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 总结

[例 1]足量的含不溶性固体杂质(其含量不详)的粗盐,经提纯
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 NaCl 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②过
(2011 年广东肇庆检测,双选)为了除去粗盐中 Ca2+、Mg2+、 SO2-及泥沙, 可将粗盐溶于水, 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①过滤; 4 ②加过量 NaOH 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 Na2CO3 溶液; ⑤加过量 BaCl2 溶液。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④②⑤③
CD )。
B.④①②⑤③
溶性固体与液体 低三靠” 的
溶,一定用过滤 (3)“定量实验” 方法) 要无损
方法及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①蒸发时一定要不断搅拌; ②当出现 大量晶体析出 分离溶于溶剂中 时就应停止加热。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 坩埚钳 的溶质;是浓缩 夹持,后放在 铁架台的铁 或蒸干溶液得到 圈 上; ④蒸发皿中溶液不超过 固体的操作 三分之二 。
方法及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1)温度计的水银球在 利用沸点不同 而分离互相溶 解的液体混合 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2)蒸馏烧瓶中要加沸 石(碎瓷片)
物
(3)冷凝管水流方向应
为“下进上出”
方法及装置
适用范围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
注意事项
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
同,用一种溶剂把溶 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 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 来,然后用分液漏斗
(1)萃取剂的选择: a.与原溶剂不相溶 b.溶质与萃取剂不反应
初中历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早期人类生活在狩猎和采集的社会中,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料,居无固定住所。
2. 农业的诞生和定居社会的形成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驯养动植物,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聚居和定居,形成了定居的社会形态。
3. 各类生产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产生农业的诞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分工也随之产生,分工细化使暂无狩猎和采集的社会中,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生活资料,居无固定住所各类手工业兴起,建立了建设筑、纺织业,各专业分工和细分,并且开始形成了早期社会的财富和阶级。
4. 城市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城市始于公元前的米索尼亚文明和中东部落的都市文明,到了2000年前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等文明中,人类已经形成了城市生活并管理国家。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1.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变革夏、商、西周与东周这段历史,所谓政治生活发生了如宗法制度的确立和砍劈土制度的复辟,而在东周时期,周天子推行了分封制度,在这里的范围实行分封制,在这段历史时期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合适受巨大发展和更为复杂的形势。
2.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秦统一了中国,开始了封建华夏政体的大一统和封建制度,辉煌地带领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时期。
3. 分裂与统一晋朝后的历史被分裂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的建立,这期间都是战争与割据的政治生活,直至唐朝的建立后,中国又一次出现统一的局势。
三、中古世界的政治与外交1. 帝国的興衰以《三国演义》为写照的统治转换是中国宋朝完美的划分,宋朝将各个小朝廷统治集合为一个大的,完整的帝国形势的发展进程。
2. 世界诸国的兴起与发展欧洲中世纪时期,瓦辛基、阿拉伯和帝国都建立了统治单位的地区,使中国一个土固国,成为了世界的头号大国。
四、近代世界的变革1.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西方国家,日内瓦雅尔山里和北把尼斯没有商人,他们发展了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逐渐增加,使得资本主义开始成形。
活法第一章精辟总结

活法第一章精辟总结
活法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人生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
这一章节提
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总结。
首先,活法第一章强调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
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提
倡善良、宽容和乐于助人的品德。
其次,活法第一章也探讨了生活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
些实用的建议,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
持身心健康等方面。
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个人素
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活法第一章还涉及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鼓励人们
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要有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精神追求,要
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活法第一章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等方
面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我们应该从这些观点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活法第一章的精辟观点,无疑对我们的人生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结构。
1. 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具有周期性的特征。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3. 原子的结合。
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金属键是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4. 化学式和化合价。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学价数,是元素化合时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
5. 分子结构。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的形式包括线性分子、角形分子、平面三角形分子、四面体分子等。
6. 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离子、分子或原子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金属键结合而成的。
晶体结构的形式包括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7.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8.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9.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溶解等。
