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新政
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
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的范仲淹迫不得已只能是“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向仁宗皇帝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列出了此时此刻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十项内容。
这十项是:明哲保身,抑侥幸,精贡,选将帅,使尽土地,耕桑,修武备,减徭役,善待秦恩信,重号令。
这十项内容主要是针对宋朝的吏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四个方面,其中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是为澄清吏治;厚农桑是为发展经济;修武备是为整治军备;覃恩信、重命令是为厉行法治。
明黜陟即对于官员的升迁实施严格的考核。
仁宗时期,宋廷实行的是“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的磨勘制度,即文官每三年可以参加一次升迁考核,武官每五年可以参加一次升迁考核。
简单的说,在范仲淹未进行改革时,宋官员的升迁是只看资历,不看政绩,只要你任职时间满了,朝中又有人,那你升迁就不成问题。
想想看,宋朝的官员就是靠着这个制度来进行升迁的,你说宋廷还能出现几个想干实事的官员呢?对于仁宗朝的官员而言,反正只要在这三年内不要出错,专心地跟上司搞好关系,这样就肯定能升迁,而至于地方治理的怎样,治下百姓过的如何,这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反正是好是坏,又不影响不到他们的升迁。
可以说,这种升迁制度的缺陷是很明显的,正如范仲淹所言:“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它是让整个宋廷都充斥着因循苟且,无所作为的昏庸官员,而试问,在这些官员的治理下,这天下岂能好呢?如此,范仲淹认为要想吏治清明,首要改革的就是磨勘制度。
而对于磨勘制度的改革,范仲淹就给出了这样的改革方案:首先,“凡有善政异绩,或劝农桑获美利,鞫刑狱雪冤枉,典物务能革大弊,省钱谷数多,准事大小迁官升任,选人视此”,就是若任上政绩卓越的,则不问年限资历,可直接破格提拔。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分化事权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北宋通过恩荫、科举等途径,大量授予官职,导致官员数量过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贪污腐败: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财政收入。
2、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赋役繁重:农民不仅要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各种杂税和劳役,生活困苦。
财政危机:政府开支庞大,包括军费、官俸等,加上税收不足,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3、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薄弱。
边患频繁: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局面,需要支付大量的岁币来维持和平。
4、社会方面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二、庆历新政的推行面对社会危机,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发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即庆历新政。
1、改革的主导人物范仲淹、富弼、韩琦等。
2、改革的目的整顿吏治,解决财政危机,增强国防力量,缓和社会矛盾,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改革的主要内容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员政绩,根据政绩优劣进行升降。
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凭借恩荫做官。
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学问和能力的考察。
择官长:选派有能力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
均公田: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防止贪污。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修武备:在京城附近招募强壮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以补充禁军的不足。
减徭役: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三、庆历新政的失败庆历新政推行不久就遭遇了挫折,最终以失败告终。
1、失败的原因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等,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北宋两大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概述
北宋两⼤变法图强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变法概述宋朝阶级⽭盾和民族⽭盾⽇益严重,统治集团⾯临危机四伏的局⾯,⼠⼤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早在宋真宗初年,宝元⼆年(1039),同判礼院宋祁上疏,以为国⽤不⾜在于“三冗三费”。
“三冗”是全国有定官⽽⽆限员,各级官员⽐前增加五倍;⼏⼗万厢军坐耗⾐⾷;僧尼、道⼠⼈数⽇增⽽没有限额;“三费”是道场斋醮,百司供费⽆数;京师多建寺观,多设徒卒,增添官府⾐粮;⼤⾂罢黜,仍带节度使衔,靡费公⽤钱。
他主张裁减官兵,节省经费。
所有这些⾜以说明,宋朝已经不能只率由旧章⽽⽆所作为地统治下去了。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富弼在《答⼿诏条陈⼗事》奏中认为,当时中⼼问题是整顿吏治。
他们提出内外官吏过于冗滥,其中⽼朽、病患、贪污、⽆能的⼈应⼀律裁汰,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道诏令,规定:①改⾰⽂官三年⼀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
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提拔官员,淘汰⽼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特权,防⽌权贵⼦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贡举制。
令州县⽴学,⼠⼦必须在学校学习⼀定时间⽅许应举。
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
④慎选各地长官。
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各州的长官,由各路、各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
⑤改进职⽥法。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定数量的职⽥,以“责其廉节”,防⽌贪赃枉法。
⑥“减徭役”。
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河南府,以精简乡村役⼈。
范仲淹、富弼还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
范仲淹的各项政策,在当年和次年上半年陆续颁⾏全国,号称庆历新政。
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反对派诬范仲淹等⼈为朋党。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庆历新政的背景
