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之说
简述孟子四端的主要内容
孟子四端的主要内容是指人天生具有的四种本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本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萌芽,与人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这四端,实践仁、义、礼、智。
具体来说:
1. 恻隐之心:指的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
每个人都有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感到同情的能力,这是施行仁的开始。
2. 羞恶之心:指的是羞耻心,是义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行为的对错有判断能力,对于不善的行为会感到羞耻和厌恶,这是施行义的开始。
3. 辞让之心:指的是推辞谦让的心,是礼的开端。
每个人都有在利益面前退让一步的想法,这是施行礼的开始。
4. 是非之心:指的是明辨是非的心,是智的初始。
每个人都有对事物对错判断的能力,这是施行智的开始。
孟子认为这四种本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
而这种本性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中哲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一、先秦哲学1、“五行”范畴在文字上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
五行:水、木、金、火、土(一)孔子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①以“爱人”为“仁”。
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
爱是有差等的爱。
②以“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内在性的道德。
其第二义是修己,通过实践礼而有教养,同时不拘泥于礼,努力体认礼之内核,达到实现仁德的自觉、自愿、自律,挺立道德的主体。
③“忠”与“恕”接近于“仁”。
“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讲的则是接人待物,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
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为道不远。
④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⑤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为最高。
第二层次的仁叫“成人”(全人、|贤人)。
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
2、什么是中庸?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庸”有三义,一是“不易”,二是“用”。
“中”是指中和,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文质关系、哀乐情感表达、和性情、仪表上)。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
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也有反映。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子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统一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二)老子、庄子1、无为2、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讲了什么,如何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孟子“四端说”(哲理小故事)
孟子四端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既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对孔子和孟子学说最精炼的概括,可以说一个“义'字概括了孟子思想的全部内容。
孟子
孟子曾提出儒家著名的四端学说,所谓四端就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所以说四端。
孟子认为这四端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能够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一个人在世上的立足之本。
孟子提倡以人为本,坚持朴素的民本思想,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之初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超前的思想,也是孟子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十分开化,奴隶主虐待奴隶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社会上还有各种处罚犯人的各种酷刑,甚至还用活人祭祀陪葬,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只有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让百姓感到害怕,百姓还不敢犯上作乱,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才会稳固。
但是孟子指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人都有羞耻之心,谦让之心。
否则人与禽兽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一个国君不懂得爱护他的百姓,一味滥用刑法,即使百姓因为害怕表面上不敢表现出来,但是心里难免有怨恨,时间长了,慢慢累积,百姓总有一天心里愤怒的火山会爆发出来的,到时候恐怕离亡国的日子不远了。
四端说的理解
四端说的理解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代表仁、义、礼、智的萌芽。
他认为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源头,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同情心,即恻隐之心,因此这四端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四体,是人的固有之德行,而非外在赐予。
这些情感是善的发端,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孟子的思想,四端说与孔子的"忠恕观"有渊源关系,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了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四端说是孟子对人性善的理解,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行为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1。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及主观题解释名词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3.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亦称伪孔本,流传至今,是后代《尚书》最通行的本子。
东晋元帝时梅ji所献的一布题作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8篇。
其中新增篇目和“孔安国传”是晋人的伪造。
4.易经:《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5.卦,爻辞: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孟子的性善论及四端说
養氣指培養主體的浩然之氣,後者指天理流行之氣, 即由心所帥之氣,理性化的形軀和情意。這種氣和道 德本心相應(配義與道),是由道德本心經常實現而 產生的(是集義所生),而並非偶然地由外在模倣一 般的道德行為而產生的(非義襲而取之),故與本心 的內涵相貫通,∴孟子以「浩然」、「至大至剛」、 「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等語來形容。 ∵養氣(集義)是據內而非據外,∴最後再批評告子 的義外之說是不知義。 在別處,孟子亦說: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離婁下)
「端」是開端、端倪的意思,「四端」指道德本心呈 現的四個基本方向。四端是具道德價值的情感(可稱 為道德情感)。 /惻隱-不忍見他人受苦難的同情心 -羞惡-對於罪惡行為感到羞恥的心 -辭讓-對別人謙讓及尊敬的心 \是非-辨別善惡是非的心 依孟子,四端有普遍性。∴說「人皆有之」、 「無……之心非人也」。 辨別:普遍性與一般性 /普遍性(universality)-對於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有效 或合理的特性,即必然性(necessity) \一般性(generality) -對於大多數有理性的人都有效 或合理的特性,即概然性(probability)
