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忧—回眸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纲领和课本,范仲淹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
这在纲领中是如何体现的?
整顿吏治
选拔——官吏由何而来? 升降——官吏如何以用?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大部分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于 庆历三年向全国推广实践。
范仲淹之忧是否就此解决了呢?
新法被宣布废止,庆历新政仅 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为什么呢?
梳理这次改革的信息:
冗兵
内禁军193,000 内禁军358,000 内禁军431,000 内禁军826,000
——史料来源:钱穆《国史大纲》
“荒年募兵”,流民招进军队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财政篇
太宗至道末 岁入 22,245,800缗 真宗天禧末 岁入 150,850,100缗 仁宗皇祐元 岁入 126,251,964缗 岁出(小半) 余大半
冗费
岁出 126,775,200缗
余 24,074,900缗 无余
——根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缗(min):古代穿钱用的绳。——《新华字典》
当时是冗官冗兵的世界。冗官耗于上,冗兵 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
积贫积弱
积贫:北宋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积弱:北宋政府在对外战争中连连败北,以致被迫 先后与辽、西夏签订了屈辱条约以换取苟安。
这次改革, Yes or No?
有着位高权重的支持者?
这次改革, 有着经验丰富的政治家? 这次改革, 有着道德高尚的改革者? 这次改革, 有着切中时弊的改革措施? Yes or No? Yes or No?
Yes or No?
范仲淹之“忧”何以未解?
观点一: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 到他们强烈反对。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受到各种攻击,被 迫离职。 ——教材编写者 观点二: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 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 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也许能够成功。 ——南 宋人叶适 观点三:“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履官吏…… 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 失败。 ——《宋史· 范仲淹传》 观点四:“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 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因为)……它(改革)抵触了宋 朝的家法。”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
24000人 ——史料来源《通典》 ——《新华字典》
“一官三人共之” 机构重叠,官员混 滥 冗:多余的。无用的。 ——《新华字典》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军队篇
宋太祖开国时 宋太祖开保时 宋太宗至道时 宋真宗天禧时 宋仁宗庆历时 200,000 378,000 666,000 912,000 1,259,000
汉族,苏州吴县 从这张大事年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今属江苏)人。 1015考中进士。
“然则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欲清其流, 必澄其源”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 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官吏的选拔制度。 (四)择长官,即改革地方官员人事制度。 (五)均公田,即调整多寡悬殊的官员公田(职田)。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减徭役,即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九)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观点五:改革派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对改革的艰巨性、 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准备不够充分,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稍嫌 欠缺的条件下仓促上马…… ——方健《范仲淹评传》 观点六:庆历新政夭折的主要原因是仁宗的始从终弃。
——张希清(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
合作探究: 以上不同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 的? 从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看,你最认同哪一类观点?为什么?
“磨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制度的存在会带来怎样的消极风气?
官吏升降的改革 小故事二: 范仲淹选监司到各地审查官员,并将他们报上来 的不才者一笔勾之。富弼说:“一笔勾掉这些官员很 容易,但你知道他们一家都在哭?”范仲淹说:“一 家哭有比一个地区的百姓哭厉害吗?”遂悉罢之。
范仲淹整顿吏治态度如何?
千年之“忧”
——回眸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皇帝:宋仁宗
宰相:范仲淹
小故事: 一日(宋仁宗)特开天章阁,召对(范仲淹等 人)赐坐。【此于宋为殊礼矣。】给笔札,使其当 面疏奏(改革政治的方案)。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宋仁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范仲淹因何而“忧”?
——教材“学思之窗”
宋朝“恩荫”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会带来哪些弊端? 范仲淹对这种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 为什么?
官吏升降的改革
材料三: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kan)。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 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者,……众皆指为生事,必嫉 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 ——《范仲淹全集》
范仲淹之“忧”已成为了千年之 “忧”
何以解“忧”?
集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冗兵、冗官 冗费
强化君权 加强统治 增加财政负担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积 贫 积 弱
官吏选拔的改革 材料二: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 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 门客等享受此特权。……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 余人。
秦帝国
汉帝国
隋朝
大唐帝国
宋辽时期
范仲淹以何解“忧”?
古人解忧的方式有哪些?
借酒消愁
抒情写诗词,发表牢骚
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积极进取,迎难而上 ……
范仲淹为官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1015年 1021年 1024年 1028年 1029年 1033年 1038年 1043年 官名 广德军(今安徽)司理参军(狱官) 泰州海陵(今江苏)盐仓监官 兴化(今江苏)县令 密阁校理(校勘皇家典籍) 河中府(今山西)通判 右司谏(京城谏官) 越州(今浙江)知府 范仲淹(989- 参知政事(副宰相) 1052),字希文,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 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 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朱镕基1998.3 温家宝总理(2003—至今) 朱镕基总理(1998—2003)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 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温家宝2008.3
Baidu Nhomakorabea宋社会之面面观——官吏篇
中央
皇帝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统兵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调兵
财政
中 三司使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政参 事知
马 军 司

步 军 司
北宋社会之面面观——官吏篇
朝代 东汉 晋 总官数 7567人 6836人
冗官
隋朝 唐朝
北宋 冗:多余的。
12576人 18805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