10.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11.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3篇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方法适用范围主要仪器注意点实例固+液蒸发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 (H2O)固+固结晶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升华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酒精灯 I2(NaCl)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液+液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从溴水中提取Br2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分液漏斗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蒸馏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乙醇和水、I2和CCl4渗析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半透膜更换蒸馏水淀粉与NaCl盐析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烧杯用固体盐或浓溶液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气+气洗气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洗气瓶长进短出 CO2(HCl)液化沸点不同气分开 U形管常用冰水 NO2(N2O4)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常见物质除杂方法序号原物所含杂质除杂质试剂主要操作方法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用固体转化气体2 CO2 H2S CuSO4溶液洗气3 CO CO2 NaOH溶液洗气4 CO2 CO 灼热CuO 用固体转化气体5 CO2 HCI 饱和的NaHCO3 洗气6 H2S HCI 饱和的NaHS 洗气7 SO2 HCI 饱和的NaHSO3 洗气8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洗气9 CO2 SO2 饱和的NaHCO3 洗气10 炭粉 MnO2 浓盐酸(需加热)过滤11 MnO2 C -------- 加热灼烧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盐酸)过滤13 AI2O3 Fe2O3 NaOH(过量),CO2 过滤14 Fe2O3 AI2O3 NaOH溶液过滤15 AI2O3 SiO2 盐酸`氨水过滤16 SiO2 ZnO HCI溶液过滤,17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过滤18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加酸转化法19 NaCI溶液 NaHCO3 HCI 加酸转化法20 FeCI3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剂转化法21 FeCI3溶液 CuCI2 Fe 、CI2 过滤22 FeCI2溶液 FeCI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23 CuO Fe (磁铁) 吸附24 Fe(OH)3胶体 FeCI3 蒸馏水渗析25 CuS FeS 稀盐酸过滤26 I2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27 NaCI晶体 NH4CL -------- 加热分解28 KNO3晶体 NaCI 蒸馏水重结晶.3、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检验类型鉴别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推断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检验方法① 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② 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③ 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④ 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① 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气体检验方法氢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氯气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硫化氢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氮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一氧化碳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②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7)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9) Fe3+ 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10)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二、常见事故的处理4、事故处理方法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盖钠、磷等失火迅速用砂覆盖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酸、碱溅在眼中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白磷沾到皮肤上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溴滴到皮肤上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撒上硫粉三、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B=nB/V nB=CB×V V=nB/C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 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一节: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列举法:{a,b,c……}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例题: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3.若集合M={y|y=x 2-2x+1,x ∈R},N={x|x ≥0},则M 与N 的关系是 .4.设集合A=}{12x x <<,B=}{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宪法第一章总结

宪法第一章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之法,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宪法第一章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宪法第一章总结(一)第一节宪法概述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
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
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正式成文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的1982年宪法。
第二节国家性质(国体)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一般地说,在经济上处于统治或领导阶级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权力。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征:1、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敌人专政的结合第四节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我国多种经济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特点:自愿组合、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宪法第一章总结(二)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含义:注意中外古代都有“宪法”这个词,但与近现代宪法涵义有根本的不同。
古代西方的“宪法”往往侧重于组织法方面的内容。
部分学者的重要评价:“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高等数学第一章的总结-PPT

n
1
lim
n
n2 n2
lim n1
1
n2
1
lim n
n
1
n2
n2
1
2
n2
1
n
1
例:
lim
1
1
(e n
2
en
n
en
)
n n
1
e
x
d
x
e 1
0
1
n
1
解:原式
lim
n
1 n
e
n
(1
e
1
n
)
(1
e) lim
n
n
1
1en
1en
1
(1 e) lim ln(1 u) (1 e) lim ln(1 u) u e 1.