II 四端說
孟子所言的善性,又稱為「四端、良心、良能、良知、 良貴」等,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機能(道德主體),也 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孟子喜歡從道德實踐的四個基本 方向說明善性,此即所謂「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 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 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 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
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
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
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
《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2、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
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
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
”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对孟子四端说的感悟
孟子四端说的感悟
孟子的四端说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这四端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是人类追求道德和文明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这四端来不断地自我修养,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这四端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孟子的四端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此外,孟子的四端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孟子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这四端来观察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世界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
总结起来,孟子的四端说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地自我修养,通过四端来观察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世界的变化。
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
在其著作《孟子》中,他提出了“四端”这一概念,即仁、义、礼、智。
这四端被认为是人格修养和品德塑造的基本要素。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讲述一系列的例子,来解释和阐释这四端的内涵和重要性。
首先,仁是孟子所推崇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孟子》中,孟子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述仁的真正含义。
比如,他谈到了一个叫樊齐的学生,樊齐遇见一个人落水,他立刻扔下书包跳进水里救人。
这个例子传递了仁者爱人的精神,即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同时,孟子也提到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只有将仁达到极致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通过对例子的阐述传达了仁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义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孟子提到了在很多不同的场景下的例子来阐述义的概念。
例如,当孟子被问及“弟子效人”时,他通过棋盘上的棋子来说明义的含义。
他说,如果弟子学习师傅的棋艺,并以此为乐,那就是符合义的要求。
这个例子展示了义的意义在于师傅和弟子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礼是孟子所重视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孟子》中,孟子用很多的例子来展示礼的内涵和重要性。
其中,有一则关于兄弟相争的故事,强调了“以礼治国”的理念。
在这个故事中,兄弟在分割一块肉时产生争执,他们求助于孟子来公正地解决争议。
孟子用礼来调解纠纷,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这个例子体现了礼的作用,它不仅在私人关系中有意义,也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智则是孟子所推崇的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孟子通过一系列有关智的例子来阐述其重要性,比如,他提到了一个关于重耳的故事。
重耳在智力上不如斗胆,但他却有很高的谋略,以寡敌众,挑选合适的人才并领导他们取得胜利。
这个例子体现了智的重要性,智慧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决策、思考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孟子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展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的重要性和应用。
这些例子不仅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四端的内涵,更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正面品德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的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较少涉及,这与孟子其他方面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现象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说是孟子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讨论,以求方家指正。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
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
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呢?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端”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有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
“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
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
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
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
“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
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
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
”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10)。
论儒家性善思想
羞恶之心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 羞恶之心即为羞耻心,在当代社会,在人们越来 越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时,仍然存在着种种不文 明的现象,有心人士总结出了如此十大不文明现 象:一 损坏公(私)物品,公共设施;二 随意 乱扔杂物,烟头;三 随地便溺 ;四 丢弃宠物, 大街、绿地上溜狗;五 在公共场所吸烟;六 上下 车不遵守先下、后上规则,不排队,行人不走人 行横道,穿越栏杆;七 在车上挤占老、弱、病、 残、孕座席和不给让座;八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说脏话;九 开车抢道、占道、乱停乱放、闯红灯; 十 卖东西缺斤短两,卖注水肉。
