970.5%溶液溶于D5W1.0133—1.02038、麻醉中的管理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扰乱,其程度与阻滞平面有密切关系;平面愈高,扰乱愈明显;因此,须切实注意平面的调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超过胸4后,常出现血压下降,多数于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发生,同时伴心率缓慢,严重者可因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躁动不安等症状;这类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系,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而造成;心率缓慢是由于交感神经部分被阻滞,迷走神经呈相对亢进所致;血压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低,但与病人心血管功能代偿状态以及是否伴有高血压、血容量不足或酸中毒等情况有密切关系;处理上应首先考虑补充血容量,如果无效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间羟胺等,直到血压回升为止;对心率缓慢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阿托品0.25mg~0.3mg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2呼吸抑制因胸段脊神经阻滞引起肋间肌麻痹,可出现呼吸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微弱,腹式呼吸增强,严重时病人潮气量减少,咳嗽无力,不能发声,甚至紫绀,应迅速有效吸氧;如果发生全脊麻而引起呼吸停止,血压骤降或心搏骤停,应立即施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维持循环等措施进行抢救;3恶心呕吐诱因有三:①血压骤降,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引内脏;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应检查是否有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一般多能收到良好效果;若仍不能制止呕吐,可考虑使用异丙嗪或氟哌啶等药物镇吐;三硬膜外间隙阻滞穿刺技术硬膜外间隙麻醉是一种比典型的“全或无”的蛛网膜下隙麻醉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的椎管内阻滞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产科镇痛、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治疗;它既可以单次使用,也可经导管间断注射和/或连续输注;运动阻滞可以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阻滞,这些变数取决于所用的药物、浓度、剂量和注射节段;单次法缺乏可控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和麻醉意外,故已罕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1、硬膜外穿刺用具包括:连续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各一根,15G粗注射针头一枚供穿刺皮肤用、内径小的玻璃接管一个以观察硬膜外负压、5ml和20ml注射器各一副、50ml的药杯两只以盛局麻药、无菌单两块、纱布钳一把、纱布及棉球数个,以上物品用包扎布包好,进行高压蒸气灭菌;目前,有硬膜外穿刺包经供一次性使用;此外,为了防治全脊麻,须备好气管插管装置,给氧设备及其他急救用品;2、穿刺体位及穿刺部位。
4,椎管麻醉Intra-spinal Anesthesia讲课教案

长
向头
向两侧
(截断性麻醉)(节段性麻醉)
生理反应快慢 快 慢
麻药用量 少
多
五 脊麻-硬膜外麻醉 Combined Epidural and Spinal Anesthesia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缩短起效时间,加深阻滞, 完善麻醉,延长作用时间。
麻醉方法的选择:
• 是否满足手术要求 • 病人的生理状况是否能耐受 • 麻醉医师的经验 • 手术大夫的技术和偏好 • 患者是否同意
• 外周神经(丛)阻滞
: (peripheral nerve blockade)
Regional 股神经、 坐骨神经、颈、臂、腰 丛
• 椎管内麻醉
(intra-spinal anesthesia) 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骶管
需要掌握的内容
What is Epidural or Spinal?- Anatomy Why can it make you feel painless?- Mechanism,
B P ( H y p o t e n s i o n ) , H R ( B r a d y c a r d i a )
交 感 阻 滞 → A 舒 张 → 周 围 阻 力 小 V 舒 张 → V 系 血 容 量 回 心 血 量
交 感 阻 滞 → 迷 走 兴 奋 → 心 率
心 交 感 阻 滞
SA
(三)局麻药种类---地卡因(10-20mg)、布比卡因 (8-20mg),(罗哌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与脑脊液相比分为轻、等、重比重药 ➢分别用注射用水、脑脊液或10%葡萄糖配制。 ➢重比重下沉,轻比重上浮
(四)蛛网膜下腔麻醉的管理
麻醉效果 — 1. 注药部位最先阻滞(马尾神经),然后向头扩散。1-2’后起
8c-椎管内麻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 陈宏礼
椎管内麻醉概述
• 概念: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蛛网膜下腔,
或硬膜外腔内,使躯体产生半身,或节段 性感觉消失的现象。
• 分类: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腔麻醉
• 特点:神经清醒,镇痛确切,肌肉松驰,
内脏反应存在。
椎管的解剖
1.脊柱和椎管:
脊柱由脊椎重叠而成。所有 椎体的椎孔连接一起形成椎
A 范围:椎管内麻醉时,交感神经被阻滞,小动脉舒张使
周围血管阻力降低,静脉扩张使静脉系统内血容量增加, 回心血量减少,CO 和BP 。 B 阻滞平面的高度:T5 以上可阻断心交感,HR 和BP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7. 对内脏功能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功
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容
易诱发恶心呕吐。
骶裂孔。
椎管的解剖
3.脊髓/脊膜和腔隙 蛛 网 膜 下 腔 硬 膜 外 腔
软 膜 蛛网膜
硬脊膜
黄韧带
椎管的解剖
3. /
脊 髓 脊 膜 和 腔 隙
椎管的解剖
4.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根软膜
根网膜 根硬膜 神经根
椎管的解剖
5.骶管