积贫积弱
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于内庭设“中书门下”(政事堂),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为限制宰相权力,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军事上,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
财政上,设置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由皇帝亲信担任,掌控财政大权。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冗员”问题突出。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招募。
至仁宗时,总人数已达140 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形成“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者紧密地联
1。
高二下册历史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高二下册历史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下册历史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一、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中 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庆历新政:短暂辉煌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庆历新政:短暂辉煌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到了宋仁宗时期,北宋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内部,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行政效率低下,“冗官”现象严重;军队规模庞大,但战斗力不强,“冗兵”问题突出;同时,由于政府的开支巨大,加上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冗费”情况严峻。
外部,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给北宋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仲淹等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推行了庆历新政。
范仲淹认为,要解决北宋的困境,必须进行改革。
他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些主张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明黜陟主张根据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升降,改变过去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以激励官员积极进取;抑侥幸则限制官员子弟凭借恩荫制度获得官职,减少冗官。
在经济上,厚农桑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军事上,修武备主张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庆历新政推行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些不称职的官员被罢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得到重视,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这场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指责改革派结党营私,范仲淹等人被污蔑为“朋党”。
宋仁宗在巨大的压力下,对改革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最终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短暂,但它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它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体现了他们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面
二、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时期)
后先 核心 天天 1、严格 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下 下 整顿吏治 2、限制 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3、加强 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之之 4、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5、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乐忧 失败 而 而 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 原因 乐忧
改革派代表:范仲淹 主要内容:
“王安石是中国 11世纪的改革家。” 进步意义:
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列 宁 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 ; (目的) 为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 (性质) 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结果)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失败。
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使变法顺利进行
变法成效
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农业得到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变法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3)保守派重新得势,废新法。
历史地位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但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熙宁年间)
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 人 祖
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实现富国愿望 ——解决“积贫”问 天 题 变 对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不 对外抵御辽、西夏的进攻; 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兵愿望 — — 足 解决“积弱”问题
言 军事措施 不 足 教育措施 恤
宗 不 足 法 畏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北宋中期改革背景
第6集 庆历新政
第六集庆历新政任参知政事1043年,55岁,范仲淹回到京城。
因为西夏议和,边防暂时无事,朝臣上书仁宗,希望振修纲纪,选贤任能,以求国家复兴。
吕夷简罢相。
章得象接任。
四月,范仲淹与韩琦同时接到了回朝担任枢密副使的任命。
对于这个任命朝中不少人反对。
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长官为枢密使,副职叫枢密副使。
八月,范仲淹由枢密院转中书省,任参知政事。
何谓“参知政事”。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