辞让之心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 辞让之心即为谦让心,谦让亦为我们中华传统美 德之一,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仍不能忘记这种优 良的传统。不过在现在的生活中,公车上抢座, 为了一件商品而能大打出手等的事早已不新鲜。 所以这种辞让之心仍要继续向大众传播,让我们 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时代仍能熠熠闪光。
是非之心
四端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其内容即是:人之本心 先天含有仁义礼智“四性”,是为本心形上之体; 本心触物发动,化显形下之用,是为仁义礼智 “四德”,此四者间事实无先后,但逻辑有上下, 形成“爱—→推—→敬—→别”之关系;本心体 用转化建立在心理发生机制上,由不忍恻隐之心 始递而生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合为“四心”, 乃是道德主体当下之心理情感,是形上本体向形 下之用转化之开端,是仁义礼智“四德”生成之 开端,故为“四端”;“四德”乃是本心之用, 需在成己、及人、亲亲、仁民、爱物、知天、事 天中最终完成。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 是非之心即为是非心。试问现代人还有几个是有 是非心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 被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上的八卦新 闻围绕着,我们已渐渐分不清孰是孰非,只能跟 着舆论走,最后导致即使真相摆在面前我们也不 知道这是否就是真相。是非之心很重要,有了是 非心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公正公平。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
高考经典复习:《孟子》各章节主要思想归纳卷一梁惠王上一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
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的基础上。
否则,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
五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达到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基础。
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卷二梁惠王下一本章和第2章、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二强调“与民同乐”三孟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应以仁者的态度,尊重小国,不引起小国的疑虑,这样可以保有天下,这是仁者乐行天道。
小国对大国应以智者的态度,安于小国处境,不与大国对抗,这样可保有国家,这是智者敬畏天道。
如此,大小国家能和平相处,这就是“仁”的实现。
四强调“与民同乐”。
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五阐述“王政”内容,指出实行“王政”应“与民同欲”。
同时,孟子不是“禁欲论”者,而是“节欲论”者:①肯定人欲的合理性;②主张满足人欲,与百姓“同之”,一方面国君要节制过分的奢欲,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欲望。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
孟子四端说的例子古今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四端”作为人们应该追求和培养的品德。
四端分别是仁、义、礼、智,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古代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今世界各地,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和阐述孟子四端的内涵。
首先,仁是孟子非常强调的一种品德和态度。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表现出无私和关怀。
在古代中国,著名的仁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例如,孟子曾经提到过老子和舜。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提倡无为而治,重视谦逊和包容。
舜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以仁政著称,为人民着想,使国家繁荣稳定。
这些仁者的行为和思想有力地证明了仁的重要性。
其次,义是在孟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义是指遵守道德规范和原则,做出正义和公正的行为。
在古代,有很多以义为核心的故事和例子。
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尽管他面临死刑的威胁,但他拒绝逃跑,表达了对法律和正义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以义为核心的故事。
比如荀子所讲的守信义之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因坚守信义而获得荣誉和奖励的情节。
这些例子都突出了义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礼是孟子所强调的重要品质之一。
礼涵盖了行为规范、仪式传统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古代的皇帝和贵族都非常重视礼制,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邦,就是将礼的观念贯彻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周礼就是对礼制的详细规范,包括了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
这些礼制的存在和遵守,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最后,智是孟子推崇的品质之一。
智指的是明理、有见识和才智。
在古今世界各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智慧的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比如古代的孔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智慧和见识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如古代的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智慧和思辨能力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子四端说解读
作者: 钱月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刊
页码: 19-2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四端;孟子;朱熹;李退溪
摘要:孟子“四端说”是在孔子、子思等前人学者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丰富了孔
子“仁”、子思“五行”的理念,同时也奠定了自己“仁政”的理论基础。
其“四端说”主要围绕“仁义礼智”四端和“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而进行阐述的。
四者又以“仁义”为核心,着重阐述了孟子的“仁政”理念。
朱熹、焦循、赵岐分别对《孟子》一书做注,并从中阐发了一些自己的个人见解。
孟子的“四端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中国哲学以朱熹的“理气说”为代表,韩国哲学主要以李退溪和李栗谷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冯家琦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
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4、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
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四)、总结教学,布置课外作业:
1、总结教学:
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
现在老师对本文作一个简单的小结: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
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因此,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请大家抄一下。
2、课外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