•位于骶骨内的椎管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丰富的静 脉丛,容积25-30ml,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 •上与腰段硬膜外间隙相通,下止于骶裂孔 •骶裂孔呈V或U形,有韧带覆盖,两旁豆大的骨性突起称为
运动神经的阻滞不如腰麻完善,但肌肉松弛满意。 压力和本体感觉一般未阻滞。
硬膜外麻醉
5. 麻醉平面的调节
穿刺部位 导管方向
注意事项: 一般颈段注药比胸段扩
散广,胸段比腰段扩散
广。 年老体弱、恶病质、动 脉硬化、妊娠等病人, 注药后麻醉范围较一般
椎管内麻醉药物选择标准

椎管内麻醉药物选择标准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适用于许多手术和疼痛管理情况。
选择适当的椎管内麻醉药物对于手术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椎管内麻醉药物的选择标准。
麻醉的目标和安全性考虑在选择椎管内麻醉药物时,我们要考虑以下目标和安全性因素:1. 手术目标:了解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要求,确定需要的麻醉深度和效果。
手术目标:了解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对麻醉的要求,确定需要的麻醉深度和效果。
2. 患者特点: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种类。
患者特点: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种类。
3. 药物特点:了解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等,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用量。
药物特点:了解麻醉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等,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用量。
常用的椎管内麻醉药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椎管内麻醉药物:1. 局麻药:常见的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局麻药可产生感觉和运动阻滞,适用于手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
局麻药:常见的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局麻药可产生感觉和运动阻滞,适用于手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
2. 镇痛药:镇痛药常用于手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
常见的镇痛药包括吗啡和芬太尼等。
镇痛药可以减轻手术的疼痛感,并提供术后的舒适度。
镇痛药:镇痛药常用于手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
常见的镇痛药包括吗啡和芬太尼等。
镇痛药可以减轻手术的疼痛感,并提供术后的舒适度。
3. 镇静药:镇静药常用于椎管内麻醉过程中,以提供患者的舒适度和合作度。
常见的镇静药包括咪达唑仑和地西泮等。
镇静药:镇静药常用于椎管内麻醉过程中,以提供患者的舒适度和合作度。
常见的镇静药包括咪达唑仑和地西泮等。
药物选择的注意事项在选择椎管内麻醉药物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外科学-椎管内麻醉

第八节椎管内麻醉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图1-27)。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图1-27 脊椎椎管的横切面(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图1-29)。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表1-13)。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范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低血压
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低血压,需 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及时处理, 如调整患者体位、补液或使用升
压药物等。
呼吸抑制
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导致 呼吸抑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 要时给予辅助呼吸。
神经损伤
虽然罕见,但椎管内麻醉仍有可能 导致神经损伤,如发现异常应及时 处理并记录。
康复指导与建议
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通过阻滞脊神经 根来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原理
椎管内麻醉通过局部麻醉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 到麻醉的效果。这种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对生理干扰较小等优 点。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等部位的手术,如剖宫产、疝修补术、下肢骨折手术等。同时,对于不能 耐受全身麻醉或存在全身麻醉禁忌症的患者,椎管内麻醉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THANKS
下腹部、盆腔、下肢手术;肛门及会 阴部手术;部分泌尿外科手术等。
禁忌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畸形或病变 ;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休克 ;穿刺部位感染或皮肤疾病等。
操作步骤与技巧
准备工作
患者准备(解释、体位、建立静脉通道等);物 品准备(消毒物品、穿刺包、局麻药等)。
穿刺与注药
消毒、铺巾后,用细针进行皮肤局部麻醉,再用 穿刺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当穿刺针进入蛛网 膜下腔后,会有脑脊液流出。此时,缓慢注入局 麻药,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08
椎管内麻醉后管理与注意事项
麻醉后观察与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 压、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 征,确保患者处于稳定状 态。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简称椎管内麻,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它是临床麻醉学中重要的麻醉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术后镇痛。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原理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脊髓腔内,使药物通过脊髓液的循环迅速扩散到脑和脊髓的相关神经结构,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其中,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主要药物是局麻药。