)x
e
两个重要极限
(1) lim sin 1
0
(2) lim ( 1 1 ) e
1
或 lim(1 ) e
0
注: 代表相同的表达式
思考与练习
填空题 ( 1~4 )
1. lim sin x __0___ ;
x x
3. lim xsin 1 _0___ ;
x0
x
2. lim xsin 1 __1__ ;
从此时刻以后 0 x x0 0 x x0
f (x)
f (x) A
x x0
x x0 0
思考题
x
sin
1 x
,
试问函数 f ( x) 10,
5
x2,
x0 x 0在x 0处
x0
的左、右极限是否存在?当 x 0 时, f ( x) 的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运动的描述在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运动的描述。
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物质机械性的运动。
为了描述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变化。
常见的描述运动的方式包括: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速度、加速度等。
二、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 质点: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可以将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就是质点。
2. 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是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应使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
3. 坐标系: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我们通常需要建立坐标系。
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
三、时间和位移1. 时间: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先后顺序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四、速度和加速度1.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速度的变化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五、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物体必定受到合外力的作用,因为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提出的,它描述了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都要以一定的引力互相吸引,这个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七、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太空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它可以在地球周围的空间运行,也可以到达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远的宇宙空间。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与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科
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学
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理性活动。
它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从而揭示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重要手段。
科学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它包括了对现象、规律、机理、方法等方面的认识。
1.2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
科学实践是验证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
证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
这些特点是科学实践持续发展和提高科学认识
水平的重要保证。
1.3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了实验、观察、模型建立、推理等。
其中,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
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对自然界进行人为干预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初一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涉及了科学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们初步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自觉尊重科学、
学习科学、使用科学,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
好准备。
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1. 物质的基本单位在物理学中,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由核子(质子和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结构可以简化为核心和电子云两部分,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则是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群。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氢气、氧气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由氢和氧组成)等。
元素和化合物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
3. 三态和状态变化物质存在着三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状态变化时,会产生相变现象,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相变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但化学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二、物质的运动1. 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的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种。
平动是物质以直线运动的形式进行移动,如小车在平地上行驶;转动是物质围绕一个中心旋转,如地球自转等。
2. 力的作用力是物质运动和形变的原因,它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运动的状态。
3. 运动的三大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以恒定速度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第二定律则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其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三定律则阐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是相等而方向相反的。
三、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进行运动、作用或者变形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它是现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特性,是实现各种物理现象的基础。
能量的单位是焦耳(J)。
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引起物体的速度改变,这种作用称为功。
功即是力在距离上所作的功,当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并克服了物体的阻力,使物体发生了移动,即力和移动的点积。
功的单位也是焦耳(J)。
四、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的量度,它的高低决定了物体的热量。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一1、原子定义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必修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从生物圈到细胞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例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例如,人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众多细胞的协同作用;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 观察细胞-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
