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冯小琴

合集下载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冯小琴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冯小琴

《芙蓉楼送辛渐》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推测作者内心感情,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时令的信心。

教课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推测感情变化。

教课过程:一、导入1.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分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分别多难过,有酸楚,有无奈,有想念,有嘱咐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分别诗,他一改过去分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去品尝其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重申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栽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说即为荷花,可是宋朝此后,极罕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掌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 3 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畅。

抽生读,师评论。

A:(浅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方“平明”的“两个后鼻韵” ,她读准了,再比方“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只读得字字落实,并且要读出古诗独有的那种滋味。

特别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只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同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边三个字冯老师来读,理解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互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频频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只要读出它的节奏和滋味,更要关注和领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素平庸的送,饱含了作者若干深情和难过呢三、品诗意1.从诗的前两行,忧如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22课《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第22课《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意象的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描绘,帮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意识到,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组词、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新词。
(3)诗句解析:理解诗句的意义,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4)诗歌主题:探讨《芙蓉楼送辛渐》表达的友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别离主题,体会诗人情感。
-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如“送”、“别”等,探讨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另外,课后拓展部分,学生们的反馈表明他们对更多关于离别主题的诗歌感兴趣。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推荐,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
同时,我也要关注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难点
(1)诗歌背景理解:了解诗人王昌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领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含义。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和诗句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送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从而引出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边塞诗和送别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昌龄被贬江宁丞时,辛渐是他的好友,此次辛渐要前往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雨迷蒙的江景图,烘托出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简介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重点解析难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的理解。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诗歌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检查。

(3)默写诗歌,巩固所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

(3)思考:你如何看待友谊?下周分享你的想法。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 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喑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 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 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在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相聚时光,懂得感恩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2)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译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巩固生字词。

(2)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诗歌的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正确书写和默写本节课的生字词。

2. 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小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检查,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默写情况。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关注其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友谊、离别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了解背景(1)教师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文的思想内涵。

4. 感悟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文的美好情感。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练习朗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别董大》。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创意表达(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词语含义的把握: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如“芙蓉楼”、“辛渐”,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
(4)情感表达与体会:通过学习诗人的离别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友谊。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与节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是难点。教师需通过举例、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基本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押韵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情感相关的古诗案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实践。学生模仿《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现代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离别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创作实践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团队合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6.塑造良好品格:通过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过程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及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了朗读技巧。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中要引导在自主学习,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体味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积累。

前置性作业: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或古诗背景资料;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

2.能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画出古诗的节奏。

3.能结合注释或插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引导谈话:2.播放歌曲《芙蓉楼送辛渐》,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边读边想课题是什么意思4.学生自由交流。

5.学生交流作者资料、诗人的经历。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作者资料、诗人经历,既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古诗,点评。

3.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4.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画出古诗的节奏。

5.谁还想读一读师评。

6.老师配乐进行范读。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结合本单元“人物品质”主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语文要素,以及在古诗文中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根据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经验,教学时以复吟“离别”诗,再话“离别”情;探题中“诗眼”,寻诗中“人影”;读通诗中“意”,读出诗中“味”;品诗中意象,赏诗中情志等几个环节。

以朗读为主,抓住“寒雨”“山孤”揣摩诗人内心情感;结合注释,理解“冰心”“玉壶”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收集补充资料,对比阅读不同诗人送别诗句,把握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芙”“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抓住“寒雨”“山孤”揣摩诗人内心情感;3.结合注释,理解“冰心”“玉壶”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一、复吟“离别”诗,再话“离别”情1.诗词接龙2.揭题导入(设计意图:这些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

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课外积累,同时也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探题中“诗眼”,寻诗中“人影”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芙”“蓉”。

2.读题质疑,了解诗文信息。

(送别的地点、人物)3.分享资料,简介诗人和写作背景。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分享,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把握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三、读通诗中“意”,读出诗中“味”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024年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2024年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二)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美好,懂得珍惜友谊。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芙蓉楼”、“送辛渐”等。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如编写小故事、造句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1)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回顾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友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4.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如编写小故事、造句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画面描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芙蓉楼送辛渐》相关图片、生字词卡片。

2. 教学资源:相关诗歌背景资料。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请期待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景象。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各句子的意义。

(2)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学生举例运用。

5. 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诗歌。

(2)学生互相检查,巩固记忆。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列句子。

(1)洛阳亲友_____问,一片冰心在_____。

(2)_____上高楼_____,仍怜故乡水。

2. 连线题:将下列词语与诗句相对应。

(1)芙蓉楼_____(2)寒雨_____(3)扬州_____(4)冰心_____八、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重点引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重点词汇:芙蓉、楼、送、辛渐等。
3.难点句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芙蓉楼,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解析课文:分析诗句的意境,解释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2.教学年级和班级: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准备《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音频。

3. 准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PPT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友情、离别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朗读和背诵的流利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练习题的解答。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对友人的无限厚意,和内在的凛然风骨、无限情思,都表现得曲折尽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送别诗中的佳品。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 想象画面,通过对重点词的推敲、体会,感悟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诗意,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江畔夜景芙蓉楼饯别)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首古诗来描述这幅画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句。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年,王昌龄返回长安,改任江宁县丞。

至德年间因被谤而谪往岭南。

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全唐诗》对他有二百余首诗作和评论的记载。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为后人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永远光耀文学史册的光辉诗篇。

(三)初读课文(自由读)1. 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芙、蓉、洛、壶。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对比其他古诗,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对仗诗句,加深对写作特点的理解。
(3)了解唐代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通过讲述诗人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诗人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芙蓉楼送辛渐》。具体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学习生字词:芙蓉、楼、送、辛渐等。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王昌龄与友人分别的情感。
4.分析诗句的写作特点,如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等。
(3)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夜雨”、“楚山青”等。
-教师可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送别朋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送别的情感和艺术。
5.了解唐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2.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诗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友谊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个人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与欣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2)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意境。

2. 互动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友情、离愁别绪等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古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芙蓉楼送辛渐》,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文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1)学生尝试默写诗文。

(2)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文。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诗文。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下周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古诗词学习的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冯小琴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
“”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
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 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

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

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平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

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

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
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

”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

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