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课堂教学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教学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教学实录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淡化了朋友的离情别绪,强调了诗人自己的高风亮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能够读出古诗的古韵并背诵,通过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以及理解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谈话导入和板诗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题目。
教师读诗并指名学生回答,以此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昌龄的背景和生平,以此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通过展示地图和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课件,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和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古诗《登幽州台歌》。
同学们可以先看看注释,理解一下,然后自由读两遍。
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平仄的规律。
平声用符号“---”表示,声音要延长;仄声用符号“|”表示,声音要一出就收回。
师:请看注释,理解一下平仄的规律。
平声用符号“---”表示,声音要延长;仄声用符号“|”表示,声音要一出就收回。
现在我们来练一下,先读“江”“连江”,再读“雨”“寒雨”。
同学们可以自由读两遍,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听我读一遍这首诗,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这首诗讲的是王昌龄和好友辛渐分别的情景。
他们坐了整整一天的船,终于来到了镇江,此时夜色已晚,寒雨绵绵。
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让我们来研究每一行的意思。
第一行讲的是王昌龄和辛渐分别的情景,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第二行讲的是辛渐要去的地方,楚山是指辛渐的故乡。
诗人眼中的楚山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好友要离开他了。
第三行讲的是诗人要把好友的话带给故乡的人,这里的“冰”指的是冰心,意思是希望故乡的人能保持纯洁的心灵。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激情引读,走进作者内心。
(教学重点)师: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一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的话-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叮咛-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他不想回家吗?生:想。
师:可是他能回家吗?生1:不能。
因为他不能向恶势力低头。
生2:不能。
因为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
生3:不能。
因为对朝廷的忠心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师: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依然冰清玉洁,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师: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横遭非议而改变志向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情深义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节操吗?"王昌龄依然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生:(齐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此环节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激情,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朋友的爱和对朝廷的忠心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
与此同时,“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4)情感表达与体会:通过学习诗人的离别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友谊。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与节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是难点。教师需通过举例、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基本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押韵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情感相关的古诗案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实践。学生模仿《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现代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离别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创作实践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团队合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6.塑造良好品格:通过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教学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教学实录《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故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2.通过读、唱、吟、舞、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难点: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丰富,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知道芙蓉楼现如今位于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你们知道这位好友的名字吗?(辛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古诗。
2.板诗题:芙蓉楼送辛渐3.师读题①师:先听老师读,仔细听听老师在哪两处作了停顿。
②指名学生回答4.生读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送”字的?生:是送别的意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2.谈诗人师:谁了解王昌龄,看同学们地眼神好像不太了解,没关系,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资料,认真看,待会儿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生看资料师:王昌龄仕途平坦吗?生回答师:此时,你们的心中是不是有个疑问,王昌龄才华横溢,非但没被重用,反而两次被贬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呀?生疑惑师:那是因为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舍得吗?(不舍得)能不送吗?(不能)那就再读:芙蓉楼送辛渐生读诗题师: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一),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宁任江宁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朋友情深不深?(深)浓不浓?(浓)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诗题。
2024年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朗读、品味、感悟诗文,提高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感悟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3. 采用品味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王昌龄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昌龄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边读边思,理解诗文大意。