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蓝藻等。
例如,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染色体等结构。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
3. 细胞学说-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2. 细胞的功能。
细胞具有营养摄取、呼吸、排泄、生长、分裂、运动和感应等功能。
其中,营养摄取是细胞获取生存所需物质的过程,呼吸是将有机物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排泄是将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生长是细胞体积和物质的增加,分裂是细胞繁殖的过程,运动是细胞或细胞器的位置移动,感应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3. 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细胞,真核细胞是有细胞核的细胞。
真核细胞又可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其中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4.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代谢包括物质的合成代谢和能量的转化代谢。
物质的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代谢是指细胞利用能量进行生化反应。
5. 细胞的生物膜。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膜结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层为细胞膜提供了柔韧性和可渗透性,蛋白质则参与了物质的运输和传递。
6. 细胞的器官。
细胞内的器官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
内质网是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场所,高尔基体是细胞内物质的转运和包装场所,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合成器官,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器官。
7. 细胞的生物信息。
细胞的生物信息包括DNA和RNA。
DNA是遗传物质,携带了细胞的遗传信息,RNA是DNA的复制和转录产物,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
生物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总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样性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活活动。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大地的形成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的发现与提出1. 科学家对大陆的形状、地质构造以及化石成因的研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即南美洲西海岸与非洲东海岸相似。
2.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通过大陆漂移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1.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陆板块上的陆地漂移和地壳的变形。
2. 大陆漂移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包括地幔对岩石圈的对流、板块边沿的俯冲和剪应力,外因主要包括大气力和海洋力等。
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1. 20 世纪 60 年代,各国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地震活动、地壳断裂和构造变形现象,并认识到这一系列现象与大陆漂移有关。
2. 1967 年,“板块构造学说”正式提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小块组成,这些小块称为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使地幔能量得以释放,从而驱动了地球地壳的演化。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不仅引起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2. 地球地殊呈现出了大地构造、地震地震、地形地貌和岩浆活动等特点。
三、大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一)地球的形成1. 宇宙起源自大爆炸之后,地球凝聚成为一颗星球。
2. 地球的内部物质由来自太阳的高能量粒子、行星形成时形成的物质组成。
1. 地球地壳是围绕地球质地心的一层坚硬岩石层,它上的地球岩浆能量通过热对流传导到地球地壳上。
2. 地球地壳的演化是通过岩浆活动、地外力的作用和构造的作用来完成的。
四、地球地貌和地形的形成(一)地球地形的主要类型1. 大陆地形主要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台地等。
2. 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洋中脊、海沟和地下岩石丘等。
(二)地球地貌的形成1. 地球地貌的形成是通过构造活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来完成的。
结语:地球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研究地球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写》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总量,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与位移的变化方向一致。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用a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当加速度为正时,表示物体在加速;当加速度为负时,表示物体在减速。
4. 时间:时间是运动发生的持续过程,用t表示,是一个标量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
三、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1. 位移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等。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米每分钟(m/min)等。
3.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等。
四、运动的图像和图象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如果是匀速运动,图像是一条直线;如果是变速运动,则图像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3. 加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概念:用于简化实际物体的理想化模型,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关注其位置和运动状态。
2. 参考系:选择作为参考的物体,用于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
参考系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3. 标量和矢量:标量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值大小,如路程;矢量描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等。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对应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时间间隔对应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篇2一、质点、参考系、坐标系1. 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用来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考虑它的质量。
2. 参考系: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常见的参考系有地面、惯性参照系等。
3.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基准。
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来描述空间中的位置。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位移等于末位置向量减初位置向量。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三、运动学的基本公式1.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s/t。