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职称参知政事。
任参知政事之初,范仲淹非常谨慎。
思虑未熟?运筹未定?九月,皇上在天章阁召见宰辅。
天章阁:宋宫中藏书阁名。
仁宗即位,专用以藏真宗御制文集、御书。
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但在这里召见大臣,还是首次。
范仲淹与富弼受到特别礼遇:“赐座,给笔札,使疏于前。
”皇帝要求他们就朝政改革发表意见。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条陈十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与当年冒哀上书时所写的《上执政书》遥相呼应,但更加成熟。
1.明黜陟——约滥进,责实效。
改革官吏进退升迁制度。
官员升迁,文官三年,武官五年,将政绩呈京师考课院等覆核,无大过,例行升迁。
注意是按“年资”。
范认为,这种制度极不合理。
要按政绩实行进退升迁,赏罚公平,方能达到“人人自劝,天下兴治”。
2.抑侥幸——革滥赏,省冗官。
改革现行恩荫任子制度。
自真宗以来,每逢南郊大典及皇帝诞辰,两省要员均可申请恩荫子侄任官。
如有任学士以上官20年,则一家子孙兄弟就有20人充任京官。
范认为,这是造成冗官的主要原因。
他建议,要减少恩荫封官的数量。
3.精贡举——举人才,重履行。
改革贡举取士及学校教育。
现行贡举,以词赋取进士,大多缺乏真才实学。
要改革现状,应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
经国济世。
所以要改革教学方法和科举制度。
4.择官长——正纲纪,救生民。
庆历新政简介
● 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 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
● 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
● 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
● 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要改革 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 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首先从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做起,而绕过了澄清吏治这类最敏感的社会问题的原因(当然,这 里面亦有减少改革阻力的因素)。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
● 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
● 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 汰不称职的官员,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社会影响
● 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的六项措施,只不过是微小的改革。至于其它四项如“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摇役”,更 谈不上彻底的改革。
● “十事”宣布后,“修武备”一项,便因众多大臣反对而取消;其它各项虽然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开始推行,但也无法贯 彻下去。
● 仅仅这样一点微弱的改革,当时一般官员已认为“规摹阔大,论者以为难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 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庆历新政最后在守旧官僚的激烈反对中,宣告失败。
● 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除淘汰,一批务实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状 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
● 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赋诗填词,赞扬新政;民众也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4.1知识拓展:庆历新政原因过程及影响
庆历新政原因过程及影响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
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简介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
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
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
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失败的原因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
因为,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
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
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根本原因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
皇帝很忌讳大臣结为朋党,宋仁宗也不例外。
反对派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
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1、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宋仁宗动摇,很快归于失败。
(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085年)为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
●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注意三点: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北宋之后的南宋偏安江南)2、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赵构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南宋偏安的原因:外部:①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
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死后,宋金议和:绍兴和议。
(4)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世为侄国”)。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
北宋庆历三年谁与富弼欧阳修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北宋庆历三年谁与富弼欧阳修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北宋庆历三年范仲淹与富弼、欧阳修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县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
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就,再来赡养母亲。
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其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忧后乐范仲淹-06-庆历新政
❖7.修武备——卫宗社,宁邦国。 ❖整治军备,加强国防。
