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
传播学概论复习.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02e1fe58fafab069dc02a9.png)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Z 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 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 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 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 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 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坏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 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 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 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 躯体别人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的信息 自己不了解的信息 的信息的信息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d1c27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e.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 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 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 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 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 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1.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3. 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 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 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 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 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 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 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 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1b85a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e.png)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考前复习对于顺利通过考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考前复习准备。
一、概念基础1. 传播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传播学的整体把握。
2. 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如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以及循环传播模式,并能够描述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3. 传播媒介和技术:学习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并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应用和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与模型1. 传播学的理论:了解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媒介效应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并能够分析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2. 传播模型:学习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拉斯韦尔模型、SMCR模型等,理解不同的传播模型对于不同传播场景的适用性。
3. 传播科学方法论:了解传播科学的方法论,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应用范畴和步骤。
三、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学习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客观真实原则、隐私保护原则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2. 传播法律:了解与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版权法、侵权法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
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学习设计、实施和分析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2. 传播实践案例:学习传播实践的案例,如公关活动、广告策划、媒体报道等,了解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6df1ab1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1.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17d5a6c850ad02df8041a6.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5fbdc4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6.png)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第四章一.信息含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
二.传播(一)含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三.精神交往论含义:精神交往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四.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第三产业。
2.脑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五.符号含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六.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七.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八.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无反馈渠道)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香农—韦弗模式:(引入噪音概念)九.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第六章一.人际传播含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库利“镜中我”概念: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a4ae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7.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讲义
![传播学概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c36bcc8bd63186bcebbc0a.png)
傳播學概論講義(PPT版)第一章傳播的含義第一節傳播定義從古代漢語來看:說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傳》:傳播中外,鹹使知聞。
•強調傳遞、撒播。
從英文詞根來看:•拉丁詞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歐詞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換•強調交流、雙向。
從西方學者的定義來看:•分為四種:•1.影響說傳播是傳播者有意識地影響他人的勸服行為。
–“傳播就是某個人傳遞刺激以影響另一些人的行為的過程。
”•——霍夫蘭等1953年•以上定義強調了傳播者傳遞資訊的目的性和影響性,把傳播目的的實現和受者行為的改變看作是一切傳播的基本特徵,忽視了有些資訊並非是向人們有目的的施加影響的事實。
2.反應說傳播是一個有機體對於各種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義在強調傳播的廣泛性和受者反應的必然性的同時,拋棄了傳播的社會性和受者的能動性。
3.互動說•傳播是把互不關聯的事物聯繫起來的過程。
•強調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通過資訊傳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向性。
但是人類傳播畢竟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一來一往的資訊互動,而是一種複雜的多向的資訊交流與溝通。
4.共用說•傳播是傳受雙方對資訊的共同分享。
–“我們在傳播的時候,是努力想同誰確立共同的東西,即我們想努力共用的資訊,思想或態度。
”•——施拉姆•定義強調了傳播者與接受者對符號的共有性和共用性,但沒明確指出:傳受兩者要“分享的是含義,而非符號”。
因為“同一個符號對兩個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或者對一個人有意義,對另一個卻毫無意義。
”關於傳播定義的異同•相同點:•1、傳播是一個過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來。
•2、傳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視傳播過程中的語境。
•3、傳播是象徵性的。
Sign 強調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間的關係。
不同點•1、社會活動–贊成的人將它視為一種社會工具,人與人之間關係形成的基礎。
我們不單是尋求傳播,相反,我們是在傳播過程中做具體的事情。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c50e4d6aaea998fcd220e85.png)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全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729675491a37f111f0855bef.png)
《流传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流传概括【名词解说】流传学:研究人类社会流传现象和流传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流传:起码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流传活动。
工具性流传:人类进行流传是为应付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睁开与自己生计和发展有关的全部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流传媒介的接触,耗资现代人大批时间,使之愈来愈疏于行动,并认为自己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迷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义:假如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掌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近似“自我完成的寓言”,即假如个人依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睁开行动,结果便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流传的实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一样)、时空遍及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陪伴性(实物流传、贯串性)、极端重要性(流传的实质)大众流传职业化的流传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半人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长处为:快、广、多、好(清楚度、保真度)。
流传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停地向整个社会实时报告环境的改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流传的定义(一)共享说:重申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重申是传者企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重申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睁开的仪式(四)“符号“说:重申流传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 5W模式5W:Who (谁)→ says What(说什么)→ in What channel (经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获得什么成效)5W,流传构造(过程)中的 5 个因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成效。
5W,流传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剖析、容剖析、媒介剖析、受众剖析、成效剖析。
5W 模式的问题:( 1)单向 / 双向(无反应):线性模式,将流传可谓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流传使双向的。
(2)孤立 / 联系:割裂流传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 / 改动:“讯息”常常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 e.g.噪音)(4)环节 / 因素:“成效”其实不必定出现,流传可能无效,所以不过环节。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b9392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e.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a4f975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5.png)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732f1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4.png)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考复习资料精品⽂档精品⽂档《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际传播:⾄少两⼈之间进⾏的个⼈与个⼈之间的传播活动。