平均速度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
2.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极限法求得,即当时间趋近于零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了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3.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即a=(v-u)/t。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四、抛体运动1.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平抛、斜抛和竖直上抛三种类型。
2.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不是所有的鱼)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3、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
④、结构简单,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显微镜使用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2、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下特点: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下特点: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常数、变量和代数表达式1.常数:不变化的数值,如2、3、-5等。
2.变量:表示未知数的字母,如x、y、a等,可以表示任何值。
3.代数表达式:由常数、变量和运算符(如加减乘除)组成的表达式。
例如,2x+3、4y-7等。
4.同类项:指具有相同变量指数的代数式中的项。
例如,在2x+3y+4z中,2x、3y和4z都是同类项。
5.代数式的简化:合并同类项并进行合适的运算,简化代数式。
例如,将3x+2x简化为5x。
第二章:正数和负数1.数轴:用于表示数值的直线,通常在左侧用负数表示,右侧用正数表示。
2.正数:大于0的数,表示向右移动。
3.负数:小于0的数,表示向左移动。
4.绝对值:一个数字的距离原点的距离,永远是非负数。
如|-5|=5。
5.数的相反数:与某个数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的数。
如,5的相反数是-5,-3的相反数是3。
6.加法规则:-正数加正数,结果为正数,例如2+3=5。
-负数加负数,结果为负数,例如-2+(-3)=-5。
-正数加负数,结果的符号由两个数的大小决定,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例如3+(-2)=1。
-负数加正数,结果的符号由两个数的大小决定,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例如-2+3=1。
7.减法规则:减去一个数等价于加上它的相反数,例如7-5=7+(-5)=2。
8.同号相减:减去两个相同符号的数,结果的符号与数的绝对值有关,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例如7-5=2,-7-(-5)=-2。
第三章:有理数1.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集合。
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正分数和负分数。
2.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3.分数:由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非零整数得到的数。
分子表示数的一部分,分母表示总体的几等分。
4.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如1/2、2/3等。
5.假分数:分子大于等于分母的分数,如3/2、5/4等。
6.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一个数的相反数的绝对值与原数的绝对值相等,例如|-5|=5。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如金属铜、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电子数时是稳定的。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根据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以及其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周期表示元素原子价层的数量,族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指一个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在元素的原子量单位上标注。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样品里的质量,以摩尔为单位。
5. 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图示化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
6.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物质。
7. 量的关系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法则可以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关系。
化学计量法则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等量反应定律和瓦特定律。
8. 摩尔计算摩尔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关系。
摩尔比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处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的比例关系。
9.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或化学能。
放出能量的反应被称为放热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被称为吸热反应。
10. 离子的形成和物质的分子结构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组成的,有正负电荷。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形成的。
11.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来进行描述和理解。
周期性变化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与氧化还原有关的性质等。
12. 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是指化合物中一个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的电荷数目。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外层电子数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d a ˆ dt
2 ˆ an n
方向:沿轨道切线方向
方向:沿轨道法向方向
极坐标
ˆ ˆ r : 径向, : 横向
极坐标的单位矢是变化的。 o 于是
ˆ
ˆ r
r
ˆ dr ˆ dt ˆ d ˆ r dt
ˆ r rr ˆ dr dr ˆ ˆ ˆ v rr rr r dt dt r ˆ a ( 2 r )r ( 2r ) r ˆ
2
2
运动方程
A. x x(t ),y y (t ),z z (t ) B. r (t ) x(t )i y (t ) j z (t )k
消去t
轨道方程:
x x(t ) y y( t ) z z(t )
速度和加速度在不同坐标系下的表示: 直角坐标系 dr dx ˆ dy ˆ dz ˆ i j k dt dt dt dt
2
2 2 2
d r d x iˆ d y ˆ d z k ˆ j a dt dt dt dt
2
2 2 2
ˆ
ˆ n
自然坐标系
ˆ
这正是自然坐标系的优越处
●
ˆ n
ˆ
d d dˆ a ˆ dt dt dt
ˆ
a a n ˆ ˆ
角坐标 (t) 角位移 ( t t ) ( t ) 角速度 d
dt
dr 速度和速率 dt
加速度
圆周运动:
d d r a dt dt
2 2Leabharlann dS dtd d 2 角加速度 2 dt dt
d R, an R , a R R dt
本周星期四交作业: 习题册习题1,习题2
本章小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自然坐标系
d 曲率: k lim s 0 s ds 1 ds 曲率半径: k d
s O n P1
△
P2
轨道
曲率园
自然坐标系中的单位矢是变化的。
法向单位矢量变化率
ˆ dn n lim ˆ lim ˆ 0 t 0 t dt dθ ˆ dt
相对运动
第一步:正确判断题目中所给速度:大小 方向 第二步:正确选择静止参考系和运动参考系 第三步:正确运用以下公式
ps= ps+ ss
aps= aps+ ass
矢量三角形法、单位矢量法
本章内容概要
运用微积分和 矢量定义了: 位置矢量、速度、 加速度
质点
运动学
质点
引入物理量, 来描述我们 的研究对象
建立定律来给出 这些物理量是如 动力学 何随时间变化
将加速度在自 然坐标系下表 示出来 引入角量:角 位置、角速度 角、加速度
相对运动
ˆ n
ˆ
ˆ'
ˆ
P1 n
△
s O
P2
轨道
法向单位矢量变化率
dˆ ˆ lim lim n ˆ dt t t dθ n ˆ dt
t 0
t 0
曲率园
n(t) t
n (t+t)
描述运动的参量
位置矢量 r
位移矢量 r r ( t t ) r (t )