❖建议在京城附近招募强壮男丁,充 作京畿卫士,用以辅助正规军。
❖这些卫士,每年三季务农,一季教 练战事,寓兵于农。预备役
❖实施这一制度,可节省给养之费。
❖京城取得经验,再由地方施行。
❖8.减徭役——合县邑,宽民力。 ❖减轻百姓的负担。 ❖合并县邑,缩减公人,使之归农。
❖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改革终于拉开 了大幕。
❖《答手诏条陈十事》,仁宗皇帝几乎 全部采纳,陆续颁布实施。
❖即所谓“庆历新政”。
❖这也成为范仲淹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轰轰烈烈地展开。
❖除条陈十事以外,范仲淹所奏议的 其他几项内容得以颁行。
❖一、教训医工。对医者进行教育、 培训,使游医得到正规训练,提高 医疗水平。
❖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职田收入;没 有职田的,按级别发给他们,使他 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
❖这样可以督责他们廉隅为政,违法 者予以惩处。就像现在的“高薪养 廉”
❖6.厚农桑——丰稼穑,强国力。 ❖重视农业生产。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 必先务农。”
❖建议朝廷下令,要求地方官员及民 众,研究农田利害,大兴农田之利。
❖由于范仲淹的倡导,盐法通商、茶 法通商皆先后施行。
❖四、改进常平仓法。常平仓本用于 救灾赈济,但已形同虚设。
❖常平仓的本钱常借作他用,一遇灾 荒,无所赈发。
❖范仲淹建议由提刑司、司农寺监察, 以保常平仓本不被挪用。根据范仲 淹的建议,成为以后奉行的成法。 赈灾款被挪用
❖五、宰臣分领政事。范仲淹连上 《乞两府兼判》《再奏乞两府兼判》 两疏,意在用于任责,以求政令畅 通。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1、土地兼并严重北宋立国以来,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2、赋税繁重由于官僚机构庞大、军队数量众多,国家财政支出巨大。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3、农民起义不断在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的双重压迫下,农民生活困苦,纷纷揭竿而起。
例如,王小波、李顺起义,给北宋政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被迫签订屈辱的和约,如澶渊之盟。
这不仅使北宋失去了大片领土,还需要每年向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和绢帛,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5、冗官、冗兵、冗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同时,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北宋保持了庞大的军队,但战斗力低下。
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三冗”问题,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二、庆历新政的背景1、社会危机的加剧上述种种社会危机使得北宋的统治面临严重的威胁,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2、新的政治势力崛起一些有识之士,如范仲淹、富弼等,开始呼吁进行改革,以挽救国家的危局。
三、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1、澄清吏治严格考核官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2、富国强兵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3、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均税、兴修水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四、庆历新政的实施过程1、范仲淹等人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开始推行新政。
2、改革措施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五、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1、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他们群起反对,向宋仁宗施加压力。
2、改革措施急于求成一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激进,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庆 历新 政 是 怎 样 失 败 的
轰轰烈烈 的庆历新 政 。 总 的 来 说 . 宋 f 宗 赵 祯 在 登 _ = 基 之后 , 不算 坏 皇帝 . 他 的 日 还 可 子 并 不 好 过 。 内 外 交 困 的 仁 宗 在
巨大 压 力下 不 得 不 考 虑 改革 了 . 此 际 , 想 起 了范 仲 淹 。 他 仁 宗 求 治 心 切 .没 有 充 分 考 虑 改
一 一
“ 天 下 之 优 而 忧 。 天 下 之 先 后
合 格的 干部毫不 客气 。 看 到 据实调 查的 报告 , 就大笔 一挥 , 每 他
乐 而 乐 ” 早 已 成 为 激 励 志 士 仁 人 把 贪腐官 员的 名字抹掉 。富弼 说 :一笔 勾 了他容 易 , , “ 可你 知道 的 千 古 名 句 。但 范 仲 淹 的 主 要 事 不知道 他全家 都在哭! 范仲 淹的 回答 成了历史名 言 :一 家哭总 ” “ 业 并 不 是 写 散 文 . 而 是 北 宋 中 期 比一 个 地 区 都 哭 要 好 !”
道 。 庆 历 四年 (0 4年 ) 14 ,
他 唆 使 这 个 、环 模 仿 名 r 士石介 的 笔迹 , 渐渐 以假
乱 真 。石 介 是 坚 决 支 持 范 仲 淹 的 大 名 士 , 常 写 文 经 章 和 诗 赋 议 论 朝 政 . 分 十
一
奇的多 。就取 士人数来 看 。 唐代 是 的 5倍 , 元 代 的 3 是 O倍 , 明 代 是 的 4倍 。 清 代 的 34倍 , 谓 空 是 . 可
前 绝 后 。 官 员 数 量 当然 也 随 之 大 大胆 。老 夏竟让 丫环模仿 石介 的笔 迹 . 改 了石 介给 富弼写 的 篡 大 增 加 。但 是 , 举 出身 好 歹 要 考 科 封信 , 篡改 添加 的内容 暗含着 要发 动政 变把 仁宗拉 下马 。夏 考 。还 算 公 正 合 理 。 更 多 的 问 竦把 这封信上 交仁宗 , 算是重 大举报 。仁宗看 了这封信 , 虽然不 题 . 在“ 荫 ” 度上 。 出 门 制 太相信 , 内心也起 了嘀咕 。 可 “ 荫 ” 称 “ 荫 ” “ 补 ” 就 是 俗 话 说 的 “ 树 底 下 好 乘 门 又 恩 、荫 , 大 特 殊 利 益 集 团 还 有 一 个 致 命 的 阴 招 . 是 告 范 仲 淹 等 人 暗 就
历史常识之庆历新政
一、考情分析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变法,例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在教师资格笔试中,对常识的考查范围较广,了解每个变法的历史背景更有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能更灵活做题。
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时期虽然彻底失败,但为后续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本次主要介绍庆历新政的背景及其措施和影响。
二、主要内容1.变法背景北宋立国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也带来的问题。
政治上,实行一职多官,并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由此引发了“冗员”问题;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养兵"之策,导致“冗兵”现象;财政上,以金钱财富与西夏和辽换得停战和平,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出现了“冗费”情况。