⼯具性传播:⼈类进⾏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存和发展相关的⼀切⾏为。
⿇醉作⽤:与⼤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动,并以为⾃⼰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我达成的寓⾔”,即如果个⼈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时不有、⽆处不在)、⾏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机械化、电⼦化的技术⼿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传送信息的⾏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功能监测环境——⽤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认知、态度或⾏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上⼀页下⼀页。
传播学概论(课堂)
![传播学概论(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feae70fd700abb68a982fbab.png)
的印刷报纸。 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是世界上现 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它是周报,每周一张。 166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周刊《莱比锡新闻》 改为日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 到19世纪30年的中期,美国出现了真正的大众 媒介——便士报。这是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 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 媒介。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西方传播学的发展
大致可以将传播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20~30年代,传播学研究只不过是散金碎玉, 分散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人们主要关注传播 效果,并产生了最早的传播学理论,即效果 研究中的枪弹论。 – 这一时期的研究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 激—反应”理论的影响。
第二阶段 – 40~50年代,传播学研究开始兴盛。 – 50年代被认为是模式建立的鼎盛时期。 – 许多新的理论被提出。 第三阶段 – 70、8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分化与综合。 – 研究方向、重点、内容的转变。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产生以前,社会信息难以大规模
复制的。因此文字的使用是特定阶层的 事情。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化 的扩展性传播和保存成为可能。
公元105年以后,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五世纪中国已经普遍地使用纸张。
公元八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
12世纪时传入欧洲,14世纪时欧洲各国普遍使
三、传播的类型
两种分类
二分法——即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 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 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 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 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四分法——即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讲义(PPT版)第一章传播的含义第一节传播定义从古代汉语来看: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拉丁词根:Communication: Communis分享,共有•印欧词源: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分为四种:•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等1953年•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
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施拉姆•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相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
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1、社会活动–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2、传播与意图“You cannot not communicate.”–人们能从这种传播行为中产生很多种解读。
–否认此观点的人认为只有有意图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传播行为。
–两种视角:信源视角与接收者视角。
我们对传播所作的定义: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传播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行为、过程传播是与信息相关的行为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换、沟通传播(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第二节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自我传播(Self communication)•自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定义: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包括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发泄陶醉等等。
•特征:•(1)信息传播规模小、空间小、信息具有隐蔽性。
•(2)信息反馈及时、畅通。
G 米德的“主、客我理论”•如何认识你自己?•——自我互动(本我、自我、超我)G 米德的“主、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的本质在于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2.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定义:单个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特点:–人际传播多属于面对面的亲身传播(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
–传受与反馈及时。
–在传递信息时使用双重符号,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库利的“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
其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3、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3. 组织传播•定义:各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公关、广告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特点:•(1)传播者多以组织或团体名义讲话。
•(2)信息大多是指令性和劝服性内容。
•(3)传者和受者的行为规范。
•(4)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
组织传播的形式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等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4、内外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输出:CIS企业识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定义: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的来源与确立第一节传播研究萌芽与来源一、传播学的中国渊源:•对传播特性和功用的论述•对受众观念的论述:•对传播原则的论述:二、传播学的欧洲渊源:•1、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最有效的说服取决于对话的三个要素——说话者、话题、听者。
”•“决定对话目的和对象的要素,是听者。
”2、法德的经验主义源泉•经验学派,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3、法兰克福的批判主义源泉•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的批判主义代表。
•霍克海默:认为传播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应将传播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研究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两大学派比较第二节传播学的形成与确立传播学产生的土壤: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一、传播学形成背景:–政治上——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实践是传播学形成的催化剂;–经济上——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传播媒介的兴起是传播学形成的物质基础;–学术上——多种学科的兴起为传播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治上:•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拉斯韦尔为首的一些学者对战争宣传问题的研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霍夫兰带领的心理学家展开了大规模的“态度改变”研究。
经济上:•1、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的2/3都集中在美国手中,形成了一些广告、公关和媒介的新兴产业。
•2、传播技术大大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学科上:•传播学的发展是在吸取了其他许多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
–心理学–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符号学等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集大成者”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Lasswell, Harold)•心理学家卢因(Lewin, Kurt)•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 Paul)•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Hovland, Carl)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第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宣传问题的专著,成为传播学的经典著作;•2.《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1)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学的五大要素,提出了五个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Who 谁控制分析•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对谁说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2)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传播对象并不是无依无靠,孤零零的靶子,而有一个团体的靠山。
•把关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极传播论(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再经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
•创立“耶鲁学派”研究态度改变问题(Attitude change)。
•研究传播效果,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Schramm, Wilbur)1.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2.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地。
3 .1949年,编纂了《大众传播》,被视为传播学的第一部权威性教科书。
4.1956年,参与攥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对后来的传播控制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5.1973完成代表作《传播学概论》(Men, Women, Messages, and Media: UnderstandingHuman Communication)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传播学理论的专著,奠定了他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
•早期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30年代,研究重点在传播效果上;–第二阶段:40-50年代,研究兴盛的阶段,研究者开始提出自己的传播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的开端•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以宣传为题的书。
拉斯韦尔提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所谓表述可以采用说话、文字、图片、音乐诸形式。
•政治学者、新闻专栏作家李普曼1922年出版了《舆论》一书,他认为宣传能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1、态度改变:有哪些最有效的方法?•2、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有何影响?影响如何发生的?传播学研究的开端•拉扎斯菲尔德1933年移民美国从事广播效用研究。
1940年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多次对总统选举进行调查,是民意测验的开端。
•心理学家霍夫兰注重研究人们态度改变。
中期的传播学研究:60-70年代•继续深化、拓展内容、研究更为具体,研究了传播同社会的各项关系。
当代传播研究:•传播学出现了许多边缘和交叉学科。
•传播学中的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传播学日益注重大众传播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