3. 检查反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决字词问题。
4. 品读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通过朗读、品味,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感悟友谊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珍惜友谊的情感。
6. 拓展延伸展示其他描写友谊的诗作,让学生对比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抄写《芙蓉楼送辛渐》,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文、作者介绍、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芙蓉楼、离别场景等。
3. 音乐:选择一首适合课堂氛围的音乐,如古风音乐。
4. 作业模板:准备课后作业模板,要求学生抄写诗文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昌龄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昌龄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如“芙蓉”、“楼”、“辛渐”等,并了解其文化背景。
2.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解析和赏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课文注释、词典等工具,自主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学习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同学们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促进彼此的进步。
3.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培养自信心。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我们迎来了《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的学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经典之作,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寓意深刻,意境优美。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本案例将围绕这首古诗,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挥想象,让古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根据诗中的内容,创作一首诗或一幅画,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沉浸感
本案例通过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营造了一个充满古韵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诗的魅力。情境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沉浸感,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 芙蓉楼送辛渐详细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芙蓉楼送辛渐详细教案下面是分享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篇芙蓉楼送辛渐详细教案,供大家品鉴。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钟优)

王昌龄的朋友圈----《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二、了解诗人--王昌龄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玩个游戏,请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诗人。
(课件出示提示语)他,被唐人《琉璃堂图》称为“诗天子”、“诗家天子”。
生:他是王昌龄师:是的,他就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昌龄。
师:同学们,岑参曾在诗中这样描述王昌龄(课件出示):“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
”而且朋友中尽是英才。
(课件出示相关王昌龄与朋友之间交往的诗句)师:同学们,看到这些王昌龄与朋友往来的诗歌,无论是潇洒傲娇的李白,或是豁达爽朗的岑参,还是质朴率直的孟浩然,都把他当成铁哥们。
这么说吧,王昌龄的朋友圈,囊括了当时诗坛一大半名人。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王昌龄能够和众多个性鲜明的诗人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生:性格好、对待朋友真诚.....师:是的,要不是因为他豁达豪放、要不是他对待朋友以诚相待,不然李白也不会在王昌龄被贬龙标时,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所以有人就说,在盛唐诗人男子天团中,王昌龄虽不是名气最大的,却是最会交朋友的。
我们再来看这组资料:(课件出示)据载,王昌龄留传下来的诗篇总共不过180多首,其中送别诗就占了50来首,而且每首都是不落窠臼,不同凡响。
三、读解意,感知内容(一)初读全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一起板书),跟着老师板书课题,“芙蓉”的“芙”下半部笔画少,要写舒展;“蓉”笔画多,要写紧凑。
我们一起读诗题。
生:芙蓉楼送辛渐师:请大家再把目光聚焦到诗题上《芙蓉楼送辛渐》,从诗题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生:我知道了送别的地点在镇江的芙蓉楼生:我还知道送别的朋友是辛渐师:谁用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师:辛渐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判断的是,他肯定是王昌龄的好朋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8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及评析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及评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十四行诗,饱含深情,描绘了人生苦短,时间荏苒,珍惜爱情的意境。
该诗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把诗人主观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本文基于十四行诗《芙蓉楼送辛渐》,通过诗的背景介绍、分析诗的结构,以及探讨教学实录,力求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度。
一、背景介绍该诗描写的是李白送别朋友辛渐离别之后,难掩心中无限感伤与惋惜。
辛渐本是个文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的文学才华却被李白所折服,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早早的离开了故乡,令李白不免怀着无奈的心情。
二、分析诗的结构该诗以抒情的叙述方式,由上而下,结构严谨,由头至尾,一气呵成,形成“一行行行”的结构。
前三行抒发诗人对朋友辛渐的思念之情,用比喻手法,将芙蓉楼比作辛渐,借此抒发心中的感伤;第四至七行,采用歌咏和比喻,将芙蓉若有若无的落花,寓意辛渐早早离去,只剩下深深的悲痛,让人唏嘘不已;最后七行,则以象征手法,把朋友的早逝,比作芙蓉落尽,让诗人无法挽留,只能感叹人生苦短,真情难留。
三、教学实录1.开篇与背景介绍:通过讲解诗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笔下所写的感情有初步的了解,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结构分析:通过拆解诗的结构,分析诗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3.学生活动:学生可以分析诗句的对比,体会诗句的层次感,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与诗作的主题进行对比,了解诗作的内涵,挖掘诗作的精神意义。