“三冗”叠加,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庆历年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并施行新政。
2.具体措施针对北宋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新政措施可以分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三个方面。
(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对官吏升降的制度。
推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
②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
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
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策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
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⑤均公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
(2)富国强兵①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地重农桑,奖农桑,将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②减徭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并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
③修武备:整治军备。
庆历新政的影响
庆历新政的影响庆历新政的导火线庆历新政的导火线是1038年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要求北宋承认西夏的合法地位,至此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彻底破裂,民族关系骤然紧张。
双方先后发生了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但都以北宋的失败告终。
经历了两次打败,北宋元气大伤,而已经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辽国此时也来趁火打劫,威胁北宋。
北宋王朝疲于应付,只好向辽输送了大量的岁币,才解决此事。
与西夏的两次战役失败是庆历新政的导火线,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对北宋不利的连锁反应,彻底激化了原本隐藏在太平盛世表面下的社会危机,一是积贫积弱,北宋建立以来就存在的积贫积弱现象日益加剧,社会贫富加剧,冗兵冗费冗员现象突出,财政入不敷出。
二是内外交困,北宋庆历年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而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也十分突出,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税负很重,由此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朝政只能派兵镇压,但效果不佳。
庆历新政的导火线在于北宋与西夏作战的惨败,这直接冲击了原本如一潭死水的朝局,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不断上书要求改革,而面对惨淡的社会局面,宋仁宗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于是启用范仲淹等一批改革派着手制定各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历史上统称为庆历新政,由此庆历新政的序幕才正式拉开。
一直在历史上评价不高,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庆历新政只不过是对封建体制的微小改革,而且范仲淹提出的很多措施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有的中途而废,有的只停留在诏书上,而且庆历新政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匆匆结束,一大批改革派纷纷被贬职罢黜,全部被驱除出朝廷。
庆历新政就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虽然一般,但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比如抑制土地兼并,提拔有实干精神的官员,限制恩荫官员等,都给当时的北宋政坛带来一股清风,一扫以往沉闷的政治气氛。
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奔走相告,写文章庆贺,彷佛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虽然庆历新政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就失败了,但是一场更猛烈更深刻的变革即将爆发,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等上书陈述10件大事,主张推行新政。
宋仁宗提拔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执掌朝政后,经常询问他们使天下太平的策略。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与富弼联名上书“条陈十事”,认为目前必须加以解决。这10件大事为:1、明黜陟。宋朝对官僚实行磨勘制度,论资排辈,许多官僚昏庸无能。范仲淹建议按实际的功、善、才、行考核官吏,干练勤政的予以升迁,否则予以罢黜;2、抑侥幸。宋代官僚实行恩荫之制,大官僚的子孙无论贤愚均可通过恩荫作官,范仲淹建议减少恩荫人数,延长恩荫时间,缩少恩荫范围,并对恩荫作官者进行严格考核,否则不能入仕;3、精贡举。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制度和考场纪律,成绩优异者才能做官;4、择官长。鉴于地方政治混乱,地方知州、县令昏庸,范仲淹建议凡是知县、县令都须由上级官僚保举,并增加保举官员的人数,如果被保举的官僚才能有限或犯了错误,保举者相应受到惩罚;5、均公田。由于官僚人数增加,一些官员任满一届后,很长时间才能再次上任,在此期间没有俸禄,只好借贷度日,等到下次上任后,便大肆勒索。范仲淹建议改进职田法,规定地方官员按等级给予一定数量的职田。这样可以使官吏上任后更清正廉洁;6、厚农桑。范仲淹主张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事业,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保护全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达到富国的目的;7、修武备。宋朝养兵百万,大多驻守京师。宋夏战争爆发后,禁军多抽调到西北地区,京师防务空虚,范仲淹建议召募京师附近5万强壮青年为兵,这些士兵大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季节进行军事训练,这是强兵和节省财政开支的最有效办法;8、减徭役。范仲淹主张省并一些不必要的州、县,以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同时减少县衙中的役人,使他们回到农业中去,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9、覃恩信。君主应尽量减少赏赐,以免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仪式也须减少;10、重命令。各级官僚应该按照国家法律办事,不得贪赃枉法,不得法外用刑。宋仁宗完全接受了范仲淹等的建议,并将其中一些建议制订成法律条文,责成有关部门执行,并将这些条文在全国公开颁布。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诬蔑范仲淹与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庆历五年(1045)初,范、富、韩、欧阳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又几个月便宣告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