二、步骤椎管内麻醉的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保持躺卧位,放松身体,暴露腰椎部位。
2. 局麻药物准备: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物装入注射器,并确保无气泡。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腰椎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局麻药物注射:医生穿刺腰椎间隙,将注射器插入脊髓腔内,然后将局麻药物缓慢注射,使药物充分扩散。
5. 观察效果:注射局麻药物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变化,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
三、适应症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以下情况:1. 体表浅麻醉效果欠佳的手术。
椎管内麻醉能够提供更深的麻醉效果,适用于一些对疼痛敏感或麻醉要求较高的手术。
2. 长时间手术。
由于椎管内麻醉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3. 术后疼痛控制。
椎管内麻醉可以提供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四、禁忌症椎管内麻醉有一些禁忌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反对或无法接受椎管内穿刺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
2. 严重的脊椎畸形或腰椎间隙狭窄,无法安全穿刺。
3. 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高风险。
4. 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感染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五、并发症椎管内麻醉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以下情况:1. 低血压和心率下降。
由于药物的扩散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下降,需要及时处理。
2. 脊髓神经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感觉和运动障碍。
椎管内麻醉操作注意要点

对既往有电击伤史的患者,应 严禁实施任何类型的神经阻滞 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 膜下腔阻滞),以避免该类患 者在电击伤后发生脱髓鞘病变 的基础上,因使用局部麻醉药 而加重神经损害。
2
推荐:麻醉前详细询问病史。 使用全身麻醉。以上指导意见, 请各地方学会认真组织学习, 严格参照执行。今后对因违反 上述指导意见而造成麻醉并发 症或意外者,中华医学会麻醉 学分会将不再为当事者进行辩 护。
04
硬膜外腔穿刺术中的相 关问题
穿刺中注意事项
穿刺中要谨防穿破硬脊膜,严格掌握进针手法 一旦穿透,应慎重考虑有否刺伤脊髓。如能排除刺伤脊髓,可换上或下一间隙再做
穿刺,否则应暂停手术,密切观察或改其他麻醉。 次穿刺又穿破硬膜时,应放弃本麻醉,一般不应直接改为持续腰麻。 次穿破硬膜、换间隙再穿刺成功者,用药中应严格掌握分次小量、边用药、边观察
~2次治疗后见效。也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分别取穴:前额痛针头维、印堂; 头顶痛针百会;枕部痛针风池、天柱;颞部痛针太阳、头维。
05
电击伤患者神经丛阻滞 麻醉的注意事项
电击伤患者神经丛阻滞麻醉的注意事项
麻醉前详细阅读中华医学会麻 醉学分会《关干保证椎管内麻 醉安全的有关指导意见》征求 意见稿。为保证接受椎管内麻 醉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相关 的麻醉并发症和意外,中华医 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 列指导意见。
椎管内麻醉操作注意要点
演讲人
小刺猬知识库
目录
0 1 /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0 2 /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0 3 / 椎管内阻滞麻醉抗凝药 物的停用时间
0 4 / 硬膜外腔穿刺术中的相 关问题
0 5 / 电击伤患者神经丛阻滞 麻醉的注意事项
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
椎管内麻醉解剖
•脊柱和椎管 •韧带 •脊髓、脊膜与腔隙 •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骶管 •脊神经
椎管内麻醉生理
脑脊液
药物作用部位 阻滞作用和麻醉平面 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方法
1. 蛛网膜下腔阻滞
2. 硬膜外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
麻醉平面的调节 1. 穿刺间隙 2. 病人体位 3. 注药速度
蛛网膜下腔阻滞
并发症 1. 术中: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2. 术后:头痛、尿潴留、颅神经麻痹、粘连性
蛛网膜炎、马尾丛综合征、化脓性脑脊膜炎
蛛网膜下腔阻滞
适应证: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
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由于它的并发症 较多,麻醉时间也有限制,已多被硬膜外阻滞 所代替。
硬膜外阻滞
麻醉平面的调节 1. 局麻药容积 2. 穿刺间隙 3. 导管方向 4. 注药方式
硬膜外阻滞
并发症 1. 术中并发症:全脊椎麻醉、局麻药毒性 反应、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2. 术后并发症: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求
硬膜外阻滞
适应证和禁忌证
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休克、穿刺部位
或近皮肤感染、败血症、脊柱外伤或结核、急 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穿刺术 1. 阻力消失法
2、毛细管负压
硬膜外阻滞
置管
硬膜外阻滞
常用局麻药和注药方法 1. 利多卡因:常用浓度 1.5~2% 2. 丁卡因:常用浓度 0.25%~0.33% 3. 布比卡因:常用浓度 0.5~0.75%
