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行》中的形象类比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琵琶行》中的形象类比法
作者:王亚鑫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琵琶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巧用形象类比法,对琵琶女与诗人进行形象类比,从而抒情言志,使文章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形象类比法
《琵琶行》一诗巧用形象类比法,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看似毫无人生“轨迹交点”的人物形象的不幸遭遇,悲愤情感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进而让两个艺术形象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诗人巧用形象类比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人生经历看,他们都有从春风得意到落魄不堪的不幸遭遇。
我们知道诗人白居易少年时期聪慧能诗,29岁就中进士,到三十六岁都顺风顺水,官至翰林学士。然而从《琵琶行》的序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便知:诗人此时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诗人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琵琶女从她的自诉中“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我们了解到:琵琶女年轻时是一个貌美如花,才艺双全的艺人,她的名声显赫,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是她人生最美的时光,然而她最得意的时刻,也随着青春的流逝,成为了记忆。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的她,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时光,也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
二.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来看,他们都是被时代无情抛弃的对象。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白居易,并不被同僚们认可。因宰相被刺杀,白居易愤然上书“急请捕贼”,案件查明后,按理说最早上疏请求急捕凶手的白居易应是有功之臣,不料反而由此得罪,当朝权贵们攻击他越职上书言事,借此陷害。诗人白居易被无情地这个时代抛弃了。对琵琶女来说,在这一个女子没有独立人格的时代,女人是没有独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价值的。即使在琵琶女色艺俱佳的时候,她的价值和欢乐也都是男人们给予的,诗文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就是最好的佐证。当她人老珠黄,“门庭冷落鞍马稀”,最后嫁作商人妇,不仅遭别人的冷落,连自己的丈夫也冷漠自己,留下她在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与她作伴的悲惨结局。
三.从人生况味看,他们都是知音
作为官至翰林学士的白居易,现在却“谪居卧病浔阳城”。作为京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艺人琵琶女如今却“门前冷落鞍马稀”。相似的人生境遇,肯定有相似的人生况味,他们都深深体味了人生的落魄、凄凉与无奈。于是便有了“忽闻水上琵琶声”,诗人就忘归,寻声相邀,“添酒回灯重开宴”,因为两人都体味到相同的况味,两人便成了知音。原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都把对方看作能理解自己不幸的人生知音,于是便有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为什么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其实这也是诗人白居易要用形象类比法写这篇《琵琶行》的出发点。在当时那样的政治背景下,诗人被人诬告,被人排挤,同时君主也不辨是非,作者很难直抒胸臆,发泄自己心中的满腹怨气,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文人是不会憋着自己的怨气的。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不平则鸣,有感必发。”由此,作者就塑造了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巧用形象类比法,既不留给权贵诬陷的把柄,也不失真地借此向读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人巧用形象类比法,让琵琶女像镜子一样直观地把自己的悲愤情感呈现出来,彼此为知音悲泣,诗人已把自己和琵琶女两个艺术形象揉为一体,叙写琵琶女的沦落之情,正是表现自己的失意之情。正如《唐贤小三昧集》所评“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流”,使《琵琶行》一文像琵琶声一样,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朱银锦.评《琵琶行》的借人抒情艺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邱华全.琵琶女,一面特别的镜子——《琵琶行》人物形象探讨人文论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