4.评析: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指导,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怎样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本文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分析了诗的背景介绍、结构分析,以及文学解读教学实录,以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作的意境,从而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看看这首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课堂实录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芙、蓉、洛”三个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冰清玉洁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听唱一首有关送别方面的诗歌。
师播放《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师: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诗人及其作品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
由此,你知道这首诗是以什么为主题的诗呢?生:送别友人的诗。
师:对。
从题目就可知是送别诗。
那谁送谁呢?送别地点在哪儿?生:诗人送别辛渐。
地点芙蓉楼。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生试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
师检查自学情况。
师:“芙、蓉、洛、壶”四个字,哪几个字最容易写错?生:“洛”、“壶”。
师:为什么呢?生:“洛”字易和“落”字混淆。
“壶”字易和“壳”字混淆。
师:那我们可要注意了。
那这首诗该怎么读呢?谁能读一下?生举手读。
师:这位同学能读通,但是没有节奏。
这首诗歌的停顿节奏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1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13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明白哪些送别诗?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友情、离愁别绪等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古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芙蓉楼送辛渐》,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文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1)学生尝试默写诗文。
(2)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文。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诗文。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下周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古诗词学习的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故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读、唱、吟、舞、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难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丰富,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知道芙蓉楼现如今位于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
么?(润州)。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
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你们知道这位好友的名字吗?(辛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古诗。
2. 板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3. 师读题①师:先听老师读,仔细听听老师在哪两处作了停顿。
②指名学生回答
4. 生读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送”字的?生:是送别的意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2.谈诗人师:谁了解王昌龄,看同学们地眼神好像不太了解,没关系,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资料,认真看,待会儿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生看资料
师:王昌龄仕途平坦吗?
生回答
师:此时,你们的心中是不是有个疑问,王昌龄才华横溢,非但没被重用,反而两次被贬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呀?
生疑惑师:那是因为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舍得吗?(不舍得)能不送吗?(不能)那就再读:芙蓉楼送辛渐
生读诗题
师: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一),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宁任江宁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朋
友情深不深?(深)浓不浓?(浓)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诗题。
(一)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先看看注释,理解理解,再自由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注意停顿(出
示课件2)(二)指导学生读
1. 学生再读
2. 师范读
3. 生评价
4. 教读法
①师:老师用的是古时候读诗的方法,读的时候,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师范读)并且按照一种规律——平仄,普通话中的第一、二声基本上属于平声,用符号“ ---”表示,读的时候声音要延长,称平长。
②指导读“江” “连江”
③师:平声会读了,普通话中的第三、四声基本上属于仄声,用符号“ | ”表示,读的时候声音一出马上收回,称仄短。
④指导读“雨”“寒雨”
5. (出示课件三)师:这首诗表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按
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读两遍。
6. 学生自由读
7. 指名读
8. 齐读
9. 师:听老师再读一下这首诗好吗?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师范读
四、理解故事意思
1. 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行①师: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女生读——
③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吴”字的?
④师;那又是谁夜入吴呢?
⑤师:王昌龄和辛渐坐了整整一天的船,终于来到了镇江,此时夜色已晚,寒雨绵绵,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⑥你是从这行诗中的哪个字体会到的?
⑦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这场秋雨吗?
⑧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再读这行诗。
⑨过渡
2. 指导学习第二行
①创设情境
②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③那楚山指的是什么?
④你眼中的楚山是怎样的?
⑤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
⑥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
致。
3.指导学习第二句
①师:好友辛渐要到哪里去?
②创设情境;诗人有可能给亲友捎去什么话?
③指导理解“冰”
五、有感情地读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行
①师: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女生读——
③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吴”字的?
2.指导学习第二行
①创设情境
②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③那楚山指的是什么?
④你眼中的楚山是怎样的?
⑤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
⑥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 指导学习第二句
①师:好友辛渐要到哪里去?
②创设情境;诗人有可能给亲友捎去什么话?
六、唱古诗
1.师:读呀读,诗人的情感用读已经无法足以表达,那就让我们来唱吧,第一遍同学们听,第二遍如果你行就跟着唱一唱。
2.播放课件,学生听。
3. 学生跟唱、齐唱
七、吟古诗
1.解释什么是“吟”,师示范
2.学生跟着吟诗。
八、舞古诗
1.教手语
2.学生边吟边舞。
九、诵古诗
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