骶管阻滞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麻醉前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 予适当的麻醉前用药,如 镇静药、镇痛药等,以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操作过程
患者体位
将患者放置在合适的体位 ,如侧卧位或俯卧位,以 便于进行椎管内麻醉操作 。
椎管内穿刺
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进行 椎管内穿刺,确定穿刺针 的位置和深度。
麻醉药物注射
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 使药物在脊髓和神经根周 围扩散,达到麻醉效果。
其他应用场景
椎管内麻醉还可用于某些特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神经源性膀胱、脊柱疾病的 诊断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烧伤、危重患者的治疗中,椎管内麻醉也可能发挥重 要作用。
06
椎管内麻醉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椎管内麻醉技术的改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椎管内麻醉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包括更精确的麻醉药物 剂量控制、更安全的麻醉操作方法等。
术后护理
椎管内麻醉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 发症,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应及时 处理并加强护理。
03
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方法
操作前的准备
01
02
03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 查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 史、药物过敏史、脊柱情 况等信息。
麻醉前禁食
要求患者在麻醉前禁食68小时,以避免麻醉过程 中出现呕吐和误吸。
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推进技术革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需要不 断推进椎管内麻醉技术的革新,探 索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和技 术。
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椎管内麻醉的临床应用水 平,未来需要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 ,提高麻醉医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水平。
THANK YOU感谢各位观看Fra bibliotek尿潴留
椎管内麻醉

第七章椎管内麻醉Intravertebral Anesthesia椎管内麻醉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pinal anesthesia)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后者还包括骶管麻醉(sacral canal 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引起的阻滞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麻,也叫腰麻;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作用于脊神经,使感觉和交感神经完全被阻滞、部分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称为硬膜外腔阻滞。
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经导管间断或持续用药称为连续性硬膜外麻醉(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CEA)。
另外近年来已成功用于临床的腰硬联合麻醉(spinal and epidural combination anesthesia)也属于椎管内麻醉的范畴,它是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第一节椎管内麻醉的相关解剖一、椎管的解剖椎管内麻醉必须依赖于盲探性椎管内穿刺术的成功,因此熟悉椎骨的骨性标志、棘间韧带、神经组织、硬膜与骨性结构的关系,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前提。
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尾椎组成。
2.成人脊椎呈现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3.为帮助记忆各椎体的大致结构,便于理解各部位穿刺的要领,提供以下短句供参考:颈椎: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通上下;胸椎:胸椎棘突长而斜,两处肋凹构关节;腰椎:腰椎体大形似肾,棘突板状水平伸;骶椎:骶椎融合倒三角,确定裂孔扪骶角。
颈椎的椎管最宽大,但椎体最小,椎孔呈三角形,横突短,椎弓根伸向后外,横突孔中穿行的是椎动脉,提示在穿刺时误伤椎动脉可引起椎动脉血肿,另外注意在实施颈丛阻滞时,穿刺针有可能误入椎管;典型的胸椎体横断面呈心形。
椎板宽,从上向下相互重迭。
棘突长,从颈椎到第4胸椎棘突与椎体的横断面呈水平方向,穿刺时可垂直进针。
临床麻醉学 椎管内麻醉

• 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为: 1. 单侧脊麻
实际上并非局限于阻滞一侧,而是 两侧阻滞平面不对称;
2. 连续脊麻 留置导管小剂量分次于注射,满足 长时间的手术需要;
二、阻滞的机制及其对生理的影响:
脑脊液的生理:
• 成人脑脊液量120~150ml。脑室60~70ml,颅 蛛网膜下腔35~40ml,脊蛛网膜下腔25~30ml。 从S2开始每脊椎节段约1ml。
为无色透明液体;
各1ml,配成1:1:1
• 成人用量100 ~150mg, 重比重液;
•
最高200mg; 常用浓度5%,最高6%;
•
起效缓慢,一般 5~10min,20min后平
• 麻醉起效时间1 ~ 5min, 面才固定,故麻醉平
所以平面调节应于 5min完成;
• 维持时间短,仅45 ~90min,只适用于短小 手术;
• 发生率:平均外科手术13%、妇产科18%,女性为男 性2倍;以20 ~40岁多发,50岁以后明显↓ ;穿刺针 越粗,头痛发生率越高;
• 原因:
脑脊液从硬膜穿刺孔漏入周围软组织→颅压降低,脑组 织下沉,脑膜及血管受牵拉。
• 补充:
硬膜的血管较少,血供应差,穿刺留下的针孔,需2周 左右愈合;闭合前脑脊液不断流失,当损失量>生成量 时,脑脊液量↓ →颅内压↓ →颅内血管扩张→产生的刺 激引起血管性头痛;
7) 蛛网膜下腔为脑脊 液,终止于S2;
▪ 椎管外软组织:
黄韧带: 宽韧厚,刺破突破感 棘间韧带:薄 棘上韧带:C7~骶骨,质坚实,老年人
钙化硬如骨质,可用旁入法
▪ 脊髓:
• 长圆柱形,直径大小不一,颈膨大为臂丛起点, 腰膨大为腰骶丛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
▪ 穿刺点在正中,垂直刺入仍碰到骨质? 应退针至皮下,轻微向头侧10°-15°再
进针。 ▪ 置入腰麻针出现神经异感,怎么办?
神经异感多数为针尖碰触到漂浮的马尾 神经,如为一过性,一般无大碍,可继续 尝试推注腰麻药;如无法缓解,应立即拔 出腰麻针。
同时避免消毒液污染穿刺物品和药物
解剖
穿刺
▪ 局麻与硬膜外穿刺点为同一个 ▪ 局麻深度浸润时,皮丘不宜过大,
进针过程尝试探索穿刺路径 ▪ 硬膜外进针前,再次确认穿刺点
是否与棘突上下沿中点连线上
硬膜外
▪ 粗针破皮,最好用硬膜外针旋转进入,出血更少; ▪ 为避免切割黄韧带,硬膜外针斜口应平行脊柱连
线 ▪ 左手固定穿刺点且限制进针速度,右手缓慢进针; ▪ 正常成人进入4cm左右仍未达韧带样阻力,应重
腰硬穿刺要 点
副标题
前言
▪ 椎管内穿刺对很多初学者来说,每次都是战战兢兢,能否穿刺到 位全靠运气;看上级医生穿刺行云流水,且自觉对每个步骤都了 然于胸,但一到自己上手仍是丢三落四,造成这样的结果多数是 对腰硬穿刺的细节缺少总结。以下是我从自身经历出发,总结出 每一步穿刺自认为很关键的细节,与大家分享。
注意
▪ 手术台高度调整到合适 ▪ 尽量不触碰腰麻针的前1/3,否则严重者可
能造成颅内感染; ▪ 同一个人穿刺不超过2次,避免同一个人在
同一间隙多个穿刺点; ▪ 不管是测硬膜外阻力,还是推腰麻药,都应
该先回抽。
感谢聆听
新调整进针方向; ▪ 推荐悬滴法、气泡压缩法,尽量不推入空气; ▪ 置入导管前再次用盐水确认硬膜外,同时小幅度
撑开间隙有利于置管。
腰麻
▪ 硬膜外针斜口向头或向尾侧时置入腰麻针,能 校正硬膜外针带来的偏差
▪ 旋转刺入腰麻针 ▪ 腰麻针有明显落空感仍无脑脊液流出,以90°
为单位旋转腰麻针至不同的方向(上下左右) ▪ 两次联合穿刺仍无法成功,可尝试单针腰麻,
▪ 以上两线交点就是穿刺点,绝大多数初学者穿 刺失败均由穿刺点偏差太大;
▪ 腰椎棘突也有小角度”叠瓦”,靠近上一棘突垂 直进针成功率更高开始一上一下 从中间开始螺旋消毒 从上往下叠瓦消毒,最后从中间螺旋消毒
▪ 先消毒,还是先准备和抽药 先消毒铺巾需要作用一定时间,这个时间刚好可以准备和抽药;
体位
▪ 主要有三种:侧卧位、坐位、俯卧位; ▪ 对于特别肥胖或脊柱侧弯导致脊柱解剖中线
难以定位,作为尤为适合 ▪ 剖宫产首选右侧卧 ▪ 重比重腰麻患侧在下,轻比重腰麻患侧在上
定位
▪ 第一条线: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平L3-4棘突 间隙或第4腰椎棘突);
▪ 第二条线:棘突连线(往上多